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与《呐喊自序》的比较阅读
呐喊自序读后感(精选5篇)
![呐喊自序读后感(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c2433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22.png)
呐喊自序读后感呐喊自序读后感(精选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呐喊自序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呐喊自序》虽不是一篇小说,但却是《呐喊》中一篇具有纲领性的重要文章,为啥这样说呢?《自序》说明了鲁迅为啥要写《呐喊》,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完成的创做。
《自序》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讲了鲁迅父亲生病,求医未果,导致了鲁迅长大后有学医的理想。
接着写了鲁迅在学医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麻木的中国看客对同胞的死亡无动于衷,他明白了只有好的身体,却没有好的思想是不行的,于是他萌生了用文章唤醒国人的念头。
鲁迅便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写文章,但却不那么成功。
最后在朋友的劝说下,“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鲁迅开始创作《呐喊》。
我通过这篇文章,明白了一个道理:治树要治根,治人要治本。
如果一棵树的根部坏死了,这棵树肯定会枯萎。
如果一个人有一些坏习惯,那么要从他的思想上来转变他。
就拿我来说,我以前上课的时候会管不住手、脚、嘴,甚至连眼睛也管不住,总爱东张西望,动个不停。
老师就会找我谈话,而不是打骂我,现在的我比起过去,还是不老实,但却进步不少。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鲁迅的书了。
上一次我完整地读他的文章大概还是高二在语文课上学《祝福》的时候。
这次重新拾起,心情不免有点复杂。
因为我这个人素来有些叛逆心理,越是被众人歌颂的伟大人物,在对他下判断时,我越是苛刻而谨慎。
之前接触鲁迅,大多数是在语文课本上,印象中的鲁迅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里的小少爷“迅哥儿”,或者是《风筝》里有点冷酷的兄长,或者是《藤野先生》中求学日本的留学生,又或者是以小酒保口吻写那个迂腐文人“孔乙己”的小说家。
我喜欢看他的散文,尤其喜欢看他写童年往事,淳朴小镇、活泼少年,一下便趣味横生,但我一直未曾领会到鲁迅的豪情与热血。
《鲁迅研究》作业答案
![《鲁迅研究》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ad31b9c77da26925c5b074.png)
《鲁迅研究》作业答案一、填空题1、鲁迅的三大文化遗产是————、————和————。
(批判旧传统,反省新传统,批判国民劣根性)2、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是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的————。
(《狂人日记》)3、鲁迅的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他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4、赵太爷、鲁四老爷等人物,分别出自鲁迅的小说————和————。
(《阿Q正传》和《祝福》)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出自鲁迅的旧体诗————。
(《自嘲》)6、鲁迅的生平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它们分别是————、————、————和————。
(少年鲁迅、青年鲁迅、中年鲁迅、晚年鲁迅)7、鲁迅生前的第一个杂文集是————,最后一个杂文集是————。
(《坟》、《且介亭杂文》(末编))8、鲁迅的小说《故乡》,出自他的小说集————。
(呐喊)9、史涓生、吕纬甫、魏连殳等人物,分别出自鲁迅的小说————、————和————。
(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10、“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出自鲁迅的旧体诗————。
(自题小像)11、所谓的“周氏三兄弟”分别为————、————和————。
(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12、鲁迅的小说《祝福》,出自他的小说集————。
(彷徨)13、请填写出《阿Q正传》中的几个重要人物———、————、————、————。
(阿Q、小D、王胡、赵老太爷(假洋鬼子、赵秀才、吴妈、小尼姑)等)14、鲁迅散文,有两种表述方式,一是————,一是————。
(独语(自言自语)、闲话(闲谈))15、“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出自鲁迅的旧体诗————。
(《悼丁君》)16、鲁迅晚年,参加了一些政治性的组织,这些组织有————、————和————。
(“左联”、“人权保障同盟”、“中国自由大同盟”)17、“宴之敖”是鲁迅历史小说————中的人物。
(《铸剑》)18、鲁迅一生曾经任教过的大学有————、————和———。
呐喊自序读书笔记7篇
![呐喊自序读书笔记7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b13f11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c.png)
呐喊自序读书笔记7篇呐喊自序读书笔记(精选篇1)我已经很久没有看鲁迅的书了。
上一次我完整地读他的文章大概还是高二在语文课上学《祝福》的时候。
这次重新拾起,心情不免有点复杂。
因为我这个人素来有些叛逆心理,越是被众人歌颂的伟大人物,在对他下判断时,我越是苛刻而谨慎。
之前接触鲁迅,大多数是在语文课本上,印象中的鲁迅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里的小少爷“迅哥儿”,或者是《风筝》里有点冷酷的兄长,或者是《藤野先生》中求学日本的留学生,又或者是以小酒保口吻写那个迂腐文人“孔乙己”的小说家。
我喜欢看他的散文,尤其喜欢看他写童年往事,淳朴小镇、活泼少年,一下便趣味横生,但我一直未曾领会到鲁迅的豪情与热血。
然而这次才刚看完《呐喊》的自序,我就已经觉得很亢奋,我突然意识到初中时自己还是太小了,哪里读得出这文字间涌动着的一种豪情呢?说是豪情,其实也不太准确。
《呐喊》自序里其实充斥着一种寂寞的悲哀,和不甘于妥协的倔强在,这种情感和茅盾的《幻灭》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鲁迅是寂寞的,《呐喊》自序里“寂寞”二字出现了十次,“悲哀”二字出现了六次。
他说“我在年青时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偏成了《呐喊》的来由”。
鲁迅年轻时大概也是热血激情、壮志凌云的一个青年,但悲剧在于,现实总会磨平一个人的棱角。
他年轻时求学日本,一心想要学医救国,后来在日课堂上看到反映中国时况的影片,发现他们在围观自己的同胞被杀害时,竟然无动于衷,脸上全是一种“冷漠自私”、“麻木不仁”的表情。
他在此时醒悟,即便体格再健壮,如果精神没有进步,那这个国家也是无救的。
于是他弃医从文,意图提倡文艺运动来推动先进思想观念在中国传播。
奈何孤掌难鸣,他自己势单力薄,很多尝试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太多的失败,让他开始渐渐退缩,但同时,寂寞与苦涩也像“大毒蛇”一样缠住了他的灵魂,随之而来的也就是,悲哀、苦闷。
鲁迅《祝福》赏析
![鲁迅《祝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2d81f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63.png)
鲁迅《祝福》赏析鲁迅《祝福》赏析【鲁迅《祝福》内容简介】 《祝福》这篇⼩说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反映了⾟亥⾰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的摧残与迫害,揭⽰了封建礼教吃⼈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
丈夫死后,狠⼼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爷家做佣⼯,受尽视、虐待。
很快她⼜被婆婆家抢⾛,并且拿⾛了她在鲁四⽼爷家打⼯的所有⼯钱,然后卖到贺家成亲。
贺⽼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有了⼉⼦阿⽑,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
然⽽命运多⾇,贺⽼六因伤寒病复发⽽死,不久,阿⽑⼜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于是,⾛投⽆路的她只能去再次投奔到鲁四⽼爷家。
可是⼈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万苦积钱捐了门后,依然摆脱不了⼈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年⼀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但是,⼈们⾮但没有可怜她,还都骂她是⼀个谬种。
【鲁迅《祝福》赏】 《祝福》是出⾃于《彷徨》。
⼩说集的名字告诉我们这样⼀个事实——当时鲁迅先⽣的⼼态。
但是不是对⾰命产⽣了怀疑,⽽是反思。
我们看见⽂化好像也不能拯救⼈们的灵魂。
五四之后是长久的低潮。
怎么办?中国的问题究竟在哪⾥? 于是祥林嫂出现了。
她是最惨的中国妇⼥,经历了所有妇⼥的不幸。
然后是谁导致她不幸呢?是命运?是社会?是鲁四⽼爷? ⽂本讨论了很多,最后我们发现了⼀群可怕的凶⼿……四周和她同样不幸的⼈,他们看似同情却冷漠地逼迫着祥林嫂……眼神⾥透出的悲剧命运——《祝福》祥林嫂的眼睛描写赏 “眼睛是⼼灵的窗户。
”要写出⼀个⼈精神⾯貌的变化过程,⽆疑,眼睛的刻画是最重要的。
鲁迅先⽣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个⼈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
”《祝福》就可以说是这样⼀个⽣动的明证。
《祝福》是鲁迅⼀九⼆四⾄⼀九⼆五年间⼩说合集《彷徨》中的第⼀篇。
鲁迅名篇《祝福》赏析(精选8篇)
![鲁迅名篇《祝福》赏析(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bafa4853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a3.png)
鲁迅名篇《祝福》赏析(精选8篇)鲁迅名篇《祝福》赏析(精选8篇)《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精神。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鲁迅名篇《祝福》赏析,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鲁迅名篇《祝福》赏析篇1在鉴赏小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等几个方面来探究和鉴赏,学会品味小说的语言,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思想和主题,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
本文主要探究了《祝福》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分析人物形象。
一、分析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中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好小说的情节和发展脉络。
通过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分析,学生会了解到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几个部分构成。
在《祝福》中,主要对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进行了叙述,通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作为小说的序幕,接着讲诉了祥林嫂的悲惨死去作为故事的结局。
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首先向读者介绍了祥林嫂初到鲁镇,接着讲述了祥林嫂被卖改嫁,而祥林嫂再到鲁镇则是故事的高潮,作者描写的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则是故事的尾声。
在分析故事情节中,鲁迅先生描写了祥林嫂的悲惨生活情境很多都是发生在春天,“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孟春之时,被卖改嫁”“暮春之时,痛失爱子”。
在分析故事情节时,学生要把握好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关键时间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在探究中构建出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鉴赏来了解故事的情境,知道小说发展的过程和其中的事件,从而在探究中在大脑中构建出一个清晰的故事情节,了解祥林嫂的命运和生活。
二、探究人物形象,深刻理解人物性格在《祝福》中有很多的人物,祥林嫂当然是最为关键的一个人物。
鲁迅《明天》《《呐喊》自序》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迅《明天》《《呐喊》自序》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d10a47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d.png)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明天(节选)鲁迅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
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隔壁的单四嫂子,她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她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
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
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
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啊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
她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
她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轮到宝儿。
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
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
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
她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
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
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
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擎起小手来,用力拔她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
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他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
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之比较
![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de5770349649b6649d74731.png)
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之比较1956 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故事片《祝福》。
该片由著名电影剧作家夏衍编剧,桑弧执导。
电影《祝福》时长100 分钟,于1957 年获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1958 年获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为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荣誉,被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原著的神韵风采,又体现夏衍的编剧风貌和特色,获得国内外影坛的赞誉。
[ 1] 《祝福》写于1924年2 月7 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 年3 月25 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 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电影《祝福》名家编剧,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而且为国争光。
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纵观电影版《祝福》和小说《祝福》,两者之间大体有三种关系:化虚为实、有无相生和物是人非。
一、化虚为实和原著比较起来,电影《祝福》把小说中许多写得比较虚、比较朦胧、留有空白的情节细节化、具体化和现实化了。
这主要是祥林嫂在卫家山的前夫祥林家和贺家坳的后夫贺老六家的生活片段。
在小说中,祥林嫂在上述两地的生活,是以第一人称“我” 的回忆来展开的。
在回忆中,祥林嫂的两段短暂的婚姻生活都是由卫老婆子一一她的娘家和祥林家是隔壁一一说出来的。
小说中,卫老婆子在讲述祥林嫂的生活时,只能提供个大概一一卫老婆子的消息来自于自己娘家。
显然,这些消息有道听途说的成分。
相对而言,在小说中,有关祥林嫂的一生,大的情节有,而细节则不足。
与小说不同,电影《祝福》给祥林嫂的活动增加了大量的情节和细节,将小说中卫老婆子的讲述用镜头由祥林嫂本人详尽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小说中,叙事视点是集中于鲁镇;而电影中,叙事视点则一分为三,分别是卫家山、鲁镇和贺家坳。
以时间的分配来看,电影把祥林嫂在卫家山和贺家坳的活动时间大约分配了有整部影片的三分之二的时间,而贺家坳的时间更多一些。
电影对于祥林嫂活动地点和时间的改变,使小说中角色的重要性发生了一些改变。
鲁迅小说试题及答案
![鲁迅小说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f4151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04.png)
鲁迅小说试题及答案1.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哪一部作品?A. 散文集B. 小说C. 诗歌D. 戏剧答案:B2. 鲁迅的《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对待失败的态度B. 对待贫穷的态度C. 对待爱情的态度D. 所有选项答案:D3. 在《孔乙己》中,孔乙己的“茴香豆”事件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A. 倔强B. 迂腐C. 善良D. 懦弱答案:B4. 《药》中,鲁迅通过“人血馒头”这一情节,批判了什么社会现象?A. 封建迷信B. 官僚腐败C. 农民愚昧D. 社会不公答案:A5. 《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A. 封建礼教B. 家庭暴力C. 社会歧视D. 所有选项答案:D6. 《社戏》中,鲁迅通过描述农村的社戏活动,揭示了哪些社会问题?A. 农民的贫困B. 封建迷信C. 农村的落后D. 所有选项答案:D7. 鲁迅的《故事新编》中,哪些作品是对传统故事的重新诠释?A. 《补天》B. 《铸剑》C. 《奔月》D. 所有选项答案:D8.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提到了“铁屋”的比喻,这个比喻的含义是什么?A. 封建社会的压迫B. 知识分子的困境C. 社会的黑暗D. 人民的觉醒答案:A9. 《彷徨》中的《在酒楼上》一文,鲁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哪些社会现象?A. 知识分子的迷茫B. 社会的冷漠C. 人性的复杂D. 所有选项答案:D10.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哪一部作品?A. 散文集B. 小说集C. 诗歌集D. 戏剧集答案:A。
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之比较-最新年精选文档
![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之比较-最新年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187ca3f172ded630a1cb610.png)
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之比较1956 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故事片《祝福》。
该片由著名电影剧作家夏衍编剧,桑弧执导。
电影《祝福》时长100 分钟,于1957年获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1958 年获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为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荣誉,被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原著的神韵风采,又体现夏衍的编剧风貌和特色,获得国内外影坛的赞誉。
[ 1]祝福》写于1924年2 月7 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 年3 月25 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 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电影祝福》名家编剧,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而且为国争光。
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纵观电影版《祝福》和小说《祝福》,两者之间大体有三种关系:化虚为实、有无相生和物是人非。
、化虚为实和原著比较起来,电影《祝福》把小说中许多写得比较虚、比较朦胧、留有空白的情节细节化、具体化和现实化了。
这主要是祥林嫂在卫家山的前夫祥林家和贺家坳的后夫贺老六家的生活片段。
在小说中,祥林嫂在上述两地的生活,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回忆来展开的。
在回忆中,祥林嫂的两段短暂的婚姻生活都是由卫老婆子她的娘家和祥林家是隔壁一一说出来的。
小说中,卫老婆子在讲述祥林嫂的生活时,只能提供个大概一一卫老婆子的消息来自于自己娘家。
显然,这些消息有道听途说的成分。
相对而言,在小说中,有关祥林嫂的一生,大的情节有,而细节则不足。
与小说不同,电影《祝福》给祥林嫂的活动增加了大量的情节和细节,将小说中卫老婆子的讲述用镜头由祥林嫂本人详尽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小说中,叙事视点是集中于鲁镇;而电影中, 叙事视点则一分为三,分别是卫家山、鲁镇和贺家坳。
以时间的分配来看,电影把祥林嫂在卫家山和贺家坳的活动时间大约分配了有整部影片的三分之二的时间,而贺家坳的时间更多一些。
电影对于祥林嫂活动地点和时间的改变,使小说中角色的重要性发生了一些改变。
祝福文学评论500字
![祝福文学评论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82c3f36f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5c.png)
祝福文学评论500字1. 对鲁迅《祝福》的文学评论《祝福》运用了鲁迅小说最常用的“归乡”模式,这种情节结构模式的特点是: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构成一个复调小说。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从心理学上讲,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因为它不但有损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更为主要的,是它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程,导致人生的悲剧。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本身就是如此。
只要打开鲁迅的《彷徨》,看看《祝福》中的祥林嫂,一切都会不言而喻了。
祥林嫂是个淳朴善良而且安分耐劳的农村妇女,手脚非常勤快——[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她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只要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一个生活的权利,她就心满意足了。
正是带着这样的一个愿望,祥林嫂在新寡之后逃到鲁镇去做工。
然而不久,她就被唯利是图的婆婆绑了回去。
她不但连一个工钱都没着落,而且还被婆婆以高价卖给大山深处的贺老六。
她虽然拼死地反抗——[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
呐喊祝福鲁迅优秀读后感1000字4篇读友吧
![呐喊祝福鲁迅优秀读后感1000字4篇读友吧](https://img.taocdn.com/s3/m/ae723df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11.png)
呐喊祝福鲁迅优秀读后感1000字4篇#781187呐喊祝福鲁迅读后感1000字1鲁迅先生有的故事是经过那些人物的事件来对此刻的社会进行批评与讽刺的,如阿Q那愚昧的“精神胜利法”显示出了鲁迅先生的无知、自欺欺人,以及最终冤死的事情讽刺了社会的不公。
再如狂人的那一册日记体现出了鲁迅先生变态的内心世界,可是反衬出了社会上封建礼仪对人精神的束缚如同一块千斤巨石压在人们的心上。
再如孔乙己那满嘴的之乎者也、不赖帐和最终惨死的经历些出了鲁迅先生的迂腐、善良还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心灵残害做出了锋锐的控诉。
有时,鲁迅先生也经过一些毫不起眼的小事儿描述,比如说:《一件小事》经过自我的自私和那个车夫的伟大赞颂了这种光明磊落、敢作敢当的伟大精神。
《头发的故事》就是经过“我”和“N先生”的一次谈话揭示了辫子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压迫与剥削。
在写作中,鲁迅先生也会经过在文章中哪些不起眼的线索带给人们道理,如《药》之中夏瑜的牺牲赞扬了革命可是反对了革命的不彻底性,赞扬了夏瑜英勇无畏的精神,也体现出了康大叔的冷漠、封建。
鲁迅先生不之会经过哪些事情来批判社会,还会描述出来自我真挚的感情,如《社戏》中经过孩子那些近似于胡闹的事情描绘出孩子的天真无邪以及聪敏和顽皮,更是描绘了双喜、阿发两个人物。
《呐喊》实在是一部经典的作品。
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是鲁迅先生经过哪些事情在呐喊,崇尚光明反对黑暗。
在这其中,有许多好的写作手法等着我们来借鉴呢!#781188呐喊祝福鲁迅读后感1000字2《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着。
同样也是世界的名着,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十分熟悉的。
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终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终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祝福》与《呐喊自序》的比较阅读
![《祝福》与《呐喊自序》的比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ceb42dc63c1ec5da51e2704b.png)
《xx》与《〈呐喊〉自序》的比较阅读环境:铁屋子与窗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再没有比鲁迅《〈呐喊〉自序》中的“铁屋子”更经典的比喻了,他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在这里作者用“屋子”比喻当时的社会,用“铁”来强调屋子的牢固,强调改变的艰难,这是没有异议的。
但是对“绝无窗户”的理解就不同了,有人说这是为了说明屋子里面的黑暗,见不到光明;有人说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屋子的坚固,里面的人们没有办法逃跑;也有人说这是为了说明其闭塞,没有空气流进来,所以下一句说里面的人们“不久就都要闷死了”。
似乎这些说法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作者的角度看,他重点指的是什么呢?这可以从其它文章中找到答案。
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又是怎样的呢?她在自己家因为死了丈夫就没法待下去了,只好逃到鲁镇来;在鲁四老爷家里做繁重的工作反而很满足;但当婆婆派人来抢她回去的时候,整个鲁镇没有一个人一伸援手;而当得知她以死反抗再嫁之时,人们得到的是有了新鲜谈资的满足和对她婆婆精明的艳羡;再次来鲁镇,她的不幸也只给人们添了些笑声;当她悲惨地死去这时,鲁镇的人们正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在鲁四老爷家引起的只是鄙视和憎恶。
没有谁刻意地剥削谁,压迫谁,算计谁,可是悲剧就在大家的习以为常中发生了。
所有的人们都成了不自觉的悲剧的制造者。
之所以会如此只是因为人们的思想中浸透了浓厚的封建思想,维护这种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状态下的行动。
然而鲁镇虽然闭塞,却也并非没有一点外界思想的侵扰。
鲁四老爷也知道主张变法维新的康有为,不过他的态度是“大骂”,而且康有为的思想与活动也并没有给鲁镇带来一点变化。
此外鲁镇也走来了一个有着新思想的人物——“我”,他与鲁四老爷话不投机,是鲁镇同情祥林嫂的唯一的人,但是他构成了鲁镇社会的“窗户”吗?人物:昏睡者与较为清醒的人如果拿“铁屋子”里的人来类比,鲁镇的人们除“我”以外都是昏睡者。
呐喊鲁迅读书笔记鲁迅《祝福》读书笔记
![呐喊鲁迅读书笔记鲁迅《祝福》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b822a0e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9.png)
鲁迅《祝福》读书笔记篇一祥林嫂,这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说人物,而是一个无比深刻的艺术典型,是旧中国被侮辱与被迫害的广大劳动妇女的化身。
祥林嫂的悲剧,正是呻吟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题记曾记得,在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提到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大极大的绳索。
而祥林嫂就是被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一个屈死的冤魂!她悲剧的一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祥林嫂悲苦的一生,就如鲁迅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概括的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两种表现形式:一“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二“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当女工,可以说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她在鲁四老爷家出的是牛马力,吃的是残汤剩饭,工资十分低微,但她却十分满足。
不仅卖力干活,而且“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她并不认为鲁四老爷家压迫她,剥削她,反而对鲁家还有一种忠实得感激之情。
这就是中国农民忠厚善良却缺乏阶级觉悟的悲哀。
然而,连这样的时代也并不能维持太久,随之而来的是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由于封建的“夫权”,她被婆婆绑架回去,而且卖给了深山里得贺老刘。
好不容易和贺老刘在一起度过了两年对她来说已经非常幸福得时光。
但很快,贺老刘病死,心爱得儿子阿毛也被狼叼去,大伯趁火打劫,前来收屋,她被封建得“族权”赶出深山,不得不再度到鲁家当佣人。
而因为她的过去经历,在鲁四老爷心目中,她以成了“不干净”,“败坏风俗”的人,被无情剥夺了参与“祭祀’的权利。
正当她困惑不解得时候,又受到封建”神权“的进一步打击。
做了封建迷信牺牲品得柳妈得一番话,又向祥林嫂心灵深处狠狠得剜了一刀。
当她支取历来积存的全部钱,指了门槛,她内心舒畅,坦然地回来,本以为一切都会好转,得到的却仍是“放着吧,祥林嫂”这样的拒绝。
祥林嫂已然已经受不住这个以外得沉重打击,她当时就说“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一个善良的灵魂被彻底摧毁,欲做奴隶而不得的祥林嫂,终于一步一步地被推上了死亡的深渊。
《阿Q正传》与《祝福》对比阅读——探究阿Q与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共性与个性
![《阿Q正传》与《祝福》对比阅读——探究阿Q与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共性与个性](https://img.taocdn.com/s3/m/12f3562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a0.png)
《阿Q正传》与《祝福》对比阅读——探究阿Q与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共性与个性摘要:《阿Q正传》与《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两篇鲁迅的小说。
小说主人公阿Q与祥林嫂都是一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底层悲剧人物。
二者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共性,又具有个性。
通过情节、人物形象对比解读社会地位,家庭生存庇护,身前死后的境遇和自我意识、社会意识,解读阿Q与祥林嫂人物悲剧命运的共性;通过人物潜意识的具体化分析,探究对待悲剧命运的精神苦解脱方法和成因,对比人物悲剧命运的个性。
关键词:阿Q祥林嫂悲剧命运共性与个性“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
但他们却不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
鲁迅在《坟·杂忆》中塑造了欺软怕硬的中国人;“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在《呐喊·自序》中写了一群被关在铁屋子的中国人……鲁迅先生用自己冷静、深刻的言辞剖根揭骨地挖掘20世纪初中国人的某些特性。
阿Q和祥林嫂正是鲁迅塑造的塑造的两个20世纪初中国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悲剧人物。
二者的悲剧命运具有共性,也有个性。
一、阿Q与祥林嫂悲剧的共性解读。
“幸福都是相似的,悲剧却各不相同”。
然而,同时代背景中的人物悲剧却有众多的相似性。
请同学们找出阿Q与祥林嫂悲剧的共性。
1.没有准确姓氏,社会地位卑微。
阿Q沉睡在时代背景中,没有准确的姓名。
鲁迅先生用考证学的方法描绘阿Q这个人物的轮廓,姓氏无从考究,能确定的只有一个没有实意和区别性的“阿”字。
阿Q生活在叫做“未庄”的农村,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无足轻重的人物。
至于祥林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祥林嫂的称呼“祥林”源自第一任丈夫的姓名。
鲁迅小说读后感
![鲁迅小说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1352e8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6c.png)
鲁迅小说读后感鲁迅在小说、诗歌、散文、杂文上均有建树。
他写的小说不多。
但却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鲁迅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名字叫《示众》,小说中充分展示了看与被看的关系。
鲁迅的小说《示众》,小说中所有的人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个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
每天每刻,都处在被众目睽睽地看的境遇中,而自己也在时时窥视他人。
时不时的在互相堵、挡、塞着,挤压着他人的生存空间,于是就引起无休止的争斗,打着、冲着、撞着、麻木着这就是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
这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特点是:处于被看地位的是下层社会的人,是供他人来鉴赏的;而看客也不忘演戏,叹息一番,以获得自我崇高感,然后满意地离去。
其实,《药》中还将这看与被看的关系上升为吃与被吃的关系。
夏瑜为革命而牺牲了,而却被无知的小栓吃掉了。
革命者的鲜血就这样被糟蹋了。
鲁迅就希望通过这样的结局在读者的心灵中引起拷问,希望从而唤醒民心,并反思革命失败的原因。
这就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所在了。
鲁迅的其他作品大多采用了这个示众的描述方式。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被看,乡村里的人是看客;《啊q正传》里的啊q既是看客也是被看之人;《呐喊自序》中革命者因杀头而被看,中日学生均为看客等等。
而鲁迅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大概就是他采用了这样的一种令人哭笑不得的特殊模式。
鲁鲁迅希望人们在读他的小说的时候得到一种警醒,一种反思,一种启示。
鲁迅深刻地感到改造国民性的迫切感,他希望通过他的笔唤醒那些麻木而善良的灵魂,希望他们和他一样并肩作战,一起努力,为推翻吃人的社会而斗争。
鲁迅小说中的示众描写反复出现,令人当时的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反复思考。
于是,他达到了他的写作目的,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所以,他是成功的。
沁凉如水的夜风如鬼魅一般划过城市的夜空,悄无声息,却惊醒了我沉睡的梦。
迷惑懵懂的心还藏着昨日的忧绪与愁丝。
一团一团,剪不断,理还乱。
《祝福》结尾探讨
![《祝福》结尾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ec421433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3.png)
《祝福》结尾探讨《祝福》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
即“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
”一般分析为: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而“我”是小说中唯一对祥林嫂表示同情,为祥林嫂的死而感到不安,在祝福的爆竹声中,也终于不再为祥林嫂的死而有任何精神负担了。
这说明“我”对祥林嫂的同情毕竟是有限的。
“我”所感到的,不是世事的不平,而是“懒散而且舒适”,也就写出了神权在鲁镇的权威。
对祥林嫂这样备受欺压的妇女的死亡,天地间的神灵不问不闻,置之不理,在“歆享了牲醴和香烟”之后,却“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这是“我”的想像,从想像中揭露了神权的荒诞,表达了“我”的愤慨。
这样一讲完,自己心理很是得意,因为分析得很深,讲得很透,甚至自己还陶醉在其中。
下课铃响了,我走出了教室,有一个女生追了出来。
她便说:“老师,我觉得文章的结尾不是你所说的那样。
”听她这样一说,我心里火冒三丈,真的很生气,我口干舌燥地讲,你压根就不卖帐,我不就是做了无用功了。
但我毕竟是教师,因而稳住了情绪,便问:“你觉得应是什么?”她说:“我觉得这是‘我’的美好愿望。
祥林嫂在祝福中凄惨地死去,‘我’心里很难受。
于是‘我’就设想天地神灵在‘歆享了牲醴和香烟’之后,‘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我’希望天地神灵能保佑广大的劳苦大众,不希望像祥林嫂这样的贫民再受苦受累。
所以说文章结尾是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
也是作者一生的追求,应是文章的希望所在,给贫苦大众一丝生活的曙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与《〈呐喊〉自序》的比较阅读
李国民lgm0019@
环境:铁屋子与窗户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再没有比鲁迅《〈呐喊〉自序》中的“铁屋子”更经典的比喻了,他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在这里作者用“屋子”比喻当时的社会,用“铁”来强调屋子的牢固,强调改变的艰难,这是没有异议的。
但是对“绝无窗户”的理解就不同了,有人说这是为了说明屋子里面的黑暗,见不到光明;有人说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屋子的坚固,里面的人们没有办法逃跑;也有人说这是为了说明其闭塞,没有空气流进来,所以下一句说里面的人们“不久就都要闷死了”。
似乎这些说法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作者的角度看,他重点指的是什么呢?这可以从其它文章中找到答案。
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又是怎样的呢?她在自己家因为死了丈夫就没法待下去了,只好逃到鲁镇来;在鲁四老爷家里做繁重的工作反而很满足;但当婆婆派人来抢她回去的时候,整个鲁镇没有一个人一伸援手;而当得知她以死反抗再嫁之时,人们得到的是有了新鲜谈资的满足和对她婆婆精明的艳羡;再次来鲁镇,她的不幸也只给人们添了些笑声;当她悲惨地死去这时,鲁镇的人们正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在鲁四老爷家引起的只是鄙视和憎恶。
没有谁刻意地剥削谁,压迫谁,算计谁,可是悲剧就在大家的习以为常中发生了。
所有的人们都成了不自觉的悲剧的制造者。
之所以会如此只是因为人们的思想中浸透了浓厚的封建思想,维护这种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状态下的行动。
然而鲁镇虽然闭塞,却也并非没有一点外界思想的侵扰。
鲁四老爷也知道主张变法维新的康有为,不过他的态度是“大骂”,而且康有为的思想与活动也并没有给鲁镇带来一点变化。
此外鲁镇也走来了一个有着新思想的人物——“我”,他与鲁四老爷话不投机,是鲁镇同情祥林嫂的唯一的人,但是他构成了鲁镇社会的“窗户”吗?
人物:昏睡者与较为清醒的人
如果拿“铁屋子”里的人来类比,鲁镇的人们除“我”以外都是昏睡者。
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但是对自己的命运都并不以为有什么不合理。
说他们在昏睡中生活,“昏”在哪里呢?首先,“昏”在对自己所受痛楚的麻木,甚而至于将他人的痛楚作为自己快乐的源泉。
鲁镇的一般人不是从祥林嫂的伤疤上得到了许多笑料吗?《自序》中鉴赏示众的麻木的看客镜像般在出现在小说中。
其次,“昏”在对自己不幸命运的不觉悟。
祥林嫂不用说了,临死之时还幻想用死后家人的团聚来安慰自己。
鲁镇的人们谁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命运的不幸和给别人所加的痛苦。
“昏”还表现在对社会制度的懵然无知,没有谁想一想大家所恪守的教条是否正确合理。
在鲁镇的人物中“我”是一个另类,他不像其他人那样迷信麻木,对祥林嫂富有同情心:看来他属于“较为清醒的人”。
但是这个清醒者所能做的除了对祥林嫂报以同情,除了内心悄悄的愤然以外,对所见的一切虽深知其不合理却也无能为力,连公开得罪鲁四老爷的勇气都没有。
但是他却是最痛苦的人,这种痛苦与《自序》中所预言的清醒者的痛苦有所不同,那些人痛苦的是即将到来的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而他却主要是因面对他人的痛苦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并且强大的旧势力还可能像黑洞一样吞噬了他。
《祝福》的结尾写道:“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
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一般理解为反语,表现的是“我”的愤激之情。
不过也可理解为写实。
因为“我”对祥林嫂不幸遭遇的不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痛苦本来就是一会儿的事情,他当然希望人们都得到幸福,但是却看不到该走的道路在哪里,就像为了不增加祥林嫂的痛苦而对她说人死以后有魂灵一样,对人们的幸福也只能寄托在这连自己都不相信的神灵上。
正所谓“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主旨:绝望与希望
在《自序》中作者从为父亲治病到最后办《新生》失败,经历了希望破灭的痛苦,这是个从希望到绝望的过程。
那么最后作者看到希望了吗?或者说他与金心异辩论以后看到了希望吗?很多人认为,作者在朋友的劝说下又重新看到了希望。
原文中这样说:“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可以看出,作者所认同的希望是非常有限的,只是从逻辑上说可能有,而不是说一定有。
并且这种“有”的可能性是十分渺茫的。
根据只在于它存在于将来。
而且作者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他自有“确信”,确信铁屋子不可毁坏,社会无法改变。
从“确信”和“可有”的语义轻重也可以看出他的真意。
鲁迅这种对社会对人性的悲观看法一直没有改变,他的所有小说没有一篇以圆满欢乐结局,《祝福》也一样。
祥林嫂这样尘埃一样的人物悄悄死去,没有引起这死水一样的社会一点动荡的涟漪,黑暗像鬼打墙一样控制一切而人们却毫无觉察。
人们把希望寄托在虚妄的神灵身上,而神灵观念正是悲剧的根源之一,这更增添了小说的悲剧意味。
小说中的“我”也有希望,他的希望与鲁镇人们的希望是有些不同的,别人是祈求自己的幸福,他是希望鲁镇的人们幸福;别人是信神求福,他是别无他法只得寄希望于神灵;别人相信幸福可以通过祝福祭祀而得到因而怀抱希望,他不相信祭祀祖先可获幸福仍心存虚妄。
这种虚妄也类似于《自序》中作者的希望。
他一方面确信自己的看法,认为社会无法改变;另一方面又寄希望于万一,要把死马当作活马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他做小说的态度,是他的人生选择,也是全部希望。
结构:我与社会
《自序》中社会与“我”形成了强烈对比,从少年时期起就感到自己与社会不相容,感叹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并促使他走异路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他一路走来,到了日本仙台,在看电影时又感到自己与周围的人们格格不入。
于是又来到东京找到志趣相投的人办杂志,但很快他又发现自己又成了最孤单的一个。
这种对比使他的思想逐渐成熟和老练,也成为文章的线索。
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叙写自己的经历,并不是为了告诉我们他有怎样的梦想,而是表明自己怎样看清到社会的真面目,和自己的人生选择。
自己站在当前社会的对立面并与之斗争,从而使读者看清社会并参与这场斗争不正是呐喊的目的吗?
与此类似,《祝福》中为封闭的鲁镇安排一个外来者“我”,他不仅仅是起线索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使文章在结构上形成鲁镇与“我”的对立,从而产生思想的张力,更深刻更鲜明地表现文章思想。
小说如果没有“我”,祥林嫂的故事是完整的,鲁镇这个社会也是圆满的;但它会缺少一种警示的力量,缺乏因“错位”而引起的拷问的力量;而有了“我”这个与鲁镇不协调的人物,便如同黑暗中射入的一道光线映照出了朦胧中的污秽,使人分明地感到这
个太平村庄的罪恶和平凡时代的人间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