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

合集下载

福建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福建省见义勇

福建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福建省见义勇

福建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福建省见义勇为人员表彰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奖惩
【发文字号】闽义工委[2012]8号
【发布部门】福建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2.11.05
【实施日期】2012.11.0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福建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福建省见义勇为人员表彰奖励暂
行办法》的通知
(闽义工委〔2012〕8号)
各市、(县、区)、平潭综合实验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
经研究同意,现将《福建省见义勇为人员表彰奖励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福建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
2012年11月5日
福建省见义勇为人员表彰奖励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了贯彻实施《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依法表彰奖励见义勇为人员,根据《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表彰奖励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应当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精神鼓励、物质奖励和提供社会保障相结合。

第三条对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的表彰应根据事迹,分别给予嘉奖或授予荣誉称号。

“见义勇为模范(群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予。

“见义勇为英雄(群体。

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德市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管理规定的通知-宁政文[2013]412号

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德市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管理规定的通知-宁政文[2013]412号

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德市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管理规定的通知正文:---------------------------------------------------------------------------------------------------------------------------------------------------- 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德市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管理规定的通知(宁政文〔2013〕41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大中专院校:《宁德市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管理规定》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宁德市人民政府2013年12月20日宁德市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管理规定第一条为弘扬社会正气,倡导见义勇为,创建平安宁德,鼓励公民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39号)、《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见义勇为人员表彰奖励和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闽政办〔2013〕8号)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的公民适用本规定;本市公民在市外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的,参照本规定予以奖励和保护。

第三条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

(一)市、县(区)成立“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受政府委托负责本辖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

(二)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制定成员单位工作责任制,明确成员单位职责任务。

各成员单位依责履职,认真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工作。

第四条本市见义勇为协会协助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处理见义勇为的日常工作事务。

浅议见义勇为工作一些问题及建议

浅议见义勇为工作一些问题及建议


要 进一 步 加 强见 义 勇 为 的宣 工作机 制 , 充分 体现全社 会对 见义 勇
级财政拨 款更少 , 有的地方拨 款 只是 传力度 。积极构 建《 条例 》 宣传平 台 , 为人员的关爱 ,切实保 障见义 勇为人 为 了应付 每年 的综 治考评 , 一些县没 充分 调动新 闻媒 体 的积 极性 , 将 集 中 员 的合法权益 , 更好地依法行 政 , 推 动 有列入财政 预算 , 有 的财政 才拨款 几 宣传 和 日常宣传 相结合 , 营造倡 导见 见义勇为工作创新发展。( 作 者单位 :
二要 尽 快 出台配 套 文 件 。 目前
强见义 勇为人 员权益保 护意见 》 的有
面去 挖掘 力 度 , 重视 集 中宣传 , 而日 识, 部门之 间的 日常工 作沟通 协调缺 《 条例 》 和 国家七部委 出台 的《 关 于加
五是 医疗 费用难 以解 决。虽然大 些规定 比较原则 , 比如各 部 门的职责
知晓率还不 高 , 有些 见义 勇为人员对 部 分 的见 义 勇为 人员 都加 入 城镇 居 分工 、 优待抚恤 、 保 障措 施等 , 各 地政 民医疗 保 险和新 型农村 合作 医疗 , 但 府应 出台实施 意见进一 步细化 , 要强
二是工作长效机 制不健 全。 一些 医疗报销要受 到很 多方面的制约。如 化相关部 门的行政 、 法律责任 。同时 , 地方 见义 勇 为组 织 机构 和 工作 网络 见义 勇为人员 户籍地在 农村 的 , 见义 兄弟省市开展见义勇为工作实践中一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机制。要根 据
见 义 勇 为是 中华 民族 的传 统美 《 条例》 的规定 , 围绕见义勇为的申报 、
德, 在 构建 和 谐社 会 的今 天 , 见 义勇 确认 、 表彰 、 奖励 、 保护、 优抚 、 评烈评

见义勇为人员管理制度

见义勇为人员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弘扬社会正气,鼓励见义勇为行为,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见义勇为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维护社会治安、抢险救灾、救死扶伤等。

第三条见义勇为是指非因法定职责或者法定义务,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人身、财产安全,挺身而出,与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的合法行为。

第四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见义勇为工作,建立健全见义勇为人员管理制度,切实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第五条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二)行为人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三)行为人的行为对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人身、财产安全具有积极作用;(四)行为人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第六条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程序:(一)由行为人所在单位、社区(村)或者有关部门向见义勇为评定机构提出申请;(二)评定机构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必要时进行调查核实;(三)评定机构根据审核结果,提出认定意见;(四)对认定的见义勇为行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三章见义勇为人员的权益保障第七条见义勇为人员享有以下权益:(一)获得表彰和奖励;(二)享受优待政策;(三)医疗、康复等方面的优先照顾;(四)其他合法权益。

第八条见义勇为人员在遭受侵害时,有权依法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九条见义勇为人员在因见义勇为行为受到伤害或者牺牲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抚恤、赔偿。

第四章奖励和保护措施第十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对见义勇为行为给予以下奖励:(一)授予荣誉称号;(二)颁发奖金、奖品;(三)优先安排就业、培训等。

第十一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对见义勇为人员实施以下保护措施:(一)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二)对侵害见义勇为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三)对因见义勇为行为受到伤害或者牺牲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给予生活救助和精神慰藉。

全市见义勇为工作情况报告

全市见义勇为工作情况报告

全市见义勇为工作情况报告全市见义勇为工作情况报告今年以来,在市公安局直接领导下,在省基金会的指导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本协会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维护和保障见义勇为人员合法权益为重点,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见义勇为工作。

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在宣传教育方面。

充分利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见义勇为专项活动,借助不同层面的媒体平台,广泛宣传见义勇为先进事迹和见义勇为工作情况。

一年来,围绕表彰奖励、春节慰问、帮扶助学等活动,通过宣传部门,在《湄洲日报》、《xx晚报》、《侨乡时报》、xx电视台等市级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在兴化大地上涌现出来的见义勇为先进事迹,从不同角度介绍全市见义勇为工作情况及所取得的成效,营造舆论氛围。

并通过市和县区两级综治部门,结合综治宣传月、法制宣传和平安建设宣传活动,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开展见义勇为宣传教育活动。

1月7日全省见义勇为英模表彰大会之后,我市受表彰的省级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林国宝等一行4人载誉归来。

市领导很重视,专门组织迎接仪式,组织好宣传活动。

副市长、公安局长李伙金在市公安局亲切接见他们并合影留念。

李伙金副市长对他们获得的荣誉予以肯定与赞赏,并勉励他们珍惜荣誉,好好生活。

在迎接仪式上,还邀请了新闻媒体记者进行现场采访,重点宣传他们先进事迹。

9月27日上午,市基金协会会长于建中还应邀在市电视台《大家说》栏目中,与当地学者和见义勇为人员代表,就见义勇为话题,与主持人进行访谈,扩大了社会影响面。

市基金协会还通过在xx公安公众服务网上设置的见义勇为网页,全方位反映协会工作情况,增强工作透明度。

一年来,就编发的见义勇为工作信息,在自己的网页上登载16条,其中被省基金会编发的会刊《正气歌》采用6条、被市级媒体采用3条、被市公安局公众服务网采用10条。

二、在保障见义勇为人员合法权益方面。

以新的《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见义勇为人员表彰奖励和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为依据,从保障权益出发,认真落实见义勇为人员表彰奖励、安居工程建设等措施。

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龙岩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通知

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龙岩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通知

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龙岩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龙岩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2.28•【字号】龙政办[2012]395号•【施行日期】2012.1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龙岩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通知(龙政办〔2012〕39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龙岩经济开发区、古蛟新区、永丰新区、龙雁新区、福建(龙岩)稀土工业园区、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为了加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决定成立龙岩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组成人员及工作职责如下:一、龙岩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游晔(市政府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副主任:钟文龙(市政府副秘书长)廖继清(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姜福建(市公安局副局长、见义勇为工作协会副会长)成员:黄华松(龙岩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吴福文(市委宣传部部长)邱贞礼(市教育局副局长)邹建平(市司法局副局长)刘建生(市财政局副局长)卢启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伍晓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陈宝洪(市卫生局副局长)陈健(市公务员局副局长)唐日平(市地税局副局长)吴开红(市工商局副局长)罗振基(市总工会副主席)郭昊瑜(团市委副书记)兰梅英(市妇联副主席)林加坚(市残联副理事长)邱萌远(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主要职责:1.负责研究制定《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贯彻实施意见,统一组织、协调、指导全市的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

2.负责向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报告全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情况,并听取指示和意见,抓好落实。

3.检查督促各县(市、区)政府贯彻实施《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的情况、见义勇为人员相关待遇的落实情况。

见义勇为奖励实施方案

见义勇为奖励实施方案

见义勇为奖励实施方案为了充分肯定和表彰见义勇为行为,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维护和危难救助工作,树立见义勇为的典范形象,特制定本奖励实施方案。

一、奖励对象。

凡是在公共场所、道路、水域等公共场所见义勇为,有力挽救他人财产损失或者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的行为,经查实属实的,均可被视为见义勇为行为,成为奖励对象。

二、奖励标准。

1. 个人见义勇为行为,经查实属实的,一次性奖励不低于人民币5000元;2. 集体见义勇为行为,经查实属实的,一次性奖励不低于人民币10000元;3. 对于见义勇为行为的个人或集体,如有特别卓越表现,可酌情增加奖励金额。

三、奖励程序。

1. 发现见义勇为行为的,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2. 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组织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调查核实;3. 对于经调查核实属实的见义勇为行为,相关部门应当及时给予奖励,并在媒体上做出通报表彰。

四、奖励资金来源。

奖励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确保奖励资金的及时发放。

五、奖励方式。

奖励可以采取现金奖励、奖状、奖牌等形式,同时可以在媒体上做出通报表彰,树立典范。

六、奖励效果。

通过见义勇为奖励实施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维护和危难救助工作,树立见义勇为的典范形象,提升社会正能量。

七、奖励监督。

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奖励实施方案的监督机制,确保奖励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奖励对象的公正评定。

八、奖励宣传。

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见义勇为奖励实施方案的宣传力度,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见义勇为行为,共同营造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总之,见义勇为奖励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充分肯定和表彰见义勇为行为,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维护和危难救助工作,树立见义勇为的典范形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设。

希望全社会都能积极参与,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实施办法【最新版】

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实施办法【最新版】

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实施办法第一条为弘扬社会正气,鼓励见义勇为并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工作。

本市户籍居民在本市行政区域外实施见义勇为行为,参照本办法予以奖励和保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见义勇为,是指根据《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规定,不负有法定职责、法定义务的人员,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制止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或者实施救人、抢险、救灾等行为。

保安员、辅警、治安联防员、交通协管员等负有约定义务的人员,与违法犯罪分子英勇搏斗或者实施抢险、救灾、救人行为,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

公民救助有赡养和抚养义务的直系亲属的行为、有监护职责的公民救助被监护人的行为,应当视为履行法定义务,不认定为见义勇为行为。

第四条本办法由本市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日常工作由同级公安机关负责,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教育、卫生健康、住房城乡建设、审计、司法行政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相关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等应当协助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工作。

第五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成立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负责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

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由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教育、卫生健康、住房城乡建设、司法行政等部门人员和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公安机关负责。

第六条符合本办法第三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行为的人员及其近亲属,可以向行为发生地所在的区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申请确认见义勇为行为。

有关单位和个人也可以举荐见义勇为人员。

申请、举荐确认见义勇为的,应当自行为发生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

没有申请人、举荐人的,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可以依照职权予以确认。

第七条向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申请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一)行为人的身份等有关基本情况;(二)行为人受伤、残疾或者死亡的,提交法医鉴定、司法鉴定机构证明、评残证明或者死亡证明;(三)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材料或者公安机关的询(讯)问材料;(四)有关单位、人员的见证材料。

五省区关于见义勇为奖励和优抚待遇一览

五省区关于见义勇为奖励和优抚待遇一览
见义勇为事迹突出,在本县(市、区)有较大影响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依法授予荣誉称号,颁发奖章和荣誉证书,给予五千元以上奖金,在全县(市、区)范围内公开表彰。
见义勇为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享有就业、升学、入伍等方面的优先待遇。
上海市
事迹突出的见义勇为人员,经市评审委员会评定后,由市综治委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并给予物质奖励。
闽、辽、陕、沪、滇五省区市关于见义勇为的奖励标准与优抚待遇
省区市
奖励标准
优抚待遇
福建省
荣誉称号包括“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和“见义勇为英雄”。“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予。“见义勇为英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表彰和奖励的等级标准和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获得荣誉称号的见义勇为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享有就业、升学、土地承包等方面的优先权;从事个体经营,生活确有困难的,工商行政、税务部门应当在有关费用、税款方面给予照顾。
受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表彰的见义勇为人员,本人及其直系亲属享有下列待遇和保障:
(一)在同等条件下享有就业、入学、升学、入伍、晋职、晋级、承包经营等方面的优先权;
(二)在公务员招考或者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招聘时,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给予照顾;
(三)因见义勇为受伤的人员在治疗、康复期间,原享有的工资、津贴、奖金、福利等待遇不变;
(四)见义勇为人员家庭生活困难的,由户籍所在地县(市、区)民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优先纳入社会救助范围,重点给予照顾;
(五)见义勇为人员家庭住房困难且符合保障条件的,由户籍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优先予以保障;
(六)在参加本省大中专院校招生考试时,享受加分照顾。
(四)有特别重大贡献,牺牲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经县(市、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逐级申报,由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报省人民政府授予“见义勇为英雄(群体、集体)”称号,颁发奖章和荣誉证书,由省、州(市)、县(市、区)共同以全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倍为标准一次性发给奖金;其奖金的三级比例为省50%、州(市)35%、县(市、区)15%。

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条例)

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条例)

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条例为弘扬公司正气,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鼓励职工见义勇为并保护其合法权益,根据《山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一条(含义)本条例所称见义勇为,是指在法定职责或者特定义务之外的人员,挺身而出,保护公司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公司范围内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和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保护。

法律法规对见义勇为人员已有奖励和保护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原则)对见义勇为人员实行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的条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1.同正在实施的危害公司安全、公共安全或者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的;2.同正在实施的侵犯公司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的;3.在抢险救灾中,为保护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和他人生命财产做出重大贡献的;4.在他人遇险时,救死扶伤的;5.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见义勇为行为。

见义勇为保护条例奖励公司根据见义勇为人员的贡献,给予其下列单项或者多项奖励:1.通报嘉奖;2.颁发奖金(根据情况决定奖励额度);3.记功;4.授予荣誉称号;5.其他奖励。

治安保卫纪律规定1.员工在厂区及生活区内打架斗殴,对当事人罚款500元;造成伤害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并给予解除劳动合同。

外部人员在厂区及生活区内出现打架斗殴,保卫部要第一时间报警,并落实责任人对公司财物造成损失的赔偿。

2.盗窃、侵占、故意破坏企业财物的,按价值赔偿后,给予解除劳动合同。

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3.违反消防法,过失造成火灾,经济损失价值在1万元以下的赔偿10%的损失费。

损失价值在1万元以上的,赔偿20%的损失费,并给予解除劳动合同。

4.员工不服从领导,无理取闹、聚众闹事,给予当事人或主要责任人罚款500元,情节较重的给予解除劳动合同。

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规制

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规制

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规制郑在义(国家检察官学院,北京102206)摘要:法律上的见义勇为一般是指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或减少国家、集体、他人的财产和公民人身安全利益的损害,行为人不顾个人安危而积极实施的危难救助行为。

要完全避免民法、行政法和刑法中见义勇为法律规定的矛盾和立法重合,其根本方法是对民法、行政法和刑法在调整见义勇为中的功能定位,用不同的法律规范解决见义勇为不同方面的法律问题,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避免三个部位法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见义勇为法律体系民法刑法行政法中图分类号:D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28(2010)03-0144-08作者简介:郑在义,国家检察官学院讲师。

〔1〕幺俊洲:《论语说解》[M ],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40页。

〔2〕张涌等:《现代汉语辞海》[M ],中国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12页。

〔3〕同前注〔1〕,第368页。

〔4〕法律图书馆网:《新法规速递2003》[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最早见于文献的“见义勇为”出自《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按照《现代汉语辞海》的解释,“见义勇为”就是“看到正义的事奋勇地去做。

”〔2〕“义”指社会正义,“勇为”指面对正在发生的客观上存在的一定危险性的情形,能够不怕流血牺牲,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去做。

“义”是“勇”的前提条件,它支撑着“勇”,保护着“勇”;同时,只有“勇”才能把“义”化为行动,落到实处。

孔子言:“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3〕可见,这样的“勇”只能是“恶勇”,这样的人只能是乱人。

尽管人们通常把见义勇为看成是一个道德范畴,但随着道德法律化理论的普及,见义勇为的法律化也变成了现实,全国各地都相继颁布了见义勇为表彰条例,分别从法律的角度对见义勇为进行了界定。

如《〈北京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实施办法》规定:见义勇为指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

见义勇为奖金的法律规定(3篇)

见义勇为奖金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见义勇为,是指公民在遇到国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时,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采取措施进行制止或者救助的行为。

见义勇为行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为了鼓励和表彰见义勇为行为,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见义勇为奖金的法律规定进行了明确。

本文将详细阐述我国见义勇为奖金的法律规定。

二、见义勇为奖金的定义见义勇为奖金,是指国家、社会团体或者个人对见义勇为者给予的物质奖励。

奖金的发放旨在鼓励公民积极参与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会稳定。

三、见义勇为奖金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对见义勇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4.《中华人民共和国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条例》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对见义勇为的奖励和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

四、见义勇为奖金的发放条件1.见义勇为行为具有真实性、合法性、积极性、时效性。

2.见义勇为行为对维护国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3.见义勇为者本人或者其直系亲属提出申请。

五、见义勇为奖金的发放标准1.根据见义勇为行为的性质、难度、效果等因素,确定奖金的数额。

2.奖金数额原则上不低于5000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对于特别重大的见义勇为行为,可以适当提高奖金数额。

六、见义勇为奖金的发放程序1.见义勇为者本人或者其直系亲属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提出申请。

2.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确认符合发放条件。

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

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

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8.05.29•【字号】•【施行日期】1998.05.29•【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优抚安置正文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颁布施行《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的公告《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已经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1998年5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8年5月29日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1998年5月29日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弘扬社会正气,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人身、财产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的,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见义勇为是指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抢险救灾的合法行为。

第四条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日常事务由公安机关办理。

民政、劳动、财政、人事、教育、卫生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实施本条例。

第五条奖励见义勇为人员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确认第六条符合本条例第三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一)同正在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二)同正在侵犯国家、集体财产或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三)主动协助司法机关追捕在逃罪犯、犯罪嫌疑人,或者协助侦破重大犯罪案件的;(四)抢险救灾,舍己救人,保护国家、集体财产或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

第七条见义勇为的确认,由行为发生地县级公安机关负责。

申请确认见义勇为,可以由单位或个人举荐,也可以由行为人提出申请。

公安机关接到举荐或申请后,应当及时核实、确认,时间不得超过七天。

街道社区关于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方案

街道社区关于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方案

街道社区关于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方案为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鼓励公民见义勇为并保护其合法权益,根据《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意见的通知》及《省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街道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指导思想在上级部门正确领导下,以某某街道为依托,各社区、人民团体、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积极鼓励公民在法定职责之外,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积极参与抢险救灾等。

第二条工作原则1.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与社会参与相结合;2.精神奖励、物质奖励与社会保障相结合;3.公开、公平、公正与及时保障相结合。

第三条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由街办相关科室、派出所等负责。

任何单位和公民应当积极配合调查取证,提供有关线索或者证明材料。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1.同侵犯家、集体财产或者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2.同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或者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3.在抢险救灾中,保护国家、集体财产或者他人生命财产的;4.其他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的行为。

见义勇为人员可以向街道、派出所申请确认其见义勇为行为。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也可以向街道、派出所举荐见义勇为人员。

第四条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一)经上级人民政府确认为见义勇为的人员,街道酌情给予奖励人民币1-3万元。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街道、派出所确认为见义勇为的人员,街道给予奖励人民币5000-10000元:1.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事迹突出的;2.主动协助公安、司法机关追捕犯罪嫌疑人或者脱逃犯,事迹突出的;3.在排除治安灾害事故中,事迹突出的;4.在与突发性自然灾害作斗争中,事迹突出的。

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对确认的见义勇为人员及时予以表彰、颁发证书,并根据见义勇为人员的事迹和贡献予以物质奖励。

表彰、奖励见义勇为人员应当公开进行,新闻单位应当宣传见义勇为人员的先进事迹,受表彰、奖励人员要求保密或者有关部门认为应当为其保密的除外。

见义勇为条例

见义勇为条例

见义勇为条例见义勇为条例见义勇为条例共七章三十九条,2001年7月1日起实施,下面是详细内容。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弘扬社会正气,鼓励见义勇为行为,保护见义勇为人员,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见义勇为,是指非因法定职责或者约定义务,为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违法罪行为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

第三条本省公民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的,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见义勇为行为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支持见义勇为行为,尊重和保护见义为人员。

第五条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实行精神鼓励、物质奖励和提供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原则。

宣传、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

第六条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具体工作由公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办理。

财政、农业、水利、地震、工商行政管理、税务、人事、文化、教育、卫生和其他有关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应当密切配合,认真履行本条例所规定的职责。

第二章确认第七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一)同正在实施的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的;(二)同正在实施的侵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的;(三)发现在逃或者被通缉的罪犯、犯罪嫌疑人,主动抓获,扭送公安、国家安全和司法机关或者协助侦破重大犯罪案件的;(四)在抢险救灾中,为保护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和他人生命财产做出重大贡献的;(五)在他人遇险时,救死扶伤的;(六)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见义勇为行为。

前款规定的第(四)项行为,由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确认;其他各项行为,由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确认。

第八条公民可以向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民政部门申请确认其见义勇为行为,有关单位和个人也可以向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民政部门举荐见义勇为人员。

见义勇为人员救助制度

见义勇为人员救助制度

见义勇为人员救助制度
见义勇为人员救助制度是指对于因见义勇为行为遭受伤害、残疾或死亡的人员进行救助和补偿的制度安排。

根据《见义勇为人员救助条例》,见义勇为人员救助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救助范围:凡是在危险情况下自愿实施抢险救灾、保护公私财产、抓捕犯罪嫌疑人、救助火灾、道路交通及其他事故的行为被确定为见义勇为行为的人员,可以享受救助和补偿。

2. 伤残补助:见义勇为人员一旦因救援行动而导致伤残,将根据伤残程度给予相应的一次性补助,在丧失劳动力时还可以享受伤残保险待遇。

3. 生活救助:见义勇为人员如果因救援行动导致生活困难,可以向当地社会救助机构申请生活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4. 现场救助:对于见义勇为人员在救助行动中遭受的紧急医疗救治需要,可以提供紧急医疗救助和抢救。

5. 奖励措施:对于见义勇为行为特别突出、给予社会以重大影响的个人或单位,可以给予表彰奖励,并提供荣誉证书。

6. 公示公告: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公示见义勇为人员救助政策、救助对象和救助进程,确保救助工作的透明度。

值得注意的是,见义勇为人员救助制度在不同地区的具体实施可能存在差异,一些地方可能还有补偿款项、医疗费用报销等其它具体救助措施。

这些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鼓励见义勇为行为,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并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见义勇为奖励金标准

见义勇为奖励金标准

见义勇为奖励金标准见义勇为是指在面对危急情况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积极地参与救援、保护他人或公共财产安全的行为。

为了鼓励并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见义勇为的行动中,各级政府不断完善见义勇为奖励制度,确保见义勇为行为能够得到及时、公正、合理的奖励。

本文将介绍见义勇为奖励金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奖励金发放额度的确定见义勇为奖励金的发放额度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测算的。

一般情况下,奖励金会根据以下几个因素来决定:1.危急情况的严重程度:奖励金的额度会根据行为发生的具体危急情况的严重程度来判定。

比如,参与人员在火灾、地震等灾害中的救援行动会获得更大的奖励金。

2.参与人员的行为表现:奖励金的数额还与参与人员的行为表现有关。

如果参与人员的行为表现更加勇敢、积极,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保护了更多的财产安全,那么他们将会获得更高的奖励金。

3.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奖励金的发放额度还与参与人员的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有关。

如果参与人员在见义勇为行为中展现出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那么他们也将会获得更多的奖励金。

二、奖励标准的具体执行办法1.评定机构的设立:为了确保见义勇为奖励金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各级政府会设立相应的评定机构,该机构由专门的评审委员会组成。

评审委员会由公安机关、司法机关、民政机关、有关社会组织以及专家学者组成,负责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评定和奖励金的发放。

2.评价标准的确定:评审委员会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结合社会公众的观点,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

在评定见义勇为行为时,评审委员会会综合考虑行为的危险性、积极程度、参与人员的贡献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3.奖励金的发放流程:一旦见义勇为行为得到评定,参与人员就有资格获得奖励金。

一般情况下,见义勇为行为的参与人员需要向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或民政机关提供相关的申请材料,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和证人证言。

经过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奖励金将会直接发放给参与人员。

三、奖励金的使用和保护见义勇为奖励金是对参与人员的奖励和鼓励,因此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正确的使用。

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

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

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
佚名
【期刊名称】《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正>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颁布施行《福建省奖励
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的公告《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已由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11年7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

本条例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1998年5月29日福建省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同时废止。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1年7月29日
【总页数】5页(P37-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2.1
【相关文献】
1.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凝聚社会发展正能量——《天津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解读 [J], 张晓彬
2.关于《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 [J], 牛纪刚;
3.关于《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修订草案)》的初步审查报告 [J], 詹毅;
4.关于《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修订草案)》修改情况的报告 [J], 傅镛堃;
5.关于《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草案修改稿)》审议结果的报告 [J], 傅镛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见义勇为章程

见义勇为章程

见义勇为章程可能因地区和组织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示例:一、总则本章程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见义勇为,营造扶正祛邪的社会氛围,动员和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平安XX”、“和谐XX”和精神文明建设,为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见义勇为行为是指制止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救人于危难、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他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行为。

二、确认与申报见义勇为行为由行为发生地县级以上综治机构确认。

申报见义勇为应当自行为发生之日起六个月内进行,特殊情况下不超过两年。

申报人可以向行为发生地的县级综治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和线索。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可以向行为发生地的县级综治机构举荐见义勇为。

见义勇为没有申报人、举荐人的,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综治机构可以在调查核实和组织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直接确认。

三、表彰与奖励对确认的见义勇为行为,由行为发生地县级以上综治机构给予表彰和奖励。

表彰和奖励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授予荣誉称号、颁发奖金、推荐就业等。

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应当给予关心和帮助,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

四、宣传与教育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加强对见义勇为的宣传和教育,营造崇尚见义勇为的社会氛围。

教育部门应当将见义勇为事迹编入地方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宣传报道见义勇为事迹,弘扬社会正气。

五、监督与保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见义勇为工作机制,加强对见义勇为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侮辱、侵害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

对侵害见义勇为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制止和举报。

县级以上综治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见义勇为信息库,及时更新信息,保障见义勇为人员享受相关待遇。

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在遭受不法侵害时,依法享有获得赔偿和救助的权利。

见义勇为人员因见义勇为行为致伤、致残、致死,依法享受医疗、抚恤、优待等福利待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2011年7月28日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弘扬社会正气,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人身、财产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见义勇为,是指公民在法定职责、法定义务之外,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挺身而出,与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的合法行为。

第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日常事务由公安机关办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人事、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的相关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应当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协助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工作。

省、市、县(区)依法设立的见义勇为基金会或者工作协会,应当协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工作。

第五条全社会应当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尊重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形成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新闻媒体应当广泛宣传见义勇为先进事迹,及时报道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有关活动。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对本单位的见义勇为人员予以奖励和保护。

第二章确认第六条见义勇为的确认,由行为发生地县级公安机关负责。

确认见义勇为,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县级公安机关应当将确认见义勇为的程序和期限,通过政府网站、报刊等媒体向社会公开。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公安机关做好见义勇为确认的调查取证工作。

第七条单位或者个人举荐、行为人及其近亲属申请确认见义勇为的,应当自行为发生之日起二年内提出。

第八条县级公安机关接到举荐或者申请后,应当会同同级民政等相关部门,并可以邀请社会公众参加确认工作。

见义勇为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公安机关可以直接予以确认。

确认工作应当自受理举荐或者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完成;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的,经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个工作日。

对因抢救需要、情况紧急且事实清楚的,经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当场作出确认决定。

确认为见义勇为的,县级公安机关应当发给见义勇为证书,并通知见义勇为人员所在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不予确认为见义勇为的,公安机关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申请人对见义勇为确认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章奖励第九条奖励见义勇为人员,实行精神鼓励、物质奖励和提供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条对见义勇为人员,应当给予以下单项或多项表彰奖励:(一)通报嘉奖;(二)颁发奖金;(三)记功;(四)授予荣誉称号。

荣誉称号包括“见义勇为模范”和“见义勇为英雄”。

“见义勇为模范”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授予。

“见义勇为英雄”由省人民政府授予。

被省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授予“见义勇为模范”或者被省人民政府授予“见义勇为英雄”荣誉称号的,享受同级“劳动模范”待遇。

第十一条表彰奖励见义勇为人员应当公开进行,见义勇为人员名单及其主要事迹应当向社会公开。

但受表彰奖励人员或其法定监护人要求保密以及有关部门认为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四章保护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正在实施见义勇为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援助和保护;对负伤的人员,应当及时护送至医疗机构,并报告当地县级公安机关。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和有关单位对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应当无条件及时组织救治,不得拒绝或者拖延。

第十四条因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在救治期间的医疗费用,有工作单位的,由所在工作单位垫付;无工作单位的,由医疗机构垫付。

医疗机构垫付医疗费用超过三个月的,所在地的县(市、区)见义勇为基金会或者工作协会,可以从见义勇为专项经费中暂付医疗机构的垫付款及继续救治所需的医疗费用。

因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在救治期间的医疗费用,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适当减免。

第十五条因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在救治期间的医疗、交通、护理等费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有加害人、责任人的,由加害人、责任人承担。

先行垫付、暂付的单位或者机构享有对加害人、责任人的追偿权。

无加害人、责任人或者加害人、责任人无力承担的,相关费用按照下列规定支付:(一)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按照有关规定,由保险支付相关费用。

相关费用不在保险支付范围的,由见义勇为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见义勇为专项经费支付;(二)见义勇为负伤人员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由见义勇为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见义勇为专项经费支付。

第十六条因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在治疗期间其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不变;无固定收入,生活困难的,由见义勇为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按照每月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

第十七条因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构成伤残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伤残抚恤管理办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依法对其认定、评定伤残等级。

认定为因公(工)伤残的,按照国家有关因公(工)伤残的规定享受相关待遇;其他人员作为因公伤残的抚恤对象,享受国家抚恤待遇。

第十八条因见义勇为牺牲的人员,被确认为革命烈士的,其抚恤按照《福建省拥军优属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

未被确认为革命烈士的,认定为因公(工)牺牲(死亡)按照国家有关因公(工)牺牲(死亡)的规定办理并享受相关待遇;其他人员由见义勇为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按照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一百倍的标准计发一次性抚恤金。

另发给丧葬补助金和一次性生活补助金,发放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十九条因见义勇为伤残的人员,不能从事原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工作岗位,非因法定事由,不得辞退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

因见义勇为伤残的人员,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但未就业的,当地县级人民政府人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应当组织对其进行培训,并按照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优先帮扶其就业。

因见义勇为牺牲或者伤残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家庭,无生活来源的,当地县级人民政府人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应当优先帮扶其直系亲属或者具有抚(扶)养关系的亲属就业。

第二十条见义勇为人员从事个体工商户经营的,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应当优先为其办理相关证照,依法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第二十一条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的配偶、生前抚(扶)养的其他家属或者因见义勇为伤残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没有住房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减免租金的租赁用房。

第二十二条见义勇为牺牲人员以及因见义勇为伤残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子女在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期间,免收学费、杂费;在公办高中(含中专)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就读期间,免收学费。

对获得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人员及其子女,在升学中给予加分照顾。

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另行规定。

第二十三条因见义勇为牺牲或者伤残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其家庭生活低于该人员牺牲或者伤残丧失劳动能力前生活水平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发放定期生活补助金或者其他方式予以补助。

具体补助办法由县级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四条鼓励县级人民政府为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生前赡养、抚(扶)养的家属,或者因见义勇为伤残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购买相应的商业保险。

第二十五条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因见义勇为受到诬陷、报复,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要求保护的,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

见义勇为人员遭受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请求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

第二十六条见义勇为人员因见义勇为遭受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受益人、受益单位应当依法给予适当补偿。

第五章经费保障第二十七条见义勇为基金会或者工作协会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规定筹集、使用和管理见义勇为经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见义勇为专项经费,用于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

第二十八条见义勇为经费来源:(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安排的见义勇为专项经费;(二)社会团体、单位和个人的捐赠;(三)福利机构、商业保险机构以及社会慈善机构等公益社会团体的资助;(四)其他合法渠道收入。

第二十九条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见义勇为基金会或者工作协会、见义勇为人员进行捐赠或者捐助。

缴纳所得税的单位和个人向见义勇为基金会或者工作协会的捐赠支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税前扣除。

第三十条见义勇为经费用途:(一)表彰、奖励、慰问见义勇为人员;(二)见义勇为人员的生活困难补助;(三)见义勇为人员的医疗费用补贴;(四)其他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需要支付的费用。

第三十一条见义勇为经费应当专款专用,向社会公开,依法接受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和捐赠人的监督。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一)不及时确认见义勇为或者确认错误的;(二)不按规定落实见义勇为人员的待遇以及相关费用的。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拒绝或者故意拖延救治见义勇为负伤人员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非因法定事由,对见义勇为伤残人员予以辞退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责令改正。

第三十五条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诬陷、报复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弄虚作假骗取见义勇为荣誉称号或者相关利益的,由原授予机关撤销其荣誉称号,追回所获奖励及其他相关利益。

第七章附则第三十七条本省公民在本省行政区域外见义勇为的,参照本条例办理。

第三十八条本条例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1998年5月29日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同时废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