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的解题技巧(整理精校版)
高考语文总复习:社科文阅读题解题方法和技巧+诗词鉴赏
(文章开头、判断句)
(2)“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 未惬人意。(作者观点,有判断意)
(3)愚意此说更属不妥。(观点、判断)
(4)所以铜马应……最为雅致贴切(观点、判断)
2019/5/29
2
我们的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三步:审读题目,找范围,找差别,找 错因。
1、审题干,找范围。即阅读每一选项,并 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范围。
2、找差别,比较选项跟文本对应的句段。
2019/5/29
3
我们的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
3、找错(每一题均设有错误选项,也叫干扰项)
社科类(科技类)常见的干扰项有八种情况:
1
我们的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二步:划读题干找方向(明题目要求、提示)
1、题目要求是什么:选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 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 破法;
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 类: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 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 “程度差异”;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 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 辑错误”;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 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③C项,找范围,文章第一段,找差别,选项“不能令
人满意”,原文“未惬人意”,表意相同。
④D项,找范围,文章第二段,找差别,选项“更逊一
筹”,原文“更属不妥”,表意相同。
2019/5/29所以,应该选B(第四步:判断)
12
2、⑴审题干:找“正确的”,排除错误的; ⑵根据题目找范围(范围都在第四段)、找差别、 找错因:
社科类文章阅读解题指导
社科类文章阅读解题指导学习目标:了解社科类文章的考点,掌握解答社科类文章阅读题的方法技巧。
重难点:回归文本,比对原文,对比筛选,找出正确答案。
一、考点解读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同学们容易出现的问题1、文章没读懂就开始做题,随便选出一个答案,却无法判断答案的对错。
即使选对了,也是靠“蒙”的,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2、凭空想象,胡乱猜测,没有耐心回到原文寻找答案。
3、题干没看清楚就作答,马虎出错。
比如,把“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看成“选出正确的一项”。
三、高考社科类文本阅读题出题陷阱选择题命题方式:整体与部分(以偏概全)已然与未然(混淆条件)先期与后期(混淆时间)主要与次要(主次颠倒)选择与兼备(只有、只要;一个与多个)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肯定与否定客观与夸大(歪曲事实)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相似与相关(偷换概念)摆脱陷阱的黄金法则:比对原文四、做题步骤第一步:迅速浏览题干,做到心中有数,方向明确,定位阅读,对症下药。
(泛读,速读)第二步:阅读原文,做好段落和重要词句的标志。
(一)原文和选项中的重要词语:1、标题2、关联词语:“之所以……是因为……”“不但……而且……”“只有……才……”“只要……就……”“虽然……但是……”“……不仅如此……”等等,可根据其辨明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意思侧重点所在。
副词:“同时”“另外”“还”“也”等,提示关注上下文,“大约”“左右”“可能”“一般”“都”“必然”“一定”等表范围程度的词。
3、表示顺序的词:“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是其一”“其二”列举理由或事实。
4、举例性的词语:“例如”“如”表明前面是观点,后面是例子。
社科文解题技巧
备考:社科文解题技巧(来源:高考网)误答原因1.平时读书没有良好的习惯,满足于一目十行,浅尝辄止,缺少深入的语言揣摩和阅读感悟,文化积淀浅薄,基本读不懂富含深蕴的社科类文章,做题时摸不着头脑。
2.阅读急功近利,心态不佳,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还没有真正把握文章的观点、材料和写作思路,不能从宏现上控制原文,就急于动手做题,结果,做题受阻,再读原文,既耽误了时间,又不能准确地捕捉到文中主要信息。
3.阅读方法不当,不能在阅读中及时标记有效信息,找不到文章中的关键句或关键词,缺乏阅读敏感性。
4.心知其意,但词汇贫乏,不能用准确的语词表达;或者书写潦草,难以辨认。
备考方法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急功近利,往往适得其反。
一般他说,提高社科类文章的阅读理解水平,需要做到下列几点: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不读则已,读则认真揣摩语言,体味语义,把握作者的深层用意,把文章读深读透,不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求甚解。
2.平时做社科类文章的阅读理解题,要自觉摆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加大阅读投入,克服急于求成的毛病,平心静气,树立信心,向读书要质量,向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分数。
3.读书中养成句清、段结、篇回扣的习惯,注意在阅读中及时标记重要的信息,为正确地把握全篇文章的主旨,做好试题提供可靠的向导。
4.提高捕捉有效信息的敏感度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准确地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
5.规范书写,克服随意涂抹的恶习,保持卷面清洁。
考场上,做社科文的阅读理解题,需要注意以下四点:1.认真品读原文,用铅笔轻轻标记重要信息(文字的或符号的)。
重要的文字信息主要指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感情句,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主旨语等。
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于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标记它们,抓住它们,就等于抓住了做题的主动权。
社科类文章的阅读理解题属于第二卷的内容,试卷上除了所答内容外,其它是不允许乱画的,因此,做完全部阅读题之后,要及时用橡皮将标记的内容擦干净,以免影响卷面的清洁。
社科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即判断的含意
社科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是一些关涉
全文主要内容的重要判断。这些判断或对说 明的对象的性质有所断定,或提出一个重要 的观点,或在陈述科技事实后得出结论。无 论哪种情况,这些句子都包含两个必要的因 素:被解说的对象、被断定的属性。
水约占人体体重的2/3,在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水分 比例不一样。有趣的是,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 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因为水由 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能够起到类似显微镜指南针的作用。 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 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 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 就可以探测出来。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编程,可以创建一个包 括不同水含量和水分子运动的反映组织化学结构的三维图像。 从而在被观察的身体部位产生非常清晰的组织或器官图像, 有利于弄清疾病的病理变化。 由于磁共振成像与X射线、CT等原理完全不同,故对人体 没有损害,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不同疾病的检测;尤其对 颅脑、脊椎和脊髓疾病的检测,更能显示它优于CT。它可以 不用血管造影剂即显示血管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 和血管结构之间的鉴别更加独到。它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高 于CT数倍,能够敏感地检测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因 而常比CT更有效亦更早地发现病变。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越 性,使得这项新的影像学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题考查对“生物发光”这一概念的理解。本题的理解具有综合性,还含有对筛选整 合信息能力的考查。A项是对概念外延的理解。其中“被动发光”“是否有着生物学 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断定其“无意义”不当;“主动发光”的“意义目前还未 全部认识清楚”,选项断定其“具有意义”不当。B项考查对概念内涵的理解。B项 所述只能包含激发态能态的发光情况,没有包含基态能态的发光情况,属于以偏概全。 C项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无中生有,“只有在两种能态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才能产生”, 文中并无这样的意思。D项所述虽然是一个特例,但只是荧光素换成了光蛋白,发光 的机理没有改变,所以D项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是正确的。
社科类文章的答题技巧
社科类文章的答题技巧高考语文试卷第Ⅰ卷第二大题为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文章的阅读考查,分值为9分,三个小题。
此考点所选文章的内容往往是高科技成果,人文思想的展示,某些概念生疏难懂、但只要掌握阅读、解题方法就能得出准确答案。
一、浏览全文,整体感知做题前,以每分钟300—400字的速度,浏览全文,标出段落、句子序号,大体上明晓各大段意思,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解决如下问题: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每一段大体写什么;段与段之间关系怎样;文章整体写作思路怎样;并标出各段重点词语、句子、以明白文章内容;标出起过渡作用的词语、句子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以此为下一步做题做准备。
二、审视题干,以枝寻踪这一步完成两项工作。
第一,要审视题目的题干、弄清其要求,把握做题原则;第二,细读选择枝,提取重要信息,返回原文,以枝寻踪,找到对应的文本区间,这是关键的一步,一定要细心,无论题枝还是文本(材料)都要认真阅读、思考、比较。
一言以蔽之,此步骤的关键是压缩阅读范围,为第三步推出答案做准备。
三、锁定句子,认真比较此步骤在上一步基础上,继续缩小范围,找出题枝对应的句子,认真比较,找出区别点,以文本(材料)为依据,判断题枝的正误,推出答案。
四、了解设题玄机,沙中拣金命题专家在设置题干时,往往以改变文本的表述形式和内容方式出题,暗设玄机(陷阱),考生若熟知以下规律,就可以拨云见日,识破玄机(陷阱)得出正确答案。
1.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并未涉及,也不能依据原文信息推断出来的答案。
因此,考生做题时,要仔细对照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依据原文合理的推出来。
2.以偏概全(或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即以部分代整体,以局部代全局或者以全局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以此作为干扰项,使考生做出错误判断。
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即把“因”当“果”或把“果”当“因”;二是强拉因果,即把非因果关系的两事物硬说成因果关系。
社科文阅读选择题解题技巧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正确) 的一项是
综观18套高考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命题 者将选项的干扰点基本设置在如下八大 “雷区”,只要充分了解这些“雷区”的特 点,巧妙避开它们,就能大大提高得分率。
1、部分与整体。
【有效阅读信息】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 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 部分 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 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试题】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整体 ( )(山东卷8题) C. 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 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6、言此与言彼。
【有效阅读信息 】在日本四年,他(杨守 此 敬)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 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 真谱》。 【试题】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江苏卷16题)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 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题目选项]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 符的一项是:
A.表演艺术的萌生,在中国是很早的。 原始的表演艺术就发生在人类产生不 久。
[对应原文]表演艺术的萌生,在中国是 很早的。大约在人类产生不久,原始的 表演艺术就产生了。现有的历史文献和 实物资料已无可争辩地告诉了我们这一 点。
社科类阅读答题技巧
社科类阅读答题技巧篇一:社科类阅读答题技巧1. 先读文头的斜体提示,再跳读每一自然段的首末句文章前面的斜体介绍性文字是对一切SAT长篇阅读意义重大的部分。
它包含的许多重要信息,如作者身份、写作年代、社会现状等都能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预测作者可能的写作意图。
2. 先把握文章整体思路,再根据题目精读细节由于长篇阅读题目较多且多为细节题,不便于先看题后读文章。
同时,社科类作品逻辑性普遍强于文艺类,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不必通篇阅读,只需找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内容,即段首、段未与转折处即可。
先把握文章的大致思路,做题时再根据具体要求及行数提示回原文精读。
但是,虽然说有时候不用通篇全读,但是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是都扫下的好,方便理解。
一般性答题规律1)社科类文章开头常会有背景介绍,而其中含有的普遍观点常与作者观点相反。
2)如果开始介绍历史渊源,跳到段尾又发现对理解中心无意义,看来作者习惯把中心放在开头,那么后面几个自然段的末尾我们就不用花时间读了。
篇二:社科类阅读答题技巧社科类文章出题范围1.社会科学类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考古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近年来高考试题特点:1、选文的新颖性2、内容的单一性3、表达的明晰性4、难度的适中性常见的误区设置: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阅读社科类文章原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一些、某些等表范围的词语。
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
做这类题关键是沉着细心推敲。
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
注意: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有效信息句合理地推断出来。
高考社科类文章解题技巧
一、考纲探究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所作的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就其命题指向而言,既考查“抽取、提炼、概括”的一般阅读能力,又考核“联想、转化、拓展”的较高阅读水平,还引导考生注重“深入思考、探幽发微”,在答题过程中“延展发挥,创造补充”地培养创造性阅读习惯,以实现创造性阅读结果。
所以,社科文阅读命题,具有注重语境、整体统览、变换角度和推敲因果四个特点,由此便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四大解题原则。
1、语境着手原则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包括作品的上下文、说话的前言后语,以及说话和写作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语体环境等因素。
社科文阅读命题,有意识地利用语境因素设计信息抽取与筛选、重组与转化的题型,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语境意识和习惯,这便是命题的语境策略。
因此,明确命题策略,利用上下文(狭义语境)、有关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广义语境),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答题原则。
其运用方法如下:第一,寻找有效的阅读区间抽选有关信息。
第二,利用上下文解读语句的特指意义。
第三,将指示信息功能的词语放置在具体语境中解释。
所谓指示信息功能的词语一般指指示代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等提示或指代有关信息的词语,其使用频率高,命题几率大,是理解文意或段落的关键词。
语境着手原则要坚信“答案就在原文中”,通过寻找“有效阅读区间”在相对明确的语段内提取、摘编、重组有关信息,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答题效果。
2、宏观把握原则社科文阅读命题,历来重视对文章宏观把握性的“综合考查”,绝不违背文章写作和阅读的整体性原则。
所以,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是一种调动多种阅读理解能力由整体感知到局部解析,再到宏观把握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即使解答局部分析的题,也应当有全局观念,以宏观认知统摄局部理解,绝不能断章取义,随意肢解、曲解甚至误解原文旨意。
否则,就会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理解偏差。
例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五大题所选材料是林非的《话说知音》,其中的第21题是:“俞伯牙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高考语文社科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社科文阅读答题技巧社科文阅读是高考语文必做题之一,也是高考生失分比较多的一道题目,那么这道题目该怎么做,有什么答题技巧或模板套路吗?社科文阅读答题技巧1社科文阅读怎么答一、选择题:涉及概念,判断,推理二、命题内容及形式:1、下列说法正确或错误的一项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3、下列说法支持或不支持××观点的一项4、下列句子属于或不属于××的一项5、对××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一项6、下列解说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三、解题方法:1、如属于曲解文意方面,则用比较印证法(找准区域,仔细比对),重在判断。
使用此法需注意:读题要特别仔细(“题枝”有的写为“题肢”或“题支”)题干与题枝比较题枝与题枝比较④题枝与文本比较2、如属于错误推导方面,则重在理解,用推理法。
思考方向大体如下:①或然还是必然②将然还是已然③个别还是一般④部分还是整体⑤是否强加因果⑥是否无中生有⑦是否张冠李戴2高考社科文阅读做题方法社科文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美学等。
社科文近年已改为客观性选择题,归入第Ⅰ卷,分值及题量同科技文一样。
只不过每年只考一种样式,要么社科文,要么科技文。
据高考命题人谈,两者交替命题,但这个“交替”并不是绝对的你一年我一年,有时社科文会连考两年,科技文也会连续考。
所以,每年的复习,社科文与科技文都要有所兼顾。
这样做实际是进一步明确了考试阅读的方向: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将通过有关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考查来实现,考查抽象思维能力,重点在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
这种新的变化是随着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需要而确定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今后几年高考发展的方向。
高考对社科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具体包括以下七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④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⑤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社科文阅读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解题方法
首先,仔细阅读全文,了解文章 的主题和内容;其次,根据题目 的要求,筛选出与题目相关的信 息;最后,将筛选出的信息进行 整理和归纳。
注意事项
要避免筛选出无关或错误的信息 ,要准确把握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
句子理解题
01
总结词
考查对文章中特定句子的理解能力。
02
解题方法
首先,仔细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 题和内容;其次,找到题目中指定的 句子,理解其含义和上下文关系;最 后,根据对句子的理解,进行归纳和 总结。
特点
社科文阅读题通常涉及社会、历史、 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需 要学生具备较为广泛的知识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考点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对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
PART 02
解题方法与技巧
判断作者观点态度
注意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助于理 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提高阅读速度与准确性
扩大词汇量
增加词汇量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和理解能力,减少阅读障碍。
练习阅读技巧
通过练习阅读技巧,如略读、 跳读、寻读等,提高阅读速度 和准确性。
多读社科类文章
多读社科类文章可以培养阅读 习惯和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和 速度。
社科文阅读题解题方 法和技巧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0
REPORTING
• 社科文阅读题概述 • 解题方法与技巧 • 常见题型解析 • 实战演练与解析 • 总结与建议
目录
PART 01
社科文阅读题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社科文阅读题通常是指社会科学类文 章阅读理解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社会 科学领域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社科文阅读答题方法
7、答非所问 所给选项与所给题干不相符。 所给选项与所给题干不相符。
应对策略:一定要审清题干要求, 应对策略:一定要审清题干要求, 紧紧把握筛选的依据 .
8、信息遗漏。 信息遗漏。 命题者在设置“陷阱” 命题者在设置“陷阱”时,故意 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 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 致信息不全面。(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 致信息不全面。(以偏概全)
考试题型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 的含义 理解文中基本概念
设题类型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根据内容合理推断
答题步骤
1. 2. 3. 4.
通读原文。 通读原文。 细察题干。 细察题干。 细读选项,对比原文。 细读选项,对比原文。 选答案。 选答案。
1.通读全文: 1.通读全文: 通读全文
应对策略:考生在阅读原文时,一 应对策略:考生在阅读原文时,
定要关注一些易混的概念, 标出。 定要关注一些易混的概念,并标出。 关注一些易混的概念 在做题时,应注意选项的主语、 在做题时,应注意选项的主语、 主语 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与原文是否一致 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高考社科文阅读及解题技巧指导
高考社科文阅读及解题技巧一、解题技巧一般情况下科技说明文选择题错误项的编制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⑴无中生有是指选择题中的错误选项往往依据分辨能力不强的部分考生的思路,故意加紧了些原文中没有的内容,以迷惑考生。
其特点是选项内容比原文内容“多”了。
如2007年科技文第4题B项。
B项的表述是: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神经的位置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见解。
检索原文可知,原文“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组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形线路。
”一句,只说明了位置,而没有说明“功能”。
“功能”一词就是拟题人故意插入以迷惑考生的。
⑵歪曲文意是指错误选项往往依照理解能力不强的考生的理解方式,故意编造一些曲解文意的内容以迷惑考生的方式,其特点是选项的内容“变”了。
如2008年3题D项就是。
该项的表述是: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而原文对这个问题的表述是: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以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选项的表述是显然曲解了原文内容。
⑶改变性质是指错误选项故意把事物的属性、时态等说错,或者把可能性说成必然性,把假设说成事实或者相反以迷惑干扰考生的方式。
如2008年科技文第3题A项“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从原文的相关内容看,只是其中一部分品种得到推广种植。
(4)偷换概念是指错误选项把文中的某个重要概念用另一个概念偷换,以此迷惑考生。
如2008年科技文第1题B项“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其中“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
(5)强加因果是指错误选项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的,有的选项则把因果关系颠倒了。
如2009年科技文第2题A项“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从原文看,“新害虫的出现”和“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同属于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危险,二者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社科类现代文组织答案的方法和技巧
• 2012年秋考《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第1题:概括第①段大意。(25字以内)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 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 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 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 该段没有中心句。第二段的第一个句子是“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可知这段是从“国内”的 角度来论述的。该段有三个句子,第一个句子讲的是“国内学术界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这是对现象 的表述。第二个句子中“不过”一词表转折,把重点转移到句子的后半段,讲的是国内文献综述存在 的问题。最后一个句子用一个代词“这样”对前一句所讲的“问题”进行总结。所以该段分为两个层 次,把两个层次的内容整合在一起,答案表述为:“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
• (2)如果提问的句子或段落没有运用说明方法或论证方法,一般是考查论证 上的严密性、辩证性或全面性。
• 如2012年秋考《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的第4题:简析第⑥段的作用。第⑥ 段的内容如下:
• 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 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 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 之举。 • 第一个句子是一个过渡句,前文论述的是学者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对文献综 述的重要性(这是全文的重点),本段论述的是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对 文献综述的重要性。显然,前文是从学者的角度进行论述,这里是从学术刊物 的角度进行论述,论述角度的不同是为了使论述更全面(如果论述的角度相反, 则是为了使论述更辩证)。所以答案表述为:“第⑥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 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观点的补充,使论述更全面。”第一个分 句是对该段内容的概括,第二个分句是对这段内容的作用的阐述。
社科类文解题思路和方法
对社科文的理解,除了“认真读懂每一句话”之外,还要有文体意识。
试卷中常见的社科文一般分为议论文和说明文两个类型。
对文本属于哪一种类型,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第一,可以通过文章题目确定,议论文的题目多涉及一些观点,如《和谐天人:对自然的亲近》《谈谈数字化书写》《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等,观点十分明确;第二,观点不明显的,但可以从中“提示语”表述加以辨别,有的文题仅仅指出议论的范围,但文中的常见“由此可见”“我认为”“有人觉得”……都是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者不同意别人的观点的;第三,直接从文中具体内容来辨析,内容侧重于提出某种见解的,犹如题目提出观点,也属于议论文。
否则,为说明文。
懂得了文体,其答题文体特点、文体术语、文体结构等知识的选用,就有了具体准确地指向。
议论文常常考查见解观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说明文常常考查事物特点、说明思路、说说明方法。
选择题设置时,都会张冠李戴、因果颠倒、大概念小概念混淆……对技术美学和美学的一点认识【该文谈对技术美学和美学的认识。
属于议论文】钱学森①曾写文章谈论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我说艺术创作也总要有个科学技术的基础,没有纸张、印刷,也就难有今天的文学;没有摄影技术和电声技术,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电影。
这是一个方面的关系,可以说是科学技术为艺术服务。
现在我们的“技术美学”是一门把美学运用到技术领域中去的新兴科学,可以说是另—个方面的关系,是美术为科学技术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服务。
【段意:从科学为艺术服务的关系,类比引出“技术美学”概念,并指出这是美术为技术服务的观点】②我那篇文字,也讲到科学技术的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美术问题,例如各种日用品杯、碗、盘、瓶等,衣着服饰等,图书装帧等,以至产品包装等,要做到“美观大方”又经济实用,这大概属于工艺美术。
从经济效益看,这也不是件小事。
例如目前在我国,—方面人民手里有钱,要穿得更好些;另一方面纺织工业却开工不足,纤维原料等库存积压。
社科文阅读答题技巧共25页文档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END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科文的解题技巧高考二轮复习0107 20:58::社科文的解题技巧科技文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
(一)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
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3.关联词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二)审(题干、选项)这一步是审题,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1.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
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三)找(筛选信息)这一步要求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
1.找区位,审题干。
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内查语意。
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外查关系。
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3.找错因(四)比(干扰项)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题肢,比照互证邻里试题的题干、题肢。
社科类与科技类常见的干扰项有如下“雷区”:1. 整体与部分(以偏概全)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
(也可能缩小)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 “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
可以用笔画出来,或者作特殊的标志。
【例1】(湖南卷第8题)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例2】(2006四川卷)原文:“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B.溴甲烷是一种对土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的土壤熏蒸剂。
C.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起到很好的防病作用。
D.溴甲烷熏蒸土壤后挥发迅速,很快就可播种,不误农时。
【例3】(2005年全国卷Ⅱ)“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
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解析] B [这道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A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原文中是“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A项却成了“植物的叶子”这个全称概念]2. 混淆范围——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指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或然”与“必然”不分,或者“已然”与“未然”混淆,以假当真。
此时特别注意表程度、范围的关键词。
【例1】(2006四川卷)“不过,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87个发展中国家将不可能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
”D. 因为87个发展中国家将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所以目前已有15个发达国家明确表态不再使用溴甲烷。
分析:忽略了“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的前提,,把尚未实现的“可能”变为了“现实”。
【例2】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
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
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
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试题】(全国卷I第10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3. 推测有误——前期与后期(时态不清)实际上就是在时间上、逻辑上的混淆范围,即有意把原文中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
此时应对照原文,注意表时间、表结果概念的关键词。
注意“前、后”以及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的关键词语。
【对应文段】(福建卷第9题)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
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
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
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侧出来。
【试题】下列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发射出共振波。
D.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像反映出人体疾病的水分变化。
4. 主要和次要(主次不分)——分清主次,仔细对比原文【对应文段】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试题】(全国卷第7题)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5. 选择与兼备——分清选择还是兼备。
【对应文段】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
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试题】(湖北卷第8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6. 源流倒置——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对应文段】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
【试题】(广东卷第10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7. 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圈出对象,知彼知己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观点。
此时,应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
【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杭衡。
“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第二段)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第三段)【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全国卷l第8题)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8. 肯定与否定——划出肯定否定词【对应文段】网格协议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链接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任何东西:数据库、虚拟和可视化工具,甚至是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
【试题】(辽宁卷第7题)下列有关“网格协议”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网格协议能提供标准平台,但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
9. 言多与言少——找出数量词【对应文段】我们天生就知道送花有一种强大的心理效应,然而在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方面还没有进行过多少科学研究,尽管花卉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国际产业。
【试题】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D对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问题,心理学界已经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
10. 客观与夸大(歪曲事实)——忠实于原材料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原文材料中的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
【对应文段】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
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
【试题】(湖北卷第10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11. 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从原文找依据、找推断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
注意:A、选项句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就是无法在原文找到依据。
B、选项句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却在原文中的不同位置。
C、选项句往往说得很有道理,但不是文中观点。
【对应文段】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