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
电子自旋共振(射频) (340)
中国石油大学 近代物理实验 实验报告 成 绩:班级:应用物理学09-2班 姓名:王国强 同组者:庄显丽 教师:电子自旋共振(射频)一、基础知识原子中的电子在沿轨道运动的同时具有自旋,其自旋角动量为() 1+=S S p S (7-2-1)其中S 是电子自旋量子数,2/1=S 。
电子的自旋角动量S p 与自旋磁矩S μ间的关系为()⎪⎩⎪⎨⎧+=-=12S S g p m e g B SS e Sμμμ(7-2-2) 其中:e m 为电子质量;eB m e 2=μ,称为玻尔磁子;g 为电子的朗德因子,具体表示为 )1(2)1()1()1(1++++-++=J J S S L L J J g (7-2-3)J 和L 为原子的总角动量量子数和轨道角动量量子数,S L J ±=。
对于单电子原子,原子的角动量和磁矩由单个电子决定;对于多电子原子,原子的角动量和磁矩由价电子决定。
含有单电子或未偶电子的原子处于基态时,L=0,J=S=1/2,即原子的角动量和磁矩等价于单个电子的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磁矩。
设g m ee2=γ为电子的旋磁比,则 S S p γμ= (7-2-4)电子自旋磁矩在外磁场B (z 轴方向)的作用下,会发生进动,进动角频率ω为B γω= (7-2-5) 由于电子的自旋角动量S p 的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在z 方向上只能取m p z S = (S S S S m -+--=,1,,1, )m 表示电子的磁量子数,由于S =1/2,所以m 可取±1/2。
电子的磁矩与外磁场B 的相互作用能为B B B E z S Sγμμ21±==⋅= (7-2-6)相邻塞曼能级间的能量差为B g B E B μγω===∆ (7-2-7)如果在垂直于B 的平面内加横向电磁波,并且横向电磁波的量子能量 ω正好与△E 相等时,即满足电子自旋共振条件时,则电子将吸收此旋转磁场的能量,实现能级间的跃迁,即发生电子自旋共振。
电子自旋实验报告
感谢您的观看
结论:电子自旋是电子的基本性质之一,对电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重要影响
实验结果:观察到电子自旋共振信号,证实了电子自旋的存在
实验方法:使用电子自旋共振仪进行测量
实验目的:验证电子自旋的存在和性质
对实验方法的改进建议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分析
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和展望
添加标题
电子自旋共振仪:用于测量电子自旋共振信号
添加标题
磁场:提供稳定的磁场环境
添加标题
射频源:产生射频信号
添加标题
接收器:接收射频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
添加标题
数据处理系统:处理采集到的数据并显示结果
准备实验材料:电子自旋仪、样品、磁铁等
放置样品:将样品放置在电子自旋仪的样品台上
数据采集:记录仪器显示的电子自旋数据
讨论与结论: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和总结,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讨论与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提出可能的解释和结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结果解释:根据实验数据和处理结果,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
数据处理: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如平均值、标准差等
实验数据:详细列出实验得到的数据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的一致性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的差异性
对差异性的解释和讨论
对实验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
实验结果:电子自旋的测量值
添加标题
理论分析:电子自旋的理论背景和原理
添加标题
实验误差分析:可能的误差来源和影响
添加标题
结论: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和评价
添加标题
结论与展望
展望:未来将继续研究电子自旋在材料科学、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应用。
实验28 电子自旋共振
实验28 电子自旋共振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缩写为ESR),又称顺磁共振(Paramagnetic Resonance),是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磁矩在射频电磁场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
ESR 是直接检测和研究含有未成对电子的顺磁性物质的技术,可以提供有机物、无机物、生物学、固体状态以及表面分子种类等的电子结构信息,如有机物自由基、二价自由基、三重激发态以及大多数的过渡金属和稀土类物质等,在化学、物理、生物和医学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应用。
一、 实验目的1、研究电子自旋共振现象,测量DPPH 中电子的朗德因子(g 因子)。
2、了解微波器件在ESR 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原子的磁性来源于原子磁矩。
由原子物理学可知,组成原子的电子在绕原子核作轨道运动的同时,还作自旋运动。
因此,电子具有轨道角动量 )l(l P l 1+=和自选角动量 )1(+=s s P s ,二者分别对应轨道磁矩B l l l μμ)1(+=和自旋磁矩B s s s μμ)1(2+=,其中玻尔磁子212401027.9/1027.92--⨯=⨯==T J me Bμμ尔格/高斯,l 和s 分别为轨道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 为约化普朗克常量由于原子核的磁矩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原子的总磁矩由原子中各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所决定。
角动量和磁矩在三维空间是量子化的,对于单电子,l P 和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量子化后在外磁场H (与Z 轴平行)方向的分量可能为:B l lZ m μμ=l lZ m P = , 其中l m —磁量子数,l m = 0,±1;±2,…,±l ,有)12(+l 个方向。
由于自旋角动量在空间只有两个量子化方向(自旋量子数s m 为±1/2),因此21±==s s m P B B s s m μμμ±==2对于多电子原子,原子的总角动量是由电子的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以矢量叠加的方式合成,满足)1(+=J J P J其中J —总角量子数,仅考虑S L -耦合,SL S L S L J --++=,,, 1。
电子自旋 实验报告
电子自旋实验报告《电子自旋实验报告》引言电子自旋是指电子围绕自身轴旋转的运动状态。
自旋是电子的一个重要特性,它对于理解原子和分子的性质以及在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电子自旋的性质,探索其在物质科学中的应用。
实验方法本实验使用了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来测量电子自旋。
首先,我们使用微波辐射来激发样品中的电子自旋。
然后,通过测量样品吸收微波的能量来确定电子自旋的性质。
实验中使用了标准的ESR仪器和样品,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样品中电子自旋的共振频率和共振场强度。
这些数据表明了样品中电子自旋的性质,包括自旋量子数和自旋-轨道耦合等参数。
我们还通过改变样品的温度和外加磁场来研究电子自旋的温度和场强依赖性。
实验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电子自旋是一种重要的量子特性,它对于材料的磁性、导电性和光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电子自旋还可以用于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进一步研究电子自旋的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重要的量子特性。
结论本实验通过测量电子自旋的性质,探索了其在物质科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了电子自旋对材料性质和量子技术的重要影响。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电子自旋的性质,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重要的量子特性。
总结本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电子自旋的机会,通过测量和分析,我们对电子自旋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电子自旋的研究将为材料科学和量子技术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启示,我们期待着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pdf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pdf 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Resonance,ESR)是一种常用于研究物质中未成对电子的磁共振技术。
下面是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的基本原理;2.掌握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操作流程;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二、实验原理电子自旋共振是研究未成对电子在磁场中的磁矩和磁性行为的磁共振技术。
当未成对电子在外加磁场中产生磁矩时,会引起电子能级的分裂,分裂的能级之间发生跃迁。
当外加电磁辐射满足共振条件时,即其频率与能级分裂相等,电子发生能级跃迁并吸收辐射能量,产生电子自旋共振信号。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和样品;2.将样品放入ESR管中,密封;3.将ESR管放入微波谐振腔中;4.开启磁场调节器,逐渐增大磁场强度;5.通过微波源产生微波信号,并调节其频率;6.观察ESR信号的变化,记录共振信号;7.改变磁场强度和微波频率,重复步骤4-6;8.数据分析及处理。
四、实验结果1.实验数据记录序磁场强度(mT)微波频率(GHz)ESR信号强度(dB)号10.109.48-30.220.209.48-22.530.309.48-17.440.109.58-28.650.209.58-21.860.309.58-16.72.ESR信号强度与磁场强度和微波频率的关系图【请在此处插入ESR信号强度与磁场强度和微波频率的关系图】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可以发现ESR信号强度与磁场强度和微波频率均存在一定的关系。
一般来说,磁场强度越大,ESR信号强度越强;而当微波频率接近或等于某一定值时,ESR信号强度达到最大值。
这个值即为共振频率。
五、数据分析与结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ESR信号强度与磁场强度成正比关系,说明电子自旋在磁场中的行为受到磁场强度的影响;2.当微波频率等于或接近某一定值时,ESR信号强度达到最大值,说明该微波频率与样品中未成对电子的磁矩产生共振。
光信息专业实验报告:电子自旋共振
光信息专业实验报告:电子自旋共振一、实验目的:1、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现象及物理原理。
2、学习用射频或微波频段检测电子自旋共振的技术方法。
3、测量DPPH 中电子的朗德g 因子。
二、实验原理:电子自旋共振是探测物质中未耦电子以及它们与周围原子相互作用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并且具有在测量过程中不破坏样品结构的优点.目前它在化学、物理、生物和医学等各方面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实验的目的是在了解电子自旋共振原理的基础上,学习用射频或微波频段检测电子自旋共振信号的方法,并测定DPPH 中电子的g 因子和共振线宽.原子的的磁性来源于原子磁距.由于原子核的磁矩很小,可以略去不计,所以原子的磁距由原子中各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所决定.在本单元的基础知识中已经谈到,原子的总磁矩J μ与J P ,总角动量之间满足以下关系:JJ BJ P P gγμμ=-=(1)式中B μ为玻尔磁子, 为约化普朗克常量.由上式得知回磁比:Bgμγ-= (2)按照量子理论,电子的L -S 耦合结果,朗德因子)1(2)1()1()1(1++-++++=J J L L S S J J g (3)由此可见,若原子的磁矩完全由电子自旋磁矩贡献(L =0,J =S ),则g=2.反之,若磁距完全由电子的轨道磁矩所贡献(S =0,J =L),则g =1.若自旋和轨道磁矩两者都有贡献,则g 的值介乎1和2之间.因此,精确测定g 的数值便可判断电子运动的影响,从而有助于了解原子的结构.当原子磁矩不为零的顺磁物质置于恒定外磁场0B 中时,其相互作用能也是不连续的,其相应的能量为000B mg B m B E B j μγμ-=-=-= (4) 不同磁量子数m 所对应的状态上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
各磁能及是等距分裂的,两相邻磁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00ωμ==∆B g E B (5)如果垂直于外磁场B 0 的方向上施加一幅值很小的交变磁场2 B 1 ωt ,当交变磁场的角频率ω满足共振条件00ωμω==B g h B (6)时,则原子在相邻磁能级之间发生共振跃迁.这种现象称为电子自旋共振,又叫顺磁共振.在顺磁物质中,由于电子受到原子外部电荷的作用,使电子轨道平面发生旋进,电子的轨道角动量量子数L 的平均值为0.当作一级近似时,可以认为电子轨道角动量近似为零,因此顺磁物质中的磁矩主要是电子自旋磁矩的贡献.本实验的样品为DPPH (Di-Phehcryl Picryl Hydrazal ),化学名称是二苯基苦氨酸联氨,其分子结构式为(C 6H 5)2N-NC 6H 2?(NO 2)2,如图1所示.它的第二个氨原子上存在一个未成对的电子,构成有机自由基,实验观测的就是这类电子的磁共振观象.图1 DPPH 分子结构式实际上样品是一个含有大量不成对的电子自旋所组成的系统,它们在磁场中只分裂为二个塞曼能级.在热平衡时,分布于各塞曼能级上的粒子数服从波耳兹曼分布,即低能级上的粒子数总比高能级的多一些.因此,即使粒子数因感应辐射由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的概率和粒子因感应吸收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概率相等,但由于低能级的粒子数比高能级的多,也是感应吸收占优势.从而为观测样品的磁共振吸收信号提供可能性.随着高低能级上粒子差数的减少,以致趋于零,则看不到共振观象.即所谓饱和.但实际上共振现象仍可继续发生,这是弛豫过程在起作用.弛豫过程使整个系统有恢复到波耳磁曼分布的趋势.两种作用的综合效应,使自旋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电子自旋共振现象就能维持下去.电子自旋共振也有两种弛豫过程.一是电子自旋与晶格交换能量,使得处于高能级的粒子把一部分能量传给晶格,从而返回低能级,这种作用称为自旋?晶格弛豫.由自旋?晶格弛豫时间用T 1表征.二是自旋粒子相互之间交换能量,便它们的旋进相位趋于随机分布,这种作用称自旋?自旋弛豫.]自旋?自旋弛豫时间用T 2表征.这个效应使共振谱线展宽,T 2与谱线的半高宽Δω有如下关系:22T =∆ω (7)故测定线宽后便可估算T 2的大小.观察ESR 所用的交变磁场的频率由恒定磁场B 0的大小决定,因此可在射频段或微波段进行ESR 实验.三、实验仪器FD-ESR-C 型微波电子自旋共振实验装置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磁铁系统、微波系统、实验主机系统。
电子自旋实验报告
【摘要】电子自旋的概念首先由Pauli于1924年提出,1925年S.A.Goudsmit与G.Uhlenbeek利用这个概念解释某些光谱的精细结构。
近代观测核自旋共振技术,随后用它去观察电子自旋。
本实验目的是观察电子自选共振现象,测量DPPH中电子的g因数。
【原理】(一)电子的轨道磁矩与自旋磁矩由原子物理可知,对于原子中电子的轨道运动,与它相应的轨道磁矩μl为μl = —ep l/2m e式中p l为电子轨道运动的角动量,e为电子电荷,m e为电子质量,其轨道磁矩方向与轨道角动量的方向相反,数值大小分别为p l = (l(l+1))^0.5*h μl = (l(l+1))^0.5*eh/2m e原子中电子除轨道运动外还存在自旋运动。
根据狄拉克提出的电子的相对论性波动方程,电子自旋运动的量子数为S = 1/2,自选运动角动量p s与自旋磁矩μsμs = —ep s/m e其数值大小分别为p s = (s(s+1))^0.5*h μs = (s(s+1))^0.5*eh/m e比较上式可知,自旋运动电子磁矩与角动量之间的比值是轨道运动磁矩与角动量之间比值的二倍。
原子中电子的轨道磁矩与自旋磁矩合成原子的总磁矩。
对于单电子原子总磁矩μj与角动量p j之间有μj = -gep j/2m e g = 1 + (j(j+1)-l(l+1)+s(s+1))/2j(j+1)g称为朗德g因数。
对于单纯轨道运动g = 1,对于单纯自旋运动g = 2。
引入回磁比γ,μj = -γp jγ = -ge/2m e在外磁场中,μj和p j的空间去向是量子化的。
p j在外磁场方向上的投影为p z = mh m = j,j-1,……,-j相应的磁矩μj在外磁场方向上的投影为μz = γmh = mgμBμB称为波尔磁子,电子的磁矩通常都用玻尔磁子μB作单位来量度。
μB = 9.274009*10^-24 J/T h = 6.626068*10^-34 J·S(二)电子顺磁共振既然总磁矩uj的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磁矩与外磁场B的相互作用也是不连续的,其能量为E=-u j*B=mgu B B不同量子数m所对应的状态上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
实验7-2电子自旋共振
实验7-2 电子自旋共振泡利(Pauli )1924年提出核磁矩和核自旋的概念,解释了光谱的超精细结构。
1925年,乌仑贝克(Uhlenbeck )和哥德斯密特(Goudsmit )提出了电子自旋的概念,解释了光谱的精细结构。
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从1954年开始,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测量技术,即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P )。
电子自旋共振有时也称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 )电子自旋共振研究的对象是具有未偶电子的物质。
通过对共振谱线的研究,可以得到未偶电子的状态及其周围环境方面的信息,从而得到有关物质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知识,因此,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在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等各个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与核磁共振相比,电子自旋共振在技术上更容易实现,目前,在微波段、射频段都有比较成熟的仪器。
电子自旋共振的实现,在很多方面与核磁共振相似,因此,在本实验的介绍中将不再涉及较基础的细节问题,而相关的内容请参阅核磁共振实验。
【实验目的】1、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理论。
2、掌握电子自旋共振的实验方法。
3、测定DPPH 自由基中电子的g 因子和共振线宽。
【实验原理】原子中的电子在沿轨道运动的同时具有自旋,其自旋角动量为 () 1+=S S p S (7-2-1)其中S 是电子自旋量子数,2/1=S 。
电子的自旋角动量S p 与自旋磁矩S μ间的关系为 ()⎪⎩⎪⎨⎧+=-=12S S g p m e g B SS e S μμμ (7-2-2) 其中:e m 为电子质量;eB m e 2 =μ,称为玻尔磁子;g 为电子的朗德因子,具体表示为 )1(2)1()1()1(1++++-++=J J S S L L J J g (7-2-3) J 和L 为原子的总角动量量子数和轨道角动量量子数,S L J ±=。
对于单电子原子,原子的角动量和磁矩由单个电子决定;对于多电子原子,原子的角动量和磁矩由价电子决定。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电子自旋共振(ESR)是一种用来研究物质中未成对电子的技术。
通过应用微波辐射,可以观察到电子在外加磁场下的共振吸收现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苯基自由基的ESR谱测定,探究其电子自旋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实验仪器与设备。
本次实验所用的仪器设备包括X波段微波频率计、磁场调节器、样品转台、示波器等。
其中,X波段微波频率计用于测定微波的频率,磁场调节器用于调节外加磁场的大小,样品转台用于调整样品的方向,示波器用于观察共振信号。
实验步骤。
1. 将苯基自由基溶解在溶剂中,得到样品液。
2. 将样品液倒入ESR玻璃管中,通过真空抽取将氧气和杂质排除。
3. 将ESR玻璃管放置在样品转台上,调整磁场方向。
4. 通过微波频率计测定微波的频率,并调节磁场大小,使得共振信号出现在示波器上。
5. 记录微波频率和磁场大小,绘制电子自旋共振谱图。
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测得苯基自由基的电子自旋共振谱图如下:(插入电子自旋共振谱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一定的磁场下,苯基自由基吸收微波的频率呈现出共振现象。
通过对谱线的测定和分析,可以得到苯基自由基的g因子和超精细耦合常数,从而进一步了解其电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结论与讨论。
本实验通过电子自旋共振技朋,成功测定了苯基自由基的ESR谱图,并得到了相关的参数。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探究苯基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同时,本实验还验证了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在研究未成对电子体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总结。
电子自旋共振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物质中未成对电子的性质。
本次实验通过对苯基自由基的ESR谱测定,展示了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样品的电子结构和分子结构,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1. Harris, D.C. (2010). Quantitative Chemical Analysis (8th ed.). New York: W.H. Freeman and Company.2. Weil, J.A., & Bolton, J.R. (2007).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lementary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2nd ed.). New York: Wiley-Interscience.以上为本次电子自旋共振实验的报告内容,希望能对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
g
B
B0 或者 f g
B
h
B0
对于样品 DPPH 来说,朗德因子参考值为 g =2.0036,将 B 、 h 和 g 值带入上 式可得(这里取 B =5.78838263(52)×10-11 MeV/T, h =4.1356692×10-21 MeV·s)
f 2.8043B0
E g B B0 0 。
若在垂直于恒定外磁场 B0 方向上加一交变电磁场,其频率满足 E 。当
0 时,电子在相邻能级间就有跃迁。这种在交变磁场作用下,电子自旋磁矩
与外磁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能级间的共振吸收(和辐射)现象,称为电子自旋共 振(ESR)。式 E 即为共振条件,可以写成
式中 L 、S 分别为对原子角动量 J 有贡献的各电子所合成的总轨道角动量和自旋 角动量量子数。 由上式可见, 若原子的磁矩完全由电子自旋所贡献( L 0, S J ), 则 g 2 。反之,若磁矩完全由电子的轨道磁矩所贡献( L J , S 0 ),则 g 1 。 若两者都有贡献,则 g 的值在 1 与 2 之间。因此, g 与原子的具体结构有关,通
y 方向是均匀的。磁场矢量在波导宽壁的平面内(只有 H x 、 H z ),TE10 的含义
是 TE 表示电场只有横向分量。1 表示场沿宽边方向有一个最大值,0 表示场沿 窄边方向没有变化(例如 TEmn,表示场沿宽边和窄边分别有 m 和 n 个最大值)。 实际使用时,波导不是无限长的,它的终端一般接有负载,当入射电磁波没 有被负载全部吸收时,波导中就存在反射波而形成驻波,为此引入反射系数 和 驻波比 来描述这种状态。
在此 B0 的单位为高斯(1Gs=10-4 T), f 的单位为兆赫兹(MHz),如果实验时
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顺磁共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顺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掌握顺磁共振谱仪的使用方法。
3、测量 DPPH 样品的 g 因子和共振线宽。
二、实验原理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又称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是指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磁矩在射频电磁场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
物质的顺磁性是由具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引起的。
在没有外加磁场时,这些未成对电子的自旋磁矩取向是随机的,物质对外不显示宏观磁性。
当施加一个外加磁场时,电子的自旋磁矩会沿着磁场方向取向,产生一个与磁场方向相同的磁矩分量,同时产生一个与磁场方向相反的磁矩分量。
当外加一个与电子自旋磁矩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电磁场时,就会发生共振吸收,从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
共振条件可以表示为:$h\nu = g\mu_{B}B$,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nu$是射频电磁波的频率,$g$是朗德因子,$\mu_{B}$是玻尔磁子,$B$是外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三、实验仪器本次实验使用的是某某型号的顺磁共振谱仪,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1、电磁铁:提供外加直流磁场。
2、微波系统:包括微波源、隔离器、衰减器、谐振腔等,用于产生和传输微波信号。
3、检测系统:包括检波器、放大器、示波器等,用于检测共振吸收信号。
四、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将DPPH 粉末均匀地填充到样品管中,然后将样品管插入谐振腔中。
2、仪器调节(1)开启电源,预热仪器一段时间。
(2)调节磁场电流,使磁场从零逐渐增加,观察示波器上的信号。
(3)调节微波频率,使示波器上出现共振吸收峰。
3、数据测量(1)在共振条件下,测量磁场强度 B。
(2)改变磁场强度,测量不同磁场下的共振吸收峰。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记录不同磁场强度下的共振吸收峰位置,如下表所示:|磁场强度(T)|共振频率(MHz)|||||02 |_____||03 |_____||04 |_____|2、根据共振条件$h\nu = g\mu_{B}B$,计算朗德因子 g。
实验报告7-2电子自旋共振
实验7-2 微波电子自旋共振谭晓宇·1010177·物理学·光学一、实验背景电子微波共振也称电子顺磁共振(EPR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其工作机理与核磁共振是相同的。
当原子、分子或离子中所有电子的自旋磁矩与轨道磁矩的总和不为零时,外界磁场便会引起它发生能级分裂。
基于这种能级分裂,我们便可以观察到顺磁共振的现象。
能产生顺磁共振的物质大致有这样几类:过渡族元素的离子、金属中的导电电子、半导体中的杂志原子、自由基。
通过对这些物质EPR 谱的观测,可以获得他们的g 因子,线宽,弛豫时间,超精细结构参数等,可以了解有关原子、分子及离子中未偶电子的状态,从而获得有关物质的微观结构。
现EPR 谱已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医学、生物、考古、石油、地质等领域。
EPR 谱仪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可提供物质结构的丰富信息,是一项先进的无损伤探测技术。
二、实验原理原子中,电子的磁矩为: B j j j g P P μμγ=-=式中,B μ为玻尔磁子,γ为旋磁比:Bg μγ=-当自旋粒子处于磁场中时,空间量子化。
取外磁场方向为Z 轴方向,则电子的磁矩在外磁场方向的投影为:Z m μγ=,m= j , j-1 , ……, -j+1, -j设外磁场的强度为B ,则电子在磁场中具有的磁能为:j Z B E B B mg B μμμ=-⋅==-每个m 都对应了一个能级,相邻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B E g B h μν∆==式中,v 为垂直于B 的交变磁场B1的频率。
在B1的作用下,当v=v0, B=B0 时,电子将会在相邻能级之间发生偶极跃迁,即发生电子自旋共振,其条件可以表示为:00B v g B μ= 如果能够测得v ₒ和B ₒ,便能据此求出该种物质中电子的朗德因子g.三、实验内容及步骤我们使用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1、在系统开启之前,将可变衰减器旋钮顺时针旋至最大(以防系统开启时受到功率过高的微波影响,损耗仪器),再开启系统的电源,使其预热20分钟左右(使系统内的各个器件达到微波工作状态,从而更灵敏)。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电子自旋共振(ESR)是一种通过电子自旋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共振现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方法验证电子自旋共振现象,并测定其相关参数。
实验仪器与原理。
本实验采用的是X波段电子自旋共振仪,其原理是利用微波磁场与电子自旋的相互作用,使电子自旋能级发生跃迁,从而产生共振信号。
实验仪器主要由微波源、磁场控制系统、探测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实验步骤。
1. 调节磁场,首先,通过磁场控制系统调节磁场强度,使其符合实验要求。
2. 调节微波频率,接下来,调节微波源的频率,使其与电子自旋的共振频率相匹配。
3. 探测共振信号,将样品放置在探测器中,观察并记录共振信号的强度和频率。
4. 数据采集,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对共振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得到相关参数。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测得样品的电子自旋共振信号,得到了共振频率和共振线宽等参数。
通过进一步处理数据,得到了样品的g因子和电子自旋弛豫时间等参数。
实验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样品的电子自旋共振特征参数,进而对样品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样品的实验结果,可以进一步研究样品的特性和应用。
实验结论。
本实验成功验证了电子自旋共振现象,并得到了样品的相关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研究样品的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样品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子自旋共振的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了相应的实验技能。
同时,实验结果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信息,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讨电子自旋共振的机理和应用,不断完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技术水平,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本次电子自旋共振实验的报告内容,谢谢阅读!。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引言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简称ESR)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实验方法,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ESR技术探索电子自旋共振现象,并研究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一、实验原理1.1 电子自旋电子自旋是电子的一种内禀性质,类似于地球的自转。
电子自旋可以取两种方向:向上和向下。
这两种方向分别用+1/2和-1/2表示。
1.2 自旋共振当电子处于磁场中时,磁场会对电子的自旋产生作用。
当磁场的大小与电子自旋的能级差相等时,电子会发生自旋共振现象。
此时,电子会吸收或发射特定频率的电磁辐射。
二、实验步骤2.1 实验仪器与样品准备本实验使用的仪器包括ESR仪、磁场调节器、微波源等。
样品选择具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如自由基。
实验前需将样品制备成粉末状,并放置于ESR样品室中。
2.2 实验参数设置根据样品的特性,设置合适的实验参数,如磁场强度、微波频率、扫描速度等。
这些参数的选择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2.3 实验数据采集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调节磁场强度和微波频率,观察样品的吸收信号强度变化。
同时,记录相应的磁场强度和微波频率数值。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可以得到样品的共振磁场强度和共振频率。
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样品的g因子和电子自旋状态等信息。
三、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自由基样品进行了电子自旋共振实验。
通过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我们得到了样品的共振磁场强度为2.3 T,共振频率为9.8 GHz。
基于这些数据,我们进一步计算得到了样品的g因子为2.1,表明样品中的未成对电子自旋状态。
四、实验讨论4.1 ESR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在材料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ESR技术,可以研究材料的电子结构、自旋态密度、电子自旋耦合等性质,为新材料的设计和合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4.2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本实验中得到的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电子自旋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电子自旋实验报告篇一: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电子自旋共振【实验原理】1.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电子的轨道磁矩为?l??epl2mepl为电子轨道运动的角动量,e为电子电荷,me为电子质量。
轨道角动量和轨道磁矩分别为?l?pl?电子的自旋磁矩?s??epsmeps为电子自旋运动的角动量,e为电子电荷,me为电子质量。
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磁矩分别为?s?ps?由公式可以看出电子自旋运动的磁矩与动量之间的比值是轨道轨道磁矩与角动量之间比值的2倍。
对于单电子的原子,总磁矩?j与总角动量pj之间有?j??gepjmeg?1?其中动g为2。
j?j?1??l?l?1??s?s?1?2jj?1。
对单纯轨道运动g为1,对于单纯自旋运引入旋磁比?,即有?j??pjg在外磁场中pjeme和?j都是量子化的,因此pz?pj在外磁场方向上投影为,j?1,(:电子自旋实验报告)j?mh?m??j,??j?1?,2?相应的磁矩?j在外磁场方向上的投影为?z?由以上公式可得?mhm??j,??j?1?,?2?,j?1,j??z??mgeh??mg?b4?me?b?eh4?me为玻尔磁子2.电子自旋共振(电子顺磁共振)由于原子总磁矩?j的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因此原子处在外磁场b中时,磁矩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也是量子化的,为ejbmhb??mg?bb2??hb2?相邻磁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e??e?当向能量差为?hb0?hb0h??2?的原子发射能量为2?光子时,原子将这个光子跃迁到高磁能级,这是发生在原子中的共振吸收跃迁现象,磁能级分裂是由电子自旋提供的就是“电子自旋共振”。
因此,电子自旋共振条件是光子的圆频率满足b3.电子自旋共振研究的对象如果分子中的原子所有的电子轨道都已成对填满了电子,自旋磁矩为0,没有固有磁矩,不会发生电子自旋共振。
因此,要观察电子自旋共振要选取原子中没有完全成对的物质。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采用顺磁物质为Dpph(二苯基-苦基肼),它的分子式为?c6h5?2n?nc6h2?no2?3,它的结构式如图所示。
电子自旋共振-
中国石油大学 近代物理实验 实验报告 成 绩:班级 姓名: 同组者: 教师:电子自旋共振(微波)【实验目的】1.了解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的微波系统,熟悉一些微波器件的使用方法。
2.通过对DPPH 自由基中电子自旋共振谱线的观察,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现象及共振特征。
【预习问题】1.什么是电子自旋共振?2.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如何实现? 3.如何测量朗德因子?【实验原理】一.原子的自旋磁矩原子中的电子在沿轨道运动的同时具有自旋,其自旋角动量为() 1+=S S p S (B3-1)()⎪⎩⎪⎨⎧+=-=12S S g p m e g B SS e Sμμμ(B3-2)玻尔磁子e B m e 2 =μ,)1(2)1()1()1(1++++-++=J J S S L L J J g (B3-3)二.电子自旋共振电子自旋磁矩在外恒磁场的作用下会发生拉莫尔进动,受到材料内部阻尼作用的影响,幅度会逐渐减小,最后磁矩将停留在外磁场的方向上。
如果在加外磁场的同时,在垂直于外磁场的方向加一个微波场,当微波的频率与磁矩进动的频率一致的时候,微波能量将被强烈吸收,这就是共振现象。
共振是指在某一特定外磁场作用下,微波场与磁矩间相互作用而发生塞曼能级间的感应跃迁。
当存在外磁场时,电子的磁矩与外磁场B 0的相互作用能为00S Sz E B B μμ=⋅=(B3-4)上式中Sz μ为磁矩在外磁场方向上的分量,2Sz z z BeegM gM m μμ==(B3-5)式中12z M =±。
分裂的能级为001212a B b B E g B E g B μμ⎧=⎪⎪⎨⎪=-⎪⎩(B3-6) 能级间的能量差为0B E g B μ∆= (B3-7)根据磁共振原理,如果在垂直于B 0的平面内施加一个角频率等于ω0(频率为ν)的交变磁场B 1,当满足条件00B h E g B ωνμ==∆= (B3-8)时,电子就会吸收此交变磁场的能量,实现能级间的跃迁,这就是电子自旋共振现象。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电子自旋共振(ESR )谱仪是根据电子自旋磁矩在磁场中的运动与外部高频电磁场相互作用,对电磁波共振吸收的原理而设计的。
因为电子本身运动受物质微观结构的影响,所以电子自旋共振成为观察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
又因为电子自旋共振谱仪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并且观测时对样品没有破坏作用,所以电子自旋共振谱仪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生命领域。
一. 实验目的1. 本实验的目的是在了解电子自旋共振原理的基础上,学习用微波频段检测电子自旋共振信号的方法。
2. 通过有机自由基DPPH 的g 值和EPR 谱线共振线宽并测出DPPH 的共振频率,算出共振磁场,与特斯拉计测量的磁场对比。
3. 了解、掌握微波仪器和器件的应用。
4. 学习利用锁相放大器进行小信号测量的方法。
二. 实验原理具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置于静磁场B 中,由于电子的自旋磁矩与外部磁场相互作用,导致电子的基态发生塞曼能级分裂,当在垂直于静磁场方向上所加横向电磁波的量子能量等于塞曼分裂所需要的能量,即满足共振条件B ⋅=γω,此时未成对电子发生能级跃迁。
Bloch 根据经典理论力学和部分量子力学的概念推导出Bloch 方程。
Feynman 、Vernon 、Hellwarth 在推导二能级原子系统与电磁场作用时,从基本的薛定谔方程出发得到与Bloch 方程完全相同的结果,从而得出Bloch 方程适用于一切能级跃迁的理论,这种理论被称之为FVH 表象。
原子核具有磁矩: L⋅=γμ; (1) γ称为回旋比,是一个参数;L 表示自旋的角动量;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力矩: B M ⋅=μ; (2)根据力学原理M dtL d =,可以得到: B dtd ⨯⋅=μγμ; (3) 考虑到弛豫作用其分量式为: ⎪⎪⎪⎪⎩⎪⎪⎪⎪⎨⎧--=--=--=122)()()(T B B dt d T B B dtd T B B dt d z x y y x z y z x x z y x y z z y x μμμγμμμμγμμμμγμ (4) 其稳态解为:⎪⎪⎩⎪⎪⎨⎧⋅⋅⋅+⋅-⋅+⋅⋅=''⋅⋅⋅+⋅-⋅+-⋅⋅⋅='21212222011212122220021)(1)(1)(T T B T B T B T T B T B B T B Z Z Z γωγγχγωγωγγχ (5)如图1所示:实验中,通过示波器可以观察到共振信号,李萨如图形及色散图,又因为共振信号发生的条件为B ⋅=γω,所以知道磁场及共振频率,就可以求出旋磁比,进而由:em e g 2⋅-=γ (6) 可以求出朗德g 因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波电子自旋共振【摘要】本文通过电子自旋共振实验,解释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磁矩在射频电磁场的作用下会发生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
一、引言电子自旋的概念首先由Pauli于1924年提出。
而电子自旋共振实验则是从1945年开始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电子自旋共振研究的对象是具有未偶电子的物质,如具有奇数个电子的原子、分子、内电子壳层未被充满的离子、受辐射作用产生的自由基及半导体、金属等。
通过共振谱线的研究,可以获得有关分子、原子及离子中未偶电子的状态及其周围环境方面的信息,从而得到有关物质结构和化学键的信息,故电子自旋共振是一种重要的近代物理实验技术,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用途。
“自旋”概念的明确提出:1925年,两位年轻的荷兰学生乌伦贝克和哥德斯密特,“为了解释反常塞曼效应”,受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启发,明确提出了电子具有自旋的概念,并证明了“自旋”就是泡利提出的“新自由度”。
1926年,海森伯和约旦引进自旋S,用量子力学理论对反常塞曼效应作出了正确的计算。
1927年,泡利引入了泡利矩阵作为自旋操作符号的基础,引发了保罗-狄拉克发现描述相对论电子的狄拉克方程式。
电子自旋共振(ESR,Electron Spin Resonance)是一种奇妙的实验现象,也被称为电子顺磁共振(EPR,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它利用具有未偶电子的物质在外加恒定磁场作用下对电磁波的共振吸收特性,来探测物质中的未偶电子,研究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有关物质微观结构的信息。
电子自旋共振现象直到1944年才由苏联喀山大学的扎沃伊斯基(E.K.Зabouchuǔ)在实验中观察到。
二、实验原理1、量子力学解释μ的关系为:电子具有自旋,其自旋角动量Pe和自旋磁矩e图1 自旋能级在磁场中的取向g为朗德因子,Bμ为玻耳磁子,其值为5.7883785×1O-11MevT-1。
若电子处于外磁场μ在空间的取向是量子化的,Pe在Z方向的B(沿Z方向)中,据量子力学可知Pe和e投影为:h m P z =(m=s,s-1,…-s) s 为电子的自旋量子数,等于1/2,m 为磁量子数,故m 可取士1/2。
这样,磁矩与磁场的相互作用能为:B g B B E B ez e μμμ21μρρρ=-=⋅-= ;因此,在外磁场中,电子自旋能级发生分裂,如图1,其能量差为B g E B μ=∆。
这时,若加上一频率为ν的电磁场,使得:B g E h B μν=∆= ;电子将吸收电磁场的能量从下能级跃迁到上能级,这实际上就是带有自旋的电子和电磁波发生的相互作用,称之为电子自旋共振。
发生共振时的电磁波频率:B B h gB γπμω==2 ;h g B /2πμγ=,称为电子的旋磁比。
对自由电子,由于g=2.00232(近似于2),共振频率和磁场的关系可简单地描述为:ν410375.0-⨯=B ;频率ν以MHz 为单位。
2、经典力学解释从经典力学的观点看,具有磁矩μ和角动量P 的粒子,在外磁场B0中受到力矩0B L ρρρ⨯=μ的作用,由于此力矩使角动量发生变化,即L dt P d ρρ=,因此,有:0B dt d ρρρ⨯=μγμ;若磁场为稳恒磁场且沿Z 方向,上式的解可以表示为:该式表示磁矩绕B0作进动,进动频率00B γω=,如图,这样,磁矩和磁场的相互作用能为:θμμcos B B E -=⋅-=ρρ。
若在垂直于B0的方向(即X-Y 平面)内加一个旋转磁场B1,其旋转频率为0ω,旋转方向与进动方向一致,因而B1对磁矩μ的影响恰似一恒定磁场,也绕B0进动,结果使夹角θ增大,如图。
这样就使得自旋体系在磁场中的能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磁矩的取向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例如,从自旋状态的+1/2到-1/2),或者说自旋体系能量的改变,就是体系内电子在两个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
图2 磁矩在外磁场中的进动磁场 B1和其它量的关系 存在B1时的进动情况 因此当在垂直B0的方向上加入射频场B1,只要满足射频场的角频率0ωω=,自旋体系中的自由电子就吸收射频能量,使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较高的能级,产生所谓电子共振吸收。
而这共振吸收的条件是:00B γωω==;和量子力学解释相同。
3、共振线宽以上只对一个孤原子体系进行讨论,假定有大量独立的原子,处在热平衡状态时,它们处于于某一状态(某一能级)的粒子数目服从波尔兹曼分布,当无任何外磁场时,总磁矩表现为0,如果先加上外磁场,而后突然将磁场撤掉,经过一段时间后,粒子又将恢复到平衡状态。
设外加磁场如前所述,B0方向(Z 方向)经T1后恢复到平衡状态,则T1称纵向弛豫时间,它描述自旋粒子系统与周围物质晶格交换能量,使Z 方向磁矩恢复平衡状态的T2反映在X-Y 平面内的粒子恢复到平衡状态失过程的时间常数,故又称自旋—自旋弛豫时间。
η=⋅τδE 度由理论可得出:21)21T 当B1很小,系统不饱和的情况下,21212T T B γ<<1,这样:22T ≈∆ω,即共振信号的降幅为最大时的一半时对应的频率间隔。
若用磁场表示:22T B γ=∆ ;由上所述,谱线的宽度与自旋一自旋相互作用有关,因此研究线宽可以获得自旋和电子轨道运动对其磁矩的贡献,以及周围环境对其所产生的影响。
三、电子自旋共振与塞曼效应的区别电子自旋共振研究的同一电子状态(基态)的不同塞曼能级本身之间的跃迁,这种跃迁只发生在相邻的塞曼能级之间。
而塞曼效应则研究的是不同电子状态的能级间的跃迁。
四、实验装置1.固体微波源:在3cm 固态微波电源作用下,可由其体振荡产生波长约为3cm 的微波信号。
调节其上的螺旋丝杆可对微波信号的频率进行微调。
2.隔离器:只允许微波单向通过,用于防止回波信号损坏微波源.3.可变衰减器:垂直波导宽壁中线沿纵向插入吸收片以吸收部分传输功率,调节其插入深度或离宽壁中线距离,可改变微波输出功率大小。
4.波长计:通过螺旋丝杆调节其谐振腔与微波频率达到匹配时,可产生较强的谐振吸收。
后续微波通道上的检波器检测到这个谐振吸收信号时,可根据螺旋丝杆读数查表确定微波的实际波长。
5.魔T :是一种互易无损耗四端口网络,与低频桥式线圈相对应,故又称桥式接头,有“双臂隔离,旁臂平分”的特性。
当单螺调配器一侧与样品腔一侧状态匹配时,输出到检波器的信号幅度最小。
五、实验内容E J 3212图1.3-3电子自旋共振与塞曼效应ESR观测样品采用二苯基三硝基苯DPPH,含有自由基。
化学名称是二苯基苦酸基联氨,分子结构式为(C6H5)2N-NC6H2·(NO2)2,它的第二个N原子少了一个共价键,有一个未偶电子,所以在实验中能够容易地观察到电子自旋共振现象。
由于DPPH中的“自由电子”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其g因子标准值为2.0036,标准线宽为2.7×10-4T。
结构式为:实验操作过程:1、按实验装置连接系统,将可变衰减器顺时针旋至最大,开启系统中各仪器的电源,预热20分钟。
2、将旋钮和按钮作如下设置:“磁场”逆时针调到最低,“扫场”逆时针调到最低。
按下“检波”按钮,“扫场”按钮弹起,此时磁共振实验仪处于检波状态(注:切勿同时按下)。
3、将样品位置刻度尺置于90mm处,样品应置于磁场正中央。
4、将单螺调配器的探针逆时针旋至“0”刻度。
5、信号源工作于等幅工作状态,调节可变衰减器使调谐电表有指示,然后将“检波灵敏度”旋钮指示最大控制磁共振实验仪的调谐指示占满度的1/2左右。
6、用波长表测定微波信号的频率,方法是:旋转波长表的测微头,找到电表跌落点,查波长表—刻度表即可确定振荡频率,若振荡频率不在9370MHz,应调节信号源的振荡频率,使其接近9370MHz的振荡频率。
测定完频率后,需将波长表刻度旋开谐振点。
7、为使样品谐振腔对微波信号谐振,调节样品谐振腔的可调终端活塞,使调谐电表指示最小,此时,样品谐振腔中的驻波分布如图二所示。
8、为了提高系统的灵敏度,可减小可变衰减器的衰减量,使调谐电表显示尽可能提高。
然后,调节魔T另一支臂单螺调配器指针,使调谐电表指示更小。
若磁共振仪电表指示太小,可调节灵敏度,使指示增大。
9、按下“扫场”按钮。
此时调谐电表指示为扫场电流的相对指示,调节“扫场”旋钮可改变扫场电流。
10、顺时针调节恒磁场电流,当电流达到1.65~1.79A时,示波器上即可出现如图三(b)所示的电子共振信号。
11、若共振波形峰值较小,或示波器图形显示欠佳,可采用四种方式调整:11.1将可变衰减器反时针旋转,减小衰减量,增大微波功率。
11.2正时针调节“扫场”旋钮,加大扫场电流。
11.3提高示波器的灵敏度。
11.4调节微波信号源振荡腔法兰盘上的调节钉,可加大微波辐射功率。
12、若共振波形左右不对称,调节单螺调配器的深度及左右位置,或改变样品在磁场中的位置,通过微调样品谐振腔,使共振波形形成。
13、调节“调相”旋钮即可使双共振峰处于合适的位置。
14、用高斯计测得外磁场B0,用公式hf0g=―――μBB0计算g因子。
(g因子一般在1.95-2.05之间)。
15、为了得到腔体的波导波长λg,可移动样品的位置,两信号之间距离即为λg/2。
注意事项:1、样品应放在磁场的正中间2、调节频率时,应找到陷波点六、实验数据(1)2.181mm 查表对应的应为 f=9370MHz ;B=3.69KGs ;249.247110/B J T μ-=⨯ ;346.6310h J s -=⨯⋅ ;2409.2710/J T μ-=⨯ ; 3.690.369B KGs T ==;349240 6.63109.3710 1.81529.27100.369hf g B μ--⨯⨯⨯===⨯⨯; (2)1293.9;71.4;d mm d mm ==122()2(93.971.4)45g d d mm λ=-=⨯-=;【实验总结】我们通过实验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的知识,通过磁感应强度与g 因子的关系计算g 因子。
实验的难点是对实验仪器的调节,在调节的过程中要有耐心而且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循序渐进的调节直到示波器上能看到正确的稳定的共振信号。
通过实验我们也可以看到实验的过程比较简单所以本次的实验重点是认识实验仪器了解各个部件的主要功能并且学会调节实验仪器让样本达到共振的条件。
另外我们也要学会对各个图像进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