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查对制度与程序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5篇)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1553fb7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d.png)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为提升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医疗安全,特制定我院患者身份查对制度。
1.建立“腕带”识别标识卡:①对昏迷、神志不清、老年人、特殊情况(智力问题、脑萎缩等)、告知患者佩戴腕带标识。
②填写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医院、病房、住院号、电话号码、诊断,腕带填写应字迹清晰、填写准确,填写完毕后应经____人核对无误后才可使用。
“腕带”原则上佩戴在病人“左手”,若损坏需及时更换,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处置时应核对以上项目。
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③佩戴腕带标识实行班班交接,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2.护士在给患者进行各项操作前必须核对患者身份。
询问患者全名时需确定患者有具体回应,由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你叫什么名字?),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
如无法回答时由家属代为回答确认。
杜绝以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来确认其身份。
要求使用患者的姓名及住院号作为患者身份核对的两个要素。
3.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班程序与记录。
4.不同病人身份识别的方式:①意识清楚,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患者使用床号、姓名、住院号三种结合的方式来识别身份。
②对同姓名的患者除因分开收住外,进行各项处置时应严格查对制度,用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地址或职业或身份证号五种病人信息来确认患者身份,确保准确无误。
注:男性佩戴蓝色腕带标识。
女性佩戴红色腕带标识。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2)是指在医疗机构进行就诊或入院手续时,对患者身份进行核实和验证的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与患者本人的身份一致,防止身份冒用和医疗欺诈等问题的发生。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通常包括以下的步骤:1. 身份证明:患者需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护照等。
医疗机构会对这些材料进行核查和复印。
2. 核实个人信息:患者需要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医疗机构将核实这些信息的准确性。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与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与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66c4aa50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0.png)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与程序一、患者身份识别流程1.患者预约挂号2.提交证件3.注册信息4.绑定就诊号码医疗机构会为每位患者绑定一个就诊号码,该号码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
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会使用该号码作为身份识别。
5.身份验证6.信息核对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开具处方、进行手术等过程中会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操作针对该患者。
在开具处方时,医生会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
二、患者身份识别程序1.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并明确相关的流程和程序。
2.培训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培训,包括制度的内容、流程和程序,以及如何正确核对患者身份信息。
3.设立登记注册窗口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登记注册窗口,患者在就诊时需在该窗口进行身份识别和信息登记。
4.建立身份验证机制医疗机构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身份验证,如询问患者相关信息、验光验尿、录制患者声音等。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医疗机构制定的身份验证机制进行验证。
5.信息保密医疗机构应当严格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6.系统管理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用于记录和管理患者的身份信息。
系统应当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设有权限控制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获取或篡改患者身份信息。
7.监督与检查医疗机构应当定期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监督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总结: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流程与程序包括患者预约挂号、提交证件、注册信息、绑定就诊号码、身份验证和信息核对等环节。
在制度方面,医疗机构应建立制度、培训医务人员、设立登记注册窗口、建立身份验证机制、保护信息安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进行监督与检查。
这些措施能够确保医疗机构能够准确识别并管理患者身份,提高医疗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2b3e4e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9.png)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篇1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1、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需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详细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兰色纸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病人回病房麻醉糊涂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3、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量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ccu、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4、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使用“腕带”识别标识制度与措施一、各病区对手术、神志不清、无自主力量的重症患者应使用“腕带”做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标志。
二、急诊科、icu在与病区交接时,护士对上述病人应仔细核对腕带标识是否与病历相符(包括床号、姓名、年龄、性别、科别),并在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与签名。
三、外科系统各病区责任护士对医嘱备手术患者,查对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预备,并在患者手腕上戴上腕带,标明床号、姓名、手术名称、双侧手术部位应注明左、右。
手术当日,手术室人员应与送手术者共同核对标识上的内容,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送入手术间,并做好记录与签名。
术后手术室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方能离开,手术病人回病房,于次日上午晨交班后由责任护士核对取下(前提是患者麻醉糊涂后)。
四、产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儿科病房,针对无自主力量的婴儿应给腕带标识,内容包括婴幼儿姓名、性别、床号、科别、父母姓名。
转科时应仔细核对,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并签名。
五、病危患者用深红,手术患者用粉红,小儿用蓝色。
病人身份的确认制度、方式及其核对程序
![病人身份的确认制度、方式及其核对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d2effa06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1.png)
病人身份的确认制度、方式及其核对程序
本文件旨在规范医院内病人身份的确认制度、方式及其核对程序,确保在医疗过程中能够准确无误地诊断病情、确立治疗方案、发放药品和开具病情证明,保障病人用药和医疗安全。
病人身份确认制度
1.医生在接诊病人时,应向其核实姓名、年龄、性别、住址、联系电话、身份证等基本信息,并记录在电子病历系统或病历纸质记录上。
2.如果病人无法提供身份证等证明身份的有效材料,医生应要求其提供其他能证明身份真实性的文件,并通过政府网站或电话核实其身份信息。
病人身份确认方式
1.病人自主确认。
医生在询问病人个人信息时,可以让其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并在病历上签字确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第三方身份确认。
医院可以通过向当地公安机关、社区医院
等机构查询确认病人身份信息的真实性。
同时,医院也可以通过第
三方身份认证平台,对病人的身份信息进行查询认证。
病人身份核对程序
1.医生通过查询病人身份信息后,将获得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和
准确性。
2.医生将查询到的病人身份信息与病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对,
如信息不符,将进入二次确认程序。
3.二次确认程序。
如病人身份信息与提供的信息不符,将要求
其重新提供身份证等证明身份证明,再次核实病人的身份信息。
本文对医院内部病人身份确认的制度、方式及其核对程序进行
了规范,便于医生在医疗过程中准确查看病人信息,开具病情证明、发放药品等。
同时,病人也可以通过签字确认方式保证其个人信息
真实可信。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与程序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与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c01acb8f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c.png)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关键流程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s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2、检查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等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定患着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2、检查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7、转科相关制度⑴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⑵转入科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转出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⑶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通知住院处,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⑷转入科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接收等记录,并通知住院处和营养科.⑸危重病人转科时,转出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医师当面交代病情.⑹如病情需两科共管者,应以原所在科室为主,共同负责协商解决,定期按时查房.8、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⑴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⑵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9、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⑴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⑵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⑶科室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科室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科室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⑷手术室与科室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科室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⑸科室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责任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科室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对于违反该制度的相关责任人,予以全院通报批评,并勒令定期整改,并处与一定金额的罚金.该制度从下发之日起执行.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1、急诊与手术室交接程序医生开出医嘱;护士收到并确认;通知病人办理入院手续;佩戴腕表;与医生确认是否通知麻醉科及手术室;术前准备工作;整理病历;等待通知;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详细交班.2、急诊与ICU交接程序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信息;通知ICU护士,等待ICU通知;准备抢救用物品;与ICU护士详细交班.3、急诊与科室交接程序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身份后;通知病区主班护士,准备物品等待通知;转运前评估病情;与接收科室护士详细交接班.4、手术室/麻醉科与科室/ICU术前交接和术后交接的程序与内容术前交接:科室择期手术病人术前交接;核对手术交接核查表;准备病历及药物至术前准备室;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术后交接:术后手术室护士通知病人回科室时的准备事项;送病人至科室病房;评估病人后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方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46da9f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9f.png)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方法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 在诊疗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等2项核对患者身份。
2. 对意识清楚患者让患者自己说出姓名;对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让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3. 全院患者实施腕带识别。
4. 对于手术病人,医生应在术前一天对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做好标识,护士必须为患者佩戴腕带。
手术当日,病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患者交接时,应查对患者腕带标识的各项内容及手术部位的标识情况。
(二)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及流程
1. 病床上的患者:(1)床号床头卡上与拟执行医嘱的患者信息相符。
(2)意识清楚患者自己说出姓名,与医嘱信息相符;特殊患者(意识障碍、七岁以下儿童、语言或听觉障碍等)通过“腕带”识别。
2. 离开病房检查、手术的患者:(1)医生所开检查或手术单与患者沟通识别,上述特殊患者与配送人员沟通识别。
(2)“腕带”识别。
3. 门急诊患者:(1)与患者沟通识别,上述特殊患者与陪送人员沟通识别。
(2)通过门急诊病历上相关信息识别。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范本(2篇)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范本(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d6f39e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0.png)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范本一、目的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高医疗质量,防止发生医疗事故,制定本制度,规范患者身份的核查流程,保障每位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得到正确的治疗。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等。
三、患者身份查对的内容和流程1. 患者自述核对患者来到医疗服务机构后,首先在登记处办理挂号手续。
登记处工作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自述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并录入电子病历系统。
患者应在登记处核对自己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并在确认无误后签字确认。
2. 身份证核对在核对患者身份信息时,医务人员应首先核对患者的身份证。
医务人员应查看患者身份证上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并与登记处提供的信息进行比对。
如有发现信息不符或身份证伪造等情况,应立即报告有关部门。
3. 医保卡核对在核对患者身份信息的同时,医务人员还应核对患者的医保卡。
医务人员应查看医保卡上的姓名、卡号等信息,并与登记处提供的信息进行比对。
如有发现信息不符或医保卡失效等情况,应及时通知患者并采取相应措施。
4. 多人核对机制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医疗服务机构应建立多人核对机制。
在关键环节,如进行手术、输血、开立重大诊疗项目等,医务人员应进行多人核对,相互验证患者身份信息,以防止操作失误。
5. 无法核对身份的处理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无法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或医保卡等。
医务人员应按照医疗机构相关规定处理,并尽量确保患者安全。
四、责任与处罚1. 医务人员的责任医务人员对于患者身份查对的准确性负有直接责任。
在核对患者身份信息时,医务人员应认真负责地进行核对,并及时报告发现的问题。
2. 违规处罚对于故意违反患者身份查对制度的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机构将按照规定进行违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停职、降职、解雇等。
五、监督和检查医疗服务机构应定期对患者身份查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1f2f5b62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6.png)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第7页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第8页
❖ 二、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 房、手术室、监护室、产房之间流程)患者 识别办法、交接程序与统计。
❖ 三、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 标识:普通病人使用绿色腕带,病危、病重、 一级护理、手术病人使用红色腕带,新生儿 使用粉红色腕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 真查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身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查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第1页
❖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 床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对能有效沟通患者,实施双向查对法即要求 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 行。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第2页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第6页
❖ 九、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 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最少使用 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 查对)。
❖ 十、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 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眷)沟通,陈说患者 姓名,作为最终确认伎俩,以确保对正确患 者实施正确操作。
❖ 七、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须严格 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最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 识别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第5页
❖ 八、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 详细办法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 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 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 术室护士查对后方可接入手术间。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第3页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三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c7cb9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7.png)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fcc1b4d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e.png)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在患者就诊过程中,通过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医疗记录、医嘱等,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
下面将详细介绍查对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1. 查对制度的内容(1)患者身份查对:医疗机构在患者来院就诊时,应当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
可以通过查看患者的身份证、社保卡、就诊卡等方式进行核对。
(2)医疗记录查对:医疗机构在患者就诊过程中,应当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方案等信息,并在记录完成后进行查对,确保医疗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医嘱查对:医疗机构在为患者开具医嘱时,应当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确保医嘱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同时,在执行医嘱时,也需要进行查对,确保医嘱的正确执行。
2. 查对制度的实施方法(1)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查对制度的标准化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和操作步骤。
例如,患者来院就诊时,前台接待人员应当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在系统中记录;医生开具医嘱时,护士应当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在医嘱上签名确认。
(2)使用科技手段支持:医疗机构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如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等,来支持查对制度的实施。
通过系统自动比对患者身份信息、医疗记录等,可以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
(3)加强培训和监督: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查对制度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同时,还应当加强对查对制度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在患者就诊过程中,通过识别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
下面将详细介绍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1.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内容(1)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医疗机构应当为每位患者分配唯一的身份识别标识,如就诊卡、电子病历号等。
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应当携带身份识别标识,并在需要时出示。
(2)身份识别验证:医疗机构在患者就诊过程中,应当通过验证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患者的身份准确无误。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eb12d47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e.png)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对患者身份信息进行核对和确认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
它的目的是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防止患者身份混淆或错误,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下面将详细介绍查对制度的要求和操作流程。
1. 查对制度的要求(1)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查对制度,明确相关责任人和操作流程。
(2)查对制度应适用于所有患者,无论是门诊患者还是住院患者。
(3)查对制度应包括核对患者个人信息、病历号、住院号等重要标识。
(4)查对制度应与其他管理制度相结合,如医嘱核对、药品核对等。
2. 查对制度的操作流程(1)患者挂号环节在患者挂号时,前台工作人员应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件或就诊卡,并录入系统中。
同时,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等,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2)门诊就诊环节医生在接诊患者前,应查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历号,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在门诊医生开具医嘱时,还应与护士核对医嘱内容,避免医嘱错误。
(3)住院就诊环节患者住院时,护士应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住院号,并与医生核对医嘱内容。
在患者接受手术或其他特殊操作前,还应进行团队查对,确保手术对象和手术内容准确无误。
(4)药品发放环节药剂科工作人员在发放药品时,应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药品清单,避免给患者发放错误的药品。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在医疗过程中对患者身份进行确认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
下面将详细介绍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要求和操作流程。
1.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要求(1)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并明确相关责任人和操作流程。
(2)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应适用于所有患者,无论是门诊患者还是住院患者。
(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应包括核对患者个人信息、身份证件、病历号等重要标识。
(4)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应与其他管理制度相结合,如医嘱核对、手术安全核对等。
2.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操作流程(1)患者挂号环节在患者挂号时,前台工作人员应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件或就诊卡,并录入系统中。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480c07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4.png)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的概述查对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医疗过程的安全性而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该制度通过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医疗记录,以确保医疗操作的正确性和患者的身份一致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查对制度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以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二、查对制度的要求和操作流程1. 患者信息核对在患者来院就诊时,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
核对时应与患者本人口头确认,并与患者提供的相关证件进行比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2. 医疗操作核对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前,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患者确认。
核对的内容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病历号等。
核对时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口头确认、扫描二维码等,以确保医疗操作的准确性。
3. 医疗记录核对医务人员在记录患者的医疗信息时,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患者确认。
核对的内容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病历号等。
核对时应采用规范的记录方式,如在病历上签名确认或者使用电子病历系统进行核对。
4. 查对制度的记录和监督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查对制度记录和监督机制。
医务人员在进行查对操作时,应及时记录核对的结果,并进行签名确认。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查对操作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操作的规范性。
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重要性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防止患者身份混淆和医疗错误而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正确识别患者身份对于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重要性:1. 防止患者身份混淆通过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有效防止患者身份混淆,避免因身份混淆而导致的医疗错误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2. 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性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性。
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前,医务人员必须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以确保医疗操作的正确性和患者的身份一致性。
3. 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通过正确识别患者身份,可以避免因身份混淆而导致的医疗错误,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36990c2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c.png)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内部为了确保医疗行为的安全和准确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程序。
它的目的是通过核对患者的身份、医嘱、药品等信息,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权益。
1. 查对制度的重要性查对制度的实施对医疗机构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增强患者的信任感。
其次,查对制度能够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失误。
最后,通过查对制度,医疗机构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管理水平。
2. 查对制度的具体内容(1)患者身份查对: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以确保患者的身份准确无误。
(2)医嘱查对:医务人员在执行医嘱前,应仔细核对医嘱的内容,包括药品名称、剂量、用法等,以确保医嘱的准确性。
(3)药品查对:在给患者配药时,医务人员应核对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等信息,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4)手术查对:在进行手术前,医务人员应核对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信息,以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
它的目的是防止患者身份混淆和错误,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1.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重要性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对医疗机构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它能够防止患者身份混淆和错误,避免因此而产生的医疗纠纷。
其次,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能够确保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与患者的实际需求相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最后,通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医疗机构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管理水平。
2.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具体措施(1)患者身份标识:医疗机构应为每位患者提供独立的身份标识,如佩戴病历号、病案号等,以便医务人员能够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患者身份核对: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以确保患者的身份准确无误。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3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48d265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9e.png)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404adc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63.png)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
背景
在医疗过程中,患者的身份核对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正确查对患者的身份可以保证病人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避免因为身份混淆而导致的不必要的麻烦和后果。
目的
本制度的实施旨在确保医疗过程中患者的身份准确无误,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医患双方的权益。
适用范围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各科室。
具体实施
1. 门诊部分
- 门诊挂号时,工作人员应准确地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并发放诊疗卡。
- 处方、检查单等医疗文件需要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每一份文件必须与患者的诊疗卡信息一一核对。
- 患者就诊时,工作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诊疗卡信息,并向患者确认个人信息是否正确。
2. 住院部分
- 安排床位时,工作人员应仔细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确保与病人身份信息一致。
- 入院登记时,必须核对患者的身份证、诊疗卡信息,并将信息录入系统。
- 医生开具病历、护士记录病情等医疗文件需要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每一份文件必须与患者的身份信息一一核对。
- 医嘱执行过程中,护士必须核对患者身份及医生嘱托的医疗操作内容。
重要性
实施患者身份查对制度,有利于保障医患双方权益,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总结
身份查对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优化医疗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
全体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此制度的落实,不断加强医院安全管理,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1f373b1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a.png)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在患者就诊过程中,为了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医疗安全,采取的一种核对手段。
该制度的目的是避免患者信息的错误、混淆,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患者的权益。
1. 查对制度的实施范围和对象查对制度适合于所有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诊所、卫生院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制度的对象包括患者及其相关信息,例如个人基本信息、病历资料、医嘱、药品等。
2. 查对制度的具体操作流程(1)患者信息核对:在患者就诊前,医疗机构应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
核对的方式可以通过患者本人提供的身份证、医保卡等进行。
(2)病历资料核对:医疗机构在接诊患者后,应核对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等。
核对的方式可以通过患者本人提供的病历本、检查报告等进行。
(3)医嘱核对:在医生开具医嘱后,医疗机构应核对医嘱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药品名称、剂量、用法等。
核对的方式可以通过医嘱单、药品标签等进行。
(4)药品核对:在给患者配药时,医疗机构应核对药品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批号等。
核对的方式可以通过药品标签、药品包装等进行。
3. 查对制度的操作要求(1)严格按照制度操作: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查对制度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得到有效的核对。
(2)记录查对结果:医疗机构应将每次查对的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核对人员、核对时间、核对内容等,以便日后追溯和核对。
(3)及时纠正错误:如果发现患者信息或者医疗资料存在错误或者矛盾,医疗机构应及时纠正,并记录纠正的过程和结果。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医疗安全,采取的一种识别手段。
该制度的目的是避免患者身份的混淆、错误,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患者的权益。
1.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范围和对象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适合于所有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诊所、卫生院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8325749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1.png)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概述患者身份查对制度是医疗机构为确保医疗安全和减少医疗事故而推行的一项重要措施。
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以避免患者信息混淆或误识导致的医疗错误。
实施原因实施患者身份查对制度的主要原因如下:1. 避免患者身份混淆:医疗机构常常服务大量患者,身份信息的混淆可能导致错误的治疗措施或药物分发。
2. 确保精确的医疗记录:通过确认患者身份,可以减少医疗记录中的错误信息,确保医疗信息的准确性。
3. 避免误诊和错诊:确保正确的患者身份,可以避免患者因为身份错误而接受不必要或错误的诊断和治疗。
流程和措施实施患者身份查对制度的主要流程和措施如下:1. 登记和验证身份信息:患者在就诊时,医务人员应根据身份证件或其他合法身份证明,登记和验证患者的身份信息。
2. 核对个人信息: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与患者提供的身份证件进行比对确认。
3. 使用标识符:医疗机构可使用独特的标识符,如医疗卡、手环或电子系统,将患者的身份信息与医疗记录相匹配,确保准确记录和识别。
4. 多方核对:医疗机构可以采用多方核对制度,如医生核对护士的确认,以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5. 定期审查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审查和评估患者身份查对制度的实施效果,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制度。
目标和效果患者身份查对制度的目标和效果如下:1. 提高医疗安全性:减少因患者身份混淆导致的医疗错误,提高医疗安全性。
2. 记录准确性:确保医疗记录中的患者身份信息准确无误。
3. 错误诊断和治疗的降低:避免因患者身份错误而造成的误诊和错诊,提高诊疗准确性和效果。
总结而言,患者身份查对制度是医疗机构为确保患者安全和避免医疗错误而推行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实施该制度,可以确保患者身份信息的准确性,减少患者身份混淆和误识导致的医疗风险,提高医疗安全性和医疗质量。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b03392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d.png)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引言在医疗机构中,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以及保护患者的权益,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相关内容,包括其定义、目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二、查对制度1. 定义查对制度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通过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医疗记录、医嘱等,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的一项制度。
2. 目的查对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医疗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误,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通过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可以确保医疗服务针对正确的患者进行,避免患者信息混淆或误诊等问题的发生。
3. 实施步骤(1)预约环节:在患者预约挂号时,前台工作人员应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件或其他有效证件,并录入系统。
同时,应核对患者的联系方式和就诊目的等信息。
(2)就诊环节:在患者到达医疗机构后,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预约信息进行比对。
包括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
(3)医疗记录环节: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应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将相关信息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确保病历中的信息准确无误。
(4)医嘱执行环节:医务人员在执行医嘱时,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确保医嘱针对的是正确的患者。
例如,核对患者的姓名、床位号、身份证号码等。
4. 注意事项(1)核对信息的准确性:在进行查对时,应确保核对的信息准确无误。
一旦发现信息错误或不一致,应及时进行纠正,并记录相关情况。
(2)保护患者隐私:在进行查对时,应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权。
避免将患者的个人信息泄露给无关人员。
(3)培训和宣传: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查对制度的培训,并加强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宣传。
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 定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通过识别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医疗服务的针对性和安全性的一项制度。
2. 目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针对性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关键流程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s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
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等)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特制定患着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
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转科相关制度⑴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
⑵转入科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
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转出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
⑶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通知住院处,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
⑷转入科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接收等记录,并通知住院处和营养科。
⑸危重病人转科时,转出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医师当面交代病情。
⑹如病情需两科共管者,应以原所在科室为主,共同负责协商解决,定期按时查房。
8、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⑴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⑵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9、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⑴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⑵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⑶科室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科室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科室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⑷手术室与科室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科室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