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一+Word版含答案.doc

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一+Word版含答案.doc

专题一读懂文言——整体阅读,把握大意[专题微语] 同学们做阅读题,总是轻阅读,重做题。

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其实,文言文也与现代文一样需要整体阅读,把握大意。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次做题,你把所给的文言文读懂了,读透了,题目几乎全部回答正确了。

这就是整体阅读之效。

文言文整体阅读其实很简单,读了下面的内容,你自然就会明白。

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1.看整体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都是要先把握住的。

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2.整体看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

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尾注、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

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尾注及题目,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

总之,就是要看标题,看正文,看出处,看注释,看试题。

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

二、阅读方法和步骤1.阅读方法(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

(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怎样”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

(3)借题解文法:要借的这个题就是每卷必有的文意概括题。

所给四个选项均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项不正确,即使这个不正确项,也不是全不正确,错误只在个别词语上。

这样,该题绝大部分正确文意便是我们读懂内容最好的“提示”和“拐杖”,一定要借“此题”而解文。

(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

文章中的诸多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仔细发掘,前后文会给你帮助。

(全国)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 一 给文言准确断句

(全国)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 一 给文言准确断句

精要点拨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常有省略主语的情况,而动词统统当 句子的谓语,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可以借助动词和前后词语的关系 进行推断,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3.找虚词,定句读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假物取譬,谓白马为非马 也。孔穿,孔子之裔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 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 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
D.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 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答案
参考译文
精要点拨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 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②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 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 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③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 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在它们的后面 一般要断开。
2.借动词,定句读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自沐英平云南,在镇十年,恩威著于蛮徼。沐氏亦皆能以功名世其 家。数传而西平①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② 也。孝宗以为然,许之。(节选自《明史·云南土司传》) 注 ①西平:地名。②黔国公、西平侯:皆沐英的封爵。 A.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 也/ B.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 也/ C.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 也/

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四+Word版含答案.doc

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四+Word版含答案.doc

考点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考点)——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

(文章安排材料,像抽丝一样,不能中断,上下文就像鱼鳞一样一片接着一片,首尾一体。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适逢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主持国事的人相见。

解析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

此两处用意译。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解析“衣冠”“日月”“旦夕”“正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解析“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

(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解析“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醉翁亭记——限时练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醉翁亭记——限时练

考点精准突破
对对比比进进阶阶训训练练
-14-
十六 醉翁亭记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走后禽鸟在 欢唱啊。(3分) (2)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予。 (史中辉)先生无法阻止(襄阳人的这种做法),于是前来嘱托我 写一篇亭记。(3分)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考点精准突破
对对比比进进阶阶训训练练
-12-
十六 醉翁亭记
【乙】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①来守襄阳。明. 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 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②,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
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 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予。
3.句子翻译。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判断句]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 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判断句/2022海南] 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课下注释/2022湖南怀化]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 绿荫。
考考点点精精准准突突破破
对比进阶训练
-10-
十六 醉翁亭记
范仲淹“此乐何极”,欧阳修“乐亦无穷”,请分析两者“乐”的不 同之处。[比较分析] ①“乐”的产生缘由不同。范仲淹是观看壮阔画面产生的旷达 之乐。欧阳修是融入四季优美景致而产生的闲适之乐,排遣 抑郁之情。②“乐”的内容不同。范仲淹表达的是先忧后乐的 情怀,欧阳修表达的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趣。

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高频考点

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高频考点
感谢您的观看
巧。
04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分类
01
02
03
04
表达方式
包括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等。
修辞手法
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代 等。
表现手法
包括象征、对比、衬托、借景 抒情等。
结构手法
包括首尾呼应、承上启下、伏 笔照应等。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
01
02
03
04
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理 解诗歌的记叙、描写、抒 情和议论等手法。
用典
通过运用历史典故或文学典故,丰 富诗歌内涵,提高诗歌的文化底蕴。
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分析
豪放派
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诗歌语 言豪放、气势磅礴,展现出强烈
的个性和情感。
婉约派
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诗歌语 言细腻、柔美,注重情感表达和
意境创造。

自然派
以陶渊明、王维为代表,诗歌语 言朴素、自然,强调与自然的融
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高频考点
目录
• 古代诗歌的起源与演变 • 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 • 古代诗歌的主题思想 •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 • 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
01 古代诗歌的起源与演变
古代诗歌的起源
01
02
03
远古时期
古代诗歌起源于远古时期, 是人们劳动、生活和情感 的表达方式。
祭祀与宗教
古代诗歌在祭祀和宗教活 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用于 祈求神灵保佑和歌颂神灵。
《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落木与长江进行对比,表 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壮志未酬的感慨。
《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运用了 拟人手法,将花人格化,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喜 爱和怜惜之情。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3节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分析综合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3节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分析综合

第3节披沙拣金,细心比对——分析综合(2011·辽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

举明经,授卫县尉。

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

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

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

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

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于是安堵[注],遂罢.镇兵五千人。

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

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

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

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

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

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

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

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七年卒,赠工部尚书。

太常博士张星议曰:“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

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

”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

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

有一于此,人之所难。

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

”乃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 注安堵:安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仍充.岭南采访使充:代理B.庆礼躬.至其境躬:亲自C.遂罢.镇兵五千人罢:撤去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乖:背离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 ( )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②独庆礼甚陈其利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④招辑商胡,为立店肆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古诗文阅读--第一章--第1节PPT课件

古诗文阅读--第一章--第1节PPT课件

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3)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都有涉及。实词的考查,
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
假字的考查。
(4)考查形式依然以选择题为主,在翻译题目中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涉及到对
实词的考查。
.
11
知识与题型
一、多义实词 古汉语以多义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 一般来说,各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备考过程中, 一要掌握一个词最常见的几个义项,建立某个词的词义系 统,全部了解其意义,并把握好其意义的运用环境。二要 因文定义,根据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来确定其意义。可先 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看 看其充当的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 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含义。
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因而需要根据特定的语
境准确指出实词的意义。
.
10
3.命题规律
文言实词的考查特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
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
(2)考查的对象为常见常用词。120 个实词,不是个个都考,
考查的都是常见常用的。这就提醒我们在学习古文时,要注意出
.
8
将士们因为已经抓获宋忠而喜形于色,皇上说: “宋忠原本是个庸才,用花言巧语骗取好处,谄媚阿 谀,奸猾邪恶,靠贿赂得到官职。刚执掌兵权,就骄 纵跋扈,这种善于迷惑别人的小人,我看他不过是狐 鼠之辈罢了。小小的胜利,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各 位将士都点头称是。
.
9
考点研读
1.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
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堂讲义课件

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堂讲义课件
解析 第(1)题中的“作”,应结合句中的“风”,解释为“起”或“刮
起”;第(3)题中的“茗”,本义是名词“茶”,在句中作动词用,意思为
“煮茶”或“喝茶”。
点拨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对文言词语的理解是学习文言 文的关键,在熟记词义的同时也可以结合文章的翻译来掌握。注意一些词的
名题精析 (2015·丽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原文见讲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行道之人弗.受:_____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______
(2)妻妾之奉.:____侍__奉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得__”__通__“__德__”__,__感__激_
解析 第(1)题“弗”与现代汉语意思一致,“不”;第(2)题“奉”在 句中可解释为“侍奉”;第(3)题“得”是一个通假字,通“德”,根据句 意,应解释为“感激”。
【答案】 (诸葛亮)经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对此当时没有人认 同他的。(意思对即可)
3.为什么徐庶的推荐能引发刘备三顾茅庐之举?细读上面三段文字, 用自己的话作答。(答出两点即可)(3分)
解析 细读三段文字,可从刘备的处境、性格,他对徐庶的器重,以及 诸葛亮的才能等角度分析。
点拨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深入领会文章的 思想内容,在分析的基础上完整表达,力求有新意。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有特点的文言句子。要注意不同句式的文言语句 的翻译方法,着重掌握下列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4.开放性试题的解答,重在平时多训练。要善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 验,读出自己的感受,注重和同学交流各自的体验和感受,并能准确表达自 己的看法。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一

考点一给文言准确断句——明辨句读,回归根本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顿号(“、”)断开,叫“读”。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高考考查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而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此外,须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

1.字句必须能讲通。

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

(《两般秋雨盦随笔史阁部书》)例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即“其不屈,正也”。

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2.内容符合情理及作者的原意。

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明通鉴》)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而查《明史》并无此二人,倒是有“陈德、华高、费聚”三人,他们都是作为早年随朱元璋起兵的名将,分别在卷130、131立有专传。

所以此句应标点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3.顾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代文化知识。

例(1)夫唯禽兽无礼。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

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例(2)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金埴《不下带编》卷三)标点者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将其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应标点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高三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 专题1 第3节 文言文翻译

高三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 专题1 第3节 文言文翻译

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教材寻根]
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遇:对待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 论:判罪
[延伸练习](多学一点,读精练透!)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
[点评] 注意几个采分点:以,凭借……的身份;直,到; 知,主管、担任知州。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文章助读](如何阅 读写人记事类文言文!)
时间 天圣五年 皇后被废除

元昊谋反时
官职
光州 知 州
陕西 体 量 安Βιβλιοθήκη 事件减免发民仓廪盗 贼的死罪
王尧臣请求把阎 文应事交御史
①熟悉西边战事 ②替韩丞相、 范文正鸣不平 ③葛怀敏被杀
性格品质 才能
有远见、 有智谋
为人正直
(1)荒政:救济饥荒的法令。恤:体恤。论:判罪。句式: 此饥民求食尔。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
(2)遇:对待。矫饰:虚假掩饰。称:称赞、称誉。善:善 于。
[尝试解答] (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
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
(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
[它山之石] (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荒年应该体恤 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3分)
(2)遇到人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良了解人,常常被人 称赞,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3分)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要求重 点词语翻译准确,语句通顺。需要注意的采分点有以下几个。
第三节 文言文翻译 ——信达且雅 落到实处
考什么 对于这一考点的考查,考试说明是这样表述的: 1.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 略和词类活用。 2.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B

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三+Word版含答案.doc

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三+Word版含答案.doc

考点三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仔细比对,准确辨析一、掌握阅读要求和答题步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牟子才,字荐叟,井研人。

八世祖允良生期岁,淳化间盗起,举家歼焉,惟一姑未笄,以瓮覆之,得免。

子才少从其父客陈咸,咸张乐大宴,子才闭户读书若不闻见者,见者咸异之。

嘉定十六年举进士。

时丁大全与宋臣表里浊乱朝政,子才累疏辞归。

初,子才在太平建李白祠,自为记曰:“白之斥,实由高力士激怒妃子,以报脱靴之憾也。

力士方贵倨,岂甘以奴隶自处者。

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其后分提禁旅,蹀血宫廷,虽天子且不得奴隶之矣。

”又写力士脱靴之状,为之赞而刻诸石。

属有拓本遗宋臣,宋臣大怒,持二碑泣诉于帝,乃与大全合谋,嗾御史交章诬劾子才在郡公燕及馈遗过客为入己,降两官,犹未已。

帝疑之,密以椠问安吉守吴子明,子明奏曰:“臣尝至子才家,四壁萧然,人咸知其清贫,陛下毋信谗言。

”帝语经筵官曰:“牟子才之事,吴子明乃谓无之,何也?”众莫敢对,戴庆炣曰:“臣忆子才尝缴子明之兄子聪。

”帝曰:“然。

”事遂解。

盖公论所在,虽仇雠不可废也。

未几,大全败,宋臣斥,诬劾子才者悉窜岭海外,乃复子才官职,提举玉隆万寿宫。

帝即欲召子才。

会似道入相,素惮子才,仅进宝章阁待制、知温州;又嗾御史造飞语目子才为潜党,将中以危祸。

上意不可夺,遂以礼部侍郎召,屡辞,不许。

乃赐御笔曰:“朕久思见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为我强起。

”故事,近臣自外召者,必先见帝乃供职;子才至北关,请内引奏事,宦者在旁沮之,帝特令见,大说,慰谕久之。

时士大夫小忤权臣,辄窜流,子才请重者薄惩,轻者放还。

度宗在东宫,雅敬子才,言必称先生。

即位,授翰林学士、知制诰,力辞不拜,请去不已。

进端明殿学士,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赠四官,官其后二人。

(选自《宋史·牟子才传》)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牟子才少年时苦学上进。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

基础:整合·点拨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基础:整合·点拨 规范:审题·答题
5.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
基础:整合·点拨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基础:整合·点Biblioteka 规范:审题·答题8.苏轼《赤壁赋》 (1)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
凌万顷之茫然 。 (2)纵一苇之所如,
渺沧海之一粟 。 (3)寄蜉蝣于天地,
(4)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基础:整合·点拨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基础:整合·点拨 规范:审题·答题
现场矫正
因题突破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基础:整合·点拨 规范:审题·答题
5.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改正: 岐—歧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改正: “复”前加“而”字 7.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改正: 辩—辨 8.今年欢笑复明年,春风秋月等闲度。
春风秋月—秋月春风 改正:
基础:整合·点拨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基础:整合·点拨 规范:审题·答题
6.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1)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
7.荀子《劝学》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 (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4)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基础:整合·点拨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中考语文面对面 阅读 专题三 古诗词阅读(文体知识 考点一、二)课件 新人教版

中考语文面对面 阅读 专题三 古诗词阅读(文体知识 考点一、二)课件 新人教版

【应对策略】
1.关注诗题。标题往往蕴含重要信息,要善于从中提取主要 内容、写作目的、吟咏对象、主要情感等。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风格、思想个性以 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有利于提炼诗歌的基本内容及情感特征。 尤其要注意注释部分提供的背景信息。
3.阅读诗文。了解了诗歌的描述对象、情境画面之后,文章 的基本内容也就显而易见了。
混浊如泥,天上阴云
பைடு நூலகம்
景镜头从后面拍
向西奔涌。“楚客”孤
摄的方法营造出
远景 从人物后面 独一人,渐行渐远, 水流声、 悲凉氛围,表现
拍摄
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 鹧鸪声 出“楚客”思乡
个模糊的背影。
不得归的落寞、
悲苦的心境。
考点二:情感分析 古诗的情感分析,是针对古诗内核的考查。诗为言情,因情 而生,读诗自然要循情而悟。应对这一考点的试题,可以从“题 目形式”“应对策略”“答题思路”三个角度加以强化。 【题目形式】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结合内容,比较两诗情感的异同。 3.请从诗歌情感的角度,分析……
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向
(3)写景诗(山水田园诗)
发展历程 内容特点 写作手法 基本主旨 鉴赏要点
东晋陶渊明和南朝谢灵运开山水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 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 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修辞手法多以白描、衬托为主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高洁品格 景物特征,由景入情
通过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同样能够把握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怀才不遇者作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是豁达乐观或是愤慨忧郁总是与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紧密相联

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一章+微专题+Word版含答案.doc

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一章+微专题+Word版含答案.doc

[专题微语] 翻译是考生文言素养的综合表现。

抓住“分点”,准确翻译,是翻译工作的根本要求。

然而,我们在努力保证符合要求的同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下面我们把考生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认真思考,探求解决之法,以期让我们的翻译臻于完善。

一、损害原意1.误译例:富公为人,温良宽厚,泛与人语,若无所异同者。

宰相自唐以来谓之礼绝:百僚见者,无长幼皆拜,宰相平立,少垂手扶之;送客未尝下阶;客坐稍久,则吏从旁唱,“宰相尊重”,客踧踖起退。

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

送之及门,视其上马乃还。

自是群公稍稍效之,自公始也。

自致仕归西都十馀年,常深居不出;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以疾。

所亲问其故,公曰:“凡待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

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

若人人见之,吾衰疾不能堪也。

”士大夫亦知其心,无怨也。

(节选自《富弼》等史料) (1)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

考生译文等到富公做了宰相,即使小官和平民求见,他都以礼相待,拉他们入座,话语平和从容。

解析该译文误译两处:一是“抗礼”译为“以礼相待”,实际上“抗礼”指“对等的礼节”,成语有“分庭抗礼”;二是“引”译为“拉”,“拉”字体现不了富公的“礼”,应译为“延请”。

正确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等到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平民拜见他,都和他行对等的礼节,延请就坐,说话和颜悦色。

(2)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

考生译文我长期居住在洛阳,亲朋大概用千百计算,如果有的人见有的人不见,是不平等的做法。

解析该译文误译两处:一是“累世”想当然地译为“长期”,严重损害原意;二是将“是”等同于今天的“是”,是典型的以今律古。

正确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家许多代人居住在洛阳,亲戚故旧大概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见有的不见,这不是同等对待的做法。

语文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一 Word版含答案.doc

语文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一 Word版含答案.doc

高频考点一勤于积累,善于推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011·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严祺先文集序归庄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

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

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

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

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①焉。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

”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

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

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选自《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注①浼(měi):玷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病:批评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拔:拔除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绍:继承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加:超过答案 B解析B项拔:超出,超脱。

参考译文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他的诗歌也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然而考亭先生(朱熹)曾经批评他的文章庸俗,指出他的《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就是庸俗的啊,韩愈难道不也是想孜孜以求,志在功名利禄的吗。

中考语文面对面阅读专题三古诗词阅读(考点三)课件

中考语文面对面阅读专题三古诗词阅读(考点三)课件
种手法
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 曹操《观沧海》:
句抒情,或景中含情, 树木丛生,百草丰
或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茂。秋风萧瑟,洪
浑然一体
波涌起
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 思想感情,达到感染读 者、引起强烈共鸣的作 用
陈子昂《登幽州台 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 地之悠悠,独怆然 而涕下
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杜甫《绝句二首(其
虚实结合,能使作
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
品内蕴丰富,形象
示出来的空白形象。实,指
鲜明;能使文笔简
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
虚实结合
约、结构紧凑;能
观的无形活动。实,指具体
创造含蓄新颖的意
的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
境,给人更广阔的
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
想象空间
中景物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 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是实景;“须晴日,看 红装素裹”是虚景。又如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中的“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是实景;“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 中笑”是虚景
【甲】【乙】两诗都描绘了江南明媚的早春景色,但从尾联 来看,写作手法有明显差异,请你结合诗意分析两首诗尾联的 主要手法及情感。
《南湖早春》采用了以乐写哀(反衬)的手法。诗的前六句描绘 了清新美丽的春景: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芳……都展 现了春意的盎然,诗人借此反衬自己被贬的哀伤之情,春景愈 美,愤懑愈深,悲伤愈切。《钱塘湖春行》尾联采用了直抒胸 臆的手法,“最爱”“行不足”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早春西湖明 媚风光的由衷喜爱之情,莺燕新来、花草向荣,都显示出春天 的蓬勃生机,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神怡, 自然余兴未阑。
3.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分 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 融、寓情于景等。表达方式知识补充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参考译文
精要点拨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臵和作用。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 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②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 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 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③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 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在它们的后面 一般要断开。
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节选自《新五代史》)
A.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 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B.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 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C.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 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D.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 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B.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
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C.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 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D.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 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3.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答案
(《唐语林》卷一)
“ 居径山 ” 后面不应用句号,而应用逗号。用了句号,连词 “ 以 ” 只
管到 “道高”;“ 以其道高 ”就成了 “居径山 ”的原因和前提,而这
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另外, “ 有僧曰法钦 ” 后面的逗号也应改为句号,
因为这句话表意完整,句意已完。
“曰”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示“叫做”的意思。例如明代魏学洢《核舟
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词,无实义。
例如《诗经· 小雅· 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 云 ” 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示 “ 有 ” 的意思。例如《荀子 · 法行》:
“其云益乎?”二是表示“为、是”的意思。例如《后汉书》:“虽云
答案 参考译文
精要点拨
在文言文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 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词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 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 ( 代词 ) 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 或代词,基本上就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的代词有:吾、余、予(表示 “ 我 ”) ,尔、汝 ( 女 ) 、公、卿、君、若 ( 表示 “ 你 ”) ,彼、此、其、 之等。
4.察对话,定句读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
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节选自《宋史· 宋庠传》)
A.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
谓人曰:“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
A.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 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B.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 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C.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 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D.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 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2.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 述而》)
答案
“甚矣” 是“吾衰也 ”的谓语,“久矣” 是“ 吾不复梦见周公 ” 的谓
语,谓语提前有强调的作用。标点者误解语法关系,造成标点错误。
正确的标点是: “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
“我已经老得很厉害了!我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3.顾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代文化知识。
例(1)
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
禽兽。(《礼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 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 以教人”。“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例(2) 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 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
专题三 考点突破
考点一 给文言准确断句
——明辨句读,回归根本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
圆 圈 (“ 。 ”) 断 开 , 叫 “ 句 ” ; 在 一 句 之 内 语 气 停 顿 的 地 方 用顿 号
(“、 ”) 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
B.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也/
C.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也/
D.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也/
精要点拨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常有省略主语的情况,而动词统统当
句子的谓语,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可以借助动词和前后词语的关系
答案
1.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 宪问》)
应断为:子路问事君。子曰: “ 勿欺也,而犯之。 ” 意思是,子路问 应该怎样对待国君,孔子告诉他: “ 不应该欺骗国君,而应该直言不 讳地指出国君的错误。”这里关键是要懂得两个词的意思:一是 “ 事 ” ,动词,侍候、对待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名词 “ 事情 ” ;一是 “ 犯 ” ,就是犯颜直谏,即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君的错误,而不能理解 为“冒犯”。
标点者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将其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
“ 不是高贵的门第 ” ;其实, “ 非第 ” 是两个副词连用, “ 非第 ” 即 “ 非
但”“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应标点为:„„出自卑
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边练边悟
请根据断句的要求,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标点错误。
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
言文的基本功。
高考考查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
考查形式只是要求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
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而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
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此外,须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
内容索引
Ⅰ 掌握断句的基本要求 Ⅱ 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
Ⅰ 掌握断句的基本要求
1.字句必须能讲通。
例 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盦随笔史阁部书》)
例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即“其不屈,正也”。
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2.内容符合情理及作者的原意。 例 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明通鉴》) 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 相矛盾,而查《明史》并无此二人,倒是有“陈德、华高、费聚”三人, 他们都是作为早年随朱元璋起兵的名将,分别在卷130、131立有专传。 所以此句应标点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答案
参考译文
精要点拨
对话是古文断句的一个重要依据。其标志性的词语有曰、谓、云、 言等。一般情况下要在其后断开。如果是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 对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 “ 曰 ” 等为标志,而把主语省略掉, 因而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和答者,准确断句。
“曰”“云”“言”什么情况下不可断开?
微积累
5.辨句式,定句读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其后元妃又言之,垂曰:“汝欲使我为晋献公[注]乎?”元妃泣而
进行推断,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3.找虚词,定句读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假物取譬,谓白马为非马
也。孔穿,孔子之裔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
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
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
答案 参考译文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元行冲,河南人。博学多通,尤善音律及诂训之书。举进士,累
转通事舍人,狄仁杰甚重之。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曰:
“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
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 仁杰笑而
Ⅱ 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
1.标名代,定句读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康延孝,代北人也。三年,征蜀,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破凤
州,取固镇,降兴州。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
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
怒让璋曰: “ 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