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
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三年级# 导语】《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
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2.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
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
”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鹬蚌相争全文、解释
鹬蚌相争全文、解释鹬蚌相争鹬蚌相争(yùbàng xiāng zhēng)解释一有一句古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出处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自己渔人得利。
”[提示]这是一则十分生动的寓言故事。
它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早已成为大家常用的成语。
[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注释]方——正在。
曝(pù)——晒。
鹬(yù)——一种水鸟,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qián)——同“钳”,夹住。
喙(huì)——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古诗鹬蚌相争翻译赏析
古诗鹬蚌相争翻译赏析文言文《鹬蚌相争》选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语出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1方:刚刚。
2蚌:贝类,软体动物。
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产珍珠。
3曝:晒(太阳)。
4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5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6拑: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7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8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9即:就,那就。
10谓:对……说。
11舍:放弃。
12相舍:互相放弃。
13并:一起,一齐,一同。
14禽:通“擒”,抓获。
15且:副词,将要。
16过:经过。
17支:对抗18弊:同“蔽”,蒙蔽。
19恐:担心。
20为:替,给。
两方为某事争执不下时,往往让第三方胜利。
21愿:希望22惠王:指赵文惠王。
23相支:相持。
对峙的意思。
【翻译】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ORg雨,就会有一个死蚌。
’河蚌对鹬说:‘今天不让鹬嘴出去,明天不让鹬嘴出去,就会有一只死鹬。
’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抓走了。
现在赵国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就会蒙蔽老百姓的眼睛,看不清危险的形势,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鹬蚌相争的拼音
鹬蚌相争的拼音
鹬蚌相争-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释义
基本鹬:一种长嘴的水鸟。
今义后用“鹬蚌相争”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却让第三者得到好处。
常与“渔人得利”连用。
例句
由于兄弟俩鹬蚌相争,互不相让,结果造成家族企业遭人并购的局面。
今年夏天,电器业者鹬蚌相争,降价促销,消费者成了最大的赢家。
出处
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每一则成语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些小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
小编整理了鹬蚌相争寓言故事,欢迎欣赏与借鉴。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谏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了。
’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有死鹬了!’两个谁也不肯放。
打鱼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乘此机会,坐收渔翁之利呢!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说:“对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出处】欣赏评点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
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
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①方出曝②,而鹬③啄其肉,蚌合而箝④其喙⑤。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⑥得而并禽⑦之。
鹬蚌相争的意思及故事
鹬蚌相争的意思及故事导读:【成语】:鹬蚌相争【拼音】:[yùbàngxiāngzhēng]【解释】: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
【举例造句】:为了一点点恩怨、矛盾而互相争斗,必定会做出鹬蚌相争的蠢事来。
【成语典故】: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
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
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
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
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
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
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
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
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
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
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拿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
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鹬蚌相争》这篇文言文的作者是刘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译文及注释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打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成语鹬蚌相争的意思
成语鹬蚌相争的意思成语鹬蚌相争的意思导语:鹬蚌相争,是一个汉语成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成语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成语解释、解析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成语】:鹬蚌相争【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释义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成语典故【出处】:《战国策》赵且伐燕:“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成语辨析【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成语故事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
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
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
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鹬蚌相争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鹬蚌相争的意思及成语故事本文是关于鹬蚌相争的意思及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成语】:鹬蚌相争【拼音】:[yùbàngxiāngzhēng]【解释】: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
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
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举例造句】: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成语典故】: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
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
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
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
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
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
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
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
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
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
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拿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
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鹬蚌相争_
鹬蚌相争【成语名字】鹬蚌相争【汉语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成语解释】比喻双方争执不相让,必会造成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得利益。
典出《战国策.燕策二》。
【成语典故】《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成语注解】1、蚌:动物名。
软件动物门斧足纲。
体软有壳,大者长八九寸,能产珠,壳可制器。
或称为“二枚贝”、“蛤蚌”、“蛤蜊”。
2、出曝:打开壳晒太阳。
曝,晒。
3、鹬:鹬目鹬科鸟类的通称。
种类繁多。
嘴?脚均长,体格大小不一。
羽毛多为灰?褐等暗色调。
常涉水捕食小鱼?贝类及昆虫等。
4、拑:夹住、挟持。
5、喙:鸟兽等动物的嘴。
6、禽:捕捉。
通“擒”。
【成语用法】语义说明比喻双方争执不相让,必会造成两败俱伤,而让第三者获得利益。
使用类别用在“争斗两失”的表述上。
【参考词语】:鹬蚌相危【汉语拼音】:yù bàng xiāng wéi【成语解释】:相危,相危害。
“鹬蚌相危”犹“鹬蚌相争”。
见“鹬蚌相争”条。
【参考词语】:鹬蚌相持【汉语拼音】:yù bàng xiāng chí【成语解释】:相持,相挟持。
“鹬蚌相持”犹“鹬蚌相争”。
见“鹬蚌相争”条。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鹬蚌相争》原文、译文及赏析
《鹬蚌相争》原文、译文及赏析《鹬蚌相争》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鹬蚌相争》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鹬蚌相争两汉:刘向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故事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悠闲地晒着太阳。
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
鹬鸟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寓言成语故事:鹬蚌相争
寓言成语故事:鹬蚌相争
【成语】:鹬蚌相争
【拼音】:yùbàng xiāng zhēng
【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寓言成语故事:鹬蚌相争。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
【举例造句】:肃清日寇吾侪事,鹬蚌相争笑列侯。
★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之三
【拼音代码】:ybxz
【近义词】:鹬蚌相危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故事】:
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资料共享平台《寓言成语故事:鹬蚌相争》(https://unjs)。
有只鹬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
鹬鸟用尽力气,怎么也拔不出嘴来。
蚌也脱不了身,不能回河里去了。
河蚌和鹬鸟就争吵起来。
鹬鸟瓮声瓮气地说:一天、两天不下雨,没有了水,回不了河,你总是要死的!河蚌也瓮声瓮气地说:假如我不放你,一天、两天之后,你的嘴拔不出去,你也别想活,总要饿死!河蚌和鹬鸟吵个不停,谁也不让谁。
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人从那里
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
现在用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请按实际情况需要自行编辑。
《鹬蚌相争》原文、译文及赏析
《鹬蚌相争》原文、译文及赏析《鹬蚌相争》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鹬蚌相争》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鹬蚌相争两汉:刘向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故事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悠闲地晒着太阳。
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
鹬鸟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鹬蚌相争》原文、译文及赏析
《鹬蚌相争》原文、译文及赏析《鹬蚌相争》告知人们:在各种纷乱简单的冲突斗争中,假如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鹬蚌相争》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鹬蚌相争两汉:刘向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愿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日我来,路过了易水,观察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立刻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日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日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愿相互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假如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乏不堪,我担忧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盼望大王仔细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解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瘦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相互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获,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获。
恐:担忧。
为:替,给。
故事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闲适地晒着太阳。
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
鹬鸟静静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成语故事_鹬蚌相争
【释义】鹬:一种长嘴的水鸟。
蚌:一种硬壳的水生动物。
鹬和蚌相互争斗。
比喻双方相争不下,结果两败俱伤。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战国七雄之间经常相互攻伐,到了战国末期更是愈演愈烈,战争几乎接连不断。
有个叫苏代的听说赵国又要去攻打燕国,就急忙赶到惠王的王宫去劝阻。
他先向赵惠王说了个寓言故事:
一天,蚌趁着天晴,张开两片硬壳,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鹬鸟见了,快速地把嘴伸进蚌壳里去啄肉。
蚌急忙把硬壳合上,钳住鹬的嘴不放。
鹬鸟啄肉不成,嘴反被钳住,便威胁蚌说:“好吧,你不松开壳就等着。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把你干死?”
蚌毫不示弱地回敬说:“好吧,你的嘴已被我钳住。
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把你饿死!”
就这样,蚌和鹬鸟在河滩上互相争持,谁也不让谁。
时间一长,它们都精疲力竭。
正好有个渔翁经过这里,见到它们死死缠在一起,谁也不能动弹,便轻易地把它们一起捉住拿回了家。
苏代讲完这个故事后,又对赵惠王说:“如果赵国去攻伐燕国,燕国竭力抵抗,双方必然长久相持不下弄得疲惫不堪。
这样,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那样坐收其利。
请大王认真考虑再作决定。
”
赵惠王觉得苏代说的很有道理,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后来,人们从苏代讲的这个寓言故事中引申出成语“鹬蚌相争”,并常和“渔翁得利”一起连用。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往往用来比喻双方相争,结果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获利。
鹬蚌相争是什么意思
鹬蚌相争是什么意思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鹬蚌相争是什么意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成语:鹬蚌相争
【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
【示例】:肃清日寇吾侪事,~笑列侯。
◎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之三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学会5个生字及新词。
2、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表演《鹬蚌相争》。
4、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重点目标: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难点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
不过,这是几个画谜。
猜一猜,这是什么寓言故事?(课件出示图画: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掩耳盗铃。
生猜。
)呀,都猜对了!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鹬蚌相争》。
(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看课件,了解鹬和蚌二、新课:(一)初读课文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3、读生字:(指名开火车读)“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所以它是鸟字旁。
认识了,也记住了。
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这个字,跟着老师书空。
请你在纸上端端正正地写三个吗?相信你能比老师写得好!4、读词语:指名领读。
5、比一比,组成词语。
(指名)师:看来同学们对生字和词语已经掌握了。
过度: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结果又怎样呢?(二)、读故事,明道理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2、同桌试着读一读。
3、指一组读。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再指一组读,评读。
4、同桌再练着读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
再指读。
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 男女生读。
注意“生气”“毫不示弱”等词语的读法。
5、“毫不示弱”是什么意思?(看课件,选择)你能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吗?把它写下来。
6、默读《鹬蚌相争》,想一想为什么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了。
体会寓意:你从这则寓言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鹬蚌相争》告诫人们: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7、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三)、表演1、问:谁还想读?谁这只鹬?你就是这只鹬,你就是这个蚌。
老师给你们旁白。
2、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
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4、指1组演。
(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
)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
)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4、出示课件: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5、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1、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
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三、总结: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四、作业:续写鹬蚌相争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懂得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矛与盾》,从这则寓言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生回答。
师:知道说话要实事求是。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
齐读课题。
师:念得真准,尤其是“鹬蚌”你也念准了,课题中“鹬”字最难写了,谁来讲一讲,你打算怎么样记住它的?生:我也有个好办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换个“矛”,右边站只“鸟”。
就念“鹬”。
生:把橘子的木换成鸟就是鹬师:你的方法非常简单,你俩都很会记生字。
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生:“争”师:故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探究竟。
过渡; 俗话说:“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起跑线就无从规划自己的行程”,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也要有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请看大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做事要权衡学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过渡:目标明确了,但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通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课文,看自主读识三、自主读识(1)、自由读课文,力争在短时间里读通、读正确课文。
(2)、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识记课后生字。
过渡:同学们读写非常认真,学习就得这样。
下边我们就做个小游戏检测一下你的学习效果。
快乐大转盘谁来转四、快乐大转盘——字词认读师:快乐大转盘谁会写?大家写生:快乐大转盘我来读?指名读。
曝喙箝师:读的声音洪亮,语音标准。
师:快乐大转盘谁会写?生:快乐大转盘我来写师:大家写蚌曝鹬喙译同桌对改。
师:快乐大转盘谁会读?生:快乐大转盘我来读。
指名读课文。
同学们第一步你们掌握的太棒了,你们非常有能力,那就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小组的力量去把这个故事读懂吗?请看合作读议,探究古文。
五、合作读议,探究古文1、联系上下文,参考译文,弄懂这个故事的意思。
有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
2、你知道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吗?从哪里知道的?3、小组里有感情的朗读。
4、选出代表准备汇报。
注意:一定先自己学,时间为6分钟。
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力强。
六、展示成果,体验成功快乐过渡:各位小队员,代表选好了吗,想不想展示一下你们的交流成果啊?哪一组代表敢第一个站起来读?师:他读的时候大家认真听,听他有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读完后请后边一组作评价。
1、检查朗读情况,适当指导。
一组比一组读的话,哪个小组把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了?能把这个故事简单明白地讲给大家听吗?2.讲故事以检查学生是否读懂。
前两项任务我们完成的很好,下面我们就来理清课文。
3、归纳条理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我们知道围绕“争”来讲的。
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吗?从哪里知道的。
以“我知道《鹬蚌相争》------是------,从课文这句话知道------”的句式说一说那么它们是怎样争的呢?生回答(1)我知道《鹬蚌相争》“争”的原因:为利害相关又各不相让。
从课文这句话知道鹬啄蚌, 蚌夹鹬(2)生:我知道《鹬蚌相争》“争”的过程: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师:你知道鹬和蚌为什么会这样说吗?生:鹬知道蚌要喝水,如果蚌不张开双壳,只能期待下雨,一连两天不下雨,蚌就会被渴死,鹬是抓住了蚌的弱点了。
蚌也知道鹬挨上两天,它也会饿死,也抓住了鹬的弱点。
师:你们了解了鹬蚌的知识,真是个注重积累的同学。
有没有同学来来模仿一下怎么读这两句,找同学读一读鹬蚌相争的厉害劲儿。
同学推荐两位灵牙利齿的同学来读一读这两句,语气要坚硬冲撞一些,读出气势汹汹,毫不退让的感觉。
生读男生齐读。
(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天立地的泰山。
)女生读(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我好想看到了两者相争的情景)(3)我知道《鹬蚌相争》“争”的结果:它们俩都被渔夫捉走了。
从课文这句话知道两者不肯相舍,渔翁得而并禽之。
小结:鹬想啄出蚌的肉,却被蚌夹住;蚌如果放开,就会被鹬吃掉,不敢放开。
各自的处境也让他们发生了冲突,结果是二者捆绑在一起,,这给渔翁一个好机会,不费吹灰之力,一下子斩获一蚌一鹬。
4、看着大屏幕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评价事物,感悟道理1、对于渔翁来说大有收获,对于鹬与蚌来说就叫两败俱伤啊。
(1)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都想从中的到利益而互不相让,结果谁也没有得上,却让渔翁捡了个大便宜。
(2)、那你们认为鹬和蚌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生:鹬和蚌之间彼此争斗,不可调和;鹬和蚌各自的愿望与各自的处境互相冲突,无法解决。
2、从两败俱伤的这个结果来看,受到教训鹬与蚌。
鹬和蚌在不肯相舍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把你的话写在练习本上。
生:鹬放开蚌的肉,蚌放开鹬的嘴。
生: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让一步海阔天空,一味的互相钳制往往故此失比,让他人钻了空子。
生: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
师:这叫做把书读活了!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大家完全读懂了。
3、学了这则寓言故事你知道了什么道理?(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后人从这个故事提炼出了一个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从它们所受到的这个教训,我们可以总结出: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
让我们做一个心胸开阔的好少年。
4、让我们敞开心扉再次走进课文。
全体朗读‘上一节我们知道矛盾指的是言语和行为自相抵触的现象。
这则语言的矛盾指的是什么呢?这节课的矛盾指的是为了保护某方面的利益而失去了其他的利益。
过渡:故事我们学完了,哪一组能把故事复述下来,给你1分钟时间小组准备。
小组叙述故事。
小组表演师; 两个小组表演的太精彩了,不仅把故事完整的再现,鹬和蚌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从中得到启发。
九、请同学们看一段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自己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
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摩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
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
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苏代讲完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后,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
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你知道苏代用什么办法让赵惠文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十、课堂检测千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2)班的孩子也得到一个深刻的教训: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别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让我们把这个教训继续流传,警示所有的人。
我们一起来背课文。
我们一起填一填十一、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的故事,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们都会====权衡得失、互相谦让。
我们今天学的“鹬蚌相争”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很多同学们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给予自己的人生一定有很大的启发。
板书设计:鹬蚌相争鹬互不相让蚌权衡得失,相互谦让教学过程:一、导入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政权更迭,并逐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
那么在这在战国七雄中, 秦国最强了。
它总想一统天下, 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 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
有一次, 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 赵王为了出出心中的不平之气, 就想出兵攻打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