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解释技术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规律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本文将介绍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探测方法、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地质解释技术、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和地震勘探仪器设备等方面。

1.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是指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波动,包括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压缩波,在地壳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以扭动的方式传播。

当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遇到不同密度的岩层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这些现象是地震勘探的基础。

2.地震波探测方法地震波探测方法包括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折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和时间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反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分辨率。

3.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数据采集。

野外数据采集是在野外布置观测系统,通过激发地震波并记录地震信号来进行数据采集。

室内数据采集则是在室内通过计算机系统对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预处理、增益控制、滤波、叠加、偏移、反演等步骤。

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平滑处理等;增益控制包括调整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滤波包括去除高频噪声和低频干扰;叠加是指将多个地震信号进行叠加,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偏移是指将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移动,以纠正地震信号的偏移;反演是指将地震信号转换为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如速度、密度等。

5.地质解释技术地质解释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和储层解释等方面。

构造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构造特征和形态;地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年代、沉积环境和地层组合;储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油气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油气地质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

油气地质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

油气地质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概述油气地质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是指通过采集、处理和解读地震波信号,来确定地下的油气储层分布、性质和储量大小等信息。

地震勘探是油气勘探中的基础和重要方法之一,其应用范围广泛,取得了很多成功的案例。

本文将从地震数据采集、预处理、成像、解释和评价等方面,对油气地质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一、地震数据采集地震勘探是基于地震波传播原理来寻找地球内部结构和特定物质分布的方法。

地震波源有爆炸、振动和震源三种方式,主要使用振动方式产生的地震波,因为其信号清晰、频率范围广、深度适中、对环境的影响小等优点。

地震波在地下沉积物中经过多次反射和折射后,经地表观测点接收并记录为地震记录,再对这些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

地震数据采集需要经过工区选址、线网设计、设备布置、数据记录等步骤。

工区选址应考虑地质特征、地表条件、设备通信等方面因素,以保证采集到高质量的地震数据。

线网设计则要考虑采集目标、信噪比及经济效益等因素,以获得最优的数据效果。

二、地震数据预处理地震数据预处理包括噪声消除、去除仪器响应、补偿波场偏移等过程。

噪声消除是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主要是为了减少信号中的噪声,提高数据的清晰度。

去除仪器响应可以提高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避免了数据重复处理所带来的偏差。

波场偏移补偿可以提高地震图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从而更准确地表征地下结构。

三、地震数据成像地震数据成像是指建立地下模型的过程,是地震勘探的重点之一。

目的是根据地震数据,通过成像算法,建立地质模型,用以分析解释地质结构特征。

常用的成像方法有叠前和叠后成像。

叠前成像是指在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再应用成像算法,得到地下结构的影像。

叠前成像的主要优点是处理速度快,成像效果好,能较好地表征地下结构。

叠后成像则是指在处理和解释地震数据后,对已成图像进行后处理,通过地震反演等方法,更好地约束模型,准确表征地下结构特征,优点是更加准确,但计算成本高。

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研究

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研究

196地震勘探作业属于能源开发过程中了解地质构造的重要基础,地震勘探作业开展将会得到充足的地震资料,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内部复杂结构至关重要,地球的内部不仅包含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还存在着各种地质构造,如断裂带、隆升带等[1]。

通过精细的三维解释,能够深入了解这些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空间分布以及相互关系。

地球深部结构的详细解释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准确预测地下资源的分布,包括石油、天然气等,这对于有效开发和管理地球资源具有战略性意义,有助于提高勘探的成功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2]。

研究主要是对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全三维自动追踪解释层位以及变速做图等技术进行研究,为推动我国地质勘探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 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1.1 相干数据体的技术原理在进行油气资源勘探作业时,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是一项关键的技术任务,断层是地球内部结构中的重要构造,它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

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主要是通过地震勘探仪器获取地下反射波数据,这些数据记录了地下结构的变化,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校正、剖面叠加等步骤,以确保数据的质量[3]。

将地震数据从时间域转换到深度域,以获取地下结构的深度信息,通过速度分析,建立地下的速度模型,这对于后续的图像重建和解释非常关键。

利用地震道集数据,计算相干体来衡量不同深度层之间的相干性,相干体表示在多个地震剖面上,同一位置的地下结构信息的一致性程度,对相干体进行阈值处理,提取出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研究李潇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1100摘要:针对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问题,首先对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全三维自动追踪解释断层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对变速做图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推动我国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结构解释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表明:通过分析相干数据体以此实现断层的自动和半自动解释,可以理清目标区域中的断层系统,在引入全三维追踪层位技术以后,可以对目标层进行全面解释,对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而言,其将会随着岩性横向或者纵向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将T0图转化为深度构造图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变速做图技术,进而可以得到准确的地质构造信息,为井位的合理部署奠定基础。

地震资料解释基本方法及发展趋势

地震资料解释基本方法及发展趋势

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指根据地震信息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直接为钻探提供井位。

地震勘探的地质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震资料的正确与否。

而要正确地解释地震资料,必须了解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性及其与地质剖面的内在联系;了解并掌握各种地质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其地震响应;要善于识别和区分地震剖面上的假象;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也要明确,在沉积岩地区,地震剖面上大多数反射是干涉复合的结果;还要明确一点,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往往具有多解性和局限性。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涉及到基础资料的操作,而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些资料转化成抽象的地质术语。

很显然,这种转化和转化的质量是每个解释人员的能力、想象力的综合表现,最终的成果体现在地质解释的合理性上。

地震资料中蕴藏着丰富的地质信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运动学信息,另一类是动力学信息。

运动学信息主要是指地震波的反射时间t0及旅行时差,同相性和速度(平均速度、层速度)等,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把地震时间剖面变为深度剖面,绘制地质构造图,进行地质构造解释,搞清岩层之间的界面、断层、褶皱的位置和展布方向等。

动力学信息主要是指地震反射特征,如反射波的振幅、频率、吸收衰减、极化特点、连续性,反射波的内部结构,外部几何形态等。

从这些地震信息中可以提取非常有用的地层岩性信息,借此确立地震层序、分析地震相、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预测生储油相带的分布、寻找地层圈闭油气藏。

除此之外,借助于地震波的振幅,频率、极性等动力学信息并结合层速度、钻井、测井等资料,提取岩性和储层参数,如流体成分、储层厚度及性质、孔隙度等,进行地震资料的岩性分析及烃类检测。

地震资料解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和开发地震解释。

20世纪70年代以前,地震勘探方法和技术在解决地质问题过程中,主要以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为主,即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接触关系等。

地震波形解释技术讲解

地震波形解释技术讲解

地震波形解释技术讲解地震波形解释是地球物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通过分析地震记录中的波形信息,了解地下岩石结构、地震发生机制以及地震破裂过程等相关信息。

地震波形解释技术在地质勘探、矿产资源探测、地震监测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地震波形解释技术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一、地震波形解释技术概述地震波形解释技术是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等现象,通过分析波形记录来确定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地震波形记录中包含了地震波在地震源和地表接收点之间传播的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解释,就可以获取地下结构的相关信息。

二、地震波形解释技术的方法1. 震相分析法震相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地震波形解释方法。

它通过分析地震记录中的不同震相的到达时间和振幅,来推断不同岩石层界面的位置和性质。

震相分析法包括初动到时提取、振幅分析和速度分析等步骤。

通过田间实测和实验室分析,可以建立震相的速度表,利用速度表来解释地震记录中的波形信息。

2. 反射波形解释法反射波形解释法是根据地震记录中的反射波形特征,来推断地下界面的形态和属性。

在地震记录中,反射波是震源发射的地震波在地下岩石界面上发生反射后返回地表接收到的波形。

通过分析反射波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可以判断反射面的位置、走向、倾角和反射系数等参数,从而得到地下构造的信息。

3. 折射波形解释法折射波形解释法主要应用于地下介质存在不均匀性的情况。

当地震波从一个介质传播到另一个介质时,波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折射现象。

通过分析折射波的特征,可以计算出介质的折射系数、折射角度等参数,进而推断地下介质的物理特性。

三、地震波形解释技术的应用1. 地质勘探地震波形解释技术在地质勘探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分析地震记录中的波形信息,可以了解地下岩石的层序、岩性、构造等特征,为勘探活动提供重要信息。

地震波形解释技术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勘探项目中。

2. 地震监测地震波形解释技术在地震监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 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 dt 的倒数为分辨率。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T/4 或 Dh 在 l/8 与 l/4 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 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 t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 A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 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 的关系曲线上,ΔA 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 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 (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 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 (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叠后偏移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原理

叠后偏移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原理

叠后偏移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原理随着地球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地震勘探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在油气勘探、地质灾害预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叠后偏移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作为地震勘探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原理对于准确解释地下构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叠后偏移的概念、地震资料构造及解释的基本原理入手,深入探讨叠后偏移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原理。

一、概念叠后偏移是地震勘探中的一种重要处理手段,它通过将地震记录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叠加,来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解释质量。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叠后偏移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它能够帮助勘探人员更加清晰地观察地下构造,从而为油气勘探和地质灾害预测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地震资料构造原理1. 时间叠加时间叠加是叠后偏移的关键步骤之一,它通过将不同时间的地震信号叠加在一起,来增强信号的强度和分辨率。

在地震资料构造中,时间叠加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观测地下构造的细节,从而提高地震资料的解释质量。

2. 空间叠加空间叠加是叠后偏移的另一个重要步骤,它通过将不同空间位置的地震记录叠加在一起,来增强地震信号的强度和分辨率。

在地震资料构造中,空间叠加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观测地下构造的分布情况,从而提高地震资料的解释质量。

3. 叠后偏移叠后偏移是地震资料构造的最终步骤,它通过将经过时间和空间叠加处理的地震记录进行偏移校正,来获得更加准确的地震资料。

在地震勘探中,叠后偏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观测地下构造的几何形态,从而提高地震资料的解释质量。

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1. 反射波分析反射波分析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之一,它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反射特征,来推断地下构造的性质和分布情况。

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反射波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观测地下构造的界面和变化情况,从而提高解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折射波分析折射波分析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特征,来推断地下构造的速度和密度情况。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案例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案例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案例一、引言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地壳运动现象,也是人类生活中可能面临的灾害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发生机理和对应的破坏程度,地震数据的处理与解释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案例来说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案例背景该案例发生在亚洲地区的一个地震频发地带,地震的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严重的压力。

为了及早发现地震蛛丝马迹并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当地的地震部门决定进行更深入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研究,并期望能找到一种更准确、更高效的方法来识别地震前兆,提前预警。

三、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地震数据处理技术是地震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旨在通过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提取有用信息,进一步研究地震的规律和特性。

在该案例中,地震部门采用了三种主要的地震数据处理技术。

首先,地震波形数据处理技术被应用于对地震波数据的处理。

该技术通过对地震波形信号进行滤波、去噪等处理,提高地震波动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通过对地震波形数据的处理,地震部门能够更好地观察和解读地震波的传播规律,进而推测地震的震源位置和破坏程度。

其次,地震震源机制研究是另一项地震数据处理技术。

地震震源机制是指地震发生时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形态,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地震产生的背后动力学机制。

在该案例中,地震部门通过分析地震波形数据中的S波和P波的到达时间差以及振幅比等参数,建立了多个地震发生的震源机制模型,进而对地震发生机理进行判定。

最后,地震事件的时空演化分析技术也被应用于该案例中。

时空演化分析技术是通过对一系列地震事件的发生时间、震级、震源位置等数据进行分析,以探究地震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

在该案例中,地震部门将多次地震事件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并应用时空演化分析技术,成功地发现了地震发生的潜在规律。

这使得他们能够预测未来地震的可能发生位置和能量大小。

四、地震数据解释技术地震数据解释技术则是在经过地震数据处理后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和基本应用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和基本应用

二、实际对比方法
1.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 2.相位对比(波组和波系对比) 3、闭合对比 4、干涉带的对比 5、联合对比 6、剖面间的对比 7、对比次序
2-6 相位对比(波组和波
系对比)
3、闭合对比
图2-7 地震反射分叉追踪黑的波峰
4、干涉带的对比
图2—8阶梯状同相轴(a)与扭曲状同相轴(b)的形成
第二章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
第一节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一、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
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的地震响应,在地震剖面中,蕴藏 有大量的地质信息,地震反射所涉及的地质现象,在地震剖 面中都应有所反映。然而,在地震剖面中除了地质现象的响 应之外,还包含着与地质现象无关的噪声,它们不具有任何 地质意义。因此,在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之间,反射面与刂
3、联合对比
图2-9 水平剖面
图2-10 偏移剖面
第三节 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
一、绕射波 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2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绕射波的主要特征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正常时差进行动 校正时,由于校正量不足,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 线其形状仍然是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射波时距曲线的极 小点总是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 线相切。
联系,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图2-1 50Hz和20Hz的地震响应
二、 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
1)反射标准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标志突出, 容易辨认、分布稳定、地质层位较明确的反射层。 一般要选择连续性好,波形稳定。
2)反射标志层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 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分界面,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解释技术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解释技术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解释技术地震解释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地震解释技术是石油勘探领域中一种关键的技术手段,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和反射情况,可以获取关于地下地质构造和油气储集条件的重要信息。

地震解释技术在石油勘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解释分析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一、数据采集地震解释的基础是地震数据的采集。

在石油勘探中,采用地震勘探法进行地下地质结构的探测。

地震仪器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或利用自然地震波,收集地下反射波和折射波的数据。

为了获得准确的地震数据,需进行地震检波器的布放和触发源的放置。

通常采用地震检波器阵列进行大范围的数据记录,并结合震源的位置、频率和震级等参数,以确保采集到高质量的数据。

二、数据处理地震数据采集完毕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以提取地质信息。

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目标是去除噪声、提高信噪比和提取地震波的属性。

数据处理包括去除仪器响应、地震剖面纠偏、时域滤波、频率域滤波等一系列操作。

此外,还需要对地震记录进行加窗处理,以突出局部地震波信息。

数据处理是地震解释的前提和基础,合理的数据处理可以提高地震解释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解释分析数据处理完成后,进行地震解释分析是石油勘探中的核心环节。

解释分析旨在识别地质构造和油气储集条件,为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在解释分析过程中,可以利用强度、相位、频率等特征来刻画地下地质体的性质。

常用的解释方法包括层析成像、速度谱分析、反射震相拾取、地震陡度计算等。

这些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揭示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为石油勘探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综上所述,地震解释技术在石油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解释分析三个环节,地震解释技术可以提供准确的地下地质信息,为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在未来的石油勘探中,地震解释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勘探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地震解释7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地震解释7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瞬时相位
瞬时相位的余 弦
基于分贝的反 射强度
反射强度的中 值滤波能量
反射强度基于 分贝的能量
平均振动路径 长度
特定能量与有 限能量之比
第一个谱峰值 频率
第二个谱峰值 频率
第三个谱峰值 频率
二.地震属性的分类
针对地震属性技术研究隐蔽型油气藏中岩性的纵横 向变化、砂体的纵横向分布、流体及油气水界面的 变化特征,针对隐蔽型油气藏储层的层位属性提取 分析,针对地震属性与隐蔽型油藏特征参数之间的 表征关系研究,TS2A的地震属性分类:

油气地质解释或油藏数值模拟
解 释
主要内容
一.地震属性的概述 二.地震属性的分类 三.地震属性的提取 四.地震属性的优化分析 五.地震属性的模式识别 六.地震属性的时移分析 七.应用实例
二.地震属性的分类
Taner的两分法(1994):
几何属性-反射结构
物理属性-反射特征
同相轴的中断 同相轴的连续性 同相轴的协调性
特定能量与有限 能量之比
相邻峰值振幅之 比
自相关峰值振幅 之比
目标区顶-底振幅 比
目标区顶-底频谱 比
正负振动之比
相关KLPC之比
二.地震属性的分类
Quincy Chen的分类(基于储层特征,1997):
亮不 含 薄 地 灰 构 岩
点整 油 储 层 岩 造 性
与合 气 层 不 与 不 尖
暗圈 异
连 碎连 灭
相关极大值
相似系数
瞬时真振幅乘以瞬时 相位的余弦 反射强度 基于分贝的反射强度
反射强度的中值滤波 能量
反射强度基于分贝的 能量 反射强度的斜率
滤波反射强度乘以瞬 时相位的余弦 平均振动能量 复合包络差值 主功率谱 主功率谱的中心 有限频率带宽能量 特定频率带宽能量

地震构造解释技术方法

地震构造解释技术方法
f.预测特殊岩性的存在及其分布规律; g.尽可能进行储层预测描述; h.构造分带分析以及圈闭优选;
地震精细构造解释技术方法
一、地震地质综合标定 二、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三、地震地质层位解释 四、断层解释 五、时间切片生成及应用 六、相干体技术 七、断层平面组合及空间组合 八、地震地质相互结合、相互校验 九、地震属性分析 十、全三维解释技术
利用块移动工具分析同沉积断层
渤海盆地第三系拉张式构造模式
中国西部挤压式构造模式
要对地震剖面上的构造和断裂作出合理可靠的解释,在一定程 度上还决定于解释人员对工区有关褶皱、断裂等构造模式的掌 握程度。如我国东部渤海盆地第三系拉张式构造模式,由于受 拉张应力的作用,断裂通常表现为正断层。在我国西部,一般 表现为挤压式构造模式,由于构造受挤压作用,断裂通常表现 为逆断层。
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的检查之二——与工区内平均速度对比法
某工区内井的时深关系与平均速度(红色)对比图
合成地震记录提取其时间-深度对,与工区的平均速度曲 线相对比,应比较一致。
不同时深关系控制下的合成记录对比
时深关系畸变 错误时深关系
正确时深关系
不同时深关系曲线对比
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的检查之三——剩余记录法
地震资料解释可分为三个阶段:
构造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以地震资料的构 造解释为主,即利用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 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接触关系等。
地层岩性解释—出现在70年代后期,这一阶段包括两 部分内容:一是地震地层学解释,即根据地震剖面特征、 结构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进一 步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二是地震岩性学解 释,它是采用各种有效的地震技术,提取一系列地震属 性参数,并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资料,研究特定 地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孔隙度、流体性质等。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技术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技术
图 2 地 震 层 位 的 标 定
1 2 2 匹 配 滤 波 .. 匹配滤 波是 以井 中地 震 为主 , 地 面地震 资料 对
进行 时移 和相位旋 转 , 使地 面 地震 资料最 大 相似 于
井 中地震资料 ( 人工合 成记 录或 VS ) 从而 达到对 P , 地震反 射层位进行标 定的 目的 。匹配滤 波处理需要 有高 精度 的合成 记 录 , 制作 合成记 录时必 须进行 在 环境校 正并需要 比较 准确 的时深关 系。 由 于制作 合 成 记 录 时通 常使 用 的是 零 相 位子 波, 因此经 过匹 配滤波 后不 但 达到 了层 位标 定 的 目 的, 同时也对地 面地 震资料进 行 了剩余 相位处理 , 使 其 零 相位化 , 以后 的反演处 理奠定 了基 础 。 为 1 3 精 细构造 解释 . ’ 为 了能 提 高构造 解 释 的精度 , 确保 解释 的合 理 性 。在构造解 释工 作 中尽 可能多 的应用 地震解 释新
收稿 日期 :O 9 1 —2 2O— 1 8
作者 简 介 : 陈树 光 ( 94 ) 男 , 为矿 产 普 查 与勘 探 专 业 硕 士研 究 生 , 18一 , 现 主要 研 究 方 向 为 油藏描 述 。
9 4
内 蒙 古 石 油 化 工
21 00年第 2 期
相 干 体 技 术 L是 利 用 三 维 数 据 体 纵 横 上 的 波形 3 特 征 的相 似 性 来 解 决 地 质 问题 的 一 种 手 段 。通 过 对 数据 体进行 相干处理 , 利用相 干时 间切片 、 相干沿层 切 片 、 干 体 三 维 显 示 等 手 段 来 识 别 检 验 断 层 的 解 相
三维地 震勘探 资料解 释工作是利 用地震数据解 释系统 , 以人机联作 的解释 方法进行 。 以偏移数 据体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解释与解释技术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解释与解释技术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解释与解释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中,地震解释和解释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工具。

通过地震解释和解释技术,我们可以获取有关地下地质结构和油气储集体的详细信息。

本文将就石油勘探中的地震解释与解释技术展开讨论。

一、地震解释的基本原理地震解释是通过分析地震波传播的速度、振幅和频率等特征,来推断地下结构及其性质的过程。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以及地震波在地下各层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干涉等现象,从而推断地层的分布、构造、岩性以及油气储集体的形态等信息。

地震解释的过程主要包括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

首先,需要将地震仪器放置在地面或水中,并通过震源激发地震波。

接着,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路径中与地下结构相互作用,并被地下介质所记录。

随后,通过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可以剖析和校正地震数据,去除环境噪声和仪器响应等因素的干扰,并将数据转换成地震剖面。

最后,利用地震剖面中的特征,如反射界面、反射振幅等,进行地震解释,得出地下结构和储集体的有关信息。

二、地震解释技术在石油勘探中,常用的地震解释技术主要包括岩性解释、层序解释和构造解释等。

1. 岩性解释岩性解释是通过分析地震剖面上反射振幅、相位等信息,来确定地下岩石性质的过程。

根据岩石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如振幅的大小、相对位置的变化等,可以推断出地下岩石的性质,包括岩性、岩石圈等。

2. 层序解释层序解释是指通过分析地震剖面上反射界面的几何关系和相对位置,来推断地下不同层序的过程。

在地震剖面上,不同沉积层之间存在着层序间不连续面,通过分析这些不连续面的特征,可以判断沉积层的分布、整体趋势等。

3. 构造解释构造解释是指通过分析地震剖面上的断层、褶皱、背斜等构造特征,来判断地下构造单元的性质和规模的过程。

通过识别和分析地震剖面上构造特征的变化,可以了解地下构造单元的发育情况、断裂带的分布和形态等。

三、地震解释的挑战和前景在地震解释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完整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完整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完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1围本标准规定了陆上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石油天然气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2规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SY/T5481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Y/T 5933-2000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SY/T 5934-2000地震勘探构造成果钻井符合性检验SY/T 5938-2000地震反射层地质层位标定3基础工作3.1收集的基础资料所收集的各项基础资料应该是正式成果,如果是中间成果则只能作参考,应用时要注明。

3.1.1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a)地质、重力、磁力、电法、化探、放射性等资料;b)地形图、地质图、地貌图;c)钻井、测井、试油、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d)必要时应收集表层及静校正资料;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e)地震测线位置图、测量成果、交点桩号、井位坐标及井轨迹资料等;f)地震测井、VSP 资料及其它各种速度资料;g)用于解释的地震剖面、特殊处理剖面、处理流程及参数等;h)卫星照片资料及遥感资料;i)前人研究成果、报告、图件等;j)使用解释系统解释,应收集二维地震资料的纯波磁带、成果磁带及剖面上 CMP 号与测线桩号的对应关系。

3.1.2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除收集 3.1.1 中规定的 b、d、f、g、i 等项外,还需收集:a)三维偏移的纯波磁带及成果磁带;b)三维工区测线坐标数据、带有方里网(或坐标)的CMP 面元分布图、井位坐标和井轨迹资料;c)CMP 面元覆盖次数图;d)必要的三维数据体的时间切片;e)合同规定所显示的任意方向剖面及连井剖面;f)按项目需要收集处理后提供的表层静校正数据平面图及高程、低降速带等实际资料;g)三维工区的特殊处理资料。

地震剖面解释技术

地震剖面解释技术

地震剖面解释技术
地震剖面解释技术是一种对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地震反射资料进行解释和分析的技术,其主要目的是确定地下地质构造和地层分布。

在地震剖面解释中,首先需要收集和整理地震资料,包括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地震反射层的形态和特征等。

然后,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和解释,可以推断出地下地质构造和地层分布的情况。

地震剖面解释技术主要依赖于地震反射波的特性。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的地质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这些反射波携带了大量地下地质信息。

通过对反射波的观测和分析,可以推断出地下地质体的形态、性质和分布情况。

在地震剖面解释中,通常需要借助专业的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例如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

通过对地震剖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和详细的地质信息。

总的来说,地震剖面解释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中,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

地震活动模式及其科学解释方法分析

地震活动模式及其科学解释方法分析

地震活动模式及其科学解释方法分析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了解地震的活动模式以及研究地震的科学解释方法对于预测和减轻地震带来的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地震的活动模式,并探讨几种科学解释地震的方法。

一、地震的活动模式地震的活动模式是指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通常,地震的活动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板块边界地震、地壳内部断裂地震以及地幔上升流地震。

1. 板块边界地震板块边界地震是指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处的地震活动。

地球的外部被分为若干个大的板块,这些板块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不断运动和碰撞,这种板块运动和碰撞会积累地质应力,当受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应力就会释放,引发地震活动。

板块边界地震造成的破坏性较大,例如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地震就属于这种类型。

2. 地壳内部断裂地震地壳内部断裂地震是指发生在地壳内部裂隙或断层上的地震活动。

地壳内部的岩石在地质运动和应力作用下会发生断裂,当断裂达到一定程度时,能量就会释放,形成地震。

这种地震活动通常发生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区域,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地震就属于这种类型。

3. 地幔上升流地震地幔上升流地震是指地震活动发生在地幔上升流的区域。

地幔上升流是指地幔物质的上升和下沉循环,这种物质运动会引发地震活动。

地幔上升流地震通常发生在洋脊、大陆裂谷等地质构造上,太平洋火环地震带上的地震就属于这种类型。

二、地震的科学解释方法科学解释地震的方法主要包括:地震仪观测、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学数学方法等。

1. 地震仪观测地震仪是一种用于观测地震活动的仪器。

地震仪能够测量到地震发生时地壳中产生的地震波,通过对地震波的观测和记录,可以确定地震的发生时间、震源和震级。

地震仪观测是研究地震活动最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

2. 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波传播理论是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规律的理论体系。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反射、透射等现象,研究这些现象可以推断地震的震源位置、地震波传播路径等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锦州油田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先进的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及相关的属性分析技术的使用凸显重要。

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采油厂加大了相关地震配套软件的使用,2011年锦州采油厂计划引进SeisWare地震解释系统及landmark地震解释工作站,使得利用各种地震属性研究储层的技术得到了加强。

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可以在精细地层小层对比、整体解剖精细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目标层段内的砂泥岩薄互层砂组进行多种地震属性的处理,引进landmark解释工作站的多体多属性地层追踪及快速高效的储层描述方法,能从整体上描述储层的空间展布及小断块内储层的分布特征,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相应的层位自动追踪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等解释手段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解释工作的效率及准确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三维数据体的优势。

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经过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后,优选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偏移归位合理,目的层波组特征明显的资料,在合成记录标定的基础上,搭建格架剖面并进行人工解释,然后采用人机联合波形对比层位自动追踪技术进行全区层位解释,采用相干、倾角扫描以及层面光滑度分析技术进行断层平面组合分析,能精细落实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和断层展布特征。

LandMark 一体化系统通过强有力的可视化技术提供给用户一个真三维的解释平台,可对海量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地构造解释,能快速搜索地质目标,精确雕刻;并提供了一个多学科协同和决策环境,可以实现构造解释、储层预测、叠前AVO分析、可视化处理以及井轨迹设计和钻井实时监控。

其三维可视化手段可应用于地震资料处理、构造解释、全区目标搜索、精细目标解释、储层预测等三维连片解释的所有阶段。

LandMark 一体化系统特点:
储层自动追踪ezTracker
基于波形的层位自动追踪,可同时拾取多个种子点,可以保存种子点信息,灵活定义追踪的波形时窗,对追踪结果可进行多种灵活编辑,如遗传删除、门槛值调整和多边形删除
点集自动追踪Autopick
可根据种子点值的大小,或人工定义数据体值的范围,快速追踪地质体。

也可利用多种属性(如在波阻抗体和相位体上)共同约束追踪地质体三维形态,如河道、扇体等,直接形成地质体顶底t0面。

点集可自由转换为层位。

三维体雕刻Geobody
可用三维体追踪点集,层位,断面作为约束条件雕刻三维地质体,利用透明度和颜色来彰显地质异常体,突出空间展布。

异常体快速搜索GeoAnomaly
依据多数据体振幅值和数据连通性,快速搜索满足定义条件的异常体。

SeisWare软件的地震地质解释功能灵活方便,适于在勘探/开发阶段进行综合地震解释、随钻跟踪分析、油气层识别、储量计算以及新区预探、老区扩边、部署调整等研究工作。

其特点包括:
多工区,不同类型地震资料的连片解释;
断层追踪识别功能
可以直观方便的显示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平面要素,实时地观察断层面的空间走向及展布趋势。

欢西油田是一个地质条件和油藏来信十分复杂的断块油田,断距从十几米至几百米不等的不同级次断层纵横交错,断块分隔凌乱,油层埋藏差异大,储层沉积特征不一,发育不稳定,诸多因素都给地质研究带来困难。

面对复杂断块,Seisware地震解释系统的技术优势是,可以直观方便地显示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平面要素,实时地观察断层面空间走向及展布趋势,并使三维数据断层解释过程自动化。

地震解释人员可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高精度的断层解释,即使在构造情况复杂地区或资料品质较差地区也能实现,其直观的编辑功
能允许快速构建一个精确的断层框架,从而提高对构造复杂地区的认识。

欢西油田下台阶含油层位深度跨度大,完钻井少,现有钻井资料不能很好的进行构造、储层发育研究,landmark的层位自动追踪模块基于波形的层位自动追踪,可同时拾取多个种子点,可以保存种子点信息,灵活定义追踪的波形时窗,对追踪结果可进行多种灵活编辑,较好的解决目前的技术难题。

同时针对欢西油田下台阶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发育的问题,可以采用landmark的相干性分析和属性分析等模块进行多角度落实,对地震数据本身进行相干体计算即可得到一个高分辨率、反映真实数据特征的成象数据体,这不仅简化了解释过程,而且还大大提高了解释的准确性、可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