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与中西文化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展示中国和中国研究
此次会议引人注目的一个内容是,哈德逊河谷
8
社科经纬
作家中心的马戈·塔夫脱·斯蒂弗和布朗大学的詹姆 斯·塔夫脱·斯蒂弗结合自己的论文,协助浙江大学 举办了“看东方:记录塔夫脱 1905 年美国政府代表 团访问中国的哈利·福勒·伍兹老照片展”。1905 年, 美国国防部长塔夫脱率领首个美国政府代表团,对 远东的日本、菲律宾和中国进行为期 3 个月的友好 访问。这次代表团人员包括了 24 位美国众议院议 员,7 位参议员,以及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女儿艾 丽斯·罗斯福。此行的外交目的是加强美国在远东的 门户开放政策,推进美中贸易,并且在中国开展亲善 外交。伍兹是该代表团的成员,他用便携式照相机全 程忠实地记录了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使中美外 交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得以精彩回放。美国皮博迪· 伊赛克斯博物馆的麦志明展示了荷兰特使范罢览 1794~1795 年访问中国之后带回的一本画集,范罢 览曾从澳门到北京觐见乾隆皇帝,以庆祝其登基 60 周年。他的画集记录了他往返广东和北京途中的一 些景色,绘画技巧结合了欧洲的表现模式和中国的 传统描摹手法。该画集在费城的展出被称为“首次 有关中国的最精美艺术展览”。麦志明对于这一画 集的创作过程,其涵盖的主体、绘画风格、美学特质 和影响做了概述和分析。浙江大学的沈弘对于美国 人西德尼·甘博于 1917 年拍摄的一组杭州老照片进 行了介绍和点评。西德尼·甘博的家庭跟杭州的美国 长老会传教使团关系密切。他本人跟之江大学校长 费佩德也是亲密的朋友,曾一起参与了一个历时 4 个月的西藏摄影之行,留下了数以千计的黑白照片。 甘博于 1917 年拍摄了数百张杭州的照片,跟费佩德 的杭州老照片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该论文分析了西 德尼·甘博 1917 年杭州老照片的 4 个独特方面,它 们构成了一幅多彩的全景图,忠实地展现了杭州这 个古老城市和当地居民。中国台湾辅仁大学的林丽 里通过晚清上海文人王韬的域外游记《漫游随录图 记》,探讨在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文人 对于西方文化和文明的诠释。《漫游随录图记》于 1884 年在《点石斋画报》上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引 发了上海文人圈对西方的想象和对现代化的实践; 书中图像与文本的对比和差异,折射出晚清多元的 社会风尚、域外的文化想象,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 中国台湾暨南大学彭慧贤论述了西周厉、宣时期战 争铭文研究。论文由历史文献暨考古出土铭文,分析 西周中、晚期与战争有关的国势之衰亡的时代背景,
Sinology and Sino -Foreign Relations and Exchan- 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湖北经济
ges) 于 2008 年 10 月 24~27 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 学院、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城
校区成功举行。本次会议是由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 市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外语教学与
浙江大学的吴宗杰从福柯话语理论的视角出发,对
于用现代史学术语来描述周易的局限性进行了探
讨。他认为诸如“封建”这类的史学语言曾构造了一
社科经纬
海外汉学与中西文化交流
沈弘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杭州 310027)
2008 年杭州海外汉学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研 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德州学
讨会 (2008 Hangzhou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厦门大学、福州
彩对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时代特征,以及社会
主义城市化发展这一主题。麦绥莱勒的艺术风格从
他 1925 年的城市风景系列创作中就已经显现,并且
一直延伸到了他以中国为主题而创作的的木刻作品
之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09
柏 林 理 工 大 学 的 艾 杜 阿 德·库 格 尔(Eduard
年 第
Koegel)博士论述了德国首位建筑学教授恩斯特·柏
中国书籍传入日本是一件具有“跨文化”轮回意义
的事件,它还导致了中国书籍从日本反向传回到了
中国。
康奈尔大学的韩涛(Thomas H. Hahn)博士在
《中国语境下的麦绥莱勒城市系列— ——穿越城市的
肌理》一文中介绍了比利时木刻画家麦绥莱勒 1959
年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创作并出版的木版画集。这
一系列风格独特的木刻画以流畅的线条和明快的色
内外学者。参会的国外学者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爱 根大学的吉姆佩尔教授(Denise Gimpel)、尼尔森
丁堡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德国柏林理工大学, 教授 (Bent Nielsen) 与爱丁堡大学的贝利教授
法国巴黎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 (Paul J. Bailey)等人也先后在大会上致词。
济问题、水资源管理问题、循环经济问题、环境保护 与国际贸易问题、绿色经济发展问题等进行了研讨; 综合组主要就现代流通产业发展问题、金融发展问 题、人力资源开发问题、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问题、
市转型问题等进行了研讨。
最后,济南大学党委书记范跃进教授致闭幕辞, 国
会议圆满结束。
际 学


沈弘: 教授,博导。
石曼(1887~1949)对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柏石曼

曾 3 次来华,对中国古建筑遗产进行过广泛而细致
2
的调查。他走访了当时 18 个省份中的 14 个,收集各
国 地的方志和传统建筑的平面图,在野外调查中测量 际 学 了无数个寺院、庙宇、佛塔,并以 8000 多张照片记录 术 了中国传统建筑。这样丰富的收藏和实地考察经历 动 成为了他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基础。他于 1924 年获得
间— ——朱迪特·戈蒂耶及其〈玉书〉》。朱迪特·戈蒂
耶(1845~1917)一生著有大量与中国有关的文学
作品,其中尤以诗集《玉书》最为著名。此书曾多次
再版,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在欧、美广泛流传,影响了
几代诗人和艺术家。孟华教授对于朱迪特如何将中
国古典诗歌改写成《玉书》,以及如何在作品中塑造
了中国形象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鲁大学、哈德逊河谷作家中心、史密森博物馆、皮博
本次会议的 6 名主题发言人分别作了精彩的大
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布朗大学、路易斯和克拉克学 会 发 言 。 荷 兰 莱 顿 大 学 的 海 淙 铎 教 授 (H.T.
院、加州大学、密西西比河流域州立大学、圣母大 Zurndorfer) 首先作了题为 《欧洲汉学历史的三幕
普林斯顿大学国际中文善本书书目编撰项目总
编艾思仁(J. S. Edgren)博士论述了日本早期中国
书籍传入的方式,及其对日本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深
远影响。他指出,许多在日本宗教、学术、艺术和文化
变革中发挥了历史性作用的书籍在中国却往往被人
们所遗忘。中国学者在明治时代再次发掘这些书籍
这一事实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过 “‘当中国与西方相遇……’—— —海外汉学与中 表在会上共宣读了 70 多篇论文。
西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在国内外有较好的反响。
大会开幕式由中方主席沈弘教授主持会议。浙
此次会议由于有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英国爱丁堡大 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邹晓东教授和浙江大学外语学院
学的加盟和共同举办,吸引了更多和更高层次的海 副院长殷企平教授分别致欢迎词。外方主席哥本哈
发现并归结出 4 项特点:①此时期战争铭文纪录大 量南征玁狁事件;②铭文作为官方对外宣传文书,厉 王时期却刻意使用隐讳方式,以掩盖当时南征玁狁 出师不利之耻;③周宣王对玁狁战争获胜后,大肆宣 传南征之捷;④厉王、宣王时期铭文征伐用语愈趋频 繁。借助历史文献和考古出土这双重证据,可以厘清 西周中、晚期周王朝对外征战之情况。湖北经济学院 的陈荣清对明代安国所藏《石鼓文》北宋拓本之真 伪进行了分析。对于明代安国所藏《石鼓文》“先锋 本”、“中权本”、“后劲本” 这 3 个拓本的年代问 题,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北宋拓本”。陈荣清将 3 个拓本与 10 件石鼓原件和其他宋、明、清拓本进 行比较,对这一“定论”提出质疑,认为把“安国三 拓”界定为“明安国三拓剪装元拓本”更令人信服。
态 了柏林理工大学中国建筑教授的教职,其研究成果
直到 20 世纪后半期仍然影响着西方人对于中国建 筑的认识。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西平教授提交了题为《清 中期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的论文。该文介绍了 康熙年间来华的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的生平和代表 性著作,尤其是他在中国语言学研究上的贡献和索 隐派思想。文章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揭示当时在 “礼仪之争”后,西方来华传教士在文化和思想上的 困顿,以及清中前期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之间的互 动。
学,荷兰莱顿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等。国内学者来 剧》的报告,精辟地分析和阐述了欧洲汉学史上的 3
自香港岭南大学,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成功大 个主要里程碑。她简明扼要地指出,在始于 1814 年
学、亚洲大学、景文科技大学、铭传大学、长庚技术 的最初阶段,法国、英国、德国、荷兰和意大利等国汉
2009
学院、兴国管理学院、台南艺术大学,大陆的北京大 学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汉语训练和对中国文明的研究
2
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 上。从 1890 年起,欧洲学者开始来华与中国学者进 年

!!!!!!!!!!!!!!!!!!!!!!!!!!!!!!!!!!!!!!!!!!!!!

讨;环境资源经济学组主要就环境经济问题、能源经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资源型城
除了大会的主题发言之外,本次会议还按照 9 个不同的主题内容安排了 17 个分会场,以便让与会 代表宣读论文,并就论文的内容提出问题,展开讨 论,使中外学者之间有充分的机会进行交流。
1 海外汉学家与海外汉学研究
在该主题的分组会议中,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顾 钧介绍了美国最早的汉学教授卫三畏。早在 1877 年,卫三畏就被耶鲁大学聘为美国的首位汉学教授, 他在中国生活长达 40 多年,不但是当时资格最老的 中国通,而且有大量的汉学研究成果。由于他的努 力,19 世纪后半期的耶鲁成为了美国东方学的中 心;卫三畏与哈佛首位汉学教授戈鲲化之间的交往 也是美国汉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河北大学的张殿清 详细地梳理了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和秉托的 《葡萄牙人在华见闻录》 两部著作中关于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描述,然后选取了被作者误读的 3 个政 治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认为这种误读对后来 西方汉学研究产生了影响。华东师范大学的蒋向艳 介绍了法国外交官、汉学家苏利耶及其汉学研究,并 对其汉学著述和对海外汉学所做出的贡献作出了述 评。河南大学的胡优静介绍了伟烈亚力与亚洲文会。 亚洲文会全称为“皇家亚洲学会北华分会”,是一个 寓沪外国学者自发组织以促进中国学研究的学术机 构,它发行年刊《皇亚洲文会北华分会会刊》,后来 甚至还拥有自己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为在华外国人 提供了解有关中国知识的最佳渠道。伟烈亚力本人 参与创建了亚洲文会,任副会长,并为初创的文会图 书馆提供了核心藏书,在汉学界享有极高的荣誉。
3 话语分析、艺术研究与中国的讨论
哥本哈根大学的彼特·达姆加德对于戴思杰的
小说《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2001)进行了文本
分析,认为从理论和语义的角度来看,此文本是浸淫
于中国文化中的,但从叙述主体的定位出发,文本又
是从文化主体之外,从“自我和他者之间”的位置
“对望”中国文化,具有文化混血的移民作家特征。
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哥本哈根大学跨文化和区域研 研究出版社、广西艺术学院学报、国家清史编撰委员
究所,爱丁堡大学历史学、古典学和考古学学院联 会等。会议聚集了海内外的汉学专家和学者,参会人
合主办,并由浙江大学英语文学研究所具体承办。 数多达 103 人,其中外国学者 35 人,中国大陆学者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于 2006 年 10 月曾经主办 55 人,中国台湾学者 12 人,香港学者 1 人。与会代
Tel: 13858069925
E-mail: hshen_72@yahoo.com.cn

7
社科经纬
行广泛的合作,并对欧洲的汉语课程进行了改革。二
战以后,汉学开始从狭窄的哲学和翻译研究向更高
层次的跨语际研究转变,并且迅速扩展到了政治、经
济、宗教、文化、建筑、医学、科技等众多不同的领域。
北京大学孟华教授的论文是《在文学与汉学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