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李白与月,因缘甚深,深到简直有点生死相许。
传说李白生于满月之夜,女儿叫月圆,儿子叫明月奴,李白之死也是因“醉入水中捉月”故。
尽管后人考证这些传说不尽可信,但诚如有人指出的那样。
“李白作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
皓月千里,窗前庭院,山川溪谷、松林竹丛,湖畔江岸,诗人精心细品,想落天外。
或悲或喜,亦哭亦笑;时吟啸抒怀,偶黯然神伤;法自然之天趣,得宇宙之空灵――月与李白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
月之与李白,如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活脱脱诗人的化身!据粗略统计,在李白流传至今的千余首诗歌中,就有多首提到了月。
这些月亮,就时间而言,有晓月、落月、夜月、秋月等;就地点而言,有峨眉山月、长安月、金陵月、洞庭湖月等;就景物来说,有山月、湖月、云月、沙月、石上月等。
至于一般人描述的圆月、半月、弯月等形态不一的月亮和明月、朗月、皎月、浩月等色彩各异的月亮则更不在话下。
此外,还有苦月、寒月、冷月、孤月这些带有浓厚主观情感的与明镜、琼钩、白玉盘等称呼不同的月亮。
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
仔细研读李白的咏月诗,粗略地把他笔下丰富的月亮内容抽象地概括为自然、情爱、边塞、时间四种意象。
一、月的自然意象月首先就是做为一个自然的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歌咏与吟诵的。
她深邃美丽、静谧皎洁。
温润深邃的月光世界就是美丽善良的寓意。
从《诗经》中“月出来皎兮,佼人僚兮”至“花容月貌”、“闭月羞花”,一直以来月都就是以一种与太阳精神相对公的审美意象而存有,就是女性和爱情的代言体,加之洁白玉兔、美丽嫦娥的传说,明月意象以其独有的灵性魅力为后世诗词研发了一个韵味性灵而又美妙绝伦的启发源泉。
李白一生结点祖国名山大川,最爱好自然,他常常用山水等各种自然意象去刻画属于自己的'独有境界。
许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作诗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存有了代莱缔造,代莱生命,沦为代莱形象。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摘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
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是挥洒不尽的情愁;是诗人高洁人格的化身,是诗人崇高精神的宿营地。
月意象之丰富,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
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目录一、引言----------------------------------------------------------------3二、李白与月的不解情缘--------------------------------------------------3 (一)意象的内涵-------------------------------------------------------------------3(二)李白的不解情缘-------------------------------------------------------3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4(一)、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4(二)、以明月象征国家、帝王--------------------------------------------4 (三)、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4 (四)、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5 (五)、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5 (六)、以明月抒发孤独、凄清、郁愤之意-----------------------------------6 (七)、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6 四、“月”意象在李白诗中的作用---------------------------------------------------------------------7参考文献--------------------------------------------------------------------9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一、引言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作品的艺术个性是独一无二的。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中的月意象是其所作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以下是对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的论述:
月亮象征着李白的情感世界: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常常被用来象征他的情感世界。
例如,在《静夜思》中,李白将月亮比作思念的象征,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月亮是李白的自我象征: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常常被用来代表他自己的形象。
例如,在《将进酒》中,李白将自己比作月亮,表达了他不畏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气质。
月亮是李白表达哲思的象征: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常常被用来表达他的哲学思想。
例如,在《庐山谣》中,李白用月亮来象征人生的短暂和永恒,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月亮是李白诗歌中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它不仅象征着李白的情感世界和自我形象,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有很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
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是独一无二的。
特别是月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的出现,其使用的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李白诗歌鉴赏中的一条绚丽的风景线。
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纵观李白所有的咏月诗歌,在他的笔下,月亮有各种形态的月、各种色彩的月、各种景物中的月,各种地点的月、各个时节的月等等。
在李白的咏月诗中,月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
像陶渊明的“菊”、陆游的“梅”一样,成了诗人的化身。
一.“月”负载了诗人执着的理想追求“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然而李白诗中的“月”绝非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月,而是借“月”传达诗人无限的情思和心绪。
诗人曾有着“济苍生”、“安社稷”、“忧黎元”的远大政治报负和人生理想,其诗中多次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正是其远大的志向、报负的生动反映与形象写照。
但是他那种“不屈己,不干人”的平交王候的狂傲而张扬的个性导致了被“赐金放还”,遭受到最严重的人生挫折,但他却绝不因此而屈服。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明白地宣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为坚持自己的理想绝不奴颜婢膝,表现出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决绝的态度,并坚持寻找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李白之所以选择明月作为自己感情交流的对象,是源于他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与尴尬;他渴望功名,却仕途坎坷;他追求自由却备受压抑;他向往人格平等,却在森严的等级中举步维艰。
月亮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李白像古人一样也经常用月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使其诗歌表现出一种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其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总是将月融于自己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出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唐代天才诗人李白继承并发扬了这种写作传统。
在李白笔下,月具有十分丰富的意象,李白的写月诗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李白将明月意象的情感体验趋于深入和精妙,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主题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且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诗人的咏月诗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李白诗中的月意象,首先从李白的诗中归纳有关月的诗歌,进而分类来讨论其诗中月的意象,其次说明李白与月的情缘,更好地明白月亮的特征,从中得出李白写月的原因。
李白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情缘,诗人的涉月诗高达400多首,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及,可以说,李白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月亮在诗人李白笔下,有丰富的象征意象,月亮被高度人格化,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诗也更加生动传神,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艺术魅力。
“每当诗人写到明月时,常常把月当作友人、亲人和恋人,把自己的感情向它倾诉,用自己的心灵与它交流,像孩子一样的天真无邪,毫不掩饰地向它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最纯洁、最真诚、最热烈的情感来拥抱明月。
”[1]也由此反映出诗人不苟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李白诗中分类的月意象;第二部分分析李白恋月的主要原因。
本文主要采取分析法和综合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注意吸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力求对李白诗中月的意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分析。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
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
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
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静夜思》。
此诗生动形象,情真意挚,意境新奇,是中国思乡诗的代表,被誉为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伟大的东方乡情曲”⑴,它创造了在中国诗歌中独树一帜的新“月象”──“思乡的明月”。
一、中国诗歌的原初“月象”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月和梅、兰、竹、菊等都是富有丰富内蕴的意象。
那么,月为什么能成为一大意象呢?它的原初形象和在诗中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是对李白“思乡的明月”的意象进行分析的前提条件。
1、明月的语言形象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诗歌的语言就是意象的语言。
意象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用十分关键,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对于诗歌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月作为一种自古有之而为人熟悉的自然景物,常能通过视觉冲击引起人们的微妙感觉,上升为一种特定的情绪,直至成为某种意象,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正是因为明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不断赋予其不同的内蕴,造就了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显赫地位。
2、“月象”的原初形态月亮在古代就成为先人崇拜的对象。
据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在商周时就有了对于月亮的崇拜。
至秦汉以后,民间拜月己成为风俗,显著地表现在每年的中秋节。
另外,由于月亮有阴晴圆缺和月食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想象,制造了“天狗吃月”等传说,又因月中有模糊图像且有所变化,人们将月亮进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月中玉兔”、“月中蟾蜍”等等。
这些神话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和赞美,在民间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月亮出现在夜晚,晶莹澄澈,且与太阳相比属阴,传说中的月神总是作为一个完美而又纯洁、具有万般柔情的女子形象出现,寄托了人们对母性的向往与怀念。
论李白诗中月与意象论文
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摘要号称“诗仙”的李白一生创作诗歌近千首,唯独对月情有独钟。
其诗中月的意象丰富多彩,意蕴深厚,喻美人,思故乡,表理想,示品质,表现突出,手法奇特,既有对前朝月的意象的继承,也有自己推陈出新的新果,同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意象前言从母梦长庚而生到醉酒捞月而亡,李白的一生与明月结下了不解情缘。
在李白近千首诗中涉月诗达四百多首,而有月意象的诗歌也高达三百三十六例。
他诗中得月是其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从少年时渴望报效国家为国出力到青年时的意气风发外出干谒,从中年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不得志到老年时的四处流走最后醉酒捞月而亡的伤怀,明月见证了其辛酸的一生,而其诗中月所表达的意象也千变万化。
1.李白诗中月的意象的内涵“意象”是一种以诗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李白诗中月的意象被其赋予了特殊意义,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现:1.1以明月比喻美人和恋情古代常用“闭月羞花”、“花容月貌”来形容女子的容貌美丽。
眉如远黛、目若星辰,鼻小而挺、嘴红而润,顾盼之间,熠熠生辉,此等容貌令花也羞愧,月也躲闪。
可见古人常用月来比喻女子的清纯美丽。
而李白的诗中月的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
笔者认为,在他心目中自是认为恋人应比月美,恋情应比月纯。
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
”(《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
又如“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逢行》,即以月比人,又以人比月。
写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娇羞貌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
再如“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忆旧游》写歌女的美丽,犹如新月之清辉,而且舞艺出众,歌声甜美,“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结行云飞。
”实际上也反映出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
1.2以明月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怀着满腔激情离开自己的故乡、亲人外出寻找报效祖国的门路,可事不随人愿,接连的四处碰壁,人心的奸诈更是使其心境凄寒,思念故乡、亲人。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一说到李白,最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他的《静夜思》,这首诗,作者以“月”作为中心意象,将诗人抽象的思乡之情形象化。
千百年来,不知曾激起过多少他乡游子的深切共鸣。
“明月”也成了诗人们公认的乡情的寄托。
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甚至载有“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故事。
李白的诗歌,既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专题咏月诗篇,更有许多散见在其它诗篇中的咏月佳句。
“月亮”已成了李白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也是他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
他给我们创造了意蕴十分丰富的月亮意象。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物外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艺术境界,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的具体的审美图景。
李白是咏月圣手,他所创造出的月亮意象,或造境或喻人,或寄意或探理,十分丰富而幽美。
一以月造境月亮是一种自然物象,她本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阴晴圆缺,自有她自身的运行规律。
然而诗人们却往往在客观存在的月亮身上,结合其它的景物描写,营造出千姿百态的月夜景色,为人物活动提供适应感情表达的场景。
营造宏阔之境李白善于利用月亮营造宏阔壮丽的意境。
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写月亮把影子投在水里,像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云气簇拥而来形成海市蜃楼,真是新奇美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一轮明月从天山喷薄而出,云海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是何等的雄伟壮观!“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月亮趁着长风从海面飞渡过来,诗人不禁举起酒杯邀月中仙子共饮,这又是多么的超凡脱俗。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望庐山瀑布》)无边海风浩荡而来,月光辉映在空阔的江面上,真是风月无边啊!以上诗句,诗人都将“月”与“海”并提,辅以“风”“云”,给人展现了一幅幅开阔宏丽,包容万象的奇丽画面,形成一种超越鸿蒙,笼盖宇宙的非凡气势,让人一读顿觉心胸开阔,逸兴遄飞。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作者:————————————————————————————————日期: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月1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在李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2、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
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一、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精神内核“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
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在其近千首诗作中,涉及咏月的达300多首,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揽月寄兴,在他笔下,“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别开生面。
李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
李白与明月之间,可谓无隔;也只有像李白这样写明月,才是真正的不隔。
中国文化思想中向来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即使在偏重于表现人的精神和自由的文学界,也还是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
在这种只重视“大我”而忽略“小我”的传统中,李白意象中所体现出的这一精神就更加珍贵。
二、以明月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皎洁的月儿往往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境界,寄托着诗人的雄心与壮志,这恰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精神在他身上的典型流露。
如明月、素月、皓月等都暗示着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李白一生钦慕鲁仲连、张良、范蠡这样的英雄侠士,希望能像他们一样,为拯世济难而出,建不世之功,然后舍弃荣华富贵,拂衣栖隐山泉。
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的壮观景色中,带着半轮峨眉山月,诗人仗剑去国,远游家乡。
在《古风》五十九首中,他发出了“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的呼声,完成了自身理想的升华。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言壮语,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的霞光,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何等的洒脱。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意象” 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 它 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 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 的筛选, 融入特定的 “情感和意味” 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 , 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 “文化” 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 这 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 使其意蕴深厚, 情感丰富, 表 现力极强。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 在其近千首诗作 中, 涉及咏月的达 300 多首,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 揽 月寄兴, 在他笔下, “月” 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别开生面。李 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 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 而 是一种审美意象, 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 情感。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月下怀人 月亮东出西落的移动, 阴晴圆缺的变幻如同世间欢聚离 别的无常。宋朝葛立方 《韵语阳秋》 卷十说: 月轮当空, “ 天下 之所共视。 高悬于天际的明月总能引起人念远怀人的情愫。 对故乡的眷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 驿路天涯, 月光的清辉总能 勾起人们的乡愁乡情, 吟唱千古。李白在与朋友酬唱往来的
的物是人非。 “苍苍金陵月, 空悬帝王洲” ( 《月夜金陵怀古》 , 月初生时, ) 铸冶火精与水银。 《上月云》 在诗人眼中月亮是 ” ( )
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 “观心同水月, 解领得明珠” ( 《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 , ) 均借月
说 文 解 字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张 媛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2)
摘 要 从李白因其母梦长庚而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 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其千首诗 作中就有月意象 300 多例, 月意象之丰富, 意蕴之深邃, 艺术之高超, 都非他人可比。诗仙李白与月亮达到了物质与形式 上的共鸣, 这些诗作不仅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志, 同时使丰富的月文化折射出理想的清辉。 关键词 意象 李白 月亮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月1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在李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2、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
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月1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在李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2、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
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
试论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鉴赏试论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周岳梅 池州学院 摘要:诗仙李白惯于寄情于明月,擅于用月意象抒发情感。
本文论述李白诗中的月意向,对其诗中月的特点进行总结,对月意向进行解析,从而研究诗仙笔下月亮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李白;月的特点;月的意象一、李白诗歌写“月”的特点诗仙李白对"月"有着独特的喜爱之情,在他眼中,月有多种多样的形象,也因此赋予其多种多样的意象。
李白用其神来之笔对月进行生动的描述,他笔下的月有着各自的特点。
第一,李白喜欢将月当成亲近之物。
在“幕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他将月视作好朋友,在夜幕中陪伴着自己前行。
第二,他经常赋予"月"人性的色彩,使月具有人的意志,而不仅仅作为无意识的客体存在。
在“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中,诗人接受镜湖上月光的关照,在其伴随下到达剡溪,尽显月光体贴之意。
二、李白诗中的月意象解析(一)对美好事物(爱情、友情、美人、高贵的品格)的叹咏李白有很多咏叹爱情的诗篇,他写道“别后罗带长,愁宽去时衣。
乘月托宵梦,因之寄金徽”(唐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一》)。
在离别之后,诗人衣带渐宽,将承载着思念之情的梦境寄托于明月,希望明月能将这份情感传给他的爱人。
关于友情,李白同样有着自身的领悟,他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当时正值王昌龄被贬官之际,李白得知此消息十分担心好友境况,但自己并无力改变现状,于是作诗一首,希望明月能够承载其关切之情,并伴好友渡过伤悲。
李白也曾以明月象征友人高贵的品格,他曾写道"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唐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
在此诗中,诗人在描绘怡人景色的同时,以纯洁的明月映射杨山人的隐士情怀,从而体现其高尚品格。
(二)抒发乡思、孤独、失落的清愁当人们背井离乡独自外出时,心中便会对家乡以亲人格外思念。
月,不只是月——论李白诗歌月意象
文艺理论探索Literarytheorytoexplore10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月,不只是月——论李白诗歌月意象文/公傲摘要:李白与月似乎密不可分,月成就了李白,而李白也成就了月。
文章从化月、醒月、醉月、弄月四个方面,感受李白与月的奇妙关联,分析月意象的逐步发展,探究月色下的独特心境。
关键词:李白;月;情思;宇宙意识据《全唐诗》统计,李白近千首诗中涉及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
“月光唤起了李白不尽的诗兴,而李白将月亮作为宇宙的精灵融入人间”。
而笔者试从李白与月的关系——化月、醒月、醉月和弄月四个方面感受李白笔下的浪漫月色。
1 化月:“君如天上月”“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
一个意象群成功地创造出来以后,虽然可以被别的诗人沿用,但往往只有在一个或几个诗人笔下才最有生命力。
以致这种意象便和这一个或几个诗人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
”李白笔下的月意象多具清逸之美,充满凭凌天地、自由苍茫的仙气,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李白本人。
或是任情遨游,展现与物同在的自我;或是融于自然,感悟美逸自如的个体。
李白望月,也是在看自己。
仙风道骨,飘逸情思,“君如天上月”,大多只理解为其中感情一二,但笔者认为这是诗人的自我认同,高洁而不可及,李白始终“有一种对光辉明亮事物憧憬追求的本能”,和他的一生轨迹倒也吻合。
李白一生追求自由、豪迈天真,越是浪漫,越是皎洁。
光鲜亮丽,而后孤独落寞,“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喧哗过后,尽是无人可以理解的寂寥,月有自己的阴晴圆缺,太白也有自己的悲欢离合,越是坎坷,越是深情。
2 醒月:“举头望明月”“诗人善醒,他能透澈人情物理,把握世界人生真境实相,散布着智慧,那由身心体验所获得的晶莹的智慧。
”李白通过月将内敛的静思转变为外放的飞跃,犹如情绪催化剂,将情绪瞬间升华至最高点,给人以冲击,而后仔细咀嚼的感同身受。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月亮就有着独特的情感。
它是美的象征,皎洁的月光更是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加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中秋节月圆人团圆的特定文化心理。
同时,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象,也会因外部的激化,人的主观心绪的差别而引发不同的感想。
它寄托了恋人的相思,表达了对故乡亲友的怀念与眷恋;在失意者的笔下,它则又成了失意、孤寂与落寞的象征……李白一生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幼年时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古朗月行》);也有饮酒兴起时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更有游子思乡时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在其现荐的一千余首诗作之中,涉及月亮的就达380余首,数目之多,可谓唐诗这冠。
由此也足以看出李白对月亮的情有独钟。
可以说,古代诗人之中,李白对月亮的描绘是最为复杂,最为全面,也是最为完美的。
纵观李白的咏月诗,其笔下的月亮呈现出各种形态,如“圆月”“初月”“新月”“半月”“弯月”;各种色彩,如“明月”“皎月”“素月”“清月”“朗月”;就时间而言,有“寒月“”冬月“晓月”“夕月”“古月”“汉月”“夜月”;就地点而言,又有“天门月”“西江月”“峨眉月“巴月”“秋浦月”“秦地月”“萧湘月”等。
而李白天生豪迈奔放的性格又使得他可以支“泛月”“醉月“乘月”“揽月”“寄月”甚至去“赊月”。
“如此地喜月、爱月、玩月、咏月,李白可谓是古今第一,天下无双。
”了李白不尽的诗兴和灵感。
而李白更加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并将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哲理精神融入兰中,使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月亮意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总之,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不仅有灵动飘逸的物境,更是饱含了作者人格意志的“我境”,显示出独特的意境之美与独特的浪漫性,体现了自己支理想和光明的不懈追求与探索。
以下就对李白的月亮世界以及他的大胆开拓与创新做出的具体分析:一、李白的月亮世界首先,李白的咏月诗创造出了优美的意境。
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诠释
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诠释“月”是中国人文中一个具有特殊含义意蕴丰富的文化意象。
作为广阔渺远中的冰镜玉璧般的自然之物,因人主观的心绪的差别,可以引生出不同的感想;面对亘古不变,清辉永存,自然勾起人们飞跃的神思,探索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妙。
再者由于传统美妙动人而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的叠加,更加辉映出意蕴丰富的内涵,比如中秋节,起于古人祭月节,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祟拜,碧空如洗,圆月如盘,赏月之余,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包含着一份深切的思念,是最具人情味,最有诗意的节日。
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与中国人的某些文化特质。
在中国文学中,它是有生命的,不但和人一样具有思想感情,而且也最善解人意,无论你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你的朋友,中国文人自然喜欢借月抒怀。
李白的咏月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大。
据统计,其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诗就有382首,占总数的38%。
它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抒写豪迈的气概、激昂的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物作细致的描绘,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特点,往往是喷发式,如狂飙如火山,想象是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意境开阔雄古,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月的形象也丰富多彩。
如溪月、天山月、溪江月、峨嵋月、关山月等,在大多数情况下,诗中的月不是孤立的,它和周围其它景物一起组成新意象,成为作者面对现实、思考人生时的参照物。
诗人把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与之融为一体,使月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因而意境显得生动形象、平中见奇,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所以古人有言,太白豪放,惊动千古,气盖一世,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
一、作为美的形象,象征美好,也代表爱《古风(其十)》:“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此处取出自海底“明月”意象作比,来形容鲁仲连的风采,表达对鲁为人排难中伤、功成不受爵、高风亮节的景仰;借此表达诗人的志趣与抱负。
《古风(二十七)》:“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以“皎月”比女子,极言秀美动人,倾城倾国。
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是李白的诗魂,而李白的月亮诗又将中国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顶峰。
月亮这一独到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中使所要表达的各样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欢乐,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望于详细的客观物象,使情思获得鲜亮生动的表达。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有的意象有好多,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独到的象征意义和感情内涵,比方兰花代表文雅,梅花表现傲骨,杨柳寄寓离情或愁绪等等。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因而可知,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线,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代替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在他塑造的众多意象中,月亮是他最爱的意象,在他留下的一千零五十首诗歌中,我们发现此中从不一样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近四百首,占其诗歌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写月最多的诗人。
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三百三十六次,还不算“玉盘” “玉轮” “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 “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出时间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不一样气氛,不一样地址,不一样心境,诗人对月都有不一样的描绘,能够说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至高无上的境地。
于丹说过:“李白这个人,心中的酝酿,明月光不仅在床前,其实在他的内心,一个人只有在内心面有无穷光辉的时候,才能留在外面。
李白的一世,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所以明月是他最浅显的一个意愿” 。
所以,李白对“月”这个意象的完满运用,在他的一些诗作里是完整能够表现出来的。
以一首《古朗月行》为例,来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表达的,从中能够悟出李白自小便与明月结下不解之缘。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摘要:李白喜欢借月抒怀,表现他飘逸不群的个性和开阔的胸怀,表现他渴望自由的思想;借月对理想境界的创造表现了诗人哲学的思考。
诗人描写明月,总是结合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体现出诗人人道主义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意象李白一生爱月,月亮好像是他生命中的组合。
他是我国古代写月写得最多的诗人。
据我国前辈学者对李白诗的统计,他一生创作的与月有关的诗多达320余首,而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处,明月意象共出现76次,居于天、地、日、月、云、雪六种运用最多的天象类意象之首。
前代画家爱画李白捉月图、李白泛月图;《唐言》甚至以“水中捉月”为李白生命的归宿点:“李白着宫锦袍,游彩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这与其说是以讹传讹,不如说是它反映了李白与月的一种不同寻常的关系。
翻开全唐诗,几乎处处都闪烁着月亮的清辉。
李白的吟月诗歌在我国众多的古代诗人当中,表现得最为复杂,最为全面,也最完美,其诗从忆乡、思念亲人、同情好友、解愁、赞美歌颂、浪漫主义等几方面来借月抒怀,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
本文将从李白的诗歌中摘取几首写月的诗分析其意象特征,并从中揭示李白的思想变化与月的关系。
(一)李白个性飘逸不群,他喜欢借月抒怀,表现他狂放的性格;追求个性自由。
自先秦至唐,月都被人们尊奉为神。
而在李白的诗中,月亮的神性减少了,更具有了人的特征,它是诗人的知心朋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白,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其一);还是诗人的旅伴:“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他的信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在他的笔下,月色可以乘:“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秋浦歌·其十二》);可以留:“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送杨山人归蒿山》);或以赊:“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陪族叔刑部侍郎日华及中书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总之,天上事与人间事相通,月亮也具有了人的生命和感情,可以与人进行情感的交流。
李白诗中的月亮与民间所崇拜的月神并不合拍,且李白又与月亮结下了如此不解之缘,这似乎矛盾。
然我们仔细考察李白的个性气质与生平遭际即可解开其中奥秘。
李白追求高标远致和超尘脱俗,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
他之所以好游,就是为了标举自己的高致,而隐居,是由于他想超越世俗现实。
李白青少年时期即遍游名山,三年长安供奉生活之后,隐居蜀中,出蜀后再度漫游。
这种生活经历养成了他傲岸不屈、卓然特立的伟岸气质和瓮盎乾坤、秕糠万物的豪迈气概。
由于诗人处处与现实不合,为了任情放诞、随性适意,他把目光投向了仙界,通过仙化的途径来塑造自我形象。
他在《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中云:“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诗人明确的以“谪仙”自称。
可见,李白诗中的月亮绝非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月,而是积淀了丰富民俗文化的仙界月。
它与诗人的交流既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质,又是诗人表达飘逸情趣的载体。
首先,诗人把天上事人间化,借以传达诗人的喜悦、向往、追求诸般情愫。
如乾元二年(759)他在流放途中遇赦后,返回江陵南游岳阳时,作《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其中云:“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以雁写愁,古已有之,然以月写喜,却是李白的独创。
那冉冉升起的一轮圆月,仿佛是山的“口”特地为“我”衔来,月亮已为“我”所有,那份惊喜可想而知。
同是遇赦后,他还有“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为表达遇赦后的轻松与喜悦,诗人用了“得月”一词,而月亮给作者带来的当然是一个云开雾散的新天地。
李白诗中这种把天上事人间化的写法显得极富情趣,在他的诗中,月色可以“乘”、可以“赊”、可以“买”。
如“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等。
总之,正是由于他那特有的诗人气质及超凡的想象,才使他的诗带上了浓郁的潇洒飘逸的神韵。
当然,李白对月之所以如此痴迷,决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象,或在它身上积淀了更多的神话色彩。
诗人在精心营造明月这一意象时,注入了多种象征或比喻的意义,并且,这种意义是丰富的、开放的、动态的,它随诗境的不同而不同。
“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攀明月不可得”(《把酒问月》)等,在对明月的向往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和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他以明月的皎洁反衬出社会的黑暗,以对明月的向往表明他与黑暗现实的不合拍及其对现实的决绝态度。
其次,李白不但能把天上事写成人间化,而且能把月亮人格化。
他赋予明月以生命,并能与之进行感情交流,从而达到一种天上人间的精神默契。
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花前月下,独酌无亲,不免使人产生踽踽凉凉之感,然天才的诗人并不心甘,高扬的主体精神刺激着他举杯邀月,视月如人。
既然如此,他便可以与之进行喜怒哀乐的感情交流:“月既不解饮”、“暂伴月将影”即是诗人对月的怨责和将就。
“我歌月徘徊”是诗人与月的感情交流达到了完全默契的表现。
此时此刻,原本孤独的诗人已从天上人间的契合中找到了精神的家园,尽管这种契合只能是暂时的,而且与严酷的现实相比,它毕竟是消极无力的:“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但诗人所追求的仍是那种永志难忘的精神契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但写冷月清辉,李白则与别的古人一样,喜欢借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思。
如他在《长相思》一诗中这样写道:“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箪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上面这首诗充满了沦落的惆怅。
据记载这首诗大概创作于李白初入长安未遇之时。
这首诗歌是古乐府怨思二十五曲之一。
全篇最能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沦落之感的正是那两句咏月诗句:“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
”望月空叹,诗人借月言愁,道尽了自己沦落的那种无可奈何和“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的仕途艰辛。
李白的一生都幻想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能建功立业,功成身退是他的理想人生。
但是他为人直率狂放,蔑视权贵,故不未群小所容,所以他的一生却不尽人意,仕途坎坷,屡遭馋毁,他在不少诗歌中都写下了自己的这种愁苦伤感之情。
如他在《古风》一诗中写道:“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辉,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情风吹,香气为谁发?”李白之所以选择明月作为自己感情交流的对象,是源于他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与尴尬:他渴望功名,却仕途坎坷;他追求自由,却备受压抑;他向往人格平等,却在森严的等级中举步维艰。
但是,诗人那种在盛唐精神熏陶下所形成的高昂豪迈、自由进取的开放气质又使他不能在孤独的海洋中沉没,他追求解脱的方法,其方法之一即是以“谪仙”自居,与明月交游,创造出一个“人月相得”的“心理神话”,他把吟月诗这一幻想同自己主观的意念融合在一起的过程,也就注入了自己丰富情感的思想内涵。
(二)进行哲学思考唐代是一个在精神上大彻大悟的朝代,一方面,文人们尝试着从社会和人本身的角度去思考人生;另一方面,他们又试图对客观物象作更深刻的哲理化思考。
月亮的东升西落,盈虚循环,亘亘独照便自然成了诗人进行哲学思考的载体。
唐初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曾这样写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写的就是一种人和自然、人和宇宙之间冥冥中的矛盾,永远不灭、广漠无垠的宇宙,让代代人生总感觉到自己生存的渺小和不知所措。
人类不仅要在社会和生活中寻找自己人生的归宿,还要在茫茫宇宙中确立自己的位置,这种最为深刻、永恒的思考常常使人感伤和痛苦。
它实际上是一种哈姆雷特式的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李白作为一个一生酷爱月亮的大彻大悟的诗人,他也常把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寄于那内涵丰富的一轮明月这上。
李白诗中的月亮所昭示的哲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宇宙本源的思考:“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月》)悠悠明月,独照万古,月亮的存在对于短暂的人生来说,的确是一个诱人探寻的宇宙之谜。
“停杯而问”充分体现了飘逸浪漫的诗人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的翩翩浮想,这是一个永恒的思考,一个永无答案的问题。
在对这个问题的神往与迷惑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深沉如炬的目光。
有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李白和他的诗能穿越时空的隧道,带着一种寂寥荒远的魅力,呈现于我们的面前,可谓哲理与诗情的完美融合。
其次是对短暂与永恒的时间哲学、历史哲学的探讨。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亦如此。
”(《把酒问月》)月出于东海而消逝于西山,踪迹实难测知,却偏能循环不已。
月本无今古之分而人却有今人古人之别,自从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
他们如水东逝、永不复返,而所见到的明月却亘古如斯。
这四句既有错综回环之美,又具互文之妙,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是诗人举酒对月时的一个顿悟。
推而广之,与月亮相比,王图霸业同样是不永久的,这就是明月所昭示的历史哲学。
且看《月夜金陵怀古》: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
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
渌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
台倾支鸟鹊观,宫没凤凰楼。
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
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
月无古今之分,更不专属于一方地域。
这里,诗人却偏言“金陵月”,使明月与地理结缘,给它附上了丰富的人文历史背景,让它做历史的见证。
金陵是六朝故都,这里曾上演过一幕幕轰轰烈烈的兴亡成败的历史悲喜剧,曾经历过令人神往的王朝盛业、风月繁华。
然而,“天文列宿”仍在,种种王图霸业、富贵享乐却已遗迹沦湮。
诗人选择了典型的六朝遗迹的荒凉毁坏,写出了诗人与月共临金陵的所见所感。
登临怀古,本是多才多情的中国古代诗人所共有的习惯,然而李白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以玲珑剔透的诗心和大气磅礴的诗笔抓住了明月的恒在性和超越性,乘着这轮阅尽历史沧桑和王朝更迭的明月穿越历史,在历史哲学和时间哲学的层面上审视帝王事业的空幻感。
的确,在经历翰林赐归的政治挫折之后,诗人不再雄心勃勃,也不再“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了,他在痛苦的反省中得到了对帝王之术和帝王之业的精神超越,作品借“金陵月”所体验到的历史废虚感,正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折射了他笑傲王侯、视功名富贵若云烟的精神状态,这又与上文所提到的诗人飘逸情趣的表达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