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选择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

期中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答案】古诗词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二、选择题: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A.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 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 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 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 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A. 独坐幽篁里B. 弹琴复长啸C. 深林人不知D. 明月来相照三、赏析简答题: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简答题及答案期中课外古诗词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主题思想】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

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简答题: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词语是:独坐、弹琴、长啸。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答:“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3、赏析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答: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淡泊、超拔脱俗的气质。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主题思想】本诗叙述了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简答题:1、“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好在哪里?答:①“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及同步习题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及同步习题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同步习题及答案一、《竹里馆》【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作者】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王维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

【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主题思想】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

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赏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幽篁”指幽深的竹林。

《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

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

”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我们知道王维是著名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

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

“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

”可见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又吟唱了起来。

他吟唱的诗也许就是这首《竹里馆》。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练习题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练习题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一)《竹里馆》【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选择题: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B )A.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 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解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是描写。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 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 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 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 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解析】A、不只是这两个词语,还有“弹琴”“相照”等。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D)A. 独坐幽篁里B. 弹琴复长啸C. 深林人不知D. 明月来相照【解析】D、明月来相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4、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解析】A.有误,诗人独自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三个词,可以看出诗人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三、赏析简答题: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选择题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选择题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期中课外古诗词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主题思想】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

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选择题: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B )A.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 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解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是描写。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 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 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 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 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解析】A、不只是这两个词语,还有“弹琴”“相照”等。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D)A. 独坐幽篁里B. 弹琴复长啸C. 深林人不知D. 明月来相照【解析】D、明月来相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4、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1、___的《竹里馆》一诗中,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气质和心情?答:___的《竹里馆》一诗中,表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和心情。

诗中描写了诗人独自坐在竹林中,弹琴长啸,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同时,诗中也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超脱,但并不感到寂寞和孤单。

2、《竹里馆》一诗中,哪些词语运用了修辞手法?答:《竹里馆》一诗中,有多处运用了修辞手法。

例如,“独坐幽篁里”中的“幽篁”运用了形容词修饰的手法,增强了竹林的幽静感;“弹琴复长啸”中的“复”运用了反复加强的手法,突出了诗人的心境;“深林人不知”中的“人不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得自然景色更加生动形象。

此外,诗中还有“明月来相照”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新幽静的月夜竹林,诗人独自坐在那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表现出他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他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2、“独”字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代表了一种精神境界,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者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在这首诗中,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弹琴、长啸,表现出他高雅淡泊、超拔脱俗的气质,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3、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无论是“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淡泊、超拔脱俗的气质。

二)《春夜洛城闻笛》【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___在《春夜洛城闻笛》中,用“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这两句诗形容了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的情景。

2、在《春夜洛城闻笛》中,___表达了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用“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两句诗表达了他的感受。

二、选择题:1、在《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中,关于“折柳”的表述,正确的是(A)。

A。

“折柳”是指代表风俗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初中语文《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

初中语文《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

初中语文《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参考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阅读赏析】1.诗中写了那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2.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参考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阅读赏析】1.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参考答案】1.(1)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2)游子思乡之苦。

2.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参考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阅读赏析】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诗歌理解选择题(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

诗歌理解选择题(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

28班《竹里馆》等古诗赏析[复制]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单选题] *A.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这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

B.诗中的“杨花”是指杨树开的花,“榆荚”是指榆钱。

这一句,表面看起来,是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其实是更深层次的赞许。

(正确答案)C.在诗人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

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D.这首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语言轻灵,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读起来饶有趣味。

答案解析:B.“杨花”指的是柳絮.2. 对韩愈《晚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本诗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珍惜之情。

B.本诗寓理于景,启示人们要珍惜并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

C.本诗既表达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索,又具有活泼幽默的情趣。

D.“漫天”一词写出了杨花榆荚随风飞舞、欲与飞雪比美的情态。

(正确答案)答案解析:D.有误,“杨花榆荚欲与飞雪比美”曲解诗歌,杨花榆荚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而不是与飞雪比美。

3. 比较阅读韩愈的《春雪》和《晚春》,完成下列各题。

春雪晚春新年①都未有芳华②,二月初惊见草芽。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①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②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赏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春雪》首句的“都”字流露出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而不至的急切心情。

B.《春雪》中诗人的感情由怅惘急切变为对白雪的嫌弃,对花开的渴望。

(正确答案)C.《春雪》中的“雪”是真的雪,而《晚春》中的“雪”却是指杨花榆荚。

《春夜洛城闻笛》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春夜洛城闻笛》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春夜洛城闻笛》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主题思想】本诗叙述了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二、选择题:1、《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A. 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 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离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C. 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D.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3、下列对《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的“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是何人所吹,从何处来的意思。

《春夜洛城闻笛》选择、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春夜洛城闻笛》选择、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春夜洛城闻笛》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主题思想】本诗叙述了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习题及解析】一、选择题:1、《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A. 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 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离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C. 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D.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3、下列对《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的“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是何人所吹,从何处来的意思。

第二句“满洛城”是说笛声高亢嘹亮,加上春风助力,全城都听到了。

B.第三句不说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而说在曲中听到了“折柳”,这个“折柳”代表了送别的场景,能唤起听者一连串的记忆,为下句做铺垫。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期中课外古诗词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主题思想】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

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选择题: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B )A.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 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解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是描写。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 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 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 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 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解析】A、不只是这两个词语,还有“弹琴”“相照”等。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D)A. 独坐幽篁里B. 弹琴复长啸C. 深林人不知D. 明月来相照【解析】D、明月来相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习题及答案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习题及答案

期中课外古诗词古诗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诵读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习题】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A.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 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 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 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 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A. 独坐幽篁里B. 弹琴复长啸C. 深林人不知D. 明月来相照4、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5、“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1、B 分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是描写。

2、A 分析:A、不只是这两个词语,还有“弹琴”“相照”等。

3、D分析:D、明月来相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4、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5、“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简答及解析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简答及解析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简答题及答案期中课外古诗词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简答题: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词语是:独坐、弹琴、长啸。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答:“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3、赏析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答: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淡泊、超拔脱俗的气质。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简答题:1、“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好在哪里?答:①“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②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③“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2、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答: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选择题及解析

《春夜洛城闻笛》选择题及解析

《春夜洛城闻笛》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主题思想】本诗叙述了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选择题:1、《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A)A. 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解析】A、“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2、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A.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 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离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C. 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D.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解析】分析:A、诗人的故乡不是洛阳。

C、应为:变客体为主体。

D、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3、下列对《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句的“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是何人所吹,从何处来的意思。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习题及答案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习题及答案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习题及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著名诗人XXX的作品。

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不知哪家的玉笛在暗自飞动,发出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飘散在洛城里。

今夜听到XXX有人折柳,谁不会被唤起对故园的思念呢?题】1、以下对诗歌《春夜洛城闻笛》的分析,错误的是()A.诗歌通过玉笛声和春风的描写,营造出春夜的宁静与美好。

B.诗歌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C.诗歌中的“折柳”意味着离别和悲伤。

D.诗歌没有明确的情感表达,是一首写景诗。

2、下列对诗歌《春夜洛城闻笛》的赏析,正确的是()A.诗歌通过玉笛声和春风的描写,营造出春夜的宁静与美好。

B.诗歌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C.诗歌中的“折柳”意味着离别和悲伤。

D.诗歌没有明确的情感表达,是一首写景诗。

3、诗歌《春夜洛城闻笛》所表现的是()A.春夜的美好和宁静B.对故园的思念之情C.离别和悲伤D.玉笛声和春风的描写参考答案】1、D分析:D、诗歌中有明确的情感表达,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2、ABC都正确。

3、B分析:B、诗歌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谁家吹奏的精美笛声,随着春风飘散在洛阳城中。

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折杨柳》的音乐,谁不会因思乡而感慨呢?1、分析:A正确,B、C、D也都正确。

2、分析:A正确,B、C、D也都正确。

3、答:笛声“暗飞”表现出一种难以言表的心绪,同时也有断续、隐约之意,与情境相符。

此外,“谁家”与“暗”相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笛声来源的不确定性。

4、赏析:在音乐中听到《折杨柳》,谁能不因思乡而感慨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双袖龙钟泪不干”这句话夸张地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他想捎家书的微妙意图。

通过比喻的手法,诗人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年华逝去,对家乡亲人的无限眷恋。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边塞生活的感受。

其中,“故园东望路漫漫”表达了诗人回望来时的路途艰辛,思乡之情难以抑制;“双袖龙钟泪不干”则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无限眷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则表达了诗人在仕途落魄、处境艰难的情况下,对家乡亲人的挂念之情。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期中课外古诗词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主题思想】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

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简答题: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词语是:独坐、弹琴、长啸。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答:“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3、赏析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答: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淡泊、超拔脱俗的气质。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选择题及答案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选择题及答案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选择题及答案期中课外古诗词古诗赏析选择题及答案【部编本七下】说明:一线教师,自己给学生编辑整理使用,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期中课外古诗词诵读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习题】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A.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 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 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 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 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A. 独坐幽篁里B. 弹琴复长啸C. 深林人不知D. 明月来相照【参考答案】1、B 分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是描写。

2、A 分析:A、不只是这两个词语,还有“弹琴”“相照”等。

3、D分析:D、明月来相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习题】1、《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A. 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选择题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选择题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期中课外古诗词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选择题: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B )A.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 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解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是描写。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 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 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 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 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解析】A、不只是这两个词语,还有“弹琴”“相照”等。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D)A. 独坐幽篁里B. 弹琴复长啸C. 深林人不知D. 明月来相照【解析】D、明月来相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4、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解析】A.有误,诗人独自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三个词,可以看出诗人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选择题:1、《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A)A. 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课外古诗词古诗赏析选择题及答案【部编本七下】
期中课外古诗词诵读目录:
一、竹里馆/王维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
四、晚春/韩愈
一、《竹里馆》
【习题】
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 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 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 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 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
A. 独坐幽篁里
B. 弹琴复长啸
C. 深林人不知
D. 明月来相照
【参考答案】
1、B 分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是描写。

2、A 分析:A、不只是这两个词语,还有“弹琴”“相照”等。

3、D分析:D、明月来相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习题】
1、《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
A. 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 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离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C. 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D.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答案】
1、分析:A、“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2、B 分析:A、诗人的故乡不是洛阳。

C、应为:变客体为主体。

D、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三、《逢入京使》岑参
【习题】
1、《逢入京使》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B. 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C. 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

D. “凭君传语报平安”,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逢入京使》中,关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不正确的理解是()
A. 诗中“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 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C. 诗写作者归家途中邂逅京使,虽然不久后将会见到家人,但是思乡心切,于是托京使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D. 这句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真挚而又不需要添加任何修饰的表现出来,使得诗歌更具表现意义。

3、《逢入京使》中,诗句处处流露思乡之情,以下赏析,不正确的是()
A. “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寓意作者离家太久,归来时已年华逝去。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 “马上相逢无纸笔”一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4、对诗歌《逢入京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 “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C. 展开联想与想象,诗歌描绘了离开长安日久,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仅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将生活中充满的浓郁
边塞生活气息,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表现出来。

5、《逢入京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写的是诗人从故园回望来时的路,不仅感叹路途遥远艰辛。

诗人即将再次离开“故园”,去往西域,回望走过的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B.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诗人年老色衰似龙钟,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C. “马上相逢无纸笔”,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仕途落魄,处境艰难,难以纸笔书写家书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D. “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答案】
1、C
分析:C、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2、 C
分析:C、错误之处是:“不久后将会见到家人”。

3、B
分析:C、“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
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4、D
分析:D、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5、D
分析:A、错误之处: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B、错误之处:“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C、错误之处:“马上相逢无纸笔”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四、《晚春》韩愈
【习题】
1、下列对韩愈的《晚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榆荚杨花虽缺乏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B、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

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

C、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

D、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

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
这样的有心人的。

【答案】
1、 B 解析:B 不只是为写争奇斗艳的场景,而是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