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研究2017年度发展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管理研究2017年度发展报告

全文共5681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统计

1.刊物转载量排名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学校管理》共转载论文226篇(其中有1组笔谈性质的文章由4部分组成,这里计为4篇),分布在74种刊物上。其中,《中小学管理》《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科学研究》等15种刊物的转载量排在前7位,占转载论文总数的50.44%(见表1)。

2. 作者单位情况统计以转载论文第一作者的单位统计,60.62%的论文作者来自高校(包括本、专科院校),17.70%来自中小学校,14.16%来自教育科研单位,

3.54%来自新闻出版部门,1.33%来自政府机关,2.65%来自其他机构。

按照第一作者单位的发文数量排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20篇)、北京师范大学(14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8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8篇)。

3. 作者合作情况统计在226篇文章中,58.41%的文章由一个作者独立完成;有94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合作完成,占总数的41.59%。

4. 基金项目文章统计在转载的论文中,有95篇属于基金项目论文,占论文总数的42.04%。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论文占11.06%,省部级基金项目论文占23.45%,其他基金项目

论文占7.52%。热点

1. 未来学校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推动教育模式、方式、方法的深度变革。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需要大量个性化、创新型的人才,以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传统教育体系难以支撑这一需要。重新设计学校,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挑战,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也成为2017年我国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未来学校关注的重点不是单纯的教育信息化,而是新技术支持下的系统性变革。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个性化是未来学校的基本特征(范姜颐,第8期)。

(1)学校管理:智能化、扁平化未来的学校将打破固化的组织形态,采用弹性的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精准管理服务(曹培杰、王素,第8期)。人工智能将在维护校园安全、辅助教师教学、变革学习范式以及优化学校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学校管理将更加智能化(周宝、杨现民,第11期)。同时,作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与社区、家庭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开放多元的办学格局(曹培杰,第2期)。

(2)培养目标:关注核心素养未来学校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尤其是创新、批判、沟通与合作等高阶思维能

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严文蕃,第8期;张生,第8期)。

(3)课程与教学:个性化、多元化未来的课程将跨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重视课程整合。在线课程、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习资源共享,学习内容走向定制化、个性化。学习方式趋向泛在多元,重视在项目实践中实现深度学习。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教师可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测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征,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推送方案,探索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差异化教学策略(曹培杰,第2期;张治、李永智,第12期)。

(4)教师角色:信息的加工者教师角色呈现结构性转变,教师的主要职责已经不再是传递信息,而转变为对信息的加工和链接。他们帮助学生对碎片化知识进行整合,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掌握学生学习过程的相关数据,并据此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杨晓梦,第8期)。

(5)学习空间:智慧灵动未来学校将实现虚实结合,把刻板单一的教室变成智慧灵动的学习空间,把单调乏味的学校建筑打造成温馨宜人的育人环境,更好地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曹培杰、王素,第8期)。

2. 学校特色在政策的推动下,当前许多中小学校都在大力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但在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研究者认为,学校特色建设未必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具体表现为现实中学校的“被特色”、学生的“被特色”。基础教育的根本特点是基础性、是学生素质的共性要求,学校特色建设不是学校的根本工作(褚宏启,第12期)。有研究者认为,在绩效思维下,特色学校建设过分强调“短平快”的“硬”建设,使特色学校成为时髦项目或装备的展览馆(廖文,第12期)。还有研究者指出,一些办学者一味地崇拜特色,搞花架子,忘却了作为学校的核心事务以及作为办学者的教育使命(林卫民,第12期)。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诸多问题,与人们对学校特色的认识混乱有关。比如:过于强调特色的差异性,导致校长将重心放在“差别”的孤立打造和苦心追逐上;过于强调特色的整体性,导致特色建设难以落到实处。研究者认为,学校特色不是随心所欲的办学主张,更不是标新立异的自我标榜,而是基于教育立场对客观基础的准确把握和独特体现(石中英,第12期)。与众不同未必能成为特色,只能说是形成特色的基础。能不能成为特色,要看“三个度”,即标准度、贡献度和显示度。特色是一个质量概念,应在提高质量意义上追求办学特色(邓友超,第12期)。

学校特色发展下一步怎么走?有研究者认为,只有以课程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切入点和核心载体,学校特色才能真正在学校系统中生根发芽(范涌峰、宋乃庆,第10期)。还有研究者提出,未来学校特色建设的另一种选择是从实体走向虚

拟,强调学校提供的资源库的特色。虚拟特色的共享性,有助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特色”(段会冬,第11期)。

3. 小规模学校当前,我国乡村小学超五成是不足百人的小规模学校。这些小规模学校不仅面临着办学条件困境、师资困境和生源困境(徐笛,第5期),而且社会对这些学校缺乏应有的信心和信任(鲍传友,第8期),导致这些小规模学校“小而弱”“小而差”。

邬志辉认为,城镇化是个渐进的过程,农村生源只可能“缓慢上移”至城镇,加之部分教学点交通情况难以迅速改变,乡村小规模学校将长期存在(陈鹏,第5期)。如何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小规模学校?研究者认为,一是重树信心。小规模学校虽然有不利因素,但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便于开展小班化教学,师生关系密切,乡土文化和自然资源丰厚,与社区、家庭的关系密切等(杨东平,第5期)。二是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改变单纯以学生数确立办学经费和教师编制的做法,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形成动态的经费拨付机制,增强小规模学校的经费管理权(周兆海,第11期)。依据班师比配编教师,设置机动编制和农村学校附加编制,并切实提高教师待遇(金志峰等,第10期)。与地方高校合作,定向培养全科型教师,满足小规模学校的师资需求(赵丹,第5期)。三是促进小规模学校的内生性发展。小规模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