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呐喊》自序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针对《呐喊》自序进行深入讲解。主要内容包括:
1.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了解其文学地位和创作背景。
2.《呐喊》自序的阅读与理解,分析鲁迅先生在自序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自序中的生字词、成语典故和修辞手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自序是作者对作品创作背景、动机和目的的阐述。它是理解整部作品的关键,有助于我们深入领会鲁迅先生的文学追求和社会责任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呐喊》自序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自序,了解鲁迅先生在创作《呐喊》时的所思所感,以及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写作练习让我看到了同学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然而,也有一部分同学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有些拘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类开放式讨论还不够熟悉。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组织一些类似的讨论活动,鼓励同学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他们的表达交流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同学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但有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提高。为了更好地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适时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挖掘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写一段自序,体会作者创作作品的心路历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呐喊》自序对理解整部作品的重要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其他适用于该文本的教学方法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呐喊》自序中的 经典段落,让学生感受鲁迅独特
的语言魅力和思想深度。
比较分析法
将《呐喊》自序与其他相关文本 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它 们之间的异同点,拓展学生的视
野和思维深度。
跨学科整合法
结合历史、文学、哲学等相关学 科知识,对《呐喊》自序进行综 合解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跨学
04
教学方法探讨
情境教学法在《呐喊》自序中的运用
创设历史情境
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 资料,将学生带入到《呐喊》自 序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文本。
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别扮演鲁迅及其笔下的人 物,通过表演、对话等形式,深入 体验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和思想。
语言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模仿等方式, 感受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思想表 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创意写作活动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活动目的:通过创意写作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 力,引导学生将《呐喊》自序中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自己 的文字表达。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活动步骤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1. 引导学生回顾《呐喊》自序中的关键内容和思想,激 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2. 布置创意写作任务,如“以鲁迅的口吻写一篇自传体 小说”、“以《呐喊》自序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等。
0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安
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THANKS
感谢观看
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05
学生活动设计
分角色朗读活动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意义。
(2)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3)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探讨。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2)如何评价作者的文学成就及历史地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呐喊》自序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标注文中重要词语,梳理文本脉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剖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2)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后作业及自主学习的要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呐喊》自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中思想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者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3.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读后感的内容及表达效果。
4.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表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解读文本。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呐喊》的背景和意义;(2)分析《呐喊》自序的结构和艺术特色;(3)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运用文本细读、比较阅读等方法,解读文本中的象征和寓意;(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的文学追求和民族使命感;(2)认识文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1)概述《呐喊》的创作背景和意义;(2)分析《呐喊》自序的结构特点;(3)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4)探讨鲁迅在自序中所表达的文学理念和民族使命感。
2. 教学重点:(1)理解《呐喊》自序的结构和艺术特色;(2)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感悟鲁迅的文学追求和民族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的解读;2. 鲁迅文学理念的理解和把握;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呐喊》;(2)阐述《呐喊》自序的重要性。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呐喊》自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文本内容,分享阅读心得;(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组织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4. 文本解析:(1)分析《呐喊》自序的结构特点;(2)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探讨鲁迅在自序中所表达的文学理念和民族使命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2)强调鲁迅的文学追求和民族使命感。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鲁迅文学理念的理解;3. 推荐一篇关于《呐喊》的评论文章,并进行简要分析。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分析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多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文学事业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文学观,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
(2)分析鲁迅在自序中的观点和态度。
(3)品味鲁迅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复杂思想。
(2)文本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引导学生关注自序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序,注意理解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作品。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疑问,梳理文本脉络。
5. 案例分析:分析文本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文学事业的热爱。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的文学观和民族精神。
四、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鲁迅文学观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等。
4. 学生对鲁迅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5. 学生对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树立情况。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分析《呐喊》自序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探讨鲁迅在自序中表现出的文学理念和创作动机。
(3)了解《呐喊》小说集的特点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特点。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文学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探讨。
(2)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现实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呐喊》自序2. 教学重点:(1)掌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特点。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3.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作者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人性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阐述《呐喊》自序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作品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解析作品的主题思想,阐述作者的民族意识和人性探讨。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幽默讽刺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举例说明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感悟。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阅读更多鲁迅作品,关注现实,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及回答问题的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了解教学效果。
《〈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初中阶段我们学过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不仅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而且交待了作者一段重要的心路历程——弃医从文,之前之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还有哪些重要阶段?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自序》,对鲁迅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呐喊〉自序》是作者为自己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
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二、明确学习重点1、从鲁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入手,梳理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研读,扣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理解呐喊的缘由和目的。
三、整体感知下面请大家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浏览课文:1、序言中交代了作者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的那些重要阶段?2、理解呐喊的缘由和目的要抓住那些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浏览是快速阅读,择其精要,要求大家读完全文用时不超过5分钟)四、梳理脉络1、明确作者人生经历的四个阶段:(请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选择学医——弃医从文——寂寞苦闷——振作呐喊2、抓住重点句子,明确作者选择学医和弃医从文的目的。
3、教师简要概括作者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摸索与探求——反思与抉择——反省与酝酿——超越与升华4、衔接过渡教师提问:作者呐喊的缘由和目的是什么?过渡到下一环节。
五、重点研读1、学生找出重点段落,抓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自主研读。
2、研读第一段:在朗读的基础上,扣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不能全忘却”的“梦”的含义。
(步骤:读—找—交流)点拨:鲁迅的“不能全忘却”的“梦”指他救国救民的理想和愿望。
3、研读第七、八两段:朗读讨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寂寞”的含义。
步骤:朗读—讨论—引导—交流—小结引导:寂寞不是鲁迅的专利,古来文人多寂寞。
爱国诗人屈原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寂寞;诗圣杜甫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分析《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掌握自序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自序的内涵。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自序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情怀,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认识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作用,培养关注现实的写作态度。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个人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自序的艺术特色,如讽刺、对比、象征等。
3. 自序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观点和创作理念。
2. 自序中涉及的复杂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的分析。
3. 如何将自序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2)设计教学活动,准备课堂提问。
(3)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 学生准备:(1)预习《呐喊》自序,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2)搜集相关资料,增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提问:同学们对《呐喊》自序有什么了解?请大家分享自己的预习心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自序,理解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阅读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自序的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自序的背景、主题思想。
(2)分析自序中的讽刺、对比、象征等手法。
5. 实践拓展(1)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尝试运用自序中的手法。
(2)分享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自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分析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3)掌握自序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自序;(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自序进行分析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的爱国情怀和改革精神;(2)认识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3)树立正确的文学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1. 《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 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3. 自序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在自序中复杂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2. 自序中的象征主义和讽刺手法;3. 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2)引导学生关注自序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序,理解大意;(2)布置思考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序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在自序中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评价:(1)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自序进行分析评价;(2)教师点评,总结自序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2)举例分析其他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鲁迅的爱国情怀和改革精神。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呐喊》自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关系的看法。
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呐喊》自序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鲁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把握。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分析评价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学概念和观点。
(3)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文本中的观点,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阅读兴趣。
(2)领略鲁迅先生的文学情怀,树立正确的文学观。
(3)学会关注社会现象,勇于揭示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
(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观点和创作动机。
(3)欣赏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深奥的文学理论和观点的理解。
(2)鲁迅先生独特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技巧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阐述《呐喊》自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呐喊》自序,理解文本内容。
(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重要的文学概念和观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析:(1)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讲解文中涉及的重要文学理论,帮助学生理解。
5. 创意写作:(1)让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观点,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2)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3. 推荐一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方法和效果。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 针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鲁迅先生的文学观点的理解程度。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分析《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4. 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呐喊》自序的背景和意义。
2.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3. 《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
4. 鲁迅及其作品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重点1. 《呐喊》自序的背景和意义。
2. 《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
3. 鲁迅及其作品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
2. 鲁迅及其作品的鉴赏方法。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进行分组讨论。
3. 鉴赏法:组织学生欣赏鲁迅的其他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 讲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和意义。
3. 分析《呐喊》自序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精神内涵。
4. 讲解《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如讽刺、幽默、象征等。
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呐喊》自序艺术特色的看法。
6. 总结讲解内容,强调鲁迅及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篇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鉴赏,并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受。
8.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指导。
9.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讨论和考试等方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呐喊》自序及相关鲁迅作品选集。
2. 参考资料:鲁迅生平和思想研究、现代文学评论等相关资料。
3. 教学设施: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七、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制作教学PPT。
2. 上课时间:根据学校课程安排,确保教学时间充足。
3. 教学进度: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案设计,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
《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背景介绍《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由于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不仅需要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这个时期文化背景,还需要在阅读中领悟作品的内涵,深刻掌握人物形象与社会形态的关系。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鲁迅先生的《呐喊》的自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背景以及文学思想。
正文《呐喊》自序是鲁迅先生为自己作品的序言,从这篇序言中我们可以了解鲁迅先生作品的想象力和艺术特征,也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与本书创作相关的历史和思想背景。
鲁迅先生在这个自序中,首先谈到了他的创作背景。
他的创作背景与时代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更与鲁迅先生的生命历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在这里写道:“几经波折,随遇而安,事实上是闲居。
”这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作家在文学创作之外,更需要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从每个人的角度出发,更好地感受生命的意义。
其次,鲁迅先生也给读者们提出了本书的主题。
他在这里指出:“我们的主题,都是关于这百年奇葩溃落之因,和因而不能不干涉的民族命运的关系。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写作是要深入探究中国近代史的内在规律,通过小说的创作,直面社会的残酷现实,关注中国民族的命运以及社会的变革进程。
在本书的关键思想上,作者鲁迅先生跳脱了当时文人的残破懈怠、洋泼鬼神的陷阱,力求把国民的危难表现得更加生动而具体。
他不仅要关注中国民族的命运,更要关注个体在这个时代的意义。
他通过小说的创作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人们更加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地位。
结论通过对《呐喊》自序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的文化思想和人生观,并通过这部作品更加深入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内涵。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呐喊》自序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呐喊》自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3.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二、学习过程:1.导入前面我们学了汪曾祺先生写作的《北京胡同》,大家还记得汪曾祺先生是为何写这篇文章的?为摄影艺术节《胡同之末》写作的序。
今天我们要和大家学习的课文《〈呐喊〉自序》也是一篇序,与前面所学的文章不同的是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小说集所的,属于自序。
2.出示目标学习本文,主要有三个目标。
出示投影片。
3.学习过程课前已经要求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大家说说看看,有没有预习。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是为自己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呐喊”是什么意思?大声呼喊的意思。
鲁迅先生是要为谁呼喊呢?课文中有没有答案?请大家快速地找一找。
学生找出并读。
(投影幻灯片)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提问:由这句话可知,作者他是在给一些猛士呐喊助威。
那么,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一下。
提示:同学们初中阶段曾经学过鲁迅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是针对什么而写的,作者针对少数人的一些错误论调,提出了什么样的见解。
明确:(1)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2)(出示幻灯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呐喊》自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呐喊》自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呐喊》自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呐喊》自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近些年,我们的教育让很多人忧虑:学生变得越来越笨,文化水平下降,考试成绩不断下降,人们认为,这是学习方式和教育的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呢?《呐喊》自序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于教育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了解《呐喊》自序,可以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呐喊》这一文学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和认知教育的重要性。
在这篇作品中,鲁迅描写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愚昧,反映了中国人民长期受到压迫和剥削的不幸遭遇。
在文中,鲁迅特别强调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他批判了这一社会风气中对知识和教育的轻视、对学习的懒惰。
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落后的根本原因是过去的封建统治阶级那种反动的腐朽的教育,使广大人民长期处在无知和奴役中。
这样的阅读和分析,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和了解到知识对我们的人生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呐喊》自序中的描述,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鲁迅在自序中特别强调了自己的学习历程,说明了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养成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可以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鲁迅认为,学习是需要投资的,投资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掌握知识,优秀的思维和好的文章才会出现。
学生们在阅读和分析中,可以感受到和理解到知识的累积和提升的过程,并且可以掌握到最佳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使得知识可以更好地被掌握和消化,从而开启学生的学习之路。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探究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表现的崇高的品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性格和情感识别。
在这篇自序中,鲁迅表现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勇于捍卫真理、为了奋斗而牺牲的一生的品格。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篇七)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一、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思想发展过程,学习鲁迅追求真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材料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并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如下能力:1、主动、全面的探究知识的能力。
2、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在网上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网上的有效信息,写一篇有深度的分析鲁迅及其作品的文章的能力。
5、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和收集的有效信息,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6、有创意地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并进行充分的诠释的能力。
学习指导: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本文是鲁迅先生为自己1918-1922年写的短篇小说集(共14篇)写的序言,记叙了作者思想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
学习本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读全文,概括出鲁迅先生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概括段意可借助复句分析和句间关系及语法分析等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认识第一段及倒数第二、三、四段各句关系或复句关系;然后借助表示地点的词语以及承递性的语句,列出全文提纲。
)2、了解“序”的文体特点,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前提下,结合本文的文体,结合重点语段,概括出鲁迅先生创作小说并命名为《呐喊》的由来。
3、理解文意时,可结合初中学过的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故乡》等,对重点语段要细加揣摩,并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质疑解难。
4、课外阅读《呐喊》中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等,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二、抓住特点,突出重点《〈呐喊〉自序》是一篇很不寻常的序文,为什么呢?一方面是指它的内容十分重要,还指它在写法上很有特色,抓住特色,就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
1、统一笔调下的组合式结构:从全文结构看,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按年代先后叙述他先有志于医学而后又弃医从文的一段经历,是他自传的一个片断;后一部分,写的是《呐喊》集中小说创作的经过,用了散文的形式。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和意义。
(2)分析鲁迅在自序中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态度。
(3)掌握自序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自序的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自序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的文学情怀,树立正确的文学观。
(2)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3)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呐喊》自序的背景和意义。
2. 鲁迅在自序中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态度。
3. 自序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三、教学难点1. 鲁迅文学观念的理解和运用。
2. 如何从自序中提炼出重要观点,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呐喊》自序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让学生自读《呐喊》自序,理解大意。
3. 讨论:分组讨论自序中的重要观点和概念,分享心得。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鲁迅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态度。
5. 实践:让学生结合自序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6. 总结: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呐喊》自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 结合自序中的观点,分析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析和实践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2. 作业质量: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对文本的理解、心得体会和现实问题分析的深度。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检查学生对《呐喊》自序内容、鲁迅文学观念和创作态度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考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如是否需要调整讨论题目,或引入更多互动环节。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人物性格。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学的情感。
(2)认识文学的社会作用,树立正确的文学观。
(3)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1. 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暗示手法。
2. 鲁迅文学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概述《呐喊》自序的创作背景。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呐喊》自序,理解作品内容。
(2)分组讨论,总结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欣赏与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暗示手法。
(3)品味鲁迅先生的幽默与讽刺。
4. 拓展延伸(1)介绍《呐喊》其他篇目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呐喊》其他篇目,加深对鲁迅文学思想的理解。
5. 总结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呐喊》自序,巩固知识点。
3. 选择《呐喊》中的另一篇作品进行阅读,分析其艺术特色,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熟练掌握《呐喊》自序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学生能够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进行文学鉴赏。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价值。
2. 使学生掌握《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3. 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问题,提高思想觉悟。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 时代背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矛盾尖锐,民众疾苦,鲁迅以文学为武器,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呼唤民众觉醒。
3.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阐述创作《呐喊》的动机、经过和目的,表达了对民众觉醒的渴望和对社会改革的追求。
4. 重点句子解析:a. “我在这里要说的,只是在我写作《呐喊》的时期内,我所见到的一些事情。
”b. “我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木偶人,被一种力量牵着走,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说话。
”c. “我既然觉得群众是伟大的,我就不能不为了他们而写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2.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文学追求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和重点句子。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呐喊》自序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3. 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 讲解《呐喊》自序的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
3. 分析《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4. 解析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组织学生讨论,探讨《呐喊》自序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课后作业:1. 阅读《呐喊》中的一篇短篇小说,体会鲁迅的文学风格。
2.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呐喊》自序的理解和感悟。
3. 调查身边的同学,了解他们对鲁迅作品的了解程度,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写作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问题,提高思想觉悟。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分析鲁迅在自序中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动机;(3)掌握自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自序;(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评论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的文学热情和民族责任感;(2)认识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启示作用;(3)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学观念;2. 鲁迅的文学创作动机和自序的文学价值;3. 自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鲁迅文学观念的理解和分析;2. 自序中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评论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呐喊》自序;2. 参考资料:鲁迅生平和创作背景、相关评论文章;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自序的内容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自序,了解其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自序中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动机;(3)鼓励学生思考自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自序中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动机;(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分享讨论成果;4. 课堂讲解(1)讲解自序的背景和作者心情;(2)分析鲁迅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动机;(3)阐述自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5. 实践与拓展(2)鼓励学生阅读《呐喊》其他作品,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3)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宽学生视野。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3、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设想】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用具】PPT课件【教学过程】1)导入:投影“两本小说,一座丰碑”并提问这幅与鲁迅先生有关的联对中的两本小说和一座丰碑分别指什么?(明确:两部小说即《呐喊》、《彷徨》;丰碑即这部小说的意义:其中《呐喊》是鲁迅先生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现代文学和现代现实主义的坚实的奠基石,在文学史与现实中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大家想知道《呐喊》这部小说集的创作动机和创作历程吗?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的《呐喊》自序。
2)投影鲁迅先生简介与《呐喊》中包含的一些经典篇目如:《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社戏》等。
3)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自读课文a:圈画出生字生词;b:找出鲁迅创作《呐喊》自序的契机是什么?明确:金心异(钱玄同)的来访。
①提问:金心异来访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约稿。
这两位文化巨人的一次对话所撞击出的火花足以载入史册,同时一位不世出的文学家也于此诞生。
②找3位学生分角色朗读11~21自然段提问:金心异来访时鲁迅正在干什么?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明确:抄古碑 (消极、沉默、寂寞)提问:鲁迅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状态?明确:联系当时中国的现状(军阀割据、生灵涂炭,侵略者虎视眈眈,时刻伺机瓜分中国,而鲁迅作为一个激进的青年,一个文弱书生在强权面前是那样的无能为力。
所有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顿时灰飞烟灭。
提问:金心异约稿成功了吗?明确:成功了,金心异说服了鲁迅。
提问:在鲁迅与金心异那段堪称经典对话里面提到了几个颇为隐讳的字眼,如:“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和“大嚷起来”引导学生讨论它们各自象征了什么?明确:(投影) 铁屋子——黑暗的、禁锢极为严密的就中国熟睡的人们——愚昧、麻木的国民大嚷起来——唤醒民众而发的呐喊4)提问:金心异的来访是不是鲁迅创作《呐喊》的主要原因?明确:不是,金心异的来访只是鲁迅创作《呐喊》自序的主要契机与动机,鲁迅创作《呐喊》自序主要原因还和那破灭的三个“梦”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呐喊》自序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时间:2005年11月23日下午
班级:高一(8)班
授课人:陈恩华
课题:《呐喊》自序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明确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
3、体会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鲁迅先生的文章,从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最主要的是,要学习他“针砭时弊”,“揭示病根”的务实文风,学习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骨气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这应该是可以贯穿和落实到鲁迅先生所有文章的教学中。
具体到本文而言,我们认为,应将重点放在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这一问题的探讨上,在引导学生阅读本文时,深入思考,探讨分析,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则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教学方法:点拨、讨论、讲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提起鲁迅先生,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同学们
在初中时学过他的哪些小说?(《故乡》、《故乡》、《孔乙己》等)大家知道这些小说选自哪一部小说集吗?(《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
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
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板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明确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
3、体会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鲁迅生平(照片)
1、照片简介
2、鲁迅年表
年份::::事件::::
1881农历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
1893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重病,家产中落。
1898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1902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6与朱女士结婚,复赴日本,中止学医,研究文艺。
1909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1918~1936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创作源源不断。
1936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于上海病逝。
三、课文解读(多媒体运用)
教师:无论是伟大的领袖还是平凡的百姓都有自己的梦想,那么,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梦想吗?(有)好,我们先来欣
赏一下鲁迅的一首诗---《梦》。
1、鲁迅的《梦》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
”
颜色许好,暗里不知;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
暗里不知,身热头痛。
你来你来!明日的梦。
---《梦》
说明:这里的“梦”是指一种憧憬、一种希望、一种理想。
在“那风雨如磐”的黑暗年代,各种各样的人,做着各
种各样的“梦”。
但这一个又一个的“梦”不是“黑如墨”,就是“墨一般黑”,没有什么不同。
身在黑暗中,什么都看
不见,就象在没有窗户的“铁屋子里”,身热头痛,快要被
闷死了。
鲁迅在这里为什么这么说呢?鲁迅究竟有过什么样
的梦呢?好,下面我们来看鲁迅的好梦.
2、鲁迅的好梦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
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
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
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1)“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有哪些?
--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
(2)鲁迅曾经学过医,凭着鲁迅的聪慧与勤奋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医,可鲁迅为什么最终弃医从文了?(《滕野
先生》:看录象,)那当初又为什么去学文呢?(救治象他
父亲那样的人;日本明知维新促进了日本的发展)
(3)大家知道,梦想总是美好的,但如果你们的梦想在突然间都破灭了,那么此时你的内心感觉如何呢?(痛苦、
失望、寂寞)
当然,我们的鲁迅先生也不例外,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演讲中就曾说道:“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
路走。
”
3、鲁迅的寂寞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独叫喊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
反应…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
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
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维新不成,学医不就,治文不遂,三大美梦的无情破灭,使鲁迅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爱国热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之中。
(1)、说说鲁迅在这里的寂寞具体是指什么?
鲁迅先生所说的寂寞是指奋斗者苦于找不到变革现实的
途径而产生的愤懑与彷徨,是战士们在精神上的孤独。
(2)、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自己人生旅途中可能存在的寂寞?
寂寞不是鲁迅的“专利”,古来圣贤皆寂寞。
爱国诗人
屈原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寂寞,
亡国之君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的寂寞,即便是豪放的李白,也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寂寞。
可以说,没有寂寞,李白成不了“诗仙”,李
煜当不是“词帝”,屈原留不下名传千古的《离骚》,鲁迅
也写不出振聋发聩的《呐喊》。
由此可见,寂寞别具一番魅力,它可以教会我们正确认
识自我,调整自我,实现自我,最终超越自我。
作为跨世纪
的一代青年学生,大家应该直面而不是回避寂寞,应该战胜
寂寞而不是被寂寞打败。
(3)鲁迅是怎样面对他的寂寞的?一蹶不振?还是?好,我们来看他的两首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
4、鲁迅的呐喊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
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
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
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
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
希望。
”
寂寞并非消极,鲁迅在美梦破灭之后,救国救民的志向
并没有泯灭,他坚信“希望在于将来”。
(1)、首先大家如何理解这段话中的“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
“铁屋子”用来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愚昧、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用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2)鲁迅看到了希望吗,如何理解这里的希望?
我们可以结合《故乡》里最后几句话来理解这种“希望”。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通过以上关于鲁迅先生好梦、寂寞、呐喊经历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他的
《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
以我血荐轩辕.”
四、内容小结
鲁迅先生在创作《呐喊》之前,到过哪些地方?产生过
哪些想法?
南京学医救国好梦
仙台从文救国
东京精神寂寞寂寞
北京奋起呐喊呐喊
生活经历思想经历
通观全文,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很清晰了,那么是什么呢?
--“(好)梦”、“寂寞”和“呐喊”
四、扩展延伸
1、我们来谈谈鲁迅
(1)你喜欢鲁迅先生吗?
(2)你最喜欢鲁迅先生的哪部作品?
(3)请用一句话评价一下鲁迅先生?
2、鲁迅的伟大
自己背着固袭的重担,掮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鲁迅
我…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下去,以伺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鲁迅
孔夫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
---毛泽东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