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间服饰门襟形式研究与裁剪工艺复原

合集下载

近代旗袍的造型变革以及裁剪技术

近代旗袍的造型变革以及裁剪技术

般 至地 面 。清末 , 旗袍 袍身 宽 敞 , 形依 然 以平直 外
为 主 , 部 收 缩 不 明显 , 摆 长 度 多 盖 住 脚 面 。 直 至 腋 下
2 0世 纪 2 0年 代 的 旗 袍 仍 然 宽 大 平 直 , 当时 流 行 与 的“ 大袖 ” 倒 呼应 , 袍 的下 摆 较 大 而 腰 身 较 小 , 旗 整 个 袍身 也是 呈上 敛下 丰 的“ 大 ” 状 。 倒 形
@ l 6.c i 、 2 on
第 9期

研 等: 近代 旗袍 的造 型 变革 以及 裁剪 技 术
表 1 旗 袍 的滚 边 宽 度 和 条 数
Ta b. 1 Chi s e s pl dt nd num b r ne e dr s oy wiபைடு நூலகம்h a e
层 的家 居便 服 , 是 庶 人 百 姓 的礼 服 。袍 是 继深 衣 也 之后 产 生 的又一 种 长 衣 , 形 式 在 历代 均 有 不 同 的 其 变制 , 到异 域 民族 文 化 的 影 响 。近 代 旗 袍 是满 汉 受 交融 的产物 , 源于 1 发 6世 纪 中期 , 具有 结构 简单 、 造 型 宽松 、 身平 直 、 长 至腕 、 腰 袖 衣长 至踝 、 镶 复滚 等 重 特征 , 这些特 征 一直延 续 到 清 末 民初 L 。1 6 2 9 6年 内 3 蒙 古 出土 了墓 主为 康 熙 之 女 的 旗 袍 实物 , 以深 黄 色 绸缎 制 成 , 施 彩 绣 , 上 圆领 、 袖 、 襟 右 掩 , 窄 衣 两腋 部 位 明显 收缩 , 由此 而下 , 渐 放 宽 , 摆 部 分异 常肥 逐 下 大 , 为清 初旗 袍 的 典 型 样式 。清 代 中 叶有 所 变 此 化, 又增 狭 窄 的立领 , 衣袖 比清初 时期 的宽 大 , 摆 下

衣服门襟缝制方法

衣服门襟缝制方法

衣服门襟缝制方法衣服门襟是衣物前襟的一部分,包括衣服的前开口以及固定盖在开口上的装饰性护襟。

门襟的缝制方法要根据不同的衣服款式和设计要求来确定。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衣服门襟缝制方法。

1. 直门襟缝制方法:直门襟是最基本的门襟形式,适用于大部分衣服款式。

缝制直门襟的步骤如下:- 在衣服面料上画出门襟线,确定门襟的宽度和长度。

- 准备门襟布料,并按照门襟线的形状进行裁剪。

- 将门襟布料对折,然后将其对折边缘与门襟线对齐缝制。

- 缝制门襟布料的顶部和底部,以固定门襟的位置。

- 完成缝制后,将门襟布料翻至衣服内侧,平整出门襟的形状,并进行熨烫。

2. 斜门襟缝制方法:斜门襟是一种斜切的门襟形式,常见于女士连衣裙和上衣等款式。

缝制斜门襟的步骤如下:- 在衣服面料上标记出门襟线,并通过斜切方式确定门襟的流线形状。

- 准备门襟布料,根据门襟线形状进行裁剪。

- 将门襟布料与面料对齐并进行缝制,缝制时注意保持门襟线的流线形状。

- 缝制门襟布料的顶部和底部,并完成缝制后将其翻至衣服内侧。

- 最后对门襟进行整理和熨烫,使其平整自然。

3. 隐藏式门襟缝制方法:隐藏式门襟是一种将门襟布料藏在衣服内部的缝制方法,使得门襟线在外观上更加简洁。

缝制隐藏式门襟的步骤如下:- 在衣服面料上画出门襟线,并在门襟线的内侧固定一条门襟布料。

- 将面料与门襟布料的边缘对齐并进行缝制,缝制时需要将门襟布料固定在面料的内面。

- 缝制门襟布料的顶部和底部,并将剩余的门襟布料翻至衣服内侧。

- 最后对门襟进行整理和熨烫,使其平整自然。

除了以上介绍的常见门襟缝制方法外,还有一些特殊款式的门襟缝制方法,如双层门襟、可拆卸门襟等。

这些方法都需要根据具体的款式要求进行缝制,以达到设计的效果。

总的来说,衣服门襟的缝制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款式和设计要求来确定,而且也受到面料的特性和缝纫工具设备的限制。

对于门襟的缝制,关键是准确绘制门襟线、精确裁剪门襟布料以及细致的缝制和整理等。

近代中原民间女婚服实证分析与CLO3D数字化复原

近代中原民间女婚服实证分析与CLO3D数字化复原

析可知,清末民初女婚服以宽衣大袖为主,民国时期 衣
样,衣身中 的 纹 样 多 有 情 景 构 设,传 递 美 好 的 情 感 祝
褂逐渐变得短小、紧窄,袖口逐渐缩小。在宽大的 女 婚
福。婚服上衣袖 部 的 装 饰 无 论 是 袖 口 还 是 通 袖,均 以
服中,无领大襟 造 型 的 领 部 有 云 肩 装 饰。 自 清 代 以 来
95.
5
105.
5
腰围
红三蓝绣马面裙
装饰特征
朱红
米色
朱红
青莲
玉色
荷花
天蓝
缘饰宽
1
.5,
3
.0
图案
龙纹 荷花
童子
裙带宽
7
.0,
22
.0
工艺
彩绣 贴补
流苏
· 43 ·
服装服饰
第 3期
表 4 近代中原民间婚服裤装样本分析
样本名称
服饰样本
款式特征/cm
款式图
裤长
腰围
腰宽
紫暗纹大裆裤
裆深
裤口宽
缘饰宽
裤长
裆深
收稿日期:
2023
09
09
基金项目:
2024 年 度 河 南 省 高 校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一 般 项 目(
2024
-ZZJH346);2023 中 原 工 学 院 研 究 生 科 研 创 新 计 划 项 目
(
YKY2023SK03)
第一作者:孔 令 奇 (
1981—)女,副 教 授,研 究 方 向 为 服 饰 文 化 与 设 计,
一片式。围裹式裙腰尺寸大于人体尺寸,平均约为人体
尺寸的 1.

近现代服装

近现代服装
第十章 近现代服装
• • • •
重点难点: 1 新文化与旧文化的相互矛盾在哪里 2 中山装的形制特点有哪些 3 新文化形式下的男服主要有几种配套形 式?与着装者身份有何关系? • 4 女服有何重大改变?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第一节 概述
• 1911年的辛亥革命 • 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 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 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 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文明新装高领窄袖长袄彩绣高领长袄旗袍清末满族妇女服装样式大襟长袖旗袍二十世纪初期的样式高领中袖旗袍二十年代中期的样式曲襟长袖旗袍二十年代末期的样式无袖前开衩紧身长旗衬垫肩装袖旗袍新旗袍综述近代服饰文化的转折点是在已经形成中国特有的民族统一起来的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的服饰文化改革了民间服饰民俗形成了新的近现代服饰文化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 三纲五常、六纪文化受到冲击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 第一纪诸父,即父亲叔伯这一辈; 第二纪兄弟; 第三纪诸舅,即母亲这一系; 第四纪族人,即自己家族里的一批人; 第五纪师长和朋友,此乃六纪。
第二节 辛亥革命后期服装的基本类型
• 1、美国人发明了人造丝 人造丝来源有石油和生物,源自生物的人 造丝称为再生纤维。 • 2、西方服饰流入中国—洋服。 • 3、旗袍的变化,从旗人的衣服—新旗袍。 • 4、中山装对清朝服饰的冲击
4袋 / 无袋褶
•1925-1927年,演进成现代式样
•款式
– – – – – – – 对称西式结构, 翻领, 4袋 国之四维 上2小袋,倒山形笔架式袋盖—尊重知识(分子) 下两大袋,琴式 衣襟5纽 民国5权分立 3袖纽 三民主义

中国近代女性服饰的变化

中国近代女性服饰的变化

中国近代女性服饰的变化近代中国女性服饰的变化一、湘绣服湘绣服,传统湖南省的家饰服饰,并受到大部分华语文化圈的欢迎,因其既美丽又有纹理而被很多其他文化圈的女性推崇和把玩。

湘绣服的制作,多由绣师母子俩一同协作完成,缝制的布料多为当地的锦绣或丝绸,缝纫手法既美观又考究,而且显示出丰富的民族风情。

湘绣服的色彩有着一些特殊的历史意涵,体现着当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钟爱。

二、长衫加蓬裙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近代女性服饰发生了变化。

在19世纪,普遍会见西方式的礼服,这种服装由里衬加上外套长袍,外边加上裙子,被称为“长衫加蓬裙”。

它以民族服饰元素搭配,大衣长袍花痴藤,又为西方服饰修饰,上衣布料用印花,边缘使用米簇,大衣口袋加上格纹及褶边,堆叠状的蓬裙自然扩展。

三、锦服20世纪初,中国古典服饰发生巨大转变,从就湘绣服及长衫加蓬裙发展到锦服。

锦服﹝Chi-koi绣锦﹞通常是一件口袋装饰的无领宽松服装,多以竹编、丝绸及其它装饰品为装饰,穿着锦服的女性看起来也更时尚灵动。

20世纪50至60年代,锦服受到传统服装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新潮元素份量,模仿出蓬裙大衣领子,宽松装饰,以灵动细节设计,展现女性优雅和力量,受到更多人的推崇。

四、长袍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式服装出现了一些改良的类型,如长袍,它紧贴身着,宽松的下摆搭配金属丝绸,或湖流纹,纽扣等装饰品,同时,穿着长袍能使你的气质更加显著,把传统服饰也融入于当代时尚中,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总结从湘绣服,到长衫加蓬裙,再到锦服,以及长袍,中国近代女性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且,每一种服饰都有其文化传统的内涵,代表着细致的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服饰,不但包含文化传统,又带来时尚潮流,使传统服饰更新,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和喜爱,使得中国传统服饰王国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近代马面裙形制类型与演变的实例分析

近代马面裙形制类型与演变的实例分析

近代马面裙形制类型与演变的实例分析王懿;张竞琼【摘要】通过对我国近代马面裙的实物分析,研究马面裙的测量数据,以展现该时期马面裙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上海艺风堂博物馆中的馆藏马面裙为基础,剖析了民国时期鱼鳞百褶裙、凤尾裙、襕干裙等的形制结构及工艺方法.论述了我国裙装由包含大量褶裥的离体式廓形发展至包含少量省褶的合体式廓形、由繁缛的多片式裙装版型发展至简洁的四片式裙装版型、由二维至三维的裁剪方式的变化脉络.通过对鱼鳞百褶裙、襕干裙、凤尾裙及合拢的裙进行实物研究,对其形制结构进行了分析,逐步剖析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传统马面裙形制结构变迁的过程.【期刊名称】《纺织学报》【年(卷),期】2014(035)004【总页数】6页(P110-115)【关键词】马面裙;鱼鳞百褶裙;襕干裙;凤尾裙;形制演变【作者】王懿;张竞琼【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通226011;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41.71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裙,群也。

连接群幅也”。

[1]裙为我国下裳的主要形制。

马面裙是在传统“围裙”的基础上,加上裙门、褶裥、襕干、刺绣等结构工艺及装饰变化而成,并在近代发展成熟和完善。

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马面裙呈现围式造型,展开为长方形或梯形,与中国传统服饰的平面造型相吻合[2],另一些学者论述了裙装由晚清时期的两片围系之裙发展到一片制围系,再逐渐演变至民国时期的一件制套穿方式的演变[3]。

研究者大都只就某个时期的裙装进行分析研究,或是专门研究裙装的制式、款式、色彩、纹样等。

本文根据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下文简称为江大馆)和上海艺风堂博物馆(下文简称为艺风堂)馆藏的裙装传世实物,重点研究了明清及民国时期的马面裙的裁剪结构和形制特点。

1 马面裙的类型与特征1.1 马面裙的界定马面裙是在传统“围裙”的基础上,加上裙门、褶裥、襕干、刺绣等结构工艺及装饰变化而成,并在近代发展成熟和完善,裙子两侧是折裥,中间有一部分是光面,俗称“马面”。

近代江南地区民间大襟袄制作工艺

近代江南地区民间大襟袄制作工艺


—— — — ’ 广 B

N ‘ 7 T


里料 : 布类 的粗 平布 、 棉 府绸 等 , 丝类 的电力纺 、 塔 夫绸 等 , 毛织 品类 的驼绒等 。 衬料 : 以纱 布 为主 。用 浆 糊将 纱 布与 面 料 黏 在 起, 使服 装具 有平 伏 、 括 的外 型 , 时也 易 于 制 挺 同
近 代 江 南地 区 民间大襟 祆 制作 工艺
陈 道 玲 ,张 竞 琼
( 南 大 学 纺 织 服装 学 院 , 苏 无 锡 江 江 242) 1 12


对 近 代 江 南 地 区 民 间大 襟袄 的制 作 工 艺 进 行 了研 究 分 析 。通 过 对 江南 地 区 民 间 服 饰 工 艺 传 人 的 调 研 , 对
s c s atr m a i g, c tig o o y n se v s c la o nig, s wi g, pa t a pli g, su u h a p te n kn u t f b d a d le e , olr pe n n e n se p y n tf p d i g, b t n a dn ut m a i g, ec Al he e t p a e e o d d, smu a e a d a ay e o kn t. l t s se s r r c r e i l td n n lz d. Th un q e e iu
1 用 料 及 工 具
近 代 江南 地 区 大 襟 袄 的 主 要 制 作 材 料 包 括 面 料 、 料 、 料 、 充料 、 里 衬 填 浆糊 、 缝线 等 。
收 稿 日期 :0 1— 5— 4 21 0 0
修 回 日期 :0 1— 8—1 21 0 4

【研究】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暗八仙”纹样的造型特征探析

【研究】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暗八仙”纹样的造型特征探析

【研究】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暗八仙”纹样的造型特征探析摘要: 为探究不同干燥工艺对蚕茧质量和品质的影响,制定蚕茧加工领域亟需的蚕茧干燥技术与蚕丝品质评价技术规程,对供试的桑蚕鲜茧采用不同干燥工艺处理,比较鲜茧、半干茧、干茧及过干茧4个试验组的蚕茧与茧丝质量指标,即解舒率、茧丝纤度、清洁、洁净、万米吊糙次数及生丝表面观察和红外分析,评价不同试验组的蚕茧与茧丝品质。

研究结果表明:鲜茧缫丝可提高解舒率,减少万米吊糙次数,但鲜茧生丝的表面丝胶颗粒更加明显,恰当的烘茧工艺处理更有助于补正茧质,提高生丝品位。

研究背景“暗八仙”纹样是由“明八仙”纹样衍生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器物纹样,应用范围广泛。

武从文[1]分析了克拉克瓷器上“暗八仙”纹饰的艺术特征及其发展脉络;李玥[2]基于民间美术中的八仙图像,探讨了“暗八仙”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已有研究多集中于瓷器及建筑中的“暗八仙”纹样,然服饰作为最贴近百姓生活的民间艺术载体,其研究视角与切入点,对挖掘传统民间艺术、关照当时社会等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江南大学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以下简称“江南大学传习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等地的传世服饰品实物基础,梳理“暗八仙”纹样历史渊源,探析纹样的造型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其文化内涵。

“暗八仙”纹样概述八仙人物形象在民间流传甚广,多指道教中惩恶扬善、抑富济贫的八位神仙[3],他们混迹世间,为民众治病解难,深受敬仰。

据考证,八仙传说最早出现在汉代,直至明代八仙人物形象才有了明确的记载,吴元泰所著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中将八仙列为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铁拐李、何仙姑、汉钟离、曹国舅和蓝采和。

这八位仙人均为凡人得道,个性和百姓比较接近,分别指代现实生活中男、女、老、幼、富、贵、贫、贱八类人物[4]。

随着八仙故事的传播与发展,八位凡人逐渐被神化、符号化。

明末清初,人们以八仙各自所持的器物隐喻八位神仙,称为“暗八仙”,亦可称为“道家八宝”,分别指张果老的渔鼓、吕洞宾的宝剑、韩湘子的笛(或箫)、铁拐李的葫芦、何仙姑的荷花(或笟篱)、汉钟离的扇子、曹国舅的阴阳板和蓝采和的花篮(表1),一件宝物指代一位神仙,见物如见人,表达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和期盼。

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几何纹样形式的流变与特征

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几何纹样形式的流变与特征
b s d o e ia e a e d mo sr td. a e n h rtg r e n ta e
Ke y wo d n o e i a a i n lt r s e t rc H n n t a i o y;f l l t e;g o o k coh e me rc p te n;t r ;v r a i n;f a u e ti a t r om a i to e t r
近代 汉族 民 间服 饰 几 何 纹样 形式 的流 变 与 特 征
梁 惠娥 ,胥 筝 筝 ,崔 荣 荣
( 南) 1 12


几何 纹样 作 为 中 国 传 统 纹样 , 人 类 智 慧 和 创 造 力 的 体 现 。在 文 献 分 析 的 基 础 上 , 用 江 南 大 学 民 间 服 是 利
L ANG ie,XU e g h n I Hu Zh n z e g, CUIRo g o g n rn
( ol e fT xis& Co i , i g a n e i ,Wu i J n s 2 1 2 C i ) C l g ete e o l l hn Ja n n U i r t t g n v sy x , i g u , hn a 1 42 a
第 3 2卷 第 7期
21 O 1年 7月
纺 织 学 报
J u n lo xie Re e r h o r a fTe tl s a c
VO . 2. NO 7 13 .
J1 u .,2 01 1
文章 编 号 :2 3 9 2 ( 0 ) 7 0 2 — 5 0 5 — 7 1 2 1 0 - 1 2 0 1
饰 传 习 馆 馆 藏 的 民 间 服 饰 , 图结 合 近 代 中 国 曲折 波 澜 的 社 会 背 景 , 近 代 汉 族 民 间 服 饰 中几 何 纹 样 形 式 的 流 变 试 对 进行 探究 。通 过对 几 何 纹样 种类 题材 、 用 形 式 以及 装 饰 手 法 等 形 式 的整 理 和 分 析 , 征 近 代 汉族 民 间 服 饰 几 何 应 论 纹样 形式 的 变 迁 过 程 , 结 出其 纹 样 形 式 流 变 的特 点 。 同 时 , 证 了 近 代 汉 族 民 间 服 饰 中 有 大 量 以 几 何 纹 样 为 主 总 验 题 的 服 饰 品 , 在 传 承 先 代 的基 础 L 进 行 了一 系列 变 革 和 创 新 。 其 又

清末民初服饰变迁

清末民初服饰变迁

清末民初服饰变化影响
• 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大变革与大发展,服饰变化 随之而来。中国的服饰开始呈现多元化,男女服饰 样式繁多,中西服装交相辉映,一时间百花齐放, 在中国服饰史上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这对 社会制度与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服装 走向西式化道路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长袍:袍长过膝,领子是圆的,带大襟有扣襻,袖 子肥瘦适中,下摆留有开禊。
主题秀之穿在身上的历史
• 无袖外褂:坎肩,它是由汉族穿的“半臂”逐渐演 变而来,纽扣较多
主题秀之穿在身上的历史
• 清末女子:旗装,偏襟 大衫 • 讲究装饰的妇女,每每 在长袍的衣襟、领口、 袖边处镶上绦子花边, 作为美的点缀。
主题秀:
清末男子服饰变化:
• 长装是中国传统装式 • 满族长袍,汉族上衣下裙或上衣下裤 • 晚清男子经典装束为长袍马褂,有长发辫 马褂穿在长袍外边,这样便于骑射。马褂又分为 半袖、短袖和无袖几种,根据官品等级和家庭状况 分不同的布料制成,等级最高的是黄马褂。
主题秀之穿在身上的历史
• 马褂:衣长及脐,袖长及肘,四面开衩;袖口装有 剪袖
清末民初服饰变化特点
• 从保守到开放,更注重个性解放 长久以来,服装一直被看作遮羞保暖御寒的工 具,很少注重美感,加之礼教的束缚更不用说本身 的形体特征。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的影响,人们思 想观念逐渐文明开化,服饰开始产生新的变化,这 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逐渐开放和注重个性解放上。男 子脱掉老气的长袍马褂,穿上笔挺的西装或制服。 西服更能显示出男性的阳刚之美,意气风发,紧凑 灵活;旗袍洋装则更好的勾勒出除了女性的自然美。
清末民初服饰变化特点
• 造型款式上从平面走向立体
• 穿着方式从传统中式走向中西结合 辛亥革命理论和其推崇的社会制度模式都是直接 源于欧美国家,效仿西方成为一时风气。当时,许 多大城市兴起一股西化思潮,服饰崇洋风气便受到 其推动。1912年初,民国政府制定新礼服方案,一 些人倾向以西服为定式,这对服饰的趋洋风气不无 推波助澜。

近代中原民间虎头帽形制及其手工修复针法研究

近代中原民间虎头帽形制及其手工修复针法研究

近代中原民间虎头帽形制及其手工修复针法研究於凌;洪文进;苗钰【摘要】In order to study the shape and traditional manual stitch of the folk tiger head imitation cap in central area of China, the tiger head imitation caps connected in Folk Costum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udio of Jiangnan University and Henan Museum were deeply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shape and manual tailoring stitch of the tiger head imitation caps were classified, an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emory of tiger head imitation caps were repaired in an exploratory manner. The pure manual methods of repairing and preserving traditional tiger head imitation caps were found out through visiting tiger head imitation cap makers in central area of China and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iger head imitation caps. Finally, the remaining incomplete tiger head imitation cap was repaired by using the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stitch. The research further proves the superiority and feasibility of pure manual repair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repair path of the folk costume.%为了研究中原地区民间虎头帽形制与传统手工针法工艺,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和河南博物院馆藏的虎头帽深入分析与研究,对虎头帽的形制和手工缝制工艺进行分类,探索性地恢复了虎头帽的传统历史文化记忆。

近代对襟女褂形制与裁剪技艺研究

近代对襟女褂形制与裁剪技艺研究

近代对襟女褂形制与裁剪技艺研究陈道玲;程朋朋【摘要】为研究近代对襟女褂的形制和裁剪技艺,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东华大学服饰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王金华收藏的近代对襟女褂实物及实物图像的观察、测量数据的整理、分析和对相关传统服饰制作传承人的走访,得出近代对襟女褂形制在保持传统平面性的基础上,衣身整体造型是由宽松走向合体,并出现西式服饰特点如戗驳领、肩线下倾、窄袖收腰等形制;对襟女褂在保持传统的"平面裁剪"特点之外,还采用了"以后定前"的折叠裁剪法和利用"拉襟"方式对前门襟留缝份、加放量、做撇胸和使肩线后移的裁剪特点,同时这也说明了在近代这一特殊时期,人们正在利用自己的智慧使得传统服饰变得适体.【期刊名称】《武汉纺织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1)003【总页数】5页(P71-75)【关键词】近代;民间;对襟女褂;形制;裁剪技艺【作者】陈道玲;程朋朋【作者单位】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41.12襟,是指用来打开或关闭衣服的部位,跟“衽”的意思相同[1]。

对襟是指开启交合的部位在衣片前中心线处,左右两边衣片相互对开,作为传统服饰门襟形式之一,常见于衫、褂中[2]。

目前,许多学者主要从民俗学、社会学等角度展开传统服饰的研究,可是对近代民间对襟服饰传统制作工艺方面的研究有所不足,所以笔者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东华大学服饰博物馆馆藏和民间收藏家王金华收藏的总计613件女上衣中的90件近代对襟女褂实物图像的观察、测量数据的整理、相关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走访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近代对襟女褂的形制和裁剪技艺展开了系统研究,这对民间传统服饰的传承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近代汉族女装传统滚边的分类与制作工艺

近代汉族女装传统滚边的分类与制作工艺

近代汉族女装传统滚边的分类与制作工艺王艳香;崔荣荣【摘要】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内收藏的女装实物资料的研究、整理,将近代汉族传统滚边装饰工艺分为单独滚边工艺和组合滚边工艺两大类别,并将典型的工艺制作步骤、针法等信息详细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分别总结出单独滚边工艺、滚滚组合、滚镶组合、滚嵌组合工艺各自的缝制特点,并进一步从装饰部位、类型、面料、演变等方面总结出滚边装饰规律;从裁剪、缝制等方面总结出滚边工艺技巧.物质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但信息却可以较好地保存延续.为有效地传承传统装饰工艺的精髓,对传统滚边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传承提出了一些建议.【期刊名称】《丝绸》【年(卷),期】2018(055)007【总页数】9页(P75-83)【关键词】近代;汉族女装;滚边;制作工艺;传承【作者】王艳香;崔荣荣【作者单位】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江苏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41.3;K892.23滚边,古称“绲”或“纯”,是一种用斜丝络的窄布条把衣服某些部位的边沿包光,并以此来增加衣服美观的传统特色缝制工艺[1],是近代妇女们最常用也是最具有特色的工艺之一。

明代杨慎《升庵经说》载“纯音衮,今云衮边”,成为对滚边最早的记载。

目前学术界,对近代女性服饰的研究仍停留在对其功能性和装饰性两方面,本文以江南大学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中具有滚边装饰的女装为对象,进行统计分析,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滚边工艺,详细分析其制作过程。

在尽量不破坏现存实物的基础上,近距离分析滚边的工艺,着重研究已破损服装的滚边的内部结构和线迹构成。

并且对相应工艺进行复原,其复原结果与实物滚边特征吻合,反证出该工艺步骤的可行性。

1 滚边的分类滚边是服装中常用的一种装饰工艺手法,衣服的表面和反面都可以看到滚条,适合任意弧度的造型。

除了可以使衣物边缘光洁、增加服装牢度的实用功能外,还可利用不同颜色的布帛滚边起到加强装饰的作用[2],为中国服装增加独特的古老韵味。

传统民间改制型儿童斗篷的复原与设计研究

传统民间改制型儿童斗篷的复原与设计研究

传统民间改制型儿童斗篷的复原与设计研究作者:吕轩崔荣荣来源:《丝绸》2024年第03期摘要:傳统民间改制型儿童斗篷是利用成人旧衣物改制而成的童装之一。

文章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和笔者田野考察拍摄的改制型儿童斗篷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其改制背景、工艺痕迹、服装结构来推演旧衣物来源,并通过复原马面裙、女褂改制成儿童斗篷的过程为案例进行实证。

研究表明:民间制作者通常首选布料面积大、绣花精致具有装饰性的传统民间服饰作为改制材料,其次是其他家纺产品;其设计特征表现为色彩选择以祈福为目的,图案重组以满足显露需求为重点,细节装饰以搭配主体为基准,改制遵循“以大化小”“翻旧为新”“美化传承”的原则。

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和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艰苦朴素品质、祈福观念、民间造物智慧。

关键词:传统民间服饰;儿童斗篷;旧衣改制;复原;设计特征;民间造物智慧中图分类号:TS941.7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003(2024)03-0011-09DOI:10.3969/j.issn.1001-7003.2024.03.002儿童斗篷是外出防风御寒、穿脱方便的披挂之服,但由于穿着对象是儿童,因此,在形制及设计特征上有其独特性。

学界关于传统儿童服饰的研究,钟漫天[1]梳理了近代儿童服饰的民俗文化、礼仪、分类及工艺;李雁[2]梳理了从唐到明清不同朝代的儿童史,对其中儿童服饰的特征做了总结;王金华[3]、包铭新[4]主要依托童装服饰藏品,进行图像研究。

专门针对传统儿童斗篷进行研究的文献甚少。

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及物资的紧缺,旧衣改制成为民间常用的生活方式之一。

董倩[5]、耿春晓[6]以报刊为研究材料,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旧衣改制的开展、形成与实践过程中官方媒体的推动。

改制的产生受社会变革和意识形态变迁的影响,改制后的斗篷作为工艺行为的产物,体现功能与生理、技艺与心理的联系[7]。

但鲜有以设计学视域分析旧衣改制的结构、过程、技艺及制作者的思考。

传统民间改制型儿童斗篷的复原与设计研究

传统民间改制型儿童斗篷的复原与设计研究

理论与方法丝绸JOURNALOFSILK传统民间改制型儿童斗篷的复原与设计研究Studyonrestoringanddesigningrepurposedchildren scloaksinfolktraditions吕㊀轩1ꎬ崔荣荣2(1.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ꎬ成都610066ꎻ2.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ꎬ杭州310018)摘要:传统民间改制型儿童斗篷是利用成人旧衣物改制而成的童装之一ꎮ文章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和笔者田野考察拍摄的改制型儿童斗篷为研究对象ꎬ以探究其改制背景㊁工艺痕迹㊁服装结构来推演旧衣物来源ꎬ并通过复原马面裙㊁女褂改制成儿童斗篷的过程为案例进行实证ꎮ研究表明:民间制作者通常首选布料面积大㊁绣花精致具有装饰性的传统民间服饰作为改制材料ꎬ其次是其他家纺产品ꎻ其设计特征表现为色彩选择以祈福为目的ꎬ图案重组以满足显露需求为重点ꎬ细节装饰以搭配主体为基准ꎬ改制遵循 以大化小 翻旧为新 美化传承 的原则ꎮ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和文化内涵ꎬ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艰苦朴素品质㊁祈福观念㊁民间造物智慧ꎮ关键词:传统民间服饰ꎻ儿童斗篷ꎻ旧衣改制ꎻ复原ꎻ设计特征ꎻ民间造物智慧中图分类号:TS941.725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7003(2024)03001109DOI:10.3969∕j.issn.1001 ̄7003.2024.03.002收稿日期:20230620ꎻ修回日期:2024011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西部边疆规划基金项目(22XJA760001)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2YJA850004)ꎻ四川师范大学校级实验室创新研究项目实验技术与管理项目(XJ20230095)ꎻ四川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20220064XKC)作者简介:吕轩(1984)ꎬ女ꎬ讲师ꎬ硕士ꎬ主要从事服装设计与服饰文化的研究ꎮ㊀㊀儿童斗篷是外出防风御寒㊁穿脱方便的披挂之服ꎬ但由于穿着对象是儿童ꎬ因此ꎬ在形制及设计特征上有其独特性ꎮ学界关于传统儿童服饰的研究ꎬ钟漫天[1]梳理了近代儿童服饰的民俗文化㊁礼仪㊁分类及工艺ꎻ李雁[2]梳理了从唐到明清不同朝代的儿童史ꎬ对其中儿童服饰的特征做了总结ꎻ王金华[3]㊁包铭新[4]主要依托童装服饰藏品ꎬ进行图像研究ꎮ专门针对传统儿童斗篷进行研究的文献甚少ꎮ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ꎬ由于经济及物资的紧缺ꎬ旧衣改制成为民间常用的生活方式之一ꎮ董倩[5]㊁耿春晓[6]以报刊为研究材料ꎬ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旧衣改制的开展㊁形成与实践过程中官方媒体的推动ꎮ改制的产生受社会变革和意识形态变迁的影响ꎬ改制后的斗篷作为工艺行为的产物ꎬ体现功能与生理㊁技艺与心理的联系[7]ꎮ但鲜有以设计学视域分析旧衣改制的结构㊁过程㊁技艺及制作者的思考ꎮ笔者在整理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的13件儿童斗篷时ꎬ发现2件来自山东和河南的民间儿童斗篷是由 马面裙 改制而来ꎬ这与钟漫天[1]提到的陕西一件用 红盖头 改制成斗篷的造物设计思想不谋而合ꎮ随后ꎬ笔者到山西进行民间服饰田野调查时ꎬ拍摄了51款儿童斗篷ꎬ其中有13款明确存在改制表征ꎬ3款疑似为改制ꎮ说明民间用拆旧改新制作儿童斗篷的方式比较普遍ꎮ故本文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实物及田野调查收集的资料为研究对象ꎬ样本年代跨越晚清㊁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ꎬ从 改 的角度ꎬ探讨传统民间改制型儿童斗篷的改制现象㊁改制过程及设计特征ꎬ以此充实传统民间儿童服饰的研究内容ꎮ同时ꎬ也为研究旧衣改制的学者提供研究案例和路径参考ꎮ1㊀传统民间改制型儿童斗篷产生的原因分析从清代开始已有 估衣行当 ꎬ专卖旧衣和旧改新的衣服ꎮ从事缝补衣服工作的贫苦妇女ꎬ被称为 缝穷婆 [8]ꎮ女红好的母亲也会亲手将旧衣改给孩子穿ꎬ如1911年«妇女时报»发表文章 旧衣再可染以他色或更改小儿衣服 ꎻ1932年«汉口中西报»提到 以前少时ꎬ父母会把阿大的旧衣服给阿二穿ꎬ把父亲的旧衣ꎬ改做童装 ꎮ穿旧衣㊁改旧衣的行为能够展开并延续ꎬ有几方面原因:一是贯穿百姓生活的惜物的传统实用主义价值观ꎮ1909年«河南白话科学报»刊登文章ꎬ教导民众惜物以养德ꎻ1914年«妇女时报»张鹓瑛呼吁: 爱惜物力夫ꎬ世界之物无论天然㊁人造皆致之不易ꎬ成之艰难ꎬ故吾求学明礼之女子ꎬ尤当爱惜物力ꎬ俾免縻费ꎬ须知物无贵贱皆有所用ꎬ不可任意毁弃而暴殄天物也ꎮ 二是物资拮据年代下ꎬ反对浪费Vol.61㊀No.3Studyonrestoringanddesigningrepurposedchildren scloaksinfolktraditions是社会生产的主流倡导ꎬ旧衣改制是经济困难时期的不得已选择ꎮ1933年老舍在«估衣»中提到ꎬ在提倡抵制仇货㊁宣扬爱国主义时ꎬ普通穷苦百姓不得已依然购买便宜的东洋旧衣裳ꎬ 乡民推车的推车ꎬ持扁担的持扁担ꎬ专来运买这种 估衣捆 ꎮ拿回家去ꎬ拆大改小ꎬ一束便能改造好几件衣服 ꎮ三是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对旧衣改制的推动ꎮ«人民日报»在1957年就多次提倡节约布匹ꎬ围绕穿旧衣㊁改旧衣展开讨论ꎬ恪娱针对儿童服装提出 乳儿的衣服应尽量利用成人的旧衣改制 ꎻ同年ꎬ人民日报记者报导由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筹委会在北京召开的关于 生产中节约棉布方法 的会议ꎬ中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服装业代表ꎬ就裁剪技术的改进㊁碎料利用㊁翻旧改新展开交流ꎮ因此ꎬ在 节俭尚物 理念的倡导之下ꎬ旧衣改制成为当时人民满足日常穿衣需求的重要方式ꎮ在服饰改制的类目中ꎬ由于儿童服饰更加适合 拆大改小 的特点ꎬ从而跃升为改制的主要对象ꎮ文博机构和民间收藏家多有收藏改制型儿童斗篷ꎮ儿童斗篷的历史发展虽不如成人斗篷脉络清晰ꎬ但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也有所佐证ꎮ距今3800年的新疆罗布泊小河墓葬出土了包裹婴儿的毛织物斗篷ꎻ东汉出土的哺乳俑中婴儿披着的外衣与斗篷形制相似ꎻ清代开始ꎬ儿童斗篷的装饰趋向华丽ꎬ也开始有大量实物得以留存[1]ꎻ近代至今ꎬ儿童斗篷作为童装服饰单品仍被使用ꎮ改制型斗篷虽然是 自下而上的设计 [9]ꎬ但仍遵循了传统儿童斗篷的基本形制ꎬ其特征为对襟无袖ꎬ后背领围线部位打褶或抽褶ꎬ正面用1~3粒扣或者带子固定领口及门襟ꎬ平面状态下ꎬ廓形呈上窄下宽中间略微隆起的梯形ꎬ立体状态下呈 钟 的造型ꎬ内里絮薄棉或皮草ꎮ通过对现有儿童斗篷样本的数据整理ꎬ儿童斗篷有立领斗篷与连帽斗篷两种形制ꎬ立领斗篷以图1(a)领型最为常见ꎬ图1(b)领型因波浪褶呈现更立体的造型感ꎮ相较于图1(d)款的连帽样式ꎬ图1(c)款将儿童的虎头帽与斗篷相连ꎬ更具有儿童服饰属性ꎮ由于使用功能不同ꎬ儿童斗篷有区别于成人斗篷的特点:1)考虑到儿童头部保暖的重要功能ꎬ儿童斗篷几乎没有无领斗篷ꎮ2)由于成长发育原因ꎬ儿童肩部较窄ꎬ肩宽与领宽的差数没有成人的大ꎬ因此斗篷后领围的褶裥不如成人斗篷那么多ꎮ图1㊀儿童斗篷的领型Fig.1㊀Collarofchildren scloaks2㊀传统民间改制型儿童斗篷的判定与改制复原2.1㊀传统民间儿童斗篷改制现象的判定从研究样本中筛选出改制型儿童斗篷ꎬ主要有两个依据:1)从斗篷外观即可观察到改制痕迹ꎬ改制现象是显性的ꎮ这类斗篷一部分可以明确推断出由何物改制而来ꎬ如裙改制㊁女褂改制等ꎻ另一部分只能确认是改制ꎬ但材料外观已经看不出原物的造型ꎬ这类归纳为其他改制ꎮ2)从斗篷图案的题材寓意进行反推ꎬ改制现象是隐性的ꎬ判断为疑似改制ꎬ笔者认为这类改制有商榷的空间ꎮ2.1.1㊀从斗篷外观状态判断改制儿童斗篷结构简单ꎬ衣身部分多为一片完整面料制成ꎬ并在后领围处抽褶裥ꎬ使斗篷呈钟型ꎬ不需要额外的分割线即可使斗篷披挂在肩部ꎮ儿童斗篷的外观改制痕迹主要从三个角度判断:一是相对完整的斗篷图案能直观地看出改制原型ꎮ如表1中1#组图所示ꎬ斗篷的主体图案可以明确判断是由马面裙最具有装饰性的马面部分制成ꎬ次要图案由裙袂部分制成ꎮ二是斗篷图案是由多个图案重组而成ꎮ如表1中2#斗篷ꎬ将两个相同的图案拆分后ꎬ重组成两个新的图案ꎬ并分别用在领和衣身两个部位ꎮ三是斗篷上不同材质的绣线或布料ꎮ民间制作者因材料不够ꎬ只能特意选用颜色和质感都极为接近的材料进行拼凑ꎮ如表1中3#斗篷的领子ꎬ面料是两块绣花面料拼缝而成ꎬ里料则用到更多布块ꎮ而且领面中间的图案是两个绣花对称组合起来的ꎬ与两边图案用的绣线不同ꎬ图案的风格一个精致细腻㊁一个粗狂质朴ꎮ笔者推测ꎬ图案并非同一人所绣ꎮ后两个角度只能明确斗篷为改制而成ꎬ但材料经裁剪已看不出旧物为何ꎬ很难确定改制的来源ꎮ2.1.2㊀从斗篷图案题材判断改制女红ꎬ物品虽小ꎬ却联系着复杂的心态㊁观念㊁意识或情感[10]ꎬ母亲或长辈在细心制作儿童斗篷时一针一线都有特殊第61卷㊀第3期传统民间改制型儿童斗篷的复原与设计研究寓意和表达ꎮ 某种形象㊁某种特定组合表达什么ꎬ用在什么地方ꎬ都有约定俗成的含义ꎬ这就是范式 ꎬ这种范式使刺绣的题材和内容在文化史的纵向发展上呈现稳定性[11]ꎮ基于这个思路ꎬ在整理儿童斗篷上的刺绣图案时发现ꎬ除了常用的祈福㊁辟邪㊁护佑孩子健康的题材外ꎬ还有表1中4#组图歌颂爱情和婚姻的题材ꎮ邝杨华[12]在研究丝绸艺术与民间刺绣时描述ꎬ山西有用婚礼用品 苫盆巾 改成儿童肚兜的习俗ꎻ前文也提到ꎬ用结婚时的 红盖头 改制成儿童斗篷ꎬ改制的衣物皆来源于结婚用品ꎮ另外ꎬ母亲出嫁时使用的嫁衣或纺织用品ꎬ兼具寓意好与材料新的特性ꎬ极为适合拿来改制成儿童衣物ꎮ故笔者推断ꎬ以爱情㊁婚姻为刺绣题材的红色儿童斗篷ꎬ疑似是用婚庆用品改制而成ꎮ表1㊀民间儿童斗篷的改制判断Tab.1㊀Judgmentontherepurposingoffolkchildren scloaks2.2㊀传统民间儿童斗篷的改制复原斗篷的结构主要是衣身与衣领或衣帽两个部分ꎬ廓形呈现上窄下宽的梯形ꎬ工艺难度不高ꎮ将成人的旧物拆大改小ꎬ制作成儿童斗篷ꎬ选择完整㊁面积大㊁方正的材料为宜ꎮ在改制型儿童斗篷样本中ꎬ能明确的改制旧衣以马面裙居多ꎬ改制方式也更灵活多样ꎮ此外ꎬ个别改制型儿童斗篷既缺少原旧衣的准确信息ꎬ又无法从外观的工艺痕迹判断旧衣来源ꎬ这类样本则需根据儿童斗篷实物的细节去反推ꎬ梳理出最为合理的旧衣原型的猜测ꎮ旧衣改制重在 改 ꎬ在满足儿童斗篷基本的实用性外ꎬ 改的巧 最能体现民间智慧ꎮ笔者主要以马面裙㊁女褂为旧衣原型ꎬ推演从成人衣物到儿童斗篷的改制过程ꎮ2.2.1㊀马面裙改制成儿童斗篷的过程复原改制型儿童斗篷的主体由马面裙的前后马面㊁裙两袂㊁马面的内侧裙幅及裙腰头7个部分进行不同方式的取舍与重组ꎮ表2中ꎬ字母A1㊁A2㊁B1㊁B2㊁C1㊁C2㊁D依次代表马面裙的不同部分ꎬX代表额外材料ꎬ灰色表示改制过程中对原物的保留部分ꎬ白色为未保留部分ꎮ通过复原样本的改制过程可以看出ꎬ制作者在将马面裙改为斗篷时ꎬ会保留刺绣最多的前后马面和裙两袂ꎬ在此基础上ꎬ变换不同的组合方式与工艺手段ꎮ究其原因ꎬ一方面是与制作者个人的改制想法和审美喜好紧密相关ꎮ如表2中1#斗篷将前㊁后马面垂直组合ꎬ分别用在斗篷的后背中心与领部位置ꎬ裙袂用于后背两侧ꎬ并保留马面裙上的流苏与蕾丝以装饰斗篷的缘边ꎮ穿着时ꎬ后背中心及领部呈现T字形的视觉效果ꎮ而表2中2#斗篷则将前㊁后马面合并作为斗篷的后背主体ꎮ一侧的裙袂一分为二ꎬ用在斗篷的两侧ꎮ而另一侧的裙袂分成三个部分ꎬB2下端三分之一部分被拆解为两块小的扇形ꎬ调转方向缝合后ꎬ既以对称的方式重组了图案ꎬ又自然地形成两端高中间低的元宝领ꎮ穿Vol.61㊀No.3Studyonrestoringanddesigningrepurposedchildren scloaksinfolktraditions着时ꎬ领部弱化ꎬ视觉焦点则是背部ꎮ两者相比ꎬ1#斗篷的构图明显讲究ꎬ而2#斗篷的改造更为巧妙ꎬ既节省了更多材料ꎬ领型的款式也体现出制作者本身的审美倾向ꎮ另一方面ꎬ则与原材料可选的范围有限相关ꎮ如表2中3#斗篷样本的领子面料ꎬ与衣身并非相同材料ꎬ而是颜色极为相近的其他面料ꎮ衣身只用了马面及内侧裙幅部分ꎬ未用到马面裙的两侧裙袂ꎮ而表2中4#斗篷是以一片马面和一片裙袂作为衣身的主要材料ꎬ两侧拼的是马面的内侧裙幅ꎮ领子的面料更薄ꎬ与衣身同色不同质ꎮ组合而成的刺绣图案ꎬ视觉上既不对称ꎬ也缺少均衡的美感ꎮ笔者推断ꎬ马面裙的材料并不完整ꎬ或是部分有损坏而无法利用ꎬ制作者仅能以有限的材料ꎬ将旧物最精华的绣花部分展现出来ꎮ从以上样本可以看出ꎬ马面裙的绣花精致ꎬ裙身面积大ꎬ马面㊁裙袂㊁内侧裙幅的版型以长方形和扇形为主ꎬ组合方式灵活ꎬ极为适合改制成儿童斗篷ꎮ表2㊀马面裙改制成儿童斗篷的过程复原演示Tab.2㊀Restorationdemonstrationoftheprocessofrepurposinghorse ̄faceskirtsintochildren scloaks2.2.2㊀女褂改制成儿童斗篷的过程复原图2(a)儿童斗篷布片数量多达11片ꎬ其中9块布片带刺绣ꎬ2块为纯色布片ꎮ布片面积悬殊较大ꎬ有明显因布片尺寸不够拼凑的痕迹ꎮ笔者推断ꎬ该样本是使用旧衣改制而来的可能性较大ꎮ基于样本的颜色㊁工艺及不同布片上刺绣图案的比对ꎬ分析如下:一是斗篷为粉色ꎬ说明布料原为女性使用ꎮ二是斗篷左侧的弧形布片①较为特别ꎮ从斗篷整体裁片来看ꎬ制作者运用更多的是方正的布片ꎬ而衣片是弧形的原因ꎬ与材料原本的形状有关ꎮ该弧形布片与女褂的右衽大襟形状相似ꎮ三是①㊁②裁片结合起来ꎬ其绣花与③完全一致ꎬ而女褂前㊁后片衣身上的图案通常也相同ꎮ由此判断ꎬ左侧的①与右侧的②组合起来极有可能正是开了中缝的女褂大襟前片ꎬ而 ③ 是女褂的后片ꎮ基于以上原因ꎬ笔者推测该件改制型儿童斗篷的原旧衣可能是大襟式圆领女褂ꎮ故尝试复原斗篷的改制过程ꎬ来评估推测的合理性ꎮ首先ꎬ在图2(a)样本中ꎬ以黑色虚线绘出斗篷的缝合线ꎮ其次ꎬ沿缝合线将斗篷拆开ꎬ将布片如图2(b)平铺展开ꎬ并依次对布片编号ꎮ再次ꎬ以大襟式圆领女褂图2(c)为原型ꎬ参照儿童斗篷上的图案尺寸ꎬ在女褂上标示出图案的布局ꎮ最后ꎬ模拟将拆开的11片斗篷布片还原到女褂上ꎮ从图2(d)样本布片复原可以看出:斗篷有四块较大的布片ꎬ分别是①㊁②㊁③和 ꎻ按照前文分析ꎬ③还原到女褂的后片ꎬ斗篷两侧的①和②还原到带有中缝的女褂前片ꎬ①的形状吻合女褂的右衽大襟ꎻ 是斗篷的帽子部分ꎬ两朵绣花的间距相对较窄ꎬ依照女褂料中ꎬ花形在衣身上的间距宽㊁衣袖上的间距窄的特性ꎬ将 放在女褂直袖袖口位置较为合理ꎻ④㊁⑤拼接起来ꎬ按照镜像排列在另一侧直袖的袖口ꎻ剩下的⑥~⑩号布片排列在空间相对充足的右侧袖片上ꎮ通过以上复原过程ꎬ印证了该件儿童斗篷由女褂改制而来的判断是合理的ꎮ与用马面裙改制斗篷相比ꎬ女褂改成斗篷ꎬ更能体现制作者改制时的巧妙与智慧ꎮ如此之多的布片ꎬ第61卷㊀第3期传统民间改制型儿童斗篷的复原与设计研究可能是原物本身不完整或者原物的某些位置有损坏不能使用ꎬ需要大小布片的拼凑才能满足斗篷衣身的尺寸ꎮ改制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保留了带有绣花的布片ꎬ也增加了女褂拆解㊁布片选择及重组的难度ꎮ从斗篷实物效果来看ꎬ用心之处在于保证节约㊁惜物的同时ꎬ图案的组合也关照到形式美的对称与均衡ꎮ图2㊀女褂改制儿童斗篷过程复原演示Fig.2㊀Restorationdemonstrationoftheprocessofrepurposingwomen scoatsintochildren scloaks㊀㊀在改制型儿童斗篷样本里ꎬ有少部分儿童斗篷疑似为改制ꎮ如图案题材是 囍 或 鸳鸯 的红色斗篷ꎬ其原物可能是用于婚礼及表达爱情的婚庆及家纺用品ꎬ以及因为衣片尺寸不够ꎬ用同色面料或者绣花材料补凑的儿童斗篷ꎮ笔者以民间生活的常理ꎬ从外观或者图案题材推测ꎬ布料的第一次使用可能不是制作儿童斗篷ꎬ而是他物ꎮ对这类儿童斗篷的原衣旧物进行溯源ꎬ还需要更为细致的田野调查ꎬ从传承有序㊁明晰制作背景的服饰品中ꎬ方可获得更多信息ꎮ3㊀传统民间改制型儿童斗篷的设计特征改制是造物的一种行为ꎬ改制用的旧物无论是马面裙㊁女褂ꎬ抑或其他绣品ꎬ在解决功能问题的基础上ꎬ一针一线的设计活动都倾注了人的情感与精神[10]ꎮ民间儿童斗篷的改制现象适合作为研究案例ꎬ从设计学角度ꎬ结合活动发生当时的社会结构㊁生产方式㊁文化模式[13]ꎬ分析儿童斗篷改制过程中色彩㊁图案㊁装饰的设计特征ꎮ3.1㊀尚红习俗影响下的色彩选择及祝福色彩与自然㊁社会和人生诸方面的观念相关联ꎬ所体现的是一种吉祥审美观念 [14]ꎮ本文研究的64款儿童斗篷样本源自河南㊁山东和山西ꎮ这三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ꎬ地理位置紧邻ꎬ民间文化相近ꎬ在风俗习惯影响下ꎬ形成约定俗成的规范和色彩审美ꎮ图3针对样本做了三种类别的统计ꎬ分别是所有斗篷㊁新制斗篷㊁改制斗篷ꎮ可以直观看出ꎬ儿童斗篷都以红色系为主ꎬ其中以正红色占比最多ꎮ唯一的黑色斗篷ꎬ是因制作材料为黑色毛皮ꎮ中原地区汉民族对红色情有独钟ꎬ 尚红 心理传承着喜庆与吉祥的文化内涵ꎬ象征着幸福与美满ꎬ民间婚礼上的满堂红色就是典型例证ꎻ同时又是生命印记的象征ꎬ可以满足驱邪和祈佑的民俗心理[15]ꎮ在明确改制的15件儿童斗篷里ꎬ正红色斗篷多是用母亲的嫁衣改制而来ꎮ究其原因ꎬ一方面ꎬ用结婚时穿戴的红色嫁衣进行改制ꎬ寓意吉利ꎬ蕴含母亲的美好祈愿ꎮ另一方面是嫁衣刺绣精致ꎬ穿着次数少ꎬ材料较新ꎮ旧衣改做斗篷的过程蕴含长辈对晚辈的祝福ꎬ将红色运用在儿童穿着的斗篷上ꎬ既富贵吉祥ꎬ又能驱邪避恶ꎮ其中ꎬ紫色与黄色较为特殊ꎮ这两种颜色只出现在改制的斗篷色彩图3(c)中ꎬ在新制的斗篷样本图3(b)中未曾使用ꎮ由此推断ꎬ制作儿童斗篷ꎬ首选红色系面料ꎬ而改Vol.61㊀No.3Studyonrestoringanddesigningrepurposedchildren scloaksinfolktraditions制型儿童斗篷的色彩既是制作者的主观选择ꎬ又受限于现有的旧物颜色ꎮ图3㊀民间儿童斗篷样本的颜色统计Fig.3㊀Colourstatisticsofasampleoffolkchildren scloaks3.2㊀使用方式影响下的图案重组及显露斗篷是儿童外出时用于保暖的衣物ꎬ以披挂的方式ꎬ用1~2条带子从后往前绕过肩部宽松的系结固定ꎬ门襟并不会完全合拢ꎮ由于儿童常被父母以面对面的方式竖直抱着ꎬ因此ꎬ门襟被隐藏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空隙内ꎬ通常看不到ꎮ这种使用方式使儿童斗篷区别于成人斗篷ꎬ把装饰的重点用在能够显露给外人看的背部和领部ꎬ而成人斗篷则将装饰用于正面的门襟位置ꎮ图4中7款改制的儿童斗篷ꎬ是笔者以实物为原型绘制的图案布局ꎮ用灰色标示出图案的位置及大小ꎬ渐变效果则代表图案密度上的变化ꎬ以此来分析图案重组过程中制作者的设计思路ꎮ从图4第一排的3款斗篷可以看出ꎬ后背中心位置是斗篷的装饰重点ꎬ图案可以是单独纹样ꎬ也可以是两个图案对称拼合在一起ꎬ疏密变化体现出图案的形式美感ꎮ第二排的4款斗篷图案ꎬ除了布局在背部ꎬ还增加了领部ꎬ并以后背为中心朝两边均匀分布ꎬ门襟处几乎没有图案ꎮ分析得出ꎬ制作者将图案重组后ꎬ主要应用在儿童斗篷的背部ꎬ其次是领部ꎬ而门襟处只选择纯色的面料作为补充ꎮ这种以图案能够显露出来为目的的装饰应用ꎬ体现了制作者务实的造物行为ꎻ同时ꎬ图案上追求视觉上的统一和对称ꎬ也体现了传统图案审美对制作者设计行为的影响ꎮ图4㊀儿童斗篷改制后的图案重组Fig.4㊀Patternreorganizationofrepurposedchildren scloaks3.3㊀民俗审美影响下的装饰细节及搭配在斗篷主体完成的基础上ꎬ制作者会依据生活场景中约定俗成的审美需求ꎬ在领部㊁后背缝合线和下摆处增加装饰细节ꎮ本文整理了改制型儿童斗篷上的装饰ꎬ装饰方法归纳为三种:一是保留原物品的装饰ꎬ变换位置ꎮ表3中1#是典型的由精美婚服改制成儿童斗篷的案例ꎬ制作者巧妙地把其中一个马面ꎬ连同原有的蕾丝和流苏一并改成斗篷的领子ꎮ从浅灰色主体图案的位置与大小可以看出ꎬ斗篷的背面为视觉焦点ꎬ而斗篷的正面也因保留的流苏ꎬ显得格外灵动ꎮ二是在缝合线位置ꎬ增加辅料ꎮ如表3中2#的两款斗篷ꎬ花边与流苏既起到遮挡缝合线的作用ꎬ又可美化斗篷的整体效果ꎬ在视觉上形成线㊁面对比的形式美感ꎮ三是针对领部及缘边ꎬ增加工艺ꎮ由于儿童斗篷防风御寒要求较高ꎬ其衣领面积大ꎬ装饰空间较多ꎮ如表3中3#的两款斗篷ꎬ材料和工艺方式都简单易操作ꎬ制作形式在民间生活场景中容易普及ꎮ左边的斗篷ꎬ用第61卷㊀第3期传统民间改制型儿童斗篷的复原与设计研究普通的针㊁线在领子的缘边ꎬ依次进行手工穿缝㊁抽紧ꎬ形成波浪形的装饰边缘ꎻ右边的斗篷则是用机器绗缝出题材相同的图案ꎬ与衣身上的手工刺绣有所呼应ꎮ可以看出ꎬ制作者运用这些就地取材㊁灵活㊁节约㊁易操作的方式搭配刺绣图案ꎬ既让旧物改制成的斗篷焕然一新ꎬ又提升了整件斗篷的完整性及精致度ꎮ表3㊀改制型儿童斗篷的装饰特征Tab.3㊀Decorativefeaturesofrepurposedchildren scloaks4㊀结㊀论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ꎬ经济及物资紧缺的背景下ꎬ反对浪费及实用主义价值观是生产㊁生活的主流倡导ꎬ 旧衣改制 是国家和大众解决穿衣需求的共同选择ꎮ改制型儿童斗篷遵循斗篷的基本形制ꎬ结构简单ꎬ容易辨识旧衣物来源ꎮ基于现有样本ꎬ本文分析外观的改制痕迹及图案题材ꎬ并以马面裙㊁女褂改制成儿童斗篷的复原过程为实证ꎬ明确旧衣来源以马面裙居多ꎬ其次是其他裙式㊁袍服㊁衫和纺织用品ꎮ儿童斗篷的特殊改制方式ꎬ能以小见大ꎬ从设计学角度总结日常生活中的民间智慧ꎮ儿童斗篷的改制行为受到中原地区的社会习俗㊁使用方式及民间审美的影响ꎬ在色彩㊁图案㊁装饰的应用上ꎬ分别体现出祝福㊁彰显装饰㊁利于搭配的诉求ꎬ体现质朴㊁务实的设计态度ꎮ直到现代ꎬ民众仍有旧物改制的行为ꎬ但已从经济拮据下的节约需求转向了经济发展下对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ꎬ对改制型儿童斗篷现象及行为的研究㊁转化和利用ꎬ既能理解民间日常生活中自下而上的设计审美ꎬ又为拓展现代可持续性设计的边界带来新的启示ꎮ«丝绸»官网下载㊀中国知网下载参考文献:[1]钟漫天.中国童装文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ꎬ2019.ZHONGMT.ChineseChildren sClothingCulture[M].Beijing:InternationalCulturePublishingHouseꎬ2019.[2]李雁.中国古代儿童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ꎬ2015.LIY.ResearchonAncientChineseChildren sClothing[D].Suzhou:SoochowUniversityꎬ2015.[3]王金华.中国传统服饰儿童服装[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ꎬ2017.WANGJH.ChineseTraditionalCostumeChildren sClothing[M].Beijing:ChinaTextile&ApparelPressꎬ2017.[4]包铭新.近代中国童装实录[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ꎬ2006.BAOMX.RecordsofChildren sClothinginModernChina[M].Shanghai:DonghuaUniversityPressꎬ2006.。

清末民初马面裙的研究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清末民初马面裙的研究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清末民初马面裙的研究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马面裙,又称马褂裙,是清末民初时期女性常穿的一种传统服饰。

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得到了创新应用。

本文将探讨清末民初马面裙的研究以及它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清末民初马面裙是一种结合了中式和西式元素的服饰,有着独特的剪裁和绣花工艺。

它采用宽大的袖子和下摆,使得身体可以自由活动,同时又凸显了女性的柔美曲线。

马面裙的特点是其前襟上有一条横贯胸前的斜纹,形似马脸,因此得名。

这一设计独特而别致,凸显了女性的个性和风采。

马面裙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创新。

设计师们通过对马面裙的研究,将其独特的剪裁和绣花工艺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

在设计上,可以将马面裙的剪裁与现代的流线型剪裁相结合,使得服装更加贴合身体曲线,展现女性的优美身姿。

在面料的选择上,可以采用现代的高科技面料,增加服装的舒适性和透气性。

在绣花工艺上,可以采用现代的数码绣花技术,使得绣花的图案更加精细和立体。

此外,马面裙还可以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注入更多的创意和个性。

设计师可以通过对马面裙的颜色、图案和细节的重新诠释,创造出更多具有现代感的款式。

例如,可以采用鲜艳的色彩和大胆的图案,展现女性的独特个性和时尚品味。

在细节上,可以加入现代元素,如金属装饰、拉链等,增加服装的时尚感和功能性。

总之,清末民初马面裙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得到了创新应用。

通过对马面裙的研究,设计师们将其剪裁、绣花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创造出更具现代感和个性的款式。

马面裙的研究和创新应用不仅丰富了现代服装设计的形式和风格,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时尚领域的传承与发展。

近代江南地区民间大襟袄制作工艺

近代江南地区民间大襟袄制作工艺

近代江南地区民间大襟袄制作工艺陈道玲;张竞琼【摘要】对近代江南地区民间大襟袄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对江南地区民间服饰工艺传人的调研,对制作近代大襟袄的材料如面料、里料、衬料、填充料、浆糊、缝线以及制作大襟袄的裁剪工艺流程如裁衣身、裁接袖袖片、挖领子、开大襟、裁里襟、裁贴边、裁领子、裁扣子料和缝制工艺如找袖缝、刮浆、缝合、裁里子、装填充物、做领子、钉一字扣和开衩处打套结,逐一进行了记录、复原、分析与研究.江南地区独特的审美观和巧妙的制作工艺,充分地反映了当地人们对于服装穿着舒适性的极高要求和工匠的聪明才智.%Having conducted an inquiry of successors to folk clothing sector in Jiangnan area,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workmanship of modern Chinese-style padded coats in Jiangnan, including the materials such as fabric, lining, stuffing, paste, thread and so on, as well as cutting and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such as pattern making, cutting of body and sleeves, collar opening, sewing, paste applying, stuff padding, button making, etc. All these steps are recorded, simulated and analyzed. The unique aesthetic view and skillful workmanship in Jiangnan area fully reflect the local people's high demand on wearing comfort and craftsmen's intelligence.【期刊名称】《纺织学报》【年(卷),期】2012(033)003【总页数】6页(P102-107)【关键词】近代;江南地区;大襟袄;制作工艺【作者】陈道玲;张竞琼【作者单位】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41.6清末至民国时期,是中国通史上的重要转型期,也是中国服装史上的重要转型期。

近代齐鲁民间大襟服装的技艺及民俗文化

近代齐鲁民间大襟服装的技艺及民俗文化

近代齐鲁民间大襟服装的技艺及民俗文化亓延;崔荣荣;范雪荣【摘要】针对近代齐鲁民间大襟服装及其技艺"挖大襟"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了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通过实地考察和民艺采风,结合民俗文献及地方志资料,从民俗和技术角度对大襟单褂"挖大襟"技艺的工艺流程和技术特点进行了研究.对6大工艺流程铰衣身、开大襟、补底襟、挖拓肩、绱领子及后处理逐一进行分析,并部分做了详细图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相关联的民俗文化内涵:服装实用、简洁与保守的特点反映了齐鲁耕作文化和当地民族性格特征;着装行为和民间禁忌的传承表达了齐鲁人们趋吉避灾及向往美好生活的民俗心理;技艺的高低不仅表达了齐鲁劳动妇女的思想情感,更决定了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期刊名称】《纺织学报》【年(卷),期】2010(031)011【总页数】6页(P116-121)【关键词】齐鲁地区;大襟服装;技艺;民俗文化【作者】亓延;崔荣荣;范雪荣【作者单位】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41.6近代齐鲁地域民间服饰形态为上衣下裳形制,上衣有袍、袄、褂、衫等,主要以大襟形式存在,被称为大襟服装。

近代以来齐鲁民间大襟服装的制作工艺通称为“挖大襟”,由于具体服装样式与种类的不同又各有特点,但其所有过程、工艺特色、缝制习俗及禁忌都体现了齐鲁当地独特的服饰民俗习惯。

齐鲁文化代表人物之一的荀子认为,民俗是民风民气的表现,强调入国观民,入境观俗,所观之俗主要是指百姓的生活风气,即声乐、衣着、处世态度和品格风气等[1]。

齐鲁富有地域特色的大襟服装及其技艺“挖大襟”是表现齐鲁传统思想、民间文化艺术以及民风民俗的重要形式载体之一。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及文献参考,以大襟单褂为例,挖掘并叙述了独具特色的齐鲁民间大襟服装制作技艺“挖大襟”,并在此基础上,透析了与大襟服饰及其技艺相关的民俗文化内涵。

近代民间刺绣服装中正抢与平套针法比较

近代民间刺绣服装中正抢与平套针法比较

近代民间刺绣服装中正抢与平套针法比较张竞琼;李頔【摘要】Modern folk clothing is not only a material carrier for embroidery technique, but an important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it. On the basis of observation,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modern folk embroidered costumes that were collected by Shanghai "Song of Winds" Museum and Shen Shou Embroidery Institute in Nantong, the encroaching satin stitch and parallel long and short stitch were mainly studied. The two stitches were compared through related theories knowledg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and linkages between them in the aspects of production process and expression effects. Then the two stitches' restriction, specialty and synthesis were further analyzed in the way of expression from color and fabric and so on. This study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nheriting valuable Chinese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nd also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embroidery decoration technique for fashion design today.%近代民间服装是刺绣技艺的物质载体,也是研究刺绣技艺的重要基础.在对上海“凤歌堂”博物馆与南通沈寿刺绣研究所收藏的民间服装进行观测、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其刺绣服装中的正抢与平套针法.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对正抢与平套针法进行对比,探求这2种针法存制作过程与表现效果上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结合服装实物色彩、面料等因素,分析了这2种针法在表现方式上的限制性、特殊性与综合性.具有传承宝贵的中国传统刺绣针法与技艺的现实意义,也对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刺绣等装饰手法具有借鉴意义.【期刊名称】《纺织学报》【年(卷),期】2012(033)005【总页数】5页(P106-110)【关键词】民间服装;正抢针;平套针;表现方式【作者】张竞琼;李頔【作者单位】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41.6民间服装是指由民众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自己欣赏、自己使用、自己保存的服装[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 襟 F
11 15
图 3 大襟左衽里襟测量 Fig.3 Measurement of left side opening under fly
3.1.3 大襟左衽和里襟裁剪工艺复原 在获得衣片上述数据之后,再根据对服装实物的
分析,可以复原其大襟左衽及里襟的裁剪方法,大致 分为 6 个步骤.
(1)在前片上标出开襟处的尺寸和位置. (2)用直线和弧线将点 A、B、C 进行连接. (3)沿着开襟轮廓线向上 1 cm 处进行裁剪,剪为 两片分别为 D、E. 其中 D 片上含有 1 cm 的缝份[4]. (4)左手用力拽住没有缝份的 E 片,右手用熨斗 沿着袖片处向止口处为 E 片拔出 1 cm 的缝份. (5)另找一块面料 F,让 F 沿着 E 片止口的轮廓 线将其与 E 片和衣片的侧缝线缝合,缝合好后该片成 为里襟. (6)里襟 F 的尺寸通常是根据所剩面料的多少来 决定其大小,但一般情况下里襟 F 的长度为从前中线到 侧缝的距离,其长度要超过侧缝处最后一粒纽扣1 cm. 通过以上的步骤,可以得到大襟左衽和里襟的裁 片,如图 4 所示.
1 门襟的定义与基本形式
襟,具有 3 重含义:第一,是指衣服的开启交合 处,其义同“衽”;第二,是指衣领,古代衣襟多与衣领 连属,故也称衣领为襟;第三,是指衣服的前幅[1]. 本文 所指的门襟是由衣领以下直至下摆的衣服开合处所 构成,其种类大致包括大襟右衽与左衽、对襟、一字 襟、双襟与琵琶襟等.
大襟包括右衽与左衽. 其中右衽是指衣衽右掩,
镶亦称“镶沿”. 在衣服上施以缘边,通常缀于领 襟、衣衩、袖缘等部位. 清代服饰镶边多达数道至十余 道且日益宽阔,俗称“大镶沿”.
在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的服饰门襟处 的镶边宽度从 0.9 cm 至 15 cm 不等.
滚是指用狭窄的布条皮边包裹、镶沿在衣服的边 缘,以增加衣服的牢度,若用不同颜色的布帛滚边,则 可起到特殊的装饰作用[2].
旗袍
1
0
0
0
34
0

马甲
种 分



0
2
3
4
3
0
0
1
0
7
70
2
0
0
0
24
0
2
衫0Biblioteka 0009
0
滚边

镶边
饰 形
镶边和滚边

镶、滚和嵌
无镶、滚、嵌
1
0
1
5
56
1
0
0
0
1
7
0
0
0
1
0
13
0
0
3
1
3
27
1
0
0
0
26 13
2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近代服饰的门襟形式主要有
双襟、琵琶襟、一字襟、对襟、大襟(左衽和右衽),而右 衽和对襟门襟形式在近代服饰上是比较常见的;双襟 形式主要存在旗袍上并且在开襟处主要以滚边来进 行装饰;琵琶襟和一字襟形式常用于马甲上,而且多 以镶、滚和嵌工艺来装饰;对襟和大襟左衽形式常见 于袄、褂上并且很少对开襟处进行装饰;大襟右衽可 以说是服饰门襟的基本型,琵琶襟和大襟左衽都是其 变化型,而且其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开襟形式,常 见于旗袍、马甲、袄、衫上并且在开襟处的装饰形式也 比较多样,其中滚边是比较常见的装饰形式.
8 14
22
机织花边 0.5
Fig.6
花边 万字文机织
图 6 大襟右衽测量 Mesurement of right side opening
装饰部件测量:万字文机织花边宽度为 2 cm;平 绣镶边宽度为 6 cm;小花机织花边宽度为 1.2 cm.
— 26 —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里襟测量:此服饰里襟长度为 48 cm;下摆宽度 27 cm;领圈处和下摆处平绣镶边宽度为 4.5 cm;开襟处、 下摆处、领圈处和接袖处万字文机织花边宽度为 2 cm;围绕平绣镶边处嵌有机织花边其宽度为 1.2 cm. 如图 7 所示.
4.5
第 30 卷
27
图 7 大襟右衽里襟测量 Fig.7 Mesurement of right side opening under fly
3.2.3 大襟右衽与里襟的裁剪工艺复原 (1)沿着前中线从下摆剪到领圈处,这样前片就
会变成 2 片,其中右前片变为里襟部分. (2)用熨斗和手用力从侧缝处向前中线处拔出 1
纽扣偏在一侧,从左到右盖住底襟,多用于汉族服装; 左衽是指衣襟由右向左掩. 此种形式在北方游牧民族 的服饰中比较常见.
对襟是指衣服前片正中两襟对开,直通上下,纽 扣在胸前正中系连,多用于衫、褂等服.
一字襟指服饰前片在胸部上方横开,外观呈“一” 字形. 这种开襟方式常见于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坎肩上.
双襟是大襟右衽的一种变形,它有 2 种做法:一 种是在前衣片上两边都挖剪开襟,然后把其中一个襟 缝合;另一种是并不挖剪,只是用花边等装饰材料做 出与大襟右衽相对称的一个假襟. 无论哪一种做法, 真正起到开合作用的还是右侧门襟,其对称的假襟往 往是因为美观的需要而存在.
图 1 近代山东褂 Fig.1 Modern Chinese-style unlined jacket of Shandong
3.1.2 大襟左衽及其里襟的测量与结构 为了达到采样与研究的准确性,采用了全方位的
测量. 测量步骤采用从外到内、从主到次的程序进行. 大襟左衽的测量:从前颈点开始向右 8.5 cm 为左
衽第 1 个转折点 A;从前颈点开始垂直向下 11.5 cm, 然后水平向右 15 cm 为第 2 个转折点 B;从前颈点开 始垂直向下 15.5 cm,然后水平向右 23 cm 为第 3 个转 折点 C. 最后将前颈点与 A 点用直线连接,A 点与 B、C 点用圆顺曲线连接就形成了左衽结构线. 如图 2 所示.
琵琶襟是一种短缺的衣襟样式. 其制略如大襟右 衽,唯右襟下部被裁缺一截,形成曲襟,转角之处呈方 形. 琵琶襟流行于清代,起初多用作行装,以便乘骑,
收稿日期:2011-03-11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YSB004) 通信作者:张竞琼(1965—),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E-mail:j.q.chang@
Study on front fly忆s shape and structure and recover cutting technique of modern folk costume
ZHANG Jing-qiong,CHEN Dao-ling
(College of Textile and Garment,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Abstract:Modern folk costume front fly's shape and structure and cutting technique are researched. Through observing and
图 2 大襟左衽测量 Fig.2 Measurement of left side opening
原因只能说明是当时的裁缝出于面料的节约意识所 形成的. 里襟长度为 39 cm;里襟上部分完全按照开襟 款式线结构来定;侧缝处长度为 25 cm;拼接处的宽度 分别为 11、15 cm,长度为 26 cm. 如图 3 所示.
里襟的测量:里襟是指与右衽大襟重合所使用的 搭门部分[3]. 此款里襟出现拼接现象并无结构需要的
第3期
张竞琼袁等院近代民间服饰门襟形式研究与裁剪工艺复原
— 25 —
6.5
8.5 A E
15 B
23
C
D
1

前 中 线
中 线里

2
图 4 大襟左衽和里襟的裁片 Fig.4 Cut-parts of left side opening and under fly
measuring the modern folk costume which are collected in the College of Textile and Garment,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and interviewing the masters who use the traditional ways to make clothes,the kinds of modern folk costume front fly,shape and structure are recorded,analyzed and researched,and the cutting technique is recovering. Key words:modern folk costume;shape and structure of front fly;cutting technique;recover
图 5 近代织锦缎大襟满绣花卉袄 Fig.5 Modern brocade side opening robe with
embroidery flowers
3.2.2 大襟右衽及其里襟、装饰部件的测量与结构 大襟右衽的测量:大襟右衽从前颈点开始直到袖
子弧线最低处这两点之间距离为 31 cm,然后用圆顺 的弧线进行连接,这就是大襟右衽的款式线,如图 6.
3.2 大襟右衽形式与裁剪工艺复原 3.2.1 大襟右衽基本形式描述
图 5 所示为近代织锦缎大襟满绣花卉袄. 款式为 无领、大襟右衽、前片在中心线处有接缝、收腰,小圆 摆形式. 此款服饰镶、滚、绣面面俱到,极尽绣工;其 中,在领圈、门襟、下摆、袖口处还用机织花边进行装 饰,尤显得花团锦簇[5],制作方式为全手工缝制.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近代服饰门襟形 式的数量、品种分布与装饰形式见表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