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初中化学备课参考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第2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一、质量守恒定律1. 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在化学变化中,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各原子质量不变。
因此,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 成立的原因: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原子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质量守恒。
4. 五不变宏观: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相等、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保持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原子的数目保持不变、原子的质量保持不变。
5. 在化学变化中,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各原子质量不变。
因此,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6. 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1 )必须在化学反应中,如:100g 酒精和100g 水混合形成200g 酒精溶液,并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 2 )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注意是参加反应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才相等。
二、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1. 化学方程式的原则(1)严格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需要化学方程式配平。
(2)严格尊重实验事实,不可主观臆造。
2.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完全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每 4 个磷原子在点燃条件下能与 5 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 2 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3)每124 份质量的磷在点燃的情况下,能与160 份质量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 份质量五氧化二磷。
3.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因此,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面要配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
化学方程式配平后,短线改成等号。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两种简单的方法:(1)最小公倍数法(2)观察法先找出化学方程式中原子数目多的化学式,令该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为 1.1. 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化学反应的快慢B.该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C.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D.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答案】A【解析】A.由化学方程式,无法确定化学反应的快慢,故选项符合题意。
初中化学《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1.木炭燃烧成灰烬,质量如何变化?
2.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质量如何变化?
【活动一】推测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物质的质量关系
【交流、研讨】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分解了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与生成的水和氧气的质量具有什么关系呢?
1.观察下图,你同意下图两位同学中哪一位的观点?
甲:过氧化氢分解了,分子变了,质量当然也就变了!
乙:质量怎么会变呢?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虽然变了,但是原子没有改变,质量应该不变吧?
2.小丽同学用如下3个图示表示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反应。
你认为哪个图示是正确的?为什么?。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学案学习目标:掌握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问题一化学变化中各物质的质量怎么变?1 化学变化中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怎么变?2 如何根据物质质量的改变确定化学变化的反应物,生成物等?3 某化学变化中,A物质的质量由3克变成5克,则A属于反应物还是生成物?问题二化学变化中物质的总质量会改变吗?形成结论:变化中物质的总质量改变。
(填是或否)问题三生成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关系1 根据以上实验结论,推导生成物质量和反应物质量的关系;2 已知氢气和氧气完全反应时,两者的质量比为1:8,同时生成9份质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3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①铁丝在纯氧中燃烧后,固体质量变大,请解释.②高锰酸钾受热后,固体质量怎么变?请解释.给3克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质量变为2.8克,则减少的0.2克是什么物质的质量?③在相关实验中,想使实验表现出完美的“守恒”特征,使用的仪器最好具备什么特征?问题四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原因:1 化学变化的微观特征:改变,不变。
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分子分成,原子构成。
2 对化学变化的总结:宏观:变;不变;不变。
微观:变;不变。
化学变化中,原子的,,都没有改变;这就是化学变化中表现出质量守恒的原因。
3 硝化甘油(C3H5N3O9)可用于治疗心绞痛,因为它在人体内被缓慢氧化生成A气体:4C3H5N3O9+5O2=12A+12CO2+10H2O,则A的化学式为A.NO B.NO2C.N2D.N2O 4 ①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有元素。
②某物质加热分解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元素。
依据的原理:。
5 ①158克高锰酸钾,反应完全后,剩余固体142克,则生成的氧气质量为克;② 已知4克氢气和32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6克水,则5克氢 气和32克氧气完全反应,能生成 克水。
初中化学_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专题复习: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理解定律成立的原因,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并能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广泛应用。
2.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工具:化学方程式。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并能够正确书写常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掌握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方法:建立质量比例模型,能够规范的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应用学习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问题与讨论设计思路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依据【课前预习】1.绘制知识树2.完成学案预习中的相关题目【引入】能把任何物质变成黄金的油霸存在吗?一、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教材重现】现在请大家重温教材上的一张图片,说一说你都能得到那些信息?【归纳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宏观上不变:物质总质量、元素质量、元素种类微观上不变:原子种类、原子数量、原子质量宏观上改变:物质种类微观上改变:分子种类【知识应用】1.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813610建立知识结构,展示复习目标。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重温教材,发散思维。
进一步从宏观微观多方面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注重方法总结。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工具反应后质量(g)待测20031反应后,甲的“待测”值应为( )A.10 B.8 C.4 D.02.用氯酸钠(NaClO3)和盐酸反应可制得二氧化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4HCl =2ClO2↑+Cl2↑+2X+2NaCl ,则X的化学式为()A. HClOB. NaOHC. H2OD. HClO33.在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取该混合气体3g通过足量灼热的CuO充分反应,将得到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可得到沉淀()克。
初中化学《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2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4. 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会用化学方程式正确表达一 些重要的化学反应。 5. 懂得质量守恒定律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学会利用化学 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掌握解题步骤和格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 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 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 从化工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生成 物之间的质量关系的分析,运用数学计算方法处理相关物质之间量的 问题,培养学科间交融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产生学习的成功 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2.通过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的学习,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3. 认识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以及他在生产及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变化的关系,这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讨论交流“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 哪些结论?” 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 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活 动 活动二: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 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 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 锥形瓶、250mL 烧杯、镊子、气球、石 灰石、稀盐酸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二中集团初级中学臧志颖一、课题的提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都有新物质产生,为了从量的方面认识和研究化学变化,让学生体验有关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及应用,本案例循着科学家探究事物的思维方式对物质变化定量研究进行设计并作实验探究。
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二、探究活动火柴燃烧只剩下灰烬,酒精燃烧,连灰烬都没有留下,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配三幅对应的卡通画,以增加问题的气氛。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按下面的步骤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吧1.提出假设(或猜想)(1)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2)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相等。
2.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或猜想)情景实验:把盛有蜡烛的烧杯放在天平托盘上,调节天平平衡后,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天平指针的变化,学生猜想中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的现象发生了,挑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从而迸发出实验探究的动力。
探究实验:(1)方案一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投影几种可能的实验装置图,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
)(2)方案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3)方案三镁在空气中点燃的反应实验包括了三类反应:反应前后有质量减少的、有质量不变的、有质量增加的,设计多种类型的反应,其目的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
3.实验探究活动分四人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指定三个小组各探究一个实验方案,其他各组选做一个,实验前,小组内讨论方案的实验步骤后,进行实验。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
填写实验报告,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猜想其他方案可能的实验现象。
实验报告交流共享:学生描述实验现象,比较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关系。
组间交流、倾听、反驳、争论,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很高。
方案一的议论焦点:石灰石和盐酸反应,有的学生没有事先没有称量盐酸的质量,滴加盐酸反应后,结果无法比较;有的组使用长颈漏斗液封,发现与猜想有偏差,讨论后,提出了多种可能性等等。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笔记第4章认识化学反应
第4章认识化学反应第1节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一、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影响化学反应的条件主要有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放热的,如燃烧、金属与酸反应、中和反应等。
部分反应需要吸热,如碳酸钙的高温分解等。
二、燃烧的条件(一)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燃烧的特点:发光、发热、化学反应(三)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有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四)灭火的原理:1.撤离(或清除)可燃物——釜底抽薪,森林隔离带,关闭液化气阀门等。
2.隔绝氧气(或空气)——灯帽盖灭酒精灯,油锅着火盖锅盖,湿抹布铺盖实验台燃着的酒精等。
3.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用水灭火,吹灭蜡烛等。
注意:凡是提及降低或提高着火点的灭火方法是错误的说法。
4.爆炸的条件:可燃物急速燃烧,在有限空间气体迅速膨胀。
(1)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答:不是,有物理爆炸(气球爆炸、轮胎爆炸);也有化学爆炸(鞭炮爆炸、炸药爆炸、面粉爆炸等)。
(2)可燃性气体(CO、H2、CH4)点燃前应注意什么?答:要检验气体的纯度(即验纯),防止爆炸。
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一)碳完全与不完全燃烧。
1.完全燃烧: 22CO O C 点燃(充足)+ 。
2.不完全燃烧:CO O C 2(22点燃不足)+。
3.不完全燃烧的缺点:燃烧速度慢、放热少,浪费燃料,产生大量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
(三)一氧化碳的性质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2222CO O CO 点燃+ 产生蓝色火焰。
(2)毒性:易与人体中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能力,致使人缺氧。
(3)还原性:2323e 2e 3CO F O F CO ++高温。
四、防火与灭火(一)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如,野外篝火、蜂窝煤、木柴架空燃烧更旺等)。
《认识化学变化》整章教材分析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教材分析【本章结构】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本章从学生熟悉的化学变化——燃烧入手,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与燃烧、燃料、灭火有关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分析归纳燃烧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简单化学计算。
通过实践,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探究活动的过程,了解并学习实验观察、范例模仿、定量研究、分析比较等科学方法。
通过事实的分析归纳,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怎样帮助人类利用和控制燃烧,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章是学生在用实验和探究的方法认识、研究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性质,从本章开始,学生又开始学习从定量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准确、更科学地认识物质。
用定性和定量的不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化学方程式的出现,使本章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本章教学中,要结合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在新的情景中呈现旧知识,将新知识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构成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知识程序化、网络化。
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二、本章知识结构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称为可燃物的着火点)。
3、灭火主要有三种方法:(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2)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3)将大量的冷却剂(如水、二氧化碳气体等)冷却燃烧物,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4、不完全燃烧的危害(浪费燃料,排放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
5、燃烧引起爆炸的主要原因: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产生大量热和气体产物。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 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成 重新组合 聚集成 分子-→原子--→新分子--→新物质
质量守恒的实质
化学反应前后:
微观
宏观
} } • 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元素种类不变
• 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元素质量不变
质量守恒
• 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
宏观
微观
元素种类 不 原子种类
A、X2Y3 C、X2Y6
B、XY3 D、 X2Y4
(7)在密闭的真空容器中加热某物质时得到了
炭黑和水,这一试验说明( A )
A.该物质必定时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该物质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的
C.该物质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D.该物质一定含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氧元 素
(8)m g A和n g B物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C物质,
1:NaOH+
FeCl3 2:NaCl+
AgNO3 3: NaOH +
CuSO4 4: CuSO4
+Fe
生成物的 总质量
实验 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反应的 各物质的质
量总和
生成的各物 质的质量
总和
1、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演示实验3: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怎样判断化学反应已经发生?
你猜得着吗?
物质发生化学 变化前后,总质量 是增加、减小、还 是不变?
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1)在锥形瓶中放一小块白磷 (2)称量锥形瓶内物质的总质量 (3)点燃白磷,观察产生的现象 (4)冷却后称量锥形瓶内物质的总质量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4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知道用微粒的观点从微观上解释守恒的原因。
2.了解通过实验确定物质元素组成的基本原理。
【学习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学习难点】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学习过程】一、知识准备1.⑴从宏观的角度看,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同时在化学变化中还伴随着的释放和吸收。
⑵从微观(分子—原子)的角度看,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化学变化中不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⑶火柴、纸张等的燃烧最后剩下灰烬,酒精燃烧连灰烬都没有留下,这是为什么?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只是用于__________变化,适用于一切_________变化。
活动与探究(P.96)测定化学变化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用图1所示进行实验⑴[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填“不变”、“增加”、“减少”),假设的依据是;⑵[设计实验方案] 如图1所示;⑶[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⑷[得出结论] 。
用图2所示再进行实验,试回答:观察到的现是;反应的文字表达是;⑷[得出结论] 。
若上述的橡皮塞没有塞紧,结果天平的指针会在处(填“a”或“b”或“c”)。
若上述的实验在敞口的锥形瓶中进行,结果天平的指针会在处(填“a”或“b”或“c”)。
二、思考与交流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2.从微观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是: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哪些因素一定不改变?哪些因素一定改变?哪些因素可能改变?木炭燃烧质量减小了,铁钉生锈质量增加了。
请你分析这些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5.水结成冰,质量没有改变。
这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6.阅读课本.P.97页拓展视野后思考:为什么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背?三、总结与反思四、达标检测1.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①分子的种类②原子的种类③分子的个数④原子的个数⑤元素的种类⑥元素的质量⑦物质的总质量A、②③④⑤⑦B、②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⑥⑦2.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错误的是()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成灰,质量减少,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第二节定量理解化学变化(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的测定,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2)通过对实验设计、操作,进一步熟练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托盘天平的使用)等实验基本操作,训练独立完成实验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2)培养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水平,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导学】:分别点燃火柴、酒精,它们燃烧时都放热发光,火柴燃烧后只剩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连灰烬都没有留下。
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吗?对物质变化要实行定量研究。
一、质量守恒定律1.探究学习:质量守恒原理的证明发现问题:酒精灯内的液体燃烧后会逐渐减少,生锈的铁钉质量比原先质量增加,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增加,减少还是不变?提出假设: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总质量。
设计实验:(1)参照课本P96页图4-13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后,锥形瓶中产生沉淀,天平保持。
文字表达式:结论: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质量总和生成物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质量之和。
(2)参照课本P96页图4-14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现象:胶头滴管中的稀盐酸滴入到小试管中的碳酸钙上,产生,锥形瓶中的氢文字表达式:(1)(2)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量发生改变(填“有”或“没有”)。
【发现规律】:验证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相等时,有气体生成或空气中参与的反应要在中实行。
【形成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即质量守恒定律2.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1)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即参加反应的各原子的、,不变。
(2)在宏观上,元素的也不变3.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1)必须在化学反应中,如: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形成200g酒精溶液,并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2)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注意是参加反应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才相等并不是指所有物质的质量的简单加和。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六、教学反思
1. 合理引导:在教学中对思维受阻或学生容易产生歧 义的地方,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但做到“引而不 灌”,教师的引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
2. 师生互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动口参 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3.注重思维的严密性:很多学生忙于实验,过程不严 密,甚至没有称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就开始实验。 对此,设计实验这一环节特别重要,在学生形成严密 的思维过程后开始实验是成功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分析
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定量研究问题 和分析问题 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使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精益求精、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有人说,蜡烛熔化后,质量不发生改变,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实验仪器:托盘天平、小烧杯、镊子、锥形瓶、 塞了橡皮塞,被弹出,怎么办?
实验仪器:托盘天平、小烧杯、镊子、锥形瓶、小试管、橡皮塞
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忘记塞橡皮塞,结果怎样?为什么?
本课题的学习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徐州市树人中学 朱秀清
本节教学提倡学生 “在做中学” 、“在尝试中学” 、“在体验中学”。
②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定量研究问题 和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
②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精益求精、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五、教学过程(七 ) 知识小结、拓展应用
沪教版“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1课时)教学设计
— —
1 — —
化 学教 与 学 2 1 0 0年第 1 0期
・
教学研 究 .
科学 家不 畏艰 辛 、 于探索 的精神 , 识 科学研 究 勇 认 不仅要 有 严谨 求实 的态度 .还 要有 完美 无缺 的 方
法。
究 实验都 证 明 了反应 前 后物 质质 量守 恒 『 书 ] 数 的定 量 研 究 实 验 板 无
改革所 提倡 的教 学理念
3 . 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一些简单 的计算和解释
生 产生活 中 的一 些现 象
过程 与 方法 :. 理论 推 测 “ 量守 恒 ” 过 1在 质 的
鉴 于此 .笔者 大胆调 整 了课 本上 的知识编 排 体 系 , 教学 流程 进行 了创新 设计 : 理论 推 测 对 以“ 规律 一实 验验证 规律 得 出质量守 恒定律一 定律
中图分类号 : 6 38 G 3.
文献标识码 : B
沪教 版九 年 级 《 学》 4章第 二 节 “ 化 第 定量 认 识 化学 变化 ” 1 时 的 内容是 “ 第 课 质量守 恒定律 ” .
它使 化学 学 习开始从 生成何 种物质 向生 成多少物
原子分 子学说 推 出反应 前后 物质质 量守恒 .再 利
畏艰辛、 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 培养他们勤于钻研 和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也使其认识科学研究要 有严谨 的态度 和完美 无缺 的方法 。
二、 教学 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并结合所教 学生 的接受 能力 , 确定 本节课 的教 学 目标 如下 。 知识 与技能 : . 用原 子分 子学 说 推测 反应 1会
进 行本 课 题 的教学 . “ 想 ” 节 几乎 所有 的学 在 猜 环
基于核心概念设计中学化学教学——以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变化为例
应 的 中学 化学 教学 的具 体 教学 内容 如 表 1 。
作者简介 : 林红焰 ( 1 9 7 4 一 ) , 女, 福建闽侯 市人 , 北京景 山学校 , 中学高级教师 。
宋晓敏 ( 1 9 6 6 一 ) , 女, 北京市人 , 北 京 市 八 一 中学 , 中学 高级 教 师 。
陈争 ( 1 9 7 3 一 ) , 女, 江苏南京市人 , 北京市第 1 0 1中学 , 中学 高级 教 师 。
2 5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 科 学 版 )
图1 定 量认 识 物 质 及 其 性 质 的 核 心 概 念框 架
表 1 中学化学关 于定量认识物质教学内容的梳理
核 心 内容 学 段 教 学 内容
初 中 混合 物 中 各 物 质 的 含 量 可 被 测 定 和 表示 初 中 初 中
第 8卷 第 2期
2 0 1 3年 6月
北 京 教 育 学 院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 OU R NA L OF B E I J I N G I N S TI TU T E O F E D U C A T I ON(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通 过 以上 对 于 中学 各学 段 教学 内容 的分 析 我们 可 以看 到 , 核心 概念 的教 学不 是一 节 课 就可 以 完 成的 , 需 要 多节 课 甚 至是 更 长 时 间 , 多 角 度 的学 习 才 能形 成认 识 , 应 在 核 心 概念 “ 物 质 的组 成 与 变 化
初中化学《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八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共用 6 课时,每周 3 课时;课外共用 3 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1、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 4 个单元,已经学习了化学变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单元从 定量角度认识化学变化,从符号表征的角度学习如何表示化学变化的 规律。化学方程式既属于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内容,又属于过程与 方法领域的内容,但主要属于过程与方法领域内容。化学方程式是作 为一种科学界专用的符号和语言,是人类认识化学变化规律的一种重 要思维形式,也是人类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成果的集中体现。通过本 单元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既学习了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化学 方程式的书写,还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重要意 义。 2、本单元的组成情况: 本单元内容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分为三部分:一是化学反应中宏观物 质的质量和微观粒子的数量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即质量守恒定律;二 是如何用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变化;三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解决化学变 化中简单的定量问题。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完成跟踪练习评价 评价指标:对于第 2 题结果的展示和跟踪练习的完成 正确情况。 3.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评价方法:完成跟踪练习题 4.学习水平 评价方法:纸笔测试问卷调查。 评价指标:学习目标达成度。
6、交流讨论结果 7、归纳小结: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活动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自己动手完成活动天地 5-3 第 1 小题 2、小组合作完成第 2 题,并讨论总结书写步骤 3、交流合作的结果 4、师生归纳总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活动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1、教师提出问题:你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2、教师讲授: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
意义,三是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
1、用哪种方法表示化学反应最好 ?
第四章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说课
没有改革和创新,就没有真正的进步。 此次一改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 的办法,积极挖掘身边的教学素材。这样就 能更好的找到教师自己的兴奋点,激发自身 激情,从而感染学生,轻松愉快的达到教学 目的,提高自身驾驭教材的能力!
◎ 教材分析 ◎ 教法分析 ◎ 学法指导 ◎ 教学程序 ◎ 其他设计
一、教学板书设计
◎ 教材分析 ◎ 教法分析 ◎ 学法指导 ◎ 教学程序
(1)化学反应的实质 是什么?
三、教学过程 (二)复习提问
(2)化学反应前
后分子和原子的数目、 种类、质量发生改变 没有?
◎ 教材分析 ◎ 教法分析 ◎ 学法指导 ◎ 教学程序
三、教学过程 (三)大胆推理、建立假设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分 裂,原子的重新组合,化学反应 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 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可以得出化 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沪科版)
质量守恒定律
◎ 教材分析 ◎ 教法分析 ◎ 学法指导 ◎ 教学程序
◎ 教材分析 ◎ ◎ ◎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沪科版九年级化学第四 章课题二“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一课时的内 容。质量守恒定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 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 化学规律。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 应的认识从“质” 到“量”的过渡 ,也为之 后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奠定 了理论基础,本课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 启下的作用,所以它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 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 教材分析 ◎ 教法分析 ◎ 学法指导 ◎ 教学程序
三、教学过程 (四)制定方案,验证假设
制定方案的共识:
(1)要用实验事实验证推测; (2)需要称量,要用天平; (3)要多选几种现象不同的化学反应 作为实例,验证规律的普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学生学习材料)
学案设计
班级______座号______姓名______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
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它们在反应前后质量上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请先完成预习,然后再练习。
【预习题】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是增加、减少、不变?请你提出
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假设,开出所需的物品。
【练习】写出下列变化的符号表达式。
(1)磷在空气中燃烧(2)铁在氧气中燃烧(3)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示1】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总质量的变化的探究。
观察记录:
①燃烧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天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为什么锥形瓶要加橡皮塞?
探究实验1: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变化。
观察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实验2:(内容自定)
观察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交流】
①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从微观角度对于得出的结论加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示2】碳酸钙与盐酸在敞口容器里反应质量变化情况的探究。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该反应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练习】
1.为探索物质在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实验。
1673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
他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煅烧后他立即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结果发现反应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
该实验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原因是由于金属在煅烧时会结合_______________,所以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了。
波义耳在煅烧后就打开容器进行称量,使外界的_______________进入容器,所以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也增加了。
2.某学生做一实验:在锥形瓶内加入足量稀盐酸,在一只气球里装入锌粉,将它紧紧地套在锥形瓶口,如图A。
将该装置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质量为。
然后把气球中的锌粉小心地倒入瓶中,立即产生许多气泡,气球逐渐胀大,如图B。
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
质量为。
如果装置不漏气并操作正确,结果是<。
该实验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______。
决定该实验现象的一个力叫做_______________,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比同体积的空气_______________。
3.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可归纳为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请在①元素的种类;②原子质量;③分子种类;④分子数的总和;⑤物质种类;⑥原子数目;⑦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⑧原子的种类等选项中选出正确序号填空。
(1)五个不改变:从宏观看_______和_______不变,从微观看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不变。
(2)两个一定改变:从宏观看______________一定改变,从微观看
______________一定改变。
(3)一个可能改变:______________可能改变。
4.加热5g氯酸钾和0.3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完全反应后得氯化钾3g,同时生成氧气的算式是()。
A.5g+0.3g-3gB.5g+3g
C.5g-3gD.5g-0.3g-3g
5.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合成淀粉和放出氧气,其过程可表示为:水+二氧化碳→淀粉+氧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淀粉中一定有的元素是_______,可能有的元素是_______。
6.某化学变化可以用A+B→C+D表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反应前有12gA和8gB,反应后生成10gC,A完全消耗,B剩余2g则生成D_______g。
(2)在题(1)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为_______g,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为_______g,这里所体现的规律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
(3)在题(1)中,欲使B完全反应,必须加入A_______g。
7.双氧水()能发生分解反应
生成水和氧气,它在空气中分解很慢,几乎观察不到气泡产生,若加入少许二氧化锰,分解速率明显增大,如何用化学式简明地表示此分解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1.什么叫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应根据什么原则?
2.化学方程式能体现各物质之间完全反应的质量关系吗?你怎么理解?
【设计说明】
1.预习题可交流各自的设想;列出必备的仪器以培养学生实验的设计能力;练习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2.演示1讨论磷的质量在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减少),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在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增加),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可以起示范作用。
(这种做法对学习质量较差的学生有帮助,好学生则可放开手让他们自己作总结。
)
3.探究实验2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选择想探究的实验,可选择课本上的,也可自己设计,但需先提供方案。
(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选课本实验:碳酸钙与盐酸。
该实验还会出现不同现象,如酸过浓,气体产生过多、过急可能使瓶塞蹦出等,成为新的问题情境。
)
4.讨论交流总结规律后,寻找其微观本质。
5.学案中设置的练习1通过了解历史,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严密性;练习2是练习1的延伸,同时结合物理知识,培养综合考察能力;练习3是总结归纳;练习4、练习5、练习6是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练习7是承前启后,留给有余力的学生。
(黄嘉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