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理学资料
地理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
地理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在地球上以自然力量为主要原因,并给人类及其活动造成严重伤害和破坏的突发性、局部性、无法抗击或难以应对的现象。
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人地关系的学科,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理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自然灾害类型地理中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风暴、台风、滑坡、泥石流、雪崩等。
这些灾害类型的发生都与地球的自然力量密切相关,是地球表层系统自身的一种反应。
1. 地震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断裂和震动的现象,通常由地震波引起。
地震的震源位置在地下的地震带,主要是由板块运动导致的应力积累和释放所引起。
地震会造成土地破裂、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壳中的火山岩熔融并喷出地表的过程。
火山活动主要分布在板块运动边界和地幔热柱上,火山口是火山喷发的主要出口。
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热能、气体、火山灰等,对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威胁。
3. 洪水洪水是指由于降雨、融雪或水库泄洪等原因,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水位突然上升,超过了堤防或容量限制,进而造成周边区域的淹没。
洪水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农田水土流失、建筑物损毁等灾害。
4. 干旱干旱是指在长时间内,地表水资源供应不足,导致土地干燥、作物枯死等现象。
干旱通常是由于气候变化、降雨减少或水资源过度开采等原因引起的。
干旱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严重困难,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5. 风暴风暴是指风力较大、狂猛的气候现象,通常伴随有暴雨、雷电和强烈的气象灾害。
风暴常常造成树木倒伏、房屋被毁、交通中断等情况,对人类安全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6. 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的形式,是指在海域上以强风、暴雨和巨浪为特征的天气系统。
台风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对沿海地区的人们带来严重威胁。
台风可以引发海啸、风灾、洪水等自然灾害。
7. 滑坡滑坡是指山体、岩土体等在自身重力和外力作用下,沿滑动面向下运动的现象。
复习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复习
复习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复习自然灾害是指在地球自然过程中,由地理、气象、水文等因素引发或造成的灾害性事件。
这些灾害事件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对地理自然灾害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地理自然灾害的分类、原因、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等知识点进行复习。
第一部分:地理自然灾害的分类地理自然灾害一般分为四大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生物灾害。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暴雨、台风、龙卷风、干旱等;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水文灾害包括洪水、山洪、冰雪灾害等;生物灾害则包括疫病、虫灾、鼠患等。
每一类灾害都有其特定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第二部分:地理自然灾害的原因地理自然灾害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球内部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岩溶地貌等;人类活动因素包括过度开发、环境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
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地理自然灾害的发生。
第三部分:地理自然灾害的影响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首先,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灾害会导致生产生活秩序的紊乱,破坏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此外,灾害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长期的影响,破坏生物多样性、损害水源和土壤等。
第四部分:地理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为了减少地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预防。
首先,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报,提高社会应急能力。
其次,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环境破坏。
此外,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规范土地利用,减少灾害风险。
同时,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地理自然灾害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地理自然灾害的分类、原因、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等知识点进行复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灾害的性质和特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
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事件,它们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地理学是一门探讨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因此,在地理学中,自然灾害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探讨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包括它们的类型、原因、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等。
一、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包括多种类型,如地震、火山喷发、风暴、洪水、干旱、沙尘暴等。
其中,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地壳板块运动导致的,其破坏力在短时间内相当惊人。
而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内部岩浆爆发所致,导致周围环境受到毁灭性的损害。
风暴是指飓风、台风、龙卷风、风暴潮等自然现象,会造成严重的风害和涝害。
洪水是由于降雨过多造成的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涨水过高引起的灾害。
干旱是由于长年降水量不足而导致水资源极为缺乏的自然现象,对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尤为严重。
沙尘暴则是由于强风将地表的沙尘吹起,形成沙尘云而导致的灾害,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二、自然灾害的原因自然灾害多是由于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变化而导致的。
首先,地球内部的变化,如地壳板块运动、火山爆发等,会引起地震、火山灾害等自然灾害;其次,大气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自然灾害,如风暴、洪水等自然灾害一般都与大气环境密切相关。
最后,人类活动的不当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如自然林木被砍伐、大片的草原被开垦、盐碱地被改造等,会引发干旱甚至沙漠化。
三、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它可能会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首先,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如大量人员伤亡、失去家园、生命财产双败等。
其次,自然灾害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性同样巨大,如火山喷发、沙尘暴等现象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且寿命较长。
最后,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木材、土地、水资源等损失是巨大的,有些灾害对旅游、投资等经济领域的影响极为深远。
灾害地理复习资料
灾害地理复习资料一、关于灾害定义的理解:辞海中对“灾害”的定义为:凡是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统称为灾害。
1、灾害是某种不可控制或者未予控制的破坏性因素引起而突然或在短时间内发生的,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物质财富毁坏或损失的现象。
2、灾害是一种或者数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力,通过非定常方式释放,从而在较大范围内对人类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严重破坏的自然现象。
3、凡是对人类社会以破坏影响的事件即为灾害。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1966年以来的灾害统计,将地震、火山、海啸、暴风、洪水等异常现象作为灾害,没有考虑灾害后果。
5、美国规定损失在100万美元以上,10人以上死亡或者10人以上伤残的事件定义为灾害,强调了灾害后果。
6、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第二条规定:自然灾害是指由暴风、暴雨、暴雪、洪水、地震、火山爆发及其他异常自然现象所引起的灾害。
而在日本防灾手册中定义为:起因于异常性自然现象及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破坏了人类社会建筑起来的设施,并给人类社会和人的生命造成损害的事件。
卢振恒人为,灾害定义应该揭示灾源、灾力、灾场、灾象、灾度等及它们之间的内部规律性。
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则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它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对人类而言则是不正常的。
(一)灾害的主体与客体灾害主体-----灾害本身灾害客体-----受到灾害影响的人类任何灾害都应该包括这两个方面,单方面不构成灾害(二)灾害的现象包括灾害现象和被害现象两个侧面,分别由现象和现象量两个方面来定义。
一般认为,灾害的大小是以被害量来定义的。
1972年底召开的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议,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二、灾害地理学灾害地理学:指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综合研究自然灾害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地表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和结构。
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地域分异规律、系统结构理论等等。
灾害地理学
第1周—第一讲:灾害及灾害系统第2周—第二讲:自然灾害的分类与特征及环境灾害第3周—第三讲:自然灾害及其风险第4周—第四讲: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以泥石流灾害为例第5周—第五讲:地貌灾害及其评估—以泥石流灾害为例第6周—第六讲:地貌灾害预测预报的基本问题—以泥石流灾害为例第7周—清明节(停课)第8周—第七讲:地震灾害第9周—第八讲:台风暴雨洪水灾害第10周—第九讲:泥石流滑坡灾害及前沿问题第11周—考评研究生灾害专题讲演第12周—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灾害、灾难、灾害地理学问答题:1、论述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异同。
2、地球内部的高温是如何产生的,地球内部能量在地球内部是如何循环的,又是以什么方式向地表传播和释放的。
3、地球外部的能量主要从哪里来,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能量平衡和能量分配是怎样的?灾害: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对任何动植物以及生存环境造成一定规模的祸害。
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与现象。
灾难: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和痛苦。
灾害地理学(Hazardgeography)研究地理环境中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和防治对策的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变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自然灾害是:对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自然现象和过程。
2地球内部能量:由放射性元素衰变所留下的原始能量,地幔对流是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板块运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地球内能以对流的方式传递:地幔内的高温物质上升到岩石圈底部,并开始水平运动,冷却下沉及再加热上升,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释放内部能量的两种主要方式。
3地球外部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太阳能通过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其中43%以可见光辐射,49%以红外线辐射,大约7%是紫外线辐射。
地面热量平衡:太阳辐射47%+大气辐射106%=地面辐射120%+潜热输送23%+湍流输送10%大气热量平衡:大气吸收(地面辐射)114%+大气吸收(太阳辐射)19%+潜热输送23%+湍流输送10%=射向地面106%+射向宇宙空间60%全球地面和大气热量平衡:太阳辐射100%=大气和地面反射34%+射向宇宙空间(大气辐射)60%+射向宇宙空间(地面辐射)6%名词解释:原生灾害、次生灾害问答题:1.自然灾害有哪四种主要的分类方法?每一种分类又可分出那些类型?2.陆地灾害包括哪七种类型?每一种类型又包括哪几种主要灾害?3.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七大类?4.论述自然灾害的八大基本特征原生灾害:即主发灾害,是灾害链中最先出现的灾害。
地理自然灾害
地理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力量引起的、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自然灾难。
地理自然灾害是指以地球表面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所发生的各类灾害。
这些自然灾害不但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地震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引起的。
地震的原因可以是地壳板块潜行、地壳变形、断层滑动等。
地震能够引发巨大的震动,甚至导致建筑物倒塌、山崩地裂等严重后果。
我国位于著名的太平洋地震带,因此地震频发。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就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二节:洪水洪水是由于降雨量超过地表径流能力或河流水位超过警戒水位而引起的。
洪水的特点是发生突然,水量大、速度快且带有破坏性。
洪水既会造成土地被淹没、农田受灾,还会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
在2010年,我国河南、湖北等地暴发特大洪水,损失惨重。
第三节: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地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指山坡上的土壤和岩石因受到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发生流动而形成的泥沙流。
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复杂,流速快且具有强烈的破坏性。
我国四川、云南等地常年受到泥石流的威胁。
第四节:飓风飓风是一种发生在海洋上的猛烈风暴。
它产生的原因是热带海洋上的水汽通过凝聚和释放能量形成。
飓风有很强的风速,带有暴雨和巨浪,其破坏力非常巨大。
飓风常常袭击加勒比海、美国南部等地区。
第五节:干旱干旱是指特定地区长时间内降水量明显少于平均降水量,导致土地干燥,农作物生产受到限制。
干旱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还会导致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尤其是在一些非洲国家,干旱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
结语:地理自然灾害的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无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了解和研究地理自然灾害的原因、特点以及预防措施,对于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灾害防治工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地理自然灾害的挑战,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
灾害地理学
灾害: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引起的不幸事件或过程,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及生存环境造成危害和破坏。
灾害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中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分布的地理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和防治对策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是应用地理学与自然灾害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致灾因子:即由孕灾环境产生的各种异动因子。
其是由各种自然异动(暴雨、雷电、台风、地震等)、人为异动(操作管理失误、人为破坏等)、技术异动(机械故障、技术失误等)、政治经济异动(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等)等产生的。
中国自然灾害特点(1)种类繁多(2)发生频繁(3)损失严重(4)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减轻地震灾害1.地震的监测和预报地震预报主要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手段的研究与前兆信息监测而进行地震预报是防震减灾活动的基础,它为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和震后重建与救灾提供地震危险性的背景和地震的时域、地域和强度预测,以便针对性地各种防御措施。
成功的预报将可以大大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维护社会安定起着重要作用。
当然现阶段较成功预报在众多地震中只占很少比例地震前兆(1)小地震活动,(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他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8)地磁,(9)重力,(10)动物异常反应,(11)地声,(12)地光等2.高质量建筑能化解地震灾害通过对房屋建筑与工程设施的设防、加固,加强城镇、企业的综合抗震能力,编制并实施抗震防灾规划等,可把地震造成的灾害控制在较低限度。
重要城市上游的大型水库大坝、泄洪与输水建筑;主要铁路干线上的重要桥梁与调度、通讯、变电、给水等建筑设施;重要电力枢纽的发电厂、枢纽变电所、超高压电线、总调度楼;有关国计民生的特别重要的工矿企业;城市供水、通信、交通、医院、消防、粮食等要害系统的关键部位;地震时有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爆炸、毒气、病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等)的要害部位。
地理学知识点之自然灾害类型与防灾措施
地理学知识点之自然灾害类型与防灾措施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破坏的突发性事件。
自然灾害的发生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了解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以及相应的防灾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并探讨相应的防灾措施。
一、地震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结果,常常伴随着地面的晃动、建筑物的倒塌等现象。
地震的发生往往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人们可以采取以下防灾措施:1. 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采用抗震设计和抗震建筑材料,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定。
2.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
提前发现地震的迹象,及时向人们发布预警信息,以便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建立完善的地震应急救援机制,确保在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组织救援行动,减少人员伤亡。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降雨量过大、河流堤坝决口或暴雨等原因导致水流超过河道容量而引发的自然灾害。
洪水的发生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淹没和水灾,给人们的生活和农田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减轻洪水的破坏,可以采取以下防灾措施:1. 加强河道治理和水库建设。
加大对河道的清淤疏浚力度,修建水库和堤坝,增加水库的蓄水容量,减少洪水的冲击。
2. 加强洪水预警和监测系统。
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及时向人们发布洪水预警信息,确保人们能够及时采取避险措施。
3. 加强抗洪救援能力。
提前组织抗洪救援队伍,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确保在洪水发生后能够迅速展开救援行动。
三、台风台风是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强大的风暴系统,常伴随着暴雨、强风和风暴潮等天气现象。
台风的来袭常常造成强风、暴雨和海啸等灾害,给沿海地区的生活和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
为了减少台风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防灾措施:1. 建立台风监测和预警系统。
及时掌握台风的动态,发布台风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灾害地理学
二、我国洪水灾害的时空规律。
1.我国的洪水的时空分布是:在东部季风区集中发生在每年的春、夏、秋季,夏季最为严重,由南向北推移。
2我国洪水灾害的空间变化规律: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多,高原山地少。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等是洪水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等是洪水灾害比较少的地区。
3我国洪水灾害的时间变化规律:发生频繁。
据《明史》和《清史稿》资料统计,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范围涉及数州县到30州县的水灾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发生3次,其中范围超过30州县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
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
特别是50年代,10年中就发生大洪水11次。
(1) 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的原则.在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非工程措施的建设,为防洪调度决策及时提供水情、工情等可靠信息. 在水文信息的监测预报方面,要改变目前雨情、水情信息不能共享和信息有偿服务的现状,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效能,避免重复工作等浪费现象. 进一步加快全区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提高降雨预报和对洪水信息的预报水平和预警能力.(2) 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积极推动洪水风险管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城市与基础设施建设大都没有考虑洪水风险,无序发展现象严重,一旦发生洪灾,损失惨重. 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强洪水风险管理,制定政策法规,控制高风险区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向低风险地区转移,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洪水保险研究,力争早日实施.(3) 注重面向公众的洪水风险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水患意识,将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面向社会广泛开展防洪减灾宣传,制定和公布各地洪水风险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减灾知识水平,增强减灾风险防范意识. 同时应在中小学校开展灾害预防普及教育,从小树立防灾意识.(4) 全面保护现有森林,根据地区地貌特征和森林资源分布特点,从各类型区的生态需要出发,实施重点工程建设.在山坡丘陵区实行水土保持耕作方式.(5) 改进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选择种植耐涝作物;合理安排作物种植布局,调整作物生长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避开洪涝灾害发生期.三、滑坡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以下征兆: 1 、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前缘土出现隆起现象; 2 、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弛、滑动现象; 3 、滑落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发出声响,并从裂缝冒出热气或冷风; 4 、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钻孔)位突变等异常现象。
八年级地理灾难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灾难知识点在地理学中,灾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灾难可以被定义为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的事件。
这些事件可以是自然的,例如地震、洪水和飓风,也可以是人造的,例如恐怖袭击和工业事故。
在本文中,我们将关注自然灾害,并探讨一些与地理学相关的知识点。
1. 自然灾害的类型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飓风、龙卷风、干旱、火灾、滑坡和暴雨等。
这些事件通常由地球的自然力量造成,并且可以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2. 自然灾害的原因了解自然灾害的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
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火山喷发是地球上的岩石和岩浆的作用,洪水由于长时间的降雨和集中的雪融化等原因,飓风则是由海洋表面的温度异常引起的。
了解自然灾害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准备和应对这些事件。
3. 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广泛的。
灾难往往会破坏基础设施、房屋、电力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此外,自然灾害还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引起土地侵蚀、水源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做好应对和恢复工作,包括及时疏散、提供紧急救援和重建基础设施等措施。
4. 预防和减灾虽然我们无法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来减轻他们带来的影响。
预防和减灾措施包括加强土地管理、控制开发和建设、加强防洪工程、优化供水和灌溉系统、提高建筑质量和支持早期警报等等。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降低灾难对环境、经济和人们的影响。
总的来说,了解自然灾害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灾难,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对地球的认识和了解。
在面对各种灾难时,我们必须保持冷静和应变能力。
我们还应该记住,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同时继续探索和研究如何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我们的地球。
灾害地理学 第一章 灾害概述
启示:
1、灾害是某种不可控制或者未予控制的破坏性因素引起 而突然或在短时间内发生的,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物质财 富毁坏或损失的现象。 2、灾害是一种或者数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力,通过非定 常方式释放,从而在较大范围内对人类正常的经济、社会 生活产生严重破坏的自然现象。也可将人为因素纳入其中 3、凡是对人类社会以破坏影响的事件即为灾害。 4、造成损害性后果,超过地区承载力。
(一)系统结构理论 系统结构理论:各要素灾害的内在功能联系性与灾害治 理的系统整体方法。 实例分析:火山喷发与全球气候、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及其对气温的影响 (二)横向交叉观点 横向交叉观点:指互不相连的两区域间灾害的相互影响 与联系,它是通过水文、大气过程等完成的。 横向交叉的主要运动形式:大气环流(厄尔尼诺与拉尼 娜现象)、水体运动、生物移动。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分数值E 分数值 出现危险环境的情况 10 连续暴露于潜在的危险环境 6 逐日在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暴露一次 1 每年几次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 0 非常罕见地暴露
灾害可能造成的后果的分数值C 分数值 可能的后果 100 大灾难 很多人死亡 40 灾难 数人死亡 15 非常严重 一人死亡 5 严重 严重伤害 3 重大 致残 1 引人注目 需要营救
灾害地理学 灾害地理学:指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 和方法,来综合研究自然灾害的新兴学科,主 要研究地表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和结构。 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地域分异规律、系统 结构理论等等。 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自然灾害的时空分 布 以及运动变化规律。 自然灾害的结构-----即灾害生态系统。灾害 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包括人类)、环境系 统和灾害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
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教案将以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为主题,通过多个小节的论述,深入探讨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等方面内容。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与分类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自然界的、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突发性灾难事件。
它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飓风、气象灾害(如台风、龙卷风、暴雨等)、干旱、泥石流、滑坡、雪崩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有着不同的发生机制、特点和影响。
二、自然灾害的原因与影响1. 自然灾害的原因:自然灾害的发生通常与地球内部和外部的自然因素有关。
例如,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引起的,火山喷发是岩浆和气体的释放,洪水是降雨过多或河流堵塞等。
2. 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会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农作物减产、水源短缺、环境破坏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扰。
三、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1. 预警系统:建立有效的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预警系统,提前通知人们,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2.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河道疏浚、堤防加固、山区植被恢复等,以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
3. 人员培训与教育:加强对自然灾害防范与应对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4.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在自然灾害防治领域的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四、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关系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影响日益凸显。
全球变暖加剧了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导致了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加剧。
因此,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五、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研究方法地理学研究自然灾害的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通过实地考察,可以了解灾害发生的具体条件和影响,为灾害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灾害地理学第三章地震灾害新
(四)按震中距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以内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之间的地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的地震。
(五)按震级大小
类型 超微震 弱震和微震 震级 震级﹤1 1≤震级<3 类型 强烈地震 大地震 震级 6≤震级<7 震级≥7
பைடு நூலகம்
有感地震
中强地震
3≤震级<4.5
2. 地震灾害几乎遍及全国,但不同地区地震
活动及灾害程度不同
我国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有明显的分区性和分带
性。地震主要发生在台湾、青藏高原和西北的新疆等地区, 华北和东南沿海也有强震发生,但数量少于西部,华南和东
北大部分地区属少震和中等地震区,个别地区曾发生过7级左 有地震。1949—1996年期间,我国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9次, 其中西部发生25次;6—6.9级地震167次,其中西部发生154 次;5—5.9级地震973次,其中西部871次。
层学说,近期的观点倾向于板块构造学说。 1910年,德国地 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 · 魏格纳对位于大西洋两岸 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海岸线的相似性从地质学、古生物学 、气候学等角度进行了科学的推敲,1915 年他在《 大陆与大 洋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 大陆漂移 的概念,为后来的板块构 造学说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20世纪 60年代左右,美国 地质学家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1946.12.21
1948.6.28 1976.7.28 1988.10.17 1995.1.17 1999.10.21 2004.12.26
日本
日本 唐山 加州 日本 中国台湾 印度洋
8.4
7.3 7.8-8.2 7.5 7.2 7.6 8.7
灾害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1灾害地理学: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综合研究地表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区域分布规律的学科2的灾害现象和过程即灾链:一系列灾害因成因关联而相继发生的现象3气象灾害:短暂的异常天气现象所引起大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运动变化所引起的灾害4人为灾害:由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致灾过程和结果5地貌灾害:由外营力作用导致地表固体物质运动所产生的有害现象二.填空1.我国的旱灾以(秦岭、淮河)为界。
以北(春.夏)旱为主,以南(夏.秋.冬)旱为主。
2.中国地震多发区(台湾)3中国旱涝台风多发区(华南地区、华东地区)4中国地震山灾多发区(西南地区)5中国气象灾害少发去(西北地区)6(地震)是群害之首7诱发地震灾害最主要的因素(地球内力)8中国泥石流多发区(西南地区)9火山活动的影响(伤害人类)、(导致气象灾害)10中国深源地震分布在(安图)(珲春)(穆春)(东宁)(牡丹江)11中国中源地震分布在(台湾东部沿海)(西藏南部)(新疆西部)三.简答1.灾害地理学的理论基础?答:1.地域分异规律:①全球地域分异规律②陆洋地域分异规律③区域地域分一规律④地方分异规律⑤地方分异规律 2.系统结构理论:①火山喷发与全球气候②干旱与地震③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及其影响④洪水与构造带⑤系统思想治理灾害 3.横向交叉观点:①大气环流②水体运动③生物体游动2中国地震灾害的分布规律?答:四大断块:台湾断块、青藏断块、新疆断块、华北断块深源地震:安图——珲春——穆春——东宁——牡丹江中源地震:台湾东部沿海、西藏南部、新疆西部浅源地震:分布广泛3中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的具体原因?答:①中国位于北半球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②地质地貌因素: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带多,又处于亚欧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③森林覆盖率小④气候因素:中国处在季风区内,夏季季风来得快,则南旱北涝,夏季季风来得慢,则北旱南涝。
⑤人为因素人口众多⑥经济构成4中国地震的多发原因?答:中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灾害地理学第二章
灾害地理学第二章LOGO第二章自然灾害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第一节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第二节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特征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三节第四节任务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理论基础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第一节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一、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对象自然灾害是自然变异过程作用于社会经济系统之后产生的恶性后果,它是在一定的资源、环境、人口和其它社会经济条件和背景下发生、发展的。
因此,自然灾害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一种恶性相互作用过程。
自然灾害研究一直是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看,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对象,就是全球自然灾害的结构,即包括灾害生态系统与区域自然灾害结构两个方面,前者由部门灾害地理学研究,后者由区域灾害地理学研究。
灾害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包括人类〕、环境系统和灾害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为生态系统,灾害系统即灾害链。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即灾害系统破坏环境系统,环境系统又影响生命人类社会,生命人类社会还可以导致灾害发生,反之依亦然。
三者相互影响和制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区域自然灾害结构:包括区域自然灾害的整体性、差异性和独特性。
二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内容1、灾害生态系统自然灾害是发生在一个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内,综合体现了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复杂的大系统。
从地理学角度观察,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相互作用而成的。
因此,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内容,包括各灾类、灾种的系统结构,即它们的特点、危害、时空分布规律、预报预防措施等,分析各灾类、灾种的区域分异、横向交叉、灾害链及动态变化,认识各灾类、灾种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发展规律,研究灾害地理区域的划分,灾害危险性评价等内容为主2、区域自然灾害结构区域灾害结构,即各大洲〔大洋〕和主要国家地区的自然灾害的区域结构的分析,研究区域灾害的整体性、独特性和差异性,认识区域灾害的特征,进行灾害地理区域的划分、制定防治灾害的区域规划,研究区域减灾、防灾的措施。
灾害地理学
一是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二 是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 转化。社会转型带来的居住、就业、生活和消费 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不仅涉及社会经济问题, 也涉及资源和环境问题。预计到2050年,我 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全国人口15.6亿, 其中农村人口占35%,如果不考虑经济发展和 城市化,即以2000年城乡人口比例为基准, 2050年的农村人口将高达11.4亿,这就意 味着要考虑11.4亿人对能源以及相应的二氧化 碳排放需求的大幅增长带来的问题。
2. 影响干旱灾害强度的因素 影响干旱灾害强度的因素较多,而且比较复杂, 大致归纳为六种: (1)降水量偏少的程度是决定各类干旱严重程度 的主要因素。由于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可以 互相转化,因此,降水量偏少的程度也影响着各 种水资源短缺的程度。(2)不同作物和作物的 不同生育期抗旱能力不同,作物品种或生育期的 不同水分的需要量不同,受旱程度就有较大差异。 (3)土壤种类、性质、结构、厚度,甚至耕作 措施、施肥等都与土壤干旱的程度有关系。
6. 热岛效应: 城市中由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人为热 源等原因造成的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 称为热岛效应。 7.台风: 台风是指发生在热带洋面上具有暖中心 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具有较大的破坏 性。
二、简答知识点
1. 气候变化的特征: (1)气候变化的相关性。如气候变化的适宜期、 新冰期、温暖期、现代小冰期和近代变暖期,这 几个气候期,不仅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致,而且 与日本、欧洲等地的气候变化状况也大体是接近 的。 (2)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区域气候变化的周期是 存在的,大尺度的气候变化也有周期性。如近百 年的气候研究表明,降水具有20~30a循环 周期。 (3)气候变化的敏感状态跳跃式地转变到另一稳定状态的现象。
第十一章灾害地理学教学要点
模巨大、危害严重 2、 分布: 青藏高原、川滇山地、黄土高原、 华北东北山地
六、森林灾害
主要类型:
–火灾
–病虫害
七、环境污染
煤烟尘大气污染
地表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酸雨
2.分布:
3.对策:
三、气象灾害
1.主要灾害:暴雨、旱灾、干热风 2.灾害分区:
华南重灾区 黄淮海较重灾区 长江中下游多灾区 东北较多灾区 西南少灾区 西北最少灾区
四、沙漠化
1.成因:自然运算、人为因素 2.对策:治理、监测
五、泥石流
1、 特点:
分布广、类型齐全、爆发频繁、规
五、生物灾害地理学
1.定义:动植物活动和变化造成的 2.主要类型:植物灾害、动物灾害 3.主要生物灾害:鼠灾、森林灾害
六、人为灾害地理学
1.定义: 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有害过程和结果。 2.特征: 无形性、相对性、区域性 3.主要人为灾害: 人口问题与人口容量、大气污染、海洋污染
三、气象灾害地理学
1.定义: 短暂的异常天气现象引起的有害过程和现象。 2.类型: 气温异常,降水异常、气流异常、光电异常 3.主要气象灾害: 热带气旋(台风)、旱灾
四、水文灾害地理学
1.定义: 由于水体性质、水量、运动异常(水体 异常现象和异常过程)产生的有害现象。 2.类型: 自然/人文,陆地/海洋,地表/地下 3.主要灾害: 地下陷、盐碱化、沼泽化、泥沙淤积、 水污染、淡水荒
第十一章
灾害地理学
教学要点: 了解灾害的成因 掌握主要灾害的地理分布 熟悉我国的主要灾害类型
大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果与分析
台风灾害危险性空间格局 采用1990--2007年中国沿海地区
台风灾害数据库资料,应用公式 (1) 计算出中国沿海地区各区域台 风灾害灾次指数 Tzc,在ArcGIS中 将结果进行展布并将其输出( 图
(2)Tzc在5次以下的低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天津市、 河北省和山东省、辽宁省的内陆地区。
(3)中国沿海地区台风灾害危险性南方比北方高,沿海 比内陆高。
1990—2007年中国沿海地区台风引起
的大风、暴雨、风暴潮等发生频次的统计
分析( 图3) ,发现台风引起的大风、暴雨和
风暴潮发生频次、强度的区域差异显著是
台风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或
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
常通过狂风、暴雨和风暴潮致
灾Hale Waihona Puke 台风灾害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广、破坏强度大,是人类
面临的最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依
照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以中国
沿海地区 11省市为研究区域
( 图 1) ,根据1990--2007年台风
灾害和社会经济资料,结合致
式中,Tzcj指第 j 地级市的灾次指数; Nij指第 j 地级市第 i 年的灾情灾次;
承灾体指数Czt是指台风灾害发生区域的承灾体强度。本文
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同时考虑资料的详尽程度和易取得性,
选取人口密度( 人/km2) 、人均GDP( 万元/人) 、地均GDP( 万元
/km2) 、城市人口比重( %) 、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 作为承灾
式中,Cztj指第j地级市的承灾体指数; Wi指第 i指标的权重; Dij指第 j地级市第i指标的标准化值;
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台风灾害风险是台风致灾因 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和承灾体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 果,但对于特定区域,孕灾环境稳定性对台风灾害风险的 影响可以不考虑。本文根据上述理论,采用自然灾害风险 指数法,对沿海地区台风灾害风险进行评估。计算公式如 下: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危险性较高的
广东省、福建省和浙江省的大风频次、24h
雨量频次和风暴潮频次都较多,危险性较
低的河北省、辽宁省和山东省的大风频次、
24h雨量频次和风暴潮频次都较少; 从强度
上分析也可知,广东省、福建省和浙江省
发生的特大风(≥10级) 和特大暴雨( 24h雨量
≥ 200mm) 的次数较多,河北省、辽宁省和
2) 。
中国沿海地区台风灾害危险性空间分布呈现出的规律:
(1)Tzc(灾次指数)在12次以上的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 海南省、上海市和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的沿海区域, 其中海南省,广东省的阳江、茂名、汕头、梅州、汕尾、 湛江,福建省的福州、漳州、泉州,浙江省的台州、温州 地区危险性最高,Tzc都在21次以上。
体脆弱性指标。由于各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因此需对每个指
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即根据各指标属性及其对承灾体脆弱性
的影响方向进行划分,分别按数值5、4、3、2、1代表高、较高、
中等、较低、低脆弱限界值赋给每个研究单元。本文采用层次
分析法确定了上述5个指标的权重( 表1) 。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
计算出承灾体指数 Czt,计算公式如下:
研究方法
本文台风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评 价指标分别采用灾次指数 Tzc和承灾体指数Czt。灾次 指数 Tzc; 是指某时段台风灾害发生的次数,本文根据 灾情报告,某一地级市凡是有灾情发生的记为1次,无 灾情发生的记为0次,计算出中国沿海地区1990--2007 年的灾情灾次。计算公式如下:
山东省的特大风和特大暴雨频次较少。但
危险性较高的海南省和上海市的台风引起
的大风、暴雨、风暴潮的发生频次和强度
都较低,这可能与其较小的空间区域等特
征有关。
台风灾害脆弱性空间格局
采用2006年中国沿海
地区社会经济指标数据库
资料,应用公式( 2) 计算
出中国沿海地区各区域台
风灾害承灾体指数Czt,
在ArcGIS中将结果进行空
间展布并将其输出( 图 4) 。
沿海地区台风灾害承灾体脆弱性空间分布特点:
(1)Czt值在3.50以上的高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 山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和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河 北省的沿海区域,其中山东省的济南,江苏省的徐州、 南京、无锡,广东省的汕头、广州、深圳,福建省的 厦门,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的脆弱性最高,0Czt 值都在 3.85以上。
灾因子和承灾体特征,以地级
市为基本单元,对研究区台风
灾害风险进行评估。
资料与方法
数据来源
台风灾害数据采用《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辽宁卷、北 京、天津卷、河北卷、山东省、江苏卷、上海卷、浙江卷、 福建卷、广东卷、广西卷、海南卷)和《热带气旋年鉴》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 中的台风资料,以地级市为单元,建立了沿海地区1990-2007 年的台风灾害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主要采用《中国 年鉴全文数据库》( 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 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中的经济资 料,以地级市为单元,建立了沿海地区 2006年的社会经济 指标数据库。
(2)Czt值在2.95以下的低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和 广西省、辽宁省的大部分地区及河北省、浙江省、福 建省、广东省的内陆地区。
中国沿海地区近20年台风灾害风险评价
牛海燕,刘 敏,陆 敏,权瑞松,张丽佳,王静静 地理科学 2011年6月第31卷第6期
摘要:
依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特征, 提出台风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在GIS环境下对中国沿海地区 台风灾害危险性、脆弱性和风险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结果 显示: 海南省、上海市和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的沿海区 域台风灾害危险性较高;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和江苏省、 山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及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河北省 的沿海区域承灾体脆弱性较高; 海南省、上海市和广东省、 福建省、浙江省的沿海区域台风灾害风险较高; 而北京市、 天津市以及河北省、辽宁省和山东省的大部分区域台风灾 害风险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