中医理论知识方剂集锦:五痹汤
老中医治疗痹证医案大全
老中医治疗痹证医案大全展开全文医案一蒋某,男,25岁,某机械厂工人。
初诊:1981年11月5日。
病史及辨证:患者从1980年12月份始,左侧臀部沿坐骨神经分布区直下足跟处疼痛,并逐渐加剧,与气候变化稍有关系,患肢运动受限,走路跛行。
曾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坐骨神经痛。
在医院就诊先后用过泼尼松(强的松)100片,保泰松100片,吲哚美辛(消炎痛)400片,维生素By等;服中药40剂,还做过封闭、磁疗、针灸、穴位注射等各种治疗,均未见效,每日靠服吲哚美辛稍能缓解。
于1981年11月5日就诊于余。
现症同前,视脸色不华,形体偏瘦,患肢无红肿,肌肉无明显萎缩,触之无灼热,抬腿试验80°,舌尖有赤点,舌苔薄白,脉弦紧。
此乃由于风寒湿乘虚袭入,留着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筋脉关节缺乏气血濡养,故屈伸行动不便。
治则与方药:治拟疏散风寒,除湿通络。
五积散(《和剂局方》)加木瓜、槟榔、牛膝。
处方:麻黄4克,当归10克,苍术10克,白芷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桂枝8克,厚朴10克,干姜3克,木瓜10克,槟榔10克,牛膝12克,茯苓10克,陈皮6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1981年11月14日。
上方服2剂疼痛减轻,再服痛无续减。
前方效果不够理想,改用攻逐寒邪为主。
乌头汤(《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川乌8克,麻黄5克,黄芪2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川牛膝12克。
每日1剂,水煎服。
1981年11月23日:诉服上方患肢疼痛明显减轻,服3剂后停服吲哚美辛,服完6剂后行走基本不跛。
现稍有些痛,舌苔薄白,脉弦紧。
效果良好,原方加味续进。
处方:川乌8克,麻黄6克,白芍20克,黄芪20克,川牛膝15克,甘草6克,海桐皮1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1981年12月16日:上方服后,左下肢疼痛基本消失,行走可自如,体力增强,精神好转,唯在坐着起身站立时,患侧臀部稍有痛感,舌苔薄白,脉弦。
经典名方——《妇人大全良方》三痹汤方解和医案
经典名方——《妇人大全良方》三痹汤方解和医案三痹汤原文:《妇人大全良方》:治血气凝滞,手足拘挛,风痹,气痹等疾皆疗。
歌诀:三痹断杜牛参芪,炙草苓芍归芎地,防独细桂艽姜煎,手足拘挛正虚痹。
组成用法:川续断、杜仲(去皮,切,姜汁炒)、防风、桂心、细辛、人参、茯苓、当归、白芍药、甘草各一两,秦艽、生地黄、川芎、川独活各半两,黄芪、川牛膝各一两。
为末,每服五钱。
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热服,无时候,但腹稍空服。
方解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病久入深,留而不去,势必化热化燥,未免耗气伤血。
故治痹症日久邪入血络者,须标本兼顾此法。
此方独活、防风、细辛辛温散寒,祛邪外出;归、芍、地、芎、参、芪、苓、草,乃十全大补汤之制,旨在补养气血;牛膝、杜仲、续断,补益肝肾,壮筋健骨。
痹症日久,气血耗伤者,用之最为合辙。
本方也是治疗痹证常用的药方。
主治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经络,而气血凝滞,手足拘挛,行、痛、着三痹症状皆有者。
明代医家喻嘉言曾称赞曰:“本方用参芪四物,一派补药内,加防风、秦艽以胜风湿,桂心以胜寒,细辛、独活以通肾气。
凡治三气袭虚而成痹患者,宜准诸此。
”三痹汤医案1、肩关节周围炎案李某某,女,60岁。
2017年11月10日初诊。
患者因“右肩部疼痛2月,加重1日”来诊。
患者 2月来右肩部疼痛不适,无法抬起,口服止痛药后疼痛稍有缓解,但是右臂日感沉重,日常起居以及家务活都难以正常进行,昨日阴雨天气,气温下降,自觉疼痛加剧遂来就诊。
患者平素体质虚弱,近 2月来纳差乏力,夜寐不安,二便可。
舌质红苔白腻,脉濡缓。
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辨证为素体亏虚,风寒湿之邪侵袭机体,经络阻滞,气血不畅。
治以温补肝肾,散寒除湿,通痹止痛。
方用三痹汤加味治疗。
处方:黄芪12g,党参12g,细辛 3g,独活 6g,防风 6g,川芎 6g,熟地黄15g,茯苓12g,杜仲12g,秦艽12g,全当归12g,炒白芍10g,桂心 6g,川牛膝 6g,甘草 3g。
加减五痹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加减五痹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相信听说过加减五痹汤的朋友应该不是太多,但是加减五痹汤在中药方剂里面确实非常的有名气的,那么加减五痹汤的功效与作用到底是什么呢?在
相信听说过加减五痹汤的朋友应该不是太多,但是加减五痹汤在中药方剂里面确实非常的有名气的,那么加减五痹汤的功效与作用到底是什么呢?在什么样的疾病中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运用呢?今天就来告诉大家其中的奥妙吧。
【处方】人参1钱,茯苓1钱,当归1钱,白芍1钱,川芎1钱(心、肝、肾三症加倍),五味15粒,白术1钱(脾症倍之),细辛7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痹证。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食远服。
【摘录】《何氏济生论》卷一
通过上文介绍可知加减五痹汤是由中药材经过一系列工艺制成的,适合很多疾病的治疗,而且由于加减五痹汤为纯中药制剂,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无不良影响,也无其它方面副作用,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试一试。
生活常识分享。
专治肢体麻木痹症的黄芪桂枝五物汤
专治肢体麻木痹症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专治肢体麻木痹症的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作用在张仲景那里并不是补气,而是什么呢?重剂量疗风水浮肿,中剂量除痹;在《金匮要略》里,就有一个方子专治肢体麻木痹症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它主治血痹、风痹诸症,如冠脉搭桥术后、多发性肌炎、不安腿综合症、风寒痰瘀阻络所致的面神经炎、末梢神经炎和产后指掌麻胀、颈椎病、神经麻痹,如腓神经麻痹(坐骨神经主要分支之一)、桡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雷诺氏综合症、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硬化、下肢静脉血栓、糖尿病肢端坏疽、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硬皮病、慢性荨麻疹、多汗症、冰箱寒冻手雷诺氏病、中风后遗症、肢体麻木症、腰腿痛、局限性冻伤、坐骨神经痛、肩周炎、末梢神经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腱鞘炎、筋膜炎、膝关节慢性滑膜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各种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证治要点的外科症候群疾病。
【出处】《金匮要略》【组成】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主治】血痹。
阴阳俱微,外证肌肤麻木不仁,如风痹状。
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微涩而紧。
【方论】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微涩而紧。
微脉是气血亏虚,痹症的产生:由于营卫气血不足,已不能濡养肌肤,加上风寒入侵血脉,使血行涩滞,运行不畅,肌肤变得麻木不仁(脉微弱是指脉极细而软,似有似无,表示虚证,表示气虚血少或阳虚。
紧脉为寒,寒为阴邪,主收引,寒邪侵袭机体,寒气困遏阳气,则脉管收缩紧束而拘急)本方中黄芪益气实卫,《金匮要略》中的四个方子,黄芪在应对黄汗、水肿这类比较严重的疾病时,用量很大,黄芪五两。
中药之秘在剂量,黄芪大剂量治水肿,中等剂量治麻木;《金匮要略》中有两个方,黄芪的用量稍微少一些,为三两,它们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和“乌头汤”。
桂枝温经通阳,白芍和营养血,黄芪、桂枝相伍补气通阳,生姜、大枣合用既可调营卫,又可健脾和中,重用生姜可助桂枝以散风寒通血脉。
五痹汤方剂配方
五痹汤方剂配方
五痹汤【方剂名】五痹汤,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片姜黄(30克)、炙甘草(15克)、羌活(30克)、白术(30克)、防己(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
每次用12克,加生姜10片,水煎服。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主治风寒湿痹,经络不利,肢节疼痛,麻痹不仁。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等病症。
1.类风湿关节炎:本方加麻黄、桂枝、红花、白芷、葛根、附子、虎骨、羚羊角、黄芪、防风。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服。
结果:84例患者效果显著,30例好转,5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6%。
(《中国中医风湿病学杂志》2006年第3、4期)
2.冠心病(个案):以五痹汤为基础。
加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和中;当归、川芎、丹参、赤芍养阴补血和血;远志、石菖蒲、茯神、丹参、毛冬青养心安神宁志。
加三七活血化瘀止痛。
三组诸药合伍,益诸一身之气,活一身之立,心脉得通,心以得养。
其药理益气和血养阴通络,祛邪扶正消炎止痛,治疗1例男性冠心病患者速见奇效。
[第二届国际
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2005·北京)论文集]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
方用羌活、姜黄、防己祛除风湿,合以白术除湿,生姜辛散。
临床应用以筋骨酸痛,尤以上股肩臂为甚、举动不利为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腰骶痛,加杜仲、桑寄生;腰褪痛,加牛膝、川断、威灵仙。
【方歌】祛风除湿五痹汤,片姜黄加炙甘草,羌活白术并防己,风湿痹痛此堪尝。
第五版教材方剂学方歌大全
第五版教材方剂学方歌大全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汤中使用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治疗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等症状,适宜服用。
附方:大青龙汤(发汗第一峻剂),大青龙汤中含有麻黄汤、石膏、大枣和生姜等药材。
附方:三拗汤,三拗汤中含有麻杏甘等药材,煎煮时加入生姜,取微汗。
附方:麻黄加术汤,麻黄汤中加入白术,可治疗风寒湿痹、烦痛等症状。
附方:麻杏苡甘汤,麻杏苡甘金匮方,可解表祛湿、昏痛等症状。
附方:华盖散,华盖杏甘配麻黄,苏子、陈皮、茯苓、桑等药材,可解表宣肺、止痰咳,对素体痰多、风寒伤等症状有效。
2.桂枝汤桂枝汤治疗太阳风,使用芍药、甘草、姜枣等药材,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时效果更佳。
附方: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
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汤使用防风、细辛、苍芷、川芎、黄芩、生地、甘草等药材,可根据不同经络、不同症状进行变通。
附方:羌活胜湿汤,羌活胜湿汤中含有羌独、芎、蔓甘蒿等药材,可治疗风湿在表、头身重等症状。
4.香薷散香薷散使用三味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可加入银翘、豆腐花等药材,新加香薷可祛暑煎。
5.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效,使用辛夏、甘草、五味、姜、桂、麻黄、芍药等药材,可治疗风寒束表、饮停胸等症状。
附方:射干麻黄汤(麻黄射干汤或紫菀散),射干麻黄菀冬枣,小青龙去桂芍草。
6.止嗽散止嗽散内含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皮、白前、甘草等药材,可调服止嗽频繁。
附方:金沸草散,金沸草散含旋覆麻、前胡、芥草、赤芍、夏枯草等药材,可降气化痰,治疗风寒鼻塞流涕等症状。
二、辛凉解表7.银翘散银翘散主治上焦疴,使用竹叶、荆蒡、豉、薄荷、柑桔、芦根等药材,清疏风热,煮煎时不可过量。
8.桑菊饮桑菊饮中含有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等药材,可清疏肺卫、轻宣剂,治疗风温咳嗽等症状。
9.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治疗伤寒,使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等药材,汗出而喘时效果良好,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
中医《方剂学》表里双解剂(解表温里)——五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表里双解剂(解表温里)——五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白芷、川芎、炙甘草、茯苓去皮、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芍药、半夏汤洗七次,各三两(各90克)、陈皮去白、枳壳去瓤,炒、麻黄去根节,各六两(各180克)、苍术米泔浸,去皮,二十四两(720克)、干姜,四两(120克)、桔梗去芦头,十二两(360克)、厚朴去粗皮,四两(120克)。
二、用法上除肉桂、枳壳二味别为粗末外,一十三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摊冷,次入桂、枳壳末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现代用法:除作散剂外,亦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三、歌括五积消滞又温中,麻黄苍芷芍归芎;枳桔桂苓甘草朴,两姜陈皮半夏葱;除桂枳陈余略炒,熟料尤增温散功。
理气解表祛寒湿,散痞调经辨证从。
2.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瓜蒌芩草牡蛎襄;小便不利胸胁满,寒热心烦服之康。
四、功用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枳。
五、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于寒性者。
六、方解本方为治寒、湿、气、血、痰五积而设,故名五积散。
外感风寒,邪郁肌表,腠理闭塞,故见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等表实证。
内伤生冷,或宿有积冷,脾胃阳气受损,运化失常,痰湿内停,痰阻气滞,气血不和,所以又有胸满恶食,呕吐腹痛,或腹胁胀痛等症。
治宜发汗解表,温里祛寒为主,以除内外之寒;佐以燥湿健脾,顺气化痰,活血消积之品,以治气、血、痰、湿之积。
如此,则气机宣通,痰消湿化,而脾运得健,诸症均可解除。
方中麻黄、白芷发汗解表,干姜、肉桂温里祛寒,为本方的主要部分;配伍苍术、厚朴燥湿健脾,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化痰;当归、川芎、芍药活血止痛。
桔梗与枳壳同用,有升降气机,加强理气化痰之效,适宜于痰阻气滞之证。
炙甘草和中健脾,调和诸药。
以上均为本方的辅助部分。
由于本方能行气和血,温里祛寒,故对妇女气血不和,寒凝气滞所致的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亦可加减应用。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
26
第26页
(3)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
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 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代表方:薏苡 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作用, 适合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其次要观察肢体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 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再者,个别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
则是因为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
废而不用造成肌肉萎缩。
4/20/2024
中医内科学
18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第18页
相关检验
病变相关部位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验常有利 于本病诊疗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病变部位与损伤程度。
22
第22页
证治分类
1.风暴湿痹
(1)行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包括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 烧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本方有发散风寒、祛湿通络作 用,适合用于痹证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
4/20/2024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
10
第10页
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
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 滞留于关节筋骨,造成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因为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 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 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酷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 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 痹。
中药经方:五积散医案(腰痛、头昏、牛皮癣、子宫肌瘤、不孕)
中药经方:五积散医案(腰痛、头昏、牛皮癣、子宫肌瘤、不孕)之前给大家分享了驱五邪的中药名方——五积散,这个方子出自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由白芷、川芎、甘草、茯苓、当归、肉桂、白芍、半夏、陈皮、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15味中药组成。
该方解表散寒、消痰化湿、理气活血,可除体内一切瘀滞,比如寒聚、湿聚、气滞、血瘀、痰凝。
《医方集解》中将五积散归入表里之剂,称其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故名五积”。
一、腰痛医案张女士,51岁,反复腰疼3年,受凉、劳作后加重,常感疲倦、乏力,平素畏寒,食欲不振,常感腹胀,舌淡苔白腻。
西医检测腰椎退行性病变,L3-L4椎间盘病变。
综合辨证为寒湿阻痹,开方麻黄、川芎、茯苓、当归、肉桂、白芍、半夏、陈皮、防风、苍术、桔梗、白芷、桑寄生、厚朴、干姜、甘草。
用药15天,腰痛、畏寒症状缓解。
效不更方,续服上方15天,腰痛基本好转。
为巩固药效,上方做成丸剂续服1月后停药,回访两年未见复发。
二、头昏乏力医案周女士,34岁,因月经不调、头昏、乏力求诊。
患者月经周期2-3个月,无规律,月经量少色黑有血块,痛经严重,脸部痤疮不断,咽部常有异物感,咯吐不利,晨起有白痰。
食欲正常,大便溏泻不成型,一日2-3次,白带多。
舌质淡舌苔白腻,舌体胖大,齿痕明显。
综合辩证为脾胃湿热,开方白芷、川芎、甘草、茯苓、当归、肉桂、白芍、半夏、陈皮、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用药7天后头昏改善、咽中异物感减轻。
用药15天,脸部痤疮渐渐消退,无新发痤疮。
用药1月余,月经突至,痛经减轻,头昏乏力消失。
后以上方做成丸剂续用两月,回访两年,痤疮、头昏、痛经未见复发。
三、牛皮癣医案刘先生,44岁,患牛皮癣十多年,每年冬季发作,平时面部容易出痤疮,痰多,颜色有白有黄,眼袋黑眼圈明显,头面油腻,大便不成型。
舌质暗,舌苔白腻,舌体胖大。
综合辩证为湿热蕴毒,开方白芷、川芎、甘草、茯苓、当归、肉桂、白芍、半夏、陈皮、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用药10天左右,大便成型、痰多情况改善。
吴门秘验方
吴门秘验方1、养胃枇杷饮枇杷叶12,生甘草3,生麦芽30,生谷芽30,竹茹9,芦根30,白茅根30,通草30,淡竹叶30,茵陈30。
主治:各种口腔溃疡。
加减法:心火加黄连3,热毒加蜈蚣3,多放疗可见;肝火加黄芩9,郁金30,多复发性口疮;湿重加薏苡仁60,藿香叶6,佩兰叶6,偏热加薄荷叶3;微寒加苏叶9。
煎服法:三沸即止,不可久煎。
如烂不可进食者,代茶饮。
2、加味鸡鸣散吴萸9 木瓜9 苏叶30 桔梗6 生姜6 槟榔9 玉竹30 桃仁6主治:舒张期心衰,流出道梗阻,肥厚性心肌病,瓣膜狭窄。
上述病症不可用洋地黄或真武汤辈强心,中西无策,其效如神。
3、加味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散:用硝石、矾石等分,大麦粥服下。
加味硝石矾石散:芒硝1-3g,矾石每天1g,加麦芽30 郁金9 木香9方药解:郁金加枯矾,白金丸,化顽痰;木香加郁金,颠倒木金散;木香疏肝利胆、促进胆汁和胰液的排出,又能够止痛。
硝石(芒硝代替),软坚散结。
矾石,沉淀水,化血液中的顽痰。
生麦芽可疏肝,把药物引入肝经;护胃,防止硝石、矾石刺激胃。
主治:胆、胰癌等疾病,在此基础上化裁。
4、八味回阳饮制麻黄15-30 制附子9-30 制甘草15-30 升麻15-30红参6 淫羊藿30 仙鹤草90 牛蒡子9主治:少阴病,疲乏。
此中医兴奋剂。
5、开宣通痹汤瓜蒌15-30 薤白9 桂枝9 香附9 苏叶梗9 陈皮6 厚朴9 苍术9 神曲15 川芎9 枳实6-30 生姜6 射干9 威灵仙15-30方解:瓜蒌薤白桂枝汤合枳陈姜汤,入香苏散、平胃散、越鞠丸加射干、威灵仙。
主治:胃食管反流病,寒中(上焦乱气,病在太阴)。
6、宣清降浊汤枇杷叶9 射干12 淡豆豉9 桔梗6 栀子9 降香6 瓜蒌12-30(通用壳,秘用实)法半夏6-30 黄连3-6 枳实6-30(通用壳,秘用实)生姜6片威灵仙9-30 郁金15-30 神曲15方解:宣清、宣肺也,选用枇杷叶,豆豉,射干,桔梗,瓜蒌,等。
中医执业医师外科方剂40首方歌速记!
中医执业医师外科方剂40首方歌速记!医学教育网编辑为大家整理总结了中医执业医师外科方剂40首方歌速记,详情如下:1.五神汤《外科真诠》五神汤治疖疮疔,车前牛膝云茯苓;银花地丁相为配,红肿疼痛湿热病。
2.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牛蒡解肌丹栀翘,荆薄玄斛夏枯草;疏风清热又散肿,牙痛颈毒俱可消。
3.竹叶黄芪汤《医宗金鉴》竹叶石膏汤四物,熟地易生去粳米,黄芩生姜灯心草,滋阴生津清热高。
4.柴胡清肝汤《医宗金鉴》柴胡清肝芎芍归,黄芩栀子连翘随;防风牛子天花粉,生地甘草功独魁。
5.化斑解毒汤《温病条辨》牛蒡黄连翘升膏,知母玄竹人中黄,内发丹毒火热盛,化斑解毒功效好。
6.开郁散《外科秘录》开郁散中郁金开,乳癖乳痨并乳癌,白芥天葵全蝎待,香附逍遥薄荷裁。
7.香贝养营汤《医宗金鉴》八珍姜枣气血补,陈皮桔梗贝香附,瘰疬乳岩与石疽,养营化痰病自除。
8.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托里消毒补血气,八珍汤中减熟地;银花白芷好黄芪,桔梗皂刺将刀替。
9.四物消风饮《医宗金鉴》当归生地赤芍川,荆防柴胡白鲜蝉,薄荷独活加红枣,养血祛风疹自安。
10.消风导赤汤(验方)牛蒡银花薄白鲜,生地赤芍木通连,甘草和中调诸药,清热利湿祛风解。
11.麻黄桂枝各半汤(验方)麻桂芍药杏仁草。
12.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枇杷清肺枇杷柏,黄连桑皮参草裁,枇杷清肺金鉴出,清宣肺热粉刺摘。
13.五虎汤《霉疮秘录》斑蝥蜈蚣蚕全虫,大黄山甲有奇功,杨梅毒疮结筋骨,活血解毒通止痛。
14.化坚二陈丸《医宗金鉴》夏苓陈草黄连僵,薄荷煎汤泛为丸,体表各部痰核结,清热化痰散结消。
15.散肿溃坚汤《薛氏医案》升麻柴胡龙胆知,葛根花翘芩连柏,香棱归芍布甘桔,肾岩瘰疬散溃败。
16.四海舒郁丸《疡医大全》四海舒郁郁平复,蛤粉藻带和昆布;木香陈皮乌贼骨,喉间气结随喜怒。
17.海藻玉壶汤《医宗金鉴》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半夏草贝母;当归独活川芎翘,化痰散结瘿瘤除。
18.瓜蒌牛蒡汤《医宗金鉴》乳痈初起需金银,连翘花草山栀芩,青陈柴胡皂角刺,瓜蒌牛蒡汤最神。
【中医秘方】颈椎病——治必愈绝方(黄芪桂枝五物汤)
【中医秘方】颈椎病——治必愈绝方(黄芪桂枝五物汤)【方剂名】黄芪桂枝五物汤【出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组成】黄芪三两(9g),芍药三两(9g),桂枝三两(9g),生姜六两(18g),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
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颈椎病】颈椎病属中医之“痹证”范畴。
病因素体虚弱、过度劳损造成正气虚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所致,邪气留滞于筋脉,则筋脉闭塞,气血瘀滞。
运用本方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止痛,故可取效。
【病例】骨伤科能引起颈肩痛的疾病颇多,如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胸廓出口综合征、肱骨外上髁炎、肘管综合征、桡管综合征及腕管综合征等。
这些常见的骨伤科病症,除了各自所特有的临床表现以外,其疼痛大多以麻木为主。
麻木乃气血不足的表现,正气不足,营卫不和,风邪乘机而入则痹于肌肤。
李彦民抓住这一病机,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大多能收到较好疗效。
病案举例:患者张某,女,53岁,农民。
于2002年3月就诊。
自诉颈项及右侧肩臂疼痛、麻木、怕冷两个月,加重10天。
患者颈项僵硬,转侧不利,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甚时彻夜不眠。
查牵拉试验阳性,压头叩击试验阳性,颈椎摄片示颈椎骨质增生。
诊断为颈椎病(虚寒型),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
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7枚,丹参15g,葛根15g,当归15g,羌活10g,水煎服日1服,连服20余服,而痊愈。
温馨提示。
仲景轮风湿:黄芪桂枝五物汤在痹症中的应用解析
仲景轮风湿:黄芪桂枝五物汤在痹症中的应用解析秦山楚水古方中医▲点击“秦楚古方”关注公众号黄芪桂枝五物汤医案解析丨作者 / 中南山这是秦楚古方第89篇原创文章编者按:黄芪桂枝五物汤是金匮要略里面一个治疗血痹的方剂,一般用于治疗素体营卫不足,外受风邪所致血痹。
临床以肌肤麻木不仁,肢节疼痛,或汗出恶风,脉微为辨证要点。
但在临床上,根据其通阳行痹之功,广泛用于胸痹、心悸、自汗、血痹、项痹、腰痛等疾病,疗效显著,现举医案几则,以供学习和借鉴。
文 |中南山《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名医方论曹颖甫:此为阴血不充,阳气郁塞,而导致的气血不通,身体麻木不仁,如风痹,甚则两足萎弱,麻木不知疼处。
所以用解肌之桂枝汤,去甘草而用黄芪,以补里之虚而达表。
主治:血痹。
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陈修园:血痹(症脉之通体)阴阳俱微.(前言微涩.今言微而不言涩.以涩即在微中也.)寸口(脉在)关上(者亦)微.尺中小紧.(前言紧在关上之寸口.今言紧在尺中.非前后矛盾也.邪自营卫而入.故紧止见于寸口.既入之后.邪搏于阴而不去.故紧又见于尺中也.)外证身体不仁.(虽)如风痹(之)状.(其实非风.以)黄桂枝五物汤主之.(经云.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刺以针.而调以甘药.兹方和营之滞.助卫之行.甘药中亦寓针引阳气之意也.)此节与上节合看.其义始备.其方即桂枝汤.妙在以姜易草.倍用生姜也.《医宗金鉴》:以黄耆固卫;芍药养阴;桂枝调和营卫,托实表里,驱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脾,为至当不易之治也。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
以黄芪为主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治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营理血,共成厥美。
五物而营卫兼理,且表营卫里胃肠亦兼理矣。
加味五痹汤的功效与作用
加味五痹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是一种治疗疾病的非常好的方法,那么你知道加味五痹汤吗?它是由哪几种药材组成的呢?它应该如何食用呢?今天就来为大家一一解答。
【别名】
五痹汤、五痹散
【处方】
人参1钱,茯苓1钱,当归(酒洗)1钱,白芍药(煨)1钱,川芎1钱(肝、心、肾痹倍之),五味子15粒,白术1钱(脾痹倍之),细辛7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
五脏痹证,风寒湿气,客留肌体,手足缓弱,麻痹。
【用法用量】
五痹汤(《医宗必读》卷十)、五痹散(《杂病源流犀烛》卷五)。
《杂病源流犀烛》:壮实人而患鼓症,不妨攻之,宜先服五痹散二剂,再按法服石干散。
【摘录】
《赤水玄珠》卷十二
上文主要介绍了加味五痹汤的作用以及怎么吃。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食用,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帮到大家。
桂枝加附子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痹症
桂枝加附子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痹症田某,女,67岁,朔州市曹沙会人。
就诊于2018年9月5日,主因全身怕凉,下肢疼痛,四肢肌肉动半年,患者曾口服独活寄生丸2月,针灸、理疗1个半月,未见好转,前来就诊。
现症:半年来全身怕凉,下肢疼痛,四肢肌肉动,汗出,怕风,自觉手臂从肘部到手感觉有风,活动不利,双下肢疼痛,小腿痉挛,严重时不能走路,自感脚心有风,腰痛,口干,食欲可,二便正常,舌质白,舌苔白,舌边齿痕,脉沉细缓。
分析:全身怕凉,下肢疼痛,四肢肌肉动,汗出,怕风,自觉手臂从肘部到手感觉有风,小腿痉挛,舌质白,舌苔白,脉缓,为太阳表虚少阴寒湿证,处以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危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自觉手臂从肘部到手感觉有风,活动不利,双下肢疼痛,小腿痉挛,严重时不能走路,自感脚心有风,为太阴血虚证,处以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血痹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加茯苓、白术、党参太阴药物,相当于加入了附子汤,更加针对太阴少阴寒湿的疼痛,加入风药防风:解表散寒,胜湿止痛。
《本经》:“防风,味甘,温,无毒。
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
”辨证:太阳太阴少阴证处方:桂枝加附子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药:桂枝45克白芍45克炙甘草20克生姜30克大枣30克附子20克党参2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茯苓30克当归10克,3剂,水煎服。
附子、生姜、炙甘草先煎1小时,放其余药物再煎半小时,每付药煎600毫升,一次200毫升,一日三次。
药后诸症好转,因个人原因不愿在服药。
两月后遇见,询问情况,告知,服完中药后至今无其它不适。
《医宗必读》“五痹汤”,主治五脏痹症,可补气养血、温阳通络
《医宗必读》“五痹汤”,主治五脏痹症,可补气养血、温阳
通络
☯
图片系转载,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五痹汤出自《医宗必读》,主要用于五脏痹症,有补气养血、温阳通络之功。
五痹汤一方由人参、当归、茯苓、煨白芍、川芎、五味子、白术、细辛、甘草、生姜十味药物组成。
“痹”有不通之意。
所谓“五脏痹症”是指:“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肺痹”者,烦满喘而呕;“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寒;“肾痹”者,善账,足挛不能伸,身偻不能直。
由于本方可治五脏之痹症,故以此命名之。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编者按:本文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归权利人所有;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号联系,本号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文中药方,仅供参考,如需试用,请遵医嘱。
中医通治方五痹81方
中医通治方五痹81方中医通治方五痹论属性:《素问》云: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其名有五,皆由此三气客于五脏而成。
遇春得者为筋痹,中于肝则筋挛,夜卧惊恐,饮食多而小便数;遇夏得者为血痹,中于心则血脉不通,心下鼓气,暴上逆喘,嗌干喜噫;遇仲夏得者为肌痹,中于脾则四肢怠惰,发咳呕汁;遇秋得者为皮痹,中于肺则皮无所知,烦满时呕气奔痛;遇冬而得者为骨痹,中于肾则骨重不可举,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大抵风胜则游走上下,无所留止,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
聚于关节,为驰纵筋脉不收也,此名风痹;寒胜,四肢挛痛,关节浮肿,为痛痹;湿气留而不移,汗多,四脚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为着痹;风寒湿合而为痹,则皮肤顽浓,或肌肉酸痛,此为邪中周身。
搏于血脉,积年不已,则成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头发脱落,为本痹;其中又有胞痹肠痹血痹热痹数者之异。
名胞痹者,小肠膀胱按之内痛而满,水道不化,上为清涕;肠痹者,三气乘虚,客于大肠,其病数饮,中气喘急,时作飧泄,小便不通;血痹者,邪入于阴血之分,其状体常如被微风所吹,骨弱劳瘦,汗出,卧则不时摇动;热痹者,盖脏腑移热,复遇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痹然而闷也。
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之状,唇舌反坏,皮肤色变。
经曰∶痹之为病,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
凡痛者,寒多也。
不痛不仁者,病久邪深,荣卫行涩,经络不通,皮肤不营,因而不痛不仁也。
若阴气多阳气少,与病相益,故寒也;若阴气少阳气多,病气胜阳遭阴,故热也。
至于汗多而濡者,是湿甚也。
痹而不痛者,在骨则重着,在脉则血凝,在筋则屈不伸,在肉则痹不仁,在皮则寒。
此五者皆不痛也。
外有支饮,亦令人痹。
支饮之病,饮之为痰故也。
治之之法,当辨其三气,留在何经部分,或表或里,虚实偏胜,推其因,详其证,果因三气为病,随经治之,或不因三气,从他痹而为病者,当随他病而治之。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黄芪作者:岐黄医道李乾辉黄芪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绵山者,条短质柔而富有粉性,称为绵黄芪.奉为道地药材。
山西浑源为中心的阳交、天填、山阴等县出产者,称西黄芪,品质亦佳。
此外,产于黑龙江、内蒙古者,皮松肉紧,味甘香,亦为佳品。
《神农本草经》谓黄芪“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
《金匮要略》入8方次。
●原文考证最大量方(5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十四)。
本方既是黄芪的最大量方,又是配伍最简方,故分析黄芪证的可靠性较大。
从原文可见,其证之一为身体肿,从“状如风水”句,可见其浮肿是全身性的,因风水为“一身悉肿”。
其证之二为汗出,且汗出的量较多,汗出可以使衣服沾在身上,汗或黄色。
所以,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
次大量方(3两):防己茯苓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防己茯苓汤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十四)。
水在皮肤中,故四肢肿,为黄芪主治;聂聂动者,属动悸类,为茯苓主治。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六);“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日: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尊荣人骨弱,指其人养尊处优,缺少运动,肌肉松软无力,故称骨弱;肌肤盛,即是指肥胖。
可见黄芪用于体形偏胖、肌肉松软无力者。
乌头汤方中有黄芪、麻黄、白芍、甘草、川乌等,主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五)。
《金匮要略》中黄芪与麻黄同用者尚有三黄汤,主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五),也是手足拘急,骨节疼痛。
可见黄芪可与麻黄同用,治疗关节疼痛。
次简方(4味):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二)。
《外台》“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冯氏锦囊秘录方脉痛风五痹合参(附麻木虚痒)。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卫气不行,则为麻木
冯氏锦囊秘录方脉痛风五痹合参(附麻木虚痒)。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卫气不行,则为麻木冯氏锦囊秘录方脉痛风五痹合参(附麻木虚痒)《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风气胜者为行痹,行痹者,行而不定也,今称为走注疼痛,俗名流火及历节风。
寒气胜者为痛痹,痛痹者,疼痛苦楚,关节浮肿,世称为痛风及白虎飞尸。
湿气胜者为着痹,着痹者留着其处而不移,世称为麻木不仁,或痛着一处,始终不移者是也。
凡风则阳受之,故为痹行,寒则阴受之,湿则皮肉筋骨受之,故为痹着而不去,皮肤不仁,是以夫痹从风寒湿之所生也。
《经》又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此以所遇之时。
所客之处命名。
以时令配五脏所合而言也,至阴者六月也。
又曰∶其入脏者死。
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又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痛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盖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皮则寒,故此五者则不痛也。
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皆由内虚为本,可以风名,不可以作风治也。
统旨曰∶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也。
寒痹者四肢挛痛,关节浮肿。
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
热痹者脏腑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HT 痹然而闷,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之状,唇口反裂,皮肤色受。
(《经》言∶止有风寒湿三痹,此更有热者,盖郁久成热,热在三气之内变生者耳。
)三气合而为痹,则皮肤顽浓或肌肉酸痛,此为邪中,周身搏于血脉,积年不已则成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头发脱落,治宜疏风凉血。
总由营卫舍虚,外邪留居,血气凝结而成也,太抵湿多则肿,热多则痛,阴虚则脉弦数,而重在夜,阳虚则脉虚大则重在日。
痹者,闭也。
五脏六腑正气,为邪气所闭,则痹而不仁。
痹虽有五,多由体虚之人,腠理空疏,为风寒湿三气侵入于皮脉肌筋骨,不能随时驱散,留滞于内,久而为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