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基础及浅层折射反射波法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在地质工程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在地质工程勘探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bf9d3d7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8.png)
浅层地震反射波是地震勘探的主要方法。在地表向下完 成地震波的激发工作,地震波在遇到不同分界面的时候会 发生反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地震勘探仪器对这些反 射地震波进行记录。在推断地层结构等具体信息时,依据 的原理如下:
反射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传播途径和波形等都会发生变 化,主要表现为随介质的不同结构等发生变化,在这个过 程中主要收集地震波的反射速度,以此来获取地层结构的 相关数据,此外在明确反射波频率和速度等基础上可以实
运用地震反射波法进行地质勘探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选 择参数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确不同地质环境对勘 探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方法,以此来提高 勘探的效率和质量。
1)需要明确对震源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激发力和激 发装置的要求。首先要求激发力在方向上要保持竖直向 下,其次要保证激发装置和大地的耦合。
反射波方法与层析成像[J].能源与环保,2018,040(004): 73-77. [2] 王树威.地震反射波地质层位标定方法研究[J].中国煤 炭,2018,44(12):30-35. [3] 陈建福.地震反射波法在复杂地层跨海盾构隧道中的应 用[J].中外公路,2020,40(3):102-103.
2 反射波法地震勘探
2.1 地震反射波法的原理 地震反射波法是地质勘探工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勘
探方法,在运用过程中主要通过将多种波作为有效波的方 法来开展探测工作。此外,还可以从探测的目的出发选择 特定的波并将其作为有效波进行观测和研究。在这个过程
地震勘探新方法
![地震勘探新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062273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4.png)
地震勘探新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的方法。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勘探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震勘探新方法:1. 三维地震勘探: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基于二维地震勘探的技术,通过在地下布置多个检波器,可以获取地下的三维数据,能够更加准确地探测地下地质构造。
2. 折射波勘探:折射波勘探是一种利用折射波传播特性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
通过在地面上布置地震仪,可以接收折射波并分析其传播规律,从而确定地下地质构造。
3. 反射波勘探:反射波勘探是一种利用反射波传播特性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
通过在地面上布置地震仪,可以接收反射波并分析其传播规律,从而确定地下地质构造。
4. 共聚焦点源勘探:共聚焦点源勘探是一种利用共聚焦点源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
通过在地面上布置多个震源,可以产生共聚焦点源,并接收和分析反射波和折射波的传播规律,从而确定地下地质构造。
5. 多分量地震勘探:多分量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多分量检波器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
通过在地下布置多个分量检波器,可以同时接收多个方向的地震波,从而更加准确地探测地下地质构造。
6. 宽频带地震勘探:宽频带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宽频带地震仪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
通过使用宽频带地震仪,可以获取更宽频带的地震信号,从而更加准确地探测地下地质构造。
7. 井中地震勘探:井中地震勘探是一种将地震仪放置在钻孔中的地震勘探方法。
通过在钻孔中放置地震仪,可以获取更加准确的地震数据,从而更加准确地探测地下地质构造。
总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勘探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
这些新方法和技术在提高探测精度、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讲解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a75b5d067375a417866f8f9c.png)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一.野外工作概述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2)地震波的激发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
激发方式:炸药震源的井中激发、土坑等。
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1)小排列(最常用)3-5m道距、连续观测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2)直角排列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4)环境噪声调查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1)规则干扰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
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
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能量较强)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2261c6f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14.png)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规律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本文将介绍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探测方法、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地质解释技术、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和地震勘探仪器设备等方面。
1.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是指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波动,包括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压缩波,在地壳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以扭动的方式传播。
当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遇到不同密度的岩层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这些现象是地震勘探的基础。
2.地震波探测方法地震波探测方法包括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折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和时间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反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分辨率。
3.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数据采集。
野外数据采集是在野外布置观测系统,通过激发地震波并记录地震信号来进行数据采集。
室内数据采集则是在室内通过计算机系统对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预处理、增益控制、滤波、叠加、偏移、反演等步骤。
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平滑处理等;增益控制包括调整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滤波包括去除高频噪声和低频干扰;叠加是指将多个地震信号进行叠加,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偏移是指将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移动,以纠正地震信号的偏移;反演是指将地震信号转换为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如速度、密度等。
5.地质解释技术地质解释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和储层解释等方面。
构造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构造特征和形态;地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年代、沉积环境和地层组合;储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油气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e16bb21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6.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3. 通过实验,提高对浅层地质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浅层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通过采集地震波数据,分析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反射和折射等现象,从而推断地下地质结构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反射波法,即通过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分析反射波的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器材(1)地震仪:用于采集地震波数据;(2)震源:用于激发地震波;(3)接收器:用于接收地震波;(4)计算机: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5)实验场地:用于进行地震波数据采集。
2. 实验步骤(1)实验场地选择:选择合适的实验场地,确保场地平坦、开阔,便于地震波传播。
(2)地震波数据采集:按照设计好的测线,布置震源和接收器,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
采集过程中,注意控制震源和接收器的间距、排列方向等参数。
(3)地震资料处理:将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利用地震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去噪、叠加等操作。
(4)地震资料分析:对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进行分析,识别反射波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采集到了一定数量的地震波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地质结构信息:(1)地下存在一个明显的反射界面,推断为沉积层与基岩的接触面;(2)地下存在一个倾斜的断层,推断为该地区的主要断裂;(3)地下存在一些小型的地质构造,如溶洞、地裂缝等。
2. 分析与讨论(1)实验结果表明,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可以有效地探测地下地质结构,为地质勘探、工程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依据。
(2)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质量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控制实验参数,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精度。
(3)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浅层地震勘探》总结
![《浅层地震勘探》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005c03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0.png)
《浅层地震勘探》总结绪论:地震勘探方法简介:地震勘探:人工震源激发地震波,研究其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解决地质问题。
各物探均以各种物性为前提,地震勘探依据岩、矿石的弹性,研究地下弹性波场的变化规律。
浅层地震勘探:常用于“水、工、环”地质调查,主要用于解决:工程地质填图、建筑、水电、矿山、铁路、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因此,多被人称之为:“工程地震勘探”。
分类据波的类型分:纵波、横波、面波勘探据波传播特点分:反射、折射、透射波法据目的层深度分:浅层<n.100m,中层(n.100~n.1000m),深层>n.1000m 据勘探目的任务:工程(浅层), 煤田, 石油, 地震测深地震测深: 研究大地构造、深部地质问题。
浅震的特点:工作面积小,勘探深度浅,探测对象规模小,浅部各种干扰因素复杂。
优点:精度高、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仪器轻便第一章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弹性理论概述一、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1.弹性介质弹性: 外力体积、形状变化外力去掉恢复原状: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称为弹性体,其形变称为弹性形变:……如弹簧、橡皮等。
塑性: 外力 体积、形状变化 去掉外力 不恢复原状,保持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称为塑性体,其形变称为塑性形变:……. 如橡皮泥外力下,是弹是塑,取决于: 是否在弹性限度之内,即三个方面: 外力大小、作用时间长短、物体本身的性质。
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既可显弹,也可显塑地震勘探,震源是脉冲式的,作用时间很短(持续十几~几十毫秒),岩土受到的作用力很小,可把岩、土介质看作弹性介质,用弹性波理论来研究地震波。
各向同性介质: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 各向异性介质: 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介质 沉积稳定的沉积岩区,各项同性,简化问题地震勘探中,只要岩土性质差异不大,都可以将岩土作为各向同性介质来研究,这样可使很多弹性理论问题的讨论大为简化。
地震反射波法在浅层勘探中的应用
![地震反射波法在浅层勘探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c0640ab284ac850ad0242ce.png)
④ 叩板震源 。这种震源具有 良好的方向性 , 用
于横 波 勘探 。可 以重 复击震 , 于多 次垂 直叠加 。 利
1 浅 层 反 射 法
11数 学原 理 。
⑤枪弹震源等其他震源。由仿制的震源枪激发
实 现 激振 。提高 激 发能 量 和激 发 频 率 , 现 高分 辨 实
率 地 震勘 探 的 目的 , 浅层 地 震 反射 勘 探 中的理 想 是
2 1小排 列接 收 , 源激 发 . 震
对 于 单 层 均 匀 介 质 倾 斜 界 面 t=4 ± o (h 拟
4h i ̄ : xs ) n
鹤 岗市振 兴 花 园 高层 建 筑 位 于鹤 岗市 区 , 了 为 查 清 其地基 下及 其周 围是否有 采 空 区以及 由采空 区 引起 的浅层 塌 陷 , 地基 地 层评 价 提 供所 需 的物探 为 资料 , 故采 用 浅层地 震方 法 , 行 较大范 围 的排查 。 进
蒋维平 , 孟宪 民
( 龙 江 省 煤 田地 质 局 . 龙 江 哈 尔 滨 10 0 ) 黑 黑 50 1 摘 要 : 规 多 次覆 盖 反 射 波 法 地 震 勘 探 难 以获 得 lO s- 般 相 当 于 8 m) 上 的 有 效 地 震 反 射 信 息 , 成 浅 部 地 常 Om( 0 以 形
收 稿 日期 :0 8 0 — 0 2 0 — l l 责 任 编 辑 : 常长 孙
的施 工方法 , 采用 小药 量震 源激 发 , 组合 小排列 故 点 接 收 的施工 方法 , 共施 工测 线 6条 , 获剖 面总长 度 为
效 划 分 10 s以 内的 层 位 ; 单 道 锤 击 自激 自收 反 射 波 法 , 地 下 敷 设 电 缆 、 市 排 水 沟 、 下 管 道 及 人 防工 程 的探 0m 而 对 城 地 测 效 果 明 显 高 于 常规 地 震 勘探 。 关键词 : 排列接收 ; 小 自激 自收 ; 射 波 法 ; 震 勘 探 反 地
地震勘探的主要方法
![地震勘探的主要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d61575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12.png)
地震勘探的主要方法嘿,咱今儿个就来讲讲地震勘探的主要方法哈!你说这地震勘探啊,就像是给地球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
那它主要有哪些方法呢?首先就是反射波法,这就好比是地球给我们发出的信号反射回来让我们去捕捉。
想象一下,地球内部就像一个神秘的大宝藏,反射波法就是我们寻找宝藏的重要线索呢!通过对反射回来的波进行分析,我们就能了解地下的结构啦。
还有折射波法呢,这就好像是光线在不同介质中折射一样。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的地层也会产生折射现象,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折射的情况来推断地下的情况呀。
这是不是很神奇?另外呢,还有地震测井法。
这就像是给地球打个深井,直接去探测里面的情况。
通过在井中激发地震波,然后接收返回的信号,就能更准确地了解地层的特性啦。
你看哈,这些方法各有各的用处,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工具一样。
反射波法能让我们大致了解地下的轮廓,折射波法能让我们知道地层的变化,地震测井法更是能让我们深入了解地下的细节。
那这些方法是怎么操作的呢?比如说反射波法,得先在地面上布置好多好多的检波器,就像一个个小耳朵在听地球的声音呢。
然后通过激发地震波,让这些小耳朵去接收反射回来的波,再经过复杂的处理和分析,才能得出有用的信息。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啊!折射波法呢,则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折射情况,就像是侦探在寻找线索一样。
地震测井法就更不用说啦,得下到井里去操作,那可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呢。
哎呀,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对地震勘探的主要方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啦?这可是地质勘探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呢!没有这些方法,我们怎么能了解地球内部的奥秘呢?怎么能找到那些隐藏的宝藏呢?所以啊,可别小看了这些方法,它们可是地质学家们的宝贝呢!总之呢,地震勘探的主要方法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地球内部奥秘的大门。
让我们一起好好利用这些方法,去探索地球更多的秘密吧!你说好不好呢?。
1实验一地震勘探实验(折射波法)
![1实验一地震勘探实验(折射波法)](https://img.taocdn.com/s3/m/fc9e9d10ba1aa8114431d96d.png)
实验一地震勘探实验(折射波法)一、实验原理地震勘探是根据人工激发(爆炸或撞击地面)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地震界面后,在地层中产生反射和折射,部分地传回地表,用专门的仪器记录返回地面的波的旅行时间,研究振动的特征,来确定产生反射或折射的界面的埋深和产状,并根据所观测的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及波的振幅与波形变化,探讨介质的物性与岩性。
就波的传播特点而言,地震勘探一般可分为反射波勘探和折射波勘探。
二、实验目的1.了解地震勘探的原理;2.了解地震勘探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3.掌握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熟练操作相关软件。
三、实验仪器Strata Visor NZⅡ数字地震勘探仪。
Strata Visor NZⅡ地震勘探系统一般由主机、多芯电缆、检波器、触发器、震源(大锤或炸药)、铁板、直流电源、直流电源线以及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软件等。
四、实验步骤1.在工区布设测线在工区布设测线,原则: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测线号与测点号依次增大。
使用皮尺标注检波器位置与激发点位置。
2.连接仪器的各个部分将主机、电源、多芯电缆、检波器、大锤、触发器按正确的方式一一连接起来。
注意:各接口均使用“防呆”设计,电缆插头与对应的插槽才能连接,电缆插头与非对应的插槽不能连接。
禁止暴力插拔各插头、插槽,以防仪器损坏。
3.采集开机后,直接进入SCS软件。
(1)survey--new survey菜单:设置测区名称和测线号;(2)system--set date/time菜单:设置时间、日期;(3)geom--survey mode菜单:设置地震勘探类型,本次实验为折射波勘探,即refraction;geom--geophone interval菜单:设置检波器距离,即道间距,本次实验设为2m;geom--group/shot location菜单:设置shot coordinate炮点坐标、geophone coordinate检波器坐标(自动或手动设置)、gain增益(本次实验设为HIGH 36)、use道设置(可选DATA、INACTIVE等,本次实验设为DATA)、freeze道冻结(叠加冻结,本次实验设为NO)等;(4)acquisition--sample interval/record length菜单:设置时间采样间隔、记录长度(时窗)和delay延迟,本次实验sample interval设为0.25ms,record length设为0.25m,delay 设为0;acquisition--filter菜单:滤波器设置,本次实验屏蔽采集滤波器,设为FILTER OUT;acquisition--correlation菜单:相关设置,本次实验屏蔽相关,设为OFF;acquisition--stack option菜单:叠加设置,本次实验设为auto stack,即自动叠加;acquisition--specify channels菜单:选定某些道,屏蔽某些道。
地震勘探折射波法
![地震勘探折射波法](https://img.taocdn.com/s3/m/02e084f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2.png)
地震勘探折射波法
摘要:
一、地震勘探折射波法简介
1.折射波法的概念
2.折射波法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二、折射波法的原理
1.地震波的传播
2.折射波的形成
3.折射波的接收与分析
三、折射波法的实际应用
1.折射波法的优点
2.折射波法在地震勘探中的实际案例
四、折射波法的发展趋势
1.折射波法的改进与优化
2.折射波法在我国地震勘探领域的发展
正文:
地震勘探折射波法是一种重要的地震勘探方法,它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来推测地下的地质结构。
折射波法在地震勘探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为我国的地震勘探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折射波法主要研究地震波在介质界面的折射现象。
根据折射波法原理,地震波在两种介质之间传播
时,由于介质密度的差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发生偏转。
通过对折射波的接收与分析,可以获得地下介质的折射参数,从而推测出地下的地质结构。
折射波法在地震勘探中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折射波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地表影响,提高地震勘探的准确性。
其次,折射波法可以充分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提高地震波的接收效率。
此外,折射波法还可以与其他地震勘探方法相结合,提高地震勘探的综合效果。
折射波法在我国地震勘探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在我国的某地震勘探项目中,利用折射波法成功地推测出了地下油藏的位置和规模,为我国石油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浅层地震报告
![浅层地震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6af38b6700abb68a982fbfd.png)
关于《浅层地震探测方法与技术》的报告浅层地震探测方法是研究人工在地面激发的地震波,在地壳表层数百米范围内的传播规律,用以解决矿产地质、水文及工程地质问题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其主要方法是浅层折射波和反射波法。
浅层地震的基本原理,与普通地震勘探方法基本相同,即:人工在地面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深处传播,遇到不同的弹性介质界面,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用仪器记录反射和折射的返回地面时间,根据上述时间和接收点与震源的距离关系(时距曲线)加以研究,就可以获得地下相关介质界面的空间分布的资料,即可确定地层的深度、分布、产状要素及构造形态。
(一)浅层地震勘测方法的地球物理基础和地质前提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内部质点位置发生变化,既物体发生形变,若去掉外力,物体能够恢复原来形状,则物体称为完全弹性体,所产生的形变为弹性形变。
完全弹性形变可分为体积形变和剪切形变。
施力于各向同性的均匀无限大弹性体,在弹性形变一定范围内形成随时间而变化的弹性形变,这种弹性形变的连续传递即为弹性波。
与体积形变相对应的为纵波(P),与剪切形变相对应的为横波(S)。
可知弹性波的形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为有震源,二为有传播震动的弹性介质,缺一不可。
浅层地震探测方法通常以锤击或小药量爆炸为震源,它作用在介质上的冲击力力量小、作用时间短,因此可以视岩石等介质为完全弹性体加以研究。
浅层地震探测方法是根据地震波的运动学特点,研究地震波前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用以解决地质问题的方法。
描述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时间与几何路径关系的曲线称为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不同的岩石种类及地质年代不同的岩层,由于波速即波阻抗不同,它们之间的分界面往往就是折射和反射界面。
地震波速取决于岩石成分,岩石的孔隙度、湿度、地层深度和地质年代等。
岩石孔隙度增加,会使地震波传播速度降低,增加湿度,对疏松岩石波速增加,致密岩石波速降低。
对于新岩石,波速随成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而古老岩石的成层深度则对波速影响不大。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在地质工程勘探中的应用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在地质工程勘探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80f0e4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6e.png)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在地质工程勘探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地质工程技术的发展,需要对地下构造进行精细、准确的勘探与分析。
而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是一种常用的地质工程勘探技术,它可以获取地下构造的反射波数据,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揭示地下构造的构造和性质。
本文将重点探讨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在地质工程勘探中的应用。
一、浅层地震反射波法的原理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是一种基于反射波原理的勘探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构造中传播的速度差异,从而产生反射波。
这些反射波会在地下构造的不同层之间反射和传播,最终被地震仪器接收到并转化为数字信号。
通过对这些数字信号的分析和处理,可以获取地下构造的深度、厚度、形态、密度等信息。
二、浅层地震反射波法的应用1、地下水资源勘探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利用起来可以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而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可以在地下发现水域的位置、深度、厚度和水层受困状态等信息,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2、工程场地地质勘探在建设工程,如桥梁、隧道、公路等工程时,往往需要对土壤、岩石等地下构造的稳定性进行评估,确定是否会发生地质灾害,如滑坡、塌陷、地震等。
而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可以发现地下不均质的层位,为工程场地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矿产勘探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识别出金属、非金属矿物、油气藏等相关矿产,并评估其储量,对矿产勘探具有重要作用。
二、浅层地震反射波法的优缺点1、优点(1)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可以获取地下构造更为精细的信息,不仅可以获得地下构造的形态和位置,还可以了解地下构造的物性、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
(2)具有操作简单,施工方便且低成本等优势,同时可以大范围、快速获取信息。
(3)数据的解释和处理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提高勘探数据的质量和解释效果,并且可以提高勘探效率。
2、缺点(1)在不同的地区,使用方法不同,且对训练有成效的人员要求较高。
不同地区存在的地质、地形条件也是影响测量精度的关键因素。
地震勘探重点总结
![地震勘探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9d384ca9ec3d5bbfd0a74e7.png)
绪 论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地质法—岩石露头 物探法—面积覆盖、连续测量、间接 钻井法—一点、直接勘探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重力法—岩石密度差异 磁法—岩石磁性差异电法—岩石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岩石弹性差异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作业范围大、布局灵活、成本低等特点,是最有效的物探方法。
(3)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透射波路径 反射波路径 滑行波路径 (4)地震勘探的几种方法 折射波法 反射波法—主要的地震勘探方法 (基本原理: 回声测距原理)h=1/2vt 透射波法地震勘探的三大环节 野外采集 室内处理 资料解释 (1) 野外采集 按照预先设计的观测系统,炮点激发、检波器接收、仪器记录,得到原始地震资料(按时分道)。
数据通常记成SEGB 或SEGD 格式,班报有电子格式的和手写格式的。
这一部分工作由物探地震小队完成 (2)室内处理 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转化为可用于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 包括:预处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三块内容。
这部分工作由资料处理中心完成 (3)资料解释 结合地质、测井、录井、油藏工程等,进行综合解释。
多由物探研究院、物探公司、地质研究院、采油厂地质所等完成。
井间地震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地下成像资料,能分辨2-5米薄层和小断层,为描述井间精细构造、薄层砂体分布,确定储层连通性、剩余油分布等复杂地质问题,指导调整井的布署和采收率的提高,提供非常可靠的技术手段 地震勘探期望解决的问题⏹ 1、 h=1/2vt ,时间t 不仅包含有地下界面的深度信息,而且还有炮检距(x )的信息。
如何消除?-----动校正⏹ 2、地表的起伏变化、表层低速带厚度变化等如何消除?------静校正。
⏹ 3、地下地层的成层性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如何认识和利用速度及其差异。
浅析地质勘探中的浅层地震反射波法
![浅析地质勘探中的浅层地震反射波法](https://img.taocdn.com/s3/m/891ce0b0e518964bce847cf9.png)
浅析地质勘探中的浅层地震反射波法1、浅层地质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地震反射波法是基于反射波法中的最佳偏移距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常用浅地层勘探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多种波作为有效波来进行探测,也可以根据探测目的要求仅采用一种特定的波作为有效波。
在这种方法中,每一测点的波形记录都采用相同的偏移距激发和接收。
在该偏移距处接收到的有效波具有较好的性噪比和分辨率,能够反映出地质体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变化。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方法中的一种。
在地表向下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向下传播遇到弹性不同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地震勘探仪器记录这些反射地震波。
由于反射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振动强度和波形将随通过介质的结构和弹性性质的不同而变化,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和速度资料,就能推断解释地层结构和地质构造的形态,而根据反射波的振幅、频率、速度等参数,则可以推断地层或岩石的性质,从而达到地震勘探的目的。
2、参数选择的基本原则2.1数据采集浅层地震勘探根据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勘探要求,使用时采用的方法不同,应用的效果取决于野外工作参数(采样率、道间距、偏移距)的选择,震源能量等。
这些参数由野外试验工作来选定。
○1震源。
在激发时,对震源一般有两个要求:一是激发力要竖直向下;二是激发装置或药包与大地耦合要好。
○2检波器。
接收设备(主要是检波器)除接触条件外,它的埋置尽量达到最佳的耦合,如果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埋置在原设计点位时,沿测线方向位移1∕10道间距内或垂直于测线方向的1∕5道间距内。
○3分辨率。
为保证记录有效信号不畸变,每个最短周期内至少要采集4个样值,而且还要考虑记录长度问题,因为不能选择过高的采样率,以免点数太多,出现仪器存储容量不够或增加不必要的勘探成本。
○4滤波器。
工程数字地震仪一般均设有低通、高通、带通、全通等模拟滤波器。
为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改善记录频谱中高、低频能量的不平衡状况,可根据实际干扰波调查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滤波器,以压制干扰。
物探浅层折射波法与反射波法ppt
![物探浅层折射波法与反射波法ppt](https://img.taocdn.com/s3/m/27cf3db6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05.png)
2
V
* 下
V *上
V1由直达波曲线上求得 V*上与V*下由S上与S下求得
④界面倾角得影响:
当ί+φ≥90°时,下倾方向接收,折射
波射线将无法返回地面,上倾方向入射
角总小于临界角,无法形成折射波, 见 左图:
实际工作时,可将测线布置得与地 层倾角斜交,使视倾角变小,以满足
i+φ<90°得条件。
φi
i
(2)时距曲线得弯曲情况
我们可用视速度定理来讨论时距曲线得 弯曲情况:
由前面介绍可知: V*=V/sinα
对于某一反射界面得时距曲线来说,随着炮检 距X得增大,α角也增大( α2> α 1),从而使V* 变小,斜率变大,曲线越来越弯曲:
u当X→∞时:α→90°,V*=V 曲线趋于渐近线
u当X→0时:α→0°,V* →∞ 曲线变得平缓
3、 倾斜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
下倾方向接收时折射波得 旅行时间为:
则:
t下
h1 h2 V1 cos i
X
cos
(h1 V2
h2 )tgi
X sin(i ) 2h1 cos i
V1
V1
同理,在O2点激发,在上倾方向O1点接收,波得旅行时间为:
t上
X
sin(i V1
)
2h2 cos i V1
此特点可帮助我们判别界面倾向。
③倾角计算:
得:
解斜率公式:
1
sin(i )
V
* 下
V1
1 sin(i )
V
* 上
V1
(i
)
arcsin
V1 V 下
(i
)
arcsin
V1
地震波的反射投射和折射
![地震波的反射投射和折射](https://img.taocdn.com/s3/m/2287e7c50975f46527d3e139.png)
§1.4 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序:在§1.3中讨论了无限均匀完全弹性介质中波的传播情况。
当地震波遇到岩层界面时,波的动力学特点会发生变化。
地震勘探利用界面上的反射、透射和折射波。
一、平面波的反射及透射同光线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一样,地震波在遇到弹性分界面时,也要发生反射和透射。
首先讨论平面波的反射与透射。
(一)斯奈尔(snell)定律1.费马原理(最小时间原理)波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以所需时间最小来取传播路径。
如图,波从P1点传到P2点。
速度均匀时,走路径①,直线,t最小,s也最小。
速度变化时,走路径②,曲线,t最小,s不最小。
注意:时间最小,不一定路程最小(取决于速度)。
P 1 P2路径①路径②例1:人要去火车站(见图)。
方法①从A步行到B,路程短,用时却多。
方法②从A步行到C,再坐车到B,路程长,用时却少。
步行速度V1V2 >>V1汽车速度V2例2:尽快地将信从A送到B① 傻瓜路径 ② 经验路径③ 最小时间路径,满足透射定律:21sin sin VV βα=②A2.反射定律、透射定律、斯奈尔定律波遇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就发生反射和透射(注:地震透射、物理折射)。
(1) 反射定律:反射波位于法平面内,反射角=入射角。
注:法平面——入射线与界面法线构成的平面,也叫入射平面或射线平面。
O S地面 入射角=反射角与下式等价:111sin sin V V αα= (1)(2) 透射定律透射线位于法平面内,入射角与透射角满足下列关系:221sin sin VV αα= (2)(3) 斯奈尔定律综合(1)和(2)式,有PVVV ===22111sin sin sin ααα这就是斯奈尔定律,P 叫射线参数....。
推广到水平层状介质有:PVVV nn====αααsin ......sin sin 2211 (6.1-65)注:斯奈尔定律满足费马原理,上例2中把信由A 送到B 路径③是最小时间路径,它满足透射定律(用高等数学求极值可证明)。
地动勘察技巧野外任务方法 反射波法,折射波法
![地动勘察技巧野外任务方法 反射波法,折射波法](https://img.taocdn.com/s3/m/0e3057f303d8ce2f016623af.png)
1.单边观测系统
定义:在炮点一方接收的观测系统。适应折射界面较浅测系统
定义:两个单边时距曲线组成的观测系统。 时距曲线存在互换关系。在讨论倾斜界面折射 波时距曲线时已提及过。
3.追逐观测系统
主要作用:界面弯曲,判断波有无穿透;断 层,判断是否绕射。在前面已讨论过。
随机干扰频谱很宽,不能利用频率滤波压制。 随机干扰分为三类:
第一类:地面微震和其它外界干扰。如风吹草动、人为因素引起的无规则振动,特 点是频带宽(1~200Hz); 第二类:仪器在接收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
第三类:震源激发后产生的不规则干扰。 随机干扰表面上不规则,实际遵循统计编规辑p律pt 。
工作中,利用统计规律,采用组合检皮、水平叠加、垂直叠加方法压制随机干扰。
③ 电火花和空气枪震源多用于水上勘探。 电火花震源:利用电容器储存高压电能,在一瞬间通过水介质释放,在水中产生压 力作用于大地而形成地震波。 空气枪震源:将压缩空气在短暂瞬间释放于水中,从而产生地震波。 特点:两种震源都安全,无环境污染,高频成分丰富,能量可调。价格较贵。
编辑ppt
以上几种震源,当目的层深度H: H<50m,锤击、小炸药量; H=50~100m,小炸药量、高频震源枪; H=50~1000m,电火花、高能炸药。 二、地震波的接收 1.地震勘探对接收条件的基本要求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1.时距平面图 定义:用时距曲线的方式表示激发点与其对应地段之间的关系。 O1激发,O1O2接收,时距曲线t01Tˊ,对应反射界面R1R2。 O2激发,O1O2接收,时距曲线t02T,对应反射界面R2R3。 两次激发,得连续反射界面段R1R3。
编辑ppt
把激发点和排列向一个方向移动,重复以上工作,得一连续长反射 界面。图中,T=Tˊ(互换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工程地震勘探的特点
研究浅层地质情况(h<200米),具有激发能量小、 勘查范围窄、布设网度密、勘探精度高的特点。
五、工程地震勘探的主要用途
1、工程地质调查
确定地质构造、基岩面深度;对第四系地层分层 (确定层厚、层速);确定地基的持力层;探测地层 中的低速带或软弱夹层;追索浅水面、空洞及掩 埋物等。
球面 波前
2、等时面
在时间场中t值相同的各点 连接而成的空间面。
如:在均匀各向同性的弹性介质中,由点震源产生 的波动的等时面是同心球面;该面与波射线正交。
三、视速度定理
1、真速度
沿波射线观测的速度; V = △S/△t;
2、视速度 沿地表面观测的速度; α
V﹡=△X/△t;
3、视速度定理 描述了真、视速度的关系;
三、地震勘探的方法分类及其特点
•以波的传播特点分
折射波法 反射波法 透射波法
下层介质波速要大于上层介质; 可用于岩性分层和层速度估算。
各层介质间应有明显的波阻抗(ρV)差 异;可 用于岩层厚度和层速度估算。
研究钻孔间或坑道中的直达波;可准确 测定层速度;计算岩、土动力学参数。
•以波的类型分 纵波法、横波法、面波法
横波(S剪切波)
传播方向与质点 振动方向垂直
SV (垂直分量) SH (水平分量)
面波
瑞利波 勒夫波
在自由界面传播,波速接近S波, 低频、向下衰减快、水平衰减慢。
在覆盖层下伏界面传播(类似SH波)
二、地震波的频率和振幅
1、频谱的定义 波的特性随频 振幅谱~(A-f)
率变化的规律 相位谱~(φ-f)
波形特征 振幅A;周期T;持续时间△t;初相位Ф。
2、波剖面图 描述某时刻的振动幅度
µp=A(x) 随震源距的变化情况。
波形特征 波前 a;波尾 b;波长λ。λ= T﹒V
二、时间场和等时面
1、时间场 描述波前的传播时间与其空间位置关系
的三维坐标系;t =T(x,y,z)
如:点源地震波的传播 时间与其空间位置关系
一、形变与弹性介质
•形变的定义
固体介质在外力作用下, 其形状或大小发生的变化。
•弹性的定义
固体介质的形变随外力的 去除而消失这一性质。
•弹性介质 具有弹性的介质。
•塑性和 塑性介质
大部分岩土介质在外力作用下即可以显示 出弹性,也可能显示出塑性;这取决于介 质的物理性质、外力的大小及其作用时间 的长短。
二、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人工震源激 发的地震波
将这些具有不同传播速度、路径、频率和 强度的波记录并分析,就可以间接推断出 有关岩层的性质、结构和几何位置等参数, 从而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
不同岩层具有不同的 波通过这些岩层的分界面时 弹性特征(速度,密度) 产生透射、反射和折射现象
以及纵波、横波和面波之分
2、研究岩土状态及性质
测量纵、横波速;评价地基加固效果;测定岩土 密实度、孔隙度;判识饱和沙土层的液化程度。
3、工程质量检测 检测道路、混凝土构件和堤坝质量。
4、环境地质灾害调查
调查滑坡体的厚度、结构; 隐伏岩溶塌陷范围; 采空区及影响范围。
5、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
测定场地卓越周期; 场地地震响应分析; 地震小区划。
•概述
地震勘探的主要内容、基本 原理、方法分类及其特点;
工程地震勘探的主要用途和特点;
•弹性介质与地震波的形成
•地震波的描述、类型及其传播特征
•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
一、地震勘探的主要内容
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 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即两个特征: 波的运动学特征(v、s、t) 波的动力学特征(波的成因、
振幅、频率和相位)
设入射角为α(波前面与地面的夹 角;或波射线与地面法线的夹角)
4、讨论 当α=90°时:射线与测线重合;V=V﹡
α=0°时:V﹡→∞;表示波前面同时到达地面各测点;
一般情况下 V﹡ > V;其差别反映了入射角的变化。
一、地震波的类型
地震波 体波(在介质体内传播)
面波(在介质界面传播)
体波
纵波(P压缩波) 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
区不同地层、不同 折射波 仪器及工作方法;
采集的地震波的频 谱会有所不同
反
面 波
射 波
声 波
面波主频~30--40Hz 折射波主频~50Hz 反射波主频~75Hz 声波频谱> 80Hz
4、地震波的振幅及其衰减规律
三、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结论: •由σ可以确定纵横波速比,或反之。
•σ对S波、R波影响不大;σ↑→VP↑→VP/VS↑(=1.4→∞) •一般岩石σ= 0.25 ∴VP=√3VS ;VR= 0.92VS = 0.53VP
2、付氏理论 一个非周期波动可以由许多不同振幅、
不同频率、不同初相的谐和振动合成。
3、频谱分析的作用
发现地震波特征(振幅、初相位)的频率差异,为 野外工作方法的选择、干扰波的压制、资料的解释 提供依据。
由地震勘探的各 种资料统计得到
某一浅层地震的干扰波调查剖面,
经频谱分析后得到其频谱特征; 不同地区、同一地
质中的传播所形成的波动。
3、地震波的形成
•激振~围绕爆破点产生非线性形变带;
•向外延伸~压强下降→形成弹性形变带;
•弹性振动形成弹性波~初始地震子波; •地震子波在介质中沿射线传播→地震波。
地震波
一、振动图和波剖面图
1、振动图 描述某点的振动幅度
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µp=A(t)
μp T
0
A
t
Φ
Δt
•切变模量(剪切)(Pa)
剪切应力与 切变角之比; 液体 µ=0。
•泊松比
横、纵向应变之比; 在0.05~0.45; 越硬越小,液体为0.5。
•拉梅系数(Pa)
PXX~横向拉应力
•互换关系
三、振动与地震波
1、弹性振动 在应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质点
围绕原平衡位置发生的、地震波的传播原理
消振点曲面
1、波前、波尾和振动带;
2、惠更斯原理(波前原理)
t0时刻的波前面上的各点都可以 看成是新的振动源,并形成新的 子波向外传播,△t时间后这些 子波的波前面所构成的包络面就 是t+△t时刻的新的波前面。
二、应力、应变与弹性参数
•内应力 介质内部产生的一种反抗形变的内力
•应力 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内应力(P=F/S)
•应变 介质受应力的作用,其大
小和形状的相对改变量;
•弹性参数
线应变△L/L 体应变△V/V 切应变△θ/L
杨氏模量(拉伸)(Pa)
应力与纵向应变之比;介质越硬越大。 体变模量(压缩) (Pa) 流体静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