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合集下载

七上《猫》郑振铎试讲稿和教案 初中语文面试

七上《猫》郑振铎试讲稿和教案 初中语文面试

《猫》郑振铎试讲稿(附配套教案)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动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内心,养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三、谜语导入请学生猜谜:八字须,往上翘,说话好像哇哇叫。

只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

(猫)随后请学生说说它有什么特点,进而引出课题《猫》。

四、初读1.作者介绍:郑振铎,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代表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海燕》《山中杂技》等。

2.检查字词的读音,强调“怂恿”的书写。

3.课文围绕猫写了什么?(“我”家曾养过三次猫,三次养猫的经历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有快乐、有辛酸、有懊悔)五、析读小组合作讨论: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你对哪只猫印象最深刻?(一)第一只猫(活泼、喜欢)1.能结合具体句子来分析吗?(“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条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2.这里写出了什么?(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3.你能发现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吗?(细节描写)4.能够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耗过一二个小时的光阴”,对猫的喜爱之情)(二)第二只猫(更活泼、更有趣)1.从哪看出来的呢?(“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2.这里有两个动词“扑”“捉”,能不能把它们删去呢?(不能,这两个动词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显得更活泼、更有趣)3.还有哪些句子展示了猫的性情?(“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4.通过这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猫?(淘气、顽皮)5.指导朗读:用轻快的语调读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这次《猫》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猫的生动描绘和特点的描述。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察,这让我感到很高兴。然而,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词语理解和运用,尽管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举பைடு நூலகம்,但部分学生在实际运用时仍然显得有些困难。我意识到,可能需要设计更多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这些词语,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猫》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修辞手法和段落结构。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猫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猫的细致描绘,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如“顽皮”、“懒洋洋”、“警惕”等,并结合句子理解词语含义。
3. 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 段落结构:分析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来描绘猫的特点,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
举例解释:例如,在讲解“它的眼睛像两颗绿宝石”这句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比喻的意义,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比喻手法,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
2. 教学难点
- 词语运用:学生需要学会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新学的词语,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

第16课《猫》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猫》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梳理文章结构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3.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华师大东门100米处有着这样的两只猫,它们是流浪猫。

它们因为原来的主人毕业、不想喂养,而只能在校园中流浪。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那他是怎样来描述三只小猫的呢?在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和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目标展示1.了解作家作品,梳理文章结构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3.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4.他们的结局如何?(三)预习检查、知人论世1.走进作者— 1 —(1)基本信息: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

福建长乐人(2)主要经历: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3)文学地位: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4)代表作品:《取火者的逮捕》《欧行日记》《海燕》等。

2.背景介绍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受五四运动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很早就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

《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3.字音忧郁污涩怅然蜷伏惩戒凝望诅骂怂恿叮嘱(四)整体感知、自主学习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并填写思考探究的第一题的表格。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格各有什么特点?(3)在家中的有什么样的地位?(4)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 2 —来历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对我的影响第一次:花白猫(1—2)从隔壁要来的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郑振铎《猫》教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郑振铎《猫》教案

第16课《猫》教案教材分析:《猫》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人与动物”。

意在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他们所象征的可贵精神。

《猫》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家三次养猫的经历,着重讲述了“我”由于武断冤枉致死了最后一只“丑猫”,在无法弥补自己的过错之后,陷入自责之中。

学习本篇文章,除了学习作者郑振铎先生首尾呼应、对比鲜明、巧设伏笔的写作方法之外,更是去感受郑振铎先生对小动物及其所影射的小人物的同情与关爱之情,思索人与动物应平等的相处之道。

学情分析:707班的学生在经历了大半学期的学习之后,对理解文章大意的方法、赏析文章的方法都有所掌握。

但是在阅读本文的速度、赏析本文的准确性以及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中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即以此梳理文章的整体脉络。

2、理解为何作者着重写第三只猫?领悟作者对小动物及其所影射的小人物的同情与关爱之情。

3、掌握作者首尾呼应、鲜明对比和巧设伏笔的散文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三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中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即以此梳理文章的整体脉络难点:领悟作者对小动物及其所影射的小人物的同情与关爱之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圈点勾画法4、启发讲解法教学用具: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第一二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2、初步了解巧设伏笔对文章写作的推动作用教学重难点重难点:了解第一二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教学过程:一、对话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题目叫做《猫》(板书),我们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题目一模一样的文章《猫》,有哪位同学还记得?(老舍《猫》学生简单说说对这篇文章中猫的形象----老舍笔下的猫性格古怪且调皮)(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猫这种动物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精选1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精选1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篇1教学重点: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5、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法:对话法情境法学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二、默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生字词)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3、这几只猫的外形和性格各有什么特点?4、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5、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一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一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三、文章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其中前两只活泼有趣,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朗读并感悟。

提问: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两只可爱猫的篇幅不如一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2、我家三只猫最后结局都是亡失,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四、精读赏析:15一一3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案发现场: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郑振铎《猫》的教学设计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郑振铎《猫》的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附预习单)一、教材分析《猫》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人与动物”主题选编四篇文章。

本单元要求是继续学习默读。

边读边思考,勾画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

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郑振铎的《猫》是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小说。

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自己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作者以人道主义情怀,关注身边的小生命,对三只猫得而复失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描写了“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的心情,尤其是对第三只猫的歉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反省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比较探究文章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比较揣摩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如果顺着作者写作的手法进行教学会产生一举两得的效果。

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我认为这篇文章最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理解文中“我”面对猫的亡失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其二是文本主旨即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为“比较”、“探究”两个互相联系的过程,利用假设的情景探究作品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小说——《猫》。

文中一共出现几只猫?【设计意图】《猫》是《家庭的故事》中的第一篇。

当我们读过《猫》后,在潜意识里会把它当作记叙文或者散文。

这篇文章很多学生会把这篇文章看成散文,所以有必要交代一下文章的文体。

(二)整体感知给文中三只猫取名字,并完成下列表格。

(预习任务)来历性情地位结局1.以投影的形式展现1—2位学生填写的表格。

2.让学生交流猫的名字,以及命名的原因。

【设计意图】运用摘录和概括等阅读技巧,引导学生总结三只小猫各自的特点和命运,梳理“我”及家人对它们的印象、感受,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三)比较探究1.对这三只猫文中“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我”对前面两只猫和第三只猫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小组讨论】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应该是有难度的,我会引导他们思考“假如芙蓉鸟事件发生在前面两只猫身上,会怎么样?”进而让学生理解“我”之爱猫,并非爱一切的猫,“我”完全是凭着感情用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6课《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学习摘录,完成情节梳理,理清“我"的思想、情感的前后变化;(一、二课时)(重点)2. 通过文本细读,研读写猫的语段,掌握概括事物特点的技巧;(第一课时)3. 分析文中串联情节的关键语句,了解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第一课时)探究本文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反思与悲悯,培养学生关爱弱小,善待生命的品质。

(第二课时)(难点)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归纳法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直接导入: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郑振铎先生的《猫》,一起走进这一家人与“猫"的故事。

(1分钟)任务一:起“猫”名(4分钟默读,2分钟方法指导,8分钟展示)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结合课后练习一表格“来历"“性情”“外形"等内容,进行圈点勾画,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只猫起一个“名字”。

(此环节借鉴黄厚江老师的教学设计)【任务支架】1. 圈点勾画:(1)自定义符号标识。

按照个人的习惯和对符号的感觉,读者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词句使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比如波浪线、横线、三角号、重点号、圆圈、方框、箭头等。

(2)阅读时持笔待用。

笔沿字走,与目光所及保持同步,以此提高阅读效率。

(3)明确圈点勾画内容。

①按照提示要求进行圈划。

②动词、修饰性词语(形容词、副词)、圈划表明顺序的词语。

③圈划段落中心句、反复出现的词句。

④速写段落旁批。

2.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___只猫,结合文章第___段的“___"这句话,我给他起名叫“___ ”的句式回答。

备选名:第一只猫:小活泼、小滚滚、花球猫第二只猫:小黄猫、小黄毛、小活泼、黄皮皮第三只猫:小忧郁、小忧忧、小可怜(老师一定要熟悉文本,紧扣内容辨析,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考点1:物象特点概括方法(1)关注形象的外在特征,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精品课件(共74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精品课件(共74张PPT)
❶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作者围绕养猫叙写了三个故事。三个故事按时间顺序 排列,组成一串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 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 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文章开头先交代几次养 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以“自此,我家 永不养猫”收束全文,呼应开头,结构完整严谨。
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 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 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 物,”表现了作者对亡失了第三只小猫的愧疚、难过之情;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精读细研
第三只小猫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 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蜷伏”表现了小猫虚弱无助的姿态。“并不好看”直 接点出了小猫的外貌不受作者喜爱。
(2)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 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表明“我们”收养这只猫完全是出 于怜悯和无奈。
精读细研
1. 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 写,哪几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 怎样的?
2. 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整体感知
1. 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哪几 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1)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前两次是略写,第三 次是详写。 (2)作者是按照“得—养—失”的顺序分别描写 三只猫的。
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喜爱溢于言表。
精读细研
①经过上面的分析,你总结出第一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课件(共4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课件(共44张PPT)
【1】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 (过渡)的作用;
【2】内容上,既是对前两次养猫经历的 总结,又为第三次养猫做铺垫;
【3】情感上,体现作者对失去美好事物 感伤、难过的心情。
来历
4、
填 写
第一只 猫(1-2段)
从隔 壁要 来
表 第二只 格 猫(3-
舅舅 家送
14段) 的
第三只猫 ( 15-34
段)
蜷伏 在家 门口
9、写小猫捉住老鼠这个 细节有什么作用?
说明第二只小猫 不但给家人带来欢乐, 而且还是捉鼠的好手。 一再写其讨人喜欢, 是为下文蓄势。
10、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 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 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 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 什么作用?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 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比喻。将原来对猫的暴怒、虐待比作 刺“我”” 的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表达 了“我”” 发现真相后内心的悔恨。
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写养第一只 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3——14)写养第二只 猫的经过。
第三部分(15——34)介绍第三 只猫的故事。
诅zǔ骂
红绫líng
屋wū脊jǐ
忧yōu郁yù
凝níng望wàngFra bibliotek畏wèi罪潜qián逃
相称chèn
多音字
áo 煎熬
zhēng 挣扎
熬 āo 熬白菜
挣 zhèng 挣钱
lóng 鸟笼 笼
lǒng 笼罩
chèn 称职 称
chēng 称赞
学习词语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故事背景《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理解词义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2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3——14段):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五、问题归纳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

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本题可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进行分析。

猫-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猫-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猫——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猫的生活习性、特征以及猫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2.通过阅读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综合理解能力;4.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了解和描述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2.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教材中的词语;3.学生能够在文本中寻找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2.通过讲解法和讨论法,解释生词和词语的使用;3.配合实例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4.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讨论和思考。

教学内容猫课前导入教师介绍猫的相关信息,并让学生描述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开展对话交流。

课堂输入教师读课文,并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相关讲解和解释,让学生了解猫的生活习性、特征和作用。

课堂呈现1.学生阅读课文。

2.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讨论和思考。

3.教师解释文本中的生词,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

4.学生小组讨论,帮助彼此理解和总结。

课堂输出学生就猫的相关生活习性、特点和作用进行总结和描述,并进行个人或小组展示。

评价与反思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产出,进行文字评价。

反思1.普遍问题:阅读速度较慢,需要增强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

2.讲解方式: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图例和案例,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课后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猫的了解和理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组织相关的拓展活动,如个人或小组调研、演讲比赛、作文等。

总结本节课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了解了猫的生活习性、特征以及作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理解能力。

同时,本节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猫《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如是写道:“猫儿瑟瑟,蹢躅其羽。

”这是我国远古文献首次记载猫出现在人类身边。

在这之前,人类家族中,大约只有狗、猴、熊等善于助人的动物和驯养了的动物,而没有猫。

猫首次出现在人类生活中,最早是在公元前七、八千年的史前文化时期。

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人们以种植庄稼、养殖家禽和捕猎野兽为生。

而野兽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就将野兽驯化成了家畜。

而那些猫正是为了帮助人类捕猎鼠害、保护庄稼、珍惜食物而被人们驯养的。

猫的传入,对那个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猫吃鼠害、保护粮食,就减少了人们的粮食浪费,使人们的食物供应得到了安全保障。

由于有猫的帮助,人们的生活方便了许多。

实践证明,猫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很大好处,猫就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成为一种重要的家畜。

长时间的驯养与繁殖,对猫的体态、智力、特性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人们懂得用猫的尖细利爪,故有了猫爪、猫捕、猫儿瑟瑟等词语。

远古时期的猫身体庞大、蹄大爪粗、山野性强,随着驯养,到了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时期,他们的眼大、尾巴长而且蓬松,足够用来使它平衡身体在空中旋转。

再到如今,人们可以通过选择、繁殖和培养,得到许多的猫种,例如家猫、蓝猫、暹罗猫、波斯猫和异国短毛猫等。

猫儿瑟瑟,蹢躅其羽。

猫的蹢躅是指它们优美的步态,也说明了猫难以捉摸的姿态。

猫的羽是指它们的耳朵,因为像羽毛一样,常常漆黑漆黑的,又轻又长,自觉自在。

它们有6.7厘米长,3.7厘米宽的倾听器,夜里能听到极为微细的声音,正是这种特殊的耳朵才使它们各个击破、无所不见。

教案:课文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第16课,名称为《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文献中首次记载猫的信息。

2.掌握猫在史前文化时期的驯化过程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了解猫的多样性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猫的保护意识和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教案一. 教材分析《猫》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16课,本课主要讲述了一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秉性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动物的喜爱和善待。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猫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以及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动物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猫的了解程度不同,对于猫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可能存在误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分析猫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懂得善待动物。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猫的性格特点。

2.难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猫的性格特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相关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准备课文翻译,以便于学生查阅。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对猫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大意,引发学生对猫的性格特点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词或难点可以查阅课文翻译。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6课 猫 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6课 猫 教学课件

新课导入
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被许多人所喜爱的动物 。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甚至再也养 不得猫。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猫》, 去寻找谜底吧。
第三页,共三十五页。
走近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 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著有 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插图本中国 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编有《中国 版画史图录》《中国古本戏曲丛刊》等。
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喜爱溢于言表。
第十四页,共三十五页。
精读细研
第二只小猫
(1)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
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 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跑” “爬”“扑”“捉”“跃”的动作描写,描绘出了小猫的 活泼可爱。字里行间透露出“我们”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精读细研
案件转折
过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案件的真凶: 黑猫
案件的性质:冤案 案件结果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
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五页。
精读细研
4.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 踪或死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部分(1、2):写第一次养猫的情景,突出描写小猫的活泼可爱。 第二部分(3—13):写第二次养猫的情景,这只小猫更活泼,更 可爱。
第三部分(14—34):写第三次养猫的情景,这只小猫不讨人喜欢,最 后受到冤枉死去。
第九页,共三十五页。
精读细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

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

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的小猫同来。

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小猫吸引去了。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

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

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把它抱了下来。

一放手,又极快地爬上去了。

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

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

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三妹,小猫呢?”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家里的人都忙乱的在寻找,但终于不见。

李嫂道;“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

烧饭时,才不见了它。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

午饭时,张婶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

三妹很不高兴的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它伏着不去。

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

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

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

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

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

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

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

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

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找了半天,却没找到。

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教案教学重点: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5、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法:对话法情境法学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二、默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生字词)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3、这几只猫的外形和性格各有什么特点?4、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5、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一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一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三、文章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其中前两只活泼有趣,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朗读并感悟。

提问: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两只可爱猫的篇幅不如一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2、我家三只猫最后结局都是亡失,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四、精读赏析:15一一3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案发现场: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5、我的怀疑是正确的吗?事实*:鸟被另外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这只丑猫!6、案件定性:冤案!7、案件反思:(1)在知道事情的*之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个怎样的人?(2)为什么会造成冤案,我的过失是什么?教师小结:根本原因就是“我”对那只丑猫有偏见!明确:对三只猫,我和家人的感情是有区别的。

正因为我的偏见,导致了第三只猫的死亡,所以,较前两只猫,我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更加难过。

8、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试着联系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五、拓展延伸:感悟六:主题:应善待生命、关爱弱小勿主观臆断、妄下断语第二课时一、导入课文作者家里养过三次猫,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作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有快乐、有心酸、有愤恨,甚至有无尽的懊悔。

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的这种人生感悟的呢?二、合作探究1、找出描写的语句、抒情的语句、耐人寻味的语句,品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被描写对象的特点,并自然而然地将人物情感蕴抒情:将内在的情感外显化,更利于情感的抒发,感染人,打动人。

耐人寻味:“至此好久不养猫”“永不养猫”,不能忽视的句子,蕴含着作者不愿言表又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2、写法探究:本文在写作技巧方面有那些特点?情节曲折、结构严谨:得猫一一养猫一一亡失一一再得猫一一再养猫一一再亡失一一复得猫一一复养猫一一复亡失一一永不养猫。

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首尾呼应、设置伏笔:文章开头交代“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抛出线索,总领全文,结尾以“我记永不养猫"收篇,开拓新意,照应开头。

伏笔的表现: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在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

可谓连珠缀玉、浑然天成。

3、鲜明的对比:之前我们非常喜爱前两只猫,使之和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后者的命运更加悲惨,以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更加突出“我”过失之大,悔恨之深,有力地突出文章中心。

4、第一人称:文中的“我”是猫的主人,喜欢前两只猫。

既是目击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便于直接抒情,解释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获得强烈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课外练笔:以“我最喜爱的小动物”为题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作品鉴赏清新朴素的文笔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郑振铎散文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

此文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文章叙述作者一家养猫的经过,真切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文笔细腻委婉,清新动人。

行文紧扣“猫”这一题目,细针密线,娓娓述着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

其中以“猫”为叙事明线,勾连全篇,而暗线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三次养猫,三次亡失,作者感情跌宕起伏,一次比一次深挚。

第一次抱养了一只花白的新生猫,它非常活泼,“常如带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的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作者“在太阳光暖暖的照射下,坐在藤椅上看着三妹逗得小猫扑过来扑过去的情景”“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作者的叙述描写自然而形象,毫无雕饰之感,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欢愉、喜悦之情。

可有一天,小猫不知为何死去了。

作者的心里也感到一缕缕的酸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