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轴驱动系统和主轴电机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数控系统发展趋势

数控系统发展趋势

数控系统发展趋势從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的趋势来看,数控系统正在向电气化、电子化、高速化、精密化等方面高速发展。

标签:数控系统;发展趋势;高精尖一、性能发展方面1.1高精高速高效化速度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关键的性能指标,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

若采用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多CPU控制系统、高分辨率检测元件、交流数字伺服系统配套电主轴、直线电机等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在今后的几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超精密加工技术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材料及新零件的出现,更高精度要求的提出等都需要超精密加工工艺,大力发展新型超精密加工机床,完善现代超精密加工技术,以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超精密数控机床正在向精密化、高速化、智能化和纳米化发展,汇合而成的新一代数控机床,1.2多轴化多轴联动加工,零件在一台数控机床上装夹后,可进行自动换刀、旋转主轴头、能转工作台等操作,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复合加工,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

采用5轴联动对三维曲面零件加工,可使用刀具最佳几何形状进行切削,不仅加工表面粗糙度值低,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

一般,1台5轴联动机床的效率等于2台3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刀进行高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5轴联动加工比3轴联动加工能发挥更高的效益。

1.3软硬件开放化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数控系统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用户的使用范围不再受生产商的制约。

1.4实时智能化在数控技术领域,实时智能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正沿着: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专家控制、学习控制、前馈控制等方面发展。

如编程专家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当系统出了故障时,诊断、维修等实现智能化。

二、功能发展方面2.1图形化界面功能和水平进一步提高高档数控系统发展对图形化界面的功能和水平要求进一步提高,用户希望看到更丰富、更形象、更直观的界面,以此减少用户编程难度,提高编程和加工效率。

什么是电主轴?电主轴和机械主轴优缺点对比

什么是电主轴?电主轴和机械主轴优缺点对比

什么是电主轴?电主轴和机械主轴优缺点对比电主轴电主轴是将机床主轴功能与电机功能从结构上融为一体的新型主轴部件,即将高速电机置于主轴部件内部,通过控制系统,使主轴获得所需的工作速度和扭矩,因而也被称为内装式电主轴。

电主轴是一套组件,包括电主轴本身及其附件:电主轴、高频变频装置、油雾润滑器、冷却装置、内置编码器、换刀装置。

而电主轴本身就是直接将空心的电动机转子装在主轴上,定子通过冷却套固定在主轴箱体孔内,形成一个完整的主轴单元,通电后转子直接带动主轴运转。

电主轴省去了皮带、齿轮或联轴器的传动环节,实现了机床主轴系统的“零传动”,是数控机床传动系统的重大变革;它克服了传统机械主轴在高速下打滑、振动和噪声大、惯量大等缺点,有效改善了主轴高速情况下的整体性能,具有机械主轴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第一,由于电主轴由内装式电机直接驱动,省去了中间变速和传动装置,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噪声低、振动小和转动惯量小等特点,可实现很高的速度、加速度及定角度的快速启停,且动态精度和稳定性更好,可满足数控机床进行高速切削和精密加工的需要;由于没有中间传动环节的外力作用,电主轴工作时运行更加平稳,主轴轴承所承受的动负荷较小,延长了其精度寿命;利用交流变频和矢量控制技术,电主轴可在额定转速范围内实现无极变速,以适应机床工作时各种工况和负载变化的需要。

第二,电主轴的电机内藏式结构使其从机床的传动系统和整体结构中相对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主轴单元”,从而促进了机床结构的模块化。

电主轴厂商根据机床的用途、结构、性能参数等特征形成标准化、系列化的产品,供机床制造商选用,改变了传统机床厂商“大而全”的生产模式,缩短了机床的研发和生产周期,更加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

此外,标准化、系列化的电主轴产品易于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能力,从而促进制造成本的降低。

第三,某些高档数控机床,如并联运动机床、五面体加工中心、小孔和微孔加工机床等,由于加工工艺和加工对象的特殊性,其对主轴的转速、精度以及机床的结构都有特殊要求。

电主轴

电主轴

• •
• • •
5、我国数控机床用电主轴技术与国 际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
• • • • • (1)在电主轴的低速大扭矩方面,国外产品低速段的输出扭矩最大可以达到300Nm以 上,而我国目前紧限于100Nm以内。 (2)在高速方面,国外用于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用主轴的转速已经达到了75000r/min, 而我国则多在15000r/min以下。 (3)在电主轴的轴承润滑方面,国外已普遍采用油气润滑方法,而我国现在仍然普遍 采用油脂润滑。 (4)在其它与电主轴相关的配套技术方面,如主轴电机矢量控制和交流伺服控制技术、 精确定向(准停)技术、快速起动与停止技术、HSC刀柄制造与应用技术等,仍然不 够成熟,或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5)在产品品种、数量及制造规模方面,尽管已经有洛阳轴承研究所等数家专业研究、 制造电主轴的企业,但仍然以磨用电主轴为主,在数控机床用电主轴发面,则处于小 量开发试制阶段,还没有形成系列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 日益增长的需要,还不具备与国外产品相抗衡的能力。 数控机床用高速精密电主轴是高速数控设备的首选功能部件,但目前仍处于研制与推 广应用阶段,成为影响数控机床向高性能、高水平、高速度、高精度方向发展的主要 制约因素,需要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有力支持,只有在各功能 部件高水平发展的基础上,我国数控机床的整体水平才能得以提高,才能在加入WTO 之后,我国的机床行业具备与国外相抗衡的能力。

2、电主轴的优点
• 传统机床主轴是由电机通过中间的传动、变速装置(如皮带、齿轮、 联轴节等)带动主轴旋转而进行工作的,这样的主轴称为分离式主轴, 与此相比,电主轴具有如下优点: • 1)主轴由内装式电机直接驱动,省去了皮带、齿轮、联轴节等中间 传动、变速机构或连接零件,具利用交流变频技术,电主轴可以在额定转速范围内实现无级变速, 以适应机床各种工况和负载变化的需要。 • 3)利用电机矢量控制、伺服控制等技术,不仅可以满足机床强力切 削时低速大扭矩的要求,还可以实现准确的C轴定位及传动的功能, 适应对C轴功能有较高要求的车削、镗铣等加工中心及其它数控机床 的需要。 • 4)与其它形式的主轴相比,电主轴更易于实现高速化,其动态精度 和动态稳定性更好。 • 5)由于没有中间传动环节的外力作用,主轴运行更加平衡,没有冲 击,使得主轴轴承的寿命相应得到了延长。

论文: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

论文: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

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数控机床高速化、高精度化、复合化、智能化、开放化、网络化、多轴化、绿色化等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我国数控机床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数控机床趋势问题1.引言从20世纪中叶数控技术出现以来,数控机床给机械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数控加工具有如下特点:加工柔性好,加工精度高,生产率高,减轻操作者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有利于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数控机床是一种高度机电一体化的产品,适用于加工多品种小批量零件、结构较复杂、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需要频繁改型的零件、价格昂贵不允许报废的关键零件、要求精密复制的零件、需要缩短生产周期的急需零件以及要求100%检验的零件。

数控机床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发展的重要装备。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与国际全面接轨,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机床制造业既面临着机械制造业需求水平提升而引发的制造装备发展的良机,也遭遇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加速推进数控机床的发展是解决机床制造业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

随着制造业对数控机床的大量需求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现代设计技术的飞速进步,数控机床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并且不断发展以更适应生产加工的需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数控机床高速化、高精度化、复合化、智能化、开放化、网络化、多轴化、绿色化等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我国数控机床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2.1 高速化随着汽车、国防、航空、航天等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铝合金等新材料的应用,对数控机床加工的高速化要求越来越高。

(1)主轴转速:机床采用电主轴(内装式主轴电机),主轴最高转速达200000r/min;(2)进给率:在分辨率为0.01μm时,最大进给率达到240m/min 且可获得复杂型面的精确加工;(3)运算速度:微处理器的迅速发展为数控系统向高速、高精度方向发展提供了保障,开发出CPU已发展到32位以及64位的数控系统,频率提高到几百兆赫、上千兆赫。

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国作为⼀个制造⼤国,主要还是依靠劳动⼒、价格、资源等⽅⾯的⽐较优势,⽽在产品的技术创新与⾃主开发⽅⾯与国外同⾏的差距还很⼤。

下⾯,店铺就为⼤家讲讲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起来了解⼀下吧! 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不仅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业化的象征,⽽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领域的扩⼤,它对国计民⽣的⼀些重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尽管⼗多年前就出现了⾼精度、⾼速度的趋势,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没有⽌境的,⾼精度、⾼速度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正在向着精度和速度的极限发展。

从世界上数控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主要有如下⼏个⽅⾯: 1.机床的⾼速化、精密化、智能化、微型化发展 随着汽车、航空航天等⼯业轻合⾦材料的⼴泛应⽤,⾼速加⼯已成为制造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

⾼速加⼯具有缩短加⼯时间、提⾼加⼯精度和表⾯质量等优点,在模具制造等领域的应⽤也⽇益⼴泛。

机床的⾼速化需要新的数控系统、⾼速电主轴和⾼速伺服进给驱动,以及机床结构的优化和轻量化。

⾼速加⼯不仅是设备本⾝,⽽且是机床、⼑具、⼑柄、夹具和数控编程技术,以及⼈员素质的集成。

⾼速化的最终⽬的是⾼效化,机床仅是实现⾼效的关键之⼀,绝⾮全部,⽣产效率和效益在“⼑尖”上。

2.五轴联动加⼯和复合加⼯机床快速发展 采⽤五轴联动对三维曲⾯零件进⾏加⼯,可⽤⼑具最佳⼏何形状进⾏切削,不仅光洁度⾼,⽽且效率也⼤幅度提⾼。

⼀般认为,1台五轴联动机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台三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进⾏⾼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五轴联动加⼯可⽐三轴联动加⼯发挥更⾼的效益。

但过去因五轴联动数控系统主机结构复杂等原因,其价格要⽐三轴联动数控机床⾼出数倍,加之编程技术难度较⼤,制约了五轴联动机床的发展。

当前数控技术的发展,使得实现五轴联动加⼯的复合主轴头结构⼤为简化,其制造难度和成本⼤幅度降低,数控系统的价格差距缩⼩。

数控进给伺服系统与驱动电机的发展及趋势

数控进给伺服系统与驱动电机的发展及趋势

盛发展 的时代 ,由于直流电动机具有优 良的调速性 能, 很多高性能驱动装置采用了直流 电动机 , 伺服 系 统 的位置 控制 , 由开环 系统 发 展为 闭环 系统 。 也 直 流伺 服 的工作 原 理 ,是 建立 在 电磁力 定 律 基 础 上 。与 电磁 转矩 相 关 的 , 互 相独 立 的两个 变 量 主 是 磁通与 电枢电流 ,它们 分别控制励磁 电流与电枢 电 流, 可方便地进行转矩与转速控制。另一方面从控制 角度看 , 直流伺服的控制 , 是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的单 变量控制系统 , 经典控制理论完全适用于这种系统。 因此 , 直流伺服 系统控制简单 , 调速性能优异 , 在数 控机床的进给驱动中, 曾占据着主导地位 。 然而 , 从实际运行考虑 , 直流伺 服电动机引入了 机械换向装置。 其成本高 , 障多 , 故 维护 困难 , 经常因 碳刷产生的火花而影响生产 ,并对其他设备产 生电 磁 干 扰 。同时机 械换 向器 的换 向能 力 , 限制 了 电动机 的容量和速度。电动机的电枢在转子上 , 使得电动机 效 率 低 , 热 差 。为 了改 善 换 向能力 , 小 电枢 的漏 散 减 感 , 子 变得 短 粗 , 响 了系统 的动 态性 能 。 转 影 23 第 三 个发 展 阶段 . 2 世纪 8 年代至今 , 0 0 属第三发展阶段 。 这一阶段是 以机电一体化时代为背景的 ,由于 伺服 电动机结构及其永磁材料和控制技术 的突破性 进展 , 出现 了无刷直流伺服 电动机 ( 方波驱动 )交流 , 伺 服 电动机 ( 弦波 驱 动 ) 正 等种 种新 型 的 电动机 。 针对直流 电动机 的缺陷 , 如果将其做 “ 翻外 ” 里 的处理 , 即把 电 驱 绕组 装 在 定 子 、 子 为永 磁 部 分 , 转 由转子轴上的编码器测 出磁极位置 ,就构成了永磁 无刷 电动机 , 同时随着矢量控制方法 的实用化 , 使交 流伺服系统具有 良好的伺服特性。其宽调速范围、 高 稳速精度 、快速动态响应及四象限运行等 良好的技

电机控制技术发展前景

电机控制技术发展前景

电机控制技术发展前景(一)伺服电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推动加工技术的高速高精化。

80年代以来,数控系统逐渐应用伺服电机作为驱动器件。

交流伺服电机内是无刷结构,几乎不需维修,体积相对较小,有利于转速和功率的提高。

目前交流伺服系统已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直流伺服系统。

在当代数控系统中,交流伺服取代直流伺服、软件控制取代硬件控制成为了伺服技术的发展趋势。

由此产生了应用在数控机床的伺服进给和主轴装置上的交流数字驱动系统。

随着微处理器和全数字化交流 伺服系统的发展,数控系统的计算速度大大提高,采样时间大大减少。

硬件伺服控制变为软件伺服控制后,大大地提高了伺服系统的性能。

例如OSP-U10/U100网络式数控系统的伺服控制环就是一种高性能的伺服控制网,它对进行自律控制的各个伺服装置和部件实现了分散配置,网络连接,进一步发挥了它对机床的控制能力和通信速度。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伺服系统性能改善、可靠性提高、调试方便、柔性增强,大大推动了高精高速加工技术的发展。

另外,先进传感器检测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交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和定位精度。

交流伺服电机调速系统一般选用无刷旋转变压器、混合型的光电编码器和绝对值编码器作为位置、速度传感器,其传感器具有小于1μs的响应时间。

伺服电动机本身也在向高速方向发展,与上述高速编码器配合实现了60m/min甚至100m/min的快速进给和1g的加速度。

为保证高速时电动机旋转更加平滑,改进了电动机的磁路设计,并配合高速数字伺服软件,可保证电动机即使在小于1μm转动时也显得平滑而无爬行。

(二)交流直线伺服电机直接驱动进给技术已趋成熟。

数控机床的进给驱动有“旋转伺服电机+精密高速滚珠丝杠”和“直线电机直接驱动” 两种类型。

传统的滚珠丝杠工艺成熟加工精度较高,实现高速化的成本相对较低,所以目前应用广泛。

使用滚,珠丝杠驱动的高速加工机床最大移动速度90m/min,加速度1.5g。

但滚珠丝杠是机械传动,机械元件间存在弹性变形、摩擦和反向间隙,相应会造成运动滞后和非线性误差,所以再进一步提高滚珠丝杠副移动速度和加速度比较难了。

数控机床主轴驱动系统的选用研究

数控机床主轴驱动系统的选用研究
永 磁 无 刷 同 步 电机 主 轴 驱 动 系 统 、 及 开 头 磁 阻 电 机 以
主轴驱动 系统 。
抵 消 了整 个 系 统 的初 始 高 价 格 。 2 )控 制 策 略
感 应 式 主 轴 电 机 的 控 制 无 一 例 外 地 采 用 磁 场 定 向
技 术 。 该 技 术 又 分 为 间 接 磁 场 定 向 和 直 接 磁 场 定 向 两
主轴 电 机 定 子 绕 组 通 常 采用 三 个 热 传 感 器 以 防止
过 载 。笼 导 条 通 常 由银 或 铜 做 成 , 尽 量 加 宽 转 子 糟 并 长 宽 比 以获 得 更 高 的 效 率 , 少 转 子 发 热 和 获 得 更 高 减
的速度 。
感 应 主 轴 电 机 基 速 以 上 的放 展 运 动 范 围 可 以 通 过 弱 磁 控 制 实 现 。 其 恒 功 率 运 动 范 围 可 达 到 1 5 如 采 :。 用 最 新 的 绕 组 切 换 技 术 , 恒 功 率 运 动 范 围 可 达 到 1 其 : 1 甚 至 更 宽 。 目 前 , 应 主 轴 电 机 最 高 转 速 可 达 4, 感
维普资讯
数 控 机 床 主 轴 驱 动 系 统 的 选 用 研 究
周 建 来 陈 书 法 朱 建 忠
连 云 港 化 工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 苏 连 云 港 2 2 0 江 20 1
摘 要 : 究与 分析 数 控 机 床 主 轴 驱 动 系 统 的 主 流 应 用 情 况 与 发 展 趋 势 , 主 轴驱 动 的 实 际 选 用 与 计 算 作 研 就
感 应 电机 交 流 主 轴 驱 动 系 统 是 当 前 商 用 主 轴动 系 统 的 特 性 与 选 用

数控机床的主运动系统

数控机床的主运动系统
详细描述
总结词
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
详细描述
机械主轴是传统数控机床中常用的主轴类型,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它通过齿轮或皮带等传动方式将电动机的动力传递到主轴上,实现主轴的旋转运动。机械主轴的转速和扭矩调节范围较广,适用于多种加工需求,但在高速运转时噪音和振动较大。
VS
适合加工轻质材料、气动控制调节方便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主轴的驱动方式
CATALOGUE
03
直流电机驱动具有较高的启动转矩和良好的调速性能,能够满足数控机床对主轴高精度、高速度的加工需求。
直流电机驱动具有较宽的调速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加工需求调整主轴转速。
直流电机驱动系统通常采用电刷和换向器来转换电流方向,从而实现电机旋转方向的改变。
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缺点是维护成本较高,且容易受到电刷和换向器的磨损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UE
06
高效化:随着制造业对加工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主运动系统正朝着高效化的方向发展。通过采用更快的伺服系统、优化传动装置和减少运动部件的摩擦阻力等手段,提高数控机床的加工速度和生产效率。
新材料的应用
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主运动系统的材料将得到进一步优化。采用新型高强度、轻质材料和复合材料,可以提高主轴的刚性和动态性能,降低重量和能耗。
主轴
主轴电机
主轴箱
主轴轴承
01
02
03
04
主轴是主运动系统的核心部件,它安装刀具并传递切削力,实现工件的切削加工。
主轴电机是主运动系统的动力源,为切削加工提供所需的动力。
主轴箱是主轴的支撑和传动部件,它安装主轴并传递动力,使主轴能够实现旋转运动。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
伺服驱动系统通常由伺服电机、控制器和驱动器组成,通过调整电机的输入电压或 电流实现主轴的精确位置和速度控制。
伺服驱动系统的性能决定了数控机床的动态特性和加工精度。
主轴与卡盘
主轴是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输 出部件,它能够带动刀具或工件
旋转。
主轴通常采用高精度轴承和刀具 夹紧装置,以确保加工过程中的
稳定性和精度。
类型与分类
类型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根据其结构和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机械主传动系统、液压主 传动系统、电气主传动系统等。
分类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还可以根据其传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等。不同 类型的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的加工需求和加工条件进行选 择。
主轴定位精度与重复定位精度
主轴定位精度
主轴在特定位置的准确度,决定了加 工零件的尺寸精度。定位精度越高, 加工精度越好。
重复定位精度
主轴在相同位置的重复精度,反映了 主轴运动的稳定性。重复定位精度越 高,主轴运动越稳定。
热稳定性与动态特性
热稳定性
主轴在切削过程中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热稳定性越高,加工过程中主轴的性能越稳定。
动态特性
主轴在动态切削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振动、噪声等。动态特性越好,切削过程越平稳,加工表面质量越高。
04
主传动系统的控制技术
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
数控编程
根据加工需求,使用数控编程语言(如G代码)对机床进行编程,以控制主轴的运动轨 迹和加工过程。
加工工艺
根据工件材料、加工要求和刀具特性,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如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 加工等,以确保加工质量和效率。
特点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具有高精度、高 效率、高稳定性等特点,能够满足复 杂、高效、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度的加工需求。

数控机床主轴电气控制

数控机床主轴电气控制
数控机床主轴电气控制
目录
• 数控机床主轴电气控制概述 • 主轴电机及驱动技术 • 主轴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 主轴电气控制系统的调试与维护 • 数控机床主轴电气控制的未来发展
01
数控机床主轴电气控制 概述
主轴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
主轴驱动器
用于接收数控系统的指令,驱动 主轴电机旋转,实现主轴的启停、 正反转和调速等功能。
伺服电机
伺服电机具有快速响应、高精度、 高动态性能等优点,常用于高速、 高精度的数控机床主轴。
电机驱动技术
变频器驱动
变频器驱动技术可以实现电机速度的精确控制,具有 调速范围宽、精度高、节能等优点。
伺服驱动器驱动
伺服驱动器驱动技术可以实现电机的快速响应和高精 度控制,适用于高速、高精度的数控机床主轴。
ABCD
精度原则
主轴电气控制系统应具有高精度控制能力,以满 足加工零件的精度要求。
易用性原则
主轴电气控制系统应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方便 操作和维护。
主轴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
系统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主轴 电气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 能模块。
软件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要求,编写控制 程序,实现主轴电气控制系统 的各项功能。
正反转控制
根据加工需求,控制主轴电机的正反转,实 现主轴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自动换挡控制
根据加工需求,自动切换主轴电机的挡位, 实现主轴的多挡控制。
主轴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
模拟控制阶段
早期的主轴电气控制系统采用模拟电路实现控制,精度和稳定性较 低。
数字控制阶段
随着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主轴电气控制系统逐渐采用数字电路实 现控制,提高了精度和稳定性。
智能控制阶段

5轴数控加工中心的主要驱动系统有哪些?

5轴数控加工中心的主要驱动系统有哪些?

5轴数控加工中心的重要驱动系统有哪些?5轴数控加工中心采纳了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设计,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和多功能的特点。

它能够在一台机器上进行多种多而杂零件的加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5轴数控加工中心的重要驱动系统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直线轴驱动系统:直线轴驱动系统负责驱动加工中心的X、Y、Z轴直线运动。

这些轴的运动通常由电机驱动,电机通过传动系统将动力传递到直线轴上,使其进行往复运动。

直线轴驱动系统一般采纳交流伺服电机或直流伺服电机作为动力源,利用数控机床中的掌控系统对电机进行精准明确掌控,从而实现高精度的加工操作。

2.旋转轴驱动系统:旋转轴驱动系统负责驱动加工中心的旋转运动,包含A、B、C 轴。

这些旋转轴通常由伺服电机驱动,通过齿轮或同步带将动力传递到旋转轴上,使其进行旋转运动。

旋转轴驱动系统需要充足高精度、高速度和大扭矩的要求,以确保工件的加工质量和精度。

3.主轴驱动系统:主轴驱动系统负责驱动加工中心的主轴进行旋转运动。

主轴是加工中心的核心部件,用于装夹和加工工件。

主轴驱动系统一般采纳交流电机或直流电机作为动力源,通过减速器将动力传递到主轴上,使其进行旋转运动。

主轴驱动系统需要具备高精度、高速度和强大的扭矩输出本领,以确保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精度。

4.进给轴驱动系统:进给轴驱动系统负责驱动加工中心的进给轴进行往复运动。

进给轴通常由伺服电机驱动,通过丝杠或同步带将动力传递到进给轴上,使其进行往复运动。

进给轴驱动系统需要充足高精度、高速度和大扭矩的要求,以确保工件的加工质量和精度。

总体来说,5轴数控加工中心的驱动系统需要具备以下特点:1.高精度:为了保证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精度,驱动系统需要具备高精度和低误差的特点,以确保工件的加工质量和精度。

2.高速度:为了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驱动系统需要具备高速度和快速响应的特点,以实现高速、高效的加工操作。

3.大扭矩:为了充足重切削的需求,驱动系统需要具备大扭矩和强大的动力输出本领,以确保工件的加工质量和精度。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第一章课后习题1.简述数控机床经历的两个阶段和六代的发展过程。

答:数控技术是综合应用计算机、自动控制、自动检测及精密机械等高新技术的产物。

2.简述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

答:当前,世界数控技术及其装各正朝着下述几个方向发展:1. 高速、高效、高精度和高可靠性2.模块化、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4.数控机床通常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答:数控机床通常是由程序载体:用于存取零件加工程序的装置计算机数控装置(CNC装置):接收从输入装置送来的脉冲信号;并将信号通过数控装置的系统软件或逻辑电路的编译、运算和逻辑处理后,输出各种信号和控制指令。

伺服系统:把来自CNC装置的微弱指令信号调解、转换、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通过执行部件驱动机床移动部件的运动,使工作台精确定位或使刀具和工件及主轴按规定的轨迹运动,最后加工出符合图样要求的零件。

检测与反馈装置:将机床导轨和主轴移动的位移量、移动速度等参数检测出来,通过模数转换变成数字信号,并反馈到数控装置中,数控装置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判断,并发出相应的指令,纠正所产生的误差。

辅助装置:把计算机送来的辅助控制指令经机床接口转换成强电信号,用来控制主轴电动机启停和变速、冷却液的开关及分度工作台的转位和自动换刀等动作。

机床主体:它是实现加工零件的执行部件。

5.简述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

答: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时,首先将加工零件的几何信息和工艺信息编制成加工程序,由输入装置送入数控系统中,经过数控系统的处理、运算,按各坐标轴的分量送到各轴的驱动电路,经过转换、放大进行伺服电动机的驱动,带动各轴运动,并进行反馈控制,使刀具与工件及其辅助装置严格地按照加工程序规定的顺序、轨迹和参数进行工作,从而加工出零件的全部轮廓。

6.数控机床的分类通常是如何划分的?答:1.按工艺用途分类:1)切削加工类数控机床。

2)成型加工类数控机床。

3)特种加工类数控机床。

4)其他加工类数控机床2.按机床运动轨迹分类:1)点位控制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主轴制动控制方式的发展趋势

数控机床主轴制动控制方式的发展趋势

摘 要: 数控技术是用数字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 , 装备是 以数控 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制造 产业 和新 数控 兴制造业的渗透形成的机 电一体化产品 , 即所谓的数字化 装备 ,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 了革命性的变化 ,使制造 业成 为 、化的象征 , 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人 ,数撺技术已经应 用到机床控制 ,数控机床主轴制动控制是数控技 I 术应用的核心 , 目前, 到 数控机床主轴制动控制方式 已有 了很大的改变。 本文从 发展的角度论证 了数挣 机床丰轴 制动控制 发展的趋势 。 关键词 : 数控技术 机械制造 主轴制动 发腱趋势 中图分类号 :TG6 9 5 文献标识码 :A 从数控技 术和机床数控主轴制动控制发展 的现状 来看 , 数控 强等优点 ,将越 来越得到广 泛的应 用。变频 调速能节 约 可观的 机床主轴制动控制的趋势将主要向机床本身的控制或改造创新方 电能 ,以 I B ( G T绝缘栅双极型 晶体管 ) IM 等新 器件 为基础的 和 P 面发展 ; 新一 代高载波 、低噪声变频 器的开 发 ,以 及新的控制软 件的 引 人 ,把 变频调速 引人一个全新 的领域 ,使原 来仅用于开环 控制 的变频器演变成 了既能用于开 环控制 ,也 能用。 闭环控 制的称 F 1轴联动加工机床将快速发展 . 高速和高精加 工技术可极大 地提高效 率 ,提高 产品的 质量 之 为 “ 统一型驱动器” 统一 型驱动器配 置有大量 的参数和 2 。 0 干 档次 ,缩短 生 产周 期和提 高 市场 竞争 能 力 。今后 ,采 用五 个菜单功能 ,便 于用户在 改变硬件 配置的 条件下 ,可 由用 户 u 轴联 动对三维 曲面零件的加 L 町用7 具最佳 几何形状 进行切 方便地设置成 V /F控制 、无速 度传感器开环 矢量控制 ,闭环 , ] 削 ,不仅光 洁度 高 ,而且 效率 也大 幅度 提高 ,这一 技 术将得 磁通矢量控制 、永磁 无刷交 流伺服 电动机控制 及再生单元 等五 到普及。一般 I 1 人为,一 台五轴联动机床 的教 率可以等 十两台三 种T作 方式 ,适用于 各种场 合 。在 闭环磁 通矢 量控制 方式 中 , 轴胀 动机J 术,特 别足使 用屯方氮化硼等超硬 材料铣 刀进 行高速 需 要一台增量式 编码器作 为位置反馈 , 当然也可 用绝 对武编码 X和 US Y的给定值 ,产生 I GBT的控制 铣ri硬钢零件时 , 矗 i ̄ , l 轴联 动加工 比二轴 联动加 T发挥 更高 器。控制系统根据 US J 三 的效 益。但过去 因五轴联 动数控 系统 、士饥结 构复 杂等原 因 , 信号 ,并且像开环驱动一样计 算出 X 轴干 ¨Y轴的 电流 反馈 。但 其价格婴比三轴联动数控机 床高 出数倍 ,加之编程技 术难度较 是 ,所 用的参考坐标 中的 x 轴是 以 电动 机转子 磁通来 定 向的 , 大 ,制约了五轴联动机床的 发展。 当前由 于电主轴的 出现 ,使 因而 Ix、I Y 分别为 定 子电流 的励磁 电流分量和转 矩 电流 分 s S 得实现五轴联动加T的复 合主轴 头结构大 为简化 ,其制造难 度 量。速度给定 与速度反馈的 偏差作 为速 度控制 器输 入 ,其输 出 S 。磁 和成本大幅度降低 ,数 控系统的价格差 距缩 小。 可以促进 复合 为转矩 给定 ,经转矩 /电流变换后得到转矩 电流 给定 I Y* 主轴 类 型五轴 联动机床和】 复合加 工机床的 发展。 通控制器输 出励磁 电流给定 ,基速以 下磁通控制器输出 IX* S 就 等于 电动 机额定励 磁 电流 ,慕速 以 上,I x 随转 速的增 加而 s 减小。I X, I X的偏 差以及 IY 与 I Y 的偏差 ,分别经过 S 与 S S S 2 传感器检测技术和主轴 电动机 向高速化方向发展 . 励磁电流控制器和转矩 电流控 制器的运算后 ,输 出 x Y坐标 传感器检测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交流 电动机渊速 系统的动态 响所 能和定位精度 , 满足主轴控制需要。将普遍采用的电压犁 系 中的 电压分量 US X和 US Y。闭环磁通 矢量方式在任一 速度 币1 I 电流型霍尔传感嚣具 有小于 luS 的响应时 间。交流电动机调 上给 出良好 的转矩控制特性 和快速 的瞬忐响应 ,也不需要 对直 速系统一 般选用无刷旋转变 压器、混 合型的光 电编码 器和绝对 流 母线 电压进 行补偿 ,闭环 电流控 制将 自动完成这些 补偿。 这 值 编码 器 作为位 置 、速 度传 感器 。随 着 它们 的转速 、分 辨 率 种前馈补偿 有助于直流母线 电压大幅 度波动时维 持调制增 益恒 的小断提高 ,系统 的动 态响应 调速 范 围以及低速性 能也相应 定 。永 磁无刷 交流 伺服 电动机控 制 方式 用 于要 求频繁 起制动 、 提高。传统的具有 A、B相信号 的编码 器 ,南于它不能兼顾 分 零 速有保 持转 矩 、大 起 动转 矩 、按预 定 速 度或 转 矩运 行 ,统 驱 动器的出现 ,将 大大降 低机 床用进给 系统和主轴 系统控 辨 #和高速 度 ,且 信号线 太 多 ,从而影 响 了高 精度 、高速 度 的f 服 系统 的实 现 。而新 型 的编 码 器则 克服 了上述 缺 点 。另 制 的 硬件 成本 。 外 ,佰 服 电动机本 身也 在向高速方 向发展 ,与 上述高速编码 器 J 配 /实现 r6 m/ i 、 0 r n甚至 l O mi a O m/ n的快速进给和 l g的加速 4 主轴伺服 系统将更加完善 度。而在 电动机磁路设计 上又做 了改进 ,使 电动机旋转更 加平 主轴伺眼 提供加工 各类工件所 需的 切削功率 ,因此 ,只需 滑 ,再配 合高速数 字伺服软件 ,可 使电动机 即使 小于 lu m 完 成主轴 凋速 及正反转 功能 。但 当要 求机床 有螺纹 加 工 、准 转动时也显得平滑而 尼爬行。交流 主轴 电动机 为满足机床加工 停和恒线速加工等功能时 ,对 主轴也提 出了相应 的 位 置控 制要 工 艺以及主轴需 要 ,现 征都任 向高速 化方 向发展 , l 0 / 求 ,因此 ,要求 其输 出功 率人 ,具有 恒转矩 段 殷恒 功率 段 , 0 r 2 0 mi 的转速 已是正 常的指标。主轴 系统 所用的位 置编码 器分辨 有准停 控制 ,主轴与进 给联动 。 与进 给伺服 一样 ,主轴伺服 i l 经 历了从普通三相异步 电动机传动 到直流主轴 传动。 随着微 处 率今后将超过达到 6 0 0脉冲 /r 00 。 理 器技 术和大功率 晶体 管技术的进 展 ,现在 义进 入了交流 主轴 伺 服 系统 的 时 代 。主轴 伺服 提 供加 工 各类 工件 所需 的 切 削功 3 统一型驱动器将减少主轴 系统的硬 件成本 . 变频 稠速 由于具有高 集成度币 多功 能特点 ,以肢 它的可靠 率 ,因此 ,只需 完 成主 轴调 速 及正 反转 功 能 。但 当要求 机床 I I 性 、免维 护 、高 效 扰 能 力 有螺 纹加 :、准停和恒 线速加 工等 功能时 ,对 主轴也提 出 了 [

数控机床主轴部件认知

数控机床主轴部件认知

定位预紧是一种保证对置轴承在使用中 不改变轴向相对位置的预紧方法。在使 用中预紧力会发生变化,但轴承相对位 置不变。
定压预紧是一种利用螺旋弹簧、蝶形 弹簧等对轴承施加预紧的方法。在使 用中即使轴承相对位置发生变化,预 紧力也可大致保持不变
三、主轴零部件
2. 主轴结构(数控车床)
1,6,8—螺母; 2—同步带; 3,16—同步带轮; 4—脉冲编码器; 5,12,13,17—螺钉; 7—主轴; 9—箱体; 10—角接触球轴承; 11,14—圆柱滚子轴承;15—带轮
主轴部件认知Leabharlann 一、主轴部件概述数控机床的主轴部件是主运动的执行部 件,它夹持刀具或工件,并带动其旋转,因 此应能传递切削转矩、承受切削抗力,并保 证必要的旋转精度。主轴部件包括主轴、主 轴前后支承、调整隔套、调整螺母、锁紧螺 母、主轴皮带轮等。
二、主传动系统的配置
1.主轴电动机直接驱动
2.电动机经同步齿形带传动主轴
三、主轴零部件
3. 主轴其它结构--主轴编码器
三、主轴零部件
3. 主轴其它结构--刀杆拉紧装置
图a所示为弹力卡爪结构,它有放大拉力的作用,可用较小的液压推力产生较大的拉紧力。 图b所示为钢球拉紧结构。
(a)
(b)
四、主轴的密封
1.非接触式密封
利用轴承盖与轴的间隙 密封用在工作环境比较 清洁的油脂润滑处
能使主轴获得较大的径 向和轴向刚度,满足机 床强力切削的要求,应 用于各类数控机床的主 轴。
提高了主轴的转速,适 合主轴要求在较高转速
下工作的数控机床
适用于中等精度、低速 与重载的数控机床主轴。
三、主轴零部件
➢ 轴承的预紧
在安装轴承时,预先使轴承产生内部应力,以便轴承在负游隙下使用,这种使用方法称为预 紧。常用的方法有定位预紧和定压预紧两种。

机床发展史

机床发展史

1900年
发明重型磨床,从此零件加工的越来越精密
04
PART TWO
数控机床的诞生
04
数控机床的诞生
1948年 帕森斯提出插补概念
美国的帕森斯在研制检查飞机螺旋桨叶剖面轮廓 的板叶加工机时向美国空军提出的,在麻省理工 学院的参加和协助下,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成功。
性能
主轴动力: 进给方式:丝杆与光杆 进给动力:手 控制方式:手 刀具:金属 发明原理:
04
数控机床的诞生
1951年 第一台数控机床
1951年,MIT正式制成了第一台电子管数控机床 样机,成功地解决了多品种小批量的复杂零件加 工的自动化问题。由于大量采用电子管元件,控 制装置比机床本体还要大。
性能
主轴动力: 进给方式:丝杆与光杆 进给动力:手 控制方式:手 刀具:金属 发明原理:
04
而日本、美国与德国在三个技术WorkPiece、 NumericalControlDevices、RealTime申请的数 量比较平均,皆为三国专利申请的重点,如果新 进厂商现在想要切入此三个技术重点的市场,竞 争性相对较高,将面临相似产品品牌、价格与专 利技术的挑战。
05
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
高速高精度
05
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
专利情况
图为G05B19/00之技术重点对各国专利申请数量 的分析,由图10所示,中国在各个技术重点都有 申请专利,可见中国在G05B19/00的技术重点技 术申请较为全面,且各专利申请人把中国当作世 界工厂以及看好其市场前景,大量申请各式各样 的相关专利,如故障诊断(FaultDiagnosis)与 机床数值控制状态等。
性能
主轴动力:将动力提前存储在树枝上,利用树枝 弹性提供动力 进给方式:手 进给动力:手 控制方式:手 精度:不提了 刀具:石头,贝壳

国外高速加工机床用主轴电机的发展状况

国外高速加工机床用主轴电机的发展状况
系统 等 。必 须指 出 . 于高 速加工 的是 采用 经平衡 用 的专用 刀具 。
难加工金属和合金 、 塑料等。这时 , 切削速度可提 高 1 0倍 以上。例如 , 铝合 金 , 削速 度 可从 对 切 10 m/ n提 高 到 l00 mi. 灰 铸铁 和 钢 可 0 0 mi O0 m/ n 对 从 80 m n 0 m/ i 提高到 80 m/ n 对高合金钢可从 0 0 mi, 10 r n提 高 到 2 0m/ i, 钛 合 金 可 从 0m/ i a 00 mn 对 8m/ n提 高到 lom/ n 对镍 合 金 可从 2m/ 0 mt 00 mi, 0
m a hn —o l a me c ietos b d Ke r s mo o pn l ;b o d p o u t ec n iin; C ywo d : t >s ide a r a r d ci o dt v o HS
1 高速; 机床 的概况  ̄q n-
近年来 , 采用高速加工的部 门愈来愈广泛, 包 括许多切削加工工序 , 先是铣 削 、 首 以及车削 、 磨
件的主轴 、传动部分 ( 电动机 的定子和转子 ) 、主 轴支承 ( 承) 轴 、冷却 系统 、传感器 ( 速传感 转
器、转子位置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电机反馈装 置 、润滑 系统 等 。 因在 电动机和支承内的发热较高, 故主轴电机 应有有效的冷却系统。主轴 电机 的本身结构和冷 却系统 的结构应建立轴对称 温度场 , 同时应保证部 件所需的精度。目前 , 广泛采用强制式空气冷却系 统和液体冷却系统。并且 , 正在进行建立电子冷却 系统的工作。在 电子冷却系统 内, 利用霍尔效应 的 双金属块可借助 电子控制 系统将热流移 到主轴部 件的周边部分( 外部) 。 在主轴电机的结构 内预先规定有能保证解决 工艺任务的各种装置: 刀具夹 紧部件 、 供给冷却液

数控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数控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主轴电机的转子轴就是主轴部件。 主轴最高转速达200000r/min。 主轴转速的最高加(减)速为1.0g ,即仅需1.8 秒即可从0提速到15000r/min。
Spindle Motor
高速加工:控制、伺服驱动、主轴、刀具、轴承、导轨、 丝杠、卡盘、夹具、冷却
2、趋势——加工高精化
提高机械的制造和装配精度;提高数控系统的控制精度; 采用误差补偿技术。IC制造装备、纳米控制。 提高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系统控制精度:
开放式体系结构(IEEE):具有在不同的工作平台上均能实 现系统功能、且可以与其他的系统应用进行互操作的系统。
4. 开放式数控装置的概念结构
数控功能 应用程序
NC构件库
5. 开放式体系结构数控的优点
数控系统厂
品种减少、批量增加,易于满足用户要求; 开放式的标准框架,促进各行业的软件厂商参与; 软件开发效率提高,产品更新加快。
OMAC (Open Modular Architecture Controller) 欧州 的OSACA (open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controls within automation systems)
日本OSEC:(Open System Environment for
由于技术封锁等原因,各系统中光纤通讯采用的协 议没有兼容性和互换性,要求伺服驱动器以及I/O 模块必须具有相应协议的光纤通讯接口,这样的系 统软硬件开放性较差,而且系统的成本也较高。
另外的网络通讯协议:ARCNET、CAN Bus、 Profibus、USB、IEEE1394 。
IEEE1394的前身即FireWire,是1986年由苹果 电脑公司针对高速数据传输所开发的一种串行 数据传输协议,并于1995年获得美国电机电子 工程师协会认可成为正式新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 速 刀 具 的 装 卡 方 式 : 广 为 熟 悉 的 BT、ISO 刀 具 , 已 被 实 践证明不适合于高速加工。这种情况下出现了 HSK、SKI 等高 速刀柄。
( 7 ) 高频变频装置: 要实现电主轴每分钟几万甚至十几万 转的转速, 必须用高频变频装置来驱动电主轴的内置高速电 机, 变频器的输出频率甚至需要达到几千 Hz。
2 现代机床主轴发展趋势
现代机床主轴发展趋势是逐渐由传统机床主轴向电主轴 过渡。
传统机床主轴是通过传动装置带动主轴旋转而工作的, 电 主轴的主要特点是将电机置于主轴内部, 通过驱动电源直接驱 动主轴进行工作, 实现了电机、主轴的一体化功能。
与传统机床主轴相比, 电主轴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由于 主轴由内装式电机直接驱动, 省去了皮带、齿轮、联轴节等中间 变 速 和 传 动 装 置 , 具 有 结 构 简 单 紧 凑 、效 率 高 、噪 声 低 、振 动 小 和精度高等特点。而且利用交流变频技术, 电主轴可以在额定 转速范围内实现无级变速, 以适应机床工作时各种工况和负载 变化的需要。
电主轴是将机床主轴与主轴电机融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 品。电主轴实际是指电主轴系统, 由电主轴、驱动控制器、编码 器 、润 滑 装 置 、冷 却 装 置 等 组 成 。电 主 轴 系 统 是 数 控 机 床 三 大 高 新技术之一( 高速电主轴、数控系统、送给驱动) 。随着数控技术 及切削刀具的飞跃发展, 越来越多的机械制造装备都在不断向 高 速 、高 精 、高 效 、高 智 能 化 发 展 , 电 主 轴 已 成 为 最 能 适 应 上 述 高性能工况的数控机床核心功能部件之一, 尤其是在多轴联 动 、多 面 体 加 工 、并 联 机 床 、复 合 加 工 机 床 等 诸 多 先 进 产 品 中 , 电主轴的优异特点是机械主轴单元不能替代的。
场定向控制技术在主轴驱动中有取代间接磁场定向之势。 1.2 永磁交流主轴驱动系统
永磁交流 主 轴 电 机 分 为 正 弦 波 驱 动(PMSM)主 轴 电 机 和 方 波驱动无刷直流(BDCM)主轴电机。此 类 主 轴 电 机 以 转 子 无 铜 耗、高效率和高功率/ 转矩密度著称。其低速运行时可获得更 大的功率和转矩, 因此在同步攻丝时的伺服锁定运行和快速定 向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一般永磁主轴电机功率在 l0kW 以下, 速 度 低 于 8000r/ min。 但 目 前 转 速 在 20000—30000r/ min 之间, 功率超过 l0kW 的主轴电机已在制造。永磁主轴电机在 转子上不存在发热元件, 显著提高了电机效率, 同时高性能钕 铁硼材料的应用, 使得永磁主轴电机在所有形式的交流主轴电 机中具有最高 的 效 率 和 最 小 的 体 积 。PMSM 和 BDCM 电 机 均 可运行于高速范围。但弱磁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使速度不能很 高。在控制策略方面, PMSM 电机的定子绕组经特殊绕制后将 产生正弦反电势, 当绕组通入正弦电流后, 便可获得恒定的转 矩 。但 是 磁 场 定 向 必 须 借 助 于 绝 对 转 子 位 置 编 码 器 来 实 现 。近 年提出的无 传 感 器 控 制 为 PMSM 主 轴 电 机 高 速 运 行 提 供 了 另 一种选择。BDCM 电机定子绕组则使电机产生梯形波反电势, 但 同 样 也 需 要 转 于 位 置 传 感 器 来 实 现 定 子 电 流 换 向 。无 传 感 器 运行对 BDCM 也可实现。永磁交 流 主 轴 电 机 的 控 制 难 点 主 要 在于如何拓展弱磁运行范围。PMSM 主轴电机通常采用内装式 结构, 而在控制上通常以满足最大转矩弱磁为准则。BDCM 主 轴 电 机 通 常 采 用 最 优 电 流 和 最 优 PWM 控 制 方 式 以 抑 制 脉 动 转矩, 提高电机效率。 1.3 开关磁阻型主轴驱动系统
开 关 磁 阻 电 机 (SR M)以 其 简 单 、坚 固 的 机 械 构 造 、高 速 运 行 能力和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等特性 , 近年来在工业界引起了 广泛的兴趣, 尤其是其优秀的高速度运行能力和价格优势, 使 其 在 10kW 以 下 , 调 速 范 围 至 100000r/ min 的 数 控 机 床 主 轴 驱动应用中, 大有与感应式主轴电机一争高低之势。开关磁阻 电机定子极上绕有集中绕组, 转子则既无绕组也无永磁体。 SRM 电机定转子的极数不 同 , 广 泛 采 用 三 相 6/ 4 结 构 。 为 获 得最优平均转矩, 气隙需要精确控制并使极弧与气隙之比在 25—30 之问。SRM 主轴电机的结构通常与控制策略和功率变 换器同时考虑, 其三者的牵制作用要比感应电机和永磁电机 强。通过适当的角度位置控制, SRM 可容易地获得 1: 3 的恒功 率运行范围。在控制策略方面, 当电机低于基速以下运行时, 常 采用电流斩波控制方式, 以避免过大的电流和磁链值, 取得恒
主 轴 电 机 另 一 个 发 展 趋 势 主 要 是 向 高 效 、大 功 率 主 轴 电 动 机发展。
为 提 高 机 床 主 轴 电 动 机 的 切 削 速 度 、快 速 响 应 能 力 和 控 制 精度 , 大多数 CNC 机床都选择 集 成 式 主 轴 AC 感 应 主 轴 电 动 机代替以往的由皮带或齿轮减速的分离式主轴电动机, 而最近 随着技术的进步, 新开发出一种含稀有材料的永久磁铁集成式 主轴电动机, 由于它能更高效、大功率地传递扭矩, 所以大有取 代感应式集成主轴电动机的趋势据。据介绍, 这种含铌的永久 磁铁集成式主轴电动机与通用的感应式集成主轴电动机相 比. 具有以三个优点:
对电主轴的外壁通以循环冷却剂, 冷却装置的作用是保持冷却 剂的温度。
( 5 ) 内置脉冲编码器: 为了实现பைடு நூலகம்动换刀以及刚性攻丝, 电 主轴内置一脉冲编码器, 以实现准确的相位控制以及与进给的配 合。
( 6 ) 自动换刀装置: 为了适用于加工中心, 电主轴配备了 能进行自动换刀的装置, 包括碟形簧、拉刀油缸。
流主轴驱动系统正在逐步取代直流系统, 电主轴逐渐取代传统机床主轴。
【关 键 词】 主轴驱动系统; 主轴电机; 电主轴
【中 图 分 类 号】 TG65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3- 2673(2008)03- 37- 02
数控机床主轴驱动系统作为机床的最核心的关键部件之 一, 其输出性能对数控机床的整体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主轴驱 动 远 不 同 于 一 般 工 业 驱 动 , 它 不 但 要 求 较 高 的 速 度 精 度 、动 态 刚度, 而且要求连续输出的高转矩能力和非常宽的恒功率运行 范围。目前, 各主要机床生产厂家和研究单位纷纷把目光投向 交 流 主 轴 驱 动 系 统 。 随 着 功 率 电 子 、计 算 机 技 术 、控 制 理 论 、新 材料和电机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矢量控制交流电机主轴 驱 动 系 统 的 性 能 已 达 到 甚 至 超 过 了 直 流 主 轴 驱 动 系 统 。交 流 主 轴驱动系统正在逐步取代直流系统。
1 交流主轴驱动系统发展趋势
交流主轴驱动系统的逆变器一般基于矢量控制原理, 采用 正弦波宽调制方式(SPWM), 功率器件 采 用 ICBT。 根 据 电 机 类 型 可 分 为 感 应 电 机 主 轴 驱 动 系 统 、永 磁 无 刷 同 步 电 机 主 轴 驱 动 系 统 、开 头 磁 阻 电 机 主 轴 驱 动 系 统 。 1.1 感应电机交流主轴驱动系统
( 1 ) 传 递 扭 矩 大 用 两 种 功 率 为 N=7.46kW, 转 速 n=600Or/min 的电动机所作的比较性试验表明, 通用的感应式 集成主轴电 动 机 传 递 的 转 矩 为 95N·m。 而 含 稀 有 材 料 的 永 久 磁铁型集成式主轴电动机则能传递 160N·m 的转矩。
感应电机交流主轴驱动系统是当前商用主轴驱动系统的 主流, 其功率范围从零点几个 kW 到几百 kW, 广泛地应用于各 种数控机床上。
感应主轴电机基速以上的放展运动范围可以通过弱磁控 制实现。其恒功率运动范围可达到 1: 5。如采用最新的绕组切 换技术, 其恒功率运动范围可达到 1: 14, 甚至更宽。目前, 感应 主轴电机最高转速可达 100000r/ min 以上。尽管感应主轴电 机 结 构 相 对 简 单 、但 其 变 频 控 制 器 价 格 却 较 高 。 而 采 用 了 磁 场 定向控制技术的变频器能提供连续的转矩/ 速度调节能力、较 高 的 精 度 、运 行 可 行 性 和 较 低 的 运 行 费 用 , 因 而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抵消了整个系统的初始高价格。
2008 年 3 月 第 3 期( 总第 111 期)
广西轻工业
GUANGXI JOURNAL OF LIGHT INDUSTRY
主轴驱动系统和主轴电机发展趋势
机械与电气
杨玥
( 天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 天津 3001 60)
【摘 要】 文章主要介绍了主轴驱动系统和主轴电机发展的趋势, 并介绍了几种交流主轴驱动系统和电主轴系统 , 指 出 交
电主轴是最近几年在数控机床领域出现的将机床主轴与 主 轴 电 机 融 为 一 体 的 新 技 术 , 它 与 直 线 电 机 技 术 、高 速 刀 具 技 术一起, 将会把高速加工推向一个新时代。
电主轴是一套组件, 它包括电主轴本身及其附件: 电主轴、高 频变频装置、油雾润滑器、冷却装置、内置编码器、换刀装置等。
【作 者 简 介】杨玥, 女 , 天津人, 天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 2004 级本科生。研究方向: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37
转矩机械特性。同时为获得最佳效率和减少转矩谐波, SRM 主 轴 驱 动 系 统 通 常 采 用 自 适 应 控 制 、最 优 控 制 和 预 测 控 制 技 术 来 控制开头模式。而在基速以上的弱磁运行范围, SRM 常采用角 度位置控制方式, 通过导通角口的调节, 调节电机的转矩实现 调速目的。SRM 的主要不足在于 低 速 时 的 高 谐 波 转 矩 和 高 噪 声。而 SRM 主轴电机主要运行于高速恒功率区域, 因此影响并 不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