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后现代_公共行政话语下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摘要】公民参与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议题,旨在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本文通过探讨公民参与的定义、方式、影响、挑战和案例,分析了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公民参与可以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效力,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公民参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信息不对称、参与意愿不足等问题。
未来,公共管理应积极倡导和支持公民参与,促进良好的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民参与、定义、方式、影响、挑战、案例、重要性、未来发展、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公民参与是公共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民参与在公共事务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借助公民的力量来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执行。
公民参与可以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同时也可以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效力。
在实践中,公民参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公民的参与意愿不足、信息不对称、组织不足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解决。
本研究旨在探讨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定义、方式、影响、挑战和案例,以期为提升公民参与水平和引导公共管理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1.2 研究意义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公民在政府决策和行政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促进有效的民主参与和治理。
公民参与是实现政府与民众互动、共同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和透明的政府机制,增强政府与民众的信任和互动。
通过研究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公民参与对于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改善民生福祉、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强化政府与民众的合作共赢关系。
研究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意义还可以帮助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政策和制度改革提供有益建议,推动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升级。
深入研究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意义对于推动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论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论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文/ 杨燕瑚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2010级行政管理专业【摘要】前些年,提到“公民社会”,很多人似乎都会愣一下:“公民社会是怎样的?”这些年,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参政额度有所提高。
但是,细细观察与分析,不难发现现阶段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其实并不乐观,公民参与的总体水平较低,公民的实际政治参与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公民参与存在问题解决途径前些年,提到“公民社会”,很多人似乎都会愣一下:“公民社会是怎样的?”这些年,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参政额度有所提高。
可以说,我国公民正在一定程度上朝着理想状态下的国家政治轨道方向前进,逐渐成为公共政策制定的一大主体,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有扮演等着政策制定出来、颁布下来,傻颠颠地去遵从的份儿。
但是,细细观察与分析,不难发现现阶段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其实并不乐观,公民参与的总体水平较低,公民的实际政治参与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存在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析:政府层面和公民层面。
(一)政府层面上存在的问题1、“官本位”思想浓厚,没从观念上把公民摆在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位子上。
尽管说就在不久前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我们的政府大声呼喊要构建服务型政府,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岂是说摒弃就能摒弃的,官民等级依然森严,界限明晰。
当官的就是有权有势有钱有理的,就是要享福的;平民就是平民,要听官爷的话,“遵纪守法”,老老实实活着。
这依然是很多政府官员此时的心情写照。
所以,要制定公共政策,就仿佛皇帝拟的诏书,岂能让平民参与?平民只有乖乖地等着政策制定出来、颁布下来,去遵从的份儿!2、政府信息透明度低,公民无从参与。
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掌握充分的信息。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摘要】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是指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行为。
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已经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概述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概念,重要性,参与方式,挑战以及解决方案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公民参与不仅可以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决策质量,还可以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公民参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信息不对称、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冲突等。
解决这些挑战需要政府、公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参与机制。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以期建设一个更加民主、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民参与,引言,概述,重要性,方式,挑战,解决方案,总结1. 引言1.1 引言在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公民参与可以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负责性,促进民主决策的制定,增加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公民参与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本文将探讨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重要性、不同的参与方式、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
在当今社会,公民参与已经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热点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民们更加关注政府的决策和行为,希望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决策中。
政府和各种公共机构也开始重视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努力为公民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和途径。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探讨公民参与的概述,其重要性所在,不同的参与方式,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挑战。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和意义,促进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合作。
2. 正文2.1 概述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公民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包括提出意见建议、监督政府行为、参与决策等。
公民参与能够增强公共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促进政府更好地满足公民的需求和利益。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探讨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探讨摘要:文章主要针对现在社会的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程度,探讨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意义,并指出我国现期在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公民在公共管理事业上缺乏的责任感,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对公共管理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升未来的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度,进而使我国的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民参与公共管理事业是政府为公民服务的具体措施。
公共管理的质量决定了政府的政务工作的落实情况,关系到公民对于公共管理事业的感受也对国家的满意程度。
公民对于公共管理事业的参与程度的多少可以决定对于公共管理事业的满意程度。
1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意义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能够保证公民权的实现。
我国现在正处于建造和谐社会的阶段,公民对于公共管理的意识和参与感也有利于我国现在和未来的和谐社会的创建。
通过政府对于公共管理的一系列措施和对于公民的意识的加强和宣传,可以促进政府对于公共管理事业关注度,促进公民对于公共管理的积极参与,更加富有责任感,实现政府和公民的和谐共处,共同促进公共事业的良性发展,也有利于推进未来的社会更加民主化,人性化发展[1]。
2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2.1公民缺乏参与公共管理的意识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管理事业的建设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但是现在我国的公民对于公共管理的意识不健全,没有正确的意识到自己对于公共管理的责任,从而影响公民对于公共管理的参与度,也影响到公共管理的真正意义上的改进和提升。
公民没有对于公共管理的意识和责任感就决定了他们对于公共管理的参与度的降低,这样的状况不利于我国的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和创新[2]。
2.2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渠道不够畅通在我国虽然很多公民对于公共管理的参与意识不强,但是还是有很多公民对国家的公共管理事业颇为关心的。
可是在我国的现期,公民虽然有参与公共管理的意识和想法,但是由于我国现期对于公民参与管理的渠道不够明朗,使很多对公共管理有责任感的公民无处参与而放弃了自己的权力行使。
当代中国行政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当代中国行政中的公众参与研究一、本文概述《当代中国行政中的公众参与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索与分析在中国现行行政体制下,公众参与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
本文旨在揭示公众参与行政活动的实践路径,理解其对行政决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的影响,也试图揭示公众参与如何塑造当代中国的行政生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公众参与行政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大。
公众参与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上,更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型渠道,广泛参与到行政决策的各个环节。
然而,公众参与行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参与渠道不畅、参与能力不均、参与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本文首先回顾了公众参与行政的理论基础,包括公民权利理论、参与式民主理论等,以此作为分析公众参与行政活动的理论框架。
本文通过对中国行政实践中公众参与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公众参与行政的实际运作情况。
本文还就公众参与行政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完善公众参与行政的对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为提升公众参与行政的能力,优化公众参与行政的环境,推动公众参与行政的制度化、规范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也希望借此推动中国行政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二、公众参与的基本理论公众参与,也被称为公民参与或公共参与,指的是公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各种活动。
这种参与形式不仅仅限于投票,更涵盖了众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自发的努力,以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
在行政学中,公众参与被视为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直接民主理论,但在现代,随着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公众参与逐渐发展成为民主行政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进程中,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为公众参与提供了理论支撑。
社会契约论认为,公民与政府之间存在一种契约关系,公民有义务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同时也有权利对政府的决策提出质疑和建议。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以厦门PX事件为例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公民参与已经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政治“春风”,尤其是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深刻影响甚至改变现代政府公共决策和从事公共管理活动方式的一股强劲力量。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与公民民主权利相契合,确保公共政策对民意的有效回应性和科学性,实现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径。
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在矛盾中前行的。
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发展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对于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更是面临着诸多纷繁复杂的困难和阻碍。
一、相关概念界定(一)公共政策几乎所有的政治学者都给公共政策下过定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戴维•伊斯顿根据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将公共政策定义为政治系统作出对社会具有约束力的权威性的价值分配。
陈庆云从这一定义出发,进一步将公共政策定义为“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之所以采用此种界定,是因为笔者认为,从更本质的意义上来说,公共政策无非是政府调整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工具,公共政策所反映、调节的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关系。
相应地,整个公共政策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公共利益分配的过程。
(二)公共政策制定所谓公共政策制定,指针对公共政策问题提出并选择解决方案的过程,包括目标确定、方案设计、方案的评估、可行性论证、方案选择五个方面。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利益的输入、协调的过程,所以,公民要求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以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
(三)公民参与对于公民参与的概念,学者们进行了丰富的研究。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杜建刚认为:公民参与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公民参与就是公民在代议制政治中参与投票选出公共权力机构及其领导人的过程,这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重要责任;广义上的公民参与范围比较宽泛,除了上述几项功能之外,还包括所有关于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参与。
论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
论公共政策中的民众参与学生姓名:学号: 学 院:专指导教师:张月 030111485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论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摘要: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本质属性——公共性的内在要求,是政治民主化、行政民主化发展的需要,公民参与可以弥补政府决策的有限理性。
近年来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呈现出了广度上的参与形式多样化,深度上的参与阶梯深层化,强度上的参与功效上升化等特点。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还存在着政府对公民参与不欢迎,社会对公民参与不适应,公民参与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提高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效能,必须提高政府主动性,减少公民参与阻力,大力培育公民社会,营造公民参与氛围,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供公民参与保障。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民参与;民主化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当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也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合法化得以实现的一种具体形式。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面临各种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健全制度机制、完善法律建设、畅通参与渠道,促进民主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必要性(一)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本质属性——公共性的内在要求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
”公共政策是政府实现治理目标的重要工具,现代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是公共利益,公共政策的正当性来自于它的公共性,政府公共政策应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
政府掌握着国家权力,是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但是政府各个部门和单位却存在着自己的利益,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会追求自己的利益。
李景鹏教授详细地分析了政府部门和单位的小团体利益。
他认为这种小团体利益的特征是:第一,它以国家权力执行者的身份出现,因而是在国家利益的掩盖之下来追求部门利益的。
第二,它是对国家某一部分权力的垄断,通过这种垄断来强制地向社会索取利益。
第三,对外的封闭性,也就是说,其利益不仅对老百姓封闭,而且对其他部门也是封闭的。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公民参与是公共管理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民参与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过去,政府主导一切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民主参与和社会共治的管理方式。
公民参与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还可以增强市民的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实际的管理中,公民参与行为并不总是如人们期望的那样积极和有效。
有必要对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从而更好地推动公共管理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
本文旨在通过对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为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公民参与是公共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对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增强社会稳定和推进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公民参与行为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民主性。
公民参与可以使政府决策更具代表性和民意性,有利于建立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机制,增强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2. 促进政府有效治理。
通过公民参与,可以使社会资源更加合理地配置和利用,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3. 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加强公民参与能够培养和壮大公民社会组织,推动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4. 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公民参与可以使社会各界更加团结一致,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对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完善政府治理体系、促进社会进步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具体而言,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点:分析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行为的现状和特点,揭示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公民参与行为对公共管理的影响,从而揭示公众参与对政府治理的积极作用;探讨影响公民参与行为的因素,帮助相关部门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分析不同的研究方法在公民参与行为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总结出最适合本研究的方法。
后现代公共行政的话语理论研究.doc
后现代公共行政的话语理论研究当今社会,政府行政体系与市场体系成为控制社会、影响社会的最大两股力量。
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政府的公共行政与管理体系在创造和提升国家竞争优势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涌现,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弊端也日益突显,建立一个民主的、负责任的、有能力的、高效率的、透明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的诉求也日益高涨,如何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成为后现代学者们思考的问题,话语理论也应运而生。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及其替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一些观点和理论都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为一种可以接受的中立的公共行政的传统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很有效的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诸多的行政合法性问题。
因而,伴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到来,传统的公共行政治理模式也渐渐的开始退出它的历史舞台。
他的替代品因此也竟相取代之:新制度主义或宪政主义;社群主义和公民主义;由于社群主义与宪政主义之间在公共行政本身有合法化的义务和公共行政对外部的统治责任问题存在分歧和争论,一直无法成为一种正统的治理模式;而话语理论避免了宪政主义与社群主义本身的缺点,提出了合法性就存在于做事情的过程中,重视政策质量的优质性,强调的是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而不是我们已经和正在做的事情中哪些应该合法化。
同时也给了我们当代学者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公共行政的视角。
二、话语理论的理论基础(一)构成主义的现象学基础1.身体——主体既是物理的又是精神的。
我们的身体实实在在的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
因为所有的意识都在身体中发生,并且某个个体的身体与其他相似的身体有明显的重叠能力,所以我们将最终消除根深蒂固的不兼容性,话语是可能的,由于这一具体的世界,新部落主义原则上是不会流行的。
2.意向性产生于世界中的主体——身体。
它不仅仅是闲来无事的沉思,也不是出于兴趣的观察,而是为了能动性,为了行动,为了那些身体——主体。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大学论文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内容摘要谈到公共管理,我们会很自然的联想到行政管理和公共行政这两个概念。
学界对于这三个概念也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区分。
行政一般看重行政系统内部的管理而公共行政研究的是行政体系的性质职能等价值问题。
这里我们认为公共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行政管理和公共行政的空白。
公共管理作为对公共事务的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主观念在中国的深入,已经不再是新鲜的词语。
当下人们都更愿意用公共治理来代替公共管理以体现民主的精神。
治理强调的不是政府的权威而是政府与公众的沟通。
公民通过参与决策,参与选举,管理甚至是参与监督来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
政府从公民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如何利用多元化的途径来提供公共产品,最终使得公共产品的供给能满足公众的真正需要。
关键字:公共管理;公共治理;民主参与目录摘要 (I)一、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现状 (1)(一)公民参与的基础和制度保障 (1)(二)公民参与的主要形式 (2)二、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 (5)(一)公民参与意识淡薄 (5)(二)公民参与的渠道不畅通 (5)(三)公民利益表达后得不到重视 (5)(四)公民参与政治的成本大 (6)三、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解决途径 (7)(一)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7)(二)扩宽公民参与渠道,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7)(三)政务公开 (7)(四)媒体的适当参与 (7)(五)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公民参与 (7)四、结语 (9)参考文献 (10)一、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公共管理,是公共机构采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历史与现实都能够证明,假如公民没有参与,那么很可能公共权力的运行就会远离社会的公共目标,甚至有可能引起公共权力的异化问题。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公共管理实践过程中,深入研究和探索如何让更多的公民参与进来,到现在为止有了一定的成果。
(一)公民参与的基础和制度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大部分公民都依然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之下,过着奴隶般的生活。
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问题浅析
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问题浅析随着社会发展,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成为必然趋势。
通过公民参与,可以促进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合理化,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整体质量,同时充分实现公共政策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价值。
但目前看,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阐述了公民参与的概念,分析了公民参与基本动因,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部分对策和建议,以引起对相关问题的重新思考和认识。
标签:公民参与;动因;问题及对策当前,我国正处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利益多元化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各级政府决策所面临的新情况,政府需要通过公共政策应对这一情况。
公民作为公共利益的主体,理所当然应该参与到公共政策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形式积极影响公共政策,从而保证公共利益最好的实现。
一、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概念(一)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公共政策研究是二战后在西方国家最早出现的,随着社会发展,公共政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使用得非常广泛的概念。
对于公共政策的定义,学术界有着许多不同的定义,根据陈振明教授的定义,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以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的总称[1]。
通过陈振明教授的定义,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这点也是决定着公共政策过程是否可以有公民参与的关键点。
通过解读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公共政策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或者目的,政策不是无意识或者偶然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标性。
公共政策拥有特殊的主体,政策的根本落脚点是实现公共利益上。
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从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出发,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因此,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2]。
因此公共政策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坚持实现公共利益。
而公民是公共利益的主体享有者,所以公民理所当然成为公共政策的参与者。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研究一、引言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针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
在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在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决策和管理过程中积极参与和发挥作用的行为。
公民参与行为的研究对于理解和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和意义。
二、公民参与行为的概念及特征公民参与行为是指公民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活动中所展现的一系列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参与选举投票、参与政治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与政府决策、参与公共事务监督等。
公民参与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主体性:公民参与行为是公民自发的行为,表现为公民对社会事务的自觉参与和表达意见的积极行为。
2. 多样性:公民参与行为的形式多样,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参与,还包括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
3. 民主性:公民参与行为是民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体现。
4. 影响性:公民参与行为的发生和表达对社会和政府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三、公民参与行为与公共管理公民参与行为对公共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公民参与行为是民主政治和民主决策的基础。
公民参与促进了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和公正,提高了决策的合法性和民主性。
公民参与行为是公共管理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障。
公民参与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和信息,为公共管理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政府和社会组织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提高管理水平。
公民参与行为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通过公民参与,可以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
四、公民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公民参与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制度因素都会对公民参与行为产生影响。
1. 个体因素:包括个体的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政治意识、价值观念等。
教育水平和政治意识高的公民更容易参与公共事务,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公民参与行为相对较少。
当代中国行政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当代中国行政中的公众参与研究当代中国行政中的公众参与研究公众参与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民主社会的基石,也是政府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众参与行政决策是指政府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主动地吸纳民众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和公正性。
在当代中国,公众参与逐渐成为重要的行政研究领域,并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理念在中国的实践中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
当时,我国正逐渐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变革加速,政府决策日益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
尤其是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公众参与开始逐步得到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参与的范围和深度也逐渐扩大。
公众参与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公众参与的效果和影响力。
一方面,政府需要更加主动地倾听民意,更加透明地向公众展示决策的依据和过程。
另一方面,公众也需要加强自身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参与行政决策。
只有政府和公众双方的共同努力,公众参与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公众参与研究还面临着一些制度和文化的挑战。
在当代中国的行政体制中,政府仍然扮演着主导的角色,而公众参与的机制和渠道相对较少。
一些地方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对公众意见的采纳不够积极,存在着“做给公众看”的倾向。
此外,由于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习惯,公众对于政府决策的信任度较低,对于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积极性也相对较低。
为解决以上问题,中国政府加大了公众参与研究和实践的力度。
首先,政府出台了相关法规和规章,明确了公众参与的原则和程序。
例如,201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必须进行公众参与,并明确了公众参与的范围和方式。
此外,政府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
例如,在基层政府层面,实行了村民理事会和社区居民自治委员会制度,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我国公共行政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我国公共行政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作者:王莉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4期【摘要】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有效途径。
在分析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价值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实践中影响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主要因素,指出扩大公民参与决策的基本路径是:不断完善公共行政决策中公民参与的制度建设;不断探索公共行政决策中公民参与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公民;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一、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价值(一)公民参与使公共决策的目标取向由对部分利益的维护转向对多元化利益的整合公共决策实质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政府作为公共决策的主体,由于被赋予的公共权力,会产生对普遍政策下的具体操作和操纵。
正如阿尔蒙德所说的:“一项普遍政策得以贯彻到什么程度,通常取决于官僚对它的解释,以及取决于他们实施该项政策的兴致和效率。
”一方面,政府不是一个超脱于社会各方利益之上的没有自身利益的组织,其特殊的地位又决定了它在进行决策的同时必然对自身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有所考虑。
另一方面,具体的公共决策必然在短期内导致社会部分团体利益获益、部分团体利益受损。
(二)公民参与使公共决策由专业化、标准化的封闭系统转向开放性的,强调社会回应的决策过程政府从对效率的追求出发,日益专业化、标准化,造成了官僚制弊端,任何官僚制组织都力求通过对知识和意图的保密来增强其专业上的优越地位。
作为公共决策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中枢系统与咨询系统都是以官员和专业人士为核心的,而信息系统也具有较高的技术性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决策模式的科学化程度也随之提高;同时,也形成了其与民主化之间的摩擦。
二、我国会共行政决策中公民参与的困境分析(一)公民参与的政治体制困境第一,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直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由政府精英代替人民进行利益的综合与表达,这种决策棋式表现为政治精英的政治折中,而不是多元利益的社会互动。
_后现代_公共行政话语下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2012年06月(第26卷第06期)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Jun.,2012(Vol.26,No.06)“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下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邓剑伟(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公民参与被看作是改善政府治理效果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新举措。
虽然参与式民主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是民主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但随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政府治理更加强调对话与服务,而不是单纯的回应和管理,以通往“后现代”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话语理论是“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将公共行政理论看作是一种“语言”,强调“想象”和“直觉”的重要性,为公民参与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研究路径。
因此,在“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下对公民参与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公民参与的内涵和实现方式,从而走向民主化的公民参与。
[关键词]“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语言分析;公民参与[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5097(2012)06—0021—05 The Research 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Post-modern”Public Administration DiscourseDENG Jian-wei(School of Public Affairs,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Abstract:Citizen participation is seen as the new way to improve governance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public services.Al⁃though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is not the main area of democratic theory research in a very long time,with the coming of “post-modern”society,governance emphasizes more on conversation and services rather than simply response and manage⁃ment,which leads to the“post-modern”public administra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discourse theory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post-modern”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which treat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as a“language”,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imagination”and“intuition”,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a new research path for the study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Therefore,the research of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which base on the discourse of“post-modern”pub⁃lic administration will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implementation,and mov⁃ing toward to the democratization participation.Key words:post-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discourse theory;linguistic analysis;citizen participation公民参与的先驱安斯坦(Sherry R.Arnstein)认为:“公民参与是一种公民权力的运用,是一种权力的再分配,使目前在政治、经济等活动中,无法掌握权力的民众,其意见在未来能有计划地被列入考虑”[1]。
我国公共行政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作者: 王云[1]
作者机构: [1]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
出版物刊名: 求实
页码: 36-38页
摘要: 我国的公民参与,不仅指公民的政治参与,还包括所有关于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参与.而这些方面的参与基本上可以集中到公共行政决策中的制定和规划中来.其中,'公民'指的是普通公民,不包括政治家和政府官员.'公共行政决策'指的是行政机关围绕公共利益,履行行政职能,对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做出决定.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公民在公共行政决策中的参与条件逐步具备.……。
论公共行政中公民参与
关键词:公民资格 公共行政 公民参与
Abstract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affairs is the main management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articipation.This process is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citizens.In the pattern of strong national and weak social,civic participation or in a weak position,or is going.To truly
realize the citizens of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affairs and achieve the
couⅡnitment of”all powers belong to the people”.Fundamentally speaking to the public and social forces to create 821 effectiv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system platform,the establishment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enhance the strength of the right of citizen’s words.There are assurances of social forces and guarantee of legal System,the citizen can be on the basis of clearly understanding one’s own rights and interests increase and keep managing enthusiasm and enthusiasm of the public affairs to the government, form citizen communicating benignly with the governments.
当代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摘要: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当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公平性、合法性和稳定性,有必要让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中来,建立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关系.虽然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诸多困境。
本文将从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背景入手,通过对我国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价值分析,阐明在现阶段我国公民参与的必要性,并对公民参与的方式、方法进行解析,进而分析我国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针对这些问题及成因,提出发展和完善公民参与的现实路径以及对策。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民参与;对策公民参与是现代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公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着现代民主政治的进程。
然而长期以来,传统行政学理论研究的焦点一直集中在“政治民主”问题上,即认为立法可以民主化,行政则必须集权化,把民主捧斥在公共行政领域之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主的价值开始由政治领域渗透到行政领域,官僚行政逐渐向民主行政转变.这种转变突破了传统行政学的思维定势;即民主的价值和理念在行政领域中日益突出和重要,并逐渐成为现代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
行政民主化在现代国家的根本要求就是大力发展直接民主,这种观点不论是在政治学者眼中,还是在行政学者眼中,都形成了一致的看法。
他们认为:公民在代议制下选举民意代表,政府官员等活动和行为,都是政治领域中的形式民主,公民的民主权利根本得不到真正的实现,或者说公民的民主权利在行政领域遭到了否决.因此,在民主价值不断地在公共行政各个领域渗透的过程中,我们要大力提倡公民直接参与公共行政,建立政府与公民互动合作的共同治理模式。
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由于长期受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影响,在公民参与的理论研究上侧重于政治参与方向,而行政参与尤其是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研究【摘要】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对公民参与行为在公共管理中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介绍。
接着分析了影响公民参与行为的各种因素,并探讨了提升公民参与行为的途径。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情境下公民参与行为的具体表现。
最后对公民参与行为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
在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展望,提出了研究启示和研究局限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为今后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民参与行为、研究、因素分析、途径探讨、案例分析、未来趋势、总结与展望、研究启示、研究局限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公民参与行为是公共管理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公民参与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机遇。
公民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决策效果和治理质量,对于实现民主政治、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公民参与行为日益受到重视。
公民参与行为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却面临着种种挑战和障碍。
如何理解和提升公民参与行为,成为了当前公共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背景,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分析影响公民参与行为的因素,探讨提升公民参与行为的途径,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未来趋势展望,为完善公民参与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公民参与行为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公共管理领域的认识,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公民参与行为是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对于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性、公正性和效能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公民参与行为的动因和影响因素,分析当前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提升公民参与行为的有效途径。
通过案例分析和未来趋势展望,为公共管理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公民参与行为的本质和特点,为促进公共管理的民主化、透明化和效能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06月(第26卷第06期)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Jun.,2012(Vol.26,No.06)“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下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邓剑伟(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公民参与被看作是改善政府治理效果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新举措。
虽然参与式民主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是民主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但随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政府治理更加强调对话与服务,而不是单纯的回应和管理,以通往“后现代”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话语理论是“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将公共行政理论看作是一种“语言”,强调“想象”和“直觉”的重要性,为公民参与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研究路径。
因此,在“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下对公民参与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公民参与的内涵和实现方式,从而走向民主化的公民参与。
[关键词]“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语言分析;公民参与[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5097(2012)06—0021—05 The Research 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Post-modern”Public Administration DiscourseDENG Jian-wei(School of Public Affairs,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Abstract:Citizen participation is seen as the new way to improve governance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public services.Al⁃though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is not the main area of democratic theory research in a very long time,with the coming of “post-modern”society,governance emphasizes more on conversation and services rather than simply response and manage⁃ment,which leads to the“post-modern”public administra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discourse theory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post-modern”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which treat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as a“language”,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imagination”and“intuition”,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a new research path for the study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Therefore,the research of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which base on the discourse of“post-modern”pub⁃lic administration will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implementation,and mov⁃ing toward to the democratization participation.Key words:post-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discourse theory;linguistic analysis;citizen participation公民参与的先驱安斯坦(Sherry R.Arnstein)认为:“公民参与是一种公民权力的运用,是一种权力的再分配,使目前在政治、经济等活动中,无法掌握权力的民众,其意见在未来能有计划地被列入考虑”[1]。
可见公民参与强调的是公民意见的传达和反馈,但是自从古希腊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实践失败以来,以精英民主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成为民主领域的主流思潮,参与式民主则一直受到冷落。
随着政府治理和公共行政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和困难的局面,西方国家开始对新公共管理运动和现代公共行政进行深刻地反思,“后现代”公共行政开始得以出现和发展,公共回应性价值获得更多关注,公民参与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
正如学者所描述的那样:“公民参与贯穿于行政过程的始终,成熟而广泛的公民参与不仅可以丰富和充实公共管理的内容,强化政府的公共责任,而且还可以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推进民主建设”[2]。
在“后现代”公共行政诸多方法和理论流派中,给予公民参与直接关注和奠定理论基础的非公共行政话语理论莫属,该理论在对现有公共行政模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对当代公民参与进行了新的诠释,主张公民基本的话语权,倡导平等、自由的对话和协商,用“想象”和“语言”借鉴公共行政难题。
它的目的是要帮助加强这种对话的自我意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要帮助加强进行对话的人们的自我意识[3]。
一、公共行政话语理论产生的背景和意义毋庸置疑,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明创造和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使我们享受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以及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繁荣和便利,各种现代主义思潮也随着产生,并渗透到政治、行政、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
与此同时,学者们发现,现代社会在工业文明繁华和管理主义盛行的背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物化”(reifica⁃tion)或“异化”(alienation),无形中,人类的理性批判思考[收稿日期]2011—12—21[基金项目]厦门大学基础创新科研基金(研究生项目)“厦门市岛内外一体化进程中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研究”(201122G004)[作者简介]邓剑伟(1986—),男,福建南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政府改革和治理。
●公民社会【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2.06.006能力被慢慢侵蚀,价值观也趋于僵化、功利和单一化[4]。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后现代”主义基于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与质疑而出现和发展。
“后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因其批判性和解构性的思维很快就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主流。
它几乎对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进行了批判,公共行政领域也毫不例外。
“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主体,并反对基础主义、本质还原主义与中心主义,寻求事物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蔑视事物的整体性和同一性[5]。
更确切地说,“后现代”不是一个历史概念,不能从出现时间的早晚进行理解,它更像是一个研究视角,一种认识世界的思潮。
“后现代”主义不需要依托于现实世界,而是通过对理论的反思和解构,甚至是一种基于“想象”而开展的理论活动[6]。
其中,“后现代”公共行政就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法默尔所认为的那样,“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旨在否定现代公共行政中行政官僚权力并且否定韦伯式理性—等级观点的管理方法,表明的是一种赞成论战性、多元文化论和多样性的观点。
公共行政学自产生之日起,它就是一门务实的科学,工具理性和管理主义是这门学科的精髓。
政治——行政二分和官僚制是公共行政学的根基,理性是公共行政现代性的标志。
在“后现代”公共行政出现之前,20世纪的公共行政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三次研究主题的转换,但是研究范式并没有改变。
在主题转换的过程中,虽然多少体现出对公民对话和参与的向往,例如,新公共行政的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森就认为人类间紧张的关系可以通过对话获得解决,人类的联系可以克服人类的差异。
但它们还都属于管理主义的范式,都是控制导向的,强调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是在官僚制的框架对社会治理的各种改进方案,都还需要依据官僚制组织去加以实现。
直到20世纪末才出现了新的研究范式,那就是基于“后现代”主义而形成的“后现代”公共行政。
与现代公共行政重在描绘、阐释和谋划不同,“后现代”公共行政则强调“想象”和“话语”的重要性。
其中公共行政话语理论就是“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人物包括法默尔、福克斯和米勒等人,分别著有《公共行政的语言》、《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等著作。
公共行政话语理论从“后现代”视角对公共行政理论做出了与众不同的概念诠释。
法默尔认为,所谓公共行政理论,从某种重要意义上说,就是一种语言。
语言不仅仅是用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思维工具,它还是观念、方法、直觉、假定和强烈欲望的加工厂,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我们的世界观,塑造着我们的形态和人格[7]。
为什么“想象”和“话语”如此重要?法默尔对此的看法是:想像意味着对韦伯所认识的现代性的首要特征的背离,即是对理性化的背离。
福克斯和米勒也认为:“在后现代条件下,任何特殊的辩护对有效性都有同等的诉求权。
而且,由于过去存在主导的‘元叙事’,现在则认为其主导地位是‘非法的’的,并受到压抑,那些不同的存在方式和不同的看问题的方式如今也值得额外关注[5]。
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或研究理论的出现必然有其理论或现实意义,那么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出现及其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批判又有哪些意义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从解构主义和建构主义两个方面探讨“后现代”公共行政问题。
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都是“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重要研究方法。
现代公共行政侧重于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描述,“后现代”公共行政则主张在解构和批判中实现建构和创新。
有学者指出:“‘后现代’主义从根本上说来是一种作为文化代码的‘语言’层面上的话语解构和建构活动,是一种话语的‘解码’和‘再编码’活动[7],通过对语言的解构(“后现代”公共行政的语言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指的语言,而是一种广义的理解),建构出公共行政的新理论和发展方向。
“后现代”公共行政的语言好比是一种知识转向,是将现代公共行政研究的“特殊主义”、“科学主义”、“技术主义”、“企业模式”以及解释学转为“想像”、“解构”、“非地域化”和“他在性”[8]。
在解构方面,“后现代”公共行政和话语理论对现代公共行政所创立的理论进行辨证地批判,对现代主义的视角下公共行政化身为一种科学、一种技术、一种阐释的主张进行无情的批判,指出了官僚制和管理主义在公共行政实践层面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主张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对个体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