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

——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解读《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2010-12-07

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继国家制定的能源、土地、粮食、应对气候变化等战略规划之后又一项重要的资源环境战略性规划,也是我国资源利用和保护领域的又一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实施好《规划》,是水利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记者:据了解,这是我国首次编制全国性的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划》有国家八个部委共同参与。请您谈谈《规划》编制的历程和重要意义。

矫勇:进入21世纪,针对我国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从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出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自2002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牵头,会同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水资源调查评价,主要任务是全面调查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第二阶段为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主要任务是科学制定水资源节约、保护、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与对策措施。

本《规划》是涵盖全国、流域、行政区域三个层面,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规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确定的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规划成果是我国长期治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与管理及水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的实施将全面提升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与保障能力,不合理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将得到有效转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将显著提高,水生态环境状况将得到显著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将显著增强。

意义:

《规划》必将对我国水资源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矫勇:《规划》编制的主要成果包括八个方面:一是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二是规划目标与任务。三是水资源供需分析。四是水资源配置。五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六是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七是实施效果与环境影响评价。八是保障措施。

《规划》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用水需求、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从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重点回答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6个重大战略问题。

一是全面调查和科学评价了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水生态环境状况和演变规律,系统分析了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二是在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水资源条件、利用水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提出的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三是研究制定了全国、流域和区域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及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的控制性指标。四是研究论证了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总体布局,提出了有利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管理措施。五是从促进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出发,制定了节约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及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对策。六是提出了实行最严格

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措施。

矫勇:自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开展第一次水资源评价工作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我国水资源形势及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资源形成与转换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近20年来,我国降水时空分布更加不均匀,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河、海河及辽河流域持续干旱,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同时,由于经济建设和人类活动,原来的下垫面条件也发生了改变,导致了降水—径流关系、地表水—地下水转换关系等出现新的变化,从而使得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可利用量、可供水量及其时空分布等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水量的不断增长和供用水结构的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供、用、排、耗等关系发生较大改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三是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满足社会发展对饮水安全的要求,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对保障经济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的要求,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保持社会稳定对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与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成果相比,本次评价成果有较大的变化。

本次评价成果表明:全国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4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74万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8219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量重复计算量7182亿立方米。与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成果相比,全国水资源总量基本持平,南方略有增长,北方有所减少。根据长系列水文资料分析,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等4个流域水资源总量减少159亿立方米,减幅为6%;地表水资源量减少了230亿立方米,减幅为11%。水资源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北方地区近年持续干旱以及人类活动改变了下垫面条件,导致北方地区的水资源量有所衰减。本次调查评价,对我国主要的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及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在评价的近29万公里河长中,全年水质Ⅰ至Ⅲ类的河长占66%,评价的湖泊及水库中,富营养化趋势明显。20世纪80年代初期调查评价中,受到污染的河流主要集中在部分城市河段,其他地区水质状况相对较好。本次调查评价结果表明,不仅城市河段水体质量较差,部分中小河流水体质量也出现恶化趋势。由于水体质量恶化,部分水功能区的污染物入河量超过其纳污能力,水体使用功能受到影响。本次调查评价,还对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进行了首次评价。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北方地区进行典型调查的514条河流中,有49条河流发生断流。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中,有230个湖泊发生萎缩,面积萎缩了15%左右,全国天然陆域湿地面积减少了约28%,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全国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近19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约7.2万平方公里,现状年超采量约为117亿立方米。

《规划》的总体思路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按照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的要求,紧密结合各流域、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水资源条件,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节约保护、统筹兼顾、综合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