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课后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齐宣)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孟子·梁惠王上》)[乙](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鲁人锯竿入城文言文阅读答案

鲁人锯竿入城文言文阅读答案

鲁人锯竿入城文言文阅读答案《执竿入城》原文: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乃入城。

课后练习及其答案:1、给文中这句话用/符号,划出朗读的节奏。

初竖执之不可入2、你怎眼评价短文中的老父?这段文字给拉你怎样的启迪?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1、初/ 竖执之/ 不可入2、文中老父既有自作聪明、照搬经验的一面,又有助人为乐的一面启迪:认识一个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只有认识清楚事物,事情才能办成。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

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道理“执长竿入城门者”鲁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事实可以一手拿着竹竿的一头,把竹竿的另一头放在地上,成一个斜坡,进入城门,如果把竹竿放平进去,容易扎瞎别人的眼睛,有害他人身体。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点:1: 把三维欧式变换限制在二维,会导致有些事情,即使不是无法解决,也是解决的'不那么完美。

2: 有些时候,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而治之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

老父的方法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或者是还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看:给出这个点子的人不先问明情况就出了一个点子,万一这个长竿是要用的,这个点子就害了这个拿杆子的人了。

《庖丁解牛》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

《庖丁解牛》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下册1.3 庖丁解牛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解牛《庄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B.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批:劈、击C.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坠下D.嘻,善哉!技盖至此乎?盖:大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无厚入有间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D.进乎技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庖丁的解牛刀,“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B.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人的养生之道,阐释了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陈情表》课后练习(含答案)

《陈情表》课后练习(含答案)

《陈情表》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文本一: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文本二: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

少仕蜀,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①,誉之曰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

”俄而④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⑤人弗能应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誉之日:_________________(2)吾盾之坚: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可概括为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言文阅读。

黄香温席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

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

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

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年方九岁(__________)知事亲之理(__________)[2]翻译下列的句子。

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黄香侍奉父母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言文阅读。

1画龙点睛张僧sēng繇yóu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yú,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不点睛者皆在。

字词解释:于:______ 每:______ 即:______ 以为:______ 诞:______因:______ 须臾:______ 破:______ 者:______ 皆:______2陈蕃有大志陈蕃年十五,尝闲处chǔ一室,而庭宇芜wú秽huì。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3 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

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

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一】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

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

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

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虽有圣智,不能与谋。

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无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处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

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①事是已。

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

可不戒哉?(节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注释】①唐昭宗:即李晔。

晚唐时期宦官专政,对皇帝有废立大权。

昭宗是僖宗之弟,即由宦官拥立为帝的。

后来昭宗与宰相崔胤谋诛宦官,反被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后虽得神策军解救,重新复帝位,但却招致梁王朱全忠乘机领兵入京,唐朝因之覆灭。

【文二】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异日①者,更羸②与魏王处京台③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④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虛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

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

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注释]①异日:往时,从前。

②更羸(gēng léi):战国时的名射手。

③京台:高台。

④虚发:只拉弓不放箭。

[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疮痛也疮:伤。

B.先生何以知之知:通“智”,智慧。

C.其飞徐而鸣悲徐:缓慢。

D.引弓虚发引:拉。

[2]翻译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与其说更羸箭术高超,倒不如说他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因此才会有如此令人惊叹的表现。

B.更羸之所以能虚射下飞鸟,是因为这只鸟旧伤在身,离群单飞,内心惊惶不安。

C.更羸对魏王说自己能够引弓虚发射下飞鸟,魏王从一开始就对他的说法和箭术深信不疑。

D.从这则文言文中可以得出的一个成语是“惊弓之鸟”,用来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惶恐不安的人。

2. 阅读《叶公好龙》,完成习题。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成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

《老子》四章课后练习(含答案)

《老子》四章课后练习(含答案)

《老子》四章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材料二: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五石之瓠》)材料三: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材料四: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伐者无功伐:夸耀B.魏王贻我大瓠之种贻:赠送C.客得之,以说吴王说:游说D.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器:器重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B.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小雅》怨诽而不乱C.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吴起、孙膑……赵奢之伦制其兵D.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以乱易整,不武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B.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C.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D.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4.下列各选项中,表现道家学派突破常规认识的一项是()A.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B.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C.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D.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5.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道家讲“修身”的道理,通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这一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指出急于表现,贪功冒进没有好结果。

课外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急迫。

一、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4分)。

可以有得.收获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道理其义自见.同“现”,显现自晓.其义也明白2.翻译句子(4分)。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书读得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示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的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心到、眼到、口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心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还会不到吗?3.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答)(2分)。

第一步要“熟读”,要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第二步要“精思”,要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4.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心到”_的重要,这是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2分)。

5.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5.结合自己的学习,简要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3分)答案略。

二、课后练习(准确翻译选文)译文:参考译文: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

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

……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④大姓⑤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⑥而不求偿⑦。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⑧以书,遂⑨成大学。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

②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③穿壁:在墙上打洞。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⑥佣作:被雇佣劳作。

⑦偿:报酬。

⑧资给:资助。

⑨遂:终于。

⑩大学:有学识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邻居有烛而不逮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主人怪而问衡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①第一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课文采用了“事+理”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请分别用“”和“﹏﹏”在文中画出来。

[3]根据故事内容,在横线上填写人物语言,人物动作,并完成练习。

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

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

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善游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ù)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注释]①遽:就。

②任:对待。

③悖;违反常理,错误。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义项。

(1)父善游(_______)A.善良,慈善 B.熟悉 C.擅长,长于 D.容易,易于(2)见人方引婴儿(_______)A.方向,方位 B.正,正在 C.方法,计策 D.才,刚刚(3)人问其故(_______)A.事情,事故 B.所以,因此 C.牧意,有意 D.缘故,原因[2]下对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故事中的要把婴儿往江中投的人,做事违背了常理。

B.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遗传的。

C.不能把婴儿等同于其父亲,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孩子父亲善游,孩子长大也可能善游,但不能把可能当作必然。

[3]翻译下面句子。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一儿曰:“日初出,及日中则如孟盂,此不为?”一儿日:“日初出,及其日中,此不为?”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按原文填空。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日中:_________________。

沧沧凉凉:_____________。

探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小儿所持的依据分别是从哪一种感觉获得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4]两小儿的辩论富含智慧,是应该表扬的,而文中一句“孔子不能决也”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却也体现了孔子_____________的态度。

《兰亭集序》课后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兰亭集序》课后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兰亭集序》课后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0.1《兰亭集序》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二)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事》。

求见此书,劳于寤寐。

此僧耆年,又无所用。

若为得一智略之士,以设谋计取之,必获。

”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

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

”太宗遂召见翼。

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随商人船下,至于越州。

又衣黄衫,极宽长潦例,得山东书生之体。

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

过辨才①院,止于门前。

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②?”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

”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

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

”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茶果等。

江东云缸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

酣乐之后,请各赋诗。

彼此讽咏,恨相知之晚,如是者数次,于是诗酒为务,僧俗混然。

遂经旬朔,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①,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②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①筑:修补。

②父:指老人。

[1]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智其子(________)A.智慧 B.认为……聪明 C.理智(2)大亡其财(________)A.丢失 B.死亡 C.没有[2]翻译“其家甚智其子”,并说明这样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结合对古文的理解,把下面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合适的字词。

(填序号)A.溺B.故C.堙D.少女①夏天我们在水边玩,要注意安全,防被水淹没事件发生。

()②炎帝的小女儿叫女娃。

()③晶晶生病了,因此今日不能做学校的领操员。

()④乌鸦叼来许多石块,填塞在瓶子里。

()[2]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

精卫填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精卫填海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用原文的话)[3]翻译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几则故事中,与“精卫填海”的精神相似的是()A.八仙过海B.愚公移山C.嫦娥奔月D.女娲造人[5]读了这篇神话,你想对精卫说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小古文阅读。

孔融让梨融四岁时,值①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②门。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冀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冀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冀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小古文阅读。

卧薪尝胆吴既赦①越,越王勾践反②国,乃苦身③焦思,置胆于坐④,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⑤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⑥下贤人,厚遇宾客;振⑦贫吊⑧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注释)①赦:免除或减轻刑罚。

②反:同“返”,返回。

③苦身:使自己的身体劳累。

④坐:同“座”,座位。

⑤女:同“汝”,你。

⑥折节:放下身架。

⑦振:同“赈”,救济。

⑧吊:慰问。

[1]阅读短文,结合注释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厚遇宾客()A.相遇B.对待,款待C.机会[2]阅读短文,结合注释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置胆于坐()A.坐下B.椅子C.座位[3]“女忘会稽之耻邪?”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其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画线句子是对勾践的()描写。

A.语言B.心理C.动作D.神态[5]勾践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钟氏之子钟毓(yù)、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②其父钟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chì)见③。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qǐn)④,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⑤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⑥,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①令誉:美好的声誉。

②语:对……说。

③敕见:奉皇帝的命令进见。

④昼寝:午睡。

⑤托寐:假装睡着。

⑥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1]联系上下文,选择句中加点字的正确意思。

文言文课后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课后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课后题目及答案[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乙]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那么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那么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其所睹,耳新其所闻,那么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公东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注释:①公,指欧阳修。

②州,滁州。

③丰乐,丰乐亭。

④醒心,醒心亭。

⑤洒然,惊奇的样子。

⑥优游而无为,宽大化民,不用刑罚。

⑦夷狄,泛指遥远地区的民族。

解释以下句子中划线的词。

(4分)(1)饮少辄醉(2)而乐亦无穷也(3)使目新其所睹(4)所以然而为名【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小题4】根据你对甲、乙两文的理解答题。

(计5分,第(1)题2分,第(2)题3分)(1)用自己的话概括“醒心亭”得名的原因。

(2)由“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公之作乐,吾能言之”中的两个“乐”,可以看出欧阳修是怎样的人?【小题1】B【小题1】(1)就(2)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可是、但是”等。

狼文言文课后第五题

狼文言文课后第五题

狼文言文课后第五题课后第五题是关于《狼》这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以下是题目和答案:题目: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缀行甚远(2)一狼仍从(3)顾野有麦场(4)乃悟前狼假寐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答案:(1)“缀行甚远”中的“缀”指的是紧跟。

这句话的意思是:紧跟着走了很远。

(2)“一狼仍从”中的“从”指的是跟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3)“顾野有麦场”中的“顾”指的是回头看。

这句话的意思是: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

(4)“乃悟前狼假寐”中的“寐”指的是睡觉。

这句话的意思是:屠夫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意思是:骨头已经扔完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因此,这个句子可以翻译成:“The bones are all gone, but the two wolves still pursue together as before.”(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的意思是: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因此,这个句子可以翻译成:“After a while, one of the wolves walked off directly, while the other sat in front like a dog.”(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意思是: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因此,这个句子可以翻译成:“Nai Wu realized that the previous wolf pretended to sleep, which was actually used to lure the enemy.”。

最新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题部编版

最新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题部编版

最新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题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小古文阅读。

锯竿入城鲁①有执②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

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③至,曰:“吾非圣人④,但⑤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世之愚⑥者,莫之及也。

(注释)①鲁:鲁国。

②执:手拿着。

③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④圣人:才智超人的人。

⑤但:只是。

⑥愚:愚蠢。

[1]理解词句的意思。

(1)“初竖执之”中“初”的含义是________。

(2)写出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老父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请选择正确答案。

()A.疑惑,询问。

B.嘲笑,反问。

C.自作聪明,反问。

[3]判断正误。

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任何事都要学会变通,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_____)(2)文中的“老父”助人为乐,但是却给那人出了一个馊主意。

(______)(3)“世之愚者,莫之及也”的意思是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人了。

(______)[4]读完古文,你想对这个“执长竿者”说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与理解。

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下列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天雨墙坏雨:下雨B.其邻人之父亦云父:父亲C.暮而果大亡其财亡:丢失D.其家甚智其子甚:很,十分[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文言文阅读《知人》并回答问题

文言文阅读《知人》并回答问题

文言文阅读《知人》并回答问题
一、文言文原文
知人
赵开心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①,望尘②者接踵于道。

及罢归,出国门③,送者才三数人。

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

时吴园次独落落不以欣戚④改观,赵每目送⑤之,顾谓子友沂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

”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两孙孤立,圆次哀而振⑥之。

抚其幼者如子,字⑦以爱女。

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注释] ①辐辏:归聚、会集。

②望尘:拜尘,谄媚权贵。

③国门:指京师。

④欣戚:比喻赵开心的宦途浮沉。

⑤目送——随其人之去而以目注视,在此表看重之意。

⑥振——同赈,接济。

⑦字:嫁女儿。

二、回答课后习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寻召还()
(2)顾谓子友沂曰()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3、故事写“望尘者”的种种行为,是为了衬托“
”(用原句回答)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做人道理?
三、习题参考答案
1、(1)不久(2)看着(回头看)
2、知道这些情形的人,都感叹赵开心有知人之明。

3、吴园次独落落不以欣戚改观
4、示例:要通过平时的言行,真正了解人的内心,要有知人之明。

或:做人要知恩图报,要古道热肠。

《大学之道》 课后练习(含答案)

《大学之道》 课后练习(含答案)

《大学之道》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凡有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C.若火之始然D.与越人水战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止而后有定止:终止。

B.致知在格物格:推究。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

D.凡有四端而自谓不能者凡:所有。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南宋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春秋》并称为“四书”。

B.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__________。

[1]解释下列加点字。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__________汤汤乎若流水_________________[2]《伯牙鼓琴》选自《_____________》,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_________,用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3]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什么,请你在原文中的横线上填写。

[4]当读到“巍巍乎”,我的脑海中出现的词语是()A.站立B.高耸入云C.波涛汹涌D.汹涌澎湃[5]这个故事赞扬了()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B.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钟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

C.伯牙和钟子期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D.伯牙和钟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

2. 文言文阅读。

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其子曰其:______。

②其邻人之父亦云云:______。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亡:______。

④而疑邻人之父之:______。

[2]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其家甚智其子”,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个人发表一些感慨?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小学阶段,我们还学过许多寓言故事,如:_____、_____;学过许多神话故事,如:______、______;学过许多历史故事,如: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课后练习及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

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

值顾
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③,傍若无人。

顾勃然不堪曰:“傲
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④!”便驱其左
右出门。

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⑤门外,怡然不屑。

注释:①王子敬:王献之,官员。

②顾辟疆:人名。

③指麾好恶:指点评论。

麾,通“挥”。

④伧:粗野,鄙陋。

⑤箸:这里相当于“之于”。

1.“燕”有以下几个义项,文中“值顾方集宾友酣燕”一句中“燕”字
的意思是()。

A.燕子,一种鸟类
B.通“宴”,安逸,安闲
C.通“宴”,用酒饭招待客人
D.周代诸侯国国名
2.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王游历既毕吾与汝毕力平险
B.不足齿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C.然后令送箸门外处士笑而然之
D.以贵骄人以待来年
3.顾辟疆对王子敬的行为“勃然不堪”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句子
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是礼仪之邦。

你认为王子敬怎样做和比较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王子敬)不识主人,径往其家;指导麾好恶,傍若无人。

(或: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4.要点一:想进入别人的私宅,要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不可以“径往”;
要点二:游赏时要尊重主人,平和有礼,不能旁若无人,随意指点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