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件(共36张PPT)
(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约前1600年——前1046年)
(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前476年)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2年——9年) (25年——220年)
第16课 三国鼎立
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 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1.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孙、刘 2.采取火攻,战术得当
3.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曹操
水战,水土不服。
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 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动 脑 筋:
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 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 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多方面延揽人才,使
江东的统治日益巩固。
第16课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比表
名称
时间
交战 双方
结果 影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00年 208年
为统一北 曹操—袁绍 曹操胜利 方奠定了
基础
曹操—孙刘
曹操失败
为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三、三国鼎立
1、三国建立的背景: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 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 一;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又占取 四川、云贵地区: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 延伸到福建、广东、胡南、湖北。这样, 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 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刘备简介
刘备:祖先是西汉宗亲,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预习提纲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官渡之战曹胜袁败的原因: 袁绍:骄傲轻敌;拒绝正确意见。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重用人才;进行屯田,增强经济实力;战术得当,火烧乌巢屯粮处。
3.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统一时机不成熟。
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军心涣散;东风南起。
孙刘联军:联合抗曹,诸周协力,战术正确。
二.三国鼎立 2.三国鼎立:开始于220年,最终形成是222年。
3.230年,吴国 派将军卫温到达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是台湾与内地联系的最早记录,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知识梳理一、官渡之战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
采取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生产,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战争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战争结果:袁绍失败。
(以少胜多)战争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战争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战争结果:曹操失败(以少胜多)。
战争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三国前:曹操扫平关中统一北方。
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和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又抢夺了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
蜀: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吴: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魏: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
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共33张PPT)
1.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1)政治上,面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曹操取得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地位。
(2)农业生产上,他招募流民屯田,有组织地把战乱中荒 废的土地重新开垦耕种,发展农业生产,使曹军的军粮有了 保证,力量不断壮大。 (3)军事上,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过一道道袁军防线,直插乌巢,将袁军 军粮全部烧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
官渡之战形势图
乱。曹操全军出击,大获全胜。官渡之
战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方法技巧 编写歌谣记忆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政局乱,军阀盘踞并混战。 河南曹操有计谋,挟持皇帝名义占。 招揽人才施屯田,组织流民从生产。
黄河以北有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
赤壁之战形势图
方法技巧 编写歌谣记忆赤壁之战。 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 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
孙刘联军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
三国鼎立 1.天下三分 曹操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 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占取四川、 云贵地区 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抢夺了刘备在湖北、 湖南的势力范围
军不习水战
影响 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中,曹操兵败的原因有哪些?
项目
曹军
孙刘联军 据江自守,谙习水战
地理因素 长途远征,不熟悉水战 政治因素 荆州初并,统治未稳
长期经营,统治稳固 凭借天堑,巧用火攻
战略战术 船舰相连,战略失误
官渡之战后,曹操决定南下,一举统一全
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军 阀割据局面暂时结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 而言,这是一种进步。 (2)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
七年级历史16课 附答案解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201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真人秀节目,该节目通过记录现代人重现古代技术与工艺过程,实现现代人对古代匠人的理解。
节目以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综合性科学技术书籍的名字命名,你推测这部书应该是A.《天工开物》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D.《齐民要术》【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重现古代技术与工艺过程”“重要的综合性科学技术书籍”,结合课本所学,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深入到工农业生产现场,进行调查和探索,写了《天工开物》。
书对我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后来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项符合题意;《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B项不合题意;《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C项不合题意;《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2.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影响。
下列哪一情节不可能出现在这四部名著中A.孔明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B.卖油郎独占花魁,灌园叟晚逢仙女中C.宋江智取无为军,张顺活捉黄文炳D.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不可能出现在这四部名著中”是提示信息。
依据课本所学,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和《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
卖油郎独占花魁,灌园叟晚逢仙女中是冯梦龙《醒世恒言》的情节,B项符合题意;孔明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A项不合题意;宋江智取无为军,张顺活捉黄文炳是《水浒传》中的情节,C项不合题意;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章节,D项不合题意。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教案你知道怎么写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教案吗?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精品教案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知识与技能: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指导学生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09沈阳)我国出现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最早是在:
A.秦B西汉早期. C东汉. D.西汉后期
答案:1C.2.D3.B 4.C5.B6C
二.非选择题〈见探究71页开放性作业第7题和第8题〉
制造出最早的纸
教后反思
东汉
制成蔡侯纸,改进了造纸术
问题2;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我们亲眼从电脑或电视中目睹过,你能给同学们谈谈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造成的危害吗?你是否联想过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时期,人们对地震有哪些认识?是谁不信鬼神立志探索地震之谜发明了地动仪?
问题3:①如果将地动仪放在北京博物馆,测量新疆南疆地区发生的地震,内布铜柱导向哪个方位?②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试分析地动仪的发明有何意义?
师在相互讨论,自主阐述观点的基础上总结:造纸术主要传播出去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生:在教材88页第一段标出答案
师: 这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名著。隋唐时,长期被朝鲜、日本等国家作为教科书使用,对中国和东方数学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生:对地震的危害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得知古代人们以为是神灵主宰,树立生对地震的正确认识即它是自然的地质现象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丝绸之路(2016人教版)(29张PPT)
丝绸之路
大月氏(dà ròu zhī ) 思考: 1.汉武帝招纳的贤才要 去哪? 2.视频中有人认为,去 此地“只怕有去无回, 比登天还难”,为什么?
了解西域
丝绸之路
诗句中的西域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塔里木盆地中有世界 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 漠,“塔克拉玛干” 在突厥文里意为“只 能进入,没有出来的 地方”。
板块小结
丝绸之路
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张骞出使西域
(走在古丝路上的官人)
不辱使命、开拓进取的精神之路
(设置西域都护)
制度保护
汉朝管辖西域 军事保护
为汉与西域的和平交往 奠定了基础
丝绸之路
第二板块: 凝铸之路
粟特商人
玄奘(唐朝) 丝绸之路线路图
图游丝路
欧洲
丝绸之路
西亚
中亚
今新疆地区 长安
结合地图,参照课本93页正文部分,尝试说出丝路的 路线(说出起点、终点、所经过的主要地区)
海归冬兰:做丝路文化的传播使者
冬兰放弃国外生活,和丈夫一起回到家乡,创办了新疆兰派服饰有 限公司,将时尚元素与民族元素融合,用服饰讲述锡伯族独有的民 族文化。虽然创业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冬兰创业的路还要走 很远。“不知不觉挑起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担,我不后悔,我只有 一个愿望,就是让我们优秀的锡伯民族文化走出新疆,走出中国, 走向世界。”
自主学习
(结合课本91.92页内容,填充以下表格)
丝绸之路
次数
时
间
目
的
成果
一
公元前 138年
联络大月氏, 夹击匈奴
了解西域的地理环境 和风土人情及同汉朝 来往的愿望
二
公元前 119年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三个方面的发展。
科技方面,包括农学、医学、天文历算等领域的进步;建筑方面,主要介绍了故宫和明长城等代表性建筑;文学方面,则以《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为代表,介绍了明朝文学创作的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状况,认识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明朝这一历史时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建筑和文学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这些领域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入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发展状况,认识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发展状况。
2.教学难点:科技、建筑和文学领域的发展特点及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实例,营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课件,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_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1、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
最早记述了人体解 剖知识和血液循环情况, 并系统论述了养生的基 本原则。 直到今天还是中医 学习的经典。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 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 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 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 我国中医治疗的基础。后 世尊称他为“医圣”。
《伤寒杂病论》书影
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12世纪(欧洲) 8世纪(西亚)
4世纪(朝鲜半岛)
16世纪(北美洲) 7世纪(日本)
12世纪(非洲) 19世纪(大洋洲)
材料一:有学者曾估算过《史记》的重量。如果每枚简可写38 个字,《史记》共130篇,52.65万字,就要用简13855枚,重量 达43.7-48.1千克。如果用新鲜的竹简,会重达58.33千克,体 积则是现在之本的225倍。 材料二:公元4世纪开始,中国的造纸术逐渐向外传播。先传到 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后又经阿拉伯传往欧洲。 材料三:美国2007年11月的《时代》周刊公布了有史以来的最 佳发明家,中国的蔡伦名列第四。
安徽九华山
佛 教 四 大 名 山
浙江普陀山
山西五台山
四川峨嵋山
6、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是什么?
1.诞生: (1)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 时期在民间兴起。 (2)道家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的 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 2.教义: 修身养性,炼丹,长生不老 3、作用: 对我国后世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安徽齐云山
当堂训练:
1、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A.秦始皇 B.陈胜 C.汉武帝 D.班超
D
)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谁之口„„( A.秦始皇 B.王充 C. 张陵 D.司马迁
D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精品课件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C.洛阳
D.成都
7.《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记载:“( 黄龙 )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
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D )
A.青岛 B.日本
C.海南 D.台湾
1.“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曹操战胜袁绍的 主要原因是( D ) A.袁绍把汉献帝接到许 B.曹操骄傲轻敌 C.曹操与孙权结盟 D.曹操战略战术正确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东 汉 末
曹操(200年官渡之 战 统一北方)
魏
年
赤壁之战
三
军 阀 混 战
刘备
( 208年) 联合抗曹
蜀
国 鼎
西 晋
立
孙权
吴
板书设计
袁绍
军 阀
200年
混 官渡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
220年
战
三
魏
曹操
国
208年 赤壁之战
鼎
立蜀 吴
221年 222年
孙刘联军
2.曹操一直是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人物。陈寿在《三国志》为曹操作评语曰:“可谓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借时人许邵之口评价曰:“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下列与曹操直接有关的史实是( A ) ①屯田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建立魏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知识点2 赤壁之战 3.下图所示战役的主要影响是( C ) A.奠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基础 B.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形成了春秋诸侯争霸的局面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一些重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赤壁之战等具体事件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认识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2.教学难点: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资源。
3.课堂讨论材料和评价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末年的战乱图片,引发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以及赤壁之战的场景。
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事件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史料,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以及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精品课件
走太不要谋暗末连情世煮我清扰年又
下温啰那阳夺年天长左酒诈对扰以重
长柔嗦荆谋的分不 右 是与 后头
坂
州 摸三休
三错
坡
国
国
路有饥妇人, 抛子弃草间。
--王粲《七哀诗》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军阀割据
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 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东 汉 末
曹操(200年官渡之 战 统一北方)
魏
年
赤壁之战
三
军 阀 混 战
刘备
( 208年) 联合抗曹
蜀
国 鼎
西 晋
立
孙权
吴
板书设计
袁绍
军 阀
200年
混 官渡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
220年
战
三
魏
曹操
国
208年 赤壁之战
鼎
立蜀 吴
221年 222年
孙刘联军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三国演义》的描述
《三国志》的记载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建安十八年 (213年) (孙)权乘大船来观军 ,公(曹操)使弓弩乱 发,箭著其船,船偏重 将覆,权因回船,复以 一面受箭,箭均船平, 乃还。
文学作品
史学著作
孙刘联军火攻战术
《三国演义》的描述
《三国志》的记载
草船借箭后,诸葛亮 不谋而合地与周瑜一起 提出火攻曹操的作战方 案。
三方都不 具备统一 全国的条 件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立(222-263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复习题含答案
交战双方
结果
意义
200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
①
曹操和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获胜
年
础
赤 壁 之 208
战
年
曹操和孙刘联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获
②
军
胜
A. ①官渡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B. ①巨鹿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C. ①巨鹿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D. ①官渡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10.请给如图命制一个恰当的名字,应该是
4
12.(1)赤壁之战;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 (2)魏、蜀(或蜀汉)、吴; (3)是历史的进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三国鼎立 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因此,这 一时期的历史是在进步。(答出一点意思相近也可。)
5
1.B2.A3.A4.C5.B6.C7.D8.D9.D10.C 11.(1)东汉末年(三国时期) (2)官渡之战;统一全国,免除战乱;没有;赤壁之战战败,没有完成统一。赤壁之战后, 三国鼎立逐步形成,纷争不已。 (3)①;曹丕 (4)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言之有理即可)
1
A.
B.
பைடு நூலகம்C.
D.
8.“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
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A. 刘备 B. 孙权 C. 诸葛亮 D. 曹操
9.运用表格归纳整理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常用的学习方法。阅读下表中的相关史实,你认
为空缺处应该填写的是
战役名 时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 16 课《三国鼎立》同步复习含答 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课标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
2.概括归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
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
而在历史上,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是怎样的呢?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又是如何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一.官渡之战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
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军阀进行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呢?曹操。
当时,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
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这场战役是什么?想一想: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呢?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
经济上:垦荒屯田,重视农业生产;用人上:善于用人,虚心听取谋士的意见;军事上: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上册 第16 课 三国鼎立
C.发动官渡之战 D.实行屯田
9/14/2019
8
3.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C) A.赤壁之战 B.牧野之战 C.官渡之战 D.长平之战
9/14/2019
9
4.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
多的经典战役是( D)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统帅
周瑜—曹操
B.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C.局部统一,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D.破坏了民族团结,不利于民族融合
9/14/2019
15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军,奠定 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材料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材料三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 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打败曹军。 材料四 三国鼎立形势图。
9/14/2019
17
(3)材料三反映的战争之后形成了什么局面?为什么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会有 不同的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局面:赤壁之战以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原因:官渡之战中曹操战术 得当;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 在一起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启示:战略战术运用要得当,不能骄傲轻 敌;要抓住时机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 (4)根据材料四填写三国的名称。 A:___蜀;B: 吴;C: 魏。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人教版
第16 课 三国鼎立
9/14/2019
1
9/14/2019
2
知识点1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 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官渡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影响
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探究一: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
一、政治上: (1)“挟天子以令诸侯” (2)“唯才是举”—— 招贤纳士
二、经济上: 实行屯田 三、袁绍骄傲轻敌
官渡之战曹操 以少胜多打败 了袁绍,之后 彻底消灭了袁 绍的残余势力, 统一了北方, 结束了北方长 期以来的割据 战乱局面。
1.西汉;东汉;蔡伦
4.太平道;张陵
2.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5.佛教;东汉明帝
3.《史记》;司马迁;黄帝——汉武帝
第一学习主题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天下大势,分久必 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背景: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
1.阅读曹操的诗句,回答问题。 (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诗地极,幸战 大百中大方千存姓乱 量所 破军里的大连死阀描 坏之人量割绘,年亡内有死据的出都如不,亡混景现听百战象了断社,不分,是百荒,会到之导:姓野造生鸡一致东流上生汉离鸣,成产白产失末之想人遭骨力所年声起累民到遭、,。来累到死因 者就严相让重籍人破的感场坏到景苍。。凉。
魏国建立之前,曹操就重视农耕,大 兴屯田,使流民生活稳定下来。魏国 建立之后,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大 力兴修水利。北方出现“家家丰足, 仓库盈溢”的景象。
(2)吴国经济的发展
孙权 孙吴开发江东,造 船业发达,发展了海 外贸易。230年孙权 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 队到达夷洲,加强了 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 系。
结果: 曹操失败退回北方 特点: 火烧赤壁,以少胜多
意义: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
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杜牧认为如果不是东风给予孙权便利,赤壁之战
曹操就有可能获胜,你是否同意他是说法,为什么?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1.兵多将广,曹操骄傲轻敌。
课前复习
1.纸发明于哪个朝代?哪朝进行了改进?改进者是谁? 2.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是谁?后世尊称他为?著作? 3.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哪部著作?作者是谁?该著作的 记述时间跨度约3000年,自谁开始到谁结束? 4.东汉末年,张角创立的教派叫什么?谁创立了五斗米道? 5.两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宗教是?该宗教在哪位皇帝 在位时期得到传播?
袁曹绍操 曹操
二、赤壁之战
孙权
刘备
曹操
背景:
曹操统一北方, 孙刘势力有所发展。
动 脑 筋:
右边是明朝人 画的有关刘备 和诸葛亮的一 幅画。看看画 中的人物都是 谁?他们去做 什么?这里还 有个成语故事, 谁能说得出来?
三顾茅庐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二、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使 人
2、合理利用自然条件;
智 3、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
慧 4、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补全歇后语
1、周瑜打黄盖,
2身、在关操公面营前心耍在大汉刀
一 自兵个 不不愿 量打 力血,刃一个愿挨
赔3猜、谜了刘语夫备(借人三荆又国州人折物兵) 有借无还
1、凿壁偷光
(孔明)诸葛亮
2、孔雀收屏
关羽
3、展翅翱翔
1.阅读曹操的诗句,回答问题。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有志干宏一大的番志事向业—的—人统,一虽全然国到了 晚沉停他原年息,因实,啊一又现种但!是了对一(什吗颗 写宏么?勃 于伟?没理勃 “有想雄 官曹心 渡追操想永 之求统永不战一不会”中消)会国,
但“赤壁之战”败于孙刘联军……。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 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议, 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探究一: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一、政治上: (1)“挟天子以令诸侯” (2)“唯才是举”—— 招贤纳士
二、经济上: 实行屯田 三、军事上: 官渡之战 打败袁绍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 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力量,曹操占据河南一 带,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公元200年)
袁绍中计, 大军西调,
欲堵击曹军。
曹操声东击西, 佯攻延津。
十万袁军渡过黄 河,包围白马。
黄河
袁绍不受教训, 令全军渡河, 直扑延津南, 追击曹军。 袁袁军绍人自心恃动兵摇多, 不粮战足而,乱继,续7万南人 全下军,覆与没曹。军袁在绍 带官80渡0骑僵兵持逃。回。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在军
在阀镇混压战中黄,巾利起用自己的地位和势 义 形力今粮的 成,河足过 形成北,为、有程成当山1中群0时西万,雄最和兵大山力的 东军东阀部。,兵占多有 并起的局面, 在这些割据势 力的连年征战 中,袁绍、曹 操两大集团逐 步壮大起义来中。,曹不操断在发镇展压自黄己巾的起
2.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
3.孙刘联军团结抗敌,战略得当;采用火攻, 战术正确。
三、三国鼎立
1、三国建立的背景: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 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 一;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又占取 四川、云贵地区: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 延伸到福建、广东、胡南、湖北。这样, 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 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1.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孙、刘 2.采取火攻,战术得当
3.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
曹操
水战,水土不服。
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 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动 脑 筋:
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 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 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历 1、应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骄
史 傲自满必然失败;
B 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20年 B、222年
C、221年 D、229年 3、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
夷洲
4、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
侯”的是谁?
曹操
5、说出东汉末年的两次 以少胜多的战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6 、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攻打曹操, 曹操率军迎战。这句话有没有错误? 为什么?
这句话有错误。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
曹解军白立马刻之东围调后,,
前曹往操白向马西解撤围退,。
此地袁军几乎
粮
全军覆没。
曹鉴曹军于操故敌得意强知将我袁辎弱军重,粮丢草弃在道 旁曹乌。操巢袁决,军定率纷诱五纷敌千争深轻抢骑财,物。 曹入伪操,装趁撤成机退袁发至军起官,攻渡直击达,乌终 于一巢击线,败设烧袁防毁军。袁。军粮草。
一、官渡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过程.特点: 偷袭袁军屯粮,以少胜多
2、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国名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220年 洛阳 曹丕 蜀 221年 成都 刘备 吴 222年 建业 孙权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 都洛阳。
魏
蜀吴
221年,刘备称
222年,孙
帝,国号汉,
权称王,国
史称蜀汉,定
号吴,定都
都成都。
建业。
3、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 (1)魏国经济的发展
张飞
知识抢答:
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罗贯中
2、桃园三结义的三兄弟是谁?
刘备 关羽 张飞
3、“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周瑜
(3)蜀国经济的发展 蜀汉在丞
相诸葛亮的治 理下,发展经 济,改善民族 的关系,加速 了西南地区的 开发。
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魏
军东
阀汉 混末
孙权
赤壁之战 ( 208年)
吴
战年
联合抗曹
蜀
刘备
A 1、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