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秋之歌曲式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月——秋之歌》分析报告
07级 音教系 李月媛 070701021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伟大的俄罗斯民族音乐家,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中后期代表人物。他早年学习法律,后将研究方向转向音乐创作。他的作品情感丰富,音乐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尽管生活坎坷,但他一生仍旧创作了大量优秀音乐作品。包括包括七部交响曲(第七部未完成),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歌剧《黑桃皇后》、《叶甫盖尼?奥涅金》,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十月——秋之歌》选自柴可夫斯基的《四季》钢琴套曲。1875年,圣彼得堡杂志《小说家》的编者请柴可夫斯基每月为该杂志写一首与该月有关的钢琴曲。柴可夫斯基在这十二首曲子中生动地描绘了每一季节的自然景色,在里面深刻地刻画了俄罗斯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里面包容了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是音乐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典范。《四季》套曲是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的经典之作。十月——秋之歌是里面的的第十首作品。
本曲为单乐部双主题三段结构(ABA)结构。呈示段第一句主题在左手低八度重复一次,第二句主题在其他音区上以模进的方式重复一次。再现段用同样的方式进行了重复,两段为对称的乐段结构。中段为主题动机展开的乐段,其中13小节为中段的本体结构,最后4小节为再现的准备部分。再现段之后有七小节的尾声。
A段为对比性乐段,由方正的四个4小节的句子构成,关系为abab’,a句包含两个各为两小节的乐节,为方整的2+2结构,b句是新的主题,结构较零散,为1+2+1的结构。b句的结构变化与a句的方整结构形成对比,使主题显得更有伸缩性。第三句为a句在左手上的重复,第四句为b句在其他音区上的模进。用模进的方式重复主题,使音乐作品变得充实而富有戏剧性。A段终止句的上一句在属上作半终止,最后该段结束在了主调(d旋律小调)上,因此为收拢性乐段,呈示段采用稳定的终止强调了乐曲的主题,并与后来B段的展开变化形成对比,使乐曲的内容变得丰富而具有动力。
B段为展开性中段,采用了主题的第二个动机加以展开,此段的结构较为零碎,但内部仍有一定的逻辑性,可分为四句,关系为abbc的结构。a句采用呈示段的第二个动机的材料开始展开,为不方正的五小节为2+2+1的结构。最后一小节是为b句的转调做的准备。b句则反复强调呈示段的下属调(g小调),情感更加深化,第三句为第二句的重复,更强
调了b句。c句为再现段的准备部分。由于B段为展开性乐段,没有明确的终止式,而且最后结束在了一个不稳定音(e)上,因此B段为开放性乐段。B段的不稳定因素决定了乐曲要继续进行下去,对A段的再现起了必要的铺垫作用。
再现段采用了准确再现的手法,完全准确地重复了呈示段,并和呈示段用同样的方式进行了重复。使乐曲的主题更加被强调,但经过B段的变化发展后,再现的A段似乎融入了新的气息在里面,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再现之后有7小节的补充终止为乐曲的尾声,它引用B段的材料并加以改变,尾声最后停在了主和弦的三音上,为不完满终止,这使得乐曲变得更加耐人回味,让人在乐曲结束后仍会留恋在无尽的遐想与回味之中。
呈示段中第二句的开头(第五小节)构成了全曲的主要动机。这个动机为三连音的上行级进,并强调之后的长音,这不禁使人联想到晚秋时节枯黄的落叶伴着秋风飘落的哀伤情景,这个动机贯穿全曲,使作品充满了忧伤凄凉的色彩。
从调性布局来看,A段为d旋律小调,第一句为半终止,结束在d小调的属音上,第二句结束在d小调的主音上,当第二句主题第二次出现时,调性转入关系大调(F大调),但后面又转到d小调的下属上,显示出g小调的特性,通过一系列进行,最后在d小调的主音上结束。B段是动机展开的中段,该段并无明确的调性,开头具有F大调的一些明显特征,但马上又转入d小调,而后,高声部出现g小调的倾向,但与高声部对答的中声部又紧凑地将调性转为d小调。最后四小节为再现段做准备,在和声上进行到d小调的属和弦,最后结束在属和弦的三音上,为不稳定音,为再现段直接进入d小调的主和弦做好了铺垫。再现后面的尾声将乐曲结束在了d小调的三音上。全曲总体上为d旋律小调。
和声上,柴可夫斯基是浪漫主义中后期俄国作曲家,他的作品不再局限于正三和弦的使用上,而是结合自身民族特点,对各种和声效果进行尝试。在这部作品中,为实现音响的视觉可感性,他大胆使用变和弦(例如第一小节左手第二个和弦),即用一个和弦外音代替和弦里应使用的音。在呈示段第二句主题中,作者还使用了重属导七和弦。这些独特的和声使音乐效果富于色彩性,乐曲的表现得更加细腻婉转,富有戏剧性。
织体上,伴奏声部采用四分音符的低音与和弦相结合的手法,像是叹息的声音,烘托出了乐曲哀婉凄凉的气氛,。每段的旋律进一步发展时,就会加进一个中声部(如第9小节),与高声部呼应对答,高低两个声部互相倾诉,音乐情绪更加细腻。
旋律方面看,A段采用旋律性与级进
相结合的手法,主要突出旋律的细腻委婉,并用级进的写法进一步渲染哀伤的气氛。B段展开A段级进的动机,全段主要运用音阶式的级进,将乐曲一步步推向高潮。尾声采用B段的材料加以改变,因此也为级进式写法,将乐曲平稳地结束。
节奏与力度上,开头节奏进行平稳,力度为弱,为方整型结构,随着音乐的发展变化,出现连续三连音,强度也有所增强。B段一直以三连音为素材,使乐曲变得流动起来,强弱变化幅度扩大,补充终止上音乐减弱,甚至在乐曲结束时出现了四个p,使乐曲的情绪变化幅度更加增大,充分展现了作者的细腻情感。
总体上来说,《十月——秋之歌》为单部三段曲式,A段描绘秋日的景色,婉转而富有诗意。B段描写人的内心,节奏紧凑而有戏剧性,再现A段虽与呈示段完全一样,但经过B段的发展后,却能带给人们更加细腻的情感,尾声将人们带入了冥想之中,回味无穷。该作品是一首安静舒缓的钢琴小品,但在看似平缓的进行中又时而掀起坐着内心的一丝波澜,让乐曲在抒情中又显得那么扣人心弦,使听者不禁产生了对深秋时节万物即将沉睡的惋惜和淡淡的哀伤之情。这部作品不愧为浪漫主义晚期钢琴作品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