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德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的德育
作者:陈杰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年第10期
摘要: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讲究德育,但现在的德育工作面临着一些困惑,道德发展水平滞后于物质发展水平,道德评价体系混乱,德育地位的降低让德育现状令人不太满意。理想的德育应该是“育心”的教育,是多元教育,是活的教育。
关键词:古代德育;心育;活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0-0164-02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1]古代统治者把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称为“教化”,就是通过教育,化道德规范为德行,化“他律”为“自律”。[2]
我国古代儒家讲求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等,“言传身教,尊师爱生”也是古代德育中重要的一项。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其实强调的是教师要以身作则,正己正人以达到“身教”。中国古代教育中一直很重视“尊师重道、尊师爱生”,提倡学生尊敬教师,教师爱护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孔子热爱学生,关心弟子,因材施教,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孔子死后,学生们在孔子墓旁搭起草房,守丧三年,分别时痛苦难舍。子贡不忍离开,又独自住了三年。子贡说:“夫子之不可及,犹天之不可阶而登也。”(《论语·子罕》)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其创始人墨子也强调尊师爱生,墨家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师徒关系,已上升到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程度。墨子和他的学生们在纷乱的战国时期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学生追随墨子“赴汤蹈火,死不旋踵”,这种师生关系是在同生死、共患难中逐步建立起来的。[3]可以说中国古代德育教育是有它的成功之处的,它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巩固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前进,维护了民族的统一。
而再看看今天的德育,不免让人担心。
1.道德发展水平滞后于物质发展水平。当今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物质的丰富并没有带来精神的富足,社会上一些人一味的追求金钱、利益、地位,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我们的德育工作产生了不良的影
响。不良的风气影响到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如今不仅是一般学生道德发展水平令人担忧,就连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在社会大的背景影响下道德水准也出现了滑坡,如“范跑跑”之流,给德育教育敲响了警钟。
2.道德评价体系混乱,道德判断差异性加大,德育难度加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师正面的道德教育,可是一出校门,就进入到复杂的社会中,当今社会上一些不良信息必然会对其产生影响,再加上回到家中父母的一些不正确教育,往往令学校德育收效甚微。因此才会有这样的说法:学校教育一天,不如出校十分钟。这种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
3.德育地位的降低。我国古代对人才的选拔向来是“德才兼备”,因此德育与智育才有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于更看重德行。如汉代的“举孝廉”,这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当今,我们的教育虽然也讲德育,但在高考指挥棒下,智育占了主导地位,德育只是作为了智育的陪衬。此外,德育方法的落后也是造成如今现状的另一原因。如今学校德育工作大部分仍然是以说服教育为主,纪律惩罚为辅。这种德育方法在现今的社会条件下难有成效。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笔者认为理想的德育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理想的德育是“育心”的教育。德育与智育有着本质的区别,智育是以提高学生智力水平为目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①德育应该是一种心灵的教育,情感的熏陶,人性的熔炼。
德育是“心育”而不应该是“形育”,学校在进行德育时往往更多的是通过规范学生行为教育,以说教、惩罚等手段,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比如现在学校一般都要求学生仪表整洁,不能穿奇装异服和佩戴首饰,不留长发等,为此一些学校校长、主任亲自上阵,每天堵在校门口检查学生仪表,每星期一次到班级抽查,并且对抓到的学生点名批评,限期改正,可是即便如此也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是一个审美观的问题,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眼中的奇装异服,在学生眼中就是新潮,就是时尚,简单的靠说教、惩罚当然难以奏效。我们应该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对美的认识。
“心育”中教师的良心是德育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的良心属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和调节机制。”②现代德育中对教育者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教师良心,还要公正,正是“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获得学生的尊敬。
第二,理想的德育是多元教育。德育绝不是学校一方面的工作,它应是三位一体的,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合力,而不应是方向偏差,甚至互相抵消。要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就不能仅仅只看经济效益,对于社会各种媒体的低俗文化要加以清除,给未成年人学生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理想的德育是发展的教育,活的教育。德育应与时俱进,首先是在手段上,现在学生通过手机、网络获得信息,受到影响,我们的德育工作也要占领这个新的领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流。其次是在德育思想上要发展,德育的对象是人,是成长中的学生,行为模式的灌输只会扼杀心灵的成长,换来怀疑与对抗。理想的德育应该是活的德育,我们不妨设置一些“海因茨难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辩论、选择,相信经历了成长的阵痛,学生们一定能获得心灵的滋养。
《周易》曰:“君子以振民育德”,德育工作不仅关系到人的品德高下,更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荣辱兴衰,正所谓: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杜时忠主编.新世纪新师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5]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