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名字》:中世纪哲学迷宫

合集下载

重温经典解读玫瑰——埃科《玫瑰的名字》探析

重温经典解读玫瑰——埃科《玫瑰的名字》探析

家都 以为它不似真正 的 文学作品 ,而更像一本 教科书或学术著作 。也
许 是 因为 它 包 含 了太 多 的 二 元 对 立 要 素 :知 识 与权力 、真 理 与谬 误 、 理性与信仰 、君权与神 权、有序与无序、创造 与毁灭 、颠 覆 与 重构 、 清晰与迷茫甚至名与实 等等。埃科 不仅 用小说 展 现 了这 些 矛 盾 对 立 ,也 传 达 了 他 对 这 些 对 立 的 思 考 ,更希 望引发读者对人之存在 、世界之存在 的终 极 思考 。从这个角度讲 ,这本小 说承 载 了文 学 的价值 , 并将 随着更 多的人读懂它而 受到关 注。 昔 日玫瑰 以其 名 流 芳 今 人 所 持 唯 玫瑰 之利北方的一座修 道院里 ,修 道院里的藏 书楼是 一座 名副其 实 的迷 宫 , 它有无数珍本古籍 、它有神秘 的魔镜 ,它有难解 的文 字密码 ,但 它也让意欲一探究竟者有进无 出。担任 多 年图书馆馆长的豪尔 赫虽 目肓而仍 控制 着这座 迷宫 : 传说 中亚里 士多德 的 《 诗学 》第二 卷被他 视为禁 书 , 所 有擅入此 宫者都受到他直接或 问接 的制裁 。七天七 夜里 ,七个修士 因这本禁 书 以各 不相 同 的方 式丧命 。 当 然 ,每 种 方 式 都 不 仅 仅 是 为 了变 换 花 样 吸 引 读 者 的 眼球 , 而是 包 含 着 复 杂 的 寓 意 。 年 轻 的 绘 制 画 师 阿 德 尔摩 、被 制作成 猪血腊肠的韦南齐奥 、藏书馆馆长助 理 贝伦加 ,甚 至藏书馆馆 长本人马拉希亚 ,他们都 因 舔拭 了被豪 尔赫涂 在书角的毒药而亡 。一种追求知识
图书馆与书 知 识 与权 力
这是一句意大利谚语 ,它起源于十二世纪本笃会 修士 的 《 世界沉 思录》 ,出现在 《 玫瑰 的名字 》的 最

《玫瑰的名字》的读后感1500字

《玫瑰的名字》的读后感1500字

《玫瑰的名字》的读后感1500字: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翁贝托·埃科的成名作《玫瑰的名字》的中译本终于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

我接到样书后,拿出三十年前(1980年)出版的、纸张业已发黄的原著感慨万千。

全书共36万字,字字句句都令我回想起翻译此书所走过的历程。

一开始就把我难住的是小说开篇对修道院建筑结构的那番描述。

为了找到确切的词语,我约请了与我一起晨练的一位从事土木工程设计的女工程师,给她看了原书的图样,经过几番斟酌,确定把原文表示“庞大的建筑物”的那个词翻译成“楼堡”,排除了别的译本似是而非的译法(大教堂、主楼等);还有,在对“迷宫”的描述中,也根据她的建议,把原文用“房间”一词表示的那几个通往四处的空间翻译成“过厅”。

小说里还有一章谈及药草的性能,为了不至于惹出笑话,我还去咨询中医大夫,问她“洋葱是否能增进性功能”。

又为体验人身处迷宫所产生的那种惶恐不安的情绪,我还特意去北京圆明园据说是意大利建筑师郎世宁设计的迷宫里走了一趟(可惜不能也不敢夜里去)。

我心里一直暗暗自嘲,翻译《玫瑰的名字》不就是在一座语言和知识的迷宫里摸索吗?做什么事情的过程都是美好的,收获时的心情也是美好的。

《玫瑰的名字》是一部有多重意义和解释的小说,也是一本充满哲理和辩证学的作品。

通过此书的翻译,我领悟到许多过去被视作“禁区”的神学的深邃文化含义,领悟到数字各有其神秘的含义,宝石也有它们各自的语言:红宝石代表耶稣的鲜血,是权威的象征,蓝宝石象征希望和纯洁,碧玉蕴含着信仰,紫晶象征谦逊,绿玛瑙象征仁慈。

原来历来人喜欢佩戴珠宝不仅是为了外表的美,而且还因为宝石有其文化渊源,也是一种身份和品格的象征。

说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意大利专家加布里埃拉女士,她已成了埃科三本小说译者的挚友。

在长达几年的翻译时间里,她一直是我家的常客,因为工作日她没时间,每到周末,我们就把翻译中的疑难问题集中起来向她请教,而我也经常给他们做工作午餐。

读艾柯《玫瑰的名字》有感

读艾柯《玫瑰的名字》有感

读艾柯《玫瑰的名字》有感《玫瑰的名字》内容简介“玫瑰的名字”是中世纪用来表明含有象征意义的词汇,故事亦以一所中世纪修道院为背景。

原本就已被异端的怀疑和僧侣的个人私欲弄得乌烟瘴气的寺院,却又发生了一连串离奇的死亡事件。

一个博学多闻的圣方济格教士负责调查真相,却被卷入恐怖的犯罪中……这是一部侦探、哲理、历史小说。

除了扑朔迷离、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外,书中充满了各种学问,涉及神学、政治学、历史学、犯罪学,还涉及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培根等不同的思想。

展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超凡的叙述才能。

作者简介安伯托·埃柯,1932年生于意大利,他身兼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等多种身份,更是全球最知名的记号语言学权威。

他的学术研究范围广泛,从圣多玛斯·阿奎纳到詹姆斯·乔伊思乃至于超人,知识极为渊博。

个人藏书超过三万册,已发表过十余本重要的学术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读者的角色——记号语言学的探讨》这部专著。

《玫瑰的名字》是埃柯的第一部小说。

自1980年出版后,迅速赢得各界一致的好评,荣获意大利两个最高文学奖和法国的文学奖,席卷欧美各地的畅销排行榜,迄今销售已超过一千六百万册,并被翻译成三十五种文字,在美、加、英、法、德均被誉为“最佳小说”,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交口称赞。

达到了文学的高质量和畅销的完美统一。

尽管第一本小说《玫瑰的名字》获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却迟至八年后才再度出版第二本小说——《傅科摆》,正如各方预料,又再度在世界各地引起极大轰动,成为最热门的阅读话题。

埃柯的第三本小说《昨日之岛》,自1994年出版后,亦已畅销逾三百万册。

埃柯另著有《带着鲑鱼去旅行》、《误读》、《智慧女神的火药》、《康德与鸭兽》等杂文集。

读艾柯《玫瑰的名字》有感美国的朋友打来电话,告之意大利人昂贝尔托·埃科(Umberto Eco, 1932- )的第四部长篇小说Baudolino的英文即将上市,已经替我在亚马逊网站预订了一本。

《玫瑰的名字》中的宗教与智慧

《玫瑰的名字》中的宗教与智慧

《玫瑰的名字》中的宗教与智慧《玫瑰的名字》是翁贝托·埃科的一部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其复杂的情节、丰富的象征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宗教与智慧之间微妙而又紧密的联系。

在小说所构建的中世纪修道院里,宗教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体系,更是一种统治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思想和情感。

修道院里的修士们,他们的生活完全围绕着宗教仪式、祈祷和对教义的研读。

然而,这种宗教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人性的种种弱点和欲望。

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和指引。

对于那些虔诚的修士来说,宗教是他们追求真理、寻求救赎的道路。

他们相信通过对宗教的遵循和实践,可以获得心灵的平静和灵魂的永生。

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和苦难的时代,宗教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应对恐惧和困惑的方式。

然而,宗教也并非全然是正面的力量。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宗教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一些修士为了争夺地位和权力,不惜使用阴谋和暴力。

他们打着宗教的旗号,行着自私自利的勾当。

这种现象反映出宗教在被人利用时,可能会成为压迫和控制他人的工具,背离了其原本的宗旨。

与此同时,小说中的智慧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真理的洞察和对人性的理解。

主人公威廉修士凭借着他的智慧,在纷繁复杂的谜团中寻找线索,试图揭示真相。

他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对逻辑和推理的运用上,更在于他对人性的深刻认识。

威廉懂得,在这个充满宗教狂热和偏见的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往往并非表面上那么简单。

他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

这种智慧使他能够在各种势力的争斗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宗教的权威所吓倒,坚持追求真理。

小说中的智慧还体现在对宗教的反思上。

威廉并不是盲目地接受宗教的一切教义和规定,而是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审视和思考。

他认识到宗教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错误,并且敢于提出质疑。

这种对宗教的批判性思考,并非是对宗教的否定,而是一种希望宗教能够更加完善和合理的追求。

在《玫瑰的名字》中,宗教与智慧并非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 英文500字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 英文500字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英文500字Reading the book 《The Name of the Rose》 was an intense and rewarding experience. The novel is a captivating mix of mystery, philosophy and adventure that follows Franciscan monk William of Baskerville as he attempts to solve a series of murders at a 14th-century Italian abbey.The story is set in a world of superstition and religious conflict as the forces of Pope John XXII and the Franciscans battle with one another in a series of internal struggles. Into this is thrown the intellectual curiosity of William, a master sleuth who is able to use his deductive powers and philosophical insight to uncover the truth behind the mysterious circumstances of the murders.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are well drawn and believable, from the humble peasant Adso, to the sinister Abbot of the Abbey Jorge. There are many twists and turns as the story unfolds, and each new development ratchets up the tension as William and Adso try to solve the mystery and bring the killer to justice.The atmosphere of the novel is wonderfully evocative, and readers will feel like they have been transported to medieval Italy. Umberto Eco’s writing is fascinating and elegant, as he weaves themes, motifs and symbols throughout the plot.The Name of the Rose is a remarkable and engrossing piece of fiction that I highly recommend. It is both entertain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and will stay with you long after you have finished the last page.。

《玫瑰的名字》的英文读后感

《玫瑰的名字》的英文读后感

《玫瑰的名字》的英文读后感500字《The Name of the Rose》 is a captivating novel written by Umberto Eco which not only holds an enthralling story but also encompasses an engrossing exploration of ideologies and historical events. The story is set in a Benedictine monastery in the year 1327, and the reader is taken on a journey filled with mystery, suspense and a morality play between Italian monastic societies. The protagonist, William of Baskerville, is an inquisitor tasked with investigating the death of a monk in the monastery, and as the reader discovers it is much more complex than it seems at first glance.The novel’s primary theme explores knowledge, as Eco uses the events in the story to make philosophical points about how knowledge and its pursuit is viewed. The themes of faith, heresy and truth are exhibited throughout, with William constantly weighing his options about what action to take in the light of his beliefs. Eco also touches on how knowledge, once acquired, can be used for good or evil.Another main theme of the novel is the conflict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Throughout the book, characters express different opinions on how science interacts with faith and how people should use their knowledge in the service of God. William struggles with this conflict, ever conscious of his duty to serve the Church and its quest for truth, but hesitant to impose judgement on others in the name of religion.Ultimately, Eco's novel provides readers with a thought-provoking reflection on the importanc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and its powerto both enlighten and enslave. Through William of Baskerville's journey, and the narrative's exploration of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Eco crafts a powerful and timeless story that will leave readers with plenty to consider.。

《玫瑰的名字》中的宗教与智慧

《玫瑰的名字》中的宗教与智慧

《玫瑰的名字》中的宗教与智慧《玫瑰的名字》是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的一部著名小说,这部作品以中世纪的修道院为背景,充满了神秘、悬疑和对宗教、智慧的深刻探讨。

在小说中,宗教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元素。

修道院作为宗教的场所,承载着人们对信仰的追求和对上帝的敬畏。

然而,宗教在这里并非是单一、纯粹的,而是呈现出复杂多面的特征。

首先,宗教的仪式和规范在修道院中被严格遵守。

每日的祈祷、诵经、斋戒等活动构成了修士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这些仪式不仅是对上帝的敬拜,更是一种秩序和纪律的体现,它们给予修士们一种生活的节奏和方向。

但与此同时,这种严格的仪式和规范也可能成为一种束缚,让一些人陷入形式主义,忽略了宗教的真正内涵。

其次,宗教权力在小说中也有着显著的表现。

修道院中的院长、副院长等高级神职人员拥有着相当大的权力,他们能够决定修道院的事务,甚至影响到修士们的命运。

这种权力的存在,一方面保证了修道院的正常运转,但另一方面也容易滋生腐败和权力斗争。

再者,宗教信仰在不同的人物身上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有些修士是出于真心的虔诚和对灵魂救赎的渴望而投身宗教,他们在信仰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是为了逃避世俗的烦恼,或者是为了追求权力和地位而进入修道院。

这种信仰的动机的多样性,使得宗教在小说中呈现出复杂的面貌。

与宗教紧密相连的是智慧的追寻。

在《玫瑰的名字》中,智慧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真理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洞察。

主人公威廉修士代表了一种追求智慧的形象。

他博学多才,善于运用逻辑和推理来解决问题。

他不盲目接受传统的观念和权威的说法,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来探寻真相。

这种对智慧的追求,使他在充满谜团的修道院中能够逐渐揭开层层迷雾。

然而,智慧的追寻并非一帆风顺。

在中世纪的背景下,宗教的权威常常限制了人们对真理的探索。

一些被视为异端的思想和学说会受到打压和迫害。

威廉修士在追寻智慧的过程中,也不得不面对来自宗教权威的阻力和挑战。

以玫瑰之名林笛儿书评

以玫瑰之名林笛儿书评

以玫瑰之名林笛儿书评
《玫瑰的名字》这本书我应该只会打三分,因为作为一个对中世纪的历史及宗教学没有什么知识储备的浅薄读者来讲,无处不在的哲学和宗教讨论真的很令人劝退。

但是耐着性子仔仔细细读完了第二遍之后,才真正感受到埃科的妙处。

他既博学又有趣,他像一本中世纪的百科全书,同时又一本正经通过威廉的嘴来吐槽。

然而像我一样的普通读者该怎么读《玫瑰的名字》呢,我想提供一些我的小建议,请大家一起讨论吧。

一是降低对侦探推理的预期;二是熬过前一百页或者及时放弃;三是跟着阿德索的步伐,慢慢去探求吧。

一、这是侦探小说?
我最开始就是想单纯看一本侦探小说,可是我拿到书,
看到作者的简介是:翁贝托·埃科,欧洲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小说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史学家、哲学家。

我就知道这个事情不可能这么简单了。

在书里,皇帝的使团成员与教皇的一些特使即将在这个修道院进行会谈,试探各自的立场。

会谈前,中世纪的修道院里,连续六天都有僧人惨死,是不是很吸引人?然而我们足智多谋的方济各修士威廉并不是一个成功的侦探,而本书采用侦探小说的模式只不过是因为它是最符合逻辑和世间秩序的一种文本模式。

与其他的推理小说相比,虽然一个一个僧人的死亡推动着故事前进,威廉也一直在带着我们寻找凶手,但是大段大段的哲学思辨和宗教讨论相比,推理浓度也就在23.57%左右吧。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

《玫瑰的名字》后感
《玫瑰的名字》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它巧妙地将侦探小说的元素与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相结合,构成了一幅丰富而复杂的画卷。

这部小说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享受到了推理的乐趣,更对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故事以一座以图书馆闻名的修道院为背景,通过描述修道院中发生的六宗命案及其调查过程,展现了中世纪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作者翁贝托·埃科在书中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宗教与哲学知识,使得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侦探小说,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著作。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其情节和人物所吸引。

修道院中发生的每一宗命案都充满了神秘和诡异,让人不禁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而修道院中的每一个人物也都各有特色,他们的性格、信仰和动机都成为了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

此外,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也让我印象深刻。

玫瑰作为小说中的核心象征,其含义丰富而深刻。

它既是美丽的象征,也是修道院中修士们精神追求的象征。

然而,正如小说中所揭示的那样,一切荣华富贵美貌最终都会陷入虚无。

这种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让我深受触动。

总的来说,《玫瑰的名字》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杰作。

它不仅让我享受到了侦探小说的乐趣,更让我对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认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复杂性和对真理的追求都是永恒不变的。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书评欣赏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书评欣赏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书评欣赏《玫瑰的名字》是一部由意大利哲学家翁贝托·埃科著作的小说,该书剧情丰富,扣人心弦,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评价,一起来看看吧!最近期中,作业很多。

张张很痛苦,嘤嘤嘤!所以这本小说拖了一周才看完。

《玫瑰的名字》是翁贝托.埃科的作品,一位意大利作家,他又是一位符号学家、哲学家、文学批评家。

所以他对文字和语言有自己的研究。

而且,在他的小说中又非常的喜欢炫学。

我上一个看起来不知所云的作家还是博尔赫斯,在他的《沙之书》里面引经据典,因为我对那个时代的很多知识都不是很了解,所以看起来不知所云。

到现在,埃科是第二个。

很多人了解他可能是通过另外一本书,叫做《无限的清单》,这本书才是他炫学的极限,相比之下《玫瑰的名字》就显得一般般了,因为里面毕竟讲的是中世纪的教会纷争,没有涉及太多的其他方面的知识。

那么,这本书是从何而来的呢?如果不了解埃科或者这本书的话刚刚听这本书的名字是不是很像一本温温柔柔,你侬我侬的爱情小说,其实这是一本悬疑小说。

埃科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那就是“虚假”是可以创造和改变历史的。

他的《傅科摆》、《波多里诺》还有这本《玫瑰的名字》都可以说是“虚假”创造历史的文学典范。

而玫瑰的名字的意思就是子虚乌有的名字,他说这个名字的想法差不多是偶然来到的,我喜欢这个名字,因为玫瑰是一个意义如此丰富的象征形象:神秘的玫瑰,“她恰似玫瑰只绽放一个清晨”,双玫瑰战争,玫瑰色的人生…读者迷失了方向,他无法选择一种解读…所以他虚构了一个不存在的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二卷,诗学有两卷,悲剧和喜剧,但是喜剧一开始就丢失了,所以他虚构出人们得到了第二卷,这个第二卷在中世纪一个修道院里面引发了一系列凶杀案。

他以当时跟在威廉修士的一个名叫阿德索的见习僧为见证者,虚构了这本以见习僧视角写出来的手稿,然后写自己怎样的千辛万苦的得到了他。

而且还戏精般的做了一个序,开头第一句就是:“自然,这是一部手稿”。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玫瑰的名字》读后感1一口气读完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

人生两难的决定,总被爱成全。

故事中,无论是〈回答在牛奶箱里〉徘徊在奥运﹙梦想﹚与绝症男友﹙爱情﹚之间的月兔,还是〈深夜的口琴声〉挣扎在成为职业歌手﹙理想﹚与继承鱼店家业﹙责任﹚的克郎,抑或是决定是否抛弃﹙不信任﹚父母的浩介,都曾有过难以抉择的时刻。

于是,他们不约而同选择向解忧杂货店求助。

前两者在小偷三人组简单粗暴的`回复下歪打正着﹗歪打正着的不是结果,而是他们在现实打压下因懦弱想逃避的心。

认真对待,是彼此的救赎。

浪矢爷爷说:不管是骚扰还是恶作剧,写这些信给浪矢杂货店的人,和普通咨询者在本质上是一样。

他们都是内心破了个洞,重要的东西正从那个洞流失。

人的心声是绝对不能无视的。

《解忧杂货店》解的是别人的忧,却在无形中填补了我们内心的破洞,并用最巧妙的方式告诉我们:微小却长存的善意,才是解忧的不二之法。

善良地对待身边的人,世界上的温情就会多一点,原本会变质的事,会变坏的人,可能就在别人一个善意的举动,一次耐心的倾听后,就此改变了呢!《玫瑰的名字》读后感2这本书很好看。

一个年青的实习教士,跟着一名博学多闻的老教士,来到一个古老的修道院。

随后,修道院里接连发生了恐怖的谋杀案。

他们的任务是找出凶手,揭露真相。

光从内容介绍来看,这会是一部纯粹的侦探推理小说。

在阅读的时候,我脑海里一直浮现着法国电影《暗流2》里的场景(《暗流2》有类似的情节,修道院,被残杀的教士)。

这本书不仅有惊悚的故事情节,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宗教与哲学知识,亚里士多德、培根、阿奎那等人的思哲学想在书中出现。

这本小说是一本了解西方宗教文化好读物。

我们常常以为西方宗教就是基督教,或者说就是信耶稣。

事实上,西方的宗教文化非常繁琐复杂。

有各种各样的宗教流派,相互之间渊源关系也错综有复杂。

如果你对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一定会被弄得头昏脑胀,摸不着头脑。

从人口比例上来说,国人对宗教感兴趣的不多。

《玫瑰的名字》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玫瑰的名字》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玫瑰的名字》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玫瑰的名字》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玫瑰的名字》 1986年彩色片 128分钟法国阿里雅纳影片公司/法国电视三台/意大利克里斯塔尔迪影片公司/德国新康斯坦丁影片公司/ZDF影片公司联合摄制导演:让-雅克阿诺编剧:安德鲁伯金《玫瑰的名字》1986年彩色片 128分钟法国阿里雅纳影片公司/法国电视三台/意大利克里斯塔尔迪影片公司/德国新康斯坦丁影片公司/ZDF影片公司联合摄制导演:让-雅克·阿诺编剧:安德鲁·伯金杰拉尔·布拉什霍华德·弗兰克林阿兰·戈达尔(根据温别尔托·艾柯同名小说改编)摄影:托尼诺·德里·科里主要演员:肖恩·康纳利(饰威廉)默里·亚伯拉罕(饰贝尔纳多·古伊) 克里斯廷·斯莱特(饰阿德索)小费多尔·夏利亚平(饰约杰·德布戈斯)本片获1987年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外语片奖,联邦德国邦德影展最佳外语片奖;1988年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男演员奖【剧情简介】意大利北部山区,风雪交加。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玫瑰的名字》这本小说让人感到既震撼又温暖,呈现出的故事令人动容。

这是一本由乌利·卡法赫撰写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父亲和女儿之间的故事,其中有家庭、爱情、失落和妥协,每一个角落都被深思熟虑和深入挖掘,细节和情感的描写也足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首先,作者写作手法的娴熟和细腻度是我爱这本小说的原因之一。

乌利·卡法赫以深刻的洞见,把一个半受过教育、聪明而不那么成功、对家人、爱情和生命的价值观存在困扰的父亲形象拟人化地呈现出来,让读者不仅仅从一个客观视角观察,还能心领神会地体验这个人物。

通过完美的叙述,乌利·卡法赫波纹式地展现出父亲恢复失落感和重新找回自我认知的过程以及他和他的女儿关系的提升。

作者以淋漓尽致的写作技巧和精彩的人物刻画,生动地再现了一个不平凡的故事,打动了读者的心。

其次,小说的主题是家庭和爱情,从更深层次地探索了它们的核心。

本书的主要角色 - 卡尔 - 面对的问题是通常父亲们都会经历的:他的视野、角度和考虑未来的愿景与他的家庭、父亲和配偶的期望偏差很大,这造成了隔阂和分歧。

卡尔在内心抗争中寻求出路,他在生活中不断地求助、寻找答案和补救方法。

乌利·卡法赫很好地展示了家庭和爱情的复杂性,以及它们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深刻影响。

总之,《玫瑰的名字》是一本非常读人的小说,适合不论是因为工作还是生活压力而需要一些深思的人。

这本小说表现了家庭、爱情和人生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我们的生命中起到的作用。

这本小说的读者将会忠实得体验到父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对于自己的家庭关系和爱情生活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

综上所述,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给所有读者的书籍,它的主题和细节都非常打动人心,读者容易被演绎的情节感动。

《玫瑰的名字》:中世纪哲学迷宫

《玫瑰的名字》:中世纪哲学迷宫

《玫瑰的名字》:中世纪哲学迷宫“事实上,我的小说曾有过另一个工作用名:《修道院凶杀案》。

我把它排除了,因为它只强调侦探线索,并因此会不适当地引导嗜读故事和情节的不幸读者匆匆购买一本令他们失望的书。

”侦探形而上“第一位天使吹响了第一声号角,冰雹、烈火夹带着鲜血从天而降。

第二位天使吹响了第二声号角,海的三分之一变成血……没有人能进入圣所,直等到那七位天使降完了七种灾难。

”翁贝托?埃科这是《圣经》全书最后一篇《启示录》中描述的末日审判到来时的情景,也是小说《玫瑰的名字》中连环杀人案发生的方式:14世纪,意大利北部,一座修道院在七天内接连死去了七位修士,第一位修士的尸体在冰雪中被发现,第二位修士头朝下死在血缸之中……仿佛《启示录》的应验。

并非我有意泄露剧情。

这部600余页的长篇小说的叙述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正文一共七章,分别是“第一天”“第二天”……“第七天”,每小节标题则是一天中时间的细分,“申正经”“晨祷”“午时经”“夕祷”“晚祷”,这是修道院的日程表。

故事刚进行到第一天中午,一位很像凶手的人物就提醒大家:“别浪费最后七天的时间了!”第二天下午,另一位很有可能是凶手的人物就明确地把凶杀案和《启示录》之间的关联说了出来。

此后,剧情正如预期般发展,一位位修士按照被预言的方式死去。

既然是侦探小说,必定有一位侦探,这部书里是威廉修士,他因其他使命来到这座修道院而正巧赶上这一系列命案,于是受修道院院长之托进行调查。

用作者翁贝托?埃科自己日后的评论说,这是个“遭遇了失败”的侦探。

威廉虽然用自己的智慧一步步揭开了修道院的秘密,却没能阻止任何人的死亡(倒是不幸地造成了更多人的死亡),也没能战胜那位幕后凶手。

凶手之所以杀人,是不希望人们看到修道院藏书馆中的一部孤本图书――这本书可能会摧垮整个神圣的基督教世界。

那本书最终被凶手成功带进了坟墓。

平淡的剧情、失败的侦探,《玫瑰的名字》何以拥有如此盛名?从1980年出版至今,《玫瑰的名字》被翻译为35种文字,销售超过1600万册,对外国文学有兴趣的人多少会耳闻过这部大作的名声。

玫瑰的名字

玫瑰的名字

欲望与进步《玫瑰的名字》观后感玫瑰,也许有多重含义,也许没有意义。

莎士比亚说:“一个名字包含什么内容呢?我们称之为玫瑰的东西,如果我用另外一个名字来叫它,她同样散发出馨人的芳香……”那么,我们称之为僧侣、教皇、修道士的,如果我用另外一个名字来叫他,他同样还是人,同样具有人生来就有的一切欲望---对物质的和对精神的。

中世纪的欧洲笼罩在宗教和神学的统治阴影下,天主教竭力树立神的绝对权威,鼓吹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

教会把世俗生活和人的一切生理要求都说成是一种罪恶,把古希腊罗马文化视为一段而加以排斥。

这是一个阴云笼罩着的时代,一个人的本性,欲望难见天日的时代。

所有的都是灰色的,压抑的,就像影片《玫瑰的名字》的色调一样,除了灰白黑就是暗黄,没有一点生机。

教会认为,欲望是罪恶的本源,要禁绝一切欲望以求来世进入天堂。

没有欲望的人只有一种,那就是死人。

人性本就如此,生活在欲望之中。

我们追求物质、幸福、快乐,这无可厚非,因为生活本应该如此,如果欲望是一种罪恶,那么人也不必生活,这个世界也不必存在。

那些宣扬弃绝尘世的所谓的圣徒,道貌岸然的面具下面尽是贪婪,丑恶和腐化---同性恋,偷盗,谋杀。

麻衣跣足的背后竟然是如此不堪!那么何必要惺惺作态摆出圣徒的模样打出禁欲的旗子,这样就能上天堂吗?如果他们真得信奉神明,这反倒是对神的亵渎。

欲望从来就不应该被禁止,人性也从来不应该被压抑。

正是欲望推动了这个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如果人没有欲望,那我们现在还停留在原始时代,更不用说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如果人没有欲望,就不会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和谐的社会。

欲望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开拓力。

强制节欲就会抑制人的个性的张扬和潜力的挖掘,这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没有一点好处。

中国古人讲无欲则刚,儒家文化催生了陶渊明式的隐士,他们以追名逐利为耻,以清心寡欲自况,只求一瓢饮一箪食,高山流水,绿柳清风,隐居世外,快活地怡享天年。

这是厌倦了充满欲望的社会后一种极端的行为。

玫瑰之名:隐喻与互文

玫瑰之名:隐喻与互文

玫瑰之名:隐喻与互文庞 贝我不知道,我在望着镜子里的脸时,回望我的是什么样的脸;我不知道,是什么衰老的脸,在沉默和已经疲劳的怨恨中寻找自己的形象。

我在两眼漆黑里慢慢悠悠地用手摸索着我的看不见的痕迹。

一阵闪光来到我的眼前,我看见了你的头发,灰白的或者仍然是金黄。

我反复地说:我失去的仅仅是事物的毫无意义的外表。

这句慰藉的话来自弥尔顿,那么高尚,然而我依然想着文字,想着玫瑰。

我也想着,如果我能够看见我的脸,我就知道,在这个难得的傍晚,我是谁。

这是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的《一个盲人》。

晚年的博尔赫斯是一个盲人,确切地说,他在五十六岁时即已完全失明。

在人类文学史上,有不少杰出的作家都是失明者,远有荷马、弥尔顿,近有乔伊斯和博尔赫斯。

他们是失明者,101但也是感觉敏锐的智者。

在20世纪世界文学的众神殿中,博尔赫斯无疑是少数几位令人仰之弥高的尊者。

就文学意义而言,只有詹·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等屈指可数的小说家有资格配享这样的尊位。

也同样无疑的是,他们是被诺贝尔文学奖所忽略的大师。

当然,他们并不需要一个诺奖来证明自己。

博尔赫斯早已远去,在他留给世人的遗产清单中,最为人珍重的是虚幻的迷宫、时间的镜像和记忆中的玫瑰。

毫无疑问,意大利作家埃科也是这份遗产的受益者。

而今埃科亦已作古,埃科也留下了他的文学遗产。

翁贝托·埃科(Umberto Eco),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学院派作家,2016年2月19日以84岁高龄去世。

意大利时任总理伦齐说:“埃科的去世是文化界的巨大损失。

作为欧洲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将深刻认知历史的智慧与推测未来的强大能力完美结合。

我们将怀念他的著作,他的声音,他尖锐且生动的思想和他伟大的人文主义情怀。

”在东方中国的诸多悼文中,人们也不忘强调其“当今欧洲最耀眼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的身份,尽管吊诡的是,在当今中国文化语境中,“公共知识分子”已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公知。

《玫瑰的名字》暑假读书体会

《玫瑰的名字》暑假读书体会

《玫瑰的名字》暑假读书体会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暑假里为了完成论文看了许多专业书,同时在闲暇之余又两本薄薄的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玫瑰的名字注》是翁贝托•埃科关于《玫瑰的名字》的创作谈。

读者经常借各种机会向埃科提问。

比如,为什么叫“玫瑰”的名字?为何选择在中世纪展开故事?迷宫是否有其原型?埃科饱受折磨,只好撰文解惑。

Umberto Eco 翁贝托•埃科(1932-)出生于意大利亚历山德里亚,博洛尼亚大学教授。

翁贝托•埃科是享誉世界的意大利小说家、文学批评家、符号学家。

他博学多才,游走于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说世界与严肃的文学理论之间,创造了当今文学界的神话。

迄今为止,他每创作一部小说,就立即成为欧美图书市场的超级畅销书。

埃科还是位积极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为多家报纸撰写专栏,透过日常小事进行社会批评。

他在欧洲已成为知识和教养的象征,许多家庭都会收藏他的作品。

书很薄包括了:书名与含意,谈创作过程,中世纪,当然面具,作为宇宙学行为的小说,谁说,暗示忽略法,气韵,构建读者,侦探形而上,后现代,反讽,消遣,历史小说,结束语埃柯在《注》中承认,他那长达一百页看似枯燥无味的文字,其实是他用来以精心挑选读者的手段。

多有趣的作者,为了他自己一本所谓“谋杀一个修士”的奇异念头而产生的小说,居然花费了这么长的时间去用这样复杂的背景构图,来为该书挑选合适的读者,怪不得,很多人在这里放弃了,而我也曾在这里放弃了。

《注》的作用,往往是注释一些平素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秘密,而埃柯这本所谓回答读者提问的注,在我看来,颇有“王顾左右而言他”之嫌。

因为,他在描述自己构思该书的时候,常常提到的是,他阅读中世纪书籍特别是编年史之后,引用在《玫瑰的名字》中的句子,反而被指为现代化的语句。

正如我们现在欣赏绝大多数古典音乐的时候,是感觉古典的,但某些人的作品,却会让我们特别感觉到某些人的作品可以算着是现代作品。

掩卷之前,是埃柯的最后的一句话“凶手正是我们自己”,不觉莞尔,“凶手是谁?”其实在我看《玫瑰的名字》的时候,我就没觉得凶手多么重要,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埃柯构筑的那个虚拟的中世纪镜像和他在《注》里提到的“宇宙学”。

内尔·派克《玫瑰之名》插图欣赏

内尔·派克《玫瑰之名》插图欣赏

内尔·派克《玫瑰之名》插图欣赏《玫瑰之名》插图:内尔·派克《玫瑰之名》作者:翁贝尔托·埃可1932-2016《玫瑰之名》是已故的意大利符号学家与小说家翁贝尔托·埃可(Umberto Eco)的神秘探案小说,出版於1980年,亦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最后获得意大利两个最高文学奖和法国梅迪西奖。

《玫瑰之名》讲述一个发生在中世纪1327年年末意大利修道院的神秘故事。

方济各会修士威廉与弟子阿德索前往意大利北部山区的一所修道院,执行调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教宗纷争的任务。

以精于推理驰名的威廉修士受修道院长的委托,调查修道院中的一起命案。

但随后死亡事件发展为一系列的连环杀人事件,并且牵涉到修道院中隐藏的一个大秘密。

后威廉与阿德索发现了线索,就在修道院的边楼的图书馆里;里面尽是中世纪之前的教会之外的著作;有挖苦教会的、有教会不允许的解剖学等等众多书籍。

埃科最初打算将本书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为“梅勒克的阿德索”,后来将之命名为“玫瑰之名”。

这一名称来自于古老谚语“昔日的玫瑰只存在于它的名字之中(stat rosa pristina nomine, nomina nuda tenemus.)”,这句话出现于12世纪修道士克吕尼的伯纳德的诗句中,正切合本书以至埃科一生研究的一个重大主题“符号学和隐喻”。

主人公威廉修士并不仅仅是个精明的侦探。

就像书中所提到的他的朋友罗杰·培根和奥卡姆的威廉一样,威廉修士重视理性和经验,尊重自然和人性。

他代表的正是当时开始出现在欧洲文化舞台上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

本书是作为通俗小说来写的,但埃科在书中表达了丰富的主题:符号学和隐喻;知识的传播与掩盖,对待真理的态度,神权与人文主义等等。

同时,本书涉及大量的历史知识,比如德皇与教皇之争,教廷关于清贫的论战;阅读起来并不轻松。

但这并没有妨碍本书成为一本畅销小说《诗学·卷二》:相传为亚里士多德所作,是修道院图书馆隐藏的巨大秘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玫瑰的名字》:中世纪哲学迷宫“事实上,我的小说曾有过另一个工作用名:《修道院凶杀案》。

我把它排除了,因为它只强调侦探线索,并因此会不适当地引导嗜读故事和情节的不幸读者匆匆购买一本令他们失望的书。

”侦探形而上“第一位天使吹响了第一声号角,冰雹、烈火夹带着鲜血从天而降。

第二位天使吹响了第二声号角,海的三分之一变成血……没有人能进入圣所,直等到那七位天使降完了七种灾难。

”翁贝托?埃科这是《圣经》全书最后一篇《启示录》中描述的末日审判到来时的情景,也是小说《玫瑰的名字》中连环杀人案发生的方式:14世纪,意大利北部,一座修道院在七天内接连死去了七位修士,第一位修士的尸体在冰雪中被发现,第二位修士头朝下死在血缸之中……仿佛《启示录》的应验。

并非我有意泄露剧情。

这部600余页的长篇小说的叙述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正文一共七章,分别是“第一天”“第二天”……“第七天”,每小节标题则是一天中时间的细分,“申正经”“晨祷”“午时经”“夕祷”“晚祷”,这是修道院的日程表。

故事刚进行到第一天中午,一位很像凶手的人物就提醒大家:“别浪费最后七天的时间了!”第二天下午,另一位很有可能是凶手的人物就明确地把凶杀案和《启示录》之间的关联说了出来。

此后,剧情正如预期般发展,一位位修士按照被预言的方式死去。

既然是侦探小说,必定有一位侦探,这部书里是威廉修士,他因其他使命来到这座修道院而正巧赶上这一系列命案,于是受修道院院长之托进行调查。

用作者翁贝托?埃科自己日后的评论说,这是个“遭遇了失败”的侦探。

威廉虽然用自己的智慧一步步揭开了修道院的秘密,却没能阻止任何人的死亡(倒是不幸地造成了更多人的死亡),也没能战胜那位幕后凶手。

凶手之所以杀人,是不希望人们看到修道院藏书馆中的一部孤本图书――这本书可能会摧垮整个神圣的基督教世界。

那本书最终被凶手成功带进了坟墓。

平淡的剧情、失败的侦探,《玫瑰的名字》何以拥有如此盛名?从1980年出版至今,《玫瑰的名字》被翻译为35种文字,销售超过1600万册,对外国文学有兴趣的人多少会耳闻过这部大作的名声。

虽然这部小说确实是如假包换乃至于十分标准的侦探小说,可纵观网络上的读者评论,凡是冲着侦探、悬疑的标签而去却不了解该书背景的,几乎都有“上当受骗”之感。

整整一节都是哲学辩论(这样的小节在全书各章中随处可见),大量的拉丁语引文……拿起书来随意翻阅,你会认为它看起来更接近钱锺书的《管锥编》,而不是一本畅销小说。

埃科早有先见之明,他在创作谈中透露:“事实上,我的小说曾有过另一个工作用名:《修道院凶杀案》。

我把它排除了,因为它只强调侦探线索,并因此会不适当地引导嗜读故事和情节的不幸读者匆匆购买一本令他们失望的书。

”小说真正吸引人的部分,或许在于埃科构建的那个中世纪修道院世界。

按照他的看法,小说应当是“先有世界,后有语言”(诗歌与之相反,是“先有语言,后有世界”),重要的工作是建造起那个世界,词句随后而至,?缀跏亲远?到来。

埃科最初的写作起点很简单:他想毒死一个修士。

他手头有一份1975年时的笔记本,上面记载了生活在某个不确定的修道院的僧侣名单,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不过从这一念头出发,整个世界几乎就自然生长出来了。

需要一个人来调查被毒死的修士。

根据埃科的设想,这位调查员最好是英国人,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和对蛛丝马迹进行解读的能力。

“这样的能力,我们只能到方济各修士中去寻找,并且他要晚于罗杰?培根。

另外,只有在奥卡姆派修士那里才能有深入的符号理论。

”于是,故事只能发生在14世纪而不是12或13世纪。

若要在修道院里发生一场方济各派修士与教廷使团的会晤,则需要在1327年的11月末。

因为到12月份,方济各派领袖切塞纳的米凯莱就已经前往阿维尼翁面见教皇本人了,这是史实带来的限制。

而且不能是10月或者9月,因为如果要根据《启示录》杀人,则需要利用雪,意大利北部最早11月末可以下雪,还得是在山区,故事的空间也就被限定了。

当然还有很多细节的设定,比如两个人物边说话边从膳厅走去庭院时,埃科是把自己设计的修道院的设计图放在眼前写的,这样等他们走到庭院时,就正好停止了对话,具有时间上的准确性。

没有人比埃科更适合搭建这个世界了。

这位生于1932年,去世于2016年的意大利人不是职业小说家,更多的时间生活在学院体制内,是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教授,研究符号学、中世纪历史、基督教神学、艺术史乃至更多。

因一生兴趣广泛,持续参与到当代文化讨论的第一线,他被称作“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但无论标签多么多元,中世纪研究权威始终是他的主要身份。

热爱历史的小说家写历史小说比比皆是,想象力丰富的历史学家写小说却少见,埃科更接近于后者。

但这不意味着《玫瑰的名字》只是一个披着虚构故事假象的中世纪历史科普读物,侦探小说的形式反而是不可替代的。

埃科曾以“侦探形而上”为题专门做过讨论,他发现侦探小说,也就是纯粹的推理故事,和哲学以及更广泛的形而上思考之间有着非常根本性的联系,它们都要构建并走出符号的迷宫,都要回答一些基础问题,比如:谁之错。

这部小说也不是毫无悬念,许多悬念本身足以让对教皇与皇帝之争、基督清贫与否这些话题不感兴趣的读者不忍放弃。

比如,修道院藏书馆里那本惹出祸端的书究竟是什么书?再比如,阅读过程中会猛然意识到的蹊跷之处:“玫瑰”迟迟没有出现。

可这是本书书名,“玫瑰”这个词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距离结尾有多远呢?中世纪,当然我对中世纪有不小的好奇。

欧洲的这段历史如此漫长而神秘,却总是被一带而过,无论是在教科书上还是人们的脑海中。

古希腊罗马哲学、艺术、政治的成就为人熟知,此后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更是永远的话题,而这之中的一千年,仿佛一段真空。

“黑暗时代”(Dark Age),真的是我们能赋予的唯一描述吗?自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以后的每一个世纪,我们能很清楚地分别,头头是道地讲出它们各自的“气质”与“性格”,有的人喜欢18世纪,有的人喜欢19世纪,都不足为奇。

可对中世纪,11世纪与12世纪之间有什么区别?12世纪与13世纪之间有什么区别?倘无专门研究,几乎是茫然。

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似乎只是停滞。

但那时的人们是真实地在其中生活了一千年啊,他们每天想什么,如何度过?何况,理智会告诉我们中世纪不可能是停滞的,现代欧洲的诸多特征,资本主义、自然科学、民族国家,它们在中世纪之后“降生”,但必定在此前“孕育”。

带着对中世纪的好奇去阅读《玫瑰的名字》,自然成为一种极大的享受。

不过,仍不轻松。

很多历史背景在书中是不加解释的,例如为何在14世纪时教皇驻扎在法国的阿维尼翁而不是罗马、圣方济各会与圣多明我会这两个最著名的托钵僧会是怎样起源与分别的、那位臭名昭著的教皇约翰二十二世与世俗皇帝的关系为何如此不和、罗杰?培根与奥卡姆的威廉的哲学为何重要,这些都被视作最基本的前提而没有过多说明,而这些是故事开展的基础。

几本简明的中世纪教会史和哲学史读物、《圣经》,是阅读《玫瑰的名字》时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埃科之所以不能对背景一一加以解释,是小说的写法所限。

他选择了将整本书虚拟为一部中世纪手稿,那么自然不该对中世纪人应具备的常识面面俱到地解释,否则是不合逻辑的。

《玫瑰的名字》是1978年开始写作的,但埃科想让我们认为这本书是写于14世纪的。

他在前言里假装自己没有写书,只是偶然发现了这份写于中世纪的手稿并做了翻译。

手稿作者是梅尔克的阿德索,也就是那位“失败的侦探”威廉修士的年轻助手,当年和他一起目击了那一周里修道院的所有事情,到晚年时追述了下来。

将计就计,就把《玫瑰的名字》当作中世纪手稿而不是20世纪小说来读,或许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书写成后,出版商曾建议埃科将前100页大大删减,因为以小说的标准来看,那位阿德索修士在回忆往昔时的絮絮叨叨与插入其中的大量历史评论和神学思考对读者实在是种消耗。

埃科当然拒绝了,不仅是因为假如这真的是一份中世纪手稿,它就更该是写成这个样子的,而且他认为,“如果某个人要进修道院并且要在里面生活七天,他就应该接受它的节奏”。

又如,书中唯一的一点爱情情节之后,?涿娑?来的是几十页的基督教中关于男女之情的神学阐释与道德反省。

将其视作中世纪手稿,便不会埋怨叙述节奏被破坏,反而会庆幸体会了一位中世纪修士是如何看待所发生之事的。

至于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埃科提过一件趣事,常有读者或评论家给他写信,认为小说中某处人物说的话太过现代,然而,“恰好每一次,在他们这样指摘的地方,我摘录的正是14世纪的文本”。

埃科反复说:“对现在的世界我只是通过电视屏幕了解,而对中世纪,我有着直接的认识”;“我随便在什么地方都能看到透明的中世纪,哪怕是在我做的看起来与中世纪毫无干系的事情中”。

这不仅是知识上的追寻,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动机,“我想完全成为中世纪的人并且就好像生活在我的时代一样生活在中世纪”。

按道理来讲,我没什么理由和埃科的这种情感产生共鸣,可并非如此。

确实,在我的头脑中,最初与中世纪建立联系的也是对三位一体的无休止讨论、宗教裁判所的火刑柱、黑死病……可我仍有一种隐秘的向往,尤其是对修道院内修士的生活,假如允许我暂时排除理智诉说的“现实”而只考虑浪漫的想象的话。

那种清苦的氛围与毕生投身于精神事业的志向,终日阅读、偶尔劳作的生活,与自我和自然成为最好的朋友,这难道不是一种最值得羡慕的人生吗?我真切地想要到一个中世纪修道院里住上一段时间。

不只是在假日里重返欧洲时预订一个修道院改建的酒店,也渴求更精神化的方式。

《玫瑰的名字》在相当程度上帮我实现了这个愿望,这是我珍视这部小说的根本原因。

于是我又想起钢琴家格伦?古尔德的话:“一个人可以在丰富自己时代的同时并不属于这个时代……这是一种对个体主义的终极辩护。

一个人可以创造自己的时间组合,拒绝接受时间规范所强加的任何限制。

”一个自由的人,应当拥有可以抗拒“当下”的诱惑与绑架的力量,顺遂自我心性遨游于其他时空――哪怕只是在阅读一部侦探小说的短暂的欢愉时光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