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历史
初一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曹操京剧脸谱。水 白色粉底、勾细长三角 眼、鱼尾纹长至耳梢的 造型表现出曹操怎样一 种形象?塑造这种形象 的依据是什么?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的志向:统一天下 他为此做了哪些努力?
第16课 三国鼎立
袁绍
10万人
乌巢
官渡 之战
3 、4 万人
曹操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公元200年 袁绍和曹操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作用
曹操胜利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比较一下战前袁绍与曹操 各方面的实力,再分析一 下战 争过程中两人的所
作所为,你能找出曹操胜 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
官渡之战曹胜袁败 原因分析
曹操 善于用人,不仅屈尊出迎许 攸,而且采纳了许攸的建议, 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抓 住战机发动进攻。
当时的袁绍不管是在兵力、粮草、占有地盘等方面, 都大大优于曹操。但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又对谋士 猜忌多疑,屡误战机。曹操则雄才大略、多谋善断,取得主 动。曹操采纳许攸(原袁绍谋士,后遭袁绍猜忌改投曹操帐 下)建议,出奇兵偷袭乌巢,放火焚烧袁绍的粮草,致使袁绍 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曹操则全线出击,歼灭袁绍的主力。 最后,袁绍只带了800名残兵败将渡过黄河,逃回河北。
转而向内发展,促进局部地区的统一、 交融与发展,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 了基础。
三国鼎立
这种局面对社会发 展有什么作用?
重视农业生产, 兴修水利
诸葛亮治 蜀;开发 西南;改 善民族关 系
开发江东; 发展海外 贸易;派 船队到达 夷洲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课件(共24张PPT)
三国鼎立形势图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
都洛阳。
魏
蜀 221年,刘备称 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定
都成都。
吴 229年,孙 权称帝,国 号吴,定都 建业。
三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
国
大力兴修水利。
的
蜀
治
汉 发
理
展
与
经
发
济,
展
改
善
民
族
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
关
海外贸易。(卫温到夷洲)
系
东 袁绍 汉 末 年 官渡 军 之战 阀 割 据 曹操
曹操 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
魏
三
国
鼎
立蜀
吴
曹操 历真阴粉细在白史的险白眉脸色上就疑脸长谱象的是诈目中征曹一的。,操个奸 臣阴吗险?疑诈
《龟虽寿》
曹操
(jì) (lì)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评
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
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
②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 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官渡之战 曹操
赤壁之战 曹操
政治:挟天子以
令诸侯招贤纳士 兵多将广
经济:实行屯田,
--骄傲轻敌
奖励农耕
孙、刘
袁绍
天时
骄傲轻敌,听不 人少力弱 地利
进正确意见
人和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 重视利用自然条件; 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 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 D) A、东汉 B、魏 C、蜀 D、吴
5、230年,孙权派卫温将军率万人船队
到达夷州即 今天的( B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件(共36张PPT)
(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约前1600年——前1046年)
(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前476年)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2年——9年) (25年——220年)
第16课 三国鼎立
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 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1.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孙、刘 2.采取火攻,战术得当
3.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曹操
水战,水土不服。
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 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动 脑 筋:
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 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 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多方面延揽人才,使
江东的统治日益巩固。
第16课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比表
名称
时间
交战 双方
结果 影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00年 208年
为统一北 曹操—袁绍 曹操胜利 方奠定了
基础
曹操—孙刘
曹操失败
为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三、三国鼎立
1、三国建立的背景: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 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 一;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又占取 四川、云贵地区: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 延伸到福建、广东、胡南、湖北。这样, 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 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刘备简介
刘备:祖先是西汉宗亲,
三国鼎立与两晋南北朝知识点总结
三国鼎立与两晋南北朝知识点总结在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与两晋南北朝是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三国鼎立与两晋南北朝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两个时期的背景、特点和影响。
一、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是指自184年至280年的中国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国家争霸的特殊局面。
以下是关于三国鼎立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 三国的形成:东汉末年,中央政权逐渐衰弱,地方势力崛起,形成了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政权。
2. 三国的领导者:曹魏由曹操建立,其子曹丕继位;蜀汉由刘备建立,其子刘禅继位;东吴由孙权建立,其子孙皓继位。
3. 三国的势力对比:曹魏以中原地区为基地,势力最为强大;蜀汉在西南地区发展壮大;东吴位于江东,具有海上交通优势。
4. 三国的战争:三国之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
其中,赤壁之战是最著名的一次,曹操被蜀军与吴军联合打败。
5. 三国的文化成就:三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文化人物,如曹操、刘备、诸葛亮等。
他们的活动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名篇和典籍。
二、两晋南北朝两晋南北朝是指东晋和西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相继兴衰的历史时期。
以下是有关两晋南北朝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 东晋的建立:西晋在西北地区衰落后,刘裕建立了东晋政权。
东晋的领土主要位于江南地区。
2. 南北分裂:南朝宋、齐、梁、陈等政权相继兴起,形成了南方的世袭制度。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则统治北方。
3. 南方政权的特点:南朝的政权多以文化发展为主,有较高的文化艺术水平。
南朝宋以文学成就著称,南朝梁注重佛教的发展。
4. 北方政权的特点:北朝的政权多以农耕经济为主,并注重军事力量的发展。
北魏开始推行汉化政策,培养汉族士人。
5. 两晋南北朝的统一:南北朝时期,曾经出现过北魏短暂统一南北的局面。
北周统一了北方,但未能统一南方,南方仍然存在多个政权。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从新联盟。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形成三国鼎立。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
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
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
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
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
222年,张飞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
之后不久,在诸葛亮、孙权的努力下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三国鼎立是促使国家分裂,妨碍国家统一的,所以,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是有消极影响的.如果非要说它的积极作用,那也就是势均力敌互相牵制的对峙局面,期间的相互鼎立换来了短暂的和平,短暂的经济发展时期.从大的方面讲分裂始终是阻碍历史发展进程。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经秦汉大一统之后的第一大规模分裂割据,他的形成和原因是由一定的历史条件限制的。
随着第一代创业人的逐渐去世,三国鼎立的局面也逐渐稳定下来。
但是毫无疑问,大一统才是人心所向,随着司马家族的崛起,三国统一于晋,结束了百十年的纷争,这才是无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是指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中国大陆出现了三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这三个政权分别是东吴、蜀汉和曹魏。
三国时期,战争频繁,国家分裂,但也孕育了众多英雄和典故,为中国历史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一、东吴东吴,即孙吴,是由孙权建立的政权。
孙吴的首都是建业(今江苏南京),后搬迁至庐江。
孙权秉承了父亲孙策和兄长孙坚的遗志,稳定了江东地区的局势并发起了抗击曹操的战争。
东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孙权实行了富民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发展了农业生产;同时,他在外交上与蛮夷进行交往,增进了江东地区的繁荣。
东吴还积极发展文化教育,注重文人的培养,蔡邕、张昭、张温等名士都为东吴效力。
二、蜀汉蜀汉,即刘汉或刘备政权,是由刘备在四川地区建立的政权。
蜀汉的首都是成都。
刘备领导蜀汉政权,曾发动了数次北伐,试图统一中国大陆。
蜀汉政权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都有所建树。
刘备尊重士人,倡导仁义道德,注重农耕生产,改善农民生活。
蜀汉还实行宽松的税收制度,吸引了大量流民来到四川开垦土地。
在军事上,蜀汉政权打破了东吴和曹魏的围困,巩固了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地位。
三、曹魏曹魏,即曹操政权,是由曹操统一中原地区后建立的政权。
曹魏的首都是许昌(今河南许昌)。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统一了中原地区。
曹魏政权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曹操注重军队的训练和装备,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多次击败东吴和蜀汉的进攻。
曹魏还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
曹操还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结语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是一个充满战争和变革的时期,三个政权之间的斗争造就了众多英雄和典故。
虽然最终曹魏取得了胜利,但三国时期的政权互相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了后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
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等七位名士, 他们的作品以清新脱俗、放浪形 骸著称,代表了魏晋时期的一种
文化思潮。
书法艺术
三国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高峰, 出现了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 他们的作品被誉为“书圣”,对 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想哲学流派及代表人物
儒家思想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 三国时期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强调 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黄巾起义后,各地军阀乘机割据一方, 形成大小不等的割据势力。
黄巾起义
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 发,虽被镇压,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王 朝的统治。
群雄逐鹿与废立,引发天下大乱,各地豪强纷纷起兵讨
伐。
袁绍、袁术兄弟争霸
02
袁绍、袁术兄弟凭借家族势力,在北方和南方分别建立强大势
南方少数民族发展及影响
南方地区的越族与汉族的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习俗。 蜀汉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比较开明的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为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情况
三国时期,中国与东北、西南等 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以及朝鲜半 岛、日本列岛等国家和地区有着
建立吴国
孙权在继承父兄基业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最终在建 安十三年(208年)称帝,建立吴国,定都建业(今南京)。
吴国经济发展与海外贸易
农业经济发展
吴国地处江南水乡,农业发达。孙权重视农业发展,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农 业生产力的提高。
工商业繁荣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吴国的工商业也迅速崛起。孙权鼓励商业贸易,推动城市繁荣,出 现了建业、吴郡等商业中心城市。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以下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八课“三国鼎立”的主要内容:
1.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2.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意在消灭刘备和孙权。
孙权与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以黄盖诈降火攻的方式大破曹军。
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3. 三国鼎立的形成:赤壁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据荆州和益州,而孙权则控制江东地区。
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三国鼎立时期。
此外,本课还介绍了三国时期的文化、科技和经济方面的成就,如诸葛亮和曹操的政治智慧、医学家华佗的成就、数学家刘徽的贡献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具体表述上可能存在差异。
如需更准确全面的信息,建议阅读教材或请教专业教师。
初一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
魏国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中央政权。 他推行法治,重视人才,加强集权,使 得魏国在政治上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蜀国
吴国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央 集权制度。他推行屯田制,发展经济,加强 海军建设,使得吴国在军事上具有较强实力 。
刘备以仁政治国,重视人才,建立了一套 以荆州、益州为核心的地方行政体系。然 而,蜀国内部派系林立,政治斗争激烈。
三国鼎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国际关系
三国鼎立的局面可以作为研究国际关系的参考,各国之间的竞争 和合作、外交策略等都有借鉴意义。
企业管理
三国鼎立时期的国家治理和企业治理有相似之处,如人才管理、 市场竞争、战略规划等,可以相互借鉴。
个人发展
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可以作为个人发展的借鉴,如如何处 理人际关系、如何提升个人能力等。
西晋的崛起
司马炎的改革
司马炎建立西晋后,推行了一系列的 改革,包括整顿官制、减轻赋税、提 高军队战斗力等,使得国家实力迅速 增强。
灭掉蜀汉和东吴
西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先后 灭掉了蜀汉和东吴,实现了全国的统 一。
三国统一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
三国鼎立时期,各国之间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西晋 的统一结束了这种分裂状态,为全国的安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才是关键
三国时期,各国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多寡和优劣。得人才 者得天下。
统一是趋势
尽管三国鼎立,但历史的大势是走向统一。分裂终究是要结束的,只 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生存和发展。
外交策略的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
三国鼎立时期,各国在外交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如联合抗敌、纵横 捭阖等,这些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国的发展和命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课堂笔记2021年,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我们每个人都为控制疫情加油努力,这也让我们想起了历史上的大战争时期,文化融合、主权争夺等历史事件。
今天,我们要在历史课堂上学习的是三国时期——“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段历史吧。
一、“三国鼎立”的背景1.1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东汉时期,统治者的奢华和官僚体制的腐败导致国家政治经济萎缩,民族矛盾加剧,还引起了一系列民间起义,如黄巾起义等。
1.2 羌族、匈奴、南蛮等战乱不断同时,东汉时期外部环境也非常危险,边疆战乱不断,羌族、匈奴、南蛮等不断入侵,加剧了东汉的政治经济危机。
1.3 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势力形成在这种困境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尝试建立属于自己的势力。
曹操掌握了关中地区的实际控制力。
孙权在江东建立了统治. 刘备顺利发展,掌握了川西地区。
于是,中国进入了三方争霸的时期。
二、“三国鼎立”的主要事件2.1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之一,由当时湖北赤壁的孙权军和荆州的刘备军在长江上发动攻击曹操军的一场胜利战役。
孙刘联手擒获大将董卓,强化了孙刘联盟,也控制了长江。
2.2 吞并益州刘备为了实现北拓,先后征伐了益州赵云、庞统,背叛了刘璋,吞并了益州。
2.3 明君臣之治在三国时期,也有出现一些明君臣之治的例子,例如,曹魏的魏文帝、孙吴的孙权都是清廉、勤奋的皇帝;吴国的陆逊是个非常优秀的将领。
三、“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三国时期,除了血腥残酷的战争,也涌现了一批英才,如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司马懿等,他们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历史,也在以后历代演绎中国的千年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国时期的衣食住行、技术、民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展。
三国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四、结论“三国鼎立”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变革性时期,但在许多方面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国鼎立的历史进程
三国鼎立的历史进程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被称为三分天下之时。
这个历史进程发生在东汉末年的第三世纪,最初的三国为魏、蜀、吴。
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变革和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
本文将探讨三国鼎立的历史进程。
一、东汉末年的分裂三国鼎立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分裂。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和皇权削弱,地方豪强割据,社会动荡不安。
这种情况导致了政治和社会的分裂,给了后来鼎立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二、董卓和群雄割据东汉末年,董卓成为了一个扰乱朝廷的重要角色。
董卓是一位权臣,掌握着相当大的军事力量。
他通过掌握皇帝与宦官之间的关系,获得了巨大的权力。
他篡夺了皇位,并且以暴力手段改变政权。
此后,董卓遭到了其他诸侯的反对,进一步加剧了分裂局势。
三、刘备、曹操和孙权的崛起在董卓离世后,形势更加紧张。
三国势力的崛起可以追溯到刘备、曹操和孙权的崛起。
刘备是个性格仁厚而有魅力的人物,他自称汉室宗亲。
曹操是久经沙场的杰出军事统帅,他出色地管理着自己的势力。
孙权则是东吴的创立者,他在取得势力后,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四、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役。
最终,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导致曹操势力在中原地区的衰落。
这场战役对三国鼎立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后来的格局更加稳定。
五、三国鼎立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刘备、曹操和孙权确立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建立了蜀国,曹操建立了魏国,孙权建立了吴国。
三国之间互相对峙,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统一整个中国。
六、战乱与分裂三国时期,战争和内乱是常态。
三国势力相互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百姓遭受了战乱的苦难。
这种战乱和分裂局面持续了数十年,直到统一的曹魏取代了蜀、吴。
七、三国时期的文化与艺术尽管战争和政治斗争是三国时期的主导,但该时期仍然是中国文化与艺术的繁荣时期。
蜀地绘画、曹魏文学和吴地音乐都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这些成就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知识点第16课两汉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 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启示1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当;2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才能取胜。
评价曹操:(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
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
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是指东汉末年的乱世,三国魏、蜀、吴并存的局势。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不仅充满了英勇和草莽豪杰的传奇故事,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等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介绍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
一、东汉末年的政治背景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地方豪强割据等问题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同时,黄巾起义、桃园结义等民众自发组织的反抗活动也加剧了朝政的动荡。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汉政权的衰落不可避免。
二、三国的形成1. 曹魏的崛起东汉末年,曹操利用自己的才能和机智,逐渐崭露头角。
他先后击败了董卓、吕布等其他势力,最终成为当时北方最有权势的人物。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篡位自立,建立了魏国,形成了以曹魏为中心的政权。
2. 蜀汉的兴起刘备是东汉末年颇有声望的豪杰,他在战乱中组织了一支起义力量,并在激烈的战争中逐渐壮大。
最终,他占领了西南地区的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
3. 东吴的崛起孙权是东汉末年南方人士中的佼佼者,他继承了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的基业,建立了以江东为中心的政权。
在刘备死后,孙权趁机占领了荆州,并开始对北方进行进攻,逐渐壮大了吴国势力。
三、三国鼎立的局面1. 互相对峙的局势三国在地理上形成了一个鼎立的局面,各国势力相当,但并没有能力将其他两国彻底打败。
魏国控制了北方的中原地区,蜀国占据了西南的蜀地,吴国则位于江东。
三国之间频繁发生冲突,互相进攻、扩张。
2. 三国的政治、军事等发展在这一时期,三国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曹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修建长城、开展土地整顿等,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蜀汉政权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推行平均地权、提倡文化教育等。
东吴政权则致力于加强海军力量,发展海上贸易。
3. 三国鼎立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一时期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人民生活困苦。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期是指公元220年至280年间的时期,这段时间内中国分裂为三个主要政权,即魏、蜀、吴三国。
在这个时期,魏国位于中原地区,蜀国位于西南地区,吴国则位于东南地区。
三国之间互相争斗,形成了一系列著名的故事和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魏国的崛起与统一在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军阀割据等问题导致了社会动荡。
公元220年,曹操在中原地区建立了魏国,成为世袭的丞相,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和治理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
曹操的儿子曹丕继位后,废除了东汉末年的皇帝,自称魏王,建立了魏国。
在魏国的统治下,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逐渐稳定,城市也得到了繁荣。
此外,魏国还积极发展农业、商业和手工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文化方面,魏国注重教育,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权益。
二、蜀国的抵抗与崛起与此同时,位于西南地区的刘备在曹操的统治下,并未臣服于魏国。
刘备与其军师诸葛亮主导的蜀国,成为了魏国的抵抗力量。
他们在蜀地从事水利工程建设,发展农业,培养人才,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国力。
诸葛亮为蜀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国家的发展。
蜀国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各界人士也得到了广泛的政治参与机会。
此外,蜀国注重文化教育,提倡学问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资源。
三、吴国的船帆与扩张位于东南地区的孙权建立了吴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政权。
孙权将重点放在了农业和水上交通的发展,以建设强大的海军。
吴国的人民利用水道运输发展了经济,提出了“船帷漫带山川壮,笛韵悠扬日月新”的著名诗句。
吴国在军事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孙权的将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的舰队,为吴国扩展领土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吴国统治下,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吴地文化。
结语三国鼎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央集权被取代,中国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分权时代。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三国鼎立的形成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三国鼎立的形成三足鼎立: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
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为重新夺回荆州,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结果被东吴大败于?亭,逃回白帝城后病死。
至此,曹、刘、孙三个集团的疆域基本固定。
同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三国鼎立示意图: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屯田制:屯田制是曹魏为恢复、发展生产、保证军需而实行的政策。
196年,曹操下令实行屯田。
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就是将流民按军事制度组织起来,垦荒种田,由政府提供农资,收成与官府四六分成。
军屯即在军队的驻扎区,有士兵极其家属耕种土地。
屯田制的实行,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军队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军需措施。
九品中正制:曹魏后期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而推行的管理选拔制度。
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择中央官员兼任州郡县的中正官,负责评选本区域的士人,将之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供吏部选官参考。
九品中正制后来完全看中出身门第,逐渐转化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为门阀制度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三国时期魏蜀吴的经济发展政策:魏蜀吴背景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以及封建兼并战争给黄河下游地区的的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蜀地虽有“天府”之称,但是面积狭小,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东吴病死,使蜀国元气大伤,人才凋零,继承者刘禅才智平庸,诸葛亮在受刘备托孤辅佐后主之后,开始恢复元气。
东汉时,江南有很大的发展,加之汉末中原大乱,北方人民南迁,为江南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但是山越地区依然保持着原有生活制度。
政策1.实行屯田制,大量招徕流民,劝课农桑,以生产来考核地方官吏;实行田租调令,明确租税,之外不在收取抑制豪强兼并土地,注意兴修水利。
2.曹操时期坚持“唯才是举”“任天下之智力”选拔人才的方针;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式,在前期也获得了大量人才。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三国时期,即公元220年至280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大陆被分裂成三个主要的政权,分别是魏、蜀、吴三国。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数十年,为后来中国历史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魏国的崛起三国鼎立的开始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当时,皇权逐渐衰弱,地方势力崛起,各种内外因素导致了国家分裂。
曹操是一个出色的统治者和军事家,他建立了魏国,并成为了三国时期最强大的势力之一。
曹操秉承着统一中国的理念,提出了“曹氏天下”的口号,他运用明智的政策和战略,一步步扩张魏国的势力范围,并将其他两国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
二、蜀国的抵抗在魏国崛起的同时,刘备则建立了蜀国。
刘备是一个仁德之君,他秉持忠义的原则,吸引了众多忠诚的臣子。
他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击败了吕布、袁绍等敌对势力,最终在成都建立了蜀国。
蜀国虽然地处西南边陲,但刘备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势力。
刘备和他的蜀国成为了魏国的有力对手。
三、吴国的兴起吴国由孙权建立,也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势力之一。
吴国地处江东地区,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和便捷的交通,这为吴国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优势。
孙权善于利用地势和水利,通过修筑堤坝等措施,有效地组织了军事力量,对抗魏国和蜀国。
吴国坚守江东,曾多次成功抵御魏国的进攻。
孙权还实施了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发展,使得吴国成为了海内外商贸的重要枢纽。
四、三国鼎立的局势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下,魏、蜀、吴三国彼此交战、抗衡,使得整个中国大陆沉浸在长期的战乱之中。
三国时期的战争频繁而激烈,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将领和名将,如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周瑜等。
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期还孕育了许多经典的文化作品,如《三国演义》等。
这些作品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情节,将那个动荡的时代演绎得栩栩如生。
五、三国时期的结束三国时期最终在公元280年结束,由晋国统一中国。
晋朝是魏国的后继者,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手段,取代了魏国的统治地位。
初中历史初一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二 赤壁之战
背景
曹操: 基本统一北方 孙权:占 建立据较长江稳中固下的游统,治在江东 刘备:依附于刘表,无固定地盘
二 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率领 20万大军南下, 想要统一天下。
过程
孙权刘备组成五 万联军,在赤壁 与曹军展开决战。
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 连锁战舰的弱点,由黄 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
4
公元184年,因东汉朝廷腐败,宦官 当权,引发天下不满,靠宗教发动百姓 的张角打起黄巾旗帜,在中原地区发动 上百万人造反。
东汉王朝自身缺乏可用的军队,便下 令要各地州县自行招兵出征,经过几个 月血战,黄巾军基本被消灭。然而各州 郡却大都利用膨胀起来的军事力量,形 成割据势力,很少向朝廷交税,也多不 听令。
课堂小结
三 国 鼎 立
背景: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官渡 之战
时间: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和袁绍 结果:曹操获胜 特点:以少胜多 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 之战
时间: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孙刘联军和曹军 结果:曹操大败,退回北方 特点:以少胜多 意义: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三国 形成
(222-280年)
222年,孙权称 王,国号吴,定 都建业。
此后,魏、蜀、吴为了发展经济,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国别
发展措施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曹魏翻车
东吴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 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东吴战船
蜀汉 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 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袁袁绍绍
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介绍_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叙述
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介绍_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叙述汉中作为三国鼎立的战略支点,对三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赤壁之战前,汉中是各方关注的焦点,《隆中对策》是各方对汉中战略地位认识的升华总结;今天店铺给大家找来了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一:合淝大战却说孙权自从赤壁鏖兵之后,久在合淝与曹兵交锋,大小十余战,未决胜负,不敢逼城下寨,离城五十里屯兵。
得程普兵到,孙权大喜。
人报鲁子敬先至,权远远下马而立待之。
肃见权立于马傍,慌忙滚鞍下马施礼。
众将亦至,见权如此待肃,皆大惊异。
权请肃上马,并辔而行。
权曰:“孤下马相迎,足显公否?”肃曰:“未也。
”众人闻之,无不愕然。
权曰:“何时为显耀耶?”肃曰:“愿至尊威德加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那时以安车薄轮征召,肃始当显矣。
”权于马上抚掌大笑。
同至帐中,大设饮宴,犒劳鏖兵将士,商议破合淝之策。
忽报张辽差人来下战书。
权令入,拆书观毕,大怒曰:“张辽欺吾太甚,来日决敌!汝听知程普军来,故意使人搦战。
来日不必新军赴敌,只守营寨,看吾大战一场!”传令当夜五更,三军出寨,望合淝城进发。
却说孙权自从赤壁鏖兵之后,久在合淝与曹兵交锋,大小十余战,未决胜负,不敢逼城下寨,离城五十里屯兵。
得程普兵到,孙权大喜。
人报鲁子敬先至,权远远下马而立待之。
肃见权立于马傍, 慌忙滚鞍下马施礼。
众将亦至, 见权如此待肃,皆大惊异。
权请肃上马,并辔而行。
权曰:“孤下马相迎,足显公否?”肃曰:“未也。
”众人闻之, 无不愕然。
权曰:“何时为显耀耶?”肃曰:“愿至尊威德加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那时以安车薄轮征召, 肃始当显矣。
”权于马上抚掌大笑。
同至帐中,大设饮宴,犒劳鏖兵将士,商议破合淝之策。
忽报张辽差人来下战书。
权令入, 拆书观毕,大怒曰:“张辽欺吾太甚, 来日决敌!汝听知程普军来,故意使人搦战。
来日不必新军赴敌,只守营寨, 看吾大战一场!”传令当夜五更,三军出寨,望合淝城进发。
三国历史-魏、蜀、吴三国鼎立
三国历史-魏、蜀、吴三国鼎立三国历史:魏、蜀、吴三国鼎立1. 曹操统一北方董卓之乱董卓原是临洮(今甘肃岷县)的豪强,曾参加镇压羌人和黄巾大起义。
后任并州(治今山西太原)牧,驻河东(今夏县)。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死,何皇后之兄何进任大将军,立皇子刘辩为皇帝,史称少帝。
何进被宦官杀死,袁绍率兵全部诛杀大小宦官两千余人。
董卓乘机率军入雒阳,废少帝,另立九岁小儿陈留王刘协为帝,即献帝,董卓独揽朝政,袁绍被迫逃出雒阳。
次年,关东各州郡牧守、军事集团推举袁绍为盟主,联兵进攻雒阳,讨伐董卓。
董卓以武力不敌,就挟持献帝西走长安,并裹挟雒阳附近的居民同行。
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雒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
董卓到长安后,为部将吕布杀死,部属分裂为数支,互相火并,长安城内外的居民死亡逃散,关中一带路无行人。
就在此时,汉献帝亦乘机东逃。
董卓西逃后,关东的联盟也随之瓦解。
各割据势力开始互相攻杀吞并。
几年之后,逐渐形成若干个较强大的割据势力,其中最主要的有占据冀、青、并三州的袁绍,占据兖、豫二州的曹操,占据幽州的公孙瓒,先后占据过徐州的刘备、吕布,占据淮南的袁术,占据荆州的刘表;此外,还有占据益州的刘焉,占据江东的孙策,占据凉州的韩遂、马腾,占据辽东的公孙度等。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曾任东汉太尉。
曹操二十岁时,任雒阳北部尉,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他在济北(今山东长清)收编青州黄巾三十余万人,叫做“青州兵”,加强了他的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又把在逃难中的汉献帝迎到许(今河南许昌),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有利地位。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汝南)人,父祖四代有五人官至三公,属于名门大族。
他于公元199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
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把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说课稿黑龙江省绥阳林业局第一中学李春荣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叫李春荣,来自黑龙江省绥阳林业局第一中学,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这课属于中国古代史的封建社会发展阶段。
下面,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教学问题设计、说教学手段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特点: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的关键一环,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2.说教学三维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制定具体三维教学目标:⑴.识记与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影响。
⑵.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方法。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3.说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因为官渡之战曹操能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步,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促进社会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基础的重要史实。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
二、说教法:1.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激疑,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本着教育与教学相一致、教育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直观性等教育教学原则,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历史情境创意、图表、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3、本课的教学重点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在复杂历史现象中把握时代的主流,顺应历史潮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适宜采用启发诱导和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教学配合录像创设教学情景。
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有很多学生已略知一二,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受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学生很难把当时的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等情况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更难进行探究学习,以捕捉到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再加上本课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这些知识间,时间跨度长、空间变换大、人物也多,政治主张又各不相同,要让学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统一,更不是容易的.。
我就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倡导自主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设疑: 1 、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 、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从学生已学的知识, 和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 导入新课 .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1 .官渡之战( 1 )学生默读课文后抽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官渡之战的概况,引导说出战争时间、交战双方、力量对比、结果、影响。
教师伴以板书并强调影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 2 )小组讨论交流: 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
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本目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 屏显]“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提问:(1)、这时的曹操已经53 岁了,那么他的“ 壮心” 指的是什么呢?(2)、想要统一全国,曹操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3)、这三大力量最后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讨论, 交流, 重现知识的求索过程。
2 .赤壁之战(1)教师演示录像“ 火烧赤壁” 和地图并说明。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赤壁之战的战争时间、交战双方、作战特点及结果、作用。
教师板书。
在教学中结合声像影音资料,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火烧赤壁的壮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清晰体现基础知识,利于学生掌握。
(3)利用课件图表比较两次战役。
提问“ 两次战役中,曹操同交战对方的力量对比怎样?结果怎样?” 引出“ 为什么曹操一胜一败?” 的问题。
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评价。
(4)提问“ 赤壁之战后出现了怎样一种局面?” 指导学生齐读相关内容。
再问“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局面?” 教师从经济基础、军事力量对比来进行分析,得出三国鼎立形成的根本原因。
实现官渡之战同赤壁之战的形象对比,培养学生评价历史创设情景,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突破教材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形成唯物史观。
3 .三国鼎立的形成(1)动态演示“ 三国鼎立形势图”, 学生阅读课文的内容之后,自己上台在图上指出三国形成的情况。
了解三国政权建立的基本要素,三国经济发展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影响。
(2)教师说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社会相对稳定。
提问“ 在这种局面下,假如你是某一国的皇帝,你首先想要做的事是什么?” 教师总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后来中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基础。
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历史人物,突破本课难点。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评价历史人物(1 )我们先说曹操。
教师问: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教师小结:曹操死后三国才相继建立,其实他一天也没有在三国生活过。
大家分组讨论一下,在你们眼中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A :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 :“ 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C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 :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指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
( 2 )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组织学生讨论。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值得我们习。
c :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通过对比,使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更加了解。
让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 三) 本课知识小结历史使人智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
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
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
五、说教学问题设计: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中的“ 动脑筋” 和“ 活动与探究” 设计问题,我设计了轻松闯三关做为练习以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要注意问题的新颖性和活泼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深度。
六、说教学手段:本节课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
通过几段录像及动态的过程图。
讨论问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
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