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闻话语意识形态分析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3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3 2008总第233期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Sum No 1233
[收稿日期]2008-03-10
[作者简介]王泽霞(1964-),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忠(1949-),男,
吉林永吉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英语新闻话语意识形态分析模式研究
王泽霞1,2,杨 忠1
(1.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2.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 要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对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具有一定的支配作用。新闻话语并不是一种自然透明的媒介,而是在语言的外壳下起操纵作用的社会化意识形态的反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以英语新闻为主导的世界舆论每天都在影响甚至操纵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从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到宏观的英语新闻话语意识形态分析模式体现了社会理论与语言学理论的有机结合,将为分析和解读英语新闻话语中的意识形态提供可操作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英语新闻话语;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分析;意识形态标记;意识形态分析模式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8)03-0138-05
一
新闻话语在语言使用、新闻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中均具有特殊性。新闻的特点决定了新闻话语并不是一种自然透明的媒介,而是在语言的外壳下起操纵作用的社会化意识形态的反映。意识形态的概念经历了特拉西(Tracy )、拿破仑(Napoleon )、马克思(Marx )、阿尔杜塞(Althuss 2er )、葛兰姆西(Gramsci )等人的阐释和发展,在今天的社会学和语言学领域已富有新的含义。霍治(Hodge )等人将意识形态定义为受经验秩序影响、体现世界观的一系列思想观念[1]。意识形态对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具有一定的支配作用,因为意识形态是学来的,而不是天生的[2]xviii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英语作为世界语,其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以英语为
媒介的大众传媒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以英语新闻为主导的世界舆论每天都在影响
甚至操纵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因此,对英语新闻话语意识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0世纪初西方哲学中的“语言论转向”在语言研究中的反映就是语言学家不再把语言仅仅看做一种理性的工具,而是越来越关注语言与存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3]8。对语言和社会关系的关注最直接地体现在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 2course Analysis )领域。批评话语分析,又称批评性语篇分析,是在批评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话语来研究语言、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关系,揭示意识形态隐含意义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批评话语分析重视对所有非文学话语的研究,但迄今为止新闻话语一直是它重要的分析对象。大量的研究证明,运用该理论可以有效地解读新闻话语中隐含的意识形态。但正如辛斌所言,英语
・
831・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乃至整个批评语言学面临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设计出一套相对客观的、简单实用的分析方法并列出英语中含有或用以表达某些意识形态意义的结构、转化和组合,以供人们在分析或阅读英语新闻语篇时参考[3]91。本文尝试以批评话语分析为框架,以话语社会理论为基础,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语言分析工具,对英语新闻话语的意识形态分析模式进行研究,将社会理论和语言学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到宏观的意识形态分析模式,为分析和解读英语新闻话语中的意识形态提供可操作的分析方法。
二
批评话语分析这个概念由费尔克劳(Fair2 clough)于1989年在其富有影响力的著作《语言与权力》(Language and Power)中首次使用,它是西方学术界在对话语的研究经历了形式主义的话语观和功能主义话语观后从批评的视角对话语进行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在过去的近30年里,批评话语分析在国外得到高度重视并一直稳健地向前发展,已形成了多种不同研究方法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其中包括以费尔克劳为代表的功能系统语法(Functional Systemic Grammar),以凡・戴克(van Dijk)为代表的社会认知法(socio-cognitive approach),以伍达克(Wodak)为代表的话语历史法(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以外瑟瑞尔( Wetherell)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2 gy)和以克瑞斯(Kress)和凡・利文(van Leeuwen)为代表的社会符号学(social semiotics)等不同的流派[4],但所有的研究方法都是把话语视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界面而进行的批评社会研究,强调话语与社会其他界面之间的关系[5]。在不断壮大的批评话语分析队伍中,费尔克劳的研究格外引人注目[6]。费尔克劳把语言看做是社会的一部分,提出了作为社会实践话语(discourse as social practice)的话语社会理论(social theory of dis2 course)。
首先,费尔克劳于1989年创建了被称为“作为文本、互动和语境的话语”模式。对于费尔克劳而言,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语言即是话语,作为社会实践的话语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费尔克劳把话语视为由“语境”(context)、“互动”(interaction)和“文本”(text)三个维度构成的统一体。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是由大到小的依次包含关系,文本处于最底层,是互动的结果。互动包括生产(pro2 duction)和解释(interpretation)两个过程,他们都是以语境为社会条件的。在该模式的基础上,费尔克劳还提出了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描写(describe)、阐释(interpret)和解释(explain)。描写涉及文本的形式特征,解释涉及文本与互动的关系,阐释涉及互动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7]。费尔克劳该话语模式中所体现的语境、互动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层层包含关系展示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但“语境”和“互动”这两个术语的使用并没有充分体现费尔克劳“作为社会实践话语”的深刻含义。因此,费尔克劳于1992年在《话语与社会变革》一书中对其话语模式中所使用的术语进行了修改,形成了被称为“话语的三维概念”的模式[8]73。费尔克劳将原来处于最高层次的“语境”改为“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将处于中间层次的“互动”改为“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并把原来互动中的生产和解释两个过程改为“生产”(production)、传播(distribution)和“接受”(consumption)三个过程。费尔克劳修改后的三维模式同样坚持话语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统一体,但“社会实践”和“话语实践”这两个概念明确了费尔克劳把话语看作是一种行为模式(a mode of action)的话语观。话语实践中的“生产”、
“传播”和“接受”三个过程突出了话语的实施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动态交际过程,即文本是话语实践的产物,话语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文本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话语实践来实现的。费尔克劳的话语的三维概念模式是其话语社会理论的经典,是一种有效的话语分析方法,在社会学、语言学和新闻学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相关的论文和专著中被频繁地引用,在国内外话语分析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对于费尔克劳的话语分析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国内外学者在给予高度肯定的同时,也曾提出过异议。图兰(Toolan)认为,该分析方法太难、太复杂,应突出文本分析[9]。威窦森(Wid2 donson)也认为,费尔克劳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不是一种方法,而应该是一种阐释途径[10]159。正如凡・戴克等人指出,自从把语言作为社会实践进行意识形态研究,我们就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我们需要一种将语言形式纳入意识形态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综合分析方法[2]xix。因此,从语言学的视角对英语新闻语篇中的意识形态进行解读和分
・
9
3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