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闻话语意识形态分析模式研究
认知学角度下对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认知学角度下对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作者:于琰潘春英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9期摘要:语言作为新闻舆论信息承载的主要工具,在完成信息传输时,会昭示传媒机构对新闻事件的立场,这一过程会干预和引导新闻信息接收者的思维。
人们的思维受多种认知机制左右,如原型机制、范畴化机制、框架机制、隐喻机制等。
所以,对新闻语篇进行研究、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西方传媒机构表达的立场往往偏离公正与实际,带有不良的政治倾向性。
本文通过举例对比分析,阐释英文新闻语篇报道在隐匿性表达和意识形态间的关联性,以此提高人们对英文语篇中批评性话语的辨识能力,客观看待西方传媒。
关键词:新闻语篇;范畴化;批评性话语新闻媒体通过报道影响信息接收者的思考过程,进而间接的操纵舆论的形成。
传媒机构的立场在客观上无法达到绝对的公平,难以摆脱政治团体和权贵势力的左右。
新闻语篇中的语言信息受其代表的政治团体、权贵势力的利益驱动的影响,会隐匿透露出这些幕后主脑的意识形态倾向,进而润物无声的诱导受众的思想。
因此,选取具有政治性的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具有代表性。
“认知”在语言学领域的意义,代表研究人类感知世界、观察事物进而获得经验后驾驭语言的过程,尤其在相同语言标准规则之下选取各异的词汇和句式来阐明主观的意义,这些不同的主观表达代表了不同的意识形态。
对人类认知机制特点的分析为我们分析不同意识形态提供了帮助。
一、范畴化机制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模式。
人们认知环境和改造环境中,分类、存储、记忆是必须的步骤。
人类对事物认知后,必将形成主观与客观互相影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理过程就是范畴化(categorization),形成的结果为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y)。
认知心理学家 EleanorRosch基于原型理论对范畴化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该学家认为人类形成的范畴均能找到最有代表性的原型,因为原型是范畴成立的基础。
从批评语言学看意识形态对英语新闻语篇的影响
批评语 言学特别用于新 闻语篇 的分析 当中。近现代以英语 为
媒介的文化扩展到 了世界 的各个 角落。 以英语 为媒介的大众传播 媒体 1益渗透到社会生活 的各个 方面。英语语 言文化“ 3 霸权 ” 在全
球范围 内越来越 明显 , 英语新 闻主导着世界舆论 , 每天都在影 响甚
界及其使用者施加影 响。批评语言学 ( 批评 性话语分析 ) 是在这 就
种背景下产生的 , 它最早出现于福勒 , 克莱斯等人 于 17 9 9年 出版 的
《 语言与控制》 一书中。作为语篇分析的一种新型工具语 言学。 批评 语言学家十分重视语言 、 权利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它的 目的是揭示 含而不露 的、 人们习以为常、 甚至歪 曲的意识形态 , 分析其 存在的 并 社会历史条件与作用 。
了表达特定的意识 形态会 采用不同的语篇生成技 巧与过程 , 下面将 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意识 形态对语 篇生成 的影 响。 第一 ,分类系统 。分类是 赋予外 部世界 以秩序 ( o l . F we e a rt1 17 :1 ) 9 9 0 。语篇的分类系统是运用词 汇对 人物和事件进行命名和 2 描述 。批评语 言学学家认为对 同一事 件总会有不 同立场和倾 向的 描述 和表 达方式 。例 如 ,西方 媒体在 提 到我 国的 台湾时 会使 用
文从批评语言 学角度分析 了新闻语篇 的三个方面来分析 意识形态
对语篇 生成 的影响 。充分 认识意识形 态的作用能够帮助 我们更好 地对英语新 闻语篇进 行批评 性分析。
关键词 批评语 言学 意识形 态 英语 新闻语篇
身优越感 , 排斥异类 。
第二 , 在转换 系统上 。转换来 自转换生成语法。用在批评语言
批判性话语分析英语新闻中隐藏的意识形态——以马航失联事件为例
2016年第绷(总聊10 夫放喷料
晒圆 嘧 蚴
批判 性 话语 分 析 英语 新 闻 中隐藏 的意 识形 态
以马航 失联 事件 为例
唐 文 秀
(吉首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湖南 张 家界 427000)
摘 要 :批判 性话 语 分析 ,是一 种应 用批判 性 思维对语 篇 背后潜 藏的 意识形 态进行 深入探 索的语篇 分析 方法 ,致力 于 揭 示语 言与社 会结 构之 间的相 互作用并积极 参与 当代 各种社会 具体 问题 的研 究和 实践 。新 闻报导 虽以事 实为基 础 ,但其 背后 隐藏生成 者的立场观 点和利益 集 团的意识 形 态。本 文通过批判 性分析ChinaDaily ̄'BBC NEWS报导 的马航 新 闻,揭露报 导者 如何利 用话 语分析及 词汇选择 等手段 隐藏其 意识 形 态并使读 者受其 影响的 问题 。
BBC:The International Police Organization Interpol said it was too early to speculate about a possible link between the
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建构
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建构作者:彭圣娟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上海外滩事件为素材,利用话语分析方法,对不同报道中的转述话语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转述话语是政府借助新闻媒体传达其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
利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可以使读者透过表层的语言现象看本质,从而揭示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新闻语篇转述话语上海外滩事件意识形态一、引言最早提出“批评话语分析”(CDA)的是学者Fairclough,他指出,CDA的目的不仅仅是分析,而主要是批评,通过分析语篇中的某些语言使用形式来解释那些隐含的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如何运用语言来实施意识形态的控制和维护自己的权利地位。
批评话语分析可以实现与多学科融合,比如,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还有学者尝试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
转述话语是新闻语篇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闻报道力求报道的客观真实,使读者确信报道者并没有掺杂个人的观点,不注重对个人观点的表达。
在新闻语篇中,常常使用的转述话语表面上看似是作者主观观点的表达,但是通过分析转述话语,我们可以揭示出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
二、对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本文的研究选取了英国路透社的3篇和美国《华盛顿邮报》中的4篇关于上海外滩事件的相关报道,分别从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和消息来源三个方面对该事件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新闻语篇背后隐形的意识形态。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了踩踏事件,导致36人死亡,49人受伤。
这一事件引发了国际的关注,很多媒体都对此次事故进行了相关的报道。
1.直接引语。
美国华盛顿邮报中报道者用直接引语,目的在于为读者再现当时的情景。
事故发生之前,没有交通管制,并且以当事人的口吻叙述了当时发生的情况,这样报道者就和中国的群众站在了一起,对这件事情造成的严重后果,感同身受。
直接引语的使用也增强了报道的可靠性和说服力,使读者好像处于当时的混乱场景之中。
英语新闻语篇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
F a i r c l o u g h , 1 9 9 2 ) 在此我们就两篇报道的标题为例来 抽象陛。 认真考虑语篇对核心事物或事件的描述会帮 ( 助我们清楚 了解说话者对相关事情的态度和立场。 文 进行分析: 中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对于“ 航天员” 的称呼。 如下
例:
《 中国日报》 : C h i n a t o l a u n c h S h e n z h o u V I I s p a c e — c r a f t o n hu T r s d a y ( 标题 1 ) 《 时代》 : C h i n a ’ s N e w V e n t u r e i n S p a c e ( 标题 2 )
进行分析 , 发现它们对此事件所持观点和态度的不同, 从而说明 了意识形 态影响甚至决定语 言的运用, 从而 潜移 默化地 影 响着读 者 。
【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 意识形态 实例分析 【 中图分类号] H 3 1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8 5 3 4 ( 2 0 1 3 ) 0 卜0 1 3 4 — 0 2
一
r e a d i n g ) , 以增强其对大众语篇的反控制意识。 二、 实例分 析
一
希腊语前缀, 造出另一种有别于美国的称谓, 即c o s m o . n a u t , 从此处可表现出前苏联人当时的 自 尊与骄傲。 而
中国 日 报》 上的 t a i k o n a u t s , 则是由拼音 本文要分析的两个语篇 , 一篇摘 自《 中国 日 报》 , 另 如今出现在《 “ 太空” ( t a i k o n g ) 和 a s t r o n a u t 合成 , 此词先是 1 9 9 8年 篇摘 自 美国的《 时代》 刊物。两篇文章刊登的时间为 同一天( 2 0 0 8 年9 月2 4日) 。其内容讲述的都是有关 由马来西亚籍华人科学家提出,后随着我国神舟飞船 逐渐为国际认可。因此 。 从这个词汇 于第二天即将进行的神舟七号升空的报道。本文主要 的不断发射成功 , 将主要从分类、 及物性、 情态三个方面考察两篇新闻对 的应用上可以看出,中国对本国航天事业的强大的自 此事件的描述, 反映发话人的意识形态。 试图向人们展 豪与骄傲。 ( 二) 及 物 挂 示 以英语新 闻为主导 的世界 舆论是如何影 响人们 的思 及物性的作用是把经验世界分成易操作的一组过 想意识 的 程, 并表明各种过程的参加者和隋景成分。 过程主要包 ( 一) 分类
论文例文:新闻英语中语法隐喻意识形态功能之研究
论文例文:新闻英语中语法隐喻意识形态功能之研究论文范文:新闻英语中语法隐喻意识形态功能之研究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 Research objectives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的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已经获得了全世界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
2011年11月11日是中国的10周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一些国家已经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使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
但不乏远离正义和加载具有强烈的政治偏见的新闻报道。
有歪曲事实的端口明目张胆地混淆是非。
应用了大量的语法隐喻,那些新闻报道具有较强的思想观念落后,表面上高度影响读者的判断的客观性和公正。
应特别注意支付到语法隐喻(GM)揭露隐藏的含义。
有些设备需要揭示如何GM输送思想在新闻报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批评话语分析(CDA),通过语言来揭示的某些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是如何传播的一个有力手段。
由于通用汽车公司丰富的英语新闻,笔者想探讨的特殊的语言形式- 通用的英语新闻和其意识形态的功能是如何实现从CDA角度分析其影响。
With Chinarsquo;s increasing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world economic domain, Chineseproblems, especially the economic problems, have gained much attention from news mediaworldwide. November 11, 2011 is the Chinarsquo;s 10-year anniversary to join the WTOsuccessfully. Some countries have written lots of news reports to make comments on the issue.But there is no lack of news reports far from justice and loaded with strong political bias. Thereports which distort facts brazenly confuse right and wrong. Applying a large quantity ofgrammatical metaphors, those news reports have strong ideological sense behind objectivityand justice on the surface which highly influences the judgement of the readers. Special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grammatical metaphor (GM) to expose the hidden meaning. Somedevices are needed to reveal how GM plays roles in conveying ideology in the news report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a powerful means to see through the language toreveal how ideology of a certain interests group is transmitted. Since GM abounds in Englishnews, the author wants to study the particular linguistic form--GM to analyze its influence onEnglish news and how its ideological functions are reali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DA.以往的研究,无论是研究通用汽车本身在英语新闻或从的角度分析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窥视新闻翻译中的意识形态操纵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窥视新闻翻译中的意识形态操纵摘要新闻报道是一种社会实践,其本质并不是客观公正的,新闻语篇中往往隐含着代表媒体或权力机构的意识形态意义。
本文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Halliday 的功能语法――对英文新闻及其翻译中的意识形态操纵进行分析,揭示了在新闻翻译的过程中无不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为分析意识形态对翻译,特别是新闻翻译的影响提供一些启发和建议。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形态新闻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1 引言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
批评性话语分析认为,语言并非只是一种客观透明的中立传播媒介,它是一种社会实践,可以从多个角度反映现实,并且通过意识形态的再现来操纵、影响社会过程。
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语言与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翻译长期以来被理解成为纯技术性的语言转换,与价值判断无关,其语言转换表面上看似客观与中立,但实际上掩盖了其翻译背后发起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动机。
作为公共话语的新闻可以反映出其所报道事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译者可以通过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新闻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信息一定程度的操纵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2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当代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是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兴起的批评性语言学和后结构主义理论。
它研究的是社会语境中的语言和语篇,考察重点为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时的特定的生活和社会历史背景,特别旨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而往往察觉不见的隐密的语言结构和特点,批评性话语分析要做的便是提醒人们对它们的涵义进行批评式思考。
批评性话语分析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人们“在理解世界、整理及归纳经验时所持有的总的观点和看法”(Fowler et al,1979:81)。
话语产生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并且反过来作用于社会实践,这一特点决定了话语具有建构功能(Fowler et al,1979;Fairelough,1995)。
一则BBC新闻的意识形态分析
职教研究学术研究X U E S H U YA N J I U一则BBC新闻的意识形态分析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刘旺余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马越雁郑州市教育局曹章成摘要:批评性分析理论主要通过分析大众语篇,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
语篇的及物性、被动语态、情态动词、主位等的选择体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从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站选取一篇新闻报道进行分析,认为该新闻语篇存在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关键词:批评性分析;新闻语篇;政治倾向性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BBC)成立于1922年,由几个大财团共同出资,包括马可尼(Marconi)、英国通用电气公司(GEC)等。
它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
BBC的管理机构是一个独立于政府以外的12人监管委员会,但实际BBC接受英国政府财政资助,并且监管委员会都是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包括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和英格兰的首长,由英国首相提名,英国女王委任。
本文从其网站选取2018年3月21日的一则新闻“Israel admits striking suspected Syrian nuclear reactor in2007(/ news/world-middle-east-43481803)”进行分析,发现其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一、历史背景美国媒体曾指出,在2007年的轰炸前,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的特工潜入了叙利亚原子能委员会时任主席奥斯曼(Ibrahim Othman)所住的酒店房间,当时奥斯曼正在维也纳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会议。
摩萨德从奥斯曼的房间盗走了一个存储设备,而设备上存有代尔祖尔设施的照片,正是这些照片让以色列政府认定叙利亚在建造核反应堆。
为何以色列如此针对叙利亚?主要是为提防伊朗的影响扩大。
以色列一直视伊朗为最大威胁,阻碍了以色列未来的发展。
从伊拉克、叙利亚一直到黎巴嫩,伊朗在该地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新闻英语语篇修辞研究
新闻英语语篇修辞研究想象一下,大家站在一片充满激情和智慧的舞台上,台下是一群专注的听众,他们被大家的思想所吸引,被大家的话语所打动。
大家如何让他们感受到大家的情感?如何将大家的观点有效地传达给他们?本文将探讨演讲叙事语篇的修辞功能与结构模式,帮助大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染听众。
演讲叙事语篇是指通过口头表达、肢体语言和辅助工具等多种手段,将信息、故事或观点传达给听众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
在演讲中,修辞手法和结构模式的应用至关重要。
通过适当的修辞,演讲者可以丰富语言内涵,增强表达的感染力;而合理的结构模式则能帮助演讲者更好地组织演讲内容,使信息更具有逻辑性和可接受性。
比喻:通过比喻,演讲者可以将复杂的概念以直观、形象的方式传达给听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例如,在解释“爱是盲目的”这个概念时,可以使用“爱情就像瞎子摸象”的比喻,形容人们在爱情中往往只看到表面,而忽略了事物的整体。
拟人:通过拟人化,演讲者可以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例如,在描述“时间就像流水”时,可以将时间拟人化为一位不紧不慢的老人,告诫人们珍惜时间,不要让时间从指间流逝。
排比:通过排比,演讲者可以突出重点,增强语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节奏感。
例如,在表达对某事物的强烈情感时,可以使用“我爱……我爱……我爱……”的排比句式,让听众感受到演讲者真挚的情感。
开头:演讲的开头应具有吸引力,能迅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常用的开头方式包括设置悬念、引用名言、讲述故事等。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一个与主题相关的小故事来引出演讲的主题,激发听众的好奇心。
中间过渡:在演讲过程中,如何从一个问题转移到另一个问题,或者从一个观点转移到另一个观点,是考验演讲者功力的关键。
过渡得好,演讲就会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过渡得不好,听众可能会感到迷茫。
例如,可以通过“此外”、“而且”等连接词来连接不同的观点或段落。
结尾:演讲的结尾应起到总结和点题的作用。
从分类分析视角看英语社论中意识形态构建
从分类分析视角看英语社论中意识形态的构建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启动项目”英语政治类社论的批评性分析研究”(项目编号:08b041)。
【摘要】新闻语篇中往往隐含着代表媒体或权力机构的意识形态意义。
文章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在halliday 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框架内,结合所收集到的语料,针对分类这个维度对美英社论内容进行分析,揭示了外刊社论反映其所在媒体的意识形态以及客观报道的相对性,提出受众在解读外刊社论时应注意培养批评性语言意识,把握媒体的思想政治意图。
【关键词】分类分析;社论;意识形态一、引言根据语场、语旨和语式,可以将新闻文体划分为许多次语体。
例如,根据语旨的变化,可区分出新闻报道、特写、社论等次语体。
社论的参与者是媒体与公众,媒体向公众提供信息。
美国新闻界普遍认为,社论是报纸的灵魂,代表编辑部发表对于重大问题的权威而慎重的评论。
众所周知,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教人如何看问题,因而新闻报道要求保持客观公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点却很难做到。
所以,对西方主流刊物的新闻报道保持清醒的认识,在解读时对其进行批评性阅读和分析显得十分必要。
近年来对社论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中心是意识形态。
语言的运用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的行使又是基于基本的”常识”,本文中的意识形态即意指这些基本常识,主要指人们安排和证明自己生活的方式,因此意识形态和语言两者之间紧密相连。
另外,意识形态对权力的实施和维护也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拟从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以halliday 系统功能语法为基本理论框架,在分类、及物性、情态、转换四个方面专注分类分析收集语料对英语社论进行探究,分析在语言系统中,分类是如何影响主导整篇社论的意义,进而揭示客观新闻报道的相对性及其背后的思想意识操控,最终帮助读者认清西方主流媒体的本质,不断提高自身语言意识,实现对外刊新闻报道的批评性阅读。
二、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必须满足使用者三个方面的需要,即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遣词造句和组织语篇。
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分析:社会功能视角的描写与阐释
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分析:社会功能视角的描写与阐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社会-功能视角对英语新闻语篇中的意识形态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首先关注文本中体现在及物、语气和主位系统中的语言特征,通过对这些语言特征的细致描写,力求揭示英语新闻语篇中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将这些描写的语言特征纳入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探讨它们如何表征意识形态意义,以及意识形态与话语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的辩证关系。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提高读者对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的敏感度,增强他们的批评阅读意识和能力。
我们也期望通过解析英语新闻意识形态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英语新闻,从而在面对各种信息时做出更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首先介绍社会-功能视角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然后详细阐述我们在英语新闻语篇中所观察到的语言特征,并探讨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和塑造意识形态。
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语言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的深入发展,英语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分析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研究从社会-功能视角出发,对英语新闻语篇进行深入的描写与阐释。
在文献综述部分,我们将回顾并梳理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背景和研究现状。
从社会-功能视角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理论框架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尤其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在社会交流中的功能性,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更是社会行为和意识形态的载体。
在此理论框架下,及物、语气和主位等语言特征被视为反映意识形态的重要方面。
英语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交际媒介,其语言使用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过去的研究多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对英语新闻进行意识形态解读,揭示了新闻语言中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倾向。
然而,这些研究多侧重于对具体文本的分析,缺乏对社会-功能视角的系统探讨。
因此,本研究旨在从社会-功能视角出发,对英语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进行深入分析。
英语新闻标题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
英语新闻标题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作者:陈爽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2期陈爽(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摘要:本文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方法,从及物性、转换和情态三方面对英美五大主要报纸对于上海世博会报道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指出新闻标题反映媒体的意识形态.关键词:新闻标题;批评性话语分析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1-0200-021 引言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又称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批评性语言学研究(critical language study)或语言学批评(linguistic criticism).1979年R.Flower, B.Hodge, G.Kress, T.Trew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批评语篇分析,旨在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来解释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语篇对于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1].在西方,批评性话语分析作为话语分析的一个新趋势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1993年由Van Dijk主编的杂志《话语和社会》出版了“批判性语篇分析专刊”,并在1998年出版了《意识形态:一个多学科研究》.Fairclough于1992年和1995年出版的《话语和社会变迁》和《批评语言意识》中对此理论有所阐述[2].在我国,辛斌在2005年出版的《批评语言学理论和应用》一书对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作了综合性的论述.关于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文章有陈中竺(1995)《批评语言学评述》,李战子,高一虹(2002)《功能语法与批评语言学分析的结合点》,辛斌(1996,1997,,2000)《语言、权利与意识形态》、《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诌议》,《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戴炜华等(2002)《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我国学者多采用新闻报道作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对象,这是因为新闻作为公众语篇的主要体裁之一,具有信息发出者(即新闻采写者)和信息接受者(即读者)之间的分离性特征.前者处于话语支配地位,掌握主导权决定语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新闻主导社会舆论,影响人们的思想.而新闻标题以其精炼的语言对新闻内容进行浓缩概括,在语言上自成风格,同时又体现报纸的立场和观点.本文试图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入手,选取美国的《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和英国的《时代》、《卫报》中47篇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报道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解读其背后的思想意识形态.2 理论评述2.1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歧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方法,把社会作为描述和分析的对象,视语言使用者为社会和历史主体.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语篇为中心,同时认为符号的所指和能指是由社会和意识决定的.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内部相对独立的符号系统.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共时研究,侧重于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语言成分本身并不是他们研究的主要对象.2.2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语言学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伦敦学派语言学思想的基础上,M.A.K.Halliaday发展和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二十世纪与形式主义语言学相对立的两大学术思潮之一.系统功能语法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所实行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而批评性语篇分析正是主张语言形式反映语言的社会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符号观、语篇观和语境思想为批评性话语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2.2.1 语言符号观.Halliaday认为语言是社会过程的产物,既是反映事物的手段又是影响事物的手段.他把语言看作文化符号系统的一种,而文化符号系统又存在于整个社会符号系统之中,所以我们必须在社会文化这个大背景下来解释语言的本质.这样,语言和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批评性话语分析正是把语言视为社会文化符号的一部分,把口头或书面的语言使用当作实践的范例来探讨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2.2.2 语篇观.Halliaday认为语言之所以是语言是因为发挥了一定的功能,任何语篇都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语境中根据不同目的,并从这一体系中做出的选择[3].批评性话语分析强调语言使用者的选择.句子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任意,句式本身就承载着和表达社会意义.2.2.3 语境思想.Halliaday指出,语境是语篇产生的环境,语场、语旨和语式构成其基本要素.每一因素都决定相对应成分的选择.语场决定概念意义,语旨决定人及物的意义,语式决定语篇意义.批评性话语分析将语境放置一个重要的地位.Fairclough曾指出没有语境不可能产生话语,不考虑语境也不可能理解话语.2.3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工具批评性话语分析通过研究语篇的语言形式,如及物性(例如被动语态)、转换(例如名词化)和情态形式,从而揭示隐含在语篇背后的思想意识和立场观点.2.3.1 及物性.及物性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为若干过程,并指明与各个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及物性系统包括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2.3.2 转换.转换是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隐喻的一部分.语法隐喻指的是以一个常见的形式表达事务却被以另一种语法形式表达[4].转换包括名词性转换和被动化.名词性转换将过程和活动转换为状态和物体,将具体事物变成抽象事务,从而削弱了语篇的动作感,增强客观性.被动化通过删除动作实施者突出了主题,强调所要表达的信息.2.3.3 情态形式.情态形式表达人情功能.情态动词、情态副词、人称代词、实意动词、时态以及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等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情态形式体现说话者对事情的态度,间接体现说话者和接收者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从而反映其立场主张.3 实例分析2010年上海世博会历史半年时间,不同的报纸从多角度对此盛况进行了报道.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和英国的四家新闻报纸,《时代周刊》、《新闻周刊》、《时代》和《卫报》,通过对新闻内容的检索发现有47篇是报道2010年上海世博会内容的.在涉及世博会的47篇新闻报道中,22个新闻标题体现了及物性原则,19个标题体现的是转换性原则,剩余6个标题体现的是情态性原则.同时,报道世博会准备期的新闻16篇,报道世博会运行期的新闻20篇,报道世博会结束后评论性新闻11篇.笔者选取典型性标题,以时间为线索分类讨论.3.1 世博会准备期(2010年5月1日以前)上海居民的一个生活习惯即穿着“睡衣”出门在世博会前夕被外国媒体关注.针对这一事件,美国《时代周报》用“The Pajama Game Closes in Shanghai”进行了报道.在这一新闻标题中,动词close(关闭,结束,停止)的使用体现的是及物性原则中存在过程.《新闻周刊》用“Shanghai Residents Told to Ditch the Pyjamas in Run-up to 2010 World Expo”进行了报道.此标题中被动语态的使用体现了转换原则,突出居民“被告知”,暗含此行为的发出缺乏民意基础的调研,政府作为中有强迫意味.俚语动词ditch(放弃)的使用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市井性质.但是事实是,上海政府从未禁止市民在世博会期间穿着睡衣的行为.《时代周刊》对中国政府在世博会前夕打击盗版行为进行了报道,选用了“In Shanghai, Hiding Bootlegs before the World Visits”.此标题中Hiding和Bootleg的使用体现了转换性原则,均为动词转换成名词,强调事件本身.在报道中国政府对社会治安治理工作时,《时代周刊》和《卫报》分别用“China:Street Crime Sweep in Shanghai”和“Shanghai Expo 2010: Tight Security as City Prepare for Opening”.两则标题也使用了转换性原则.3.2 世博会运行期间(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世博会开幕当天各大媒体均采用及物性原则报道,如《新闻周刊》“Expo Offers Shanghai a Turn in the Spotlight” ,《时代》“Size Matters at Shanghai Expo” ,《华盛顿邮报》“Expo Gives China Another Showcase Opportunity”.对于世博会期间各大展馆和展示,各家媒体有不同的角度.如《新闻周刊》报道英国世博展示馆,标题为“British Culture at its Most Refined---the Teletubbies”,此标题未出现动词,而是用介词短语的形式转换,突出英国展馆展现自身文化特色.《时代》报道了上海世博会发行世界杯“明星章鱼保罗”邮票并拍摄以此主题的电影时,也采用了转换原则,标题中用不定式结构取代动词形式,“Paul the World Cup Octopus to Hit China’s Silver Screen”.《时代周刊》报道上海在主办世博会时做出的改变时,选用了进行时态来设置标题,“Shanghai is Sprucing up its Image”体现了情态性原则,突出这种转变的发生.3.3 世博会后期评论《时代周刊》针对上海方言的现象进行了报道,在新闻标题中选用了问句形式,“Howdo You Say Pink Cadillac in Mandarin?”,体现了情态性原则,透露出外国人对于中国方言的不解和困惑.《新闻周刊》评论世博会花销时,标题为“World Expo Broke Records, But at a Price”,转折词汇but 的选用体现了记者对于世博会庞大开支的质疑,并未对世博会顺利运行以及开创参观人数记录这一事实采取正面反映.4 结语综上所述,新闻媒体本应该本着公正、真实的原则报导事件,但都存在为服从国家利益和党派利益而做出带有倾向性和感情色彩的报道.新闻标题和正文中措辞的选择服务于整体的语篇效果,同时也服从于新闻媒体的意识选择.读者在解读新闻时,有必要掌握批判性分析的手段,理性解读新闻内容,正确把握媒体的政治意图.参考文献:〔1〕丁建新,等.批评性话语分析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1,(4):305-310.〔2〕刘旺余.英语新闻的批判性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6,(7):176-178.〔3〕封宗信.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2-53.〔4〕吕万英.英文新闻标题批判性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7):49-52.。
浅析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
B B C 已故主持人 萨维尔性侵案在英 国社 会炸 响之后 ,连首 相卡梅 伦都 表
示震惊 。警方 透露 受害者可能达3 0 0 多
人 。 萨维 尔 出生 贫穷 ,一 辈子 单 身 ,
宣 称从 不 爱女 人 ,从 不 和女 人 过 夜 。 然 而 他 却 性 侵 了几 百名 女 童 。 他 从 1 9 6 4 年开始在B B C 3 _  ̄ 作 ,1 9 7 5 年主持 了 《 让吉米来搞 定它》节 目后 ,其事业达
侵 了3 0 0 多个受 害人) ”则 因为 直接 指 明施 动者表 明责任 明晰 而使语气 强烈 很 多。该新 闻 中词 语 的选 择也 反 映了 作 者的意识 形态 。 比如 ,新 闻在描 述 强 奸 时使 用 了诸 如 a b u s e( 虐 待 )、
s e x u a l l y a b u s i n g( 性 侵 )、 c h i l d a b u s e
其 发 案 时 间从 1 9 5 9 年持续到2 0 0 6 年, 长 达4 0 年之久 ,涉案之 多 ,已创英 国 历 史纪 录。而更骇 人听 闻的 是 ,其 罪 行是B B C 内部公开的秘密 ,许多员工都
知道甚至默许它的发生 。
三 、语 篇 分 析
情 态 ,语篇 功能 主要分 析语篇 的言 语 再现 和主位 选择 。本文 主要从 语篇 的
浅析新 闻语篇 的意识形态
河 南 职 业 技术 学院
摘
刘 旺余
要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语篇分析模式 ,主要分析大众语篇 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 的意识形态。从英 国 B B C 网站选取一篇有 关
萨维 尔性侵 案的报道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认为该新闻语篇存在 明显的意识 形态倾 向性。
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的体现方式
篇表达意识形态的 最为直接的 方法。 在写 作和言语行为中,
意识形态立场促使言说者选取不同 类型的 词汇, 对人物和事
件进 行命名和 描述, 体现其 物的 对事 认知和思想情感。
批评性语篇分析视语篇为社会实践的方式, 它对语篇的
收 稿 日期 :0 8 0 —4 20-72
英语具有异常丰富的 词汇, 一事物可以选择多种表 对同 达。 词汇将意义进行 分类, 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 考察新 通过
第5 ( 期 总第 1 期 ) 9
N .( u o1 ) o SmN . 5 9
揭示出报纸对某事件的明确立场。
言语过程表达, 其意义也出现差异。
澳大利亚人在提到欧洲人对这块大陆的占领时,使用
“ u pa el et,而把澳洲土著人的迁移说成“l k E r enst m n o t e ” bc a
可分, 各种非文学的大众语篇为分析对象, 并以 考察语篇中 蕴涵的价值体系或意识形态。 批评语言学将意识形态理解为
个中性概念 ,它和 “ 人们安排和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有 关”作为一个系统的、 , 隐蔽的语义表述体系, 意识形态是各
一
由, 对此事给以 貌似 公允的报道。 美国 华盛顿邮报》 月 1 《 2 5 号的报道中, 引用了我国《 环球时报》 的在线调查结果 , 其数 据显示 ,2 8%的回复同意西方就此事对我国施加压力的原因
一是构建意义必不可少的成分 , 词汇的选择 自然是语
p j i g n h a 句中动词 bi e ru c a i t i . ede asC n ee 即为有预设含义 lv 的动词 , eee 因blv表明一种未必正确的信念, i 故该句预设意
义可理解为否认西方对我国施压这一原因。
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的体现方式
英语新闻在世界大众传播媒体中一直居于世界舆论的主导地位,凭借英语这一强势语言,英语新闻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借助其潜隐于语篇内部的多种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操控受众的思想。
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报道一方面要体现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又受各种政治集团和权利集团的利益驱动,使得新闻语篇能够含而不露地表达各种意识形态内涵。
本文将运用批评性语篇分析和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新闻语篇构建意识形态的主要显性手段和隐性手段分别给以阐释,旨在提高读者及新闻工作者的语言意识和对英语新闻的批评性阅读能力。
批评性语篇认为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并以各种非文学的大众语篇为分析对象,考察语篇中蕴涵的价值体系或意识形态。
批评语言学将意识形态理解为一个中性概念,它和“人们安排和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关”,作为一个系统的、隐蔽的语义表述体系,意识形态是各类语篇信息组织结构的许多层面的一个,对这一结构的解读正是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目的所在。
一、词汇层面的显性手段词汇是构建意义必不可少的成分,词汇的选择自然是语篇表达意识形态的最为直接的方法。
在写作和言语行为中,意识形态立场促使言说者选取不同类型的词汇,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命名和描述,体现其对事物的认知和思想情感。
批评性语篇分析视语篇为社会实践的方式,它对语篇的分析强调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
其分析的对象既注重语篇的内容也注重组织结构。
对内容的分析还包括存在和暗含信息。
信息可以明确地表达出来,也可以蕴藏在字里行间。
因此,批评性语篇分析关注词汇的意义预设,它起到隐含不能或不便断言的信息或命题的作用,以及言说者在明确表述意义之前的前景化或已经自然化的观点。
可以说,词汇的意义预设或蕴涵对向读者传播并控制其意识形态有一定的作用。
我们举例说明词汇的预设含义是如何传达意识形态的。
今年2月14日,美国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宣布辞去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指导职位,理由是认为我国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和做法缓解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人道主义危机。
新闻语篇翻译的意识形态操控--以《今日中国》英汉文版为例
新闻语篇翻译的意识形态操控
以 今 日中 国 英 汉 文版 为 例
口余 超
摘
唐 韧
要 :相对于其他文体来说,新 闻报 道应 该是 最公正 、最客观 的,新 闻语篇的翻译 也因此要 坚持 “ 忠 实” “ 对 等”
的翻译 标准,尽 可能地 为 目的语读者呈现 源语文本的信息 内容和文化意义,但 事实上 情况却并 非如此。意识形态就像一只
二 、 勒菲 弗尔 及 其操 控 论
美 国翻 译 理论 家 安德 烈 ・勒 菲 弗尔 是操 控 理论 研 究
的 研 究 , 发 展 和 阐 述 了操 控 理 论 。在 其 著 作 《 翻 译 、 改
T r a n s l a t i o n )一书 中,首次提出了一种新 的翻译理论研 究模 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赫 曼斯观点 的基 础上 ,他作 了进 一步
或左 右着译 者的思维 或行文 ,甚至连译 者呼吸 的空气都有 素之一 。总而言之 ,所有翻 译都是译者 在其特定文化 语境 可 能 被某 种 莫名 的或无 形 的 ( 意 识形 态 )力 量所 操控 。
( B a s s n e t t& L e v e f e r e ,1 9 9 0 :1 3 )
无形的手 ,新 闻语篇的翻译时时刻刻都受到它的操控 。本 文以 今 日中国 英汉文版为例 ,从 勒弗菲 尔的操控论 出发的 、文本选取和翻译 策略 的影响。
关键词:操控 意识形态 新闻语篇翻译 ’翻译策略
一
、
引言
作 为一种跨学科 、跨文化 、跨语言 的交际行为 ,其 实质是
到 了2 O 世纪7 O 年 代 , 以色列 学 者佐 哈 尔提 出 了多元 对 比分 析 , 重 点 从 翻 译 目 的 、文 本 选 取 和 翻 译 策略 这 三 个
从分类分析视角看英语社论中意识形态的构建
从分类分析视角看英语社论中意识形态的构建作者:李潜波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0期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启动项目"英语政治类社论的批评性分析研究"(项目编号:08B041)。
【摘要】新闻语篇中往往隐含着代表媒体或权力机构的意识形态意义。
文章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在Halliday 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框架内,结合所收集到的语料,针对分类这个维度对美英社论内容进行分析,揭示了外刊社论反映其所在媒体的意识形态以及客观报道的相对性,提出受众在解读外刊社论时应注意培养批评性语言意识,把握媒体的思想政治意图。
【关键词】分类分析;社论;意识形态一、引言根据语场、语旨和语式,可以将新闻文体划分为许多次语体。
例如,根据语旨的变化,可区分出新闻报道、特写、社论等次语体。
社论的参与者是媒体与公众,媒体向公众提供信息。
美国新闻界普遍认为,社论是报纸的灵魂,代表编辑部发表对于重大问题的权威而慎重的评论。
众所周知,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教人如何看问题,因而新闻报道要求保持客观公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点却很难做到。
所以,对西方主流刊物的新闻报道保持清醒的认识,在解读时对其进行批评性阅读和分析显得十分必要。
近年来对社论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中心是意识形态。
语言的运用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的行使又是基于基本的"常识",本文中的意识形态即意指这些基本常识,主要指人们安排和证明自己生活的方式,因此意识形态和语言两者之间紧密相连。
另外,意识形态对权力的实施和维护也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拟从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以Halliday 系统功能语法为基本理论框架,在分类、及物性、情态、转换四个方面专注分类分析收集语料对英语社论进行探究,分析在语言系统中,分类是如何影响主导整篇社论的意义,进而揭示客观新闻报道的相对性及其背后的思想意识操控,最终帮助读者认清西方主流媒体的本质,不断提高自身语言意识,实现对外刊新闻报道的批评性阅读。
英语新闻语篇中涉及新疆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倾向分析--以名物化中的V-ing为视角
英语新闻语篇中涉及新疆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倾向分析--以名
物化中的V-ing为视角
胡月朦
【期刊名称】《英语广场(下旬刊 )》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新闻语篇集政治性、书面性、权威性于一体,其中的意识形态因素自然成为语篇分析的重点。
本文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对英语新闻语篇中涉及新疆报道中的V-ing这一独特的名物化现象进行分析,以期揭示语言如何重构读者的经验知识和意识形态,如何为政治服务,进而重构社会现实。
【总页数】2页(P68-69)
【作者】胡月朦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2
【相关文献】
1.英语广播新闻语篇中的名物化结构及其功能分析 [J], 裘燕萍
2.批评性话语分析与美国英语新闻语篇中的霸权主义——以两篇新闻报道为例 [J], 刘娟
3.《纽约时报》涉华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倾向分析——从名物化视角 [J], 王琳;孙志祥
4.透视新闻报道中的倾向性——从及物性和情态的视角分析ABC新闻"Taiwan Rejects China's Offer of Pandas" [J], 孔霜梅;张发祥
5.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探析 [J], 李九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3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 13 2008总第233期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Sum No 1233 [收稿日期]2008-03-10 [作者简介]王泽霞(1964-),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忠(1949-),男,吉林永吉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英语新闻话语意识形态分析模式研究王泽霞1,2,杨 忠1(1.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 要]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对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具有一定的支配作用。
新闻话语并不是一种自然透明的媒介,而是在语言的外壳下起操纵作用的社会化意识形态的反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以英语新闻为主导的世界舆论每天都在影响甚至操纵着人们的思想意识。
从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到宏观的英语新闻话语意识形态分析模式体现了社会理论与语言学理论的有机结合,将为分析和解读英语新闻话语中的意识形态提供可操作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英语新闻话语;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分析;意识形态标记;意识形态分析模式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8)03-0138-05一新闻话语在语言使用、新闻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中均具有特殊性。
新闻的特点决定了新闻话语并不是一种自然透明的媒介,而是在语言的外壳下起操纵作用的社会化意识形态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概念经历了特拉西(Tracy )、拿破仑(Napoleon )、马克思(Marx )、阿尔杜塞(Althuss 2er )、葛兰姆西(Gramsci )等人的阐释和发展,在今天的社会学和语言学领域已富有新的含义。
霍治(Hodge )等人将意识形态定义为受经验秩序影响、体现世界观的一系列思想观念[1]。
意识形态对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具有一定的支配作用,因为意识形态是学来的,而不是天生的[2]xviii 。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英语作为世界语,其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以英语为媒介的大众传媒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英语新闻为主导的世界舆论每天都在影响甚至操纵着人们的思想意识。
因此,对英语新闻话语意识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0世纪初西方哲学中的“语言论转向”在语言研究中的反映就是语言学家不再把语言仅仅看做一种理性的工具,而是越来越关注语言与存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3]8。
对语言和社会关系的关注最直接地体现在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 2course Analysis )领域。
批评话语分析,又称批评性语篇分析,是在批评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话语来研究语言、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关系,揭示意识形态隐含意义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
批评话语分析重视对所有非文学话语的研究,但迄今为止新闻话语一直是它重要的分析对象。
大量的研究证明,运用该理论可以有效地解读新闻话语中隐含的意识形态。
但正如辛斌所言,英语・831・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乃至整个批评语言学面临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设计出一套相对客观的、简单实用的分析方法并列出英语中含有或用以表达某些意识形态意义的结构、转化和组合,以供人们在分析或阅读英语新闻语篇时参考[3]91。
本文尝试以批评话语分析为框架,以话语社会理论为基础,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语言分析工具,对英语新闻话语的意识形态分析模式进行研究,将社会理论和语言学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到宏观的意识形态分析模式,为分析和解读英语新闻话语中的意识形态提供可操作的分析方法。
二批评话语分析这个概念由费尔克劳(Fair2 clough)于1989年在其富有影响力的著作《语言与权力》(Language and Power)中首次使用,它是西方学术界在对话语的研究经历了形式主义的话语观和功能主义话语观后从批评的视角对话语进行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
在过去的近30年里,批评话语分析在国外得到高度重视并一直稳健地向前发展,已形成了多种不同研究方法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其中包括以费尔克劳为代表的功能系统语法(Functional Systemic Grammar),以凡・戴克(van Dijk)为代表的社会认知法(socio-cognitive approach),以伍达克(Wodak)为代表的话语历史法(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以外瑟瑞尔( Wetherell)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2 gy)和以克瑞斯(Kress)和凡・利文(van Leeuwen)为代表的社会符号学(social semiotics)等不同的流派[4],但所有的研究方法都是把话语视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界面而进行的批评社会研究,强调话语与社会其他界面之间的关系[5]。
在不断壮大的批评话语分析队伍中,费尔克劳的研究格外引人注目[6]。
费尔克劳把语言看做是社会的一部分,提出了作为社会实践话语(discourse as social practice)的话语社会理论(social theory of dis2 course)。
首先,费尔克劳于1989年创建了被称为“作为文本、互动和语境的话语”模式。
对于费尔克劳而言,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语言即是话语,作为社会实践的话语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
费尔克劳把话语视为由“语境”(context)、“互动”(interaction)和“文本”(text)三个维度构成的统一体。
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是由大到小的依次包含关系,文本处于最底层,是互动的结果。
互动包括生产(pro2 duction)和解释(interpretation)两个过程,他们都是以语境为社会条件的。
在该模式的基础上,费尔克劳还提出了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描写(describe)、阐释(interpret)和解释(explain)。
描写涉及文本的形式特征,解释涉及文本与互动的关系,阐释涉及互动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7]。
费尔克劳该话语模式中所体现的语境、互动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层层包含关系展示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但“语境”和“互动”这两个术语的使用并没有充分体现费尔克劳“作为社会实践话语”的深刻含义。
因此,费尔克劳于1992年在《话语与社会变革》一书中对其话语模式中所使用的术语进行了修改,形成了被称为“话语的三维概念”的模式[8]73。
费尔克劳将原来处于最高层次的“语境”改为“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将处于中间层次的“互动”改为“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并把原来互动中的生产和解释两个过程改为“生产”(production)、传播(distribution)和“接受”(consumption)三个过程。
费尔克劳修改后的三维模式同样坚持话语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统一体,但“社会实践”和“话语实践”这两个概念明确了费尔克劳把话语看作是一种行为模式(a mode of action)的话语观。
话语实践中的“生产”、“传播”和“接受”三个过程突出了话语的实施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动态交际过程,即文本是话语实践的产物,话语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文本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话语实践来实现的。
费尔克劳的话语的三维概念模式是其话语社会理论的经典,是一种有效的话语分析方法,在社会学、语言学和新闻学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相关的论文和专著中被频繁地引用,在国内外话语分析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然而,对于费尔克劳的话语分析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国内外学者在给予高度肯定的同时,也曾提出过异议。
图兰(Toolan)认为,该分析方法太难、太复杂,应突出文本分析[9]。
威窦森(Wid2 donson)也认为,费尔克劳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不是一种方法,而应该是一种阐释途径[10]159。
正如凡・戴克等人指出,自从把语言作为社会实践进行意识形态研究,我们就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我们需要一种将语言形式纳入意识形态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综合分析方法[2]xix。
因此,从语言学的视角对英语新闻语篇中的意识形态进行解读和分・931・析,更需要一个以语言分析为主体的意识形态分析模式。
三对英语新闻话语意识形态的解读,批评语言学家和批评话语分析家都主要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主要的语言分析工具。
福勒和克瑞斯曾为我们列举了对意识形态进行分析的主要五种题目:及物语法(transitivity)、情态(modality)、转换(transformation)、分类语法(classification)和话语的连贯、顺序和统一性(order and unity of the discourse)[11]。
费尔克劳又从词汇(vocabulary)、语法(grammar)、衔接(cohesion)和文本结构(text structure)四个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从言语效力(the force of utterance)、文本的连贯(the coherence of texts)和文本的互文(the intertextual2 ity of texts)三个方面对话语实践进行了分析[8]75-8。
在英语新闻话语意识形态的实际分析过程中,不同的学者对同一种语言现象的描述有时使用不同的术语。
比如,福勒将新闻报道中的“We”和“They”现象归为分类系统(Classifica2 tion),伍达克却称之为所指策略(referential strategies),而瑞查德森(Richardson)又称之为命名和所指(naming and reference)。
对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英语新闻文本分析中的应用,辛斌教授曾经指出,他们(Fowler,Kress和Fairclough)关于英语的分析清单或者零乱缺乏系统性或者太抽象难以具体操作[3]91。
威窦森也指出,韩礼德关于语言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观最符合费尔克劳话语作为社会实践的分析。
然而,事实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应用还远不够直观[10]90。
那么应该如何直观地体现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呢?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的功能被高度地概括为多种意义种类[12]。
韩礼德将语言能够表达的所有功能分为概念(ideational)、人际(inter2 personal)和语篇(textual)三大纯理功能[13]。
因为语言在使用中的具体语言形式至少要体现一种或多种语言功能,所以,英语新闻话语中能够体现意识形态意义的语言形式也体现语言的一种或多种语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