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b.计量器具:
长度量具:最早商代的牙尺,等于现在的16.95cm; 战国的铜尺,合现在的23.0cm;公元9年,新莽时期的 铜卡尺,长度14.22cm,分固定尺和活动尺两部分,相当 于现在的游标卡尺。另外还有唐朝镂牙尺(0.3m)、鎏金 雕花铜尺、木尺、黄钟玉尺等。 远距离长度计量:唐宋时的丈杆、测绳、步车,特 别是记里鼓车利用车轮的转动,间接而自动的记录车行 里数。 容量量具:斛、斗、升、合、龠(yuè)。 重量量具:古人称之为‘衡’,衡的形式包括:等臂 天平、不等臂天平、杆秤。权就是砝码或秤砣。1954年 在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了我国最早的等臂天平和砝码, 天平为木杆,杆端有两盘,还有以两为单位的九个砝码。
“理”),缺乏数学的定量引用和系统实验的基础,
因此经典力学理论只能等待西方传入。
26
三. 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
我国古代的热学知识大部分是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总结。至 今所知的古籍中对热的研究记载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1.火的利用
※我国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已开始用火; ※6000多年前的半坡人已经用火烧制陶器; ※古人取火的三种方法:
第一章
中国古代物理学
一. 中国古代的物质观 二. 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三. 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 四. 中国古代的光学知识
五. 中国古代的电磁学知识
六. 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 七.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
1
思考题:
1. 中国古代有哪些突出的物理学成就?有哪些 重要的物理学家? 2. 沈括有哪些科学贡献?
(8)惯性: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描述:“马力既
竭,轴犹能一取焉”
22
4 力学知识应用
※尖劈、辘轳、滑轮、水转筒车、水转连磨、水碓(duì
舂米用具)、水排鼓风机(公元31年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 明)、被中香炉、记里鼓车、水运浑象仪等。 ※古代建筑学上力学的应用:如隋代李春建造的赵周桥, 是我国古代留传至今最古老、跨度最大、弧度最浅的石拱桥, 距今已1300年; ※公元1056年建造的辽代山西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的 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高67.31米,经受近一个世纪的风雪 袭击,12次六级以上地震,至今安然屹立。 ※宋代建筑师喻皓曾在开封建“开宝寺塔”斜塔:“塔初 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 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归田录》。 ※ 明代的北京故宫群等等。
评价:
李约瑟认为:“元气,像现代人心目中以太波或辐射线。” (Josc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J].Cam bridge press , Vol. Ⅱ, 1962. 472) 何祚庥先生则认为气“与其说是接近于以太,不如说更接 近于现代科学所说的场”,“元气学说……是现代量子场论的 滥觞(lan shang:事物的起源) ”。 (杨仲耆,申先甲:物理学思想 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5
②度量衡:度---长度 量---容量
衡---重量 a.计量单位:《汉书•律历志》详细记载: 长度单位:引、丈、尺、寸、分,十进制; 容量单位:斛(hú)、斗、升、合、龠(yuè),十进制。 重量单位:石、钧、斤、两、铢,非十进制。 长度:《孔子家语》记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孙子算经》:“度之所起,起与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 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 《汉书·律历志》记载:“度本起黄钟之长。„九十分 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 为引”。 容量:一手所盛为“溢”,二手合盛为“掬”,“掬四谓之豆” 公元21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对度 量衡进行了统一,制发了一大批度量衡标准器,意义重大。
3
一. 中国古代的物质观
关 于 物质 的 构 成 , 中 国 古代 有 多 种说 法 , 如 “ 五 行 说 ”,“八卦说”,“元气说”以及墨家提出的“原子论”。 “五行说” 这一学说始于夏朝,流行于商朝,到了西周发展 为“五行元素说”。它不仅具有朴素的元素概念,并具有物质 相互转化的观念。 春秋时代,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 这种关系深刻地揭示了组成世界 的五种基本物质元素在相互转化 的复杂变换过程中,生成和消失 的速率是受控的,在量上是互补 的,因而元素的种类和总量不增 不减,物质守恒。
①时间计量 a.干支纪法:春秋时鲁隐公三年(前722)二月己巳日至清
宣统年(1911)。“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戊(午)、未、申、酉、 戍(xù)、亥。
天干和地支相互组合成“六十干支”:甲子、乙丑、„ 癸酉、甲戊、乙亥„癸亥。共60个组合,也称“六十甲 子”,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23
公元前316年,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正面取水,侧面排 沙”,其飞沙堰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弯道环流,说明当时测河水 流量、了解泥沙规律等水力学知识及水利工程已有相当的水平, 成都平原二千多年来始终受益。
24
被中香炉是中国古代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炉。 它的球形外壳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 两层或三层同心圆环。炉体、内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外环和外 壳内壁的支承轴线依次互相垂直。炉体由于重 力作用,不论球如何滚转,炉口总是保持水平 状态。
3. 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4. 简述近代物理学未能在中国诞生的原因。
2
对中国古代物理学的认识:
1. 对物理现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得以应用; 2. 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达到极高度抽象的理论层次;
3. 对其认识受限于所能掌握的史料之丰富程度。
随时间的推移、研究的进步、新发现的 出现,人们对中国古代物理知识的认识难免 还会发生变化。
4
“阴阳八卦”说 这一学说起源于殷周之际,实际上也是一种 原始的元素论。它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八种 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多种东西的根源。 所谓八卦,即用八种符号来表 示八种自然现象,而这八卦是由阳 爻(音挑yao)用“”表示和阴 爻用“ - -” 表示,阳爻和阴爻排列 为八卦,再由八卦排列为64卦。 八卦分别是乾、坤、震、巽(xun)、 坎、离、艮、兑等,它们分别表示 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世界就是在阴阳两种对抗物质势力 运动推动下孳生着。发展着。这是 一种十分朴素的万物生成的唯物主 义观念。
25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力学知识与古代精湛的工
艺技术往往密不可分,但各时期对技术知识的整理
汇集、研究提高、保存流传都未受到重视,致使技
术特别是科技理论不能代替人力形成明显的生产力,
科举八股把教育与知识分子的注意力引到文字游戏 或仕途官场上。一方面是大量生产知识与技术积累 而又散失,缺乏系统整理,一方面是经验性的定性 的力学概念始终带有思辨色彩(如“气”、“道”、
20
(4).重心与平衡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距今5000~6000年前)遗址出 土的吸水陶罐:口小、腹大、底尖,两侧耳环稍低于罐 的重心。 西周及历代的欹(qī倾斜)器:又称宥(yòu,宽 容)坐之器,形状同上。 作用有二: ①容器:《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鲁桓公庙时所说 “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②劝告之器:告戒人们行为和思想不可过或不及。 王充《论衡》:圆物投之于地,是随遇平衡;方物 及地,是稳定平衡;而山中处危峭之大石则是不稳定平衡。
12
测时仪器:
a.圭表—由圭和表垂 直构成。利用太阳投 影指示时间的仪器。
日晷:
月晷
星晷
13
b.漏壶:
漏壶有两种形式:泻水型和受水型。 《隋制》上说:“《周礼》挈壶氏, 其法总以百刻,分以昼夜,冬至昼漏 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昼漏六十 刻,夜漏四十刻;春秋二分昼夜,各 五十刻。”
14
c.机械记时:东汉时期张衡117年发明浑天仪,用于测定 天体位置,一天转一周。后经唐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早 的天文钟。
5
6
玻尔族徽
7
“元气说” :
①气是充满整个宇宙 客观存在的物质,是万物本原。 王充在《论衡》中说:“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论 衡• 谈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 自然》。 ②气有聚散两态,太虚为气,气形转化 《黄帝内经•素问》:“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 《左传•昭公元年》:“气有六,阴、阳、风、雨、晦、明” ③气分阴阳,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相互感应,构成了天地万物存在与 变化的多样性,天地万物变化的实质即气的运动变化。张载 《正蒙》:“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 ④物质不灭思想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 “聚散变化,而气本体 不为之损益。”;“车薪之火,一烈而尽,而为焰,为烟, 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 不见者。”;
19
3 对力的认识
(1)力的概念 ※《墨经》:“力,刑之所以奋也”,这里刑即形,指物, 奋即飞,动的意思。 ※王充《论衡•效力篇》:“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文吏以 理事为力,而儒 生以学问为力”,“举重拔坚,壮士之力 也”,“故 夫垦草殖谷,农夫之力也„”(东汉)。 ※西方,17世纪初‘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 量”。 (2 )外力与内力 王充《论衡》:“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手能决 角伸钩,使之自举不能离地。” (3)杠杆原理 《墨经》中对不等臂天平的论述:“衡,加重于其一 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 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
b.十二时辰记时法:子时:23~1时,丑时:1~3时,„,
亥时:21~23时。
11
表1-1 十二时辰与24小时纪日法的对应关系
子时 丑时 23~1时 辰时 1~3时 巳时 7~9时 申时 15~17时 9~11时 酉时 17~19时
寅时
卯时
3~5时 午时 11~13时 戊时 19~21时
5~7时 未时 13~15时 亥时 21~23时
9
二.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力学知识起源于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 劳动中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发展为生产技术和初步的 自然哲理,这在东西方古代都是如此。
1.物理计量:①时间计量、②度量衡 2.时间、空间、运动:
①空间和时间 ②运动与静止 ③运动的相对性
3.对力的认识: 4.力学知识的应用
10
物理计量
17
2.时间、空间和运动
①时间与空间
空间为宇,时间为宙。
战国时魏国的尸佼《尸子》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
宋代朱熹: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无一物似宇样大, 四方去无极,上下去无极,是多少大?无一物似宙样长,
亘古亘今,往来不穷。”
18
②运动与静止
《墨经》:“动,域徙也”“止,以久也”。这里‘以’ 停止的意思。“边际徙者,户枢免瑟”指转动;
8
元气说的局限、以太和场
元气学说注重物质连续与不连续的相互统一,强调事物间 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符合自然界的真实变化,与自然本 性更接近。但元气说终究是一种思辩理论,没有实验、数学 等科学方法的配合,长期停留在推测、玄想阶段,致使中国 没有走上诞生近代科学的道路。 1644年,笛卡儿提出以太旋涡理论,以解释原子间的虚 空问题和超距作用。后经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的考证,他认为, 笛卡儿的以太论可能来源于张载的元气论。
③运动的相对性
《吕氏春秋》:“刻舟求剑”故事; 《隋书•天文志》:“乘船以涉水,水去船不徙也”,“仰游 云以观,日月常动而云不移”(晋代束皙xī 262-301)。 《抱朴子•塞难》:“见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晋代葛 洪283-343) 《春秋纬•元命苞》(汉代):“天左旋,地右动”. 《春秋纬•考灵曜(yào)》“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比如 人在大舟中,闭牖(yǒu)而坐,舟行而人不觉”。比伽利 略(1564-1642)相对性原理早一千多年。
21
(5)浮力:曹冲称象等。 (6)弹力:弓箭的制作等(东汉郑玄127-200)。 (7)大气压力
西汉时期已利用虹吸管---渴乌,东汉时已广泛用于 灌溉,唐朝已有隔山取水的大型引水工程。 《关尹子》:“瓶存二窍,以水实之,倒泻;闭一则水 不下,盖(气)不升则水不降。” 唐代王冰《素问》:“虚管灌满,捻上悬之,水固不 泻,„;空瓶小口,顿灌不入,为气不出而不能入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