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县茶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做法及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郑县茶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做法及建议

作者:龚建平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09期

摘要论述了南郑县茶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建议,以期为南郑县茶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茶产业;提质增效;做法;建议;陕西南郑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331-01

南郑县是陕西省汉中市的茶叶生产大县,产茶历史悠久。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茶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截至2015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24万hm2,投产园0.83万hm2,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0.69万hm2,无性系良种化比例达到55.9%。茶叶总产量8 645 t,总产值11.6亿元,茶农人均收入5 800元。全县培育重点产茶镇12个、重点村148个,其中666.67 hm2以上的基地镇6个,建成省级“一乡一业”茶叶示范镇3个,省级“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11个。全县有茶叶产销企业228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2家,建成牟家坝古梁州茶市和汉水绿茶城茶叶交易市场2个,规模以上企业10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茶产品在稳定名优绿茶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红茶、黑毛茶等适制性产品的有效开发和技术推广。目前,南郑茶叶已显现出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1-4]。

1 主要做法

1.1 加强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建设,确保优质原料供给

近年来,南郑县坚持“集约发展、精细管理、改造提升、提质增效”的方针,合理规划,适度规模发展,提高茶园建设水平。按照陕西省茶叶标准化示范园建设规范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新茶园,改造提升老茶园。近5年累计新建良种茶园6 212.13 hm2,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5 420.27 hm2。改造低产茶园5 333.33 hm2以上。云山有机生态示范茶园等12个茶园基地被认定为省级标准化示范茶园,面积达1 200 hm2以上。同时,通过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农村劳动技能培训、职业农民培训等多种平台,采取召开座谈会与培训会、现场指导、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对茶农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生产技术,在牟家坝镇、红庙镇、法镇建立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园3个,在云山茶叶公司建立了茶产品可追溯点1个,示范引领全县茶叶绿色防控技术和可追溯体系建设,使全县茶农茶园管理和茶叶企业生产加工技术进一步提高,茶叶生产质量稳中有升[5-7]。

1.2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坚持“科学化布局、园区化建设、清洁化加工、品牌化经营”的理念,扶优、扶大、扶强茶叶龙头企业。尤其是近2年,通过外引内联,着力招引个体规模大、产业联系紧、效益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已成功引进新美新、汉森、鸿志、天一、俊鹏等一批外来企业入驻南郑经营茶产业,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二是按照标准化和清洁化生产要求,改造提升茶叶初制加工水平。全县已有23家企业通过实施优化改造,取得了县级标准化示范茶厂建设资金的扶持,在名优茶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执行统一的产品标准。三是充分利用丰富的夏秋茶资源,着力加快茶叶新产品研发。以汉山茶业公司的“汉山红”、鑫盛茶业公司的“汉秀红”、绿娇子公司的“黄金眉”等红茶为主打产品,相继试制研发了“梁州翠芽”“老陕青”“黑毛茶”等茶叶新品,实现茶叶春、夏、秋均衡开发,促进茶业增效和茶农增收。

1.3 努力构建茶产业现代营销体系,不断增加茶叶经济效益

一是倾力打造知名品牌。“汉中仙毫”实行定点生产、定点经营,严格执行“汉中仙毫”产销资格申报达标制度,保护“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注册自有商标,精心设计制作产品包装,逐步打造知名品牌。二是推进市场体系建设。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购销大户和茶叶经纪人创新商业模式,到省外开设销售网点实施奖补,结合电子商务、配送、邮购、网购等新型流通业态,不断开拓外地茶叶市场。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茶叶企业总体上呈现出小、散、弱现象,大多实力不强,缺乏引领茶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二是品牌影响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三是茶叶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尤其是市场营销管理人才;四是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发展资金紧缺。

3 建议

当前,党中央及省市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已经出台,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已成为引领各行各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和方向。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3.1 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建立茶产业化集群

一是按照扶优扶强原则,重点培育并积极扶持规模型、带动型、现代型、科技型茶叶龙头企业。对拥有注册商标、获得共用品牌使用权、建有基地、获得国内外相关茶叶质量或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优先给予扶持。二是支持茶叶加工企业打破区域界限,采取联合、兼并、参股、租赁等形式,建立茶产业化集群,实施集约化经营。

3.2 推动茶叶加工企业转型升级

加强茶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茶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支持茶叶企业对加工设备改造提升,强化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标准作用,培育知名茶叶品牌。

3.3 推进产业融合,促进茶农增收

坚持扩大一产、融入二产、形成六产,强化一产基础建设、带动二产加工流通,融入三产休闲服务。在基地建设上,扩大无性系良种茶园、改造低产茶园、提升茶园综合效益。在综合效益提升上,推进茶产业与茶文化紧密结合,加快开发茶园观光、茶文化展示、茶叶采制、休闲度假等文化旅游产品,多渠道、全方位提升茶农经济收入。

3.4 强化人才培养

进一步健全茶叶技术推广体系,加强茶业技术推广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把茶叶科技人才引进纳入市县人才引进计划,造就一批高素质、高职称的茶业科技推广队伍和管理人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示范园(场),支持与民营科技组织和社会力量合作,从事茶技推广服务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培训项目,开展茶叶生产、加工、营销、茶文化等专业培训,培养一批茶叶科技示范户、制茶能手和茶业科技企业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3.5 加大投入力度

市、县财政应逐年加大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重点加大对良种茶园建设、品牌建设、市场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化茶厂改造、低产茶园改造、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等方面投入。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对茶叶产业的投入;积极鼓励多渠道引进外资,建立国家、企业、集体、个体等多元化的投资结构。金融机构要增加信贷规模,为茶叶企业和茶农贷款提供便利服务。

4 参考文献

[1] 林起存.大田县屏山乡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思考[J].农技服务,2016(3):31-32.

[2] 陈娟.对贵州茶叶加工业发展现状的思考与分析[J].农技服务,2014(9):143-144.

[3] 朱毅.贵州省黔西南州茶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152-153.

[4] 李彩丽,张伟,党永超,等.信阳茶产业SWOT分析[J].耕作与栽培,2015(2):51-53.

[5] 韩仕芬.瓮安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优势[J].中国农业信息,2014(11):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