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急救质量管理

合集下载

120急诊急救管理规范

120急诊急救管理规范

120急诊急救管理规范根据你的要求,我将按照120急诊急救管理规范写一篇1500字的文章。

请注意,以下文章仅为模拟示例:----------120急诊急救管理规范急诊急救是医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及时对病情危急的患者进行救治,提高生存率和治愈率。

为了规范和提高我国120急救的管理水平,保证急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相关部门发布了120急诊急救管理规范,该规范细化了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流程,以下是该规范的主要内容。

1. 急救病历记录和信息管理根据规范,120急救人员在接到急诊呼叫后,应立即前往现场进行救治。

在急救过程中,记录患者的病情、诊断和治疗过程非常重要。

规范要求急救人员使用电子病历系统或纸质病历记录患者信息,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主观症状、体征、诊断和处理方案等。

这些记录不仅可以为患者的后续救治提供参考,也是进行医学研究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数据来源。

2. 急救队伍建设和培训规范强调了120急救队伍的建设和培训,要求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并获得相应资质的急救人员。

急救人员需要掌握基础急救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心肺复苏、止血和急救药物等技术手段。

此外,规范还要求急救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和考核,以提高其应对各种急诊情况的能力。

3. 急救设备和药品配置规范明确了120急救车辆所需的设备和药品配置。

急救车应配备急救箱、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等基础设备,并储备常用的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硝酸甘油等。

这些设备和药品的准备和维护应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以确保在急诊情况下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

4. 医疗机构的协调与合作急诊急救工作不仅仅是120急救人员的责任,医疗机构的协调与合作也至关重要。

规范要求各级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急诊急救联动机制,明确各级医院的职责和急救转诊流程。

在急救过程中,要保证患者的迅速转运和就近就医,提高急诊科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救治。

5. 急救服务的质量控制为了提高急救服务的质量,规范强调了急救过程的质量控制。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方案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方案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方案急诊科作为医院重要的门诊科室之一,承担着治疗急性疾病、抢救病危重病人的任务。

医疗质量管理是急诊科工作的重要保障,持续改进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质量管理程序、持续改进机制以及培训医护人员四个方面,介绍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方案。

一、建立急诊科质量管理体系。

急诊科应制定并推行相关质量管理制度、流程和规范,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建立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对急诊科医疗质量进行全面管理,目标明确、任务分解。

二、完善急诊科质量管理程序。

急诊科应建立病历质量管理制度,明确病程记录、抢救记录等各类病历的要求和审核标准,确保医疗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同时,加强对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的管理,建立药品管理制度和器械设备使用清单,做到用药合理、规范、安全。

三、建立急诊科持续改进机制。

急诊科应建立案例讨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病例分析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找出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措施。

此外,建立医患沟通反馈机制,开展满意度调查,倾听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服务质量。

四、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急诊科医护人员需要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和能力提升,包括临床技能培训、急救技术培训、病历书写规范培训等。

同时,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议和教育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需要全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形成科室全员参与、全员负责的局面。

细化各项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严格执行。

定期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只有持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急诊科的医疗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医院急诊科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医院急诊科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关注患者心理需求
医护人员主动关心患者,提供心理安慰和支持。
加强健康教育
向患者提供健康知识和疾病预防指导,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
定期收集患者意见和建议
01
设立意见箱和投诉电话
方便患者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02
定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了解患者对急诊科服务的满意度和
意见。
03
建立急诊科与其他相关科室的协作机制,确保在需要时能够及时获 得其他科室的支持和协助,共同应对紧急情况。
04
CATALOGUE
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
定期自查和内部评审
定期开展急诊科内部医疗质量与安全自查
通过定期自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和安全隐患,确保医疗流程和服务质量符合标 准和要求。
实施内部评审机制
建立内部评审小组,对急诊科医疗质量与安全进行定期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 议,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提升。
接受外部监管和评审
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监管
急诊科应积极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日常监管和定期评审,确保医疗行为和服务 质量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参与第三方评审和认证
通过参与第三方机构组织的医疗质量与安全评审和认证,急诊科可以获得更客 观、专业的评价,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
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分析问题原因
对自查、内部评审和外部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 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根源。
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
根据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和实施计划,明 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跟踪整改效果
对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对患者和医院的影响。

浅谈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浅谈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浅谈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急诊急救医疗是医疗领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因病情复杂、时间紧迫的特点,其质量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和健康安全。

本文围绕急诊急救医疗中的质量管理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

急诊急救医疗中的质量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员素质不高:急诊急救医疗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医护人员的素质存在差异。

有些医护人员可能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或者培训不到位,导致操作不规范,错误率较高。

2.工作流程不畅:急诊急救工作涉及多个环节,包括患者的接诊、抢救、转诊等。

如果工作流程不畅,信息传递不及时,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延误、错误操作等问题。

3. 设备设施不足:急诊急救医疗需要高质量的医疗设备和设施的支持,但由于投入不足或更新不及时,很多医疗机构的急诊急救设备设施存在滞后问题,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急诊急救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可以通过组织内部培训、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

2. 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急诊急救工作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强调信息的传递和沟通,确保工作的连贯性和流转的顺畅性。

除了上述对策外,质量管理还需要加强监测和评估。

医疗机构可以建立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定期对急诊急救工作进行评估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改进工作流程和管理方式。

要加强对急诊急救工作的跟踪和溯源,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加强与其他科室、医疗机构的合作也是提高急诊急救医疗质量的重要对策。

急诊急救工作常常需要多个科室的配合和协同,医疗机构可以建立联盟或合作机制,加强与其他科室的联系和沟通,提高急诊急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急诊急救医疗中的质量管理问题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医疗机构应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加大设备设施投入,并加强质量管理的监测和评估,与其他科室加强合作,共同提高急诊急救医疗质量。

急诊科管理质量标准

急诊科管理质量标准

急诊科管理质量标准
(一)保持120电话通畅,院前急救5分钟内出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报告、及时组织、及时出诊。

(二)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保证绿色急救生命通道通畅。

(三)急诊工作流程合理,做好院前急救、接诊、预诊、分诊、抢救、处理、观察等工作。

(四)急救科室护理人员相对固定,并具有各个专科护理知识,熟悉抢救工作流程、常规,正确使用急救器材和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并与抢救医生配合默契。

(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值班、交接班,无差错事故。

(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传染病管理制度。

对发热、肠道、传染病及时分诊处理,无漏诊,并做好疫情报告。

(七)急救药品、器材齐备完好率达100%。

(Λ)观察室管理工作病房化。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急诊科是医院中面临突发危急病情的重要部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对于保障急诊科工作的顺利进行、病人的安全与满意、医护人员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一、制度的目的和范围1. 目的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患者在急诊科就诊期间能够获得高质量、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同时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与职业发展。

2. 范围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涵盖了急诊科的所有相关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急诊科的医疗流程、医疗器械使用、病人安全预警、医护人员培训等方面。

二、制度的内容和要求1. 病人安全管理(1)急诊科病人排队候诊管理:建立病人初步分诊制度,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时间紧迫性进行优先排序,确保病人得到及时的救治。

(2)急诊科医疗器械使用管理:建立医疗器械使用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器械的正确、安全使用,避免操作失误带来的不良后果。

(3)急诊科医疗过程管理:建立严格的医疗过程管理制度,包括医嘱管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治疗等流程,确保医疗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 医护人员管理(1)急诊科岗位责任管理: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确保每个岗位的人员都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并能够按时完成任务。

(2)急诊科医护人员岗前培训与考核:建立医护人员岗前培训和考核制度,确保每位医护人员在上岗前都接受过系统培训,并通过考核合格。

(3)急诊科医护人员职业安全管理:建立医护人员职业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医护人员劳动安全防护、职业病防治、应急处置等方面,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 质量管理(1)急诊科医疗质量评估与监控:建立医疗质量评估和监控制度,对急诊科的医疗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急诊科医疗事件管理:建立医疗事件管理制度,包括对医疗事故的报告、调查与处理等方面,确保医疗事件能够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

(3)急诊科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建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分析医疗信件、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手段,推动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

浅谈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浅谈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浅谈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急诊医疗服务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和急救系统日益完善,急诊急救服务的质量管理问题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质量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着手,探讨急诊急救医疗中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质量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1. 人力资源不足急诊急救工作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来进行合理的医疗判断和急救处理,但是目前我国急诊科医生、护士等急救医疗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加之急救工作需要全天候、全年龄段的快速处理,因此造成了医疗人员的工作压力大,容易出现疏漏和错误。

2. 医疗设备不足急诊急救需要大量的医疗设备作为支持,质量和数量的不足将严重影响医疗救护的效果,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的健康状态恶化。

3. 医疗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急诊急救服务需要在紧迫的时间内做出医疗判断和处理,而医疗技术和水平参差不齐将会直接影响医疗效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4. 医疗管理混乱急诊急救服务时间紧迫,工作强度大,医疗管理容易混乱或者疏忽,严重影响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二、急诊急救医疗中的质量管理问题1. 急救人员的感知失误急诊急救需要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处理,医护人员的感知失误将严重影响急救效果。

2. 医疗流程管理不畅急诊急救医疗流程繁杂,需要多个环节的协调配合,医疗流程管理不畅将影响患者的及时救治。

4. 医疗质量评价不足目前急诊急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对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效果的评价不足,容易造成医疗质量的波动。

三、对策与建议1. 加强急救设备建设加大对急救设备的投入,保证急救设备齐全、先进,为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2. 建立规范的急救流程建立规范的急救流程和标准化操作规程,规范各个环节的协调配合,提高急诊急救工作的效率,保障患者的及时救治。

3.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急诊急救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引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卫生所急诊急救管理制度

卫生所急诊急救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卫生所急诊急救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急诊急救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急诊急救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卫生所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急诊急救工作原则1.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2. 快速反应,及时救治,缩短患者救治时间。

3. 规范操作,科学救治,提高急诊急救成功率。

4. 严密组织,分工协作,确保急诊急救工作有序进行。

三、急诊急救工作流程1. 接诊(1)接诊人员应具备急诊急救知识和技能,接到患者后,迅速了解病情,评估患者生命体征。

(2)对危及生命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抢救,并通知值班医师。

2. 诊断(1)值班医师应迅速对患者进行诊断,明确诊断依据。

(2)根据诊断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 治疗(1)值班医师应按照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救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值班护士应协助医师完成治疗工作,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4. 交接班(1)值班医师应做好交接班工作,向接班医师详细汇报患者病情、治疗情况及注意事项。

(2)接班医师应认真听取接班医师的汇报,了解患者病情,确保患者救治工作连续性。

四、急诊急救人员职责1. 医师(1)负责急诊急救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抢救工作。

(2)参加急诊急救培训,提高急诊急救技能。

2. 护士(1)协助医师完成急诊急救患者的治疗工作。

(2)负责急诊急救患者的护理工作,确保患者安全、舒适。

3. 医技人员(1)负责急诊急救患者的辅助检查工作。

(2)协助医师完成急诊急救患者的诊断、治疗工作。

4. 其他人员(1)负责急诊急救工作的后勤保障。

(2)协助医师、护士完成急诊急救工作。

五、急诊急救设施设备管理1. 卫生所应配备必要的急诊急救设施设备,如心电图机、除颤仪、呼吸机、急救药品等。

2. 定期检查、维护设施设备,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行。

3. 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记录应完整、准确。

六、培训与考核1. 卫生所应定期组织急诊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急诊急救能力。

急诊质量与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急诊质量与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急诊质量与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1、急诊专业设置合理,人员相对固定。

值班医师能够胜任急诊抢救工作。

2、建立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

及时接收各类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和诊治。

急诊24小时开放,实行医师首诊负责、严格执行急诊各项规章制度。

急诊留观时间平均不超过72小时。

重点以急诊检验、放射、输血、药房、会诊、留观、手术、住院、转诊等环节。

3、急诊抢救工作及时,由上级医师进行指导或主持。

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较高。

4、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

5、急救设备齐备完好,满足急救工作需要。

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

6、急诊标志醒目,各窗口标志日夜明显。

7、各种抢救设施定期检查,并有记录,保持运行状态良好。

8、进修生及低年资住院医师不得单独出急诊值班。

急诊病历按病历书写要求执行,病历质量检查与住院病历相同。

(三)门诊质量与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1、依据工作量及需求,合理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提高门诊确诊能力,保证门诊诊疗质量。

2、临床专科门诊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把关。

3、医疗文书书写规范。

加强门诊处方、门诊病历书写、各类申请单书写质量检查制度,定期检查门诊处方、门诊病历质量,并与绩效挂钩。

4、提高门诊医疗服务质量,门诊病人满意度≥90%。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及考核标准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及考核标准
5
现场检查
当项不达标不得分
2、急诊医生在接诊5-10分钟内完成病史询问,物理检查处置,完成病历记录。
5
3、被通知的医师必须在接电话10分钟内到位。急诊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
5
4、重大抢救急诊科主任10分钟到位,至少有一位副高职以上医师负责。
5
5、要求10分钟内各种器械仪器到位。
5
6、急诊观留时间平均不超过72小时。
2、有质量管理小组及工作记录
3
查质量管理小组工作记录
无资料不得分未履职倒扣分
3、执行首诊负责制
3
现场检查病历
无资料不得分
4、质量缺陷有信息反馈、无责任事故
3
查资料
发现1例不得分
5
三、终末质量
48
1、急救药品完好率100%
4
现场检查
发现缺一种药扣1分
2、设备完好率100%
4
下降1%扣1分
3、急诊处方合格率≥95%
4
现场检查当日处方
下降1%扣1分
4、急诊流观病历合格率≥90%
4
现场检查病历
发现一例不合格扣1分
5、急诊抢救成功率80%
3
查统计室报表
下降1%扣1分
6、急诊病人护送率10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查登记
出现一例未护送扣1分
7、申请单合格率100%
3
现场检查申请单
现场检查当日处方
8、留观甲级病历≥90%
4
查统计室报表
现场检查病历
9、传染病漏报率0
4
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当日处方
10、死亡病历讨论100%
3
查登记
现场检查病历

急诊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急诊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急诊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一、前言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任务。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是急诊科管理的永恒主题,是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的前提和保障。

为进一步提高急诊科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二、医疗质量管理组织1. 成立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科内医护人员组成。

主要负责制定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目标、任务,审议医疗质量管理考核评价方案,督促、检查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落实情况,提出整改意见。

2. 设立质量管理职能小组,对急诊科质控情况进行及时全面监督管理,定期进行医疗质量的检查评比并提出奖惩意见,对医疗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要求及整改意见。

3. 建立科室质控小组,由医疗、护理各设立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医师、护士等人组成。

科主任作为科室医疗质量的第一负责人,负责对质控小组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三、医疗质量管理目标1. 提高急诊科医疗技术水平,确保医疗行为规范、合理、安全。

2. 提高急诊科医疗服务效率,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3. 降低急诊科医疗差错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

4. 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四、医疗质量管理措施1. 加强医疗法规、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的学习与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

2. 严格执行诊疗流程和核心制度,确保医疗行为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3. 加强医疗质量监控,定期对急诊科的医疗质量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4. 加强急诊科设备、药品和物资的管理,确保医疗资源的充足和合理使用。

5. 加强急诊科护理工作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6. 加强急诊科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五、持续改进机制1. 建立医疗质量安全问题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质量安全隐患。

2. 定期对医疗质量安全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价。

院内急救急诊接诊管理制度

院内急救急诊接诊管理制度

院内急救急诊接诊管理制度一、前言院内急救急诊、接诊管理是医院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急救和门诊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对患者的诊治和医院的声誉都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建立科学的院内急救急诊、接诊管理制度对于医院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二、院内急救管理制度1.急救流程(2)医护人员进入急救点后,应首先确认患者意识和呼吸,进行必要的紧急处理。

(3)进行基本生命支持,如心肺复苏等。

(4)配备必需器械和药品进行急救处理。

(6)急救结束后,及时填写和报送相关急救记录。

2.急救队伍建设(1)建立急救队伍,包括急救科医护人员和院内其他科室人员。

(2)急救队伍成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考试,保持急救技能的熟练。

(3)建立急救队伍成员轮值制度,确保24小时有医护人员能随时响应急救工作的需要。

3.急救器械和药品管理(1)医院应配备必需的急救器械和设备,并保持其完好有效。

(2)急救器械和药品应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使用。

(3)急救器械和药品的使用管理应符合相关法规和规定,避免过期使用和浪费。

1.急诊流程(1)患者到达急诊门诊后,应首先由急诊护士进行初步的病情评估和分诊。

(2)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将其分发到相应的急诊科室进行进一步的诊治。

(3)急诊科室医护人员应及时处理急诊患者,应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初步诊断和处理,并确保关键症状的控制。

(4)如患者的病情需要,及时调取相关科室的专家进行会诊或转院安排。

(5)急诊结束后,要及时填写和报送相关急诊病历和费用记录。

2.急诊科室管理(1)建立规范的急诊科室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和权限。

(2)定期举行急诊科室例会,交流工作经验和病例讨论,提高工作水平。

(3)急诊科室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岗位培训和考核,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4)建立急诊科室医护人员轮值制度,确保24小时有医护人员随时为患者提供急诊服务。

3.急诊病历管理(1)患者到达急诊科室后,应及时记录患者的主诉和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5篇)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5篇)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一、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实行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与急诊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两级管理,医务部、护理部、医院感染科等职能部门对急诊科有实时监管职责。

二、急诊质量管理(一)建立健全急诊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质量管理制度。

(二)强化质量意识,定期开展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分析、评价,保证质量持续改进。

(三)科室成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为科室质量与安全第一责任人。

(四)按照急诊质量与安全管理要求,每月召开一次急诊质量与安全会议,对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整改;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的急诊质量检查、评价,并通报全科。

对急诊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调查、处理,制定整改方案,认真落实,持续改进。

(五)提高急诊病历及记录单的书写质量,保证急诊记录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整洁性和一致性。

(六)对住院医师按照医院要求,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对进修医师、轮转医师和新上岗医师,必须进行岗前教育和培训,重点是医德医风、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和流程等。

三、医疗安全管理(一)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医疗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二)按照急诊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安排患者的急诊就诊工作。

(三)充分做好抢救前准备,严格检查各种急诊器械设备,确保抢救设备完好和抢救药品齐全。

(四)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定期检查实施情况,防止差错事故。

(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急诊期间所用药物及输液要做到“三查七对”,对药品名称、剂量、配制日期、用法、给药途经等须经两人查对,特别要注意易混淆的药物。

用过的安瓿等物品应保留到患者出手术室后丢弃,以备复查。

(六)新技术的开展和新方法的使用,应按照医院新技术准入及管理制度进行管理,经医院批准后实施。

(七)严格执行值班、交接班制度,坚持岗位交班、病情不稳定时一律不准交班。

交班内容应包括患者情况、急诊经过,特殊用药、输液等。

急诊科质量管理制度与措施

急诊科质量管理制度与措施

急诊科质量管理制度与措施急诊科质量管理制度与措施引言急诊科作为医疗机构中非常关键的部门之一,负责应对各种急性疾病、创伤和其他医疗紧急情况。

为了保证急诊科的运行安全和医疗质量,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实施相应的措施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急诊科质量管理制度和一些常见的质量管理措施。

急诊科质量管理制度1. 资质认证急诊科应进行相应的资质认证,如医疗机构的院前急救资质认证、急诊科的卫生许可证等。

资质认证可以保障医院和科室的基本设施和运行符合相关的国家和地方标准,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奠定基础。

2. 急诊科质量管理团队建立急诊科质量管理团队,由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

团队应包括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及其相关科室的专业人员,如急诊科护士长、质控医师等。

质量管理团队负责制定和实施急诊科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方针,监督和评估医疗服务的质量。

3. 病例管理急诊科应建立完善的病例管理制度,包括病例登记、评估、存档和追踪等。

每位患者在急诊科就诊时,均应有相应的病例记录,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主诉、体征、诊断和治疗等,以便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并为后续的随访提供依据。

4. 急诊科医务人员培训急诊科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提高其急诊护理和治疗的水平。

培训内容包括急救技术、生命支持措施、创伤处理等。

通过培训,医务人员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急诊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5. 急诊科医疗设备和药品管理急诊科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管理应符合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医疗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测和维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药品应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保证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期,并进行库存管理,确保急诊患者能及时获得所需的紧急药品。

6. 急诊科质量评估与改进急诊科应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

评估包括对急诊科运行情况、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急诊科发现问题和改进医疗流程,提高急诊医疗质量。

改进包括制定和实施改进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一)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一)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一)一、前言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承担着救治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任务。

为确保急诊科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医疗质量管理相关规定,结合急诊科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目标1. 确保急诊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降低患者死亡率。

2. 提高急诊科医疗服务水平,满足患者就诊需求。

3. 加强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保障患者安全。

4. 提高急诊科医护人员业务素质,促进科室发展。

三、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机构1. 成立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担任组长,护士长、各专业组组长为成员。

2. 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制定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计划,组织实施质量改进活动,定期进行质量检查、评价和反馈。

3. 质量管理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分析急诊科医疗质量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四、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一)急诊科诊疗制度1. 急诊科实行24小时不间断诊疗服务,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2.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诊疗规范,认真执行查房、会诊、病历书写等基本制度。

3.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类急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救治成功率。

4. 急诊科应建立急诊患者病情评估制度,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实行分级救治。

5. 急诊科应加强与各临床科室的沟通与协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二)急诊科护理制度1. 急诊科护士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2.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3. 护士应做好急诊科环境管理,保持诊疗环境整洁、安静、安全。

4. 护士应加强急诊患者安全管理,防止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

5. 护士应做好急诊科药品、器械管理,确保急救药品、器械齐全、完好。

(三)急诊科药品管理制度1. 急诊科药品应实行分类管理,严格执行药品采购、储存、使用、报废等制度。

2. 急诊科药品库应建立健全药品进货、验收、储存、发放、报废等管理制度。

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急诊急救医疗质量管理工作面临着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体制不健全、简陋的抢救设备难以到达高效救人的目标、急诊队伍人员配备不齐全使得急诊急救工作难以开展等实际问题,本文剖析了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现状,列举了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

标签:医疗质量管理现状,管理问题,解决对策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急诊医学已成为一门新型综合性医学学科。

急诊医学是研究急诊患者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医学,急诊急救工作的特点为时间性、不可预见性、多样性、复杂性、协调性和条件性。

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独立临床学科,几乎涉及了医学的各个领域。

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承担着一定地区人民群众的急诊医疗服务工作。

随着急诊医学的快速发展,医院急诊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在自然灾害、群体性医疗卫生事件等发生时,更是需要急诊科快速应急,有效地开展工作。

1 我国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的发展现状1983年卫生部颁布了《医院建设急诊科(室)的方案》,对急诊工作进行了行政管理制度上的改变,使急诊科成为医院独立建制的科室。

在我国医院急诊急救科的模式各不相同,目前,急诊急救科大致可分为通道型模式,以内科为主的半自主型模式和内外科共同发展的自主型模式三种。

全国所有医院急诊急救科全部实行“首诊负责制”,多数存在三级医生负责制、急诊交接班制、急诊会诊制、急诊病历书写规范等规章制度,但仍存在相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使急诊急救工作不能形成规范化、标准化。

因此,科学地管理和有效地开展这些工作,是急诊管理的新趋势。

2 我国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存在问题2.1医院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医院急诊运行过程中常受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多数医院急诊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

在实际的工作中,尚缺乏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现行急诊质量管理体系只注重终末质量,而忽视了诊疗过程的质量控制、具体环节控制和及时纠错、持续改进的有效监督制度等问题。

浅谈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浅谈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浅谈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摘要】急诊急救医疗领域质量管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救治效果和医疗服务质量,急需解决。

本文首先介绍了急诊急救医疗中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包括流程不规范、医护人员急救技能不足以及设备药品管理不到位等。

然后分析了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指出规范流程、提高技能和加强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提出了建立规范流程、提高医护技能和加强设备管理的对策,分别是建立规范的急救流程、提高医护人员急救技能,加强设备和药品的管理与更新。

最后总结分析了这些对策的作用,并展望未来急诊急救医疗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有望提高急诊急救医疗的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急诊急救医疗、质量管理、问题分析、对策、流程规范、技能提高、设备管理、药品更新、结论分析、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诊急救是医疗领域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涉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在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时有发生,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对急诊急救医疗中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对提高医疗质量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需求的增加,急诊急救工作压力逐渐加大。

急诊科室常常出现人满为患、医护人员疲劳等问题,导致医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也面临一定的挑战,这就需要加强医护人员的技能培训和提高急救能力。

急诊急救医疗中的质量管理问题亟待解决,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1.2 研究意义急诊急救医疗是医疗行业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都至关重要。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常常发现一些质量管理问题存在于急诊急救医疗中,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更可能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对急诊急救医疗中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和措施,提高急诊急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浅谈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浅谈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浅谈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急诊急救是医疗服务的重要一环,是医院医疗服务的门面,也是医院吸引患者的重要手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

对于急诊急救来说,这种需求更是迫切。

因此,如何提升急诊急救的质量,成为医院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质量管理角度来分析急诊急救医疗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急诊急救医疗中存在的问题1.人员素质不高急诊急救医生和护士的素质是影响急诊急救医疗质量的关键因素。

目前很多医院的急诊科医生和护士对急诊急救知识掌握不够,技术能力不足,缺乏战斗意识和责任心,不能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患者,导致了急诊急救医疗质量下降。

2.设备陈旧、缺乏维修急诊急救设备是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

但是很多医院的急诊急救设备陈旧、过时,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此外,由于缺乏专业的设备维修人员和先进的维修设备,导致一些已经老化的设备不能及时得到维修和更新,直接影响急诊急救医疗质量。

3.医学事故频发急诊急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医疗事故频发也是因为急诊医生和护士在繁忙的工作中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导致误诊、漏诊、延误治疗等现象。

同时,医院急诊急救处理流程不够科学,各种应急预案也不够完善,使得医院处置不当,易形成医疗事故。

提高急诊急救医生和护士的素质是关键,只有素质高、技术精湛的人员才能保证医疗质量,才能更好地治疗患者。

因此,医院应该加强培训,提高急诊急救医生和护士的专业技能,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战斗意识和责任心,提高医务人员素质。

2.加强设备管理和维修急诊急救设备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

因此,医院应该加强设备的管理和维修工作,合理配置设备,配备先进的设备,并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更新。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并建立设备疑难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及时解决设备故障,保障医疗服务的持续稳定。

3.完善医疗质量监管机制完善医疗质量监管机制,对急诊急救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是非常重要的。

急诊工作质量管理制度

急诊工作质量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急诊工作质量管理,提高急诊医疗服务水平,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急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及工作人员。

第三条急诊工作质量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2. 遵循科学、规范、严谨的工作程序;3.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4. 严格质量监控,确保医疗服务质量。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第四条急诊科设立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急诊工作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第五条质量管理小组职责:1. 制定急诊工作质量管理计划;2. 组织开展急诊工作质量检查和考核;3. 分析急诊工作质量数据,查找问题,提出改进措施;4. 对急诊工作质量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5. 对急诊工作质量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六条急诊科主任负责急诊工作质量管理的组织实施,对急诊工作质量负总责。

第七条急诊科主任职责:1. 主持急诊科质量管理小组工作;2. 制定急诊工作质量管理制度;3. 组织开展急诊工作质量培训;4. 监督检查急诊工作质量;5. 对急诊工作质量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

第三章工作流程及规范第八条急诊患者就诊流程:1. 患者到达急诊科,医护人员立即接待;2. 进行初步评估,判断病情严重程度;3. 对需要立即抢救的患者,立即进行抢救;4. 对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及时安排床位;5. 对需要留观的患者,做好留观管理工作;6. 对需要转诊的患者,及时联系相关科室。

第九条急诊抢救工作规范:1. 确保抢救设备、药品齐全,备用充足;2. 抢救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做好心理护理;4. 及时向家属通报抢救情况;5. 抢救成功后,做好后续治疗和护理工作。

第十条急诊留观工作规范:1. 对留观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及时掌握病情变化;2. 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调整治疗方案;3. 加强患者与家属的沟通,做好心理护理;4. 对留观患者做好生活照料,确保患者舒适;5. 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时转诊或出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质量控制的基本观点
►领导重视 ►质量组织与质量控制的观点 ►全员参与的观点 ►持续质量改进的观点 ►预防为主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 ►零缺陷的观点 ►质量标准的观点
持续质量改进的观点
(1)质量改进的基本概念 ①满足质量标准; ②适合病人健康需求和利益; ③质量改进是一种活动过程; ④质量改进要讲效果、效率; ⑤质量改进是一种不断完善的措施
零缺陷的观点
主要指将医疗缺陷控制为零,第一次就把事 情做好是医疗质控零缺陷的基础。
质量标准的观点
►质量标准是质量控制的首要任务,没有标准 就不可能有质量控制。
►这些标准对质量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护理质控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进行风险管理就是要将对医院的风险事件进行预防、 分析,找出对策,制定防范措施;
◆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制定急诊科/室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及安全管理核心 制度,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定期学习并有培训记录。
◆急诊科/室每年制定适合本科室特点的护理质量控制 工作计划,实施目标管理,管理目标具体、明确。
◆建立急诊护理质量监督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定期 分析、及时反馈,有监管记录,落实整改。体现护 理质量科学管理及持续改进。
(2)质量改进的原理
①质量改进是一种追求比过去更高的过程, 效果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
②质量改进是变被动为主动,科内成立质量 改进小组;
③通过主动的寻找影响护理质量的薄弱环节, 探讨改进工作的时机和措施。
预防为主的观点
预防为主是全方位、全面的、全系统的,即 全面质量管理。现代质控是病人住院过程 的质控,预防为主是医疗质控的永恒主题。
◆有护理缺陷的讨论记录,预防措施、应急预案和上 报制度。
◆有护士长对质量与安全标准的考核、持续改进记录。
4. 急诊科/室与其他临床、辅助科室保持良好的沟通 机制,满足临床工作和住院患者的需要。
◆急诊科有与其他科室间的沟通协调制度,做到急诊 科/室抢救关键措施及相关科室支持配合有章可循。
◆急诊科/室按照病情分级及重症优先的原则,建立完 善的预检分诊制度,做到危重病人第一时间得到诊 治。
►改变传统的护理管理方法 ;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质量控制管理者:负责全面的监视程序。
► 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密不可分,主要是加 强医疗风险及质量管理,目的都是为了防 范医疗护理纠纷,减少医疗护理差错,保 证病人就医过程中不发生伤害,确保医疗 护理质量,保证病人的安全。
回避护理风险
►增强风险意识,预防为主,抓好医德教育关,加强职 业道德教育,防止差错事故是不可缺少的前提。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从文明礼貌用语、护理人际关 系、沟通技巧等方面培训,开展文明礼貌活动,开 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经常征求病人的意见,改 进护理工作,对不满意的方面加强追踪。
► 提高责任心,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树立病人至上 的思想,病人满意才是高质量。
►根据护理风险采取一些措施,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七)急诊室/ 科护理质量管理与监测 • 1.急诊感染管理工作流程合理,符合预防和控制医
院感染的要求。 • ◆根据急诊科室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控制
院内感染的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 ◆急诊科有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制度并记录。 • ◆本科室护理人员掌握医院及科室感染预防与控制
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 ◆急诊科有专/兼职感染管理人员,有感染监测记
门诊护理工作具有如下特点
①工作复杂 ②病人量多 ③人群杂、病种多:易造成病人和健康人之间的交叉
感染,也可造成病人的再度感染。 ④诊疗时间短 ⑤过程多 ⑥变化多 ⑦诊室多、医生变换快
急诊工作特点
1.节奏的紧张性和有序性 争分夺秒,时刻处于一个紧张的待命状
态、应急能力,节奏紧张而有序,多科室的 协作、密切而有效的配合。
回避风险措施
(一)风险预防: 1.核心制度的落实(由7项到11项)
查对、交接班、分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查房、 会诊、危重病人抢救、医嘱护嘱、患者知情、护理 文书书写、护理文书管理制度 2.护士条例的实施 3.临床带教的质控 4.专业知识培训 5.服务质量
(二)合理使用各种风险预警标识 1.压疮Norton评分表的应用及监督 2.防跌倒Morse评分表的应用及监督 3.输液挂“防外渗安全警示”,各种 特殊用药的不同颜色标识 4.患者身份标识 5.医疗垃圾分类管理
2、诊疗的随机性和规律性 不可预见性、超负荷,季节规律性
3、技术的专业性和全面性 发病急、疾病谱广、病情严重而复杂,
往往波及多个器官,掌握临床多个相关学 科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和急救技能。
4、矛盾的突出性和尖锐性 部门多、环节多,摩擦增加。采集
病史,对症下药,矛盾。危重性、突发 性、紧迫性,心情焦急,病情变化快, 预后不良或生命危笃,家属情绪比较冲 动,矛盾则更加尖锐。
风险
指人类无法把握与不能确定的事 故发生的不确定性,实际情况 与预期结果的偏离。 风险具有客观性、永恒性、 不定性和危害性等特征。
医疗风险管理的定义
►医疗风险指存在于医疗机构内部的、可能会 导致医院和患者各种损失和伤害的不确定 性。把医院内病人在诊疗过程发生的一切 不安全事件均称为风险。 ►医疗风险具有风险水平高、类型 复杂、危害严重等特点。
护士
(三)护理流程质量监督 ①经常检查抢救仪器是否处理应急状态 ②技术操作 ③观察病情变化 ④及时准确地记录护理文书 ⑤正确采集标本 ⑥输液、输血反应的处理 ⑦科内物品存放
(四)护理人员重点监督: (1)新毕业的护士 (2)新调入的护士 (3)工作责任心不强或技术水平低的护士 (4)社会、心理原因致发生问题可能性增高的
录并持续改进。
◆科室有消毒隔离质量评分标准和持续改进 措施。
◆按照相关管理部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 范》 、 《消毒隔离制度》 、 《医疗废 物管理条例》等文件要求开展护理工作。
◆护士掌握规范洗手方法,在日常工作中有 效实施手卫生,护士长有检查记录。
◆护士、垃圾转运员、卫生员知晓垃圾分类 标准及转运流程并有记录。
◆本科护士长(或护士)具备急诊或 ICU 专科认证 护士培训证书。
◆完善并执行各项核心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 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等)。
3. 急诊科/室由专/兼职护理质量控制人员及小组, 用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质量与安全指标 来控制护理质量。
◆医疗机构应设立院科两级护理质量管理组织负责急 诊科/室护理质量督查及管理。
大,文化层次不一,心理需要多样,同时还 存在潜在医疗纠纷多、医疗风险大等问 题。因此,前瞻性分析门急诊医疗风险所 在以及通过持续质量改进,可降低风险, 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 由于社会医疗制度改革、社会竞争、 工作压力等,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门诊医 疗。门诊手术、输液、体检、健康咨询、 社区医疗服务等业务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门诊护理工作几乎涉及接诊、分诊及诊 断、治疗护理的全过程。
概述
► 门急诊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 院工作的第一线,是医院与社会联络 的窗口,是医院形象的展示科室,护 理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医院 声誉,是医院能否赢得医疗市场的一 个重要因素。
► 门急诊工作质量历来是衡量医院整体 水平、服务质量和应急能力的一个重 要标准。
► 门急诊的服务对象群体广泛,病人流动性
急诊、急救护理质量管理策略
主要内容:
一、综合医院评价标准(修订稿)—急诊、急救护理 部分
二、门、急诊护理工作特点 三、失效模式分析( FMEA )在医疗护理质控、风险
管理中的应用 1.FMEA 2.医疗护理风险 3.护理质量控制 4.护理质控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5.回避护理风险
一、综合医院评价标准(修订稿) —急诊、急救护理部分
► 医疗风险的评价:对各类风险发生的频率, 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进行评估。
► 医疗风险处理:是风险管理的核心 常用的风险处理方法:是风险--预防、 自留、回避、转移、控制
医疗风险发生的原因
► 疾病本身的严重性及病情变化的复杂性。 ►诊疗过程中存在的内在风险和可能引起的并发症,仪
器和设备出现突然故障。 ►人员素质因素 ►技术因素 ►管理因素 ►物质因素 ►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 ►患者因素
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对现有和潜在的 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减少医疗 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 的危害及经济损失。
风险管理的本质
目的
目标
医疗风险管理的程序:
► 医疗风险的识别:分析、识别可 能出现的风险事件,主要是识 别医院的经济损失和医疗风险, 分析风险的易发部门、环节、 人员等。
对医疗护理风险与医疗事故的认识
► 医疗服务行业是一种高技术、高风险行业。 ► 正视现实,实事求是的分析产生医疗风险的各种因素。 ► 风险管理是增强风险意识,预防为主,不是事后的处理。
►风险管理的运作 1)培训: 2)评估风险的范围 3)收集资料、分析、制定风险预案 4)改变对风险事件的处理方法 5)调查、分析和公布风险事件,制定措施
FMEA 在医疗护理质控 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失效模式分析( FMEA )
►系统性、前瞻性的分析
► 评估过程中找出哪里会发生失效和如何发 生的?并且评估各种不同的失效模式所造 成的影响,以找出过程中最需要改变的部 分。
► 团队以FMEA评估过程中可能的失效而且预 先矫正这个过程以预防失效发生,而不是 等到失效发生造成不良结果后才行动。
• ◆保证急救药品、物品及仪器设备处于应急备用状 态,完好率达到 100%。
◆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及相应 的急救技能。科室有培训、考核记录并有持续改进 措施。
◆急诊科具有完善的预检分诊制度。分诊护士应具有 一定的急诊工作阅历,能针对专科疾病特点及分诊 制度对病人正确分诊,对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病人 优先就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