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doc
观书有感的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含义,认识到读书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学会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二、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观书有感”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读书会有感触。
2. 主体部分:分享名人的读书故事和读书心得,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的意义。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观书有感”的含义及读书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享名人读书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感悟。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互相学习。
四、教学准备:1. 名人读书故事素材。
2. 学生分组名单。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用PPT展示“观书有感”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读书会有感触。
2. 主体部分:讲解名人读书故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的意义。
3. 实践环节: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读书心得和感悟。
2. 通过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读书的认识。
3. 收集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知名作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读书经验和感悟。
2. 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或书店,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 开展读书俱乐部活动,鼓励学生定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名人读书故事的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在讨论环节,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确保讨论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
3. 在评估学生的作业时,要关注他们的真实感悟,而非表面的辞藻。
九、教学反馈:1. 学生对本次课程的满意度如何?2. 学生认为本次课程对他们阅读习惯和表达能力的影响如何?3. 学生对未来的读书分享活动有何建议?十、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了解阅读的重要性,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3. 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果。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第二章:阅读的意义2.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意义,包括:1. 阅读对个人成长的作用2. 阅读对思维能力的提升3. 阅读对情感的陶冶2.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2. 举例说明阅读对个人成长、思维能力和情感陶冶的影响。
3.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阅读的经历,谈谈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变化。
2.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了解阅读对思维能力和情感陶冶的影响。
第三章:阅读的方法与技巧3.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包括:1. 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2. 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3. 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4. 深度阅读与思考3.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
3. 讨论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4. 案例分析:深度阅读与思考。
3.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2. 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3. 掌握深度阅读与思考的方法。
第四章:阅读的乐趣4.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乐趣,包括:1. 阅读带来的心灵愉悦2. 阅读中的收获与成长3. 阅读与生活的联系4.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乐趣,引导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3. 讨论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4.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体验阅读的快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 认识到阅读对自己的成长和生活的重要性。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五章:阅读的习惯与养成5.1 课程内容1. 制定阅读计划2. 合理安排时间3. 坚持每天阅读4. 积极参与阅读交流5.2 教学活动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安排。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观书有感》。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的特点和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的领会。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文的特点。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文背景。
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诗文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分析诗文意境,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情感。
5. 应用拓展(1)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特点。
(2)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练习,体会诗文韵律美。
6. 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类似题材的诗。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面意义和基本内容。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体会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3)诗歌鉴赏词汇的运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歌的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分享各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解读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诗歌鉴赏:(1)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鉴赏词汇,评价诗歌的美丑。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观书有感》。
2. 结合诗歌的注释,解释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
3. 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字面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的把握程度。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学生分享对图片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文的关系。
二、作者简介(5分钟)1. 教师介绍作者朱熹,包括其生平、著作等。
2. 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三、诗文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3. 教师逐句解析诗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诗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生书写课后感悟,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六)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六、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观书有感》教案(21篇)
观书有感教案(21篇)一、教案概述主题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4.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适用对象中学生(初中和高中)教材准备1.各类书籍:小说、散文、诗歌等;2.纸和笔供学生书写。
二、教案内容第一篇:《读《红楼梦》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红楼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红楼梦》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红楼梦》,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红楼梦》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篇:《读《西游记》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西游记》,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友情和勇气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西游记》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西游记》,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西游记》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三篇:《读《水浒传》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水浒传》,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团队精神,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水浒传》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水浒传》,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水浒传》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十一篇:《读《平凡的世界》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平凡的世界》,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梦想和责任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平凡的世界》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平凡的世界》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进行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升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2 课文解读: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文体特点。
解读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3 课文翻译: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自己的阅读体验。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进行文学鉴赏。
3.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4.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成果。
4.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讨论过程和成果。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分析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优缺点。
5.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诗句的理解。
2. 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古诗句和作者的观点。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古诗句和作者的观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观书有感》的详细讲解,包括诗句的意义、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
2. 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解释和例句分析。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七、教学步骤1.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难懂句子。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学会欣赏古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注释、翻译、朗读等方法,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
2. 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把握。
3. 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创新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难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案例,进行对比思考。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观书有感》。
2.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文化背景知识、课文注释、翻译。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难点,如字词解释、句意理解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案例,进行对比思考,体会课文中的观点。
6. 课堂练习: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七、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意境和哲理。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学习,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欣赏古代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热爱学习的态度。
(3)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意境和哲理的领会。
2. 古代诗歌欣赏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观书有感》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观书有感》的作者朱熹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哲理和意境。
4. 文学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意境和哲理。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观书有感》。
(2)学生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其他描写读书感受的诗文,如《读书有三到》、《读书破万卷》等,进行对比学习。
(2)学生分析不同诗文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提高鉴赏能力。
2. 实践演练(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首描写读书的诗文,进行朗读和赏析。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2)诗句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朱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观书有感》,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妙之处。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观书有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谈谈自己的感受。
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进行自主学习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观书有感》相关的景象,如山水、古籍等,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 互动教学:(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
3.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典型的诗歌案例,分析其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时代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书籍、知识和文化的热爱。
(2)体会诗人勤奋好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时代背景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解读。
(2)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4. 案例分析法:以《观书有感》为例,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了解《观书有感》的背景资料,熟悉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对书籍、知识和文化的热爱。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技巧。
(3)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深刻领会。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生分享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观书有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热爱生活、感悟人生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流利程度。
4. 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和积极性。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观书有感》的文本和相关的作者介绍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大自然美景图片或视频资料。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大自然美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观书有感》教案13篇
《观书有感》教案13篇《观书有感》教案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一》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__选自《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朱熹(1130~1200),儒家称朱子,字元晦,江西婺源(现在属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
在中国古代对方形的蓄水坑,称塘;对圆形的蓄水坑称池。
)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因为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出了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
问渠(渠:它,指水塘。
)那(那:同“哪”,怎么。
)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为(为:因为。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观书有感》教案1一、说教材:《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二、说教法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
三、说学法:本节课是一首哲理诗,其道理较为深奥。
对本堂课我采用的就是现在我们实行的“五三三”的课堂模式。
打破古诗死记硬1背、呆板只理解诗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这节课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的。
四、说教学程序(一)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2.理解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感悟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学习古诗,无论课堂采用什么模式、方法,读,首先是第一位的。
在读中悟诗情,悟道理!两个目标提纲挈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
(二)出示自学指导:1、交流本诗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
2、把诗读通,读顺。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景象。
4.想想诗中的“半亩方塘”比喻什么?“源头活水”比喻什么?这四步是给学生一个“导航”,是通向目标的路径。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
2.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领悟课文中的深刻哲理。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观书有感》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书籍的看法,导入课文《观书有感》。
2. 自主学习: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所传达的对书籍的热爱和阅读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中的哲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为例,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利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书籍的看法,引出课文《观书有感》。
的思想感情。
3. 第三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第四步: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第五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体会。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和测验进行评价。
2. 学生的阅读感悟和思考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进行评价。
《观书有感》教案4篇
《观书有感》教案4篇《观书有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2、感受春日的美妙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开心心情。
3、大致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劝学”道理,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三、教学预备教师预备:CAI课件学生预备:收集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嬉戏导入、积存词语1、天女散花:请大家用“春”字组词,组的词的越多,地上开出的小花也越多。
2、课件出示相关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立春早春初春春日开春新春春风春光春色春汛春雨春花春草春耕春游春雷春潮报春春节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风得意春色迷人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和日丽春花怒放3、过渡:多美的词语!多美的春天!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观赏!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许多,今日我们要学习一首人们最宠爱、最推崇的古诗《春日》,这是是南宋诗人朱熹的名作。
(二)、学习古诗,享受春天1、板书课题,一齐读课文题目。
2、解题。
(在春天里、春天的日子)3、简介:学生自由沟通资料。
4、自由地、大声地读全诗。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想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快乐、喜悦、兴奋、开心、欢快、感动、舒服、舒坦、得意……)(将学生的感受板书在黑板两侧)6、猜想终归是猜想,假如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想,我是有理由的。
(将所找词句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教师点拨如下:(1)胜日——节日或亲朋好友相见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赏玩美妙的风景。
春游时心情确定很快乐。
(3)泗水滨——泗水河边。
泗水河是一条漂亮的河,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在如此漂亮的河边骑马、漫步、游玩,心情能不舒服吗?(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处处。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初中语文课《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观书有感》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主要观点和情感;(3)掌握表达个人阅读感悟的基本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分析、写作等方式进行个人观点的表达;(2)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和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寻找自己的阅读感悟;(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深层次的观点和情感;(2)学会如何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学知识和作者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进入话题做准备。
2. 学习与讨论(35分钟)(1)呈现《观书有感》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观点,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情感和观点,并进行课堂讨论;(2)老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3. 课文解读(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观书有感》,老师带着学生解读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观点。
4. 写作指导(15分钟)(1)介绍写作技巧,如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丰富的词汇等;(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阅读感悟。
5.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重点内容,澄清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四、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观书有感》的读后感,将自己的阅读感悟进行文字表达;(2)布置一定数量的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做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内涵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通过作业的设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全面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2.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
(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
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教学后记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围绕读书生发出的一定的道理,在朗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能大体领悟,还有一些同学生也能由此生发出新的感悟,如书要多读,就像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观书有感》教案策划
观书有感教案策划一、教学背景•学生基本信息:–年级:初二年级–课程:语文•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教学内容:–《观书有感》教材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运用《观书有感》教材中的核心知识和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辨分析和写作•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学科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表达能力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提高思维深度和广度四、教学内容与学法•教学内容:–选择教材《观书有感》,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辨•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共同分享观点和看法–个人写作: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写作《观书有感》的读后感–课堂展示:学生可以选择展示自己的读后感作品,与全班进行分享和交流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与前期准备•教师介绍《观书有感》教材的背景和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过的阅读和写作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第二步:阅读教材《观书有感》•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并进行标注和批注,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第三步: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你在这本书中有什么收获和体验?2.你认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正确吗?为什么?3.你对这本书是否有不同的看法?请举例说明。
4.你觉得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启示和影响?第四步:个人写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写下自己的《观书有感》的读后感•提示学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和写作:–书中触动到你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和书中的主人公是否有类似的经历或感受?–你认为书中的观点和看法对现实生活有怎样的启发?第五步:课堂展示与交流•学生可以选择展示自己的读后感作品,与全班进行分享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第六步: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阅读和写作能力方面的不足和提高的方向六、教学评价与作业•教学评价:–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学生个人写作的思考深度和逻辑性–学生《观书有感》读后感的表达和观点清晰度•作业:–学生可以选择完成个人写作的《观书有感》读后感作品,并提交给教师–学生可以选择将个人写作作品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的读后感文章七、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观书有感》教材•《观书有感》教案参考资料•读后感写作参考范文八、教学延伸•班级读书分享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组织班级读书分享活动,共同分享阅读心得和体会•阅读推荐:教师推荐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教案
本文是关于《观书有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设计意图:打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体会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读书的名言。
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
【出示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生齐读
·这则名言给你什么启示呢?
3、这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
【板书:朱熹】你了解朱熹吗?指名说(简介朱熹,相机复习朱熹的《春日》)
4、【出示课件】师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
他的诗作用词讲究,风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二、初读古诗
1、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2、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与众不同,想读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开始吧!【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美;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生自学
3、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名读
4、诗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享受。
听老师是怎样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来的。
·师范读,你会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相机表扬:有点感觉了。
·咱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三、领会诗意
1、作者到底生发了哪些感想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诗句,查查工具书,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看看插图。
2、指名读诗(课件出示古诗)
3、让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1)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抓住“鉴、徘徊”理解
(2)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抓住“渠、如许”理解
(3)把诗意连起来说一说,先说给同桌听听
(4)指名说
四、与诗人达成共识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半亩方塘、天光、云影)
2、带着感情读这三个景物,指名读。
3、想象一下有多美?(谁能把它读好?)
4、在这美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读前一、二句)
5、可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引读后两句)他在告诉我们什么?
把它告诉你的同桌,一起告诉老师(齐读)
五、质疑引入哲理
这首诗咱们学完了,老师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六、总结
是啊,读书能使人明白事理,同时也使读书人的心灵像池水一样明净。
朱熹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
他在读书过程悟出了许多的事理。
他有许多的言论值得我们借鉴,特别在读书学习方面,有不少感言给我们不少启发。
(课件出示名言)
七、课堂背诵
这么好的诗能不能背下来?会不会用?口头做题。
(课件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诗中运用了譬喻的形式,用鲜明形象的事物将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化。
《观书有感》这首诗歌,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学难点在于诗句中没有提及读书,怎样引导学生从描述的景象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有关读书道理?为此,我先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理解诗句;再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理解哲理。
1、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The weather was splendid on that day, which I thought was rare. I still remember some people told me that in Britain there was weather and no climate. During the same day, it might snow in the morning, rain at noon, shine in the afternoon and be windy before the night falls. So I think I was lucky。
20.6.156.15.202007:1007:10:20Jun-2007:10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
二〇二〇年六月十五日2020年6月15日星期一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
07:106.15.202007:106.15.202007:1007:10:206.15.202007:106.15.2020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
6.15.20206.15.202007:1007:1007:10:2007:10:20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Monday, June 15, 2020June 20Monday, June 15, 20206/15/202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
7时10分7时10分15-Jun-206.1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