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d24b8e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c4.png)
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这些经验对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为中 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发展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不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 新。
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
经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总结词: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
定量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 处理和分析,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 律和趋势。
研究框架
• 第一部分:引言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研究目的和任务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原则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点和亮点 • 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实证研究 • 实地调查和案例选择 • 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 • 案例分析和解读 • 第四部分:对比分析和评价 • 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实践对比 • 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对比 • 与西方国家的实践对比 • 第五部分:结论和建议
2000年代中期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强调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fc398f104a1b0717fd5dd3a.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1.总论主要内容?中特的主要内容涵盖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建设中特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道路:就是在中共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特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内在联系在一起,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建设中特的总依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建设中特的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建设中特的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经济建设: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基本任务、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9bfc88c77da26925c5b091.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增长不等于 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和最终目标, 没有经济的发展增长难以保证发展的持续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转变转经济增长 方式的全部内容,还涉及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模 式的转型、发展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 性、战略性的转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和各个领域。
2008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为35.3%,同期美国居民 消费率为70.1%,印度为54.7%。中国现有的消费率 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远远低于61.0%的世界平均 消费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为什么要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发展国有企业即全民 所有制企业等公有制经济是为了实现劳动平等,包 括地位平等、分工平等、决策平等、分配平等,而 现阶段的条件下劳动平等最本质的表现就是按劳分 配,人们只凭借自己劳动的多少来获取收入。这样 就避免了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和由此造成的有效需 求的不足,从而保证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进而 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第一、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和转变 粗放式增长方式 结构性矛盾: ●三次产业比重失衡,服务业比重太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010年金砖国家GDP产业结构一览
国 家
中国
巴西
印度
俄罗斯 南非
三 产 Ⅰ:10.2 Ⅰ:5.8 Ⅰ:18.2 Ⅰ:4.0 Ⅰ:2.5 比 Ⅱ:46.9 Ⅱ:26.8 Ⅱ:26.8 Ⅱ:36.7 Ⅱ:30.8 重 Ⅲ:43.0 Ⅲ:67.4 Ⅲ: 55.0 Ⅲ: 59.3 Ⅲ:66.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30fede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6d.png)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 引言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思想理论的辩论,更是一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伟大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实结合的创造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2. 正文2.1 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一论断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党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坚定不移地强调党的领导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石。
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首要原则,贯穿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
党的领导保证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效率性。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完善的组织体系和领导机制,确保党对国家各项政策的有效执行和决策的科学性,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高效运转。
党的领导还体现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通过党的意识形态引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凝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力量。
党的领导确保了社会主义建设方向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政治领导,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所在。
党的领导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确保国家发展方向始终与人民利益相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4af0799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8.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强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继承革命传统等,深刻概括了中国革命的经验。
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不适应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未来”的重要思想,提倡“发展才是硬道理”。
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前两者的继承和发展。
这一理论旨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这一特点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多个层面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协调发展。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探索已经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在制度方面。
我国采用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法治制度等。
这一制度相对于其他国家效率更高,汇聚了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逐步解决了社会问题。
二是在经济方面。
我们倡导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了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走出了符合国情的自主发展的道路。
同时,针对特定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
三是在文化方面。
文化的鼓励、滋养与发展融入了实践之中。
宣传爱国主义、信仰精神、敬业精神等具有强烈价值观意味的内涵,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切的共鸣。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对外传播旨在交流经验、增进互信,传递中国的声音。
首先,对外交往不仅仅限于政府之间的高层交往,更多地是民间交流。
我们要向世界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发展成就和经验模式,加强公民外交。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579595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e.png)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展开,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将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基本特征和优势、实践的成就和经验,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在将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实践路径和方法。
通过此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基本特征、优势、实践成就、经验、面临挑战、发展方向、重要意义、实践路径、方法探讨1. 引言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概述文章引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当前中国重要的学术课题之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和确立,为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武器。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对其理论进行深入挖掘,总结实践经验,探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2. 正文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坚持党的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
习近平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
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一切的力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
习近平指出,改革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e92097f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50.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条件,总结历史经验,结合实际提出的一种新型社会主义理论。
它在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与中国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成就相结合,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指导。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些基本原则则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传统观念有所不同,强调党的领导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必要性。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经济政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挑战。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与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与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特点,包括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法治、依法治国、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等。
这些特点使中国政治体制具有高效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与国家软实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高国家的软实力。
崛起中的中国,积极倡导中华文化传统,加强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高度重视。
中国国内外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可持续发展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对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心得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五篇)
![心得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ac1481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8a.png)
心得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五篇)第一篇:心得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体会—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收获在学习了王老师所讲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后,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研究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和做科研,同时也要加强对政治领域知识的学习和提升,做一名与时政俱进的有思想的在校学生。
就课堂知识而言,我对我们国家的特色社会主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在该门课程的第一堂课,王老师就给我们讲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背景和形成过程等,让我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领导人根据中国自身的国情——人民生活与发展,国家繁荣与富强,而探索出的一条适合我国发展与进步的独一无二的理论制度。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终于明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和其制度的“优”,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其道路、理论、制度上的三位一体,这有效的实现了实践的路径、行动指南与制度保障的内在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还讲解了我国仍是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对于判断战略机遇期存在与否的问题上,我有了新的认知。
要判断我国是否还处于战略机遇期,不是看它取得了多少的伟大成就以及这些成就所带给国家的发展上的帮助等,而是要看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变化与否,世界的国际环境是否允许,我国的内部环境是否足够稳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动力存在与否。
只有准确把握好这四个方面,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能够清晰的认识到战略机遇期不是沉迷于所取得的成就而停止不前,也不是被所面对的挑战和风险吓倒,而是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后,使我原本存在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的错误观点得到了解决。
首先,在我以前的理解中,要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色之处那么就是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分析它的特点。
谈谈在特色社会主义指导下这些方面所呈现的境况,这就是中国国情所表现出的独特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c8e6e2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d.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理论创新的结果。
这一理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发展完善,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成为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精华,同时也汲取了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形成了新的理论、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路径,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适应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经济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体制强调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但同时也强调了政府在市场运行中的作用和责任,也就是市场调控。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积极发展公有制经济,其中国家资本和集体资本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政治领域的体现。
这个政治制度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在领导层的选拔和干部队伍建设中,坚持培养和选拔党员干部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培养“四有”干部,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有过硬的管理技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文化领域的体现。
这个文化建设充分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推进文化的现代化和时尚化,使文化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在世界文化交流和传播中,中国积极介绍中国文化,使中国的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渐深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也越来越深入人民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全球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这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于全球发展进程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将继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持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全民教育、文化建设工作,补齐民主法治方面的短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7092fa5dd3383c4bb4cd272.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9月6日一、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衰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七、当代资本主义和国外社会主义参考书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杨世高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顾海良主编理论诉求与阶级立场理论诉求: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六无”社会无私有制无市场无商品无货币无阶级无政治革命战略的两重线索和三次变奏两重线索:客观的物质条件主观的历史能动性三次变奏:青年时期——强调主观条件而非现实的政治经济关系;中年时期——以唯物史观为依据强调客观条件的制约作用,认为必须先资本主义化,然后才能走向社会主义;晚年时期——???10月18日苏联模式的五种前途继续革命模式朝鲜模式中国模式俄罗斯模式匈牙利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试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在当代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在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基础上,继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c55904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2.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创造,其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导思想,而实践则是理论的生动验证和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这一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旨在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适应中国国情,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它建立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深入研究和总结之上,并与时俱进地吸收了国内外各种优秀文化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建设路径和发展规律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现实中的体现和应用。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核心任务是经济发展,同时还包括人民民主、法治建设、文化繁荣、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
通过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不断地进行验证、深化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研究工作首先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核心价值观、发展道路、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研究还要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分析其原因和解决办法,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和政策建议。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性和优势进行深入研究。
这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的总结和借鉴,比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
同时,还需要与国际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a7c9cf0700abb68a982fb8e.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与创新。
本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行探讨研究,了解理论与实践成果。
着重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实践与方向。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前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同时共同创立的并且是一个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部分,这三部分构成了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后者也是对前者的发展,同时每一部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成为自成体系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基本上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行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行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科学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含义,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则特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学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方面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和实践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关系:一是继承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和根本之点;二是发展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三是创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毛泽东思想中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整体超越。
2 研究方法2.1 文献收集法从中国知网下载并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2.2资料分析法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与前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性质与其研究对象和内容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性质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其标志是1848年2月5共产党宣言6的发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63116afc77da26924c5b002.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1.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与局限性1)合理性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依靠和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这种学说是那时无产阶级思想的一种理论表现,是同无产阶级对社会普遍改造的最初的本能的渴望相适的,是正在产生的无产阶级的“象征、表现和声”。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后果的批判判了资本主义制度,莫尔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痛斥了剥夺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指出这是羊吃人。
圣西门把无政府状态称作"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认为经济自由必然导致这一状态。
傅立叶认为雇佣劳动制度是"恢复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工厂是"温和的监狱"。
欧文抨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一切阶级之间纷争的根源。
他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剥削关系,工人创造了巨量的社会财富,却被工厂主、商人、银行家、经纪人、收租者、食利者以及达官显贵所瓜分。
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都沦为"工资制度的奴隶"。
空想社会主义者都确信,资本主义应当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猜测(这里要自己修改表达方式)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同一性的关系。
一言以蔽之,这就在于历史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学说。
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部分,作为社会主义的历史前驱,曾经给科学社会主义直接提供了很多富有启发意义的、有益的思想材料,两者之间具有很多的同一性。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又具有对立性的关系。
即一个作为“科学”,一个作为“空想”,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区别。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的,则是因为它要按照唯心史观的愿望来建立理想社会,无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无法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因而也就无法找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的出现,“至于天才人物是在现在出现,真理正是在现在被认识到,这并不是历史发展的进程所必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事情,而纯粹是一种侥幸的偶然现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0d6590802020740be1e9bf8.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一、简答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4个问题)⑴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要继承与发展)。
⑵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⑶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⑷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的基本内容(三个基本要点)⑴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⑵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基本内容(四条五要)⑴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的国体。
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⑸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⑴一是健全民主制度。
⑵二是丰富民主形式。
⑶三是拓宽民主渠道。
⑷四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⑸五是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⑴社会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⑷社会主义荣辱观。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点(六大建设一体化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精神、文明)⑴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⑵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
⑶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⑷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城乡统筹)。
⑸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⑹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7.什么是两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基本内容)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特征的社会体系。
环境友好型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0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dcf7e4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9.png)
20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22加强版)导论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党不断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前进旗帜,也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1)首先需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①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②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③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历史将证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一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灿烂的发展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时代特色。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它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当前,我国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问题和风险增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考考点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考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7a5703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00.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考考点总结导论一、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基本问题1、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蕴含着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时代和全局高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重要讲话科学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206bca2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4.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应用和检验。
本文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展开研究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
然后,我们将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道路和取得的成就。
最后,我们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思考,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的时期,但其具体形成和发展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邓小平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框架。
他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
这一思想主张中国要根据自身的国情,走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党的建设的方向。
这一思想强调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放在了更加科学的框架下。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经济发展,也要注重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道路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道路主要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战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重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还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668c962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7f.png)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展开研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具体实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成功经验和启示,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下的意义和价值,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理论体系、内涵、实现路径、制度优势、特点、实际应用、比较研究、重要意义、未来发展、成功经验、启示。
1. 引言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当代中国思想界和实践界研究的重要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关于中国发展道路、发展理论、发展模式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在充分总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阶段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路径的探索和总结。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需要更加紧密地结合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要求,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实现路径,全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特点,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具体实践,并在与其他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研究中寻找差异性和共同点,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发展进步,更是关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只有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的美好愿景。
【精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整理版)
![【精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a2d30a0958fb770bf78a55cf.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整理版)导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1.两大主要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2.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3)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两大历史任务间的关系:(1)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也是保证国家强大、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物质基础。
4.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1)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在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2)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正确把握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3)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根本任务、根本方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明确党的历史方位: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提出了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的重大论断——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1.分析说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论断2.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和核心的理解姓名:郭瑾学号:2012050002学院:地球科学学院2012年12月1.分析说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论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强调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六大在综合分析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判断。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抓住并用好发展机遇、认真应对各种挑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实践充分证明,能不能抓住和用好机遇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还基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且创造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充分条件。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尽管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凸显,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依然存在,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些都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我国同各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的关系持续平稳发展,各国加强对华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应该十分明确地说,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发生根本变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是符合实际的、完全正确的,具有充分客观依据和重大战略意义。
2.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和核心的理解人类民主制度如同其他事物一样,始终是沿着从低级向高级,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发展的。
在原始社会,有过被恩格斯称作的所谓“原始民主”;其末期还出现过军事民主制。
但它们都不属于政治性的社会组织形式。
民主作为国家形态,是人类进入阶级后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民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不懈追求。
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发展逻辑和独特的国情,决定了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过程。
民主在中国独特的历史和现实中演进和发展的,它的成长始终是围绕中国现代化这个主题而进行的,同时它也是催生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决定力量。
今天中国的民主形态,不光是宏观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是政治行动者的选择因素等多种历史合力影响的结果。
中国的民主是围绕建立人民民主的国家而成长的,是围绕国体展开的,而不是围绕政体展开的,它是中国历史形成的,而不是制度生成的。
历史的形态决定了中国民主的道路和模式,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民主生长的历史逻辑,也是当代中国民主发展的现实起点。
在这一起点上,也即在长历史、超大型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在面临国家现代化建设、现代社会发育和民主政治发展多重目标,国家权力与社会自治、国家权威与民主诉求多重矛盾的条件下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题。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逐渐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发展模式,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形式。
即“执政党主导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其内涵主要有三:一是基于市场经济、体现党政一体化的民主成长模式;二是基于现代法治、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模式;三是基于多党合作、体现共产党执政的协商民主模式。
这一模式正以自身发展的逻辑迎接世界的潮流,吸引世界政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共性,彰显自身特有政治形态的个性,实现共性和个性的有机互动,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模式。
建国功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已初步形成,并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
首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多数人的意志。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说,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反映了政治文明的发展。
在古希腊的雅典和中世纪欧洲的一些城邦就产生和存在过民主政体,而使民主成为普遍的国家形式的则是资本主义社会。
但是,这些历史上的民主政治,在事实上都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民主只有社会主义才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
所以,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义本质,也是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义方向。
这就意味着如果背离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这个政治就不够社会主义的格,甚至算不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当然,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程度必然表现为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
但是,我们的政治建设必须按照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来进行,因为事关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义规定性和发展方向。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内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保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这种地位,决定了其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其他要素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扬弃和超越,是符合民主本意、更高类型的民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自觉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
贯彻这些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需要始终做到坚持民主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立足国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J]. 党政干部参考. 2010(11)[2]韩保江. 从世情、国情的变化看“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与主线[J]. 理论视野. 2010(11)[3]郭如才.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述略[J]. 党的文献. 2010(04)[4]向翔. “十二五”重要话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民生问题解读[J]. 红河探索. 2010(06)[5]李君如. 21世纪头20年——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J]. 南风窗. 2002(22)[6]曹钰. 基层民主渐成大势——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进程的简要回顾与思考[J]. 人民论坛. 2005(09)[7]初阳. 关于“民主普适论”的四点认识[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8(05)[8]杨仁厚. 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共十七大民主政治思想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9]何虹,高泉.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主要形式[J].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