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腓肠肌肌皮瓣
《腓肠神经皮瓣》PPT课件
![《腓肠神经皮瓣》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9b872416bec0975f565e2ca.png)
精选课件
15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原则
①在皮神经穿出深筋膜后走行于皮下组 织的段落内设计切取;
②将皮瓣的长轴设计得与皮神经走行方 向一致;
③皮瓣的蒂部必须保留一定的宽度 (4.0cm),以包含皮神经周围的营养血管
精选课件
16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原则
④皮瓣的蒂部应尽可能设计在有深部穿 血管加入神经旁血管丛的部位,即存在 神经皮肤穿支轴心血管的部位.以设计 切取轴型皮瓣。这种穿支轴心血管的部 位,可以用显微外科解剖学资料或超声 多普勒控侧帮助确定。
精选课件
103
精选课件
104
精选课件
105
精选课件
106
精选课
精选课件
109
精选课件
110
精选课件
111
精选课件
112
精选课件
113
精选课件
114
精选课件
115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楚雄州人民医院
精选课件
1
Case 1
精选课件
2
Case 1
精选课件
3
Case 1
怎么办?
– 换药,肉芽生长,植皮片 – 短缩跖骨,缝合 – 转移皮瓣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精选课件
4
Case 1
精选课件
5
Case 1
精选课件
6
Case 1
精选课件
7
Case 1
精选课件
解剖
精选课件
21
腓肠神经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点:外踝上5cm 线:腓肠神经走行 面:32×10cm;深筋膜下 弧:旋转点至缺损处+2cm
最新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_图文PPT课件
![最新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_图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128d23f61fb7360a4c65a9.png)
皮瓣的优缺点
优点: 1. 血管蒂恒定、可靠,皮瓣血供丰富、充足 2. 蒂长、皮瓣设计转位灵活,成活可靠 3. 皮肤柔软,含有皮神经,可制作成感觉皮瓣 4. 不牺牲主干血管 5. 对供区外观功能无不良影响; 6. 手术简单、省时、易行 缺点:因损失一条皮神经,供区可能感觉缺乏并形成痛性神
经瘤,此外,可致足外缘小范围皮肤感觉障碍
谢谢
EXCEL最常用的8个函数
函数一——求和
Sum函数可直接对数值 型行或列进行操作,计 算一行或一列的总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列求和:=SUM(A:A)
函数二——最小值
min函数可直接对数值 型行或列进行操作,计 算一行或一列的最小值。 A列最小值:=MIN(A:A)
函数三——最大值
max函数可直接对数值型 行或列进行操作,计算一行 或一列的最大值。 A列最小值:=max(A:A)
f 距外踝上5-7cm处可看到较粗 大腓动脉穿支进入皮瓣内
g 皮瓣由近向远掀起至蒂部 旋转点,于创面近端缘至蒂 部旋转点之皮下做一隧道或 切开皮肤
h 将皮瓣旋经皮下隧道引 至受区创面,供区创面 皮片移植
注意事项
(1)术中必须彻底清创 (2)设计皮瓣要比创面扩大20%,若患者较肥胖则视情况 (3)为保证皮瓣血供,尽量保留5cm足够宽的筋膜蒂 (4)切取时注意勿使神经与皮瓣分离,尤其在皮瓣近端腓 肠内侧皮神经在较深位置的情况下,以免造成皮瓣血运不良 (5)旋转点处切勿损伤动脉穿支,否则造成手术失败 (6)皮瓣的蒂部不应太宽,应尽量带小隐静脉或带1~2cm 的皮桥 (7)手术必须在深筋膜下进行,缝合皮肤和深筋膜防止分 离 (8)隧道开放后充分向两侧游离 (9)皮瓣下常规放置引流条
。
皮瓣设计
腓肠肌肌皮瓣ppt课件
![腓肠肌肌皮瓣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b928b3b581b6bd97f19eaae.png)
手术方法
临床上根据创面部位及受区修复的实际需 要,采用不同形式的腓肠肌肌皮瓣进行治 疗。主要手术形式有:⑴全蒂腓肠肌肌皮 瓣;⑵岛状腓肠肌肌皮瓣;⑶双蒂肌皮瓣; ⑷内侧腓肠肌推进肌皮瓣;⑸内外侧腓肠 肌联合皮瓣;⑹内外腓肠肌肌皮瓣交叉移 位术。
7
全蒂腓肠肌肌皮瓣
皮瓣的基部皮肤和肌肉均不切断,术中血 管蒂不显露,手术简单、安全,但肌皮瓣 转移幅度较小,用于修复小腿中、上部创 面。
34
35
内侧腓肠肌肌皮瓣交叉移位术
膝、小腿与足部严重软组织缺损,因局部 血管损伤或软组织条件较差,无法用局部 转移皮瓣或游离皮瓣移植时,可用内侧腓 肠肌肌皮瓣交叉移位术治疗,因皮瓣长宽 比例不受限制,不需延迟手术,血运丰富, 修复力强。
36
皮瓣设计 根据创面大小在健侧小腿设计内 侧腓肠肌肌皮瓣,皮瓣蒂部要有足够的长 度,使其能交叉移至对侧患肢受区。 手术步骤 按前述方法切取肌皮瓣。由于 肌皮瓣含有较厚的肌肉,可将肌皮瓣螺旋 形旋转成管状,这样既闭合了蒂部创面, 增加了皮管的长度。供区用中厚皮片修复。 3-4周断蒂,断蒂后部分腓肠肌内侧头仍缝 回原处。
41
谢 谢
42
3
4
5
适应证
早期创伤所致的膝及小腿骨、关节外露,而无法 用常规方法覆盖创面者。 久治不愈的胫骨或股骨下端慢性骨髓炎,经彻底 病灶清除后,留有死腔和创面者。 胫骨和股骨下端骨不连,局部有广泛的不稳定瘢 痕,需切除瘢痕进行植骨者。 膝和小腿慢性溃疡以及肿瘤切除后留有巨大软组 织缺损者。 因外伤所致的跟腱及软组织缺损,需同时修复跟 腱及创面者。
27
手术步骤 按前述方法切取皮瓣,切断基 部皮肤和腓肠肌股骨附着部,形成血管神 经蒂岛状肌皮瓣,沿纵轴方向推进修复小 腿远侧创面。然后将切断的腓肠肌内侧头 向近侧略加牵拉,缝合固定于附近的软组 织上,以减少血管蒂牵拉。术后屈膝30°45°,固定3周。
第二心脏--腓肠肌
![第二心脏--腓肠肌](https://img.taocdn.com/s3/m/27048b72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4.png)
第二心脏--腓肠肌解剖:腓肠肌是小腿最表浅的肌肉,连接膝和踝,有两个完全独立的肌腹。
腓肠肌两个头近端以大而平坦的肌腱和膝关节囊构成,分别附着于股骨髁突,远端均附着于跟腱。
由胫神经支配(S1-S2)。
功能:腓肠肌与比目鱼肌是最有力的跖屈肌,也是全身所有肌肉中运动控制最精确的肌肉,共同融合成跟腱并附着于跟骨。
腓肠肌的快肌特征适合那些涉及动态膝部伸展的活动如跳跃冲刺,提供推动性的跖屈力矩。
跖屈足部,在起步阶段控制距骨向前的旋转,提供膝踝的稳定,在膝关节伸展时发挥有限的屈膝作用,在膝关节完全伸展时协助习惯肌的稳定。
膝伸展时腓肠肌是最有效的跖屈肌,膝弯曲时跖屈动作则由比目鱼肌完成。
症状:腓肠肌损伤可在足背,并扩散到大腿下部后方、膝关节后面及小腿至踝后内侧区域;腓肠肌外侧头肌腹的外侧缘;膝关节后方,较少有肌肉减弱或运动受限出现。
当长时间久坐、游泳或夜间睡觉时,因足部跖屈腓肠肌缩短可出现小腿抽筋疼痛而被惊醒;还有部分患者在步行一定距离后感觉小腿疼痛而表现出间歇性跛行症状,后者是由于腿部运动后肌肉缺血所致。
腰突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也会导致小腿肌肉痉挛。
治疗:每个人衰老程度的最大差异在于腿的肌力,容易跌倒时由于肌力不佳,容易绊倒是由于双脚部等长,拖着脚走路很可能时膝关节有问题,双脚的肌肉运动,除了能在外面站立或活动时保持全身的平衡,还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重要作用,保持肌肉不紧张的方法就是用正确的步态走路,用脚掌发力是理想的走路方式。
小腿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依靠腓肠肌的强力收缩,挤压静脉,辅助静脉血回流。
因此下肢的水肿和女性怀孕后腿肿,都与腓肠肌的无力密切关系。
经常走路能减轻心脏的负担,也可预防心肌梗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疾病。
站姿还会影响人的精神,站立时重心在脚跟的人身体不容易发力,生活态度消极、容易悲观;重心在前脚掌的人全身过于紧张,做事容易冲动。
坐骨神经-腓肠肌_图文_图文
![坐骨神经-腓肠肌_图文_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2b6f975510661ed9ad51f3a0.png)
2.Pclab系统的软硬件设置:
⑴标准配置 ⑵实验模板选择 ⑶导线及器材连接:根据实验界面,用信号输入线把
Pclab硬件相应的采样通道与神经屏蔽盒的两对记录 电极连接起来,用刺激输出线把Pclab硬件的“刺激输 出”与神经屏蔽盒的刺激电极连接起来。 ⑷预采样:点击“刺激”,若观察到刺激电流的波形, 表明刺激器能正常发放电刺激。
3.放置标本:
⑴用浸有任氏液的棉球擦拭神经屏蔽盒上的电极,标 本盒内放置一块湿润的滤纸片,以防标本干燥。
如果将两个引导电极分别置于正常完整的神经干表面,当神经干 的一端兴奋之后,兴奋波会先后通过两个引导电极(r1-r1’), 可记录到两个方向相反的电位偏转波形,称为双相动作电位。
如将两个引导电极之间的神经麻醉或损伤,兴奋波只能通过第一 个引导电极,不能传导至第二个引导电极,故只能记录到一个方 向的电位偏转波形,称为单相动作电位。
坐骨神经-腓肠肌_图文_图文.ppt
目的要求
1.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实验方法。 2.学习并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3. 学习神经-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和记录肌肉收缩
的方法; 4. 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之间的关系; 5. 掌握阈刺激、阈下刺激、阈上刺激、最大(适)刺
实验步骤
8. 进入PcLab实验内容 9. 连接刺激输出线、肌槽、张力换能器、万
能支架 10.设定刺激参数,预采样。 11.放上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观察,测定 11.保存和打印实验结果
腓骨肌皮瓣[技巧]
![腓骨肌皮瓣[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80de3c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1.png)
英文参考带血管蒂游离腓骨骨肌瓣移植下颌骨重建术;血管化游离腓骨骨肌瓣移植下颌骨重建术;吻合血管的腓骨肌瓣游离移植下颌骨重建术76.4109前面则朝向外。
腓骨后面的屈长肌(宽约折裂,可塑下颌的外形;⑥可视受区需要设计成骨肌皮复合瓣、骨皮瓣、骨肌瓣或单纯骨瓣;其主要缺点是:①腓骨的高度不足;②对供区的损伤较大。
[返回]相关解剖1.腓骨及皮肤的血液供应腓骨的血供除腓骨头由膝下外动脉和腘动脉等发出第一弓状动脉供血外,全部均由腓动脉发出的滋养动脉和弓状动脉骨膜支供血。
小腿外侧皮肤由弓状动脉发出的肌间隔皮支和肌皮动脉穿支供应(图10.4.3.6.6.9-1)。
肌间隔皮支是弓状动脉直接进入小腿后肌间隔的延续,再分支至皮肤;肌皮动脉穿支是弓状动脉在屈长肌或比目鱼肌的腓骨起点附近穿入后至邻近皮肤的肌皮动脉。
根据小腿后外侧皮肤墨汁灌注透明观察,可清楚地看到肌间隔皮支及肌皮动脉穿支发出纵行分支于皮下沿腓肠外侧皮神经呈纵行吻合,也向前、后分支到邻近皮肤。
2.屈长肌的血供和神经支配屈长肌在距腓骨头7.6±2.1cm处起于腓骨后面,肌腹长23.3±3.2cm,中部宽2.8±0.4cm,厚7.3±2.0mm。
该肌全部由腓动脉供血,除弓状动脉分支至屈长肌外,直接由腓动脉发出至该肌的动脉有4~6支,其中最粗的一支外径为0.8±0.3mm;屈长肌由胫神经发出的屈长肌支支配。
3.腓骨长肌的血供和神经支配腓骨长肌肌腹的上1/3由胫前动脉分支供应,下2/3由腓浅动脉供应。
还有来自腓动脉的弓状动脉的分支补充。
该肌的神经支配分散,分别由腓总神经的直接分支和腓浅神经支配。
4.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肠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由腓总神经在距腓骨头上方7.1±1.8 cm处发出,无损伤性分离4.5±2.3cm。
于腘窝浅层渐斜向下外,在腓骨头平面的后方3.3±0.7cm处下行至小腿外侧,布于小腿上半或上2/3的皮肤;腓肠神经由89%的腓肠外侧皮神经与胫神经发出的腓肠内侧皮神经合成,合成处在腓骨头下方的17.8±4.4cm,沿途发出2~3支,布于小腿下半或下1/3的皮肤。
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膝前皮肤缺损
![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膝前皮肤缺损](https://img.taocdn.com/s3/m/d3034378c77da26924c5b08e.png)
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膝前皮肤缺损我院自2000~2008年应用带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通过皮下隧道转移至膝前,修复膝前皮肤缺损1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24岁(17~46岁),左膝6例,右膝4例。
伤因:车祸5例,井下砸伤4例,烧伤1例。
1.2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按受区缺损面积,一般放大20%至30%,划出供区小腿皮肤范围,供区最大切取面的前缘可达胫骨内侧,后缘不超过小腿中线,上界达腘窝,下至小腿中下1/3为止[1]。
先作腘窝部切口,切开皮肤后注意保护小隐静脉及腓肠内侧皮神经,切开深筋膜,找到腘窝部的血管神经,显露腓肠肌内侧头,分离腓肠动静脉纵行切开小腿后中线皮肤、筋膜,钝性分离腓肠肌内侧头与其深面比目鱼肌之间的间隙,作小腿中下1/ 3后侧横切口,一起切开皮肤和肌肉然后作皮瓣的前切口,切开皮肤筋膜和肌肉时暂时缝合皮肤和筋膜,防止两者分离而损伤肌皮血管,然后从上而下分离腓肠肌与其深面比目鱼肌间隙至腓肠肌内侧头,保护血管、神经蒂,供区创面如较小可直接缝合,大的可以游离皮片移植覆盖,将所取肌皮瓣通过膝关节内侧皮下隧道送至膝前,受区创面清创后作覆盖移植。
2 结果6例一期行带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3例二期行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所有皮瓣均成活,1例术后有轻度感染,经换药治疗后愈合。
3 讨论腓肠肌内侧头比较粗大且起点高,起于股骨内侧髁的后面,其血液供应来自腘动脉发出的腓肠肌内侧动脉,膝前皮肤缺损,如缺损不大,可以通过局部皮肤转移来获得覆盖,由于膝前周围软组织少,且因膝关节的伸屈活动要求皮肤移动性大,应用交腿皮瓣或带血管蒂皮瓣,虽然可以获得较大的覆盖,但交腿皮瓣需双下肢固定3—4周,极不方便,带血管蒂皮瓣需牺牲患肢一组血管,且技术要求高,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可以不受常规皮瓣那样长宽比例的限制,可轴向转移,不易引起血管受压,无需缝合血管,手术操作简单,由于肌皮瓣带血管蒂故成活率高。
张树明主任授课骨科常用游离皮瓣及肌皮瓣课件
![张树明主任授课骨科常用游离皮瓣及肌皮瓣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1f33d6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43.png)
用于修复创伤性皮肤缺损, 如烧伤、撕脱伤等。
肿瘤切除
用于切除头颈部和四肢等部 位的肿瘤,恢复患者的功能 和外形。
重建整容
用于重建面部、胸部和乳腺 等部位的缺损,提升患者的 生活质量。
肌皮瓣的定义
肌皮瓣是以肌肉为主的游离组织瓣。
常用的肌皮瓣种类
1 腓肠肌皮瓣
适用于下肢瘢痕、恶性肿瘤等。
张树明主任授课骨科常用 游离皮瓣及肌皮瓣ppt课 件
本课件将介绍骨科常用的游离皮瓣及肌皮瓣,包括定义、种类、解剖特点、 应用领域以及应用技巧。欢迎学习!
游离皮瓣的定义
游离皮瓣是一种手术技术,通过移植自体组织的方法,将含有血供的皮肤和 其下的组织从供区移植到受区,用于修复创伤、切除肿瘤、重建缺损等。
2 臀中肌皮瓣
适用于骨盆恶性肿瘤、腰背部重建等。
肌皮瓣的应用技巧
1
手术设计
2
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确定瓣片的切
取位置和大小。
3
术前评估
评估供区和受区的血供情况,确定合 适的瓣片。
血管吻合
进行瓣片的供区和受区的血管吻合, 确保血液循环通畅。
常用的游离皮瓣种类
背阔肌皮瓣
适用于胸廓骨坏死、肩胛骨缺损等。
下肢游离肌皮瓣
适用于四肢缺损、皮肤瘢痕等。
背阔肌皮内乙瓣
适用于颌骨骨坏死、乳突炎等。
股前皮瓣
适用于会阴部重建、手指缺损等。
游离皮瓣的解剖特点
游离皮瓣具有多个血管和神经的完整结构,供区和受区的血管和神经可以进行血管吻合和神经吻合,提 高了移植组织的存活和功能恢复。
腓肠肌肌皮瓣
![腓肠肌肌皮瓣](https://img.taocdn.com/s3/m/058243fc551810a6f52486a7.png)
• 皮瓣设计 以切取内侧腓肠肌肌皮瓣修复 胫前创面为例,皮瓣基部位于小腿后上方, 后缘位于小腿后正中线,前缘与创缘边缘 相连,其中无正常组织间隔,按创面大小 画出皮瓣轮廓,皮瓣远端应超过创面远端 水平线3cm-5cm,使其移位后能无张力覆 盖创面。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双蒂肌皮瓣
• 肌皮瓣远侧皮肤保留一定宽度不予切断, 可增加皮瓣远端血运,延长皮瓣长度,但 限制皮瓣移动度,主要用于修复小腿远端 创面。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 皮瓣设计 以设计内侧腓肠肌双蒂肌皮瓣 修复胫前创面为例,皮瓣前缘位于胫骨内 缘,并与创面相连;后缘位于小腿后正中 线,皮瓣远端向前斜行至内踝上方,保留 内踝前方宽约4.0cm皮肤不予切断,形成皮 瓣远侧蒂部。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典型病例
• 患者男,29岁,2年前右小腿外伤致胫腓骨 中下段开放性骨折,现胫前软组织大片瘢 痕,伴有窦道形成,创面范围6cm×9cm。
• 根据腓肠肌内外侧头不同纤维方向辨清二头间隙 后钝性分离,并寻找腓肠肌与比目鱼肌间隙,切 不可误入肌肉内而损失营养血管。
• 手术步骤 手术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切取内侧腓肠肌肌皮瓣,患者取患侧卧位。(外侧 肌皮瓣取健侧卧位,双侧肌皮瓣取俯卧位。)在腘 窝处作皮瓣后切口,切开深筋膜,在小腿后正中 线找到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将两者牵向外侧保 护。在腓肠肌两头之间钝性分离,找到腓肠肌内 侧头与比目鱼肌间隙。该间隙为疏松结缔组织, 用手指轻易将两者分开,然后依次做前及远侧切 口。基部皮肤及肌肉不需切断,皮瓣掀起后,向 前移位覆盖胫前创面,供区创面用中厚皮片修复。
小腿腓肠肌肌皮瓣移植技术
![小腿腓肠肌肌皮瓣移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5b808d0a804d2b160b4ec0f8.png)
[féi cháng jījī (pí) bàn]腓肠肌肌(皮)瓣(gastrocnemius muscle flap/myocutaneous flap) 以腓肠肌内侧头或腓肠肌外侧头局部转移或游离移植的肌瓣或肌皮瓣。
其位于小腿后方,肌腹较长,滋养血管分别来自腓肠内侧动脉、腓肠外侧动脉。
应用解剖腓肠肌内、外侧头起于股骨内、外侧髁后方。
内外侧头的肌腹向远端走行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一纵沟,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在纵沟内走行,以此可作为内外侧头分界的解剖标志。
腓肠肌内、外侧头的滋养动脉分别于腘窝中部起于腘动脉的内、外侧,称为腓肠内、外侧动脉,在腓骨头平面处动脉及神经从肌肉近端深面进入肌内,动脉入肌后分出树枝状多级血管分支,供应该肌并发出穿支供应其表面皮肤。
内侧腓肠肌肌(皮)瓣可切取范围较大,上自腘窝中部,下至胫骨内踝上5cm,前至胫骨内侧缘,后至小腿后正中线。
外侧腓肠肌范围较小,外侧至腓骨缘,远侧至外踝上10cm。
适应证大腿下端、膝部及小腿软组织缺损,亦可做为功能性肌肉游离移植进行肢体功能重建。
手术方法(一)腓肠肌顺行肌瓣皮瓣设计以修复小腿中、上部为例。
根据受区组织缺损范围,在腘窝中部至跟腱移行处范围内设计肌瓣。
腘窝中部为肌瓣的旋转点,从旋转点至肌瓣最远端的距离应稍大于至创面最远端的距离。
切口位于小腿后正中线,自腘窝至跟腱移行部弯向内侧。
若切取腓肠肌外侧头肌瓣则弯向外侧。
皮瓣切取切开皮肤及深筋膜,向外翻起皮瓣,显露腓肠肌内、外侧头,注意勿损伤两头之间的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
在切口上部钝性分离腓肠肌内、外侧头,在其深面找到进入肌肉的腓肠肌内、外侧动脉,妥善加以保护。
辨清腓肠肌内侧头与比目鱼肌间隙,直至肌肉转移所需的长度,切断肌肉远端,于深筋膜下做一宽松隧道,将切取的肌瓣通过宽松的隧道转移至受区妥善置放,作无张力缝合,与大腿取中厚皮片在肌瓣表面移植覆盖,闭合创面。
用于覆盖膝部创面时,应将腓肠肌内侧头分离至股骨髁附着处形成肌筋膜蒂肌瓣,或于附着处切断,形成以腓肠内侧动脉为蒂的肌瓣,可增加肌瓣的旋转范围。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PPT幻灯片课件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PPT幻灯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92337d85ef7ba0d4a733bed.png)
皮瓣的血供基础
皮神经周围有丰富的营养血管丛,按皮神经的 行程切取皮瓣,可以获得轴型血供。
腓肠神经常与小隐静脉伴行,浅静脉周围同样 有丰富的血管丛,可以一同切取,增加皮瓣的 血供。
深筋膜包含丰富的血管丛,携带一定的深筋膜 能增加皮瓣的成活。
所以近年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筋膜 皮瓣”之称。
4
关于腓动脉穿支血管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作为一种术式存在,是 有其经典价值的。但理解上我们有必要认识一 下穿支血管。
腓动脉在行程中发出5~8支(不同文献报道不 同,个体有差异)穿支血管,穿支血管之间相 互吻合行成链式血供,成为皮瓣的轴心血供系 统。
故以最远端的穿支为蒂可以切取远端蒂皮瓣, 可以逆行修复足踝部大量缺损。
24
跟部肿瘤
25Βιβλιοθήκη 手术心法要旨我们总结了一些心得,对于初学者,可能 是比较好的建议
1、腓动脉远侧穿支血管位于外踝后上约5~7cm,术前彩 超探查帮助确定旋转点,可以确保不损伤穿支,控制 供区损伤,又可以减少皮瓣无效蒂长度,对于盲切, 可能只能提高旋转点来保守切取皮瓣;
2、深筋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网,深筋膜下切取皮瓣,蒂部 保留一定宽度的深筋膜,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皮瓣”,可以增加皮瓣血供,有利皮瓣成活;
5
腓肠神经的走 行分布
腓肠神经营养 血管
解剖图解
(图片引自《皮神经 营养血管皮瓣》徐永 清等著)
6
解剖图 解
(图片引自《皮神 经营养血管皮瓣》 徐永清等著)
穿支血管
7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手术设计
点:
外踝后上约5CM,轴心线上(见下)
线:
即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轴心线。取外踝与后正中线连线的中点,
《腓肠神经皮瓣》课件
![《腓肠神经皮瓣》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ac16c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28.png)
康复训练
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患者可 以逐渐恢复手术后的活动能力 和肌肉功能。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改善血液循环,并提高修复区 域的灵活性和力量。
康复设施
一些康复设施和机构提供专业 的康复服务,协助患者进行康 复训练和治疗。
手术效果和优势
修复效果显著
腓肠神经皮瓣手术可以有 效修复破损的组织,改善 血液循环,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
术后恢复较快
相比其他修复技术,腓肠 神经皮瓣手术的术后恢复 较快,患者能够尽快恢复 正常生活和工作。
广泛应用领域
腓肠神经皮瓣手术在创伤 修复、烧伤治疗、慢性溃 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
禁忌症
腓肠神经皮瓣手术可能不适用于具有循环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手术步骤
1
麻醉
为患者施行局部麻醉,确保手术过程的无痛和患者的舒适。
2
皮瓣采集
在腓肠神经区域进行皮瓣采集,确保组织的完整性和血液供应。
3
植入修复
将腓肠神经皮瓣植入需要修复的部位,并进行必要的缝合和固定。
4
创伤处理
对原始创伤或疾病部位进行处理,确保修复后的组织具有良好的愈合环境。
并发症和风险
1 感染风险
在手术后可能存在创口感染的风险,因此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伤口护理和术后抗感染措 施。
2 血液循环问题
腓肠神经皮瓣手术可能影响到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因此需要注意术后的血液循环监测 和处理。
3 局部组织受损
手术过程中可能对周围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精确操作和修复。
手术原理
通过获取腓肠神经区域的皮瓣 组织,将其植入需要修复的部 位,以瓣手术通常在手术 室进行,确保手术操作的无菌 环境和安全性。
(医学课件)皮瓣移植术
![(医学课件)皮瓣移植术](https://img.taocdn.com/s3/m/8ff29ff9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a.png)
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皮瓣移植术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缺损和创伤,如烧伤、溃疡、肿瘤等。
禁忌症
皮瓣移植术的禁忌症包括供区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慢性炎症、放射性皮炎等,以 及受区患有严重的血管病变、慢性炎症等。
02
皮瓣移植术的基本原理
血液循环和移植的基本概念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泵的作用下,通过血管、淋巴管等 循环系统,输送氧气、营养物质等,并排除二氧化碳等代谢 废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过程。
根据受区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皮 瓣,按照一定的手术步骤进行移 植。手术步骤包括切开、分离、 吻合血管等。
术后处理
包括抗感染、抗凝、制动等措施, 以保障皮瓣的成活和受区的功能。
皮瓣移植术的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
皮瓣移植术的效果评估主要包括皮瓣的成 活情况、外形美观度、功能恢复情况等方 面。
VS
效果评估
皮瓣成活是皮瓣移植术成功的关键,也是 评价手术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外形美观 度主要考虑皮瓣的颜色、质地、形状等与 周围组织的匹配程度。功能恢复情况主要 关注皮瓣对受区功能的改善程度,如感觉 、运动等功能是否得到恢复或改善。
组织工程皮肤的优势
组织工程皮肤具有无免疫排斥反应、长期效果良好、能够定制等优点,为皮瓣移 植术提供了新的选择。
扩张皮瓣在皮瓣移植术中的应用
扩张皮瓣的概念
扩张皮瓣是一种通过扩张皮肤软组织而获得额外皮肤的皮瓣 ,通常需要多次注水扩张。
扩张皮瓣的优点
扩张皮瓣可以提供更多的皮肤,减少供区的损伤和修复难度 ,同时提高了手术效果和美观度。
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是皮瓣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血管蒂扭曲、受压 或者皮瓣远端蒂部血运不良所致。
常用皮瓣解剖及临床应用-精品医学课件
![常用皮瓣解剖及临床应用-精品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15ff5380eb6294dd886c8d.png)
适应证
• 下腹部创面修复者。 会阴部创面修复者。 大腿上部前外侧创面修复者。 手部创面修复者。
并发症
腹壁下血管解剖变异 腹壁下血管损伤 血管危象
常用皮瓣解剖 及临床应用
各种皮瓣的应用
• 胸脐皮瓣 • 胸脐髂骨腹股沟联合皮瓣 • 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皮瓣 • 掌短肌皮瓣 • 逆行掌背动脉皮瓣 • 腹股沟皮瓣 • 足底内侧动脉皮瓣 • 腓肠肌内侧头皮瓣 • 背阔肌皮瓣 • 阔筋膜张肌皮瓣
适应证
❖四肢因创伤、瘢痕或肿瘤等切除后所致长 形创面,对修复40cm长左右的创面最理想。
肠肌肌皮瓣重建外伤性前臂屈肌-PPT课件
![肠肌肌皮瓣重建外伤性前臂屈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84d06044028915f814dc23b.png)
➢保留跟腱内侧1/3部分 ➢结扎胫后动静脉发出的腓肠内侧血管蒂,血管蒂
长度平均3.2cm
➢保留胫神经发出的支配腓肠肌内侧头的运动支平
均3.5cm
19
• 缝合小腿供区,皮肤缺损区进行植皮,平
均植皮面积12.1cm×4.3cm
20
治疗步骤
组织移植:
➢将游离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的起点缝至肱骨内
➢在皮下寻找到头静脉的分支,予以适当游离
14
治疗步骤
供区
➢小腿后面梭形切口
15
➢在腘窝部找到腘动、静脉与胫神经
16
➢解剖至胫后动、静脉发出的腓肠内侧
动静脉
17
• 胫神经发出的支配该肌肉的运动神经
分支(电刺激证实)
18
治疗步骤
➢将肌肉自起点处仔细游离,保留起点处的腱性组
织
➢将腓肠肌内侧头连同皮瓣(平均2.2cm×7.7cm)
3
治疗方法
显微外科技术发展为重建前臂屈肌缺损—提 供了可能
常用肌皮瓣
➢股薄肌皮瓣 ➢背阔肌皮瓣 ➢股直肌皮瓣 ➢阔筋膜张肌皮瓣
4
本研究的目的
➢探讨采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重建前臂外
伤性屈肌缺损功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5
腓肠肌的解剖
➢腓肠肌内侧头在腘窝起自股骨内髁 ➢组成小腿三头肌的一部分,位于小腿后方 ➢肌腹向下与外侧头汇合为止腱,与比目鱼
动脉,血运丰富,对供区功能无影响
➢广泛应用于创面的覆盖,特别是胫前皮肤软组织
的缺损以及慢性骨髓炎的治疗
7
临床应用
在需要功能重建的部位,腓肠肌内侧头皮瓣 不但可以消灭创面,而且可以修复其原有 的功能和良好的外形
➢Busfield 2004年应用带血管蒂的腓肠肌皮
腓肠肌肌皮瓣演示文稿(共48页)
![腓肠肌肌皮瓣演示文稿(共48页)](https://img.taocdn.com/s3/m/ef5012d5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c.png)
第十六页,共四十八页。
➢ 2装饰艺术的特点
➢ 1.放射状的太阳光与喷泉形式:象征了新时代的黎明曙光。
➢
2.摩天大楼退缩轮廓的线条:二十世纪的象征物。
➢
3.速度、力量与飞行的象征物:交通运输上的新发展。
➢
4.几何图形:象征了机械与科技解决了我们的问题。
第五页,共四十八页。
风格特征
➢ 与现代主义运动几乎ຫໍສະໝຸດ 时发生和发展 ➢ 受现代主义运动影响很大(材料使用、设计形式)
➢ 意识形态上不具备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意识
➢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与“新艺术运动”的延伸与发展
第六页,共四十八页。
第七页,共四十八页。
➢ “装饰艺术”运动是装饰运动在20世纪初的最后一 次尝试,它采用手工艺和工业化的双重特点,采取 设计上的折衷主义立场,设法把豪华的、奢侈的手 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产生 一种可以发展的新风格来。这场运动与世界的现代 主义设计运动几乎是同时发生,也几乎同时于30年 代后期在欧洲大陆结束,因而,在各个方面都受到 现代主义的明显影响。但是,由于它主要强调为上 层顾客服务的出发点,使得它与现代主义具有完全 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装饰 艺术”运动没有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再次得 到发展,而基本成为史迹,只有现代主义成为真正 的世界性设计运动。
➢ 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运动虽然都主张采用新的材料,如钢铁、玻璃等, 主张机械美,主张采用大量的新的装饰手法使机械形式及现代特征变得更 加自然和华贵,但“装饰艺术运动”所强调的装饰正是现代主义反对的主 要内容之一,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区别,属于不同的设计艺术风格。具 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两者共同信奉的机械美学在寻找艺术和工业生产 的结合点上表现出各自的个性,装饰艺术在装饰样式和色彩上发现了结合 点,现代主义则在功能和实效那里找到了归宿。二是两者的服务对象有所 不同,它为富裕的上层阶级服务,仍为权贵的设计;而现代主义则强调设 计为大众服务,特别是为低收入的无产阶级服务,因此,具有小知识分子 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式的成分。
腓肠肌ppt课件
![腓肠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e6578bbed5b9f3f80f1c82.png)
• 【I度损伤的康复】 第一阶段:损伤后早期1-3天 ·休息:减少患肢 活动,建议使用拐杖(患肢不负重)。上身活动不受影响,可适当做 些活动或负重练习。 ·使用冰敷冷疗,每2-4小时1次,每次15分钟 左右。注意不要将冰袋直接敷在皮肤上,以免冻伤。 ·加压包扎, 使用弹力绷带或小腿弹性护具以减轻水肿和出血 ·抬高患肢,可在 患肢下垫一软枕,帮助减轻损伤部位的水肿和出血。 ·医生指导下, 可适当使用NSAID类消炎止痛药及肌松药物 第二阶段:损伤3-7天 后 ·在无任何不适的情况下,轻轻牵拉伸展双侧腓肠肌,每天3-5 次 ·运动创伤专科接受专业的运动按摩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超 声、微波或电刺激治疗。一般在康复训练前进行比较适宜。 ·继续 休息,避免过多活动 ·继续使用加压包扎 第三阶段:损伤7天以 后 ·继续每天的腓肠肌伸展训练 ·开始腓肠肌肌力训练。抗阻弹 力带可最先使用,接下来可以采用双脚踮起抬高腓肠肌,然后单脚踮 起抬高腓肠肌 ·避免做任何引起疼痛的训练 ·如果可以顺利完成 连续3组单脚踮起抬高腓肠肌训练,每组20次,而没有任何问题,可 在康复计划中加入慢跑练习 ·固定自行车及游泳练习 ·训练后进 行冰敷、运动按摩
.
感到肌肉紧张、疼痛 • II度损伤:小腿后方锐痛行走时疼痛,腓肠肌可
有肿胀,可有轻至中度的瘀青,踝关节跖屈时疼 痛持续1周以上的肌肉紧张、疼痛 • III度损伤:伤后即刻剧烈疼痛,小腿后方突发疼 痛,通常位于小腿中部的腱腹交界处,不能收缩 肌肉,易诱发痛明显瘀青和水肿肌肉完全断裂时, 可见局部肌肉向近端缩成一团
种,其特点是腓肠肌突然发作的强直性痛性痉挛,牵掣、 痛如扭转,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或更久,其痛楚难以名状。 • 痉挛原因 • 寒冷刺激:外界环境寒冷、潮湿时,比如游泳时水温过低, 一些中老年人晚上睡觉没盖好被子。 • 过度疲劳:当长途旅行、登山时,小腿肌肉最容易发生疲 劳。 • 睡眠姿势不好:如长时间仰卧,使被子压在脚面,或长时 间俯卧,使脚面抵在床铺上,引起肌肉“被动挛缩”。
皮瓣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皮瓣的基本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d2730110661ed9ac51f331.png)
1
何谓皮瓣?
皮瓣(skin flap) 带有自身血液供应的 包含皮肤组织的 活的
组织块。
2
皮瓣的血供解剖
一、皮瓣血管的分布与构筑 来源于深部动脉干 分支间吻合形成不同层次的血管 血管的构筑与皮瓣的层次密切相关
3
深筋膜下血管网 深筋膜血管网 皮下动脉网 真皮下血管网 乳头下血管网
12
远位皮瓣: 直接远位皮瓣 间接远位皮瓣 管形皮瓣
13
提高皮瓣成活质量的方法
皮瓣质量有哪些标准? 质地、外观、感觉、运动神经肌支 主要因素: 动脉血供、静脉回流、手术操作
14
动脉血供 遵循“点、线、面”设计原则 面积:一般皮瓣长、宽>创面2cm,如皮瓣
避免跨越躯干中线 5.皮瓣面积:>受区面积的10%-15%
9
转移原则
局部转移 邻位转移
首选
远位转移
10
操作原则
分离平面:小面积随意型皮瓣仅保留一层 薄的脂肪即可;较大面积需筋膜深层分离
无创原则:爱护组织,锐利、精细手术器 械,准确精细止血,避免过度提拉、挤捏
11
随意型皮瓣的分类 局部皮瓣:临接皮瓣、邻位皮瓣
肥厚,>4-5cm。3-0丝线,为相对无张力缝合
15
静脉回流 皮瓣失败原因:多数皮瓣是静脉回流不畅
而“涨死” 的,而不是动脉血供不足而 “饿死”的 静脉回流比动脉血供还重要
16
手术操作 精细轻柔、无菌无创 严格遵循整形外科原则,精细对合皮下、
皮肤 缝线:3-0,甚至5-0~7-0 彻底止血,预防血管危象
17
有时带有皮下血管网。7 Nhomakorabea设计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手术步骤 按前述方法切取皮瓣,切断基部皮肤和腓 肠肌股骨附着部,形成血管神经蒂岛状肌皮瓣,沿纵轴 方向推进修复小腿远侧创面。然后将切断的腓肠肌内侧 头向近侧略加牵拉,缝合固定于附近的软组织上,以减 少血管蒂牵拉。术后屈膝30°-45°,固定3周。
2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9
典型病例
• 患者男性,26岁,半年前因外伤致胫骨远端骨不连,局 部有4.5cm×12cm大小贴骨瘢痕。
22
23
典型病例
• 患者男性,24岁,7岁时患右胫骨急性骨髓炎,久治不 愈,反复发作,胫骨外露,局部广泛瘢痕。
24
双蒂腓肠肌肌皮瓣修复胫骨骨髓炎
25
内侧腓肠肌推进肌皮瓣
• 皮瓣切取后沿纵轴方向向远侧推进,用于修复小腿远端 创面。
26
• 皮瓣设计 为增加皮瓣切取的长度,以覆盖小腿远端创 面。设计时可将皮瓣长宽各增加2cm,即皮瓣后缘超过 后中线2cm,下端达内踝上3cm与创面近侧缘相连。
6
手术方法
• 临床上根据创面部位及受区修复的实际需要,采用不同 形式的腓肠肌肌皮瓣进行治疗。主要手术形式有:⑴全 蒂腓肠肌肌皮瓣;⑵岛状腓肠肌肌皮瓣;⑶双蒂肌皮瓣; ⑷内侧腓肠肌推进肌皮瓣;⑸内外侧腓肠肌联合皮瓣; ⑹内外腓肠肌肌皮瓣交叉移位术。
7
全蒂腓肠肌肌皮瓣
• 皮瓣的基部皮肤和肌肉均不切断,术中血管蒂不显露, 手术简单、安全,但肌皮瓣转移幅度较小,用于修复小 腿中、上部创面。
10
11
典型病例
• 患者男,29岁,2年前右小腿外伤致胫腓骨中下段开放 性骨折,现胫前软组织大片瘢痕,伴有窦道形成,创面 范围6cm×9cm。
12
内侧腓肠肌肌皮瓣修复胫前创面
13
岛状腓肠肌肌皮瓣
• 切断或切除皮瓣基部皮肤和皮下组织,形成肌筋膜岛状 皮瓣,可向膝上转移。若同时切断腓肠肌股骨附着部, 形成血管神经蒂岛状肌皮瓣,则旋转度更大,转移方便, 用于修复膝及大腿下部创面。
2
应用解剖
• 腓肠肌位于小腿后面浅层,以内外侧头起于股骨 内外髁后方。二肌腹下行至小腿中部与比目鱼肌 腱膜合成跟腱。腓肠肌内外侧滋养动脉位于膝关 节水平,分别起于腘动脉内外侧。再分出肌皮穿 支进入皮下组织,供应该肌及其表面皮肤。临床 上可以形成内外两个独立的肌皮瓣。内侧头肌皮 瓣切取范围上自腘窝中部,下至内踝5cm,前至 胫骨内侧缘,后至小腿正中线。外侧头肌皮瓣范 围较小,外侧至腓骨缘,远侧至外踝上10cm。
30
内侧腓肠肌推进皮瓣修复小腿远侧 创面
31
内外侧腓肠肌联合肌皮瓣
• 将内外侧腓肠肌一起切取,形成内外侧联合肌皮瓣,可 显著增加肌皮瓣切取范围,皮瓣远端可达踝部,主要用 于修复跟腱部软组织缺损。
32
• 皮瓣设计 皮瓣上部位于腘窝下方,两侧到胫骨内缘 和腓骨外缘,下端至跟腱创面近侧缘。
33
• 手术步骤 先做皮瓣上方内侧切口,将内侧腓肠肌自 胫骨内侧缘切下,寻找腓肠肌与比目鱼肌间隙,将其钝 性分开,由近向远、由内向外做皮瓣外侧和远侧切口。 将皮瓣掀起,切断腓肠肌内外侧头股骨附着部,形成血 管神经蒂岛状肌皮瓣,向远侧呈V-Y推进。其中腓肠肌 腱性部分推进后修复跟腱缺损,皮肤部分覆盖创面。
腓肠肌肌皮瓣
1
定义
• 腓肠肌肌皮瓣是以腓肠血管为蒂的组织瓣,包括两个不 同的肌皮瓣,即内侧腓肠肌肌皮瓣和外侧腓肠肌肌皮瓣。 两者基本相似,但又各有特点。内侧腓肠肌肌皮瓣较长, 是修复小腿软组织损伤最常用的肌皮瓣。外侧腓肠肌肌 皮瓣修复范围较小,修复小腿的前区或侧区。腓肠肌是 小腿三头肌之一,主要功能是跖屈踝关节。切取一侧腓 肠肌对小腿功能影响不大,因供区需要植皮,术后小腿 留有瘢痕,影响外观。
8
• 皮瓣设计 以切取内侧腓肠肌肌皮瓣修复胫前创面为例, 皮瓣基部位于小腿后上方,后缘位于小腿后正中线,前 缘与创缘边缘相连,其中无正常组织间隔,按创面大小 画出皮瓣轮廓,皮瓣远端应超过创面远端水平线3cm5cm,使其移位后能无张力覆盖创面。
9
• 手术步骤 手术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切取内侧腓肠肌肌皮瓣,患者取患侧卧位。(外 侧肌皮瓣取健侧卧位,双侧肌皮瓣取俯卧位。) 在腘窝处作皮瓣后切口,切开深筋膜,在小腿后 正中线找到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将两者牵向外 侧保护。在腓肠肌两头之间钝性分离,找到腓肠 肌内侧头与比目鱼肌间隙。该间隙为疏松结缔组 织,用手指轻易将两者分开,然后依次做前及远 侧切口。基部皮肤及肌肉不需切断,皮瓣掀起后, 向前移位覆盖胫前创面,供区创面用中厚皮片修
• 皮瓣设计 以设计内侧腓肠肌双蒂肌皮瓣修复胫前创面 为例,皮瓣前缘位于胫骨内缘,并与创面相连;后缘位 于小腿后正中线,皮瓣远端向前斜行至内踝上方,保留 内踝前方宽约4.0cm皮肤不予切断,形成皮瓣远侧蒂部。
21
• 手术步骤 近侧肌皮瓣切取方法同全蒂腓肠肌肌皮瓣。 远侧皮瓣切取时,切口在跟腱内侧,注意勿损伤屈肌支 持带及胫后血管神经束,待皮瓣游离后向前移位覆盖胫 前创面。皮瓣近侧基部的皮肤切断与否,视需要而定, 若向前推移范围小者,基部皮肤不需切断;若推移范围 较大者,则可切断基部皮肤和腓肠肌内侧头股骨附着部, 仅保留血管蒂,可增加皮瓣的前移距离。
14
• 皮瓣设计 先标明腘窝横线内或外侧半中点,此为皮 瓣旋转轴,从该点至皮瓣最远端距离,应大于至创面最 远端距离,根据创面大小、形状画出皮瓣轮廓。
15
• 手术步骤 皮瓣切取方法同全蒂腓肠肌肌皮瓣。切断 基部皮肤,游离腓肠肌至股骨附着部,必要时将该肌在 靠股骨附着处切断,皮瓣向上旋转,直接或通过皮下隧 道转移修复膝及大腿下部创面。
3
4
5
适应证
• 早期创伤所致的膝及小腿骨、关节外露,而无法 用常规方法覆盖创面者。 • 久治不愈的胫骨或股骨下端慢性骨髓炎,经彻底 病灶清除后,留有死腔和创面者。 • 胫骨和股骨下端骨不连,局部有广泛的不稳定瘢 痕,需切除瘢痕进行植骨者。 • 膝和小腿慢性溃疡以及肿瘤切除后留有巨大软组 织缺损者。 • 因外伤所致的跟腱及软组织缺损,需同时修复跟 腱及创面者。
16
17
典型病例
• 患者男性,24岁,右股骨下端慢性骨髓炎9年,膝上窦 道久治不愈,大腿前下方形成广泛瘢痕。
18
内侧腓肠肌肌皮瓣膝上转移修复股 骨骨髓炎
19
双蒂肌皮瓣
• 肌皮瓣远侧皮肤保留一定宽度不予切断,可增加皮瓣远 端血运,延长皮瓣长度,但限制皮瓣移动度,主要用于 修复小腿远端创面。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