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历史典故
道不同不相为谋:儒家道家是如何相爱相杀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儒家道家是如何相爱相杀的?本文导读:老子、孔子同为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巨人。
对于历史上的名人,大家一方面为其相互激赏而赞叹,如贝多芬之于莫扎特;另一方面又可能因为门户之见而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存在诸多猜测,如孔子之于老子。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就言:“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家,儒家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对于老、孔思想的异同,我们暂且不论,单说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只此一事,牵涉出后世多少公案。
《史记》中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庄子》、《礼记》、《吕氏春秋》、《史记》、《孔子家语》中都记载了此事,我们从最权威的史学著作《史记》的记载谈起。
《史记》中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主要有两处。
一为《老庄申韩列传》中: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一为《孔子世家》中: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適周。
”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適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传统的礼乐制度,所谓的传统是指夏、商、周三代,然而却遇到了困难。
孔子言:“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成语故事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在冉求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父母之邦鲁国,主事的季康子嫌他太老,没有重用他。
他认为与季康子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于是闲居起来,专心著述,编辑整理《诗》《书》《礼》《乐》《春秋》等。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道不同,不相为谋
成语拼音:dào bù tóng,bù xiāng wéi móu
成语解释: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
典故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
成语例句: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
★汉·杨恽《报孙会宗书》。
道不同,不相为谋 材料
开篇理论材料【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孔子说:“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
”又所谓“鹤鹊安知鸿鹅之志!”。
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司马迁感叹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长齐列传》)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屑于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
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贾谊的《鹏鸟赋》写得好:“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众庶凭生。
”孔子自己也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而》)“从吾所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卡尔·马克思引用过诗人但丁的一句名言,叫做——“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不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吗?话不投机半句多。
道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提炼和概括,触及影响事物根本方向,并对事物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谋应是长谋而不是短暂的谋。
“道”的实质是人们的思想主张,“相为谋”就是指共同谋划从而达成一致行动。
并从哲学、现实和逻辑三个层面,论述存在根本性分歧的人,即道不同,难以共同谋划商事。
最后强调,在坚持己道的基础上与志同道合者相为谋,在尊重异道的基础上和道不同者不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正确性,指出同“道”是“相为谋”的基础,而辩题前提是“道不同”,即“相为谋”的基础已经没有。
既然基础都没有,对方大谈“可以为谋”毫无现实意义。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对方同学刚才“能谋善断”,“造谋布阱”,真可谓“老谋胜算”。
可是谋东谋西却忘了今天辩题的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道不同”。
您方刚才国共两党合作那其实求得了一致对外的道同,您方还说现在世界各国都要和平共处,那其实求得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道同,那都不符合今天的前提。
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翻译
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翻译
“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的意思是: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
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伯夷列传》。
原文节选: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译文: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
所以他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
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岁月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现出来。
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_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成语解释
道不同,不相为谋
成语解释⽐喻志趣不同的⼈不会在⼀起共事
成语出处先秦 孔⼦《论语 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
成语繁体道不同,不相為謀
成语简拼DBTXWM
成语注⾳ㄉㄠˋ ㄅㄨˋ ㄒ⼀ㄤ ㄨㄟˊ ㄇㄡˊ
常⽤程度⽣僻成语
成语字数七字成语
感情⾊彩中性成语
成语⽤法道不同,不相为谋复句式;作分句;指志不同的⼈不能⼀起共事。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道不相谋
反义词志同道合
成语例⼦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
汉·杨恽《报孙会宗书》
英语翻译Don't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people of a different way.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带领弟⼦周游列国碰壁后,在冉求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之邦鲁国,主事的季康⼦嫌他太⽼,没有重⽤他。
他认为与季康⼦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于是闲居起来,专⼼著述,编辑整理《诗》《书》《礼》《乐》《春秋》等。
路不同不相为谋
路不同不相为谋1、意味着不同志向的人无法一起规划。
打个比方,观点或爱好不同的人不能一起工作。
2、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不同的道路不一样。
”3、例:学者谈书,屠夫谈猪,殊途同归。
延长阅读路不同不相为谋意思1.不同的道路导致没有共同的目标,这意味着不同志向的人无法一起规划。
打个比方,观点或爱好不同的人不能一起工作。
2.不同的路不一样,也叫“不同的路不一样”,出自《论语卫灵公篇》:“不同的路不一样。
”正确的意思是孔子对君子行为的认知:道路不同,君子不会刻意选择寻求。
这是一种豁达高尚的态度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路不同不相为谋是什么意思1.殊途同归。
正确的写法应当是“志向不同,目标不全都”。
2.意味着走不同路的人无法一起规划。
用来描述观点或爱好不同的人无法一起工作。
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卫灵公》:“殊途同归。
”详细内容如下:关宁和华欣共用一个园子锄菜,看到地就有一块金子。
持管锄头和瓦石是一样的,只是中国抓住了,扔掉了。
再试试同桌看书。
有些靠玄冕上门的人,宁愿照常读书,也情愿废书。
“我儿子不是我的伴侣,”他说。
3.东汉时,关宁和华歆是同班同学。
一天,当他们在花园里除草时,他们在地里发觉了一块金子。
关宁视金如瓦,不停锄地,华歆捡起来放在一边。
又一次,两个人同桌读书,一些达官贵人路过。
关宁不动声色,照常学习,华歆出去观看,艳羡不已。
关宁把华歆看做不是真正志同道合的伴侣。
然后切座位,分开坐。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和华欣交过伴侣。
杭州站和杭州东站的区分操作方法1、建设年月不同:杭州站建于1906年,历史悠久。
杭州火车东站,建于2022年。
2、车站规模不同:杭州东站占地34万平方米,杭州站占地5万多平方米。
3、每天的班次不同:杭州东站每天有30条铁路线和磁悬浮列车。
杭州站每天有9趟车。
4、地理位置不同:杭州东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全府桥路2号。
杭州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环城东路1号。
公交和地铁线路也不一样。
5、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杭州站有近百年的历史,是清朝光绪后近32年。
“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是理念、志向或兴趣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共事。你赞成孔子的说法吗
“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是理念、志向或兴趣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共事。
你赞成孔子的说法吗“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是理念、志向或兴趣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共事。
你赞成孔子的说法吗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孔子家语》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子曰:“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而勿惮改。
”《论语·学而》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注],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注】便辟(piánbì):诌媚逢迎。
(1)根据以上语录,你认为青少年应该怎样交友?(4分)(2)“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是理念、志向或兴趣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共事。
你赞成孔子的说法吗?请联系实际简要评析。
(5分)答案(1)①交友需要谨慎,需要选择。
②交友的目的是完善自我。
③要多交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益友。
④不要交虚伪谄媚、花言巧语的损友。
(2)答案示例一:赞成。
人各有志不可强求。
思想指导行动,道不同即思想不同,即使勉强合作,也会同床异梦,于是无补。
“道不同,不相为谋”指一种人生追求的选择,志土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他们的选择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经典诠释。
(如果从志同道合有更多共同语言这一角度来评析也行)答案示例二:不赞成。
任何一种理念和主张都带有其局限性,加强交流则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而不相为谋则容易使人固步自封,坐井观天。
在今天这样一个学术主张百花齐放,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开放开明的社会,妥协、合作、交流、宽容尤为重要,道不同者应该相为谋(言之成理即可)。
古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古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首先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人总是在生活中,工作中寻求志同道合的人,说得来,谈得拢。
交流才愉快。
可以谈事业,谈理想,谈更多长远的事与物。
其次,道不通,相处别扭,像一槽不能拴两头叫驴。
道不同,生活,顶牛,产生同床异梦。
道不同,交流时,驴唇不对马嘴,泾渭分明。
道不同不相为谋,心不投不相为合,认识不同,做法不同,结果也不同。
烈火性者猛,难顾忌后果,柔情性者软,因果两头端!道不同不相为谋,大概就是说我们要去的地方不一样,我们就不必结伴同行了。
当然也可以深入理解为三观不一致的人就不要在一起谋事了。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讲究的就是一个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且道路一致。
志向不同的人就不应该在一起共事,如果非要在一起的话,其后果就是双方的观点总是冲突的。
不可能找到共识,也就谈不上互相协作、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冲突的时候总是会产生分歧。
相信很多人都看了《太极张三丰》这部电影。
剧中天宝(钱小豪饰)和君宝(李连杰饰)本是一起被少林收养的孩子,两人从小一起学武,亲如兄弟,为何最后会手足相残?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志不同道不合。
君宝天性善良心中怀有正义公道,而天宝为了出人头地不择手段。
他们心中的道不同,追求不同,最后的结果不是反目就是隐于江湖老死不相往来。
海鸟和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它们的相聚是偶然,分开是必然。
看到美丽的大海,有的人说大海真美,有的人却说它曾经淹死了人。
这就是生活不在一个频道上的两个人,他们心中的道不同,我想他们应该是走不到一起的。
很多人可能也看到过,天使和恶魔的故事。
天使和恶魔同时喜欢上一个女孩并决定会守护她一辈子但人们都说女孩是灾星当天使决定为了所有人杀了她时才发现恶魔已经为了她杀了所有人看完这个故事,你觉得天使和恶魔可以相为谋吗?在感情中更是如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绝大多数伴侣追求的三观一致,其实就是在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对事物的看法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能有志同道合的感觉。
道不同不相为谋典故
道不同不相为谋典故在古代,有一位名叫鲁班的大师级木匠,他擅长制作精美的家具和建筑。
有一天,他听说了一个有关建筑的竞赛。
这个竞赛的规则是,每个参赛者要建造一座房子,比拼建筑的美观和牢固程度。
鲁班对这个竞赛非常感兴趣,决定参加。
在竞赛开始之前,鲁班遇到了另外两位木匠,他们分别是小李和小王。
小李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木匠,他一直坚持传统的建筑方法和设计理念。
小王则是一个激进的木匠,他喜欢尝试新的建筑材料和创新的设计。
三人开始了各自的建筑过程。
小李选择了最常见和稳定的材料,并按照传统的建筑方法建造房子。
小王则使用了一种新型的材料,并尝试了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
而鲁班则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建筑方法,结合了传统和创新的元素。
竞赛结束后,三人的建筑都完成了。
评委们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评判。
小李的建筑被称为“传统的典范”,因为它稳定、结实,并且符合传统的审美标准。
小王的建筑被赞扬为“创新的代表”,因为它尝试了新的材料和设计,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而鲁班的建筑则被评为“完美的结合”,因为它既保留了传统的稳定性和美感,又融入了创新的元素。
然而,这次竞赛并没有产生胜利者。
评委们认为,每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无法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
小李的建筑代表了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小王的建筑代表了创新和变革,而鲁班的建筑则兼具了传统和创新的优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念,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对错。
正如这个竞赛中的三位木匠,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理念,都有其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观点,不要轻易地将其排斥或贬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道不同的情况。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观点和理念。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这种差异而产生冲突,甚至产生敌意。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的观点,我们就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取得更好的成果。
在团队合作中,道不同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方法,这是团队的宝贵资源。
离骚中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句子
离骚中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句子离骚中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句子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句话源自于《离骚》,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深刻描绘了人与人之间因为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隔阂。
然而,在离骚之中,还有很多句子,同样表达了道不同的概念。
那么,离骚中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句子有哪些呢?1. 孔之始祖,民之父母。
——《离骚·天问》这句话中的“孔”指的是孔子,是鲁国庄公的后代,也是儒家学派的始祖。
孔子被称为“大成至聪”,其精神对于中国人民影响至深。
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子是全中国民众的父母,其思想启蒙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
2. 七十子仲尼,衣尽狗彘之余而好古。
——《离骚·天问》这句话中的“七十子仲尼”指的则是孔子。
孔子的虚心好学和勤奋努力为后世所称道。
虽然他出身贫寒,日常生活很是困顿,但他却努力学习,并传播了许多教育思想。
3. 昔余之先贤,尽已成风而著书。
——《离骚·天问》这句话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前辈们的智慧和才智。
这些古代的先贤如邹衍、荀孟等,其思想精髓也汇聚成了《论语》、《礼记》等古代经典著作,为后世教育思想提供了重要借鉴。
4. 呼兮秦庭,极其老媪。
——《离骚·卜居》这句话是说楚国医药学家、兵器制造专家屈原在不同被贬后,流落到秦国的故事。
这句话描绘了屈原在和老媪子的交谈中,表现出了对故国家园和亲人思念之情。
这句话向人们表现了一个诗人充满哀愁和忧虑的内心世界。
5.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离骚·国殇》这句话中,“子”指的是一位友人,“裳”指的是一种旧时代的服装。
这是一句朴素的表达,但在当时是一种对友谊的至高赞美,更被后人称之为“以衣相许”。
总之,离骚的每一个句子都蕴含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在价值观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的今天,我们也应该认真借鉴离骚的句子,加深对生命中道不同的理解和接受。
离骚中表达方媛不能相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句子
离骚中表达方媛不能相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句子1. 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屈原。
离骚中的“方媛不能相容,道不同不相为谋”是离骚中的一句名言,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理想。
2. 方媛不能相容,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出自《离骚》第一章:“宴平昔,止、止、止,不可、不可、不可;覯我王后,自市。
子心自时,宣、宣、宣,緝、緝、緝;覯我王后,敷奏免!”作者在这一章中,以自身的悲愤之情来抒发对亲人和国家的忧虑之情。
3. 方媛不能相容,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是在表达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在《离骚》中,屈原通过“方媛”来代表自己无法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愿望。
在作者看来,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不义和欺凌都使得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无法实现,也使得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认同和理解。
4. “道不同不相为谋”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和信仰的不懈追求。
在《离骚》中,屈原通过自己的遭遇和经历,表达了对道义和真理的坚持和追求。
在作者看来,只有坚守正义和真理,才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追求,也才能够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于理想实现的一种坚定信念和态度。
5. 离骚中的“方媛不能相容,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名言,表达了屈原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于理想的追求。
这一句名言体现了作者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悲愤和渴望,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和坚守。
这句名言的传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一种重要表达和传承。
对于我国古代文学而言,离骚乃是一部充满了哲理和情感的佳作。
作者以直白和深刻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内心的不满和追求,也展示了对于社会现实和道德准则的思考。
在离骚中,“方媛不能相容,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名言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传承着我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句话都能触动人心,引发人们对于现实和理想的思考。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正文】《世说新语·德宁》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末年的管宁和华歆原本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有一次,他俩一块儿去菜地锄草,管宁意外锄到一块金子后非常淡定,把它扔掉继续锄草,而华歆拾起来却是爱不释手。
又有一次,两人同坐一席读书,忽然窗外锣鼓开道人声鼎沸,管宁充耳不闻,华歆却要跑出去一看究竟。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非常失望,认为两人的志趣不投,就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以示从此以后再也不做朋友。
这个故事后来成了一个成语——割席断交,也恰恰成了“道不同,不相与谋”的生动案例。
事实上,“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一种果断的人生抉择,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
《易经》有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人与人之间只有志趣相投、立场相同才能融为一体,反之,即使有缘相遇,也是彼此的过客,分道扬镳是早晚的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非同道中人就不必强求。
显然,故事中管宁与华歆就是志趣不同的两种人:管宁金钱粪土淡泊名利;华歆却见财心动钦羡名利。
二者虽然在同一屋檐下朝夕相伴,却非同道中人,最终只能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了。
当然,我们并非要对管宁与华歆厚此薄彼,《世说新语》也并无此意。
事实上,我们也无需被管宁的情绪所感染,瞬间去给人物脸谱化,看管宁就是高山仰止伟岸圣人,看华歆便是一无是处势利小人;或认为管宁一生便应该轰轰烈烈兴国安民,华歆只配做蝇营狗苟残喘市井。
可事实却恰恰相反,华歆倒是在事业成就上远远超过了管宁。
尽管管宁盛名久负却一生恬淡无欲,只愿做山野隐士;相反,华歆早年被察举孝廉,受吏民感爱而出仕驰名。
但这又能怎样!管宁一生清静无为潜心读书,84岁寿终正寝;华歆为政清明官至太尉,75岁无疾而终。
从割席断交的那一刻起,两人便各自走上了不同人生路,是隐居山野,还是去宦海沉浮,那只是人生取向不同罢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两人都是人生的赢家。
当然,这番比较略微显得有些多余。
关键的问题是:如果两个人志趣不同,起初是再好的朋友,纵使天天形影不离也会慢慢疏远。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历史典故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历史典故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历史典故
导语: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则历史典故,供欣赏,希望您能喜欢。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典故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
典故故事:《管宁割席》
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
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
又一次,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便割席分坐。
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道不同但走到一起的例子
道不同但走到一起的例子道不同,不相为谋,老子、庄子道不同却走到了一起。
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赫赫有名的人,一般来讲,作为一个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他们的关系最可能的应该是继承和发扬的。
就像是孔子、孟子和荀子那样,虽然孔子、孟子和荀子在思想上有一定的不同,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是一种传承和发扬的状态的,孟子的理论是对孔子的完善,而荀子的理论则是对孔子和孟子理论的升华,从仁义道德到理法,儒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以,虽然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儒家却是一套体系,他们的道也是一样的。
但是庄子和老子就比较有意思了,可能很多人只知道,他们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却不晓得他们各自走的道是不同的,而有意义的地方就在这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庄子和老子的道,实际上并不一样。
但为什么他们却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呢?为什么道不同而相为谋了呢?本篇文章,我们就来重点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老子和庄子的道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他们又是为什么都成为了道家的代表人物?首先我们来看看老子。
老子的思想体系比较复杂,他的主张也很多,绝大多数人最为清楚的要数“无为而治”,但是“无为而治”只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其并不是全部,所以,我们不能用无为而治来概括整体的老子思想。
那么,用什么来概括比较合适呢?大概是两个字,两个比较抽象的字—无情。
老子曾经有两句至理名言,叫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
刍的本义是割草,而且是喂牲口的草,在古代,一个人如果要说自己地位卑微就会自称刍荛,也就是说,自己是草野之人,如果要说自己言论浅薄,那么就会自称是刍言,意思就是渔樵之言。
如同鄙人一样都是自谦的用词,那么说到这里,刍狗的意思就很明白了,可以当成是草和狗,或者当成家畜牲口,甚至也可以当成是草扎的狗,就像是现在的花圈一样,但是无论是哪种解释,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刍狗都非常的轻贱。
道不同不相为谋什么意思?
道不同不相为谋什么意思?导语:道不同不相为谋什么意思?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出自孔子《论语·卫灵公》(15.40):“道,不同,不相为谋。
”释义正确的断句应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
通常的理解之所以出问题,关键是把“相”字当平声,当副词了,而这只是“相”的后生义。
“相”,去声,本义是“观察”,引申为“根据外貌判断人的命运”,然后就有了“选择”的意思。
这里的“相”就是“选择”的意思,“不相”,就是“不选择”。
“谋”,就是“征求解决疑难的意见或办法”,引申为“谋划、商量办法”等,《论语》后面还有所谓“谋道”、“谋食”的说法,和这里的“谋”是一致的。
道,圣人之道,就如同大河,大河是不会去“选择”的、也不会去强迫“一致”,是“不相”、“不同”的。
“圣人之道”之“谋”,就是“不同”、“不相”。
“不同”,就是“异”,就像“攻乎异端,斯害也己”所说,对“异”不能攻击,不能去谋求消灭“异”,否则就不能“不同”,就和“圣人之道”相违了;正确的意思应该是孔子对于君子的行为举止的一种认知:大道,不同,君子不会刻意的选择去谋了。
这是一种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豁达浩然君子之气。
而现代对这句话多用引申义:道不同,指人生价值观不同。
论语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1]典故《管宁割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欲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
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
又一次,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
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是“亦各从其志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意思是: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
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伯夷列传》。
节选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译文:孔子说:“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
所以他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
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岁月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现出来。
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文章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
“道不同,不相为谋”在论语中最初这句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
是孔子对于君子的行为举止的一种认知:大道,不同,君子不会刻意的选择去谋了。
这是一种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豁达浩然君子之气。
是说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而现代对这句话的意思多指人生价值观不同,不能走同一条道路。
典故1、管宁与华歆割席断交《世说新语·德行篇》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管宁、华歆曾一起在陈球门下研究,所以两个人是同学关系。
管宁之所以割席,表面上只是因为两件小事:华歆拾金及观看高官车马。
但管宁从这两件事中看出了华歆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思,这与管宁自己淡泊名利的价值观相冲突,所以管宁才毅然割席。
无论是管宁的淡泊名利,还是华歆的追求名利,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
任何一个社会,既要有恬淡的君子来树立道德典范,也要有上进的士人来建立世功。
一起学《论语》15.40卫灵公篇——道不同,不相为谋
一起学《论语》15.40卫灵公篇——道不同,不相为谋一起学《论语》15.40卫灵公篇——道不同,不相为谋【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白话】孔子说:“道路旨趣不同,没法相互谋议事情。
”【释词】道不同:各人所信奉、所推崇不一样,其趋势不一,于是所思所想不一样。
道,道路旨趣。
不同:不一样。
朱子:“不同,如善恶邪正之异。
”唐文治:“道不同,指异端小人之贼道者而言。
”戴溪:“其背戾而不合。
”谋:谋议。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若道同者共谋,则情审不误;若道不同而相为谋,则事不成也。
蔡节曰:道同则可相为谋矣,道不同其所趋异也。
所趋者异,则我之不能为彼谋,亦犹彼之不能为我谋也。
乌在其相为谋哉?《四书解义》曰:人之欲谋议者,或筹划国事,或讲明学术,必得同道之人而始有济。
若夫道不同者,心术异尚,意见参差,此以为是者,彼必以为非;此以为可者,彼必以为否,即终日议论,讫无成功。
要之,大道著则异端自消,正学明斯邪说自熄。
上无异教,下无异学,其斯为一道同风之盛与?张栻曰:君子以义,小人以利。
义利之所趋不同,乌能相为谋乎?唐文治曰:盖君子之为道,虽不同,而卒归于一。
若小人之道,与君子如冰炭之不相入,决不能相为谋也。
陈祥道曰:道之同,虽异曲而相合;道之异,虽同时而不相谋。
故贤人所以诫世,圣人未尝过而问焉;君子所以诫国,贤人未尝过而问焉。
何则?市井不可与语先生之言,方内不可与语方外之道也。
所谓“薫莸(xūnyóu)不同器而藏,尧桀(jié)不同国而治”也。
太史公员枘方凿(或者写作方枘圜凿)之说,若是而已。
蕅益大师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仁与不仁而已矣。
范祖禹曰: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可相为谋。
若学圣贤之道者与学异论者同谋,行忠信者与欺诈者同谋,自是不可。
钱穆曰:孟子言禹、稷、颜子同道,又云曾子、子思同道。
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
惟与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
徐英曰:伯夷盗跖(zhí)不可与同谋,尧舜桀纣不可与同谋,道不同也。
关于分道扬镳的典故
分道扬镳的典故关于分道扬镳的典故导语:分道扬镳比喻人们分别发展和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或者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以下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成语】:分道扬镳【解释】:分路而行。
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典故】在现代成语中,我们把道不同不相与谋者的分手叫做分道扬镳。
镳指马嚼子,扬镳即为驱马前行。
分道指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成语产生于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
“分道扬镳”语出自北齐·魏收《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的一个故事中的一段话:“……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
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说这话的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其来龙去脉是这样的: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史称南北朝。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于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
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都盛乐,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的第6位国君,他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5岁登基,24岁时正式接替祖母文明太后执掌政权,紧接着便开始了“文治”政策。
公元493年起,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义,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
在洛阳,他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均田制、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等,大大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成语分道扬镳的故事,便发生在这场大改革中的都城洛阳。
在孝文帝时期的北魏宗室中,有一个人原叫拓跋齐,后更姓改叫元齐,他颇富韬略,统兵有方,能征善战,曾建下了灭赫连夏、北燕等的不世奇功。
孝文帝论功行赏,先封他为浮阳侯、浮阳公,后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
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才华出众,能力超群。
孝文帝很赏识这个元志,任命他为洛阳令,主掌洛阳地方政事。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历史典故
本文是关于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历史典故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则历史典故,供欣赏,希望您能喜欢。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典故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
典故故事:《管宁割席》
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
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
又一次,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便割席分坐。
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