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加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数学一上《加法的认识》教学设计、反思
5、《加法的认识》教学设计、反思【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教材分析】本课是学习了5以内数的认识,分与合的知识后来学习的。
本教材通过气球、小松鼠等创设了丰富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还要掌握“+”和“=”的读法和写法。
【学情分析】加法对现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也许已经不是初步认识的内容了,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学前班或幼儿园已经学习过10以内的加减法。
但是这其中有些是机械化的,学生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加法。
教学时,应利用主题图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可以先组织学生交流图意,从而引出加法;在此基础上,要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能准确读写加法算式,进一进渗透符号化的数学思想。
2.能正确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能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积极性,培养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难点: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师右手拿3个红球)师:“同学们看,老师右手拿了几个红球?可用数字几来表示?(学生回答:3)(师左手拿1个黄球)师:同学们看,老师的左手拿了几个黄球,可用数字几来表示?( 学生回答:1)师:同学们知道老师手中一共是几个球吗?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回答:4)师:同学们,你们知道4是怎么来的呢?老师指导学生用手势理解“合并”的含义。
师:几和几合起来就是表示相加。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板书课题:加法)【探究新知】1.探究加法的含义。
出示教材第24页主题图。
师:图上有一个可爱的小丑,他的两手都拿着漂亮的气球。
他的左手拿了几个?(生回答1个)他的右手呢?(生回答:3个)那么这个小丑手上一共有几个气球呢?请大家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的小伙伴说一说吧。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课后反思1.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深化加法的两个层次的含义,落实认知和技能目标。
通过问题情境的延续,让学生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讨论,组织学生探索与交流。
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能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反思、调控以及自我评价,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3.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体现数学的重要性。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课后反思1.本课通过熟悉的情境观察、语言的交流表达和游戏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感知了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认识“+”,会读加法计算,会根据直观图计算5以内的加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2.老师为学生创设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空间,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进一步加深了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意识,激发了学习计算的兴趣和对数学的求知欲望,并在合作探究中不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课后反思1.通过情境的创设,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减法所表示的基本含义,在分合式的基础上编加减法算式。
学生看着题目能做,但如果要求学生看着图,说说题意就显得比较困难,说不清楚或者是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说。
因此对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题意方面要多进行训练,增强其理解、表达的能力。
2.如果离开了情境的创设,加减法是比较枯燥的内容,但这又是必须掌握的技能。
在练习的时候,很多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特别是当加减法放在一起的时候,出现了加减法混淆的情况,学生对于体会减数和差的关系比体会加数间的关系的困难要大。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加法》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加法》教学反思“加法”是在学生认识了1~5的数、比大小、第几、几和几(组成或分解)后进行的,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
初步认识加法,知识虽然简单,却对以后的学习计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共设计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加法含义;2.观察画面,体会加法含义;3.发散联想,理解加法含义;4.动手操作,巩固加法含义。
首先让学生观察小动物比赛情境,把观察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
接着,通过观察书上“气球图”,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图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用“加法”来表示的事例,增进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使学生感悟到“加法”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最后是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先是看算式摆,然后是用5个学具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意识。
初步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等号,会读加法算式。
学会加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口算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并会在等号后面写得数。
会解决简单的加法问题。
培养观察、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这些内容,因为学生原来已经接触得比较多,因此,教学之初,学生好像已是轻车熟路,十分轻松,但进一步探究下去,学生对于加法的内在意义十分模糊,从字义上给他讲解,都越弄越糊涂。
我感到,对于初涉数的认识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课堂上采取的教学原则,应该克服老师少“说教”,而大部时间应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活动,教师多做示范,结合学生能够接受的说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过程中有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先有了感性的认识,再经过老师简要的通俗易懂的点拨,抓住要害的关键,设计恰当的活动,用上妥帖的精练的语言,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比以往花费更大的力气与机智.而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通过这些简单的认识能够自觉地进一步去探索,更深一层的认识和规律,用初步的认识去发挥最深层次的思维,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适应终生学习的需要.。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的认识教学反思
标题:从简到繁,深度探讨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的认识教学反思一、引言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加法作为数学的基本运算之一,是他们学习的第一个重要内容。
加法的认识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基本运算能力非常关键。
本文将从简到繁地探讨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的认识教学反思,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加法的概念和运用。
二、加法的基本概念在进行加法的认识教学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加法的基本概念。
加法是指两个或多个数相加,求和的过程。
在一年级,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如水果、玩具等,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
让学生用实际的物品进行计数和相加实验,从而感受加法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意义。
三、加法的简单应用一年级的学生通常还没有掌握数字的加法运算,因此在加法的认识教学中,要从简单的应用入手。
可以通过图片、游戏等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1~10的加法算式,并能够正确地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可以利用算术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提高他们对加法的兴趣和理解。
四、加法的进阶应用随着学生对加法的基本概念和简单应用的掌握,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加法的进阶应用。
这包括进一步扩展加法的范围和难度,引入进位法则等。
通过适当的练习和实践,让学生逐步提高对加法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进行加法运算,并能够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了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的认识教学的重要性和方法。
从简到繁地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基本概念,通过简单应用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加法的基本技能,最终使他们能够灵活应用加法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加法的本质和意义。
六、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加法的认识教学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和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加法的概念,并能够灵活应用到解决问题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使他们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加法的运算技能,更能够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中。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后反思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后反思教材内容分析:“加法的初步认识”是现代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0-9各数(组成或分解)、比大小、几个和第几个等知识后进行的。
是学生入学后系统学习加法的起始课。
教材通过两幅直观图(例1和例2),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一幅图展示的资源是把两个鱼缸里的金鱼倒在一个大鱼缸里,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
然后说明把3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从而抽象出加法算式。
第二幅图展示的是原来有6个小朋友在做游戏,又跑来3个,在6的基础上再增加3,也用加法计算。
这是加法含义的一个延伸。
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
课本“练一练”,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加法的含义。
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理解把两个数合起来和在一个数的基础上添上几都用加法计算;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体验加法的含义。
教学的难点是要让学生把“合起来”的心理运演活动和加法计算相结合。
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来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简要实录:一、复习铺垫课件逐一出示:铅笔、气球、小花、公鸡图。
师:谁能用数的组成和分解来说说图的意思?生:(指第一幅图)5可以分成3和2,3和2组成5。
课件出示:下三幅图,同上。
[环节说明] 数的组成和分解是加法教学的起点,通过此题的复习,旨在唤起学生已有的旧知,为新知的学习铺平道路。
通过学生的回答,也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新课教学㈠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出示小猫图。
1.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小猫喜欢吃什么?生1:小猫喜欢吃老鼠。
生2:小猫喜欢吃鱼。
2.课件出示两缸金鱼图。
师:左边有几条?右边有几条?生:左边有3条,右边有2条。
师:有一天,小猫家来了一些客人,它想带一个金鱼缸上街再买一些鱼,可是这两个鱼缸都养着鱼,小猫家又没有空的金鱼缸了,你说怎么办好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猫想想办法呢?生:想。
《加法》教学反思_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加法》教学反思_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加法》教学反思_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法》教学反思_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加法》教学反思_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本节课例1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
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
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
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以下方面需要做进一步改进:1、对于第一个例题,在讲解新授内容时,当有的学生说4.75+2.65时,可以看作475分加上265分等于740分,这个时候,我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方法,而教师并没有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引导和提示学生,740分可以看作7.4元,把元改成用分做单位,也就是看成用相同数位相加算法的雏形,直接过渡到小数加法计算是,应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首先要把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2、学生在班演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就是很好的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应该很好的利用取来,及时讲解和评定。
3、因为本节课应该是在学生掌握小数性质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教师事前没有进行有效的学情调查,所执教的班级还没有学过小数的性质的教学,导致在教学小数化简是,出现了一定的困难。
《认识加法》教学反思
《认识加法》教学反思《认识加法》教学反思《认识加法》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的情景,初步感知加法的实际意a 义。
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学习从具体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加法就是把两个数(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原型,如合并、移入、增加等。
认识加法这部分内容,教科书是分三个层次呈现的:一是创设了多个丰富的现实情境,作为学生学习加法的起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意义,即把两部分合起来;二是借助动手操作,摆一摆、算一算、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三是通过说一说,找一找生活中加法的原型,沟通加法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加法的理解。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现场演示,独立观察后引导孩子说一说;图中的小女孩在做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由于是初学加法,孩子对图意的表达不够完整,尤其是提出数学问题,孩子不理解,一边引导他们用数学知识来解答的问题,一边举例子做示范,慢慢孩子就能自己提出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几支铅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验证自己数的结果。
如有的学生会按1,2,3,4,5的顺序来数,有的学生会在3的后面接着数4,5,还有的学生会直接把2和3合起来,要及时捕捉不同的数数方法,对这些不同的方法都要及时给予肯定。
在数数与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谁能解释一下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问题的声音真洪亮,说得真清楚”等表达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时鼓励学生大声表达、认真倾听的良好行为,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以及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
孩子们说了很多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大数记心里接着往后数,摆小棒,集合圈,跳数轴,计数器等方法。
列出算式3+2=5。
这是孩子第一次学习算式,上课时,我们要把算式中的每一部分与情境图对应起来,说一说它们表达的意思,再介绍加号,等号,算式的读法等。
课文《加法》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和反省,希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对小学数学课本中的《加法》这一章节进行的教学反思。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点。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开始教学生加法,让他们掌握从1到10以内的加法计算。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项非常基础的数学知识,但是对于老师来说,在教学中还是要注意很多细节。
我发现《加法》这一章节中所包含的知识点是非常多的,除了单纯的加法运算,还包括了与加法有关的数学概念、运算规律和加减混合运算式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步骤地进行教学,不能过度追求知识点的多样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发现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学习加法运算中,学生需要理解“和”的概念,通过数值的加法运算,让学生能够将两个数相加得出一个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物开始入手,例如用指、计数器、几何形体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和”的概念,之后再逐渐引导学生使用数值进行加法计算。
因为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存在着视觉思维转化能力较弱的情况,这样的设计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并能让他们更加轻松地掌握知识。
此外,在教学中,我还会尝试运用多媒体、游戏等方式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
例如,可以使用PPT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讲解“加法的交换律”、“加法的结合律”、“加法的逆运算”等规律,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同时还可以通过游戏设计,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加法的计算,进而加深记忆。
以上是我在教学《加法》这一章节时的一些思考和反省。
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他们的思维特点出发,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掌握知识点。
相信在不断的实验和探索中,我们能够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加法的初步认识反思
一年级数学《加法》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根据本节课教学重点,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年龄特征,确立以情境教学为主线,游戏活动为辅助形式,带领学生在情境中结合图意理解加法的含义,在玩中掌握算法,正确进行5以内加法的计算。
教学中确立这样的几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旧知。
5以内的分与合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因此,课前谈话,我以对数学游戏创设情境,即复习了5以内的分与合,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教材选用了学生熟悉的在校园中劳动的场景。
校园里原来有3个人在浇花,又来了2个人,一共有5个人,这一现实情境用算式表示就写成3+2=5,这里的3表示原来有3人,2表示又来了2人,加号表示合起来的意思,“=5”表示一共有5人。
而后介绍了加号和算式的读法,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把两个数“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
这一道例题主要是教学加法的含义。
这时,由于已知的数和所求的数从题目中都能看出来,所以学生还不会提问题,但可以在叙事的过程中,运用“合起来”“一共”等词语表达意思,初步体会加法的含义。
第三环节实践运用巩固对加法的认识。
因为是常态课堂,因此,练习的教学我以书本为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开火车”比赛,“送信”等游戏活动。
不仅帮助学生熟练计算5以内的加法,又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享受数学成功的快乐与价值。
本节课因为我组织教学比较到位,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注重学生表达图意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说中很好的理解了加法的含义。
但是可能是在下午上的课,学生的状态不是很好,最后的作业布置的较仓促,指导不够到位,今后的课堂上要注。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一、引言在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加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初步认识数学运算的一部分。
通过对加法的教学,学生能初步了解数学运算符号及其运用,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掌握加法的计算规则,而是要从具体事物出发,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掌握“加法”的运算符号和运用方法。
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加法的概念,掌握加法的定义;2. 掌握加法的运算符号“+”;3.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如1+1、2+3等;4. 能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加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芳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集中精力。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游戏教学法: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游戏,如小组PK赛、抢答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2. 图形化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等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3. 操作性教学法:在操纵实物或图片的基础上,让学生实际操作,巩固加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四、教学实施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 导入新课:可以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加法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动机;2. 概念讲解:简单易懂地讲解加法的概念和定义,引导学生理解;3. 实例演示:通过实际例子的演示,让学生对加法的运算规则有直观的认识;4. 练习与巩固: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加法计算练习,巩固已学内容;5. 拓展应用: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加法进行计算。
加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二篇)
加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加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的起始课,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通过熟悉的情境观察,语言的交流表达,游戏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
从中掌握:认识“+”号,会读加法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方面: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本节课的开始,我通过金鱼实物让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学着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发现的数学信息。
创设了“先把两条红金鱼放进鱼缸里,再把一条黑金鱼放进鱼缸里”这样一个情境。
学生直观的观察到两条鱼与一条鱼合在一起,让学生试着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就要用加法计算的算理,使学生对加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巩固加法的含义。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我利用课件演示出示了鸽子图、红花图和黄花图,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图意,说出算式,进一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
通过黄花图,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与思考,体会解决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方法。
既培养的学生的观察兴趣,满足了他们表现的欲望,又增进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是新课标中特别强调的。
加法的初步认识对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来重在理解加法的含义。
所以在学生通过金鱼实物与金鱼图基本上了解了加法的意义、认识了加号、与加法算式后,我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来解决问题的事例,请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并用学会的加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用语言表达数学信息的过程就是深化他们对加法的认知,使他们加深了对加法的意义的理解的理解过程,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为今后学习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一年级数学认识加法教学反思人教版
题目:深度反思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加法教学一、前言在人教版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认识加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学习认识加法,学生可以开拓数学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当前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加法教学是否能够深入广度地引导学生,是否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度反思。
二、认知深度的评估1. 深度反思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加法教学,首先需要评估其在认知深度方面的表现。
教材是否能够全面、系统地介绍加法的概念和性质,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加法的本质和意义,需要我们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
2.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灵活运用加法运算,需要我们认真观察和总结。
3. 另外,我们也需要考虑教学中是否引入了足够的启发式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加法的认识,从而达到全面深入的认知效果。
三、教学广度的评估1. 除了深度的评估,反思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加法教学还需要考虑其在广度上的表现。
教材是否能够囊括加法运算的各个方面,包括横式加法、竖式加法等,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这一知识点,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2. 我们也需要关注教学是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对加法的理解,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巩固和应用。
3. 另外,教学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将加法与其他知识点进行联接,形成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整体的把握能力,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加法教学进行了全面评估后,我认为目前的教学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认知深度上,教材过于注重表面记忆,缺乏对加法本质的深入探究,同时启发式问题的引入还不够全面。
在教学广度上,教学缺乏足够的实际操作环节,也缺乏对不同知识点的有效联接。
通过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加法教学的深度反思,我认为教学需要更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实际生活中提炼问题,引入更多的启发式问题,同时也需要更多引入实际操作环节,从而提高学生对加法的认识和理解,拓展数学思维,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加法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加法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加法反思第【1】篇〗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是加法的意义及“5”以内的加法,这些内容,因为学生原来已经接触得比较多,因此,教学之初,学生好像都已是轻车熟路,十分轻松,老师也感到没啥可学的了,但进一步探究下去,学生对于加法的内在意义十分模糊,从字义上给他讲解,都越弄越糊涂。
我感到,对于初涉数的.认识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课堂上采取的教学原则,应该克服老师少“说教”,而大部时间应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活动,教师多做示范,结合学生能够接受的说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过程中有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先有了感性的认识,再经过老师简要的通俗易懂的点拨,抓住要害的关键,设计恰当的活动,用上妥帖的精练的语言,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比以往花费更大的力气与机智。
而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通过这些简单的认识能够自觉地进一步去探索,更深一层的认识和规律,用初步的认识去发挥最深层次的思维,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适应终生学习的需要,适应创造性的个性发展。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加法反思第【2】篇〗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
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5以内的加法”是在学生认识了5以内的数和初步理解了加法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
《新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突出特点是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所以,根据这一理念和现代教学观念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一下的教学环节:1.利用多媒体的动感画面,导入新课。
2.分小组相互讨论交流,探究发现。
3.结合教学内容分成练习,巩固深化,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65页例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是百以内数加法的一个难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
所以应从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说、好表现,多数学生性格外向、求知欲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合作意识刚刚形成,在计算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实际出发,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并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是在学生已经系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整十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既是前面已学加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
教材呈现的是开联欢会的部分场面,并用图画和对话形式呈现问题和所需要的相关数据。
这幅图呈现的情境很好,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得比较紧密,但是内容较少。
因此,应创设学生喜欢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运用知识,并能正确计算。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分析问题并准确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反思整节课,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
下列几点感触更深:1、给学生自主,学生的创造力将不可限量。
苏联教育家苏霞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的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需要特别强烈。
”上了这一课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这句话。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
教师说:“哪位同学能计算出结果呢?”有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是从28瓶开始一个一个往后数的, 29瓶、30瓶、31瓶、32瓶、33瓶”。
接着有学生立刻评价:“这也太慢了”。
我因势利导地说:“这个方法可以,但如果加大点的数,是太慢了,我们得想出一个又快又准的口算方法,在小组合作中用我们的小棒摆一摆吧!”。
人教版一年级上《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上《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第一册第三单元第26页,先生看法了1~5的数掌握了5以内数字的分与合,学习5以内数的加减法基础上学习的。
先生都曾经学会了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的熟练水平有差异,但关于减法的意义先生还不了解。
先生已有知识数的分与合,已有的阅历去掉一局部这些都是树立减法意义的基础。
教学中创设了一些情形,让先生经理从一个数里去掉一局部,求另一局部的活动,了解减法的意义。
教材编排突出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先生经过观察主题图初步了解减法的含义;第二层次是师生共同操作气球图,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第三层次是先生在操作学具的实际活动中详细体验加法的含义,进而熟练地说出加法算式。
整节课沿着出现效果情形树立数学模型解释运用与稳固拓展这样一条主线。
导入时我以学过的旧知5以内的数的分解组协作为铺垫,接着应用静态情形导入新课,然后观察图、思索、探求新知。
在教学中,以说贯串一直,看图片说、摆磁铁说、画圆圈说、列算式说、举例子说、做练习说。
在说中了解减法的意义,并培育孩子言语表达才干。
低年级阶段,要培育先生良好的学习习气,不只要完整地说,而且要仔细听教员说,还有听同窗说。
整个教学进程注重让先生阅历了探求知识的进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取得的,表达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形式。
本节课的缺乏之处:课堂调整,能及时更正,但还有一般孩子需求增强教育。
在新授局部,要浸透效果看法让先生学会提效果。
课后在练习反应中发现,一般先生关于列减法算式先要确定总数的看法不够。
再例如有四辆小车,开走1辆,还剩下3辆,先生大都能列出4-1=3,了解其减法意义。
有一般孩子列出4-3=1,让其说出这条算式的意义时,却没法表达。
因此,在练习课中增强后者的了解,并与前者对比剖析。
人教版数学一上册《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一上册《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加减法对现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也许已经不是初步的认识,因为大多数学生都上过学前班或幼园大班,特别是有的幼儿园为了讨家长的欢心都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他们已经把计算训练得很快了。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其中有些是机械化的,学生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加法,什么又是减法。
如有些学生会说多了就用加,少了就用减。
作为一个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的。
良好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愿学,爱学,乐学。
这节课是教学减法的初步认识,既是学生学习减法运算的开始,也是减法应用题的启蒙课。
而兴趣是学生的最好老师,故一开始我就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且切合他们的年龄与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学习。
课一开始我便出示情境图,用带着激情,且富有童趣的语言讲述:通过画面与言语的结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减法的意义,也不会给学生一种旧知识重新学习的枯燥感,且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生活化,不仅仅要求教师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还要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过。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人,才是适应新社会的新人类。
在教学中我是比较注重这方面的,在这节课中就有体现。
当学生对减法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我便接着问像这种5-2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过吗?这样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领悟减法的意义。
我觉得这样的课堂轻松,学生无学习的负担,只有学习的乐趣。
这样的一节课上下来,我自我感觉上认为学生的作业正确率应该是高的,但从作业反馈情况看每班都还有4、5个学生没能很好理解。
经过反复思考之后,我觉得,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的起始课时,就应该渗透数量关系,让学生理解的更深。
情境也好,生活实例也好,是在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铺垫而理解的,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应该在学生举的例子中接着问每个数在你的这个例子中指什么,我想这一环节的增加定会极大地降低这方面的错误率。
一年级加法教学反思
一年级加法教学反思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加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加法教学,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不足之处。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在教学之初,我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能够熟练地进行 10 以内的加法运算,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的评估,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 10 以内的加法算式。
然而,仍有少数学生在理解加法的概念上存在困难,对于算式所代表的实际意义不够清晰,导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错误。
二、教学方法的应用1、直观教学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直观教具,如小棒、计数器等,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
通过将小棒或计数器上的珠子进行合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两个数量相加的过程,这种方法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效果较好,能够帮助他们快速理解加法的概念。
2、情境创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我创设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购物、分水果等。
通过这些情境,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有时情境过于复杂,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没有完全聚焦在加法的运算上。
3、游戏教学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我设计了一些加法游戏,如抢答比赛、小组接力等。
这些游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
但在游戏组织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游戏规则不够明确,导致部分学生在游戏中出现混乱。
三、学生的学习情况1、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强,能够迅速掌握新知识,而有些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练习。
对于学习较慢的学生,我在课后给予了更多的辅导和关注,但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辅导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对加法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尤其是在进行直观教学和情境创设时,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加法》教学反思
《加法》教学反思加法是数学中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运算之一。
在教学中,加法的教学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加法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加法概述加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值相加得到一个总和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通常从简单的加法运算开始,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本质和运算规则。
1.1 加法的基本概念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教授学生加法的基本概念。
学生需要理解加法是将两个数值相加得到一个总和的过程,可以用“加号”表示。
1.2 加法的运算规则加法有一些基本的运算规则,例如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规则,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1.3 加法的应用场景加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场景,例如计算购物总价、计算时间等。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将加法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帮助他们理解加法的实际意义。
二、加法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法。
2.1 操作演示法操作演示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操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过程和规则。
例如,可以使用计算器、小球或其他具体物品进行演示。
2.2 图形化表示法图形化表示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加法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图形形式。
例如,可以使用图表、图形或图片来表示加法运算,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来理解加法的过程。
2.3 问题解决法问题解决法是一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法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加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加法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3.1 缺乏足够的练习有些学生在理解加法的概念后,缺乏足够的练习机会,导致他们在应用加法时出现困难。
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巩固他们的加法运算能力。
3.2 缺乏实际应用有些教材中的加法题目过于抽象,缺乏实际应用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常德市武陵区东升小学杨樱《加法的初步认识》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用数学语言表述、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境,感知加法含义
开课伊始,我创设了跟着数学精灵一起旅行的情景。
通过猜水果娃娃背后藏着的数字,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适时渗透合并圈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表达教材24页主题图,我制作了小丑变魔术的动画,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合在一起”的过程,再让学生结合动作(两只手做合的动作)说“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合起来一共是4个气球”,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的算理。
2.实践操作,巩固加法含义
学生观察出“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合起来一共是4个气球”后,我让学生把这个过程用学具摆一摆。
“3个桃子和1个桃子合起来一共是4个桃子、3个梨子和1个梨子合起来一共是4个梨子、3颗五星和1颗五星合起来一共是4颗五星”,学生充分体验了3和1合起来是4的过程,列出加法算式并理解了3+1=4表示的含义。
认识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后,我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从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中挑选自己喜欢的算式,先用学具摆一摆,然后和同桌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图意,进一步巩固了加法的含义。
3.文化渗透,感受数学文化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理解了加法的含义后,“你知道吗?”的教学视频,介绍古时候人们是如何数数、计算和加号的起源,既加深了学生对加法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又让数学文化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渗透于教学中;既让学生获得文化滋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4.不同角度,加深加法含义
学生在完成24页“做一做”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后,我创设了聪聪翻图片的情景,学生观察第二幅图时列出1+4=5,马上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是4+1=5。
显然第一个学生习惯从上往下观察,第二个学生则是从下往上观察的,我及时引导“1+4=5 、4+1=5两道算式都可以表示把数量1和4合起来是5”。
“一图两式”让学生加深了“加法”含义的理解,明
白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与思考,就能写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初步感知了“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5.联系生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新课标强调“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本节课对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重在理解加法的含义。
所以在学生了解了加法的意义、认识了加号、与加法算式后,我出示了大量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列加法算式,让学生说生活中能用加法解决的事例,加深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同时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