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如何转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如何转型
随着网络等各类新媒体的崛起和迅速占领媒介市场,作为传统平面媒体的报纸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报纸的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虽然报纸有其自身优势的观点深入人心,但是报纸在新媒体背景下受到的冲击还是让报业惶恐不安。所以,报纸作为平面媒体要进行自主创新,报纸的工作大量集中在编辑这一块,进而报纸的创新的着力点还是在编辑创新上。
标签: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转型
在全媒体时代,什么是第一位,或许有人会说技术亦或抢滩渠道,但是,最最核心的则是人。技术和渠道的背后是资本,只要有资本,什么渠道都能抢、什么技术都能拥有,但是拥有观点生产能力的团队,拥有认知会、解剖会、点拨会能力的新闻人是最值钱的。全媒体核心是人的数字化,人是要完成数字化改造的人。而对编辑来说,也必须有新的思维、新的技能。
一、报纸编辑角色的转换
长期以来,在新闻界一直把编辑当成幕后英雄,他们长年累月,甘于寂寞,俯首案头,为他人作嫁衣裳。然而,在新的舆论环境和媒体激烈竞争条件下,这种工作模式已不适应报业的发展。作为现阶段的报纸编辑,不再像以往那样编好几篇稿件、画好一个版面、看看大样就行了,编辑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职能正在延伸。
(一)既要当幕后英雄,也要做前台指挥
长期以来,编辑将自己闪光的创意和苦思冥想的佳句融入记者、通讯员的稿件,将一堆半成品甚至是一堆原材料拿过来整理、加工,推陈出新,使其变成了一篇篇闪光的新闻报道,人们称其为“幕后英雄”。但是,编辑处于报纸操作的后台,是对原材料的润色、加工,干的是“二手活”,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这种工作模式已不适应媒体竞争和发展的需要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新闻理念的竞争,比的是观念,拼的是策划,看谁有“新点子”、“新套路”。在追求同源新闻的独家表现方面,编辑扮演的是权威和专家的角色。
编辑在新闻报道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是提升新闻媒体竞争力的第一资源。编辑在当幕后英雄得同时,更应成为前台指挥,成为新闻报道的“总策划”、“总导演”,从选题策划、取舍稿件、编辑加工,前后方沟通、取舍稿件、版面运筹、检验把关、多媒体制选作等方面都要认真谋划,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使自己的新闻报道先人一步,高人一手,胜人一筹,让报纸这一传统媒介不断焕发出时代的风采。
(二)既要编好记者稿件,又要提前介入采访
长期以来,报纸编辑对稿件的干预,一般是记者交稿后才介入的,记者、通讯员交什么稿,他们就编什么稿,“等米下锅”、“来料加工”,很被动。夏衍曾指出:“主动的编辑,自己主动找题目,主动找作者,主动根据宣传需要安排版面;被动的编辑,就只是被动应付,作者来什么登什么。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现在编辑必须参与到采访环节,甚至提前到采访之前。编辑通过参加编前会和新闻策划等形式,根据新闻事件预制新闻选题,和记者共同研究报道方案,组织重大报道,在指导前方记者采访的同时,编辑在后方及早谋划,根据新闻现场情况安排版面,链接背景材料、制作相关图表,必要时配发相应的言论。编辑拿到记者稿件后,如果发现稿件还可能有新的亮点和突破,立即联系记者,就充实稿件内容、拓展采访空间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编辑具有为稿件“把关”的职能,但不能“一把就死”。稿件怎么改、怎样删、与作者多沟通、多交流,编辑和记者的思想共同碰撞,集中智慧通力合作,报道就会沿着理想的思路进行。
以前,由于编辑记者各自为政,编辑不知记者在采访什么,记者不知道编辑需要什么;编辑想要的稿件记者没有提供,记者采写来的稿件编辑又觉得不好用。编辑提前介入,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三)既要善于编辑报纸,又要学会经营管理报纸
长期以来,编辑的主要职能就是编辑加工稿件,至于报纸的发行和经营管理情况,在媒体竞争中位势,读者是否关心等问题,编辑并不在意,觉得这是发行和行政部门的事。当下,在媒体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报纸的发行和经营管理状况关系到报纸的生存和发展,每个编采人员都有责任。编辑除了具有较高的新闻发现和整合能力外,还必须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公关能力、独到的感受力和较强办事能力。正如美国著名的出版经纪人柯蒂斯先生所言:“面临今天出版业的种种变革,编辑还剩什么工作可做呢?答案是,几乎每一件事情都需要编辑……与老一辈编辑的不同在于,今日的编辑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既要精通书籍的制作、行销、谈判、促销、广告、新闻发布、会计、销售、心理学、政治、外交等,还必须有绝佳的编辑技巧。”他还说:“编辑人的许多特质是无法取代的,没有任何人或物能取代编辑的地位。”
编辑力的作用点应该说全部都在市场,这个市场就是读者。对报纸来说,读者的需求是当然的前提。“心向读者,为读者服务,是办报的出发点与归宿。”编辑只有想读者之所想,面向市场、了解市场,开拓市场,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才能使报纸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一张报纸,就是一个商品。编辑不仅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沙里淘金”,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还要善于加工和包装,制作精品,有品牌效应,能够有力地开发和占有读者市场。报纸编辑要使自己成为名编辑,名编辑也是品牌。名编辑具有强烈的品牌带动效应,名编辑作为新闻策划的“发动机”,可以激发采编人员的新闻冲动,带动新闻报道的成功运营,推动新闻品质的持续提升。
二、编辑的读者意识的转变
当前,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新媒体层出不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出现
了一种竞和的态势。信息采集的便捷化、多样化和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分众化对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来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报纸不但要应对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还要迎接新媒体的挑战,更为重要的是,报纸还要面对不断变化的读者需求。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媒体的影响和熏陶下,读者的角色意识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读者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接受者转换为主动的信息选择者和信息提供者,读者不但使用信息,也采集信息、提供信息,同时还评价信息、反馈信息。“读者的分流、需求的变化和读者角色的转换迫使报纸编辑角色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这样才能使报纸兼收并蓄,与读者共同发展成长。
(一)编辑首先要转换读者意识
编辑角色转换首先要转换的是编辑的读者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所有报纸都强调编辑的读者意识,强调编辑要研究读者、了解读者、把握读者,从读者的需要出发策划选题、组织采访、删改稿件、编排版面。但读者是谁,在哪里,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报纸编辑总是朦胧的、不清楚的。因此,一些报纸要么根据读者来信,要么聘请专门的读者评报员,对报纸所刊发的稿件进行品评,然后报纸编辑们根据汇总的评报结果,对此前的报纸进行检视和回顾,从中总结读者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但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1.评报员或者读者来信是否有代表性,是否能代表一般读者,从他们的品评选择中能否总结出一般读者的兴趣点;2.所评报纸是编辑主导下的报纸,读者在评报之前己被锁定在编辑关注的信息范围之内,纵使读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编辑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读者的视野,这又使读者所反馈的信息丧失了基本的民意基础。当然,很多报社将本地区同类报纸进行综合评比,从中寻找读者的关注点,似乎较为全面,但所有的关注点只集中在纸媒所报道的信息上。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报纸不仅要巩固老读者,还要从其他媒体中争夺新读者并培养潜在的读者,这些新读者从那里来呢?
近年来,许多报纸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互动平台如论坛、博客等等,与网民进行互动沟通,收集信息,征集民意,这种形式能及时了解网民的心理动态、兴趣爱好及信息需求,但网民并不代表大众,网民的信息需求并不能代表一般民众的信息需求。还有一些报纸通过专业受众调查队伍进行报纸读者的抽样调查分析,虽然这些调查在统计学上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但它只能宏观上了解读者的兴趣范围和基本选择倾向,无法及时把握读者当下的心理需求和瞬息万变的需求走向。
报纸编辑必须在受众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全媒体关注,即从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新媒体上寻找一般大众的关注点,这不但可以使编辑掌握读者需求的一般性和即时性,也可将编辑单纯的读者意识扩展为大众意识,这样才能把握一般大众的信息选择点和舆论关注点,这是读者意识的一个转换,许多报纸己经这样做了。但是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报纸编辑通过媒体所了解的一般民众关注点是通过已知信息的选择概率确定的,只能说明民众对以往信息的兴趣,作为节奏较慢的报纸来说,这里面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报纸编辑读者意识的转换还有一点,就是从读者己知的信息关注点转换为读者未来的信息期待点,就是说,报纸编辑必须在对一般民众信息兴趣掌握的基础上,能够前瞻性地预测到民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