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点总结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1、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就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与押韵得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得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得限制。
最本质得特点就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得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得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得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得一种注释。
笺得本义就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就是“离章辨句”得意思。
其特点就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与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得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得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得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得思想,就是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之一、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就是北宋时代官修得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
《广韵》就是中国现存得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就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得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就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得标准语。
《尔雅》得意思就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得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就是带有地方色彩得音乐,也称“国风”,就是诗经得精华。
“雅"就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得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就是宗庙祭祀得乐歌。
《诗经》得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得创作倾向。
2。
运用赋比兴得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与铺叙。
古代汉语第二册 重点

1、叶音说:“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
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
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
2、对《庄子》一书的作注: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宁藩《庄子集释》。
3、居登临过:居:坐;相隔一段时间。
登:从低处走往高出;庄稼成熟。
临:从高处往低处看;对着范本进行模仿;人相聚而哭。
过:走过;过错。
4、益竭:益:水漫出来;增加;副词更加;;利益好处竭:枯竭。
5、坚利完备:坚:硬,结实利:快,锐利;利益完:完整,完善备:完备;防备6、晦朔时世期: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天色昏暗朔:阴历每月初一;北方时:季节;时候世:三十年为一世;父子相继一代;时代期:期限;一周年7、官吏爵:官:行政机关;五官,耳目口鼻心爵:古代酒器;爵位;通“雀“。
8、聪明功名:聪:耳力好明:亮,光明;眼力,视力功:工作,成绩成就名:名字;名义;名望。
9、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
《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
《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处于齐人辕固;《韩诗》处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
10、著名的《诗经》注本:《毛诗正集》,《诗集传》朱熹,《诗毛氏传疏》陈奂。
11、遵俎征归涉降:遵:顺着道路走俎:往征:远行;征战;抽税归:女子出嫁;回家;赠送渉:登上降:从高往下来;投降。
12、交错:交:交叉;交往,交游错:镶嵌;磨石;通“措”安放,放置。
13、三玄:《老子》《庄子》《周易》14、古代声母系统:1、上古声母系统32个2、中古声母系统36个。
按发音部位分为:三、牙音、纯音、齿音、舌音、喉音又被叫做“宋人三十六字母”15、古韵三十部语音演变过程上古中古近古现代先秦两汉唐宋时代元明清现代《诗经》广韵中原音韵北京语音16、通假:语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通用和假借。
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整理

《詩經》的韻部
四.分部的結果:清人及后來的學者通過對古韻 的歸納及和《廣韻》的比較,顧炎武分古韻10 部,段玉裁分17部,江有誥分21部,黃侃分28 部。王力分為30部。現在學術界一般用王力的 分部。
五.歸部不統一的原因:由于各人掌握的材料不 同,或者對同樣的材料看法不同引起的。主要 有下麵五個方麵的原因。
《詩經》的韻例
一.韻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詩經》的韻部
二.韻部:押韻字的歸類。古(上古音)韻部異 同的語音標準應該是古音。如果以今普通話 的語音標準去衡量,我們讀先秦時的韻文時 會出现下面情况:1.古代押韵,现在依然押 韵。如《关雎》的第一、二章中的“雎、洲、 逑”。2.古代押韵,现在不押韵。如“得、 服、侧”等。3.古代不押韵现在反而押韵。 如《靜女》会把“荑”看成同“異、貽”押 韻,而不是看作同“美”押韻。其主要的原 因是古今音不同。明代陳第第一個懂得這個 道理。
协(叶)韵
1.提出的原因:后來的人讀《詩經》不押韵,但 是為了讀《詩經》的和諧,于是認為某字該改 讀某音。改讀某字音以迁就押韵的和谐。
2.主要的代表人:宋代的朱熹。如《關雎》第四 章中的“彩、友”,朱熹分注“叶此禮反”和 “叶羽已反”。但是他在《匏有苦葉》又說: “友,叶羽軌反”,即同“委”的音。這樣字 無定音了。此種觀點是錯誤的。
四.假借的分類
1.本有其字的假借(或者說有本字的假借)。如“四 之日其蚤。”“蚤”通“早”。“八月剝 棗。”“剝”通“攴”。
古代汉语第二册 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一、指出古今异体通假(一)通假字1、已,通“矣”。
语气词。
斯不善已。
2、伯,通佰,百倍。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3、辯-辨:分別。
“此小大之辯也。
”4、有-又:又。
“旬有五日而后反。
”5、辯-變:變化。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
”6、培-憑:憑藉。
“而後乃今培風。
”7、瓠-廓:很大的樣子。
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
8、呺-枵:大而中空。
非不呺然大也,吾爲其無用而掊之。
9、龜-皸:手足凍裂。
宋人有善為不龜首之藥者。
10、嚮-響:響聲。
今簡化作“响”。
“砉然嚮然。
”11、蓋-盍,疑問代詞。
“技蓋至此乎?”12、郤-隙:空隙。
“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13、擿-擲:投擲。
“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14、辯-辨:分辨。
“不辨牛馬。
”15、邪,通“耶”,語氣詞。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16、阨通隘,狭窄。
夫處窮閭阨巷。
17、輮-煣:火熨木使曲。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18、有-又:副詞。
再。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19、槁-藃:收縮。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0、靖-靜:安心。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21、介-丐:給予。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22、生-性:先天條件。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3、象-像:按照。
“榮辱之來象其德。
”24、柱-祝:斷。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25、蟺-鱔:鱔魚。
“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
”26、疇-儔:同類。
“草木疇生,禽獸群居,物各從其類也。
”(二)古今字1、兹,今作滋。
更。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2、見,今作现,表現出。
其不欲見賢邪!3、冥,后作溟。
大海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4、志-誌:記載。
“《齊諧》者,志怪者也。
”5、反-返:返回。
“適莽蒼者,三飡而返。
”6、知-智:智慧。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7、閒-間:間隙。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8、匱-櫃:柜子。
今簡化為“柜”。
“将為胠篋、探嚢、發匱之盜”9、知-智:智慧。
“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2021级秘书学期末复习材料古代汉语学习资料一、《墨子-非攻》1、文章重点今有一人,入人园圃,�`其桃李,�\���t非之,上�檎�者得�t�P之。
此何也?以��人自利也。
今,假�O�B�~“假如”。
非,非难、责备。
得,得到,这里指捕获。
此何也?判�嗑涑R�活用法:解��原因。
�@�e是它的�g文形式。
至攘人犬豕�a豚者,其不�x又甚入人�@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攘,�`取。
其不�x又甚(于)入人�@圃。
甚,超�^、�龠^v.。
愈,更加,程度加深。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诰牵�取人�R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sh?)�a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通?滋?,更。
益,?溢?古今字。
厚:这里当?重?讲。
�冢�牢亏:使动用法,使……亏。
苟:假如至杀不辜人也,�L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辜,罪。
�L,同��、拖。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第1��(共38��)2021级秘书学期末复习材料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亩��u之,�B�~?而?�B接�����釉~。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若以此�f往,若,假�O�B�~;往,此��是推��下去,��是��?去?引申的用法。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Υ恕�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後世。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後世哉?情, �\、实在。
肯定�Z�飧痹~。
情、�\,音近通用。
情不知,确实不知道。
故,�B�~,因此。
其言,指攻��之言��。
以,�B�~。
夫奚�f,究竟怎麽解��。
奚,疑��代�~作�钫Z。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资料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古代汉语(下)复习注疏.zl第七课句法(上)1、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形:(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某种行为来比喻句子主语的行为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可以翻译成“像……那样地”。
例:“庶民子来”;“人立而啼”;“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来比喻实施者对待受事者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方式。
可译为“像对待…一样地”。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可译为“用(按)…来”。
例:“晋、楚不务德而兵征”;“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江南火耕水耨”。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可译为“在…(地方)”、“向(往)…”。
例:“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秦焚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5)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夜缒而出”;“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每一);“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地);“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往日)。
2、及物动词作谓语中心语(述语)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一般不能带宾语;名词的句法功能一般是主语、宾语或定语,而不作谓语中心语。
这是古代汉语的一般规律。
3、特殊述宾关系的种类:(1)使动关系。
即客观上使宾语产生某种行为或某种变化,可加上“使”“让”来理解,译作兼语句。
例“破人之与破於人,臣人之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名词与宾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形容词与宾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及物动词与宾语);“晋侯饮赵盾酒”(单及物动词带双宾);“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单及物动词带单宾)。
(2)意动关系。
即句子的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或具有什么性质,可以加上“认为”“以为”或“把…当作…”来理解。
第二册文言文知识点小结

第二册文言文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3、威振四海/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4、而倔起于阡陌之中5、赢粮而景从6、百有余年矣7、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8、距关,毋内诸侯9、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1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1、张良出,要项伯1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13、令将军与臣有卻14、因击沛公于坐/顼王则受璧,置之坐上1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或师焉,或不焉•16、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17、景翳翳以将入•18、曷不委心任去留1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0、既然已,勿动勿虑21、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二、古今异义•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7、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悦亲戚之情话,•9、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11、古之学者必有师。
•12、吾从而师之,•1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15、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16、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17、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18、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9、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0、既然已,勿动勿虑,•21、不抑耗其实而已•22、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三、词类活用•名词—状语•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顼伯乃夜驰之沛公军5、吾得兄事之•6、常以身翼蔽沛公7、道芷阳间行•8、园日涉以成趣9、骊山北构而西折•10、辇来于秦11、朝歌夜弦•12、旦视而暮抚13、而木之性日以离矣•14、旦暮吏来而呼曰•名词—动词•1、陈涉瓮牖绳枢之子2、履至尊而制六合•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4、籍吏民,封府库•5、范增数目项王6、一觞一咏•7、策扶老以流憩8、或棹孤舟•9、吾师道也10、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1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13、族秦者,秦也•14、名我固当15、且硕茂,早实以蕃•16、其土欲故,其筑欲密17、爪其肤以验其生枯•18、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名词—意动•1、吾从而师之•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3、驼业种树形容词—名词•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死生亦大矣•3、携幼入室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6、小学而大遗•7、不念居安思危8、择善而从之•9、惧谗邪•形容词—动词•1、会盟而谋弱秦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3、以愚黔首4、以弱天下之民•5、素善留侯张良•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形容词—使动•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非有能硕繁之也•形容词—意动•1、齐彭殇为妄作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而耻学于师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使动•1、外连衡而斗诸侯2、流血漂橹•3、吞二周而亡诸侯5、序八州而朝同列•6、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7、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8、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为动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数词—动词1、六王毕,四海一•数词——意动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五、文言句式。
最新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
《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
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
《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
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
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
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名词解释1、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需。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
《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一广义。
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 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貝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
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记录孔子及英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年、丘雍编修。
《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的标准语。
《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 “雅” “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
“雅”是周王朝宜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
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一一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
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
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一、是非判断1.“其”为第三人称代词,可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定语。
()2.“故中御而从齐侯”的“从”译作“跟随”。
()3.“鱼,我所欲也”中的“所”字结构是“所欲”。
()4.“从左右,皆肘之”的“肘”译作“用肘碰撞”。
()5.“而”可表顺接,也可表逆接。
“任重而.道远”的“而”是表示逆接。
()6.“蛇出於其下”的介词“於”译作“从”。
()7.“许子以釜甑爨”中,“以”的介词宾语是“釜甑”。
()8.“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的“以”用如“而”。
()9.“有智有愚”的“有”充当主语,译作“有人”。
()10.“奉觞加璧以进”中的“奉”意思是“献”。
()11. “粟者,民之所种”的谓语是“民之所种”。
()12.“民之所种”的“所”丧失了称代性。
()13.“台”、“卬”属对称代词。
()14. “其”无论做主语还是做定语,皆暗含一个结构助词“之”。
()15.“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中的“莫”是否定副词。
()16.“杀之,置诸畚”的“诸”译作“之”。
()17.“夺其所憎”中“夺”的宾语是“其”。
()18.“邴夏御齐侯”的“御”是“为动词”,译作“替……驾车”。
()19.“郑周父御佐车”与“邴夏御齐侯”结构相同,皆属为动用法。
()20.“辞多类似而.非”的“而”表顺接关系。
()21.“左右以君贱之”中“以”的介词宾语是“君”。
()22.“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的“集”可译作“成功”。
()23.“押韵”的“韵”包含韵头、韵腹和韵尾。
()24. 近代黄侃将上古声纽的数量定为二十个。
()25.“不虞君之涉吾地也”的“之”的功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6.“今或闻(扶苏)无罪,二世杀之”的“或”充任全句主语。
()27.“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的前置宾语为“寡人”。
()28.“昭王之不復,君其问诸水滨”的“其”为语气副词,译作“还是”。
()29.“岂不榖是为”的介词宾语是“不榖”。
古代汉语2复习纲要.doc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第一章词汇部分主要内容:1.单音词和复音词(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2)古代汉语的复音词(3)正确区分单音词和复音词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什么是本义、引申义及其关系(2)怎样推求本义(3)词义引申的途径(4)词义引申的类型3。
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汇的异同(2)古今词义的异同4.同义词(1)同义词的形成(2)同义词的辨析重点掌握:1。
单纯词是指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有时用一个汉字表示,如走;有时用两个汉字表示,必须合起来才有意义,如含糊。
2。
连绵词又称连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3。
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把它叫做重言,由于这类词多是形容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现在就其音节来看称为叠音词。
4.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
5. 合成词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结合而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
6.同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同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
遇到同义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同义复词来对待.7.下列各复音词的类型是:犹豫、崎岖、相羊、浩荡、首鼠、从容、参差披靡、含糊属于连绵词溶溶、行行、盘盘、蚩蚩、融融属于叠音词有苗、阿母、喟然、有众、率尔属于附音词布衣、诸侯、天命、百姓、兴亡、借口属于合成词8.正确区分加点的词是复音词还是单音词的连用,并解释词义:(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一个复音词(或偏义复词).种树的地方。
圃字无义.(2)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一个复音词(或连绵词)。
旋风的意思. (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地方:两个单音词。
是土地方圆的意思.(4)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
第一章词语
一、菜米
1、菜:指种植的农作物,指作为蔬菜的植物:牛肉大葱,西红柿罗卜,包菜。
2、米:指稻米,是一种粮食作物,以稻谷为食用。
二、羊马牛犊
1、羊:指山羊,是一种哺乳动物,具有良好的毛质,常用于制作服饰和毛皮等。
2、马:指马类,是一种哺乳动物,常用于骑乘和运输。
3、牛:指家畜牛,是一种哺乳动物,常用于肉类和牛奶等。
4、犊:指幼畜,是犊牛的幼体,以吃草、奶等为特征。
第二章字
一、尖韵
1、尖韵:是指声调高抑低的一种韵母,有四种尖韵,分别为:上声(ēi)、去声(ǖ)、入声(ou)和入声(i)。
二、类音
1、类音:指由单韵尾组成,共有13个字,即
b,p,m,f,d,t,n,l,g,k,h,zh,ch 和 sh。
二、双韵
1、双韵:是指由两个音节组成,共有十五个字,分别为:
ang,eng,ing,ong,uang,ueng,ong,ua,uo,ie,ve,er,an,en,in。
第三章句子
一、从句
1、从句:指句子中起修饰语的从属语句,有主句和从句之分,主句由主语、宾语、谓语、补语等组成,从句可以充当它们的取代物。
二、并列句
1、并列句: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组成的句子,有逗号、分号、连词等做连接符。
古代汉语2复习资料

有关实词与虚词的区分实词的性质: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的主要成份。
虚词的性质: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事实,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等。
学习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比如代词与副词,或归入实词或虚词再如“男”、“女”、“大型”等,有些语法书将它们称为区别词而不是形容词,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不能作谓语。
因为汉语的形容词一般都是能够作谓语的。
有些却将它们称作特殊的形容词,因为它们在作定语时与其他形容词没有区别。
语文学时期与语言学时期的差异——语言研究可以分语文学阶段与语言学阶段。
具体时间以1898年的《马氏文通》出版为界。
作者马建忠。
古代的语文学家以及注释家解释虚词时一般都是随文释义,也就是说,碰到一个词就根据文意解释一个。
一个不好的结果就是同一个虚词有时会弄出几十个义项或意思。
比如:(1)种瓜而得瓜。
(2)种瓜而得豆。
两个“而”其实功能相同,但是在语文学家眼中却差异很大,解释也各各不一。
代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無定代詞輔助代詞古今汉语代词的差异1.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无定代词“或”和“莫”辅助性的代词“者”和“所”。
这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2.古代汉语的代词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
比如第一人称代词,古代汉语不但有“我”、而且还有“吾、余、朕、台、予”。
再如,现代汉语的近指代词“这”,古代还有“此、是、斯、兹”等。
3.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体系还不完备。
严格说来,先秦汉语中还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彼”、“夫”来承担的。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解词——一、礼记P210(第一册)丘未之逮也(逮:赶上)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职务归:出嫁,这里指夫家)礼仪以为纪(纪:纲纪,准则)二、孟子P286(第一册)许子以斧头甑爨(以:介词:引介动作行为的工具,用)或劳心,或劳力(或:代词,有人)五谷不登(登:成熟)禽兽逼人(逼:威胁)树艺五谷(艺:种植)辅之翼之(翼:保护)孔子没(没:通“殁”,死)门人治任将归(任:担子,指行李)三、孟子P371(第二册)众闻则非难(非:非难,责备)至杀不辜人也(辜:罪)情不知其不义也(情:诚,实在)四、老子P374(第二册)长短相形(形:表现,展现)凿户牖以为室(户:房门牖:窗户) 小国寡民(寡:用如动词,使动用法)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甘、美、安、乐全是,以...为甘、美、安、乐)五、庄子P378(第二册)志怪者也(志:记载)我决起而飞(决:迅速的样子)之二虫又何知(之:指示代词,这)而徵一国者(徵:信,这里做取信讲)魏王贻我大瓠之重(贻:送给)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庖丁释刀对曰(释:放下)六、荀子P400(第二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凭借水:名词作动词,游泳绝:横渡)七、吕氏春秋P405(第二册)闻而审(而:假设连词,如果)凡闻言必熟论(熟:深透)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草莽:民间)得失之节也(节:关键)有读史记者曰(史记:记载历史的书)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乙亥:干支纪日法)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类:像经:界,界限)缘物之情及人之情(缘:循着,顺着)八、韩非子P409(第二册)五蠹(蠹:蛀虫)夫离法者罪(离:通“罹”,触犯) 工文学者非所用(工:擅长,精通)其父窃羊,而谒之吏(谒:禀告)报而罪之(报:判决)三战三北(北:败走)拔城者受爵禄(拔:攻陷)其言谈者必轨于法(轨:用如动词,遵循)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衅(衅:缝隙,这里引申为破绽、弱点的意思)以疑当世之法(疑:惑乱)修治苦窳yǔ之器(苦:粗劣)而侔农夫之利(侔:通“牟”,谋取)九、诗经P472(第二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

古代汉语第二册第六章墨子导读墨子门徒多来自社会下层。
严密的政治团体,纪律严明。
吃苦耐劳,勤于实验,作战勇敢,平时生产。
墨家代表小私有者利益。
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亲疏贵贱之别。
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献身精神。
非攻、非乐、节用、节葬,反对享乐。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政治上“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尚贤、尚同;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均不合时宜。
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
《墨子》原本71篇,传至今的53篇。
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
不仅涉及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内容,还包含有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老子导读《道德经》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无神论。
核心是“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构成万物的基础,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并非人的意志的反映。
反映道家思想的最著名对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导读《庄子》共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文章想象力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富有幽默讽刺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
李白诗涉及《庄子》的有24篇。
《庄子》第一篇。
逍遥游,即超然物外、无拘无束、绝对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
庄子不满于现实羁绊而提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
《不龟手之药》解题:智慧境界的差异。
同《齐物论》观点,万物无大小好坏之别,人的智慧大,见地高,小事物也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反之,再高明东西也发挥不了作用。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逍遥游,庄子主旨;秋水,庄子文才;胠箧,愤青意识韩非子导读与李斯同师荀子。
口吃,不善言谈。
韩国日衰,多次进谏,不受重用,遂发愤著述以求闻达,《韩非子》10多万字,战国法家思想“刑名之学”集大成者。
西汉刘向校书时增《初见秦》《有度》等篇目,定为55篇。
思想成就超过所有法家人物,总结商鞅、申不害等人思想,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点总结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15个部分,合称15国风;雅: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
韵: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3.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4.阴声韵:从母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从鼻音收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辅音[-p],[-t],[-k]等为韵尾的韵母。
叶韵: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攻读其他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叶韵。
5.三十六字母: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表示中古声母系统的36个代表字,唐末守温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6个而成36字母。
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共同标准的音声母系统。
※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
至于上古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32个,拿36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6.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设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从舌头音“端[t],透[t],定[d]”这组声母中分化出平韵。
7.古无轻舌音:指上古时期只有重唇音“帮”母,“谤”母,“并”母和“明”母,不存在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
8.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
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9.古今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中古的韵:206韵,韵腹韵尾相同,区别声调,而不区别韵头。
10.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
《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11.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12.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13.章句:离章析句,变曲支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15个部分,合称15国风;雅: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
韵: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3.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4.阴声韵:从母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从鼻音收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辅音[-p],[-t],[-k]等为韵尾的韵母。
叶韵: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攻读其他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叶韵。
5.三十六字母: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表示中古声母系统的36个代表字,唐末守温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6个而成36字母。
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共同标准的音声母系统。
※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
至于上古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32个,拿36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6.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设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从舌头音“端[t],透[t],定[d]”这组声母中分化出平韵。
7.古无轻舌音:指上古时期只有重唇音“帮”母,“谤”母,“并”母和“明”母,不存在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
8.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
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9.古今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中古的韵:206韵,韵腹韵尾相同,区别声调,而不区别韵头。
10.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
《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11.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12.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13.章句:离章析句,变曲支派。
14.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15.古书注解术语:①曰,为,谓之: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②谓:“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放在“谓”的前面。
“谓”这个属于,往往在以具体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
③貌:“貌”字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④犹: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⑤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俩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讯”;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也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⑥读为,读曰:这俩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⑦读若,读如:这俩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于说明假借字。
16.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
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7.脱文:“脱文”简称“脱”(有时作“夺”),也叫“脱字”。
这个术语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18.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是指在唐初形成一种以将就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近体诗在“永明体”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我国诗体的正宗。
19.三平调:诗句中如果最后三个字全都是平声字,就叫做三平调。
这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20.犯孤平:格律诗的一个句子中,全句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做“犯孤平”。
有些情况(如处于一句之中的四、五、六字的位置上)是两个仄声字之间夹一平声字,前人也称为“犯孤平”。
犯了孤平,一般可以“救”,即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回某个平声字,使平,仄声字的比例恢复大体上的平衡。
问答题:1、墨子,名翟,战国初鲁国人,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一书是墨子的门徒根据他的遗教编纂而成的,现存53篇。
清末有孙治让的《墨子闲诂》最为详审。
2、庄子名周,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文章想象力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富有幽默讽刺意味。
古人给《庄子》作注的有晋代的司马彪、孟氏、崔譔、向秀、郭象五家,现存的只有郭注本十卷(郭象《庄子注》)唐代有成玄英为郭象注作疏。
清代有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和郭庆藩的《庄子集释》。
3、荀子名況,是性恶论者。
《荀子》一书现存32篇,其中大多数是他亲手所写,小部分出于门人之手。
《荀子》有唐代的杨倞作注《荀子注》,现在通行的是清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
今人梁启雄的《荀子简释》注释简要,便于初学。
4、《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国吕不韦的食客们共同撰写的,也称《吕览》。
思想以儒、道为主,兼采墨、法、名、农各派的学说。
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
※XX三书:《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5、《韩非子》现存55篇,通行的注本是清人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
散文严刻峻峭,周密细致。
6、介词、连词①介词是一种虚词,同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合成为介词结构,用作动词或者形容词的状语、补语,来表示行为的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常用的有“以、于、为。
之”。
其中“之”既可以判断为介词也可判为连词。
②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者句子的虚词。
常见连词有“与、而、以、则”。
7、句首语气词“夫”、“唯”、“其”①“夫”:可以用于句尾表示感叹;句首语气词,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作用发起议论、引起下文(且夫、故夫、若夫、今夫。
固定格式)②“唯”(维、惟):用在句首,提示引出主语或时间,表示期望的语气;用在句中,主要引出谓语的作用,带有提示肯定语气。
③“其”:表示推测语气,加强祈使语气、加强反问语气。
8、词头、词尾(一)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他们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意义,只表示词性。
(1)“有”:用于专有名词前(朝代、国家、部落);用于一般名词前;用于形容词前。
(2)“其”:作词头时,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前(3)“言、于、薄”:作词头时,只能出现在动词的前面(二)词尾(1)“乎、焉、如、尔”:作词尾时,作用和“然”字相等“然”:一个指示代词,表示这样、那样。
9.《诗经》:传诗四大家:齐、鲁、韩、毛。
现在的《诗经》:毛亨所传。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诗集传》:宋朱熹10、《诗经》的韵例:(一)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二)从一章中所用的韵数来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三)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交韵11.《诗经》语言的变化:1、古代押韵现代还押韵;2、古代押韵现代不押韵;3、古代不押韵现代押韵。
※变化的原因:语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12、综合各家意见,把先秦古韵分为三十部。
13、《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调,以后又称为“骚体”,以七言为主。
与《诗经》并称为两大文学源头。
现在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较好的《楚辞》注本是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宋•朱熹的《楚辞集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指哪四书:《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章句》、《孟子集注》14、古书注解:萌芽时期是战国,古书注解的工作开始于汉代。
魏晋南北朝:何晏《论语集解》、王弼《周易注》《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国语注》、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裴骃《史记集解》唐代:孔颖传《五经正义》、杨倞《荀子注》、成玄英《庄子疏》、颜师古《汉书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素隐》、李善《文选注》宋代:邢•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诗集传》《周易本义》《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清朝:㈠首次加注:《墨子》→毕阮、《韩非子》→李瓒、《韩非子集解》→王先慎㈡重新作注:《十三经注疏》《老子》《庄子》《楚词》《汉书》等15、古书注解主要内容有:解释字词,串讲文意,校勘文献,说明句读,说明修辞手段,叙述典章制度,注明字音。
常见情况有4种:第一,释词。
第二,串讲,即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第三,释词并串解,这是头两种方式的同时使用。
第四,通释全章大意。
16、古代作家一般喜欢应经据典,所以注明出典就成了注解家的首要任务。
李善的《文选》注就是如此。
有时,李善的不是注明典故的来源,而是指出某些词语的出处。
有些古书的注解,除了注明出典之外,并能划分段落,诠释大意,从而帮助读者分析和鉴赏作品。
关于注音,也有新的发展。
早期的注解一般是用直音法或“读若”“读如”等术语注音,后来反切逐渐被注解家用来注音了。
17、除了为古书做注解和考证之外,清代学者还作了许多古籍校勘的工作。
阮元为《十三经注疏》所作的《校勘记》就是一例。
校勘学上有些专门术语,其代表术语有:衍文,脱文。
18、近体诗格律要素:讲究句数固定,平仄,押韵,对仗。
其中押韵分切韵、广韵、平水韵;平水韵由今人王文郁总结为106个。
一般用韵合于平水韵,隔句押韵。
其中,律诗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19、诗的四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0、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
“吾,我,予(余),朕”,可做主、谓、定。
(2)第二人称。
“女(汝),尔,若”,可做主谓定。
“而,乃”也可作第二人称代词。
(3)第三人称。
“彼”,含指示性蔑性。
“之”,只做宾语。
“其”,只做定语。
【“他”在上古先秦时指其他,别的。
到唐代才成为第三人称代词。
】(4)人称的复数表示法:①用单数人称表示人数称复数②在人称代词后面加“侪、属、曹、辈”等表示人称复数。
(5)谦称与尊称。
都是名词,尊称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谦称有“寡人,臣妾,仆,愚”等。
21、指示代词。
(1)近指示代词与远指示代词。
近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等表“这”,远指示代词有“彼,夫”等表“那。
”(2)泛指与特指代词:“之”,既可以译为“这”,也可以译为“那”,是泛指代词。
“其”,指代特定的人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个”,是特指代词。
(3)特殊的指示代词:①“若”,作定语。
②“然,尔”作指示代词,特点是作谓语。
③“焉”指示代词+语气词。
④“诸”在句中释为“之于”,在句尾释为“之乎”。
22、疑问代词。
(1)指人的疑问代词,如“孰”。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如“何,故,曷,奚”。
(3)表示处所的疑问代词,如“安,焉,恶”。
23、无定代词。
(1)肯定性无定代词:“或”,有人,有的人。
只能做主语,一般之人。
“或劳心,或劳人”。
(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汉代以后表达没有谁,没有人,没有什么的事物。
24、辅助性代词。
(1)“者,所”,可译为“……的”,“……的人”,“……的东西”。
其中“者”是主动行为者,“所”是行为的受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