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集聚经济的理论与模型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介绍
后工业化进程。
•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装配功能趋 于空间扩散。一部分城市在全球或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而大部分 城市则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
•
•
•
二、城市空间 理论 2、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1) 生态区位学派
•
生态学派主要是采用描述性的历史形 态方法,概述城市土地利用的历史增长趋 势并归纳城市空间分异规律。
生态学派的基本理论有轴向增长理论、 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理论等。其 中,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理论被 学术界誉为三大经典生态区位理论,它们
(2) 增长机器理论
• •
1976年,勒根(R·Logan)和姆勒塔克
•
一、城市增长 理论 6、城市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城市政治就是追求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的 政治,城市的土地拥有者、房地产开发商、 金融机构、公用事业机构及其精英分子 ( elites )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会积极地影 响政治家和城市政策,推动经济增长。
•
一、城市增长 理论 4、城市增长的交通通讯理论
•
区域层面上,通讯网络的形成使交通 运输不再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城市之间的联系突破了区域行政界限。网络缩 短了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企业分布可以分散化、小型化,形成开放式、 网络型、多中心的城市体系。 城市之间的竞合关系( coopetition )代 替传统的等级关系。在网络化城市体系中,中
聚集经济效应与城市经济增长比较分析——基于“长三角”的实证
摘
要 : 济要 素 在 地 理 空 间 上 的 聚 集 和 区域 经 济增 长之 间具 有 强 烈 的 正相 关性 , 着新 经 济地 理 学 的 兴 经 随
起 。 两者 之 间 关 系的 实证研 究 重新 成 为 热 点 。 本 文 结 合 不 同学 派 对 聚 集 经 济效 应 的 产 生 原 因和 发展 机 理 的 认 对
响进行 比较 分析 ; 后是全 文 的主要 结论 。 最
关文 献 , 致沿 两个 方 向展开 : 大
一
是 间 接 方法 , 就 是对 某 一产 业 的 实 际增 长 也
率与期 望增 长率 之 间进行 比较 分析 。如果 实际增 长 率 比期 望增 长 率大 , 其 剩余 增 长率 就 是 由 于聚 集 则 而造成 的 聚集经 济效 应 。
业大学经管学院讲师 , 主要从事 区域经济、 农村 经济和产业 经济研究 。
_
维普资讯
曾 光: 聚集 经济效应 与城市经济增长比较 分析
分行业 集 聚效益 的大小 。S gl1 7 ) e a( 9 6 将希 克 斯 中性 的效率 因子加入 C —D 总量 生产 函数 ,并 通 过构 造 不 同城 市 的资 本存 量 估 计 聚集 经 济效 应 的弹性 ; 而 R n l .Momo 1 8 ) 在 对 上 述 两 位 学 者 的 o ad L o w(9 1 则 研究 成 果进 行 评判集 经济 效应 测度 的 改进方 法 。 就两 种 方法 的 比较来 看 , 管 直 接法 具 有 计 量 尽 经济 模 型可 操作 性 的特 征 , 由 于所 选用 变量 及 数 但
本文 将就 长 三 角地 区内部 三 大 区域 ( 据行 政 依 区划 , 十六 城 市 分 为上 海 、 南 八 市 、 北七 市 ) 将 苏 浙 聚集 经 济 效 应 与 城 市经 济 增 长 的关 系进 行 比较 研 究 。全文 的安 排 如下 : 二 部分 对 聚集 经 济 效应 与 第 城 市经 济 增长 关 系 的相 关文 献 进行 简要 的 回顾 ; 第 三 部 分对 长 三 角 聚集 经 济 效 应 指 标 进 行 选 取 和 界 定 ; 四部 分 对 聚 集经 济 效 应进 行 测 度 , 构 建 模 第 并 型, 就三 大 区域聚集 经 济 效应 对 城市 经 济增 长 的影
城市发展理论
简述城市发展的理论城市发展的理论主要由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进化理论、增长极核理论和经济全球化理论组成的。
1、城市经济理论。
城市经济由城市基本经济与非基本经济,基本经济活动具有离心的,向心的的特点。
而非基本经济活动有自给的,输入的的特点。
一个城市,如果它的基本活动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
如果基本活动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又没有新的基本活动来替代,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走向衰落。
城市经济活动等于基本经济活动与非基本经济活动之和,城市的基本经济活动与非基本经济活动之间的比值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城市进化理论。
城市化的进程是这样的: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到再城市化。
城市化就包括了绝对集中时期和相对集中时期,绝对集中时期是指在工业化社会,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相对集中时期是指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期,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开始向城市郊区发展,但城市人口大于郊区人口。
与郊区化相对应的是相对分散时期,相对分散时期是指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郊区人口超过城市人口增长。
逆城市化与绝对分散时期对应,绝对分散时期是指,后工业化时期进入成熟期,第三产业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增长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区域内部从城市到郊区的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下降和郊区人口上升。
3、增长极核理论。
增长极核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核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它以不同强度呈点状分布,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
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
增长极核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意义上增长的意思。
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增长极。
第一章 城市集聚经济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集聚经济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三】城市集聚经济的类型
二 城市化经济
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es),主要是由于产业之间存在外部经济,一个产业的发展通 过其前向和后向联系,可能对多个产业降低成本作出贡献。它既可以通过一个行业的地区集中 化,进而带动其他行业发展(即不平衡发展的形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多个相互关联的产业同时 平衡发展的方式实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集聚经济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五】城市集聚经济的度量
对于城市集聚经济的测度通常基于以下城市生产函数:
Q=G(N)F(L,K)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四】城市集聚经济的成因
三 知识信息的外溢
马歇尔--“由于地理上的临近性,具有各种不同技能的劳动力由于相互的接触产生了知识外溢。 而正是这种不受限制的知识溢出推动着经济增长”。
雅各布斯(Jacobs)和卢卡斯(Lucas)--当地化信息和知识溢出既是经济活动之所以在城市 集聚的原因,也是促使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研究与开发以及其他知识溢出不仅会产生 外部性,而且也有证据表明企业倾向于在新知识产生的地区集聚。”。
米尔斯和汉密尔顿认为,假如规模经济存在于某种 经济活动中,那么从事这种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为 了获得规模经济就必须在某地(具体的区位选择取 决于经济活动的性质和内容)进行大规模生产,这 就是经济活动的地方化(localization)过程。这 个经济主体的雇员为了避免通勤成本而在附近定 居,这样就引起了人口(需求)的集中,在需求指向 下,一些相关的经济活动及其从业人员也就近选址 (克服运输成本和通勤成本)。聚集在一起的人口 和经济活动又会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即聚集经济。 聚集经济甚至吸引了那些与最初活动无关的人口 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聚集,从而开始了城市化 (urbanization)过程。
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三、城市的基本特征
高聚集性
指城市经济要素空间的高度集中,主要是人口、企业 分布的高密度。
经济上的非农业性
经济以工业和商服业为主。
构成的多元性
产业结构的多元分散 。
现代城市的基本特点
内涵发展是现代城市演进的主要价值取向 “城”的功能几乎丧失,“市”的功能不断强化 集中化与分散化并存 普遍的大城市国际化趋势
课后讨论: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第三节 城市企业区位理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简述 二、运输导向型工业企业区位理论 三、中间区位原理 四、地方性投入品导向原理
一、韦伯工业区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论简介
《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 《易经·系辞下》:“日出为市,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现代不同学科对城市的理解
现代各种不同学科对城市均有不同定义。地理学 侧重于人口空间分布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社会学 偏重于人际关系网络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人类学 则从人类生活方式以及人类文化、文明等角度进行论 述。
同产业企业集聚的原因:
单个企业的投入品需求不足,例如服装行业中的纽扣生产以 及各类公司总部对广告、法律等的需求;
中间投入品运输成本相对高(体积大、易损坏等); 供需双方对中间投入品在设计和制造上相互影响大。
劳动力市场共享
企业群带来劳动力较低的搜寻和流动成本 经济学上集聚产生的净收益来源于:群落能使企业在旺季以同样 的工资雇佣到更多的工人,而且也缓冲了在淡季雇佣较少工人给 企业带来的影响。
比较优势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原动力,其原理可以用 发生在地区间的贸易模型来解释。
比较优势——劳动分工
商品
每小时劳动产出
甲地
城镇化理论
传统农业
原始手工技术
自然经济基础
封闭落后的农村 城乡分野 并行发展
现代工业部门
机械自动技术
商品经济基础
开放发达的城市
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是指旧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逐步转向城 乡之间、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双重二元结 构,即位于农村地域上的农村工业部门和农 业部门,以及位于城市地域上的城市传统工 业区和城市新型经济区。由此构成了城乡双 重二元矛盾,使以往的城乡矛盾更趋复杂。
扩散效应
是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发展速度将放 慢,原来已经积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开始寻求更 高的发展机会,于是出现由增长点向周边地区的 扩散,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由于劳动力、市场、自然资 源等方面的原因使新的增长点得以形成。
由集聚-扩散产生的地域结构变化推进了 农村城市化进程。该过程中城乡支撑体系的 完善是关键一步,没有畅通的流通渠道,资
聚集经济又称聚集经济效益,意指由于一批厂商的 相对聚集而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或费用的减少。 例如工业的聚集,可以共享电力、水源和交通运输 等各种基础设施,避免污染的扩散。 聚集不经济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空间集中 所引起的费用增加或收入、效用的减少。
聚集效应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所形 成的聚集经济和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 聚集经济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提供了 吸引力和推动力;聚集不经济则构成空间集 聚的排斥力和约束力。 一座城市的兴衰,实际上由聚集效应的聚集 经济和聚集不经济的综合作用所决定。自觉 运用聚集效应的原理指导小城镇建设有着非 常重要的意义。
“三元结构”
比“二元结构”多出来的另一元,就是以 中间技术为主导,以乡镇工商企业为主体 的农村非农业部门及其载体——小城镇。
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经济学认为,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经济地理学认为集聚效果产生经济集聚,集聚效果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关生产和服务职能在地域上集中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都强调规模经济以及外部经济是实现的基本途径。
集聚经济或集聚效果通过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产生了集聚,过度集聚产生集聚不经济导致扩散。
这固然是正确的,但是对于集聚与扩散空间过程的机理,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过程)类型及其对区域(城市)发展的意义,集聚经济与集聚不经济的关系等缺乏相应的研究。
所以集聚经济包括企业规模经济、产业规模扩大以及地方规模的形成。
必须考察与此紧密相关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
[编辑]经济集聚的机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理论上各种生产要素流动,聚集形成企业,首先是由于规模经济的效果,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集聚体规模增大,达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一经产生,单位产品的成本停止下降,规模再扩大失去了规模经济的效益。
各种生产要素仍然集聚,这种集聚是范围经济作用的结果。
范围经济并不排斥规模经济,它本身就含有规模经济的要求(体现在成本的次加性,即追加新产品和服务进行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成本要低)。
理论上不存在先产生范围经济后产生范围不经济的过程,它与生产函数、企业管理与营销等相关。
如果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都不存在,那么生产要素是否还集聚?生产要素还具有集聚的趋势,这是由于外部经济作用的结果。
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直接相关,货币外部性与整个产业规模相关,技术外部性与企业间关系、企业环境相关,对于货币外部性而言,由于外部经济的动力,生产要素产生了集聚的趋势;当集聚到一定程度,产生了外部不经济,单位产品成本开始上升,就出现了经济要素扩散的趋向。
对于技术外部性而言,吸引与技术—外部经济相关的经济要素(主体),而排斥与技术—外部不经济相关的经济要素(主体)。
西方经济学城乡关系理论评述
“非均衡发展——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一、城乡关系非均衡发展论(1)强调“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理论观点持这种观点理论强调以城市为中心,资源要素以城市为中心进行配置,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主要理论观点包括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哈里斯—托达罗模型以及极化理论的佩鲁增长极理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缪尔达尔的“循环累计因果”理论等。
这些理论共同的特点是强调城市在城乡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表现出“城市偏向”。
第一,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
1954年刘易斯在其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二元经济”概念及模型。
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部门,一个是以现代化方式为特征的工业化部门,一个是以传统方式为特征的农业部门,这两个部门在劳动生产率、工资水平、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收入水平等各方面存在差异。
传统部门劳动力的供给弹性是无限的,为现代部门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刘易斯认为,传统部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构成了二元经济的内在特征,二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问题,即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问题。
具体来讲,一方面通过现代工业的发展,取得资本积累,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实现现代部门的扩张,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使城市化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张,向传统部门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传播先进技术和思想观念、分享物质设施,这将推进传统部门的改造和发展,最后经济实现由“二元”向“一元”转变。
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揭示了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内在发展联系,主张“工业主导论”,并指出这种联系不是静态的相互割裂的,而是动态相联系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忽视了农业的作用,没有认识到农业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先决条件。
同时他还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严重的农业隐性失业问题。
城镇体系的理论基础-集聚与扩散
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地域 性。
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
城镇体系的形成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是决定性因素。随着经 济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城镇体系。
发展
城镇体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原有城 市也可能发生性质、规模和类型的改变。城镇体系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包括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 和再城市化等阶段。
城乡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 善
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使得城 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降低 了信息、物质和人口流动的成 本,促进了扩散的发生。
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 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质量逐 渐下降,部分居民为了追求更 好的生活环境选择迁往郊区或 农村地区。
扩散的影响因素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随着城市集聚程度的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这为周边地区提供了更多的 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机会,从而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入。
扩散促进集聚
周边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发展也会对城市集聚产生影响。周边地区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同时,周边地区的发展也可以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改善城市居 民的生活质量。
03 集聚理论
集聚经济的概念与类型
概念
集聚经济是指企业在特定区域内的集 中分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 效应是由于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 而产生的。
类型
根据集聚经济的形成机制,可以分为 马歇尔集聚经济、雅各布斯集聚经济 和新型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的形成机制
外部经济性
集聚经济的识别与测度
印度班加罗尔
班加罗尔是印度著名的 软件外包城市,集聚了 大量IT和软件开发企业 ,如Infosys、Wipro等 。
日本东京
东京是日本的经济和文 化中心,集聚了大量的 金融机构、制造业和服 务业企业,如丰田、日 立、索尼等。
06
CATALOGUE
集聚经济的未来研究展望
研究不足与局限
集聚经济现象的复杂性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以揭示产业集聚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3
结果呈现
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报告等形式呈现,以便决策 者了解产业集聚状况,制定相应政策。
集聚经济的模型构建
01
经济模型
02
模型参数
基于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构建反映产 业集聚现象的经济模型。常见的模型 包括新古典贸易模型、新经济地理模 型等。
企业集聚经济是指以企业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 上的集聚,例如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
集聚经济的影响
集聚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可 以促进区域内的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创新和经济发展。
集聚经济还可以带来人口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 变化,例如人口向城市或某些地区集中,以及 由此带来的就业机会和劳动力市场变化。
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和集聚现象具有 重要影响。
技术因素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集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集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助于推动集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因素
区域政策
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集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集聚效应、人口流动与城市增长
集聚效应、人口流动与城市增长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6.005Agglomeration Economies ,Migration and Cities ' GrowthDU Min1,LIU Changquan2( 1.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Beijing 100081,China;2.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To learn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cities ' growth is fundamental for market mechanism to play decisive role in urbanization and urban systems optimization. This paper first constructs singleregion and multiregion urban growth models incorporating technological and pecuniary externalities ,then to check and verify the effect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on China's cities growth by using a panel data of 261 cities between 2000 and 2011. Results show,technological externalities measured by city population have Ushape relation with the growth rate of urban population ,but most cities li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curve ,which means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godown while cities grow larger ;technologicalexternalities measured by city population density have a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inverse Ushape relation with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pecuniary externalities measured by market potential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growth rate of urban population ;wages and unemployment rate ,which decide the expected income in traditional migration theorie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ity growth.Keywords:agglomeration effects ;city growth ;new economic geography ;technological externalities ;pecuniary externalities一、引言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转变的载体。
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 二、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 • 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既是城市经济增长 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 的研究工具。这种工具的发展并不全都与 理论研究同步。考察城市经济增长,最主 要的测度指标有二:就业量指标和国民收 人指标。
• (一)国民收入指标 • 衡量城市经济增长的国民收人指标包括国民收入 总额(Total income)和人均国民收入(per Capita Income)两个指标。 • 1.运用国民收入总额测度城市经济增长。国民收 入总额(Y)代表城市经济的总量,实际测算中 往往用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根据研究问题的需 要,分析城市经济增长状态可以分别采用定基速 度、环比速度和平均速度。三者又分别分为发展 速度和增长速度。
• 首先,城市经济增长的特殊属性之一 可以归因于规模报酬递增,而研究国 民经济范围内经济增长的新古典模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往往限制递增规模经济,对于由规模 经济原因引起的经济增长研究甚少。
• 其次,国民经济增长理论往往是抽掉空间因素后 的动态分析,而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讨论必须考虑 空间因素,即考虑作为“城”的城市土地资源的 利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公共产品),与 作为“市”的城市一般产品(主要是竞争性的私 人产品)的生产规模和人口规模要相适应。具体 来说,研究城市经济增长考虑空间因素,一要考 虑城市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是个空间经济分 析问题;另要考虑城市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作为 经济增长极的空间、区位因素和其增长的扩散及 对整个城市体系的影响中的多种空间经济问题。
• 需求指向模型(The Demand-Orientated Model)是 研究来自城市域外的市场需求作为城市经济增长动力 的模型;它根据来自城市域外的市场需求,分析城市 经济发生增长现象和过程的内在机制。主要包括城市 基础部门模型和凯恩斯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 (一)城市基础部门模型 • 城市基础部门模型(Export Base Model)是最早最广 泛被用于分析城市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型。它把一个城 市的经济划分为两类大部门:基础部门(basic sector) 和非基础部门(non-basic sector)。基础部门是城市 以外部市场导向的产出部门,可以理解为是以出口为 基础的城市产业集合(Export-base Industries);另 一方面,还有很多城市产业主要是为当地居民提供服 务,比如零售业、餐饮业等,这些服务部门构成了城 市的非基础部门。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第一章概论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
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第二章城市一、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2)建筑学解释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4)统计学解释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二、城市的基本特征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三、城市的产生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城市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城市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2019-08-10[摘要]聚集效应是影响城市化进程主要的经济规律之⼀,从经济学的视⾓来探讨城市聚集机制中的双重乘数效应,以西安市城市聚集经济的发展为例,揭⽰西安市城市聚集效应过程中的问题,指出强化城市聚集效应对中⼼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西安市在关中—天⽔经济区中的经济核⼼地位,强调了增强西安市的城市⾃⽣发展能⼒,强化其城市聚集效应可以引领、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聚集效应;双重乘数效应;西安市[中图分类号]F299.27 [⽂献标识码]A [⽂章编号]2095-3283(2012)02-0110-03⼀、引⾔空间集聚使城市经济具有显著的聚集经济效应,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
聚集经济的形成来源于分⼯与专业化、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市场效率的提⾼(吕⽟印,2000)。
基于以上四个⽅⾯来研究城市与聚集经济内在联系的经济理论最早可追溯⾄以韦伯为代表的新古典区位理论,之后是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的区位理论,两者将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城市聚集经济的微观机制上。
⽽以佩鲁为代表的区域⾮均衡增长理论则从宏观层⾯上将城市聚集和区域发展的⾮均衡联系起来,认为城市化是地区不平衡增长的结果。
我国学者冯云廷(2001)从城市化经济的现象⾓度研究了个体城市聚集过程及其聚集后产⽣的效应。
虽然他们的研究视⾓各不相同,但都提⾼了聚集经济在城市发展中的理论地位。
聚集经济效应制约并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壮⼤,对城市经济的增长有着明显的影响。
我国⽬前基本进⼊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因此城市聚集效应的研究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具有⼀定的参考意义。
⼆、城市聚集过程中的乘数效应城市聚集的动⼒源于不同空间上存在的⽐较优势所形成的经济势能差,在由“⽐较优势利益—功能互补利益—机会选择利益”共同构成的动⼒机制下,存在利益关系的经济个体便发⽣相互作⽤,从⽽导致⼈⼝、资源等要素的实际流动。
⽀撑城市发展的全部要素在三种动⼒机制作⽤下相互间发⽣作⽤是通过双重乘数效应实现的。
城市增长理论
1城市增长理论编辑本段回目录1.1产业发展、技术进步与城市增长该理论主要从生产力发展的时间维度来解释城市增长,认为城市兴起、成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生产力扩大而产生粮食剩余并向非农业部门提供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则是现代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尽管对现代城市化过程中第二、三产业的作用大小还有异议,但生产力发展对城市增长的驱动已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技术进步对于城市增长的内在持续推动力为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同,代表人物是R.Barr as、J.Brotchie等。
他们都认为,技术发展尤其是技术革命决定了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技术进步通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间接影响城市发展,强调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城市发展的革命性影响。
这些研究从多个角度揭示了技术进步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但也有一定的不足,比如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就缺乏一种区域联系的观点,视野仅局限于城市内部。
近年来,有关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多数学者认同技术革命是世界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因,新的国际劳动分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后工业化导致世界城市的出现。
M.Castells提出信息城市理论,认为获得信息空间的进入权和对信息空间结点的控制权是成为世界城市的关键。
1.2城市空间增长的基本动力学解释该理论从空间动力学角度研究城市增长,主要侧重城市空间拓展的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城市与区域各要素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或者说城市和区域的基本作用原理。
集聚与扩散这一对方向相反、交织作用的作用力,被看作是推动城市不断发展最基本的动力学解释。
城市作为人口、产业及各种资源集中的场所,不断地吸引周边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向其集聚,并随之成为文化及先进思想和事物的集中地。
这种空间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成为城市不断生发和成长的源动力。
几乎同时,产生于城市的技术、管理方式、生活方式等又自发地向周边扩散,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城市集聚的空间经济学分析——以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为例
《 产经评 论》 2 1 0 1年 7月第 4期
城 市 集 聚 的空 间经 济 学 分析
— —
以 宁镇 扬 一 体 化 发展 为例
孙 晶 许 崇正
[ 摘要 ]近年来 ,空间经济学家在 空间集聚领域 不 断放 松假设 条件和探 索新 的研 究方法 的基 础上 ,进
行 了大量 的经验验证和实证研 究,得 出了许 多有益 的结论 ,同时也富含许 多政 策含 义,尤其是对城 市集聚
范 区 ,推 动 宁镇 扬城 市群 发展 升级 为 国家战略 。
二
空 间经济集聚的理论综述
( )空 间经济 学 集聚经济 理论 研究 框架 一
克鲁 格曼 (9 1 19 )开创 性地 以迪 克 希 特 和斯 蒂 格 利兹 垄 断 竞 争 一般 均 衡 分 析框 架 为 基础 ,借 鉴 新 贸易 理论 、新增 长理 论 ,利 用 萨缪 尔 逊 的 “ 山” 型运 输 成本 (IeegTaeC s )理论 ,采 用 冰 cbr r ot d s 历 史演 进 的分析方 法及 计算 机模 拟 技 术 ,把 空 间概 念 引 入 一般 均 衡 分 析框 架 中 ,提 出 了著名 的 “ 核 心一边 缘 ” ( oepr hr)模 型 ,使 空 间问题 进 入 了主 流经 济 学研究 的视野 。此 后 ,经过 藤 田、维 C r—epey i 纳 布尔 斯等 学者 的共 同努力 ,建立 了一 个新 的空 间经济 学研究 框架 。该 框架创 立初 期 的研 究 重点 之一 是 解释 不 同层 次地 理空 间上 的经济 集 聚现象 和集 聚力 的来源 ,它放 弃 了传统 的基 于完全竞 争 理论 的 自 然禀赋 的外 生 因素 决定 空 间集聚 的分析 传统 ,开创 了在 不完 全竞争 的条 件下 ,从集 聚力 的 内生演 化视
城市集聚经济的理论与模型
为什么人口和城市会特别的集中,而不是均匀的分布?
世界城市分布
中国城市群
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图
广东省城市分布
城市发展是否存在路径依赖?
不同时期长三角城市分布图
城市集聚导致更好的发展绩效?
城市化与发展绩效
2011年黑龙江省地级城市的人口和人均GDP
城市集聚经济效应
三、集聚经济的具体形式
1 集聚经济的形式
•
企业内部规模经济(通常意义的规模经济效应)
•
行业内部的规模经济(通常称为本地经济效应)
•
行业之间的规模经济(通常称为城市化经济效应)
后两者也常称之为范围经济
不可位移经 济活动
难位移经济活动 较易位移经济活动
可贸经济活动
小
城
镇
大城市
星 卫
中心城区 都市区
(一)共享
1、不可分商品和设施的共享 2、多样性收益的共享 3、个人专业化收益的共享 4、风险(防范)的共享
(二)匹配
• 失业与空位的匹配 • 质量与价格的匹配 • 技能与工资的匹配 • 专用性资产和技能使用(雇佣)契约的再谈判和被要挟
• 知识产生和创新形成 • 知识扩散 • 知识累积
(三)学习与创新
perroux Francois增长极理论 Gunnar Myrdal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John Friedmann核心与边缘理论 • 1980年代以后,主流经济学开始为城市集聚现象寻找微观经济基础,试图把城市集聚因素纳
入经济增长研究 Krugman .Paul 等新经济地理论——中心外围互动
•
二、城市集聚经济的微观基础
建模案例2:个人专业化收益的共享
• 基础文献来源:Duranton(1998); Henderson and Becker(2000) Duranton and Puga(200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模案例2:个人专业化收益的共享
• 基础文献来源:Duranton(1998); Henderson and Becker(2000) Duranton and Puga(2004) • 模型特征:完全竞争行业,规模递增体现 在企业层面,企业通过一系列任务生产一 种最终产品,不变替代弹性生产技术,中 间投入品种固定,通过任务变化导致递增。
建模案例3:风险共担
建模案例4:提高匹配的质量
建模案例4:动态外部性知识累积
四、现有城市集聚经济理论的不足 与可能的拓展方向
(1)各模型均只能解释集聚效应的一个方面 ,缺乏对总体效应集聚模型 (2)仍然未能克服完全竞争均衡中普遍性的 酬递减和特殊情况下的报酬递增关系 (3)引入考虑供需均衡的模型中未能给出有 效的显性均衡的共享 2、多样性收益的共享 3、个人专业化收益的共享 4、风险(防范)的共享
(二)匹配
• • • • 失业与空位的匹配 质量与价格的匹配 技能与工资的匹配 专用性资产和技能使用(雇佣)契约的再 谈判和被要挟
(三)学习与创新
• 知识产生和创新形成 • 知识扩散 • 知识累积
三、集聚经济的具体形式
1 集聚经济的形式 • 企业内部规模经济(通常意义的规模经济效应) • 行业内部的规模经济(通常称为本地经济效应) • 行业之间的规模经济(通常称为城市化经济效应) 后两者也常称之为范围经济
不可位移 经济活动 难位移经济活动 较易位移经济活动 可贸经济活动
小 城 镇
星 大城市 卫 中心城区 城
二、城市集聚经济的微观基础
• Marshall(1890)的归纳城市集聚经济的三个 来源:源自劳动市场的相互作用,源自中 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源 自知识外溢。这种来源划分尽管容易理解 但难于作为理论分类。 • Duranton and Puga(2004)区分三种类型的 微观基础,即共享、匹配和学习机制。 分别体现在个人层面、企业层面、城市整 体层面
• 显然,城市形成和发展,除了自然因素外, 还存在明显的经济规律: (1)不同于农村,城市本身具有自动的集聚 增长动力,城市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不断的 规模增长趋势; (2)新城市的产生也往往更容易围绕老城市 展开, (3)城市规模增长也往往伴随经济发展水平 的提升
一、城市集聚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
• 经济学很早就关注城市集聚效应,斯密、马歇尔、 杜能 • 近代的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科学 perroux Francois增长极理论 Gunnar Myrdal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John Friedmann核心与边缘理论 • 1980年代以后,主流经济学开始为城市集聚现象 寻找微观经济基础,试图把城市集聚因素纳入经 济增长研究 Krugman .Paul 等新经济地理论——中心外围互动
都市区
三、城市集聚经济理论的建模
1、基本工具 生产函数,又可以分为:最终产品函数和中 间投入品函数 消费函数 风险、不确定的概率函数 CD函数、CES函数 概率期望函数
2、规模报酬递增的切入视角 层次划分:个人层面(劳动者);企业层面 行业层面;城市整体层面 环节划分:投入品生产环节、;最终产品生 产环节;消费使用环节
城市集聚经济的理论与模型
——研究生院讲义
李恩平 2015年5月8日
主要内容
• • • • • 导论 城市集聚经济的研究进展 城市集聚经济的微观基础 城市集聚经济理论的建模 现有城市集聚经济理论的不足与可能的拓 展方向
导论
• 城市:概念和特征 城市和农村;城市和区域 •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自然地理依赖:沿海?沿江?矿区? 市场依赖: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 经济学的视角:一般性规律、必然的趋势 城市规模对绩效的影响:即集聚经济效应
为什么人口和城市会特别的集中, 而不是均匀的分布?
世界城市分布
中国城市群
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图
广东省城市分布
城市发展是否存在路径依赖?
不同时期长三角城市分布图
城市集聚导致更好的发展绩效?
城市化与发展绩效
2011年黑龙江省地级城市的人口和人均GDP
城市集聚经济效应
建模举例1:来自多样性收益的共享
基础文献来源:Ethier(1982);Duranton and Puga(2004) 模型特征:最终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而规模收 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增来自多样性的中间投 入品的生产优势,这些中间投入品被设定为 张伯伦式的垄断竞争产业生产。
基本模型
• 上述模型属于典型的部门层次总体收益递 增,递增的原因是劳动投入增加会导致中 间投入品生产商增多,即共享更大的中间 投入品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