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型糖尿病防治全文指南:2020版中国
2型糖尿病防治全文指南:2020版中国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202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全文指南。
以下是关于预防和管理2型糖尿病的一些建议和策略。
2. 预防2型糖尿病- 保持健康的体重:维持适当的体重可以降低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
建议通过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来实现体重控制。
- 膳食改变:饮食应以低脂、低糖、高纤维为主,并且应避免过度摄入加工食品和饮料。
- 积极生活方式:适度运动和减少久坐时间可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 健康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的摄入,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
3. 2型糖尿病管理- 定期体检:进行定期血糖检测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的监测,以便及早发现和管理2型糖尿病。
- 药物治疗:对于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医生的建议,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来控制血糖水平。
- 饮食控制:患者应遵循医生或营养师的饮食建议,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确保均衡的营养摄入。
- 运动计划: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制定适合的运动计划,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4. 注意事项- 合理用药: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使用药物,并定期进行复查和调整。
- 定期随访:患者应定期复诊,与医生保持沟通,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 心理支持:患者在面对2型糖尿病的挑战时,可以寻求心理支持和咨询,以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情绪。
5. 结论以上是202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全文指南的主要内容。
预防和管理2型糖尿病需要综合的措施,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药物治疗等。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并定期进行相关检测和随访,以确保疾病的控制和管理。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
指南
摘要
本文是2024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该指南旨在提供给医生和患者一个简单易懂的指导,帮助他们进行糖尿病的防治工作。
本指南遵循独立决策的原则,不寻求用户协助,并避免使用无法确认的引用内容。
引言
中国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我们编写了本指南,旨在提供简单易行、无法律复杂性的防治策略。
防治策略
1. 健康饮食:建议患者采用均衡饮食,限制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量。
2. 适度运动: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150分钟。
3. 控制体重:建议患者通过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控制体重,维持适当的身体质量指数(BMI)。
4. 规律监测血糖:患者应每日监测血糖水平,以确保血糖在合理范围内。
5. 药物治疗:对于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医生可以考虑使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结论
本指南提供了简单易行、无法律复杂性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医生和患者可以根据本指南提供的策略,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以提高糖尿病的管理效果和生活质量。
2024版全文: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全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全指
南
引言
本文是2024年发布的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全指南。
该指南旨在提供针对二型糖尿病的全面指导,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方面的建议。
预防
1. 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保持健康的体重。
2. 控制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相关疾病,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3. 定期进行血糖检测,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肥胖者、家族糖尿病史患者等。
诊断
1. 根据血糖水平和症状进行诊断,包括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随机血糖等指标。
2. 需要多次检测以确认诊断结果。
治疗
1. 首选治疗方法是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控制和增加体力活动。
2. 对于无法通过生活方式改善的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
3. 药物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管理
1. 定期随访患者,监测血糖水平和相关指标。
2. 提供教育和支持,帮助患者理解并管理疾病。
3. 鼓励患者参与自我管理,包括定期测量血糖、按时服药和生活方式改变等。
结论
该指南提供了2024年版的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全指南,旨在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二型糖尿病。
该指南强调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的重要性,以实现糖尿病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2型糖尿病防治全文指南:2020版中国
2型糖尿病防治全文指南:2020版中国
概述
本指南旨在提供2型糖尿病的防治全文指南,以帮助人们有效预防和管理该疾病。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和建议,旨在帮助个人降低患病风险并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饮食建议
-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限制高糖、高淀粉食物的摄入量,例如糖果、糕点、白面包等。
- 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多食用绿叶蔬菜和低糖水果,例如菠菜、西兰花、苹果、橙子等。
- 均衡饮食:合理搭配蛋白质、脂肪和纤维,避免过度摄入任何一种营养素。
- 控制饮酒:过量饮酒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建议限制酒精摄入量。
运动建议
- 增加体力活动:定期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血糖水平。
- 增加肌肉力量:进行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 避免长时间久坐:长时间久坐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一下。
生活惯
- 维持健康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有助于预防和管理2型糖尿病。
- 戒烟:吸烟会增加糖尿病风险,推荐戒烟以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 控制压力:长期压力会影响血糖控制,建议通过放松技巧、适当休息和社交活动来减轻压力。
定期检查
- 定期测量血糖:监测血糖水平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控制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血压、血脂、肾功能等检查,以及眼底和足部检查,以及其他相关检查。
以上仅为一些简单的指南和建议,为了更好地预防和管理2型
糖尿病,请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机构获取个性化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
(800字以上,以上字数为参考,实际字数可能有所不同)。
2024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和治疗
2024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酮症
酸中毒的诊断和治疗
摘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2024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关于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酮症酸中毒是一种严重并潜在危险的并发症,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采用简单的策略和避免法律复杂性,我们可以在诊断和治疗酮症酸中毒时取得良好的效果。
诊断
1. 根据患者症状和临床表现,进行初步酮症酸中毒的判断。
2. 确认酮症酸中毒的诊断需要进行血液和尿液检测,包括血酮体、血酮酸和尿酮体水平的测量。
3. 根据以下标准诊断酮症酸中毒:
- 血酮体水平≥3mmol/L
- 血酮酸水平>5mmol/L
- 尿酮体呈阳性
治疗
1. 紧急治疗:
- 确认酮症酸中毒后,立即转至医院急诊科。
- 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包括正常盐水和碳酸氢钠。
- 提供胰岛素治疗以控制血糖水平。
- 监测患者的血糖、酮体和电解质水平,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2. 长期治疗:
-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重点是控制血糖水平,预防酮症酸中
毒的发生。
- 通过饮食管理、药物治疗和定期运动来达到血糖控制的目标。
- 定期监测血糖和酮体水平,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2024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关于酮症酸
中毒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通过简单的策略和避免法律复杂性,我们
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酮症酸中毒,并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1.诊断标准:按照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的标准,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值、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和随机血糖值。
2. 防治目标: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
标准化管理的控制目标要求空腹血糖不超过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超过6.5%。
3.饮食控制:着重强调合理膳食,减少能量摄入,控制脂肪和盐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推荐适量的饮酒和戒烟。
4.运动疗法:推荐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90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建议在运动前测试血糖,以便调整运动前的餐食和胰岛素剂量。
5.药物治疗:指南中列举了多种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选择和应用情况。
治疗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和个人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6.血糖监测: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测试血糖控制情况。
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每天测一次空腹血糖,用于调整胰岛素剂量和饮食。
7. 血压控制:降低血压是2型糖尿病患者防治的重要方面。
指南提出了血压控制目标,建议将收缩压控制在<130 mmHg,舒张压控制在<80 mmHg。
8.肺结核筛查:糖尿病患者是肺结核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指南建议定期进行肺结核筛查。
9.爱心计划:指南强调建立完善的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和管理机制,鼓励建立爱心计划,提供糖尿病健康教育,并进行患者管理和随访。
10.并发症的防治:指南着重强调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防治。
早期识别和干预是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关键。
总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提供了全面的2型糖尿病防治方法和策略,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促进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但需要指出的是,指南只是一种参考,应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具体操作。
重磅!刚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正式发布
重磅!刚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正式发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新版指南)终于正式发布了。
新版指南有8项重⼤更新与糖尿病⼈密切相关。
1糖化⾎红蛋⽩纳⼊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化⾎红蛋⽩(HbA1c)可以有效地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8~12周平均⾎糖⽔平,不受每天⾎糖波动、饮⾷及运动影响,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度相关,以往只是在糖尿病治疗时作为控制标准使⽤。
新版指南,明确将糖化⾎红蛋⽩(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2糖化控制⽬标应个体化本次指南新增了⼀幅⽰意图,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对于患者HbA 1c 的个体化管理,具体如图:图⽚来源于⽹络3明确部分降糖新药预防并发症新版指南中,治疗⽬标和治疗⼿段都更加强调综合治疗,明确肯定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贝那鲁肽、利拉鲁肽等)和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对糖友⼼、脑、肾等慢性病变的预防保护作⽤。
具体表现如下3点:2型糖尿病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糖、⾎压、⾎脂、体重的控制,抗⾎⼩板治疗和改善⽣活⽅式等措施;合并⼼⾎管疾病或风险⾼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糖化是否达标,应在⼆甲双胍的基础上加⽤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或⼼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糖化是否达标,应在⼆甲双胍的基础上加⽤SGLT2抑制剂。
合并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不能使⽤SGLT2抑制剂,可考虑选⽤GLP-1受体激动剂。
44添加糖友每⽇能量供给量新版指南中,添加了每⽇能量供给量表格。
不同的糖尿病⼈⼀天需要摄⼊多少热量,有了明确依据。
图⽚来源于⽹络这个表看上去有点复杂,其实计算⽅式很简单。
假如⼩刘是男性,⾝⾼1.75⽶,体重70公⽄,从事轻体⼒劳动,2型糖尿病⼈。
其体重指数BMI为体重70除以⾝⾼1.75的平⽅,约等于22.85,属于正常体重。
因此,⼩刘对应的每公⽄标准体重需要的每⽇能量供给量为25~30千卡(合104~125千焦)。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全书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全书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全球患病人数已超过 4.6亿。
作为一种重要的慢性疾病,2型糖尿病(T2DM)对我国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糖尿病防治水平,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我国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全书》,旨在为糖尿病患者及临床医生提供全面的防治指南。
1. 糖尿病基础知识1.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可分为1型、2型、其他特殊类型及妊娠期糖尿病。
1.2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糖尿病的病因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
发病机制主要与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紊乱有关。
1.3 糖尿病临床表现糖尿病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血管、肾脏等多系统并发症。
2. 2型糖尿病诊断与评估2.1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
2.2 糖尿病相关并发症评估糖尿病并发症包括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肾脏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如心脑血管、下肢血管病变)。
评估方法包括相关检查(如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心脏超声等)和临床症状。
3. 2型糖尿病治疗与管理3.1 糖尿病治疗目标糖尿病治疗目标包括: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3.2 糖尿病治疗策略糖尿病治疗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并发症防治。
3.2.1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3.2.2 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和胰岛素治疗。
3.2.3 并发症防治并发症防治包括降压、降脂、抗血小板治疗,以及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眼底、肾脏、心脏功能检查)。
3.3 糖尿病管理糖尿病管理包括患者自我管理、医生指导和管理以及糖尿病教育。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形式
三. 教育管理的落实
每个糖尿病管理单位
一名糖尿病教育护士 定期开设教育课程 主要成员:执业医师(普通医师和/或专科医师 )、糖尿病教员(教育护士)、营养师、运动 康复师、患者及其家属 其他成员:眼科、心血管、肾病、血管外科、 产科、足病和心理学医师
糖尿病管理团队
建立定期随访和评估系统
12. 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13. 静坐生活方式
筛查方法
推荐采用OGTT(空腹血糖和糖负 荷后2小时血糖) 进行OGTT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仅筛 查空腹血糖
有漏诊的可能性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预防2型糖尿 病
高危人群生活方式干预可显著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对危险度 降低(%) 58 研究 例数 人群 年龄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糖尿病的控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而是系 统的管理
一、基本原则
• 通过控制高血糖和相关代谢紊乱
近期目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消除糖尿病症状和防止出现急性
代谢并发症
• 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
远期目标
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 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二. 糖尿病教育的目标和形式
目标
使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 掌握糖尿病的自我管理能力 大课堂式 小组式 个体化指导
药物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研究 DPP 例数 2151 人群 IGT, BMI≥24 FPG≥5.3 IGT FPG≥5.6 药物 二甲双胍 1700mg 阿卡波糖 300mg 奥利司他 360mg 相对危险度 降低(%) 31
STOPNIDDM XENDOS DREAM
1368 3305 5269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讨论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0.11.20 苏州序当今世界,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健康面临的非传染性疾病威胁正日益增重,其中的糖尿病和随之而来的合并症更是危害健康的无情杀手,而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患者数量增长之快更是令人咋舌,称其为洪水猛兽亦不夸张。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简称IDF)统计,在2000年全球有糖尿病患者1.51亿,而目前全球有糖尿病患者2.85亿,按目前速度增长的话,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亿人患糖尿病。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已不仅仅是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富贵病”,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使中国背负着极大的糖尿病负担,糖尿病人群数量占据全球的1/3,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成人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相当于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高血糖状态者,更为严重的是我国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无法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教育。
糖尿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威胁极大,给家庭以及患者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2010年全世界11.6%的医疗卫生费用花费在防治糖尿病上,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到2015年间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5577亿美元。
而糖尿病复杂的发病过程使人类至今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这就意味着患者需要终身接受治疗,但遗憾的是,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有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得不到有效管理。
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控制状况更不容乐观,据我国2003年、2004年、2006年大中城市门诊的调查表明,仅有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HbA1c达标(<6.5%)。
为遏制糖尿病病魔肆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应运而生,与世界各国的同仁一起为防治糖尿病做着孜孜以求的努力。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完整版)(二)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完整版)(二)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要点提示●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B)●如果空腹血糖≥6.1 mmol/L或任意点血糖≥7.8 mmol/L时,建议进行OGTT(A)●糖尿病前期患者应给予生活方式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A)●血糖控制目标应分层管理,对于新诊断、年轻、无并发症或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及早采用强化血糖控制,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老年、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预防低血糖,并且充分评估强化血糖控制的利弊得失(A)●对于合并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建议采取降糖、降压、调脂及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等综合管理措施,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A)●对于合并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推荐至相关专科治疗一 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目标一级预防目标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已诊断的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延缓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二一级预防的策略2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指在一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倡导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控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社区人群的糖尿病防治意识。
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IGT人群接受适当的生活方式干预可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中国大庆研究的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患者增加蔬菜摄入量、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入量,鼓励超重或肥胖患者(BMI>25 kg/m2)减轻体重,增加日常活动量,每天进行至少20 min的中等强度活动[30];生活方式干预6年,可使以后14年的2型糖尿病累计发生风险下降43%[31]。
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的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个体化饮食和运动指导,每天至少进行30 min有氧运动和阻力锻炼,目标是体重减少5%,脂肪摄入量<总热量的30%;该研究平均随访7年,可使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下降43%[32]。
中国2024年糖尿病防治指南: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疗技术
中国2024年糖尿病防治指南: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疗技术1. 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导致患者死亡。
为了提高我国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疗水平,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制定本指南。
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定义和分类2.1 定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指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不足的情况下,由于脂肪分解增加,产生大量酮体,导致血酮体水平升高,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2.2 分类根据病因和病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分为以下几类:- 轻度DKA:血酮体水平升高,但无明显酸中毒症状。
- 中度DKA:血酮体水平升高,伴有轻度酸中毒症状。
- 重度DKA:血酮体水平显著升高,伴有明显酸中毒症状,如呼吸深快、恶心、呕吐、腹痛等。
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因和危险因素3.1 病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因主要包括:- 胰岛素不足: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增加,产生大量酮体。
- 外源性胰岛素中断:如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因各种原因中断胰岛素治疗。
- 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情况:这些情况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使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增加。
3.2 危险因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危险因素包括:- 糖尿病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
- 胰岛素治疗不当,如剂量过大或过小。
- 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情况。
- 饮食不当,如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
4.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和诊断4.1 临床表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呼吸深快、有烂苹果味。
- 恶心、呕吐、腹痛。
- 脱水、口渴、多饮、多尿。
- 意识模糊、烦躁、昏迷。
4.2 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标准如下:- 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
- 血酮体:血酮体≥1.0mmol/L。
- 尿酮体:尿酮体阳性。
2024版全文: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控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控指南概述本文档为2024版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控指南。
旨在提供全面的指导,帮助人们预防和控制二型糖尿病。
目标- 提高公众对二型糖尿病的认识和理解-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加强早期筛查和诊断- 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加强二型糖尿病的并发症管理预防二型糖尿病1. 养成健康的饮食惯:- 控制总热量摄入- 适量摄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多摄入蔬菜、水果和全谷物- 减少食用高糖和高盐食品2.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进行肌力训练,增强肌肉和骨骼健康3. 控制体重:- 维持正常的身体质量指数(BMI)- 避免过度肥胖和体重波动4. 减少久坐时间:- 每小时起身活动一段时间,避免长时间久坐早期筛查和诊断1. 高风险人群筛查:- 40岁以上人群,特别是有家族病史的人- 有超重或肥胖的人- 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人2. 早期症状识别:- 频尿、多尿、口渴、体重下降等症状- 高血糖值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3. 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糖化血红蛋白≥6.5%个体化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等)- 胰岛素治疗(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选择)2. 饮食控制:- 根据体重、年龄、性别等个体特点制定饮食计划- 控制餐后血糖变化,避免过度摄入糖分3. 运动治疗:- 根据个体情况推荐适当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定期监测血糖变化,调整运动方案并发症管理1. 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管理:- 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 定期进行心血管健康评估2. 眼部病变管理:-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 肾脏病变管理:- 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糖尿病肾病4. 神经病变管理:- 定期进行神经系统评估,早期发现和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总结本指南提供了全面的二型糖尿病防控指导,包括预防、早期筛查和诊断、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及并发症管理。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T2DM)占据绝大多数。
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T2DM的防治工作,提高诊疗水平,我们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本指南基于最新的研究证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套全面、实用的T2DM诊疗方案。
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1.1 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慢性高血糖,伴随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或两者兼有。
1.2 糖尿病分类糖尿病主要分为4类:- T1DM: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 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
- 特殊类型糖尿病:病因明确,如胰腺炎、药物诱导的糖尿病等。
-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间发生的暂时性糖尿病。
2. 糖尿病的诊断与评估2.1 诊断标准根据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T2DM的诊断标准如下:-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有高血糖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2.2 评估内容糖尿病评估应包括:- 病史采集:了解病情发展、症状、治疗经过等。
- 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心率、皮肤检查等。
- 实验室检查:血糖、HbA1c、血脂、肾功能、肝功能等。
- 并发症评估:眼、肾、神经、心血管等并发症的检查。
3. 糖尿病治疗策略3.1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治疗的基础,包括:- 饮食管理:合理膳食,控制热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 运动治疗:规律运动,增加身体活动量。
- 体重管理:减轻体重,减少腹部脂肪。
3.2 药物治疗T2DM药物治疗包括:- 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和非磺脲类。
- 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
- 胰岛素:起始治疗、联合治疗、强化治疗。
- GLP-1受体激动剂:口服、皮下注射。
- SGLT2抑制剂:降低血糖、减轻体重。
3.3 并发症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治疗包括:- 眼底病变:激光治疗、药物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不同身体活动水平的成人糖尿病患者每日能量供给 量[kJ(kcal)/kg标准体重]
2 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1.成人T2DM患者每周至少150 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B) 2.成人T2DM患者应增加日常身体活动,减少静坐时间。(B) 3.伴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时,慎行运动治疗。(B)
戒烟
2 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5.一种降糖药治疗血糖不达标者,应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 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A)
6.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T2DM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 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 GLP-1RA或SGLT2i。(A)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20)
天津中研附院 Dr. HAN
目录
➢流行病学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2 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2 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
疗路径 ➢2 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2 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戒烟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1.建议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不要吸烟及使用其他烟草类产品及电子烟,并尽量减 少二手烟暴露。(A)
2.对于吸烟和使用电子烟的糖尿病患者,应将戒烟咨询及其他形式的治疗纳入 常规的糖尿病诊疗和护理之中。(A)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1.二甲双胍为T2DM 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 (A)
2.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TZD、DPP-4i、SGLT2i、 GLP-1RA和胰岛素是主要联合用药。(B)
风险评分表
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检查的推荐频率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联合治疗HbA1c>7%
胰 岛 素 治 疗 路 径
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
基础胰岛素睡前 注射(中效人胰 岛素日 1-2次注射(预混 人胰岛素/预混胰 岛素类似物)
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基础+餐时胰 岛素每日1-3 次注射
或
预混胰岛素 类似物 每日3次注射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路径
HbA1c>9% 或 FPG>11.1mmol/L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基础+餐时胰岛素 每日1-3次注射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 注(CSII)
预混胰岛素 每日2-3次注射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
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的水平分别 调整睡前三 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1 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 为1~4 U,直到血糖达标
2018/5/15
第二部分 控制目标及降糖、降 压、降脂、抗血小板治疗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综合控制策略
•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者多个组分的临 床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 • 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的增高及体重增加,2型糖尿 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展速度以及其危害将显著增加 • 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控制体 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 首要原则是个体化 • 空腹血糖控制目标由3.97.2mmol/L 改为4.47.0mmol/L,以避免增加低血 糖发生的风险 • 循证医学研究中把收缩压控制 到<130mmHg 时,没有看到 显著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和死亡风险,故将收缩压的控 制目标修订为140mmHg • 二级预防中LDL-C 目标定为< 1.8mmol/L,与国际多数指南 一致
餐时+基础胰岛素
多次皮下注射 胰岛素
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水平进行胰 岛素剂量调整,每3~5天调整1次, 直到血糖达标
持续皮下胰岛 胰岛素泵中使用短效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素输注(CSII)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时间:2周-3个月 •目标:FPG 4.4-7.0mmol/L,PPG≤10mmol/L, 暂不以HbA1c作为目标 •后续治疗方案由专科医生决定
• 有效性、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
• 使用时间长、经过大型临床试验和其他循证医学 研究证明有良好疗效及安全性的药物放在优先选 用的位置上
高血糖治疗路径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A1C≥7.0%)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主要治疗路径
一线药物治疗
备选治疗路径
二甲双胍
α -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
生 活 方 式 干 预
二线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
•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该贯穿于糖 尿病治疗的始终 • 如果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开始药物治疗 • 随着病程的进展,常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 HbA1c ≥ 7% 作为启动临床治疗或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
判断标准
降糖治疗路径制定的依据
<10.0
<7.0 <140/80 <4.5 >1.0 >1.3 <1.7 <2.6 <1.8 <24.0
<2.5 (22.0mg/g) <3.5 (31.0mg/g) <20 μg/min(30.0mg/d)
主动有氧运动(分钟/周)
≥150
制定控制目标的首要原则是个体化
• 合理控制目标(HbA1c<7%)
常规(短效)胰岛素
根据作用特点 中效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 类似物) 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胰岛素 类似物)
胰岛素治疗适用人群
• 1型糖尿病患者 • 新发2型糖尿病有明显高血糖症状、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 毒者
• 新诊断且与1型糖尿病鉴别困难者
• 2型糖尿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血 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者 • 糖尿病病程中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显著下降者
– 达标且临床缓解者可定期随访 – 血糖再次升高即(空腹血糖>7.0 mmol/L 或餐后2 h 血糖> 10.0 mmol/L)重新起始药物治疗
胰岛素注射装置
•胰岛素注射器 •胰岛素注射笔(胰岛素笔或者特充装置) •胰岛素泵
胰岛素注射技术教育内容
胰岛素治疗的方案 注射装置的选择及管理 注射部位的选择、护理及自我检查
胰岛素促泌剂/α -糖苷酶抑制剂/ DPP-4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
三线药物治疗
基础胰岛素/ 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
胰岛素促泌剂/α -糖苷酶抑制剂/ DPP-4抑制剂/ 噻唑烷二酮类/ GLP-1受体激动剂
四线药物治疗
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 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基础胰岛素/ 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
– 适合大多数非妊娠成年患者
• 更严格(如<6.5%)的目标
– 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没有并发症、未合并心血 管疾病,且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
• 更宽松的目标(如<8.0%)
– 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微血管或大 血管并发症、严重合并症、病程较长,难以达到常规 目标者 – 避免出现急性高血糖症状或与其相关的并发症
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2~0.4U/(kg·d),按1:1的 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根据空腹血糖和晚餐前血糖分别调整早餐前 和晚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1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 为1~4 U,直到血糖达标 1型糖尿病在蜜月期阶段,可以短期使用预混胰岛素每日2~3次注射
– 使用他汀类药物 – LDL-c控制目标<2.6 mmol/L
•
无明确心血管疾病且年龄在40 岁以下,但是LDL-c >2.6 mmol/L 或具有多个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 考虑使用他汀类药物 – LDL-c控制目标<2.6 mmol/L
•
妊娠期间禁用他汀治疗
其他降脂药物
•如果甘油三酯浓度超过5.7 mmol/L,可以先在生活方式干 预的基础上使用降低甘油三酯的药物(贝特类、烟酸或鱼油) 治疗,以减少发生急性胰腺炎的危险性
或
持续皮下胰 岛素输注 (CSII)
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法
基础胰岛素
包括中效或长效胰岛素
仅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时,不必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继续口服降糖药治疗,联合中效人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睡前注射。 起始剂量为0.2 U/(kg· d) 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1次, 根据血糖的水平每次调整1~4 U,直至空腹血糖达标
• 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总胆固醇和LDL-C显著降低
CVD和死亡风险
• 在他汀基础上使用降低甘油三酯和升高HDL-C药
物,不能进一步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
变和死亡的风险
他汀类药物使用及控制目标
• 有明确的心血管疾病者
– 使用他汀类药物 – LDL-c 控制目标<1.8 mmol/L
•
无心血管疾病,但年龄超过40 岁并有一个以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
如3个月后空腹血糖控制理想但HbA1c不达标,应考虑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
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法
预混胰岛素
包括预混人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可选择每日1~2次的注射方案。 当使用每日2次注射方案时,应停用胰岛素促泌剂
每日1次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2U/(kg·d),晚餐前注射。 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1次,根据血糖 的水平每次调整1~4 U,直至空腹血糖达标
• 每年至少监测一次血脂(包括LDL-C、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及HDL-C )
• 接受调脂治疗者根据需要增加检测次数
降脂治疗
• 生活方式干预
– – – – 减少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 增加n-3脂肪酸、粘性纤维、植物固醇/甾醇的摄入 减轻体重 增加体力活动
降脂治疗
• 调脂药物治疗时,应将降低LDL-C 作为首要目标
降压治疗
• >120/80mmHg启动生活方式干预 • ≥140/80mmHg考虑启动药物治疗 • ≥160mmHg必须启动药物治疗
• 降压获益主要与血压控制本身相关 • 首选ACEI或ARB • 通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推荐以ACEI或ARB 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监测
• 常见的血脂紊乱是甘油三酯升高及HDL-C 降低
– 男性<50 岁或女性<60 岁且无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 大部分>50岁的男性或>60岁的女性合并1项危险因素者(心血管 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
– 有1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中青年患者(男性<50岁或女性<60岁), 或无危险因素的年龄较大患者(男性>50岁或女性>60岁)
•无法达到降脂目标或对他汀或贝特类药物无法耐受时,可考
虑使用其他种类的调脂药物(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胆酸螯
合剂、普罗布考和多廿烷醇等)
抗血小板治疗
• 有心血管疾病史的糖尿病患者
–常规使用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措施 –最佳剂量75 ~ 150 mg/d
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
• 可服用——高危心血管风险者(10年心血管风险>10%) • 根据临床判断是否服用——中危心血管风险者( 10年心 血管风险5%~10% ) • 不推荐使用——心血管低风险患者(10 年心血管风险 <5%)
陆付耳简历
陆付耳,男,1961年3月生,医学博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副所长、中西医结合系主任、附属同济医院中医学教研室 主任、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华中学者特聘岗。1993年1月赴 联邦德国明斯特大学动脉硬化研究所从事胰岛素抵抗与脂蛋白代谢的分子生 物学研究工作,1997年4月以优等成绩获该校医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 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首次提出“糖尿病从毒 论治”的假说和 “中医治疗糖尿病从强调益气养阴到兼顾解毒扶阳”的观 点,受到同行的关注。现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中西 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 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 结合急救医学杂志》、《中西医结合学报》和《中国天然药物》等刊物编委。 主编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基础中医学》(科学出版社)、全国高等医药 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国家医学电子书包《中医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主编专著1部。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863课题、国家 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部省级招标课题等15项。发表科技论文 309篇,其中SCI收录36篇,ISTP收录1篇;SCI论文被引用335次。有7项科 研成果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