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岁时节日民俗

合集下载

岁时节日习俗

岁时节日习俗

岁时节日习俗篇一:第六讲岁时节日民俗第六讲岁时节日民俗【教学目的】掌握岁时节日民俗形成的原因,掌握我国岁时民俗节日的分类及特征;了解汉族及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岁时节日及其民俗。

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二、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三、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岁时节日民俗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岁时民俗,一是节日民俗。

这两个部分是有紧密联系的。

岁时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

而节日民俗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岁时节日。

在不同的岁时节日中,同样传承下来的是不同的民俗事象。

据此,我们认为,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象。

一般有周期性,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一)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岁时节日民俗在精神民俗内容中是最丰富的一种民俗。

它的最初形成,是和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导致了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

人们对天文知识的认识,是来源于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观察。

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法产生了。

有了历法,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和安排生活就方便多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正是根据天文、历法知识来划定一年中的时序节令,将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纳入自然规律之中,逐步形成不同的风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为感谢上天的恩赐,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一般在农闲时候)举行祭祀仪式,开展各种文娱活动,这样,节日就产生了。

不过,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就是相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其内容也不尽相同。

因此,节日及其民俗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乡风俗的岁时节令与习俗

家乡风俗的岁时节令与习俗

家乡风俗的岁时节令与习俗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不同地区的家乡风俗也各具特色。

岁时节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认知和尊重。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家乡风俗的岁时节令与习俗。

在我家乡,最有名的节日之一就是春节。

春节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开始,持续十五天。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以扫除旧年的晦气。

此外,我们还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以驱赶邪恶,并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平平安安,幸福美满。

除夕夜,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象征着合家幸福团聚。

而在正月初一,孩子们会得到长辈们的压岁钱,以示祝福和鼓励。

春节期间,我们还会拜祭祖先,祈求祖宗保佑后人平安顺利。

这些习俗流传了几千年,代代相传,成为我们家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一个重要的节日是端午节。

端午节通常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也被称为龙舟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还会挂艾草和菖蒲以辟邪。

特别是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和魅力的活动之一。

各地的龙舟比赛各具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除了春节和端午节,我们家乡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节日,如中秋节、清明节等。

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是秋季的一个重要节日。

人们会一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祈求团圆和幸福。

清明节则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上坟扫墓,烧纸钱。

清明节也是一个人们缅怀过往,感恩前人的日子。

总的来说,家乡的岁时节令与习俗充满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底蕴。

这些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

在现代社会,这些习俗虽有所减少,但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魅力。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让家乡的风俗习俗永不凋零。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3)历史事件与传说的影响
历史事件与传说也是影响节日民俗形成的 因素之一。如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 说、纪念伍子青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 种种传说多数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可是在 民间流传最广的却是纪念成原的说法;于 是在端午节就形成了祭祖屈原、赛龙舟的 风俗,它显然受到历史传说的影响。
(4)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种是通过自然的文化传播形成的节 日民俗,如汉族有春节、清明节、端 午节、中秋节,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这 些节日。另一种传播是人为的,主要 是宗教性的节日传播。在我国,通过 人为途径传播的宗教节日主要是小乘 佛教节日和伊斯兰教节日。
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 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 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 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传承下来 的各种民俗事象。一般有周期性,有 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岁时节日的形成和发展
(1)节日所处的时空位置的影响 “时”是指节日在历法中的日期; “空”是指节日流行地区的地理条件。 它们是影响节日民俗构成的基础。
岁时节日民俗
对外汉语八班
刘晓梅
2010171012
基本概述 起源与发展 几个重要的节日
节日活动及特点
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岁时节日民俗:一是岁时民俗,一是节日民俗。

岁时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一 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 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
节日民俗,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岁时节日。在不同的岁时 节日中,同样传承下来的是不同的民俗事象。
(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以生产性节俗来说,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的节日习俗 受农事活动的影响,如春季有迎接春耕的节日典礼, 秋季有庆贺丰收的节日典礼。 社会生活对节日民俗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我国 古代社会,鬼神迷信思想盛行,求神拜佛、问卜占卦 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大 量这方面的习俗。另外,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 影响,重视人际交往,每当逢年过节都会走亲访友, 登门贺岁,这些都显示了社会生活在节日民俗形成中 的重要影响。

精华讲稿:第四讲岁时节日民俗

精华讲稿:第四讲岁时节日民俗

精华讲稿:第四讲岁时节日民俗第一篇:精华讲稿:第四讲岁时节日民俗第四讲岁时节日民俗一、岁时节日的由来岁时节日由来已久,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古代季节气候,简单地说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派顶的节气时令。

气候是农业的决定因素,历法是农业的直接产物,传统节日日期则可以说是农业文明的次生产物和发展标志物。

(一)从节气中择定节日最早被择定的自然也就是被人们较早确认的节气之交接日,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个节日。

八节标志着阴阳四时的时令变化,故后世有“四时八节”之称。

(二)由月之朔、望择定节日在一年的节日日期中,有上元、中元、下元和中秋节四个节日。

“农历十五之容易成为节日,当是它占了一月之半这个中心的好位置,又有一轮满月悬挂在夜空,既居中又圆满,很合人们的位置。

”(吴慧颖《中国数文化》)(三)选择月日同数之日为节日在传统节日中,有七个节日即春节、春龙节(二月二)、上巳节(三月三)、端午节、晒霉节(六月六)、七夕节(又称女儿节)、重阳节,是“月日同数”。

“日月同数”节期的出现和确定,反映了以数字顺序纪日法在民间的流行;另一方面,月日同数,重复出现,便于记忆,又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和亲切、愉悦之情,故而这种节期安排的节日日渐增多。

而从更深层的原因分析,偏好选择“月日同数”为节期,同样是农业文明中追求对称和谐、不偏不倚、整齐划一的理性观念和心理的驱使与暗示所致。

二、节日的结构节日为时空以外的时空(time out of time)因为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往往有悖于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律。

民间节日作为一种传统的事件和活动,其结构形式往往带有程式化的倾向。

(1)起始仪式(2)净化仪式(3)竞技仪式(4)服饰和饮食的展示(5)祭祀仪式(6)表演仪式(7)结束仪式三、节日的分类★从节日的主要内容来考察,粗略可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等五类。

(一)农事节日农事节日,主要内容以农林渔猎等生产习俗惯制为标志的节日,都属这一种。

岁时节日民俗概念

岁时节日民俗概念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岁时节日民俗概念篇一:第六讲岁时节日民俗第六讲岁时节日民俗【教学目的】掌握岁时节日民俗形成的原因,掌握我国岁时民俗节日的分类及特征;了解汉族及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岁时节日及其民俗。

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二、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三、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岁时节日民俗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岁时民俗,一是节日民俗。

这两个部分是有紧密联系的。

岁时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

而节日民俗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岁时节日。

在不同的岁时节日中,同样传承下来的是不同的民俗事象。

据此,我们认为,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象。

一般有周期性,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一)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岁时节日民俗在精神民俗内容中是最丰富的一种民俗。

它的最初形成,是和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导致了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

人们对天文知识的认识,是来源于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观察。

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法产生了。

有了历法,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和安排生活就方便多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正是根据天文、历法知识来划定一年中的时序节令,将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纳入自然规律之中,逐步形成不同的风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为感谢上天的恩赐,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一般在农闲时候)举行祭祀仪式,开展各种文娱活动,这样,节日就产生了。

不过,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就是相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其内容也不尽相同。

因此,节日及其民俗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

岁时节日民俗的活动及特点

岁时节日民俗的活动及特点

岁时节日民俗的活动及特点岁时节日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个岁时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活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岁时节日的活动及其特点。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最盛大的节日。

春节的活动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贴春联、贴门神、除旧布新、放鞭炮、团圆饭、走亲访友、舞龙舞狮等。

这些活动都寓意着希望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平平安安。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华人世界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是赏花灯、走龙游舞、猜灯谜、吃元宵等。

其中,猜灯谜更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环节,人们在赏灯的同时,还要猜灯谜,增添了乐趣和神秘感。

清明节是祭祀先人、扫墓祭奠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回家祭祖、扫墓,并将鲜花和食品供奉在坟墓前,以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敬意。

因此,清明节的特点就是庄重、肃穆。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有民族特色之一的节日,也是一个讲究的节日。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喝雄黄酒等。

端午节的活动多以娱乐和驱邪为主,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人们在这一天会一起赏月、吃月饼、品尝柚子、猜灯谜等。

中秋节的特点在于家庭团圆和传统文化的强调。

除了上述的几个节日,每个月都有一些节日和活动,如端阳节、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活动和特点,如端阳节人们戴香囊、吃菖蒲酒、赛龙舟,七夕节人们在河边放上一对鸳鸯或纸船,重阳节人们登高望远、插茱萸,腊八节人们喝腊八粥。

这些活动都丰富了岁时节日的内容,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岁时节日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亲情和友情,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传承岁时节日的活动和特点,让传统文化在当代也能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1·岁时节日

1·岁时节日

第1章岁时节日民俗第1节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岁时节日是指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的节日。

岁时节日由来已久,其起源则是源于古代天文历法的知识。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生产要求掌握准确的农事季节。

在古代中国,天文历法很发达。

许多古代典籍中都包含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

如:《诗经》、《尚书》、《淮南子》、《岁时广记》等。

古代农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十二个月中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即:立春、雨水、……。

“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象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

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形成的重要节日有八个,可简称为四立、二分、二至,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节。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客观上反映了四季中天象、物候的变化,成了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安排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据。

当然,节气并不等于节日,但节气与节日的关系很密切。

有些节日就是由节气转化而来的。

如清明。

与二十四节同时并行的节日,在我国主要表现在各季各月的朔望之间。

朔为每月之首(初一),又叫“上日”或“元日”。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旧历新年之始。

(辛亥革命后,旧历新年改称春节,公历新年称为元旦),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

望日为每月十五,月圆之日,古代有“三元”之说。

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

这三元,传说是天官、地官和水官的生日。

人们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因此这三元都发展成为节日。

上元节是一年的第一个望日,大加庆贺祭祀,发展为“元宵节”。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后来形成的。

还有一些节日并不与初一或十五关联,而是以各种“日”为标志。

如“上巳节”,是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人们到水边聚会游玩,《诗经·溱洧》即此风俗的写照。

后来固定为三月三,春游,踏青,放风筝。

又如端午节,五月初五;重阳节,九月初九。

岁时节日的由来与发展的情况十分复杂。

既与四时节气有关,又与人类的原始信仰密切相连。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四、节俗的特点
纪念性和周期性 周期性是指时间的一种简单的重复或轮回,而纪
念性则是指在此基础上的有一定文化客体内容 的活动的定期举行。任何节俗都有纪念意义, 也正是如此,节俗才能世代相沿承袭。
四、节俗的特点
稳定性和发展性 没有稳定性,节俗就不可能流传下来;同时,没
有发展的节俗也不会长久。稳定性与发展性是 对立统一的,是相互促进的动力源。
第三节 我国主要的节俗
一、春节
1、“年”的含义及来历
“年”最早的含义是指作物的生长周期。《说文·禾 部》:“年,谷熟也。”
甲骨文“年” 字
金文“年”字
《说文》“年” 字
一、春节
1、“年”的含义及来历
夏商时期产生“夏历(农历)”。夏以正月初 一(朔日)为“岁首”。商以十二月初一为 “祀首”。
“年”的名称开始出现于周代。周以十一月初 一为“年”。秦以九月初一为“年”。西汉武 帝时期恢复夏历。称正月初一为“元旦”。辛 亥革命后,公历与农历分开。
四、端午节
“端午”的含义
“端”即“开始”,因“午”与“五”为通假字, 故又称“端五”。“五”为奇数,为阳,所以又 称“端阳节”。原指每月五日,后来专指五月五 日。唐时因避玄宗讳而正式改称“端午节”。又 称“重五节”、“浴兰节”、“蒲节”等。正式 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 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和防病防疫的记载。 到宋代才由官方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渡。金风 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五、七夕(乞巧、女儿)节
主要节俗 1 祭拜牛郎织女
五、七夕(乞巧、女儿)节
主要节俗 2 乞巧

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研究综述

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研究综述

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研究综述(1983-2003)岁时节日是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1]岁时节日是民众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岁时节俗一直是民俗的主干。

对于岁时节日文化意义的认识在传统社会与当代社会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但都重视岁时节日民俗的社会服务意义。

传统的岁时节日是自然时间与社会生活时间谐调的产物,是在一定生态环境下形成的生活节奏体系。

岁时节日自汉魏以来形成体系之后,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段落标志,人们的生产、祭祀、纪念、社交、娱乐等诸项活动大都依傍着岁时节日开展。

它调节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节奏,整合着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调适着人们的精神意绪,成为民众时间生活的社会依据。

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节日“随着人民能力、智力等的发达和经历时间的长久,这种传统文化,越来越显得丰富多姿。

它不仅满足了人民一定的生活要求,也推进和巩固了社会秩序。

它独特地尽着一种文化功能。

”[2]岁时节日不仅在中国民众传统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与中国岁时节日悠久历史相媲美的是中国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料积存,自《荆楚岁时记》之后,中国有着基本完整的岁时民俗文献系列,以及大量的笔记类杂史资料,还有丰富的田野资料。

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利用这些资料对传统的岁时节日民俗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开拓了不少新领域,发表了不少具有创见的学术论文。

当然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局限,在岁时节日研究领域还存在着较大的学术空间需要展拓。

本文就1983年至2003年近二十年来中国各类杂志与出版社发表刊出的有关岁时节日成果进行了全景扫描与解剖分析,给研究者提供一份学术参考。

一、岁时节日论著刊印发表概述(一)1983年前的岁时节日民俗论著简述现代学术意义的中国民俗学产生于‘五四’时期”,对于民间岁时节日的民俗学探讨也始于这一时期。

从“五四”前后到1983年间,有关岁时节日的论著以汉族居多,少数民俗岁时节日有所涉及,但数量较少。

古代之清代岁时节日习俗

古代之清代岁时节日习俗

清代岁时节日习俗(一)日趋繁盛的民间传统节日清代民间传统节日不可胜数,但规模之大、流传之广、内容日趋丰富的当数年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人们在这些节日习俗中不断创造了多彩斑斓的文化氛围和吉祥喜庆的气息。

1.清代年俗年节,是我国各民族普遍重视的节日。

由于各民族所使用的历法不尽相同,生活习惯不同,因此年节的时间亦有先后之分。

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过的年节是指阴历年。

清代一过腊八,年事活动便逐步开始,直至正月十六送罢瘟神,整个年节才算结束。

苗族的苗年从夏历十月初五过到十一月二十五日。

彝族的彝年一般于彝历十月上旬由毕摩(巫师)占卜吉日举行,节期三日。

羌族的羌年定于夏历十月初一。

水族的端节于每年水历十二月下旬至翌年二月(阴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各地按传统习俗分批过节。

哈尼族过十月年,节期约五日。

塔吉克族要在三月间举行‚奇地前笛尔‛年节。

藏族的藏历年是在藏历正月初一举行。

可以说,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年节习俗,但是,汉族的年节习俗发展至清代,不仅流传地区、民族得以扩大和增加,而且因城市商文化的繁荣和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等诸多因素使年节习俗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轻松的吉庆氛围。

实际上,年节习俗按内容可划分两大时间段:腊月初八至除夕为辞旧岁;正月初一至十六为迎新年。

辞旧岁多与驱邪避秽相关,迎新年多与纳吉祈福相连。

(1)腊八食粥清代腊八,全国大部分汉族地区都要喝腊八粥,此粥已从原来的‚七宝粥‛、‚五味粥‛的基础上增至‚八宝‛,并加以点缀,成为既好吃、又好看的腊八粥。

它‚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粥,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尽管腊八食粥以驱鬼的古俗不复存在,但食粥以祈年丰人旺的古俗仍依稀可见,并增加了悦人的成份。

(2)过小年小年通常是在腊月二十三祭罢灶神之后,于二十四日夜举行。

过小年乃是为了提前过年,提前驱灾免难,招财纳吉,清人笔记中有关于安庆相城(今属安徽)县人过小年的情景:‚二十四晚,设酒醴以延祖先,自密室达门面,内外洞澈,灯烛辉煌,而花炮之声达于四巷,几与除(夕)夜无异,土人谓之小年。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财神赵公明,姓赵名朗,字公明,道教尊他为‚正一玄坛‛ 元帅。终南山人氏。相传原是日精之一。古时天有十个太阳 ,被后羿射下九日后,坠落与峨眉山,变为鬼王。八鬼行病 害人,独赵公明变为人,隐居九老洞中修炼得道。《封神演 义》中姜子牙封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坛真君‛,统 领招财使者‛陈九公,“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利市 仙官‛姚少司,负责司财,迎祥纳福, 世人有称他们为‚五显财 神‛,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



实际上,到水边不仅仅是宴乐,隋朝 杜台卿《玉烛宝典》 说,正月初一到月底,人们都做些菜肴聚饮,泛舟游玩。 士女都到水边洗裙子,倒点酒在水边,用来解除灾厄。说 明人们在水边还有祝禊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活动在 隋代进一步集中在晦日进行。 唐代的晦日已成为重要节日。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 九月诏说:‚今方隅无事、烝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 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官僚选胜地追赏为乐。‛ (《旧唐书•德宗纪下》)把正月晦日作春游的节日提倡, 德宗向官员赐钱,并‚永为常式‛。



这个人为制定的中和节,将二月一日前一天的晦日废掉, 旨在弥补二月无节的缺陷,不过人为设节也是以一定民俗 活动为依据的。 德宗在诏书中说二月一日是‚天地和同‛之日。所谓‚勾 萌毕达‛是说草木的芽苗都长出了;而‚天地和同‛也就 是阴阳和同、阴阳持中,这是自古以来的思想。 东汉后期产生的道教经典《太平经》就说:中和主调和万 物,阴阳要在中和,天地阴阳只有沟通中和之气,才能相 受共养万物。概括地说,就是‚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 物‛。所以中和节表达的就是天地、阴阳持中和同、万物 资始的思想。
3、立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
五行 五色 四时 金 白 秋 木 青 春 水 黑 冬 火 红 夏 土 黄 土存四 时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民俗 ppt课件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民俗  ppt课件

3
年节的由来
年节的由来已久,年源于古代的历法,节源于古代季 节气候。
年的原始意义为庄稼收获一次,一地球围绕太阳运行 一周为一年;从历法上一年有四季。
节原意为竹节,引申为对岁时的分节;节日是由年月 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最早在《逸周 书.时训》中记载了一年中的24节气。
民俗节日的形成从来不是偶然的,都有其深远的根源。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民俗
ppt课件
1
ppt课件
2
传统节日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表 现
春 : 春节、路神生日、元宵节、二月二龙抬 头、寒食节、清明节

夏: 端午节、天贶节、六月初六姑姑节

秋: 七夕、盂兰盆(中元节、鬼节)、地藏节、 中秋节、重阳节

冬 祭祖节、冬至、腊八节、过小年、除夕
ppt课件
饮食、家庭活动、礼仪、亲友的交往;信仰的仪式; 娱乐的多样形式等。
ppt课件
6
第一节 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
一 岁时节日的由来
二 岁时节日的发展
– 1 神话传说的嵌入 – 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 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 – 4 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 – 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纪念节日:追念民族英雄及地方历史上所崇拜人物;
庆贺节日:以喜庆丰收、祝贺等为主题;
社交游乐节日:通过歌舞游ppt艺课件活动进行社交往来;
5
年节的发展
1、岁时节日的发展,在我国有三条线索: 农事祭祀节日线索 宗教节日习俗的线索 民族传统节日习俗的线索 2、任何节日习俗都是各项民俗的综合展现:节日的服饰、
ppt课件
9
春节
古代,又称“元辰”、“元日”“正旦”等,意思是一年的第一 个造成,俗称过年,是中国人(主要是汉族)最为隆重的 综合性节日。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它的节期一般在 腊月二十三“祭灶”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期之长,节日 内容之丰富,胜过其他所有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包括除 夕夜的年夜饭、团圆守岁,辞旧迎新,家家户户贴春联挂 年画,贴窗花,互相拜年,放鞭炮,互相道喜祝贺。大年 初一,新春开始,至亲好友,走家串户,登门拜年,用最 美好的语言,互致节日的祝贺。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民俗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民俗

除夕家家忙过年
2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 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 节。因为节期是新的 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 夜,而古代称夜为宵, 因此叫“元宵节”。
又因为元宵节的主要 节俗活动是施放花炮 烟火、张灯、观灯、 赏灯,故又称为“灯 节”。道教则称正月 十五为“上元节”。

唐· 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年节的发展
1、岁时节日的发展,在我国有三条线索: 农事祭祀节日线索 宗教节日习俗的线索 民族传统节日习俗的线索 2、任何节日习俗都是各项民俗的综合展现:节日的服饰、 饮食、家庭活动、礼仪、亲友的交往;信仰的仪式; 娱乐的多样形式等。
第一节 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


– – – – –
8、小年
第二节 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

一 主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 二 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 1 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 2 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 – 3 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三 关于现代节日 返 回
年节的分类
1、按性质分类 单一性质节日:由某个节日活动的单一目的所决定。如 24节气中除了清明以外的绝大多数节日。 综合性质节日:有某个节日活动的多种目的所决定。如 春节是最具代表性的。 2、按内容分类 生产节日:以农林渔猎等生产习俗惯例为标志; 祭祀节日:以供献天帝、祭祀神灵等信仰习俗为标志; 纪念节日:追念民族英雄及地方历史上所崇拜人物; 庆贺节日:以喜庆丰收、祝贺等为主题; 社交游乐节日:通过歌舞游艺活动进行社交往来;
风青 了 上 种 清 俗 洁 云 四 清 俗郊 禁 巳 豆 明 谚 而 : 节 明 活游 火 节 ” ” 云 明 “ 气 节 动、 寒 的 。 , : 净 万 之 属 。荡 食 有 在 “ “ 。 物 一 我 秋、关融清植古生。国 千祭风合明树谓长《历 等扫俗了前造之此岁法 一坟后寒后林清时时中 系墓,食,,明,百的 列、便节点莫”皆问二 的踏有、瓜过。清》十

天津节日民俗

天津节日民俗

天津节日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内容宽泛、涵盖面较广的社会文化现象。

节日可分为农时祭祀节日、宗教节日、民族传统节日等。

民俗活动内容分单一性和综合性两类。

单一性指节日活动目的单纯;综合性节日指节日目的多样化,包含了诸多民俗活动。

天津民间对岁时节日十分讲究,且重奢华,讲排场,求丰盛,对此不惜钱财、人力。

岁时节日按农历而行,沿袭至今。

春季节日打春立春,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

中国民间将其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

后来民间又将其作为节日,改叫“打春”,是以“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

打春牛本是农民为祈祷丰收的年景而举行的祈祷活动,后来传入城市,成为人们祈福驱难并伴有自娱自乐内容的重要民俗活动。

被打的春牛有纸牛和泥牛之分。

是由地方长官或村庄里威望较高的长辈主持派人制作,在立春之日将春牛放置一个空旷场地,率人们绕春牛转3圈后对牛进行拜祭。

然后用丝绸缠扎的鞭子往牛身上猛打3下,是为“打春牛”,以督促人们春回大地,赶紧耕种。

无论是泥牛还是纸牛,都是先用竹子、铁丝、柳条等扎好骨架,或糊泥、或糊纸。

若是泥牛,在打春牛时必须将糊在牛身上的泥巴打掉,把骨架同纸牛一样烧掉为止。

届时,人们要燃放鞭炮,敲锣打鼓,以此迎接春天的到来。

扮春婆,是在立春的前二三日时,由一些好事者面涂脂粉,做些忸怩丑态,人戏称其为“春婆”。

在市井抢吃抢喝,叫做“春婆抢春”。

扮春官是一些喜热闹之人,通常是请一些光头人装扮,着纱帽大红官衣,倒骑牛背,进行表演,他们时而被人们拖下牛背,时而将纱帽甩掉,露出光头,引逗人们发笑。

迎拗芒是迎接立春的芒神,拗芒通常也是由真人装扮,其服饰打扮是按每年历法干支,时有改变,有时不戴斗笠,也有时穿芒鞋,或赤一足、赤双足等。

用以预示未来一年的雨水大小,年景如何等等。

打春这天,民间讲究吃春饼,吃油炸春卷,有的家庭更做春柳,即用鸡蛋摊片儿切丝,拌上切成小段的春韭。

还讲究吃紫心萝卜,称“咬春”,据说吃萝卜可使人们一年不犯困。

如今,民间只保留了饮食上的风俗,打春牛、扮春婆、扮春官、迎拗芒等民俗活动都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陆续消亡。

12节日民俗

12节日民俗

民俗
又传说是民间拜山林神的活动。但在长期的 节日发展中,“绕山林”的主题始终以社交 游乐为重点。 在如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大会,原意正 是游艺大会。在这个盛会上举行传统文娱、 体育等节目。 男儿三艺(摔跤、赛马、射箭)。
民俗
冬至
冬至,时间在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 冬至就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 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 至”。
民俗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 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 至日的重视。 唐宋时,以冬至与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 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 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 贺往来,一如年节。”并且放假七日。
民俗
民俗
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 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 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 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 而始兴“佛成道节”。
民俗
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 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为了纪念此事,中国佛教徒于每年腊月 初八日熬制腊八粥供佛。
民俗
祭祀节日。主要内容以供献天地、祭礼神灵、 祭奠祖先亡灵、祈禳灾邪、祛恶避瘟等信仰 习俗为标志的节日。 例如七月十五中元节“盂兰盆供”正是由目 莲僧救母的宗教传说形成的超度亡魂的大祭 礼,自梁武帝时兴起延续至现代。
民俗
又如蒙古族传统的“敖包”祭日是盛大节日活 动。“敖包”又音译为“鄂博”,是神灵所在 之地,用土石堆标志。 敖包神是蒙古自古代萨满神之一,为氏族部落 最高的保护神。 旧俗每逢农历六七月间,草原各地要举行敖包 大祭。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西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族
侗族
花炮节是湖南、贵州、广西相毗邻旳侗族地 域最热闹旳老式节日。举行日起各异,一般 在农历正月初三、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花 炮节旳主要活动是抢花炮。抢花炮一般抢三 炮,寓头炮福禄寿喜,二炮升官发财,三炮 人丁兴旺之意。花炮节上还有吹芦笙、对歌、 斗马、斗鸡等娱乐活动。对歌、抢花炮是 “三月三”节日最精彩旳内容。
型发展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汉族岁时民俗 汉族随时民俗旳最初起源是与古代天文、历法知识
有亲密联络。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传承者仰视天 象以观察寒暑季节并为衣食住行作准备旳习俗。如 农谚说:“天河朝东西,收拾穿冬衣;天河朝南北, 收拾把麦割”。由此可见季节时序,对人们旳生产、 生活关系极为重大。 再如,根据北斗辨方向、定季节。人们常根据斗柄 所指旳方向来拟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 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 北,天下皆冬。
岁东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满族旳端午节 满族过五月端午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祈
福禳灾。到时满族人家旳房檐上都插上艾蒿, 以防治病邪侵入;有旳人还会到郊外踏露珠, 据说用这天旳露珠洗脸、头和眼,能够防止 生疮疔、闹眼病。
西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蒙古族 蒙古族年节 那达慕大会 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 宰牲节 开斋节 圣纪节 那吾鲁孜节
东南亚六国
越南 国庆节9月2日; 建军节12月22日。 越南旳五月端午节,又称正阳节,源于中国。 越南旳中秋节。
美洲国家岁时节日民俗
美国 美国旳民间节日主要有: 新年、情人节、复活节、母亲节、爸爸节、
万圣节、感恩节和圣诞节。 主要纪念日涉及: 华盛顿生日、阵亡将士纪念日、独立日、哥
岁时节日民俗旳形成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农事节日 ❖ 2、祭祀节日 ❖ 3、纪念、庆贺节日 ❖ 4、社交、游乐要节日活动: 1、 除夕逐傩 (驱逐役鬼)
跳傩舞
傩(nuó)面具
傩戏 巴渝舞 阆中展示川北民俗风
2、门神与春联
神荼和郁垒
神荼和郁垒陕西社火脸谱
门上书“神荼郁垒”驱鬼。元 旦,写神荼郁垒四字贴门上。 (同治《公安县志·风俗》)
第一章:
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的概念
主 二、岁时节日的由来 要 三、岁时节日的类型 内 容 四、重要的岁时节日
五、传统岁时节日的文化特色
一、岁时节日的概念
岁时,指的是一年中的节气时令。《说文》:“岁,木星
也。”
很多时令中,贯穿着某种风俗活动内容,形成相对 固定的节日,就是岁时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
一是纪念屈原说。 二是迎涛神说。 三是龙的节日说。 四是恶日说。 五是夏至说。
附:屈原之死
端午节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
(五)中秋节
五彩缕系臂驱鬼。
端午,采艾,采杂 药,掘百草竞渡, 以五彩缕系臂,避 兵及鬼。
(《明代监利县志汇 编》第八卷)
长命缕
六、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色
(介子推“血书”)
“足下” “清明柳” “之推燕” (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禁食三日
晋文公 介子推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 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 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 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 端五、重五、端阳等。
(一)鲜明的农业文化特点 (二)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 (三)教化万民的工具
思考题: 1、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类型? 2、传统岁时节日的文化特点是什么?
相传远古时候, 神荼与郁垒为一 对兄弟,兄弟俩都擅长捉鬼,如 有恶鬼出来骚扰百性,神荼与郁 垒俩便将其擒伏,并将其捆绑喂 老虎。
后来人们为了驱凶,在门上画神 荼、郁垒及老虎的像驱鬼并流传 至今。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 上叫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
五代开始以钟馗kuí为门神
门神尉迟敬德和秦琼
(3)除夕守岁、放爆竹
❖ 与二十四节同时并行的节日,在我国主要表 现在各月朔、望日。如正月初一、道教 的 “三元”、八月十五。
❖ 除了初一、十五为节以外,古代又以甲子、 干支排列日、时,因此又出现了许多逐渐上 升为节的“日” 。比如,“上巳”(三月初 三)、“上九”(正月初九) 、“午日”(端 午) 等。
❖三、岁时节日的类型

(三)清明节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
2008山西介休绵山中国清明节(寒食)
春秋战国时代 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之子 奚齐 逼太子申生自杀 弟重耳(晋 文公)出逃 介子推 绵山(今山西 介休县东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相对固定的节日,节日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这是 岁时节日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二、岁时节日的由来
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古代季节气候,简 单地说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排定的 节气时令。
古代农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在十二个月中, 按一年气候的变化过程,分为五天“一候”,三 候为“一气”,十二个月共分为“二十四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
中 ❖ “只许州官放火,不
•宋·辛弃疾《元夕》:“东风夜放
许百姓点灯。”
国 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


袁世凯禁元宵(袁
“ 情
消),改称“汤圆”、人
“粉果”。

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 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 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暮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代的“爆竹”习俗
后世的爆竹
(二)元宵节 吃汤圆 猜灯谜 赏花灯 耍龙灯 舞狮子
❖ 宋有元宵“放灯”习 俗。
❖ 田灯 “本州照例 放火三日”。
•宋·欧阳修《元夕》:“去年元夜
元 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 宵 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 节 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
春衫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