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试卷及答案
三年级古文测试题及答案
![三年级古文测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cbfa10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6d.png)
三年级古文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个词是“之乎者也”中的“之”的意思?A. 他B. 这C. 那D. 什么答案:B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以下哪部古文?A. 《论语》B. 《孟子》C. 《左传》D. 《史记》答案:D3.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夭夭”是什么意思?A. 夭折B. 茂盛C. 夭折的花D. 夭折的树答案:B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是什么意思?A. 说话B. 喜悦C. 说服D. 说书答案:B5.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古文?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道德经》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______。
答案:《论语》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______。
答案:《孟子》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跬步”指的是______。
答案:半步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罔”和“殆”分别是什么意思?答案:迷惑;危险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知”是什么意思?答案:知道三、翻译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学习而不感到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答案: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也不要对别人做。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如何理解?答案:温习旧知识,从中得到新的理解,这样的人可以成为老师。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如何解释?答案: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常常忧虑不安。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道一件事的人不如喜欢这件事的人,喜欢这件事的人又不如以做这件事为乐的人。
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规矩,就无法做成事情,强调了规矩和纪律的重要性。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4a2c8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0.png)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训练题1:《静夜思》题目阅读李白的《静夜思》,并回答下列问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3. 请解释“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的意思。
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2.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夜晚静坐时,看到床前的明月光,联想到故乡的景象,引发了思乡之情。
3. “疑”字在这里表示“怀疑”或“以为是”,作者看到明亮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训练题2:《春晓》题目阅读孟浩然的《春晓》,并回答下列问题。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3. 请解释“春眠不觉晓”中的“春眠”是什么意思?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孟浩然。
2.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3. “春眠”指的是春天的睡意,表示春天人们容易困倦。
---训练题3:《登鹳雀楼》题目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并回答下列问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象?3. 请解释“欲穷千里目”中的“欲”字的意思。
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
2.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看到夕阳落在山的那一边,黄河流入大海的景象。
3. “欲”字在这里表示“想要”,表示作者想要看得更远,所以要再往高处走。
---以上是前三篇训练题的答案,如果您需要更多训练题的答案,请告诉我。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考试(含答案)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考试(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8a8ca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0.png)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考试(含答案)本次考试共设12道选择题和2篇阅读理解题,分别为古诗文《登高》和《孔乙己》。
总分为100分,满分为120分。
选择题1. 以下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是:(B)A. 我们要学会研究,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B.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人生苦短,何必念念不忘。
2. 古诗《登高》的作者是(D)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3. 下面哪个成语的意思与众不同?(A)A. 掩耳盗铃B. 调虎离山C. 孟母三迁D. 画龙点睛4. 古诗《登高》中的“千山鸟飞绝”一句的意思是(B)A. 千山之中没有鸟儿B. 在登高之处可以看到千山和飞鸟的美景C. 天空中有千只飞鸟D. 千山的其他地方有飞鸟5. 古诗《登高》的下一句是(C)A.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C. 单怀万古心,无为谁生外。
D.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6. 古诗《孔乙己》中的“小店”是(A)A. 饮食店B. 木材店C. 衣帽店D. 鞋店7. 古诗《孔乙己》中的“饱经忧患”一句的意思是(D)A. 没有经历过什么悲伤和困难B. 活得非常优哉游哉C. 时常感到惆怅D. 面对很多的烦恼和痛苦8. 下列哪句话体现了《孔乙己》中的“儒雅”主题?(C)A. “那时店内的一切——破旧粗陋的茶几凳子,柜里凌乱的饭食酒菜轻盈的小贩——都凝聚成庄严而又优美的涵义,深深地侵入我们的记忆。
”B. “我早已饱吃了数不清的爆米花和饮料,也看厌了现场放映的电影,乘机准备离开,可一个人突然走到了我的身边。
”C. “那人举止儒雅,走起路来依旧双手负在腰间,显得极有风度。
”D. “酒醒后漏长,罚款二元,留店工作一个时辰。
”9. 古诗《孔乙己》的作者是(B)A. 贾平凹B. 鲁迅C. 龚自珍D. 钱钟书10. “守株待兔”这个典故出自于(C)A. 《左传》B. 《孟子》C. 《列子》D. 《庄子》11. 唐代诗人中,以思想深邃著称的是(A)A. 李白B. 王维C. 杜牧D. 白居易12. 古诗《登高》和《孔乙己》的时代相差(D)A. 战国B. 秦朝C. 汉朝D. 五代阅读理解古诗文《登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dff79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94.png)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0篇)一、愚人篇1.永县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 水暴甚, 有五六氓, 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 船破, 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不应, 摇其首。
有顷, 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 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练习】1. 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 ___________________(2)乘小船绝.湘水 ___________________(3)吾腰.千钱 ___________________(4)有顷, 益怠 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且死, 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 渡河而亡其舟, 栖于浮苴(jū)上号焉。
小学语文必做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后附答案)
![小学语文必做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后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fba9f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37.png)
文言文阅读(试题)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①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③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注释】①大姓: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②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③佣:雇佣。
④大学:大学问家。
1.给下列加点字或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邻居有烛而不逮.()A.抓住。
B.达到,及。
C.捉,捕。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A.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他成了大学问家。
B.主人感到很惊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后他成为大学问家。
C.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拿出钱给他买书,直到读完大学。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A.匡衡/勤学/而无烛B.衡/乃穿壁/引/其光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4.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__,“衡乃穿壁引其光”是想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
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请任写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母败儿司马光为.人母者,不患①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
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②,陷于大恶③,入于刑辟④,归于乱亡。
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
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⑤。
(选自《家范》)注释:患:担心。
不肖(xiào):品行不好。
大恶:大罪过。
刑辟(pì):犯了死罪。
辟,法律,刑法。
悉数:详细地一个一个列举。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患于知/爱不知教也B.慈母/败子C.母/败之D.若是者/多矣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为( )(2)知(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小考语文试卷文言文
![小学小考语文试卷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8d4d001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15.png)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题目。
孔子游于太山,有乡人张老者,问于孔子曰:“太山有柴也者,少牢之祭,以为祭则过矣,不祭则废其礼,何如?”孔子曰:“吾闻之,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张老曰:“敢问何谓义?”孔子曰:“其地可耕而食,材可取而用,是谓义也。
”张老曰:“然则吾闻太山有金,其取之也,必以礼。
不取,则废其礼;取之,则其地可富。
吾欲取之,其可乎?”孔子曰:“夫太山之金,其得之也,非其有也。
子欲取之,则必以礼。
不取,则吾子之心有愧;取之,则吾子之德有损。
吾子何求而不得,必于太山乎?”(节选自《孔子家语》)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少牢之祭,以为祭则过矣:少牢,古代祭礼中用的牲畜,指羊和猪。
B.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谄,巴结,讨好。
C. 是谓义也:谓,是,这。
D. 吾子何求而不得:求,请求。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孔子和张老的对话,阐述了“见义不为,无勇也”的道理。
B. 张老对太山有柴也者的祭祀问题,表现了他对礼仪的尊重。
C. 孔子认为太山之金非其所有,主张以礼取之。
D. 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孔子对礼仪、道德的重视。
3. 请翻译下列句子。
(1)其地可耕而食,材可取而用,是谓义也。
(2)吾子何求而不得,必于太山乎?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题目。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节选自《马说》)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古代对马匹鉴赏家的美称。
B.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仅仅。
C. 骈死于槽枥之间:骈,并列,指马匹并列而死。
D. 不以千里称也:称,称赞。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比喻,揭示了人才被埋没的悲剧。
B. 文章强调伯乐的重要性,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小学生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小学生文言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9d30d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02.png)
小学生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哪一项是正确的文言文表达?A. 吾欲往观之B. 我要去看一看C. 我想去看一下D. 我要去观看答案:A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哪部经典?A. 《诗经》B. 《论语》C. 《孟子》D. 《大学》答案:B3. “温故而知新”中的“温故”是什么意思?A. 复习旧知识B. 重温旧事C. 温暖过去D. 温习旧书答案:A二、填空题1. “三人行,______。
”(《论语》)答案:必有我师焉2. “______,可以为师矣。
”(《论语》)答案:温故而知新3. “不愤不启,______。
”(《论语》)答案:不悱不发三、翻译题1. 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2. 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孔子说:“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四、简答题1. 请简述《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对别人做。
它强调了一种推己及人,尊重他人的道德原则。
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理念?答案:这句话体现了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个人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感到厌烦;同时,在教导他人时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这反映了孔子倡导的终身学习和耐心教导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文言文试卷
![小学语文文言文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47c4b69f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32.png)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韩非子·五蠹》)B. 子路率师而进,及国,国乱。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C.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逍遥游》)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杜工部集·春望》)2.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是:A.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B.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C.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礼记·中庸》)D. 水落石出,山高水长。
(《汉书·司马相如传》)3.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A.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滕王阁序》)B. 江城如画,千峰竞秀。
(《滕王阁序》)C.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D.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与文言文中的意思不同的是:A.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杜工部集·春望》)B.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后汉书·马援传》)C.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D.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庐山谣》)5. 下列句子中,没有省略主语的是:A.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B.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C.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为政》)D.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咏鹅》)二、翻译题(每题5分,共15分)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2.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小学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48b68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a5.png)
小学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在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一些适合小学生的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练习题一:题目:请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案:1.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经常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2.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练习题二:题目:根据所给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文言文原文:“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1. 这段文言文中“孟母”是谁的母亲?2. “断机杼”是什么意思?答案:1. “孟母”是孟子的母亲。
2. “断机杼”是指孟子的母亲为了教育孟子,把正在织的布割断,以示不学无术的严重性。
练习题三:题目:请根据以下文言文,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
文言文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1. 这句话是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2. “青青子衿”是指穿着青色衣服的人。
答案:1. 正确。
这句话是表达对朋友的深切思念。
2. 错误。
“青青子衿”在这里是借代用法,指的是朋友。
练习题四:题目:请将下列文言文中的成语或熟语解释出来。
1. 井底之蛙2. 画蛇添足答案:1. “井底之蛙”比喻视野狭窄,见识有限的人。
2. “画蛇添足”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练习题五:题目:阅读以下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言文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 这句话可以用在哪些场合?答案:1.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要一鼓作气,一气呵成,否则反复拖延会使事情越来越难完成。
2. 这句话可以用在鼓励人们做事要果断,不要拖延的场合。
通过这些练习题,小学生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同时,这些练习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希望这些练习题能够对小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6d738302020740be1e9bd4.png)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小古文阅读。
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②也。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责骂。
⑥胡:为什么。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好:__________使:__________执: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时流辈皆讥笑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喜欢派拿着2.(张)丞相仔仔细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
3.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4.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
因为他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他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问。
文言文阅读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③乎!(《吕氏春秋·察今》)注①遽:急忙,立刻。
②契:用刀刻(记号)。
③惑:愚蠢,糊涂。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涉.江者________(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3)求剑若此.________6.与“刻舟求剑”意思相近的词是()A.看风使舵B.见机行事C.随机应变D.墨守成规7.楚人采用什么办法寻找失落的宝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做事要切合实际情况。
六年级语文小古文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小古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f000b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06.png)
六年级语文小古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子曰:“学而时习之。
”B.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C.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D. 此之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以下哪部古代文学作品?A. 《诗经》B. 《尚书》C. 《左传》D. 《楚辞》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哪位古代文人的名言?A. 王安石B. 苏轼C. 杜甫D. 李白4. 下列诗句中,使用了对仗修辞手法的是:A.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5. “水调歌头”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歌?A. 五言绝句B. 七言律诗C. 词D. 赋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_________,今夕是何年?3.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
4.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是_________的诗句。
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论语》中“温故而知新”的含义。
2. 请解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成语的意思。
四、阅读理解题(共20分)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 请解释“政通人和”的意思。
(5分)2. 范仲淹在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景观?(5分)3. 范仲淹为什么要写《岳阳楼记》?(10分)五、作文题(共50分)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作文。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卷(含解析答案)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卷(含解析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1032c7a8114431b90dd8ff.png)
第1页 共22页 ◎ 第2页 共22页绝密★启用前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卷(含解析答案)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 (选择题)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12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36分 , )1. 下列句中画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却只漫浪(随意)诵读 B.学而不厌(满足)C.万马齐喑(沉默)D.干将(得力将士)发硎2. 与“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中“故”的意思相同的是( ) A.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菱?C.故⋅事的最后结局是怎样的?你没有讲清楚呀。
D.如果你再故⋅意捣乱的话,我就不客气了!3.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与之俱学 B.通国之善弈者也 C.弗若之矣 D.思援弓缴而射之4. 一年有几个季节( ) A.1个 B.4个C.3个D.2个 【考点】5. 选择加横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_______( ) A.善弈者也 与人为善 B.专心致志 致敬C.人与自然 与之俱学6. 下列句中画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盖士人读书(泛指知识阶层)B.第三要有恒(恒心)C.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下等,劣等)D.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常常)7. 下列句中画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不耻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B.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说) C.心到最急(亲近) D.眼口岂不到乎(难道)8. 下列句中画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随意春芳歇(休息)B.王孙自可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C.聒碎乡心梦不成(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D.敏而好学(聪敏)9. 下列句中画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死去元知万事空(同“原”,本来) B.九州生气恃风雷(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C.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表示赞叹,相当于“啊”)D.干将发硎(磨刀石)10. 下列句中画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不耻下问(以……为耻)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智”,智慧)C.默而识之(认识)D.诲人不倦(教诲)11. “因释其耒而守株”一句中“因”的意思是( ) A.原因 B.于是 C.凭借;依据12.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是“去,到”的是( )第3页共22页◎第4页共22页A.惊弓之鸟B.鸭有局促不安之相C.所过之处,枝折花落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卷II(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12分,)13. 日积月累。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0d55b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a.png)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选自《左传》)【注】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
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
下文的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②不知木兰是女郎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④是吾师也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选B。
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解析:选D。
D项和题干句都解释为在;A.对;B.比;C.与同。
参考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
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d5a33410a6f524ccbf8569.png)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三篇导读:本文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狐假虎威一、阅读《狐假虎威》,完成习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 ,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2.翻译句子。
(1)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2)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3)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2)故遂与之行:(3)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市:(5)学而时习之:(6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______,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______,它们都是用来比喻_____一类人。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欣赏寓言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完成习题。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出处:晋·傅玄《》。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意思是。
3.这句话被人们用来比喻什么,不正确的选项是()A.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
B .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C.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D.客观环境对人没有太大影响。
答案一、1.(1)做首领(2)认为(3)对的(4)逃跑2.(1)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2)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3)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1)助词,无义(2)它,代狐狸(3)它,代缺点或错误(4)到(5)它,代学过的知识(6)的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5.从正反两面评价都可以二、1. 太子少傅箴2. 靠近朱砂的变红,靠近墨的变黑3.D 篇二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7c995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27.png)
实用文档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天地。
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拥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_____________________主人怪.而问衡。
怪: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表现出匡衡的什么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到,及,这里是照到。
奇怪。
2.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3.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二是借书苦读。
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阅读《铁杵成针》,回答问题。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李白小时候的读书态度任何?(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他在路过一条小溪的时候,遇见了谁?她在干什么?(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李白了解情况后,反应如何?做出了怎样的举动?(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未成,弃去。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六年级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六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47f0516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4.png)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六年级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学而时习之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 择其善者而从之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愤”和“悱”分别表示()。
A. 愤怒,郁闷B. 努力,困惑C. 愤怒,愤怒D. 困惑,困惑3. 以下哪句诗不是出自杜甫的《春望》?()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4. “温故而知新”中的“温”字,其意思是()。
A. 温暖B. 复习C. 温和D. 温度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其中“焉”字的意思是()。
A. 那里B. 这样C. 于是D. 哪里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论语·学而》,其中“诲”字的意思是_________。
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其中“子衿”指的是_________。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望岳》,其中“凌”字的意思是_________。
4.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离娄上》,其中“规矩”指的是_________。
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其中“骥”指的是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解释《论语·为政》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 《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四、翻译题(每题5分,共10分)1. 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五、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学语文文言文试卷答案
![小学语文文言文试卷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2c4d97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a.png)
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字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B. 春风又绿江南岸C.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答案:B解析:A项中的“爱子”表示“爱孩子”,B项中的“绿”表示“使……变绿”,C 项中的“青青”表示“颜色深而鲜艳”,D项中的“知之”表示“知道”。
B项中的“绿”字义与其他三项不同。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都相同的是()A. 静好、安好、好友B. 江山、江河、江水C. 山河、山水、山川D. 雨水、雨露、雨滴答案:D解析:A项中“静好”、“安好”、“好友”的字形、字音、字义都不同;B项中“江山”、“江河”、“江水”的字形、字音、字义都不同;C项中“山河”、“山水”、“山川”的字形、字音、字义都不同;D项中“雨水”、“雨露”、“雨滴”的字形、字音、字义都相同。
二、填空题1.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______。
答案:口到解析:这句话出自《弟子规》,意思是读书要用心、用眼、用口。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______。
答案:汗青解析:这句话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意思是人生自古谁没有死过,但只要留下一颗忠诚的心,就能永载史册。
三、翻译题1.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是______。
答案:学习知识并且时常复习它,难道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解析: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是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2. 《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是______。
答案: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解析:这句话出自《庄子·养生主》,表达了庄子对生命和知识的看法。
四、阅读理解题阅读《鹿柴》一诗,回答问题。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 请解释“空山”、“返景”在诗中的含义。
答案:空山表示没有人的山谷,返景表示阳光从山谷中反射出来。
2.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小学语文文言文试卷及答案
![小学语文文言文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7127afe518964bce847c70.png)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说明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慧。
机智聪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列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因此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因此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能够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说明以下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因此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门生;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只是。
1.以下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说明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那个故事后,你以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什么缘故?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说明以下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那个句子。
小学语文试卷文言文
![小学语文试卷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74b65ba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c.png)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描绘了一幅秋日山行图,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景象。
B. 诗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描绘了山路的崎岖,突出了诗人远足的艰辛。
C.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喜爱,以及对自然的赞美。
D. 诗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形象地表现了枫叶在秋天的独特魅力。
2. 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远上/寒山/石径斜B. 停车/坐爱/枫林晚C. 霜叶/红于/二月花D. 远上寒山/石径斜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人通过描绘山行所见,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 诗中的“停车坐爱”表现了诗人对美景的喜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C. 诗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形象地表现了枫叶在秋天的独特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D. 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枫叶与二月花进行对比,突出了枫叶的美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
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
尝著《五柳先生传》,自传其意云:“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所作皆寓言以见志。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所作皆寓言以见志。
”1. 下列对这段文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陶渊明以五柳先生自号,表达了自己追求隐逸、远离尘世的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五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答:。
六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七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 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八、尹翁归传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
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
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
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
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
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
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后堂待见。
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
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 斗变:斗殴闹事。
B.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 秉:执掌。
C.延年曰:“何伤?”伤:伤害。
D.汝不任事也 任:胜任。
2、对下列句子中的“其”和“乃”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甚奇其对 ②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③定国乃谓邑子曰 ④今君乃亡赵走燕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3、从句意关系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②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③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④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A.①B.①C.①②D.①②4、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尹翁归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一组是( )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②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③案事发奸,穷竟事情④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⑤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尹翁归通晓法令条文,精于击剑,且不畏权贵,不受贿赂,所以他官职虽小,商人们都很怕他。
B.得到太守田延年的赏识器重之后,尹翁归表现出很强的办案能力,按罪量刑,依法办案。
C.尹翁归第二次为官后,仕途通达,由卒史而督邮,而都内令,又升迁为弘农都尉,最终官拜东海太守。
D.尹翁归能取得优异的政绩而青史留名,田延年功不可没。
因为尹翁归虽然倨傲狂妄,但田延年不但没有计较他、苛求他,反而采取了宽容态度,并放手重用他。
6、结合上下文翻译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①属县长吏虽中伤。
译文:②又不可干以私。
译文:小学生文言文阅读1.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逐走】竞跑,赛跑。
逐,追赶。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足】够。
【北】向北。
【大泽】大湖。
【道】中途,半路 【弃】遗弃。
【邓林】桃林。
【夸父追日(成语)】比喻决心大或不自量力。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①,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②!天帝使我长百兽③,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④。
子以我为不信⑤,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⑥?”虎以为然⑦,故遂与之行⑧。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⑨,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 注释] ①求——搜求,寻找。
②无敢——不敢。
③长(zhǎng)—首领。
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
④逆—违反。
命—命令,志。
⑤不信——不老实,说话。
⑥走——跑,逃走。
⑦然——对的。
⑧遂——于是,就。
⑨畏——害怕。
[ 译文 ]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 寓意 ] 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揠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译文: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是吾剑之所从坠是()2.翻译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坠--落。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反归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译文: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
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
”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
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①窃入学舍窃:()②辄默记辄()③儿痴如此痴()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⑥曷不听其所为曷()2.翻译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