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黄河”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3)
“滔滔黄河”
“滔滔黄河”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滔滔黄河”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国情教育因素,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由于学生在前面中国的地形、气候的学习中已了解地形及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并且对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对教材的处理方面,学生已知的内容就无需重复讲解。而对于学生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内容,教师应当提供资料、合理置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学习,最后达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为目的,要使每一位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通过积极动脑,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三、设计思想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在教材处理时,必须冲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开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实事热点,如黄河的断流等。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
2.精心设计活动在教学中,努力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3.充分利用图像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黄河流域水系图等,使地理图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了解黄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小结
(制定以下综合性活动题,作为黄河一节课
的课堂小结。)
某环保科考队沿黄河流域进行资源与环境科
学考察,在考察资料中有以下几幅自然与人文景
观图片。①你能否将这些景观按一定的规律排列
成序,并说明排列的理由。
②请你选择其中1项分析介绍其所在黄河流
域的哪个地区(或地形区),反映当地怎样的自然
环境特点或说明形成的主要原因。
黄土高原的治理地上河小浪底水利工程
黄河源窑洞龙羊峡“塞上江南”
复习
巩固,再
现知识
点,也作
为学生学
习效果的
反馈,为
以后教学
提供参
考。
课外探究
(选做一题,在课外完成)
(1)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
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
(2)调查本地河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治理建
议。
(3)收集黄河的有关资料,出一期有关黄河
的手抄报,并在班级交流。
(4)访问黄河的相关网站。
【学情预设】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
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培养
学生想象
能力、动
手能力、
自学能
力,激发
学生创新
思维。
七、板书设计
滔滔黄河
一、黄河的概况
二、黄河的奉献
塑造平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
三、黄河的忧患
1.上游:土地荒漠化、凌汛
2.中游:水土流失
3.下游:“地上河”、凌汛
四、黄河的治理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活跃。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惊喜,时而忧思,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效果,得益于学生课前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教师整理并制作出精美课件;课堂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和学法,特别是注意用自己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他们触景生情。
由于学生课前准备充分,有关黄河方面的信息了解较多,在一些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回答的内容有的超出了教师的意料,给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增加了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一定要加强知识的积累,同时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思考、多尝试、多探索,让地理走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也许教师会付出更多的心血,变得更加忙碌,但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一样获益匪浅,套用一句口号“我付出、我幸福;我忙碌、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