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练习题

合集下载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题)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题)

诗歌阅读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

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第一问:考查尾联的意思,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第二问: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本题题目是“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通读对诗歌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诗中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古代诗词赏析《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题与答案(内江市2020年语文中考题)

古代诗词赏析《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题与答案(内江市2020年语文中考题)

B卷(60分)
一、阅读理解(4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6-17题。

(8分)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6.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4分)
17.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打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4分)
16.(4分)视觉、听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空1分)
17. (4分)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1分),国人阳全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1分)。

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1分)。

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1分)。

(意近即可)。

《春望》《月夜忆舍弟》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望》《月夜忆舍弟》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望》《月夜忆舍弟》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3.(5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①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②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①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停止夜间活动。

②长:一直。

(1)杜甫的诗大多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

上面两首诗均写于“安史之乱”时期,都反映了、等相同的社会现实。

(2)杜甫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常通过描写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来表现深沉的情感。

请任选上面一首诗,结合相关词句对这一特点进行说明。

答案:3.【分析】《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月夜忆舍弟》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比较分析。

从“家书抵万金”、“有弟皆分散”可知,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因战乱亲人分散的悲剧。

从“烽火连三月”、“况乃未休兵”可知,两首诗都写到了战争长久、国家动荡。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分析。

这里要任选上面一首诗,结合相关词句对“通过描写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来表现深沉的情感”进行具体分析。

既要分析杜甫与家人分散,难通音信的个人遭际,也要分析国家残破、动荡不安的现实,最后把杜甫忧国伤时、思念亲人的深沉情感点明即可。

月夜忆舍弟练习题库

月夜忆舍弟练习题库

月夜忆舍弟练习题库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项有误,应是忧虑之情)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B.颔联点题,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不合情理,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思念之情。

含蓄蕴藉,有着无限深情。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的是秋天,不是春天 ) A.首联即笼罩在伤春的悲凉气氛中,行人绝迹,孤雁叫声愈显凄切。

B.颈联借写兄弟分散,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丧乱的普遍遭遇。

C.尾联进一步抒发作者内心的忧虑,战事频发,家书难通,生死难料。

D.整首诗结构严谨,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由望月转人抒情,过渡自然。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此联运用融情于景(移情)写法,融入作者主观感受。

故选B )。

A.首句一个“断”字写出了战事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B.“月是故乡明”一句诗人通过客观描写实景,写出白露节故乡的月是最明亮的。

C.第三句写弟兄离散,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概括了安史之乱人民饱受忧患丧乱之苦。

D.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4.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A.杜甫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都与“安史之乱”有关。

B.“寄书长不达”抒发了杜甫内心的忧虑,“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杜甫心情的迫切。

C.《月夜忆舍弟》一诗,杜甫从“月夜”写起,把怀乡思亲之情写得凄楚哀感。

D.《春望》反映了杜甫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5.下列对《月夜忆舍弟》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应是颈联。

故选C )A.这首诗写于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当时,杜甫和几个弟弟正分散各地,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附习题)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附习题)
恰逢白露时节。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一直,老是。 何况,况且。 战争还没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结束。
到。
古诗今译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边防驻军的鼓声禁止人行走,边塞的 秋天里有孤雁在鸣叫。恰逢白露时节,月 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侄孙湘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 想家、哲学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 “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 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 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昌黎先生集》。
诗歌解读
商山早行
在今陕西
商洛东南。温 庭 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铎,大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使……明艳。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思乡之梦。 野鸭。 边沿曲折的池塘。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古诗今译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 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 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 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 何况战乱没有停止。
主旨归纳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河南巩义人。

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

有著名的“三吏”、“三别”,其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尊为“诗圣”。

【背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华州司功,携家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

时安史之乱未平,史思明叛军在黄河南北很猖獗,西面吐蕃亦不时侵扰,秦州地处边塞,形势比较紧张。

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对弟弟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主旨】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名句赏析】杜甫最笃于兄弟情谊,干戈扰攘中,衰病中的诗人格外思念音信不通的诸弟,遂在凄清孤寂的秋夜,写下了这首凄楚动人的忆弟诗。

诗写天涯忆弟之情,骨肉离散之苦,可谓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首联提摄全篇。

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到处都呈现出一派凄凉景象。

在凄凉沉寂的氛围中,写出强烈的忆弟之情。

点明时间、地点,已隐含忆弟之情。

戍鼓声犹在耳,接着传来孤雁哀鸣,不禁牵起诗人思弟之情。

古人常用“雁行”、“雁序”喻兄弟,孤雁失群,则使人联想到兄弟分散。

况且在这荒远边地的萧瑟的秋夜,这孤雁念群的悲叫声,听来更使人怆然涕下。

《月夜忆舍弟》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河南巩义人。

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

有著名的“三吏”、“三别”,其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尊为“诗圣”。

【背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华州司功,携家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

时安史之乱未平,史思明叛军在黄河南北很猖獗,西面吐蕃亦不时侵扰,秦州地处边塞,形势比较紧张。

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对弟弟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主旨】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选择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有答案)

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有答案)

月夜忆舍弟①杜甫戍鼓②断人行③,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④,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⑤未休兵。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

舍(shè)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

②〔戍(shù)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③〔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④〔露从今夜白〕意思是今夜恰逢白露时节。

⑤〔况乃〕何况,况且。

【解读】这是一首怀人诗。

秋夜本是美好的,但在战乱年代,这样的良辰美景却笼罩在悲凉的气氛中。

更鼓响过,行人断绝,孤雁的叫声愈显凄切。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诗人的思绪乘着月色飞翔,他在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更亮。

可是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苦是悲,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才知道。

诗人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起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诗意】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哀鸣。

从今天夜里就正式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我自己故乡的最亮最明了。

我虽然有兄弟却都在战乱中分散了,我无家可归,无法探问兄弟的死活。

我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更何况安史之乱的战争还没有停止。

长沙过贾谊宅①刘长卿三年谪宦②此栖迟③,万古惟留楚客④悲。

杜甫诗练习题

杜甫诗练习题

杜甫诗练习题
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以真实、深沉、含蓄而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情感
真挚,思想深刻,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关注。

以下是几
个杜甫诗的练习题,希望能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和欣赏他的诗歌。

练习题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请结合杜甫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写一篇不少于
300字的评论文章。

练习题二:登高
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山水景色和人们的无限憧憬。

请结合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

练习题三:月夜忆舍弟
请结合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这首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诗意
解读。

练习题四:秋夕
杜甫的《秋夕》这首诗,以具体的细节描绘了秋夕的景象和人们的
欢庆。

请结合诗中的情感和意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赏析文章。

练习题五:石壕吏
请结合杜甫的《石壕吏》这首诗,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评论文章,探讨诗中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反映。

以上是关于杜甫诗歌的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作品。

通过思考和解读这些题目,相信能够对杜甫的诗歌有更深的体会,并从中受到启发。

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月夜忆舍弟》精品练习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精品练习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主旨】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选择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解析】B 下句,作者所写的不是客观实景。

2、下列对《月夜忆舍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

人教版初中语文《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10.(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月夜忆舍弟①杜甫戍鼓②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注释】: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③况乃:何况,况且。

(1)下面诗句中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的是第③句(只填写序号)。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②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3)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意象内涵。

“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是代表着思念(思乡)。

第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月”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

其余表达的都是亲人、友人等是思念,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一致。

(2)本题考查描写角度分析。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古诗理解性默写和鉴赏选择题练习--答案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古诗理解性默写和鉴赏选择题练习--答案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古诗理解性默写和鉴赏选择题练习——答案版1.《行路难》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作者用夸张的语句写宴席之奢侈的诗句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2.李白在《行路难》中运用细腻的动作描写表达作者内心愁苦的语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3.李白在《行路难》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君王身边的语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当人生困顿坎坷时,我们可以用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豪迈劝慰激励自己。

二、诗词鉴赏1.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自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3.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4.选出下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赏析有误的一项( D )A.诗的一二句用夸张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与三四句诗人的悲苦情绪形成反差。

B.诗的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这样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

C.诗的七八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达诗人一展宏才的愿望和有为于当世的政治理想。

D.整首诗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最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仍有所期待。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理解性默写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运用比喻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的诗句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月夜忆舍弟》赏析习题

《月夜忆舍弟》赏析习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河南巩义人。

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

有著名的“三吏”、“三别”,其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尊为“诗圣”。

【背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华州司功,携家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

时安史之乱未平,史思明叛军在黄河南北很猖獗,西面吐蕃亦不时侵扰,秦州地处边塞,形势比较紧张。

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对弟弟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主旨】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名句赏析】“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首联提摄全篇。

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在凄凉沉寂的氛围中,写出强烈的忆弟之情。

点明时间、地点,已隐含忆弟之情。

戍鼓声犹在耳,接着传来孤雁哀鸣,不禁牵起诗人思弟之情。

古人常用“雁行”、“雁序”喻兄弟,孤雁失群,则使人联想到兄弟分散。

况且在这荒远边地的萧瑟的秋夜,这孤雁念群的悲叫声,听来更使人怆然涕下。

首二句是提摄全篇的,写出忆弟之情,又揭出忆弟之由,那就是战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在白露的夜晚,寒意逼人。

“月是故乡明”,亦写景之语,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

《月夜忆舍弟》理解性默写练习

《月夜忆舍弟》理解性默写练习

《月夜忆舍弟》
1.古人对“月”情有独钟。

由杜子美《月夜忆舍弟》中“_____,____”可知“月”能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2.《月夜忆舍弟》中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浸润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____,_____”。

3.《月夜忆舍弟》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 _____,____。

4.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

5.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_____,____。

6.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_____,____。

答案:
《月夜忆舍弟》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4.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练习题库

月夜忆舍弟练习题库

月夜忆舍弟练习题库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项有误,应是忧虑之情)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B.颔联点题,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不合情理,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思念之情。

含蓄蕴藉,有着无限深情。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的是秋天,不是春天)...A.首联即笼罩在XXX的悲凉气氛中,行人绝迹,孤雁叫声愈显凄切。

B.颈联借写兄弟分散,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丧乱的普遍遭遇。

C.尾联进一步抒发作者内心的忧虑,战事频发,家书难通,生死难料。

D.整首诗结构严谨,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由望月转人抒情,过渡自然。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此联运用融情于景(移情)写法,融入作者客观感触感染。

故选B)。

A.首句一个“断”字写出了战事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B.“月是故乡明”一句诗人通过客观描写实景,写出白露节故乡的月是最明亮的。

C.第三句写弟兄离散,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概括了安史之乱人民饱受忧患丧乱之苦。

D.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忧伤,真诚动人。

4.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C.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A.XXX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都与“安史之乱”有关。

B.“寄书长不达”抒发了XXX内心的忧虑,“家书抵万金”写出了XXX心情的迫切。

C.《月夜忆舍弟》一诗,XXX从“月夜”写起,把XXX 思亲之情写得凄楚哀感。

D.《春望》反应了XXX热爱国家、思念亲人的美妙情操。

5.下列对《月夜忆舍弟》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应是颈联。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理解1. 在这首诗中,舍弟是指谁?他曾经和杜甫有过什么样的经历?舍弟指的是杜甫的兄弟杜審言。

他们一起读书,一起放牛,情同手足。

但杜審言因为劝谏权臣致仕,被贬为湖州司马,后因不满藩王生活而自杀。

2. 诗中的“人困黄沙百战死,马饥黄草连篱啸”是怎样的意境?这两句话写出了唐朝战乱时期的惨状,充满了血腥和惨烈。

士兵们在黄沙中陷入疲惫和饥饿中,草连篱啸的形象描写了马匹和人的悲鸣,营造了一种凄凉感。

3. 杜甫在诗中所写的月夜是怎样的?他对舍弟怀念之情表现在哪些地方?月夜是静谧的,但杜甫的内心充满了悲伤和思念。

他在夜空之下不停地想象兄弟的存在,回忆他们一起成长的种种经历。

二、简答题1. 为什么杜甫要写这首诗?杜甫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已故兄弟的哀思和思念,也表达了对战乱和沉沦的反思和忧虑。

2. 诗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念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表达了对兄弟之情的深挚和珍视。

三、解释词义1. “凄凉” 一词是怎样的意思?答:凄凉,形容冷落、寂寞、悲哀,表示悲痛万分,感觉荒凉或寂寞。

2. “永别” 一词是怎样的意思?答:永别,是永远分离、不再见面的意思。

指和某人要分别而且无法再见面。

四、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回答不少于50字)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兄弟逝去的思念和怀念之情,以及对战乱和群体沉沦的反思和忧虑。

诗篇间穿插了对唐朝乱世的描绘,让人们意识到历史的沉痛和所带来的后果。

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情感的共鸣和历史的压力,这既是文学艺术的体现,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反思。

月夜忆舍弟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

月夜忆舍弟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

月夜忆舍弟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月夜忆舍弟》杜甫【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选择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三、简答题: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2、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3、赏析“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4、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19)-《月夜忆舍弟》同步练习一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19)-《月夜忆舍弟》同步练习一

《月夜忆舍弟》同步练习一一、基础知识1、《月夜忆舍弟》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字________,________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________”。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舍()弟戍()鼓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舍弟:________________(2)戍鼓:________________(3)断人行:________________(4)边秋:________________(5)况乃:________________4、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5、理解性默写(1)《月夜忆舍弟》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夜忆舍弟》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夜忆舍弟》中写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5)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杜甫偏偏说:“________________”。

(6)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诗歌鉴赏6、【2019 日照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7、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完成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忆舍弟》习题及答案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选择题:
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解析】B 下句,作者所写的不是客观实景。

2、下列对《月夜忆舍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

B.从标题到内容都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坦然面对生离死别的情感。

C.这首诗极能代表诗人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夙愿。

D.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解析】B. 无奈、悲愤的情感。

三、简答题:
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答: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2、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答: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3、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诗。

答:这两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4、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