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正反比例及如何判断正反比例》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正反比例及如何判断正反比例》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量,增强数学表达与交流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和问题解决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值和乘积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正反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调整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观察它们的比值或乘积是否一定。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正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教学难点
-理解比值与乘积的概念:学生对比值和乘积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解释。
-正反比例的辨识:区分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尤实际问题时,如何将问题抽象成正反比例模型:学生可能难以从实际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构建成正反比例的数学模型。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正反比例及如何判断正反比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的情况?”(如:购物时,商品数量与总价的关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正反比例的奥秘。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及特征2. 反比例的概念及特征3.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特征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运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3. 运用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现象。
2. 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实例,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征。
3. 讲解演示: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意义。
4.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拓展应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查漏补缺。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练习:实时监测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个人汇报:让学生汇报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3. 评价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理解。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性和逻辑性。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
3.1 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正比例、反比例关系)(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
3.1 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第3课时)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三章“代数式”3.1 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第3课时,内容包括正比例、反比例关系.2.内容解析本节课进一步研究列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时判断实际问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或成反比例关系.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成正比例的量及成反比例的量,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代数式表示,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实际问题中的两个量成怎样的关系,为今后学习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打下基础.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准确判断出实际问题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进一步理解成正比例、成反比例关系.(2)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熟练找出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出实际问题中不变量是哪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其中一个量变化,会引起另一个量怎样的变化.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成正比例、成反比例关系的两个量之间是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同时两个量满足对应的ykx或xy=k的关系式.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成正比例的量及成反比例的量,学生对于成正比例的量相对容易理解,但对于成反比例的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充分展示分析数量关系,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学习体验.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准确判断出实际问题中成反比例的量.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问题1:某品牌苹果采摘机器人平均每秒可以完成5 m2范围内苹果的识别. (1)该机器人t s能识别多大范围内的苹果?t s能识别的范围(单位:m2)是5×t=5t.师生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机器人能识别的范围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的(等于5).因此,机器人能识别的范围与所用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成正比例关系.归纳:一般地,对于工程问题,当工作效率保持不变,工作量与工作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成正比例关系.追问:如果工作量保持不变,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成正比例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引出本课内容.(二)新知探究问题2:北京是全球首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在冬季奥运会前,某赛场计划造雪260000 m3.解答下列问题:(1)根据每天造雪量,计算所需的造雪天数,填写下表.(2)每天造雪量和造雪天数这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以下思维过程,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准确找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 造雪总量造雪天数每天造雪量,造雪天数随着每天造雪量的变大而变小,而且造雪天数与每天造雪量的乘积一定,总是260 000.例如,5 000×52=5 200×50=6 500×40=260 000.新知讲解:像这样,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且这两个量的乘积一定,这两个量就叫作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作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k是一个确定的值,且k≠0),反比例关系可以用xy=k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成反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三)针对训练1. 如果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那么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与时间是否成反比例关系?为什么?解:因为路程=平均速度×时间,路程一定,所以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与时间是否成反比例关系.2.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1)一批水果质量一定,按每箱质量相等的规定分装,装箱数与每箱的质量; (2)长方体的体积一定,长方体的底面积与高;(3)购买荧光笔和中性笔的总费用一定,荧光笔的费用与中性笔的费用. 解:(1)成反比例关系; (2)成反比例关系; (3)不成反比例关系.【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成反比例的量及成反比例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典例分析例1:如图,四个圆柱形容器内部的底面积分别为10 cm²,20 cm²,30 cm²,60 cm². 分别往这四个容器中注入300 cm3的水.(1)四个容器中水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厘米?(2)分别用x (单位:cm 2)和y (单位:cm )表示容器内部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用式子表示y 与x 的关系,y 与x 成什么比例关系?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尝试列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题目中数量关系:题中涉及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及高三个量,它们之间具有关系: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高底面积.解:(1)四个容器中水的高度分别为30030cm 10=(),30015cm 20=(),30010cm 30=(),3005cm 60=(). (2)xy =300. y 与x 成反比例关系.师生活动: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并回答: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例子是很常见的.例如,在购买某种物品时,总价一定,购物的数量与商品的单价成反比例关系.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成反比例的量及成反比例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五)当堂巩固某运输公司计划运输一批货物,每天运输的吨数与运输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1)这批货物共有多少吨?(2)运输的天数是怎样随着每天运输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的?(3)用t表示运输的天数,用a表示每天运输的吨数,用式子表示t与a的关系,t与a成什么比例关系?解:(1)因为每天运输的吨数与运输的天数乘积一定为500,所以这批货物共有500吨;(2)根据表格可得:运输的天数随着每天运输的吨数的减少而增加;(3)因为at=500,所以500ta =,因为乘积一定,所以t与a成反比例关系.【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成反比例的量及成反比例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六)课堂小结1.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且这两个量的比值一定,这两个量就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作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k是一个确定的值,且k≠0),正比例关系可以用ykx=来表示.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且这两个量的乘积一定,这两个量就叫作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作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k是一个确定的值,且k≠0),反比例关系可以用xy=k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进一步巩固、梳理本节课所学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成反比例的量及反比例关系等知识,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七)布置作业P76:习题3.1:第4题,第5题.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代数式表示,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实际问题中的两个量成怎样的关系,为今后学习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打下基础.因小学已经学习过成正比例的量、成发比例的量,而成正比例的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好理解,因此本节课对于成反比例的量及反比例关系的学习贯穿于绝大部分的始终,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应让学生多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可以多做习题加以巩固.。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94页《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与实践”的第1-6题。
教材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的第二教时,教材重点引导同学沟通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索方法,并要求同学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援助同学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改变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练习与实践”第7题让同学依据提供的两组数据判断相应的两种量分别成什么比例,有利于同学巩固对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认识,掌控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以及成什么比例的基本思索方法;“练习与实践”第8题让同学结合生活阅历以及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继续练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练习与实践”第9题的第一题让同学依据表示一辆汽车在高速马路上行驶的千米数和耗油量关系的图象,先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再依据其中一个量的数值估量另一个量的数值。
第二题要求同学依据一辆汽车在市区行驶的千米数和耗油量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表示它们关系的图象。
通过上述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同学加深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使进一步体会数学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练习与实践”第10题是一个与比例尺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材先让同学量出一幅平面图上相关的图上距离,再让同学利用给出的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
教材这样的安排,主要让同学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亲密联系的。
教学目标:⑴使同学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改变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约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阅历。
⑵让同学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亲密联系的。
⑶使同学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沟通以及猎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加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2. 能够通过计算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3. 能够使用比例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购买饼干的数量与花费、旅行的距离与时间等),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2. 讲解:给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并解释两者之间的区别: - 正比例: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增大;当
一个变量减小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减小。
- 反比例: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会相应地减小;
当一个变量减小时,另一个变量会相应地增大。
3. 实例分析:通过计算一些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 案例讨论: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比例关系式,然后进行计算和分析。
5. 总结: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与特点,并强调建立比例关系式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所学的知识。
课堂作业:
1. 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2. 自行寻找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建立比例关系式计算并解决。
一课时的教学安排基于学习内容的复杂度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定,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黄寨子小学魏春明教学目标:⒈知识技能目标⑴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体会它们的联系与区别;⑵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变化规律;⑶在练习中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⒉过程性目标:⑴在交流讨论中完善自己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经验认识,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形成接近自动化技能的判断策略;⑵通过数"形"结合,进一步感受和领会正、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今后中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⒊情感态度目标:⑴体会借助图像对事物发展方向推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的习惯;⑵逐步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当独立思考解决不了问题时,与他人合作的成就感,逐步增强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异同点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说一说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
2说一说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式。
(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二、探究新知1.小组讨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1)关系式不同、(2)变化方向不同、(3)图像不同。
2.小组讨论: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一看两种量是否相关联,二看关系式。
(比值一定正比例、积一定反比例、和差一定不成比例)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全班人数一定,男生和女生。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5)圆的直径一定,它的周长和圆周率。
(6)X÷Y=5(7) X÷5=10(8)X+Y=8(9)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
三、巩固与拓展1.在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三个量中,当其中一个量一定时另外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写出来。
2.A÷B=C,( A、B、C是三个不为零的数),说出这三钟量中当一个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四、教学评价1.这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2.这节课你的最大遗憾是什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说课稿黄寨子小学魏春明一、说教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并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
2.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材料,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商品的单价和数量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之间的数学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用实例来解释和展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找出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并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解释这些现象。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第一章: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1.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掌握正比例的计算方法1.2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定义和判定方法正比例的性质和特点正比例的计算公式:y = kx (k 为比例常数)1.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引入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例中的正比例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表达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索正比例的性质和特点1.4 教学评估通过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形式,评估学生对正比例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二章: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2.1 教学目标了解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掌握反比例的计算方法2.2 教学内容反比例的定义和判定方法反比例的性质和特点反比例的计算公式:y = k/x (k 为比例常数)2.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引入反比例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例中的反比例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反比例关系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索反比例的性质和特点2.4 教学评估通过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形式,评估学生对反比例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三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3.1 教学目标能够区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能够判断一个给定的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能够解决与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的问题3.2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异同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正比例和反比例问题的解决方法3.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例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表达式来判断一个给定的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索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异同点3.4 教学评估通过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形式,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比较的理解让学生解决与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的问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四章: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能够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能够解决与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够解释正比例和反比例在生活中的意义4.2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正比例和反比例实际问题的解决步骤正比例和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实例分析4.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例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索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4 教学评估通过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形式,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的理解让学生解决与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五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综合练习5.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正比例和反比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5.2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综合练习题正比例和反比例问题的解决策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综合应用实例5.3 教学活动提供一系列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综合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计算方法和判断方法解决综合练习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5.4 教学评估通过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综合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和应用第六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形表示6.1 教学目标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在坐标系中的图形表示学会绘制正比例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能够通过图像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6.2 教学内容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在坐标系中的图形表示绘制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方法和步骤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特点和分析方法6.3 教学活动通过示例演示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在坐标系中的图形表示学生分组练习绘制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利用计算机软件或图形计算器进行图形展示和分析6.4 教学评估通过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形式,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图形表示的理解让学生绘制给定函数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图像,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七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探究7.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学会运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7.2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衍生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性质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7.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探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衍生性质利用数学软件或实验工具验证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7.4 教学评估通过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形式,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性质的理解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八章: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8.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8.2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步骤正比例和反比例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8.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分组讨论和练习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问题分享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8.4 教学评估通过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形式,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理解让学生解决给定的实际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问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九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扩展与应用9.1 教学目标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扩展知识学会解决复杂的正比例和反比例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9.2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扩展知识复杂正比例和反比例问题的解决方法正比例和反比例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9.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扩展知识学生分组研究复杂正比例和反比例问题的解决方法利用案例分析和项目研究,探讨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中的应用9.4 教学评估通过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形式,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扩展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解决复杂的正比例和反比例问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10.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正比例和反比例问题的能力10.2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主要概念、性质和应用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10.3 教学活动通过复习题和讨论,巩固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理解学生自主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应用分享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学习方法和经验10.4 教学评估通过复习题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1.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理解:学生需要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以及它们在数学和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方法,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3.正比例和反比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教学难点】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1.黑板和粉笔。
2.一些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
3.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比,以及比的应用。
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二、新课学习1.正比例关系的概念:(1)出示一组数据,例如:1,2,4,8,16……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中,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两倍。
这种规律在数学上称为“正比例关系”。
(3)定义:当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时,称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记作:A与B成正比。
2.反比例关系的概念:(1)出示另一组数据,例如:10,20,50,100……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中,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几倍。
这种规律在数学上称为“反比例关系”。
(3)定义:当两个量的积一定时,称这两个量成反比例。
记作:A与B成反比。
3.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1)引导学生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讨论并总结: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都是一种特殊的等量关系,它们在变化规律上有所不同。
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增加而增加,这种变化叫做正比;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增加而减少,这种变化叫做反比。
同时,正比关系中两个量的比值是固定的,而反比关系中两个量的积是固定的。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第一章: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1.1 引入正比例的概念:介绍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变量的值增加或减少时,另一个变量的值也按照一定的比例增加或减少。
1.2 讲解正比例的表示方法:用比例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y=kx(k 为比例常数)。
1.3 分析正比例的性质:当x增加m倍时,y也增加m倍;当x减少m倍时,y也减少m倍。
第二章: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2.1 引入反比例的概念:介绍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变量的值增加时,另一个变量的值减少,它们的乘积保持不变。
2.2 讲解反比例的表示方法:用反比例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y=k/x (k为比例常数)。
2.3 分析反比例的性质:当x增加m倍时,y减少m倍;当x减少m倍时,y 增加m倍。
第三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表示3.1 讲解正比例的图像表示:通过绘制y=kx的图像,展示正比例关系,图像为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3.2 讲解反比例的图像表示:通过绘制y=k/x的图像,展示反比例关系,图像为一条双曲线。
第四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4.1 介绍正比例的应用:解决与比例有关的问题,如计算比例尺、利润率等。
4.2 介绍反比例的应用:解决与反比例有关的问题,如计算速度、电阻等。
第五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鉴别5.1 介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鉴别方法:通过观察两个变量的变化关系,判断它们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5.2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鉴别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第六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运算6.1 复习正比例的运算规则:介绍如何进行正比例的加、减、乘、除运算。
6.2 复习反比例的运算规则:介绍如何进行反比例的加、减、乘、除运算。
6.3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练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运算。
第七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解决实际问题7.1 介绍如何使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比例关系来计算成本、价格、距离等。
7.2 介绍如何使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反比例关系来计算速度、面积、浓度等。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 反比例的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辨识。
2. 教学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在联系。
2. 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比例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探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在联系。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以及他们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
3. 搜集学生课后作业,分析其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实例,丰富学生的认识。
2.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数学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还有其他领域的例子吗?3. 鼓励学生课后探索:寻找更多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例,并与同学分享。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第一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引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
2. 让学生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教学内容:1. 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
2.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
作业:1.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其他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并加以解释。
第二章:正比例的性质和计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性质。
2. 让学生能够计算正比例关系中的未知量。
教学内容:1. 讲解正比例的性质。
2. 教授计算正比例关系中的未知量的方法。
教学活动:1.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性质。
2. 进行数学练习,让学生运用计算正比例关系中的未知量的方法。
作业:1. 让学生完成相关的正比例计算练习题。
第三章:反比例的性质和计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反比例的性质。
2. 让学生能够计算反比例关系中的未知量。
教学内容:1. 讲解反比例的性质。
2. 教授计算反比例关系中的未知量的方法。
教学活动:1.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反比例的性质。
2. 进行数学练习,让学生运用计算反比例关系中的未知量的方法。
作业:1. 让学生完成相关的反比例计算练习题。
第四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表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通过图像来理解和识别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图像的特点。
教学内容:1. 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图像的表示方法。
2. 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图像的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图像来理解和识别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2. 让学生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图像的特点。
作业:1. 让学生完成相关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图像的识别和分析练习题。
第五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来进行计算和推理。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详案设计(附设计意图和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详案设计(附设计意图和板书设计)第一课时变化的量执教老师:上课时间:年月日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9-40页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起始课。
教材设计了系列情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存在着许多相互关联的变量。
这几个情境用表格、图象和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这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打下了基础,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并在学习生活中积累了许多关于变量的经验,但对于变量这个抽象的概念还是比较难理解,在描述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常用的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学重点:了解并描述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教学难点:了解并描述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一、课前3分钟练1.根据条件计算圆的周长。
(1)直径3厘米(2)直径8厘米(3)直径15厘米1.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课前三分钟练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并让学生感受直径变化,圆的周长也发生变化。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生活中的事物总是在不停变化着,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气温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都在变化,像这样会变化的量,我们称为变量。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六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
6.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育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1)复习:判断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2)新知:1、出示课题:2、教学例7出示例7 表1表2分组讨论、交流。
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3、判断:(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4 、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使学生明确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五、练习1、做一做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一种量成什么关系。
为什么?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2、判断每题中的两个量是是成比例。
如果成比例,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3、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
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3. 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2. 学生通过实例探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学生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难点:1. 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2. 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性质和实例。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实例引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小明每小时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公里,他骑了3小时,总共骑了多远?2. 探究正比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正比例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正比例的性质。
例如:正比例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
如小明每小时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公里,他骑了3小时,总共骑了45公里。
3. 探究反比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比例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反比例的性质。
例如:反比例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乘积保持不变。
如一本书的单价是10元,买了3本,总共花费了30元。
4. 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正比例:两个变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
反比例:两个变量之间的乘积保持不变。
5. 应用练习: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一辆汽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了2小时,总共行驶了多远?五、教学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和运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 正比例与反比例|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口算。
2.能够通过实例识别正比例与反比例,并能画出它们的图像。
3.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比例尺、速度、密度等。
二、教学内容1.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
2.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图像。
3.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1.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运用。
2.通过实例识别正比例与反比例。
四、教学难点1.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解题方法。
2.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混合运用。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
2.组织学生进行口算、识别实例并画图等活动。
3.实时提取学生的疑问解答和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过程1. 自我介绍老师向学生们自我介绍,交代当天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和重点。
2. 导入新知老师向学生介绍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口算向学生举一些简单实例说明。
3. 讲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图像老师用实例向学生讲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图像,并提供应用实例让学生体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理解。
4. 学生练习老师给学生相应的练习,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实时解答学生疑难问题。
5. 进行讲解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老师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
6. 学生巩固老师提供一些混合运用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和体验所学知识。
七、教学成果通过这次教学,学生们能够掌握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图像以及运用方法,更好地应用正比例与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应用和理解这门知识。
八、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讲解生动、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但是针对一些学生遇到的问题,应当有一些补充说明,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同时可以给学生更多练习的机会来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正反比例的比较
云阳学校六年级数学指导教学书
(编号:2014 学年第二学期第30 号)
课题:正比例意义课型:新授主编人:毛嫦娟审核人:倪慧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2.情知目标;体会生活中的规律可用可用深奥的数学知识解释。
3.认知目标:能进一步掌握正比例、反比例规律,能正确判断成不成比例,知道正比例、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比例尺一定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比例,为什么?图上距离一定时,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成()比例,为什么?实际距离一定时,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成()比例,为什么?8/X=Y X和Y成()比例,为什么?
X/8=Y X和Y成()比例,为什么?
X-Y=8 X和Y成()比例,为什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主备:张龙珠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3、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会利用正、反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4、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5、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对变化的量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因为变化的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般要借助与其所对应的数值来理解。
其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区分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在同一种数量关系中对定量和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如:路程、时间和速度,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而当路程一定时,时间和速度成反比例。
变化的量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正比例第一课时:正比例的意义一、教学目标: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19---21。
教学目标:1、结合丰富的事例,进一步认识正比例。
2、掌握成正比例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图象的特征。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b.反比例图像的特点;
c.反比例的应用。
本章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使其能够理解并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数学符号表示,形成对数量关系的直观感知。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系的特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d.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举例:
-正比例:通过实例“小明骑自行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速度与时间成反比的概念,掌握正比例表达式y=kx(k为常数);
-反比例:通过实例“两个数的乘积为定值,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反比例表达式y=k/x(k为常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基本概念。正比例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反比例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单价和数量的关系等。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这些核心素养目标将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例7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四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两者
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2.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判断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同桌互相说
一说.)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3)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3.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
和反比例关系,但发现有的`同学判断时不是很准确.正比例关系和
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呢?怎样才能正确判断呢?这节
课我们就来把它们进行比较(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二、探究新知
1.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电脑出示例7.)
(1)学生根据教科书第19页的两个表中所给的数量,分别在课本上填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互相检查,电脑出示正确
答案,集体校正.
(2)讨论:从两张表中,你是怎样发现谁是一定的?怎样判断
另外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分小组充分讨酆螅选派代表发
言?/P>
(3)你发现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
=时间
这三个量中,当其中一个量一定时,其他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比例关系呢?你们能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吗?
归纳:当速度一定时(也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当路程一定时(也就是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当时间一定时(也就是路程和速度的比值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关系.
(随着学生的归纳总结,电脑依次将结论打出.)
2.正、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
(1)通过上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说
出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逐步完成板书.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变化方向相同,且相对应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
反比例:变化方向相反,且相对应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2)指导学生自己完成教科书第20页的表.
3.认识图像.
组织学生阅读第20页的“你知道吗”,使学生知道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变化规律还可以用图像来表示,并能看懂书上的图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查,集体校正.
2.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
要求学生先独立进行判断、填空,再互相说明理由.
3.分别说出下面每组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比例关系.
(1)工效、时间、工作量
(2)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4.练习四第2题,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判断结果.(成正比例关系手心向老师,成反比例关系,手背向老师,不成比例关系握拳表示.)学生判断后,要求学生说出理由.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正、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呢?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