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三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

(4)试分析这次农民起义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4)提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利用宗教形式进行起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起义计划制订得比 较周密、具体;斗志坚决,宁死不屈,敢于攻坚,勇于牺牲。
7.(2021肥城期末)如下图,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王朝,虽然仅存续了14年,却将汉朝分隔为西汉和东 汉,这个王朝是( D )
起各地农民起义;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毒害、敲诈百姓,“民不堪命,纷纷起义”。据此可
知( C )
A.两汉农民起义爆发原因完全相同
B.两汉始终朝政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C.农民起义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西汉统治
12.(2021胶州二模)“梁冀依仗着妹妹是汉顺帝的皇后,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秀勤于正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教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 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成为奴婢的情况,经常发救济粮,减少徭 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合并郡县,精简官员。 (1)材料一中介绍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
3.(2022饶平期末)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 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其重振朝纲的措施有( D ) ①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②提倡“以德治国” ③实行休养生息 ④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 污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4.下面漫画形象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是( D ) A.皇帝联合外戚打击宦官 B.外戚利用宦官控制皇帝 C.宦官依靠外戚控制皇帝 D.外戚宦官交替掌握政权
皇帝
即位 年龄
寿命 (岁)
和帝 10 27
殇帝 1 2

历史初一上册13 14课知识点

历史初一上册13 14课知识点

初一上册历史13、14课的知识点如下:
第13课:中华民族的起源
1. 中华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2.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3.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会制造工具。

4.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分别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和3万年前,他们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并懂得人工取火。

5. 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6. 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并种植水稻和粟。

7. 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8. 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他们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第14课:尧舜禹的“禅让”
1. 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部落联盟首领。

2. 尧、舜、禹实行禅让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3. 尧在位时,洪水泛滥,他任命鲧治理洪水,但鲧未能解决问题。

4. 舜继位后,他任命禹治理洪水,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

5. 禹在治水过程中,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展示了极高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6. 尧、舜、禹的禅让制度体现了民主推选的原则。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初一上册历史13、14课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一、说教学理念在新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精神指导下,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贯彻以下教学理念:大视野的课程观、生本位的学生观、探究式的学习观、对话式的学法观、引领式的教师观、快乐式的课堂观和过程性的评价观。

二、说教材地位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程。

《东汉的兴衰》是本单元第五课。

本课从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由治到乱的全过程。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汉王朝无论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还是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历史时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但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充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基本史实,熟悉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探究本课的知识要点;阅读光武帝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其历史作用;通过史料的对比研读,了解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因。

通过师生对话,感悟东汉兴亡的历史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东汉兴亡的基本史实,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东汉的兴亡;认识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五、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六、说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我个人教学特色,我决定采用以下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1、整合教材:在整合中明确教学内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

教材内容包括: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人物事迹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建立、统治、起义、乱世、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难点: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黄巾起义的原因和意义、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过程、人物事迹等。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深入了解历史真相。

3.讨论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4.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发展趋势。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3.史料:与东汉时期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4.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5.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东汉时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史料,了解东汉时期的建立、统治、起义、乱世、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重点介绍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内容。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2024年)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2024年)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上册第十三棵《东汉的兴衰》,西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过程。

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东汉的兴衰》是本单元第五课。

主要讲述光武帝刘秀顺应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二、学情分析我授课的主要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由于他们刚接触历史没多久,对一些历史概念很模糊,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但求知欲强,好奇心较重,参与积极性高。

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涉及概念进行讲述,在课堂上给与他们充分的肯定,激发他们敢想敢说的欲望。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材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确立依据:课程标准、教材)1、重点: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处理方法:运用材料教学法引导学生归纳光武帝稳定政权采取的措施。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4.分析党锢之祸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答案: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政治斗争,起因于宦官与士人的权力争夺。经过多次政治清洗,士人阶层受到严重打击,导致政治腐败和宦官专权。党锢之祸影响了东汉晚期的政治稳定,加速了政权的衰败。
5.请阐述黄巾起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答案:黄巾起义爆发于东汉末年,背景是贫富差距扩大、官僚腐败、自然灾害频发。起义由张角领导,以“黄天当立,岁在甲子”为口号,迅速蔓延全国。尽管最终起义被镇压,但它严重削弱了东汉中央集权,为三国时期的群雄割据埋下了伏笔。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研究法。通过讲授法引导学生掌握东汉时期的基础知识;利用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东汉政治经济事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案例研究法深入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东汉时期的政治人物,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小组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如探讨黄巾起义的背景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新人教版。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东汉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蔡伦改进造纸术;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与东汉的衰亡。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掌握东汉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理解东汉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政治经济特点、重要历史事件等。
强调东汉历史在中华文明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历史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教案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謝您的閱讀,以下是小編帶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教案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2、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3、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2、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暴政的历史功绩2、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大泽乡起义2、秦朝的灭亡难点: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教学突破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2、秦暴政内容的课件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

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衰亡》学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衰亡》学案

科目课题周次课时序号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7 1课时13 主备人邓国智审核人麦超洪、费文【教学目标】1、了解东汉的建立及东汉衰亡的原因,掌握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及措施。

2、知道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这一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东汉衰亡的原因。

【课前预习】一、光武中兴:1、背景: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夺取政权,建立,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公元年,西汉宗室称帝,定都,史称东汉,刘秀就是。

3、中兴措施:①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②合并,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员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缓和。

4、结果:统治时期,以“柔术”治理天下,注重文治,使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繁荣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原因:①皇帝年幼,不能主政,大权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的势力膨胀;②皇帝长大后不甘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依赖身边的,设法除掉,宦官由此得宠,把持朝政。

2、戚宦之争:①表现:形成了东汉后期与交替专权的局面。

②影响: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1、背景:东汉末期,朝政腐朽,时局动荡,自然灾害频繁,人民流离失所,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2、概况:创立太平道,于184年领导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起义军头裹黄巾,因此此次起义被称为。

3、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起义失败,但沉重打击了的统治。

4、州牧割据: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形成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合作探究】东汉末年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达标检测】1、我国古代王朝都经历了建立、发展、兴盛和衰亡的演变过程,人们称此过程为“王朝周期”。

汉朝又分为西汉和东汉,中间还有一个短暂的过渡朝代叫新朝。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优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优课教案_0

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标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社会动荡,了解黄巾起义。

【教学内容分析】东汉王朝从公元25年刘秀建立到公元220年曹丕篡汉,长期统治中国195年,是中国又一重要的封建朝代。

东汉建立以后,汉光武帝刘秀针对西汉末年及新莽时期严峻的社会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安定民心,重整秩序,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中期后,皇帝大多年幼即位,母后临朝,外戚专政,幼帝成年以后又往往依靠宦官诛杀外戚夺回政权,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些内斗中,东汉逐步走向衰亡,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其认知水平、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又接触历史学科不久,学习方法尚难掌握。

因此,在讲课中教师适当运用音像、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感知历史,激发学生兴趣,适当选取文字资料,帮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学生初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此外,创设情境,适当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史料研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课本插图《东汉宅院画砖》、《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学生体会当时的社会人文情况,提升艺术感知力。

通过史料、历史年表,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及衰亡2.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及影响。

(这部分内容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还比较难理解,由于学生对东汉历史缺乏了解,对外戚这一名词感到陌生,难以将历史现象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因此需要借助图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从而突破难点。

)【方法与媒体】讲解法、引导探究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等。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光武中兴1.东汉的建立2.光武中兴二、外戚和宦官专权三、黄巾起义1.张角借“太平道”宣传和组织群众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3.184年起义爆发4.黄巾军的失败和历史作用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

本课难点: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二、提问有关文景之治及汉武帝大一统的问题以后,教师指出,西汉前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汉武帝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达到了西汉的鼎盛时期。

但是,从汉武帝以后,西汉便开始由盛而衰。

后来,西汉是怎样结束的?东汉又是怎样建立的?以此导入新课。

三、“光武中兴”一目分三个部分讲。

第一,东汉的建立;第二,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1.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2.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第三,光武帝统治以后,经济恢复,人口增加。

出现“中兴”局面。

“光武中兴”一词,比较费解。

教师应作解释: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

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刘秀一生中几个阶段:①参加起义军,在昆阳之战中起积极作用;②以地主阶级代理人身分重建汉政权;③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中兴局面。

教师在讲课中要忠实于史实,对刘秀作出以肯定为主要方面的一分为二的评价。

课本中的插图及小字,有助于学生对刘秀和东汉前期社会的理解,应指导阅读,但均不作要求。

西汉、王莽政权、东汉分别建立在公元前后,教师可用右面的纪年表将两汉政权时间标志出来,以帮助学生对公元前后的识别。

四、“外戚和宦官专权”一目,首先要讲清楚外戚和宦官各是什么人,然后讲清楚他们为什么能专权,最后在外戚和宦官中各举典型人物为例展示具体形象。

课文小字关于梁冀的文字叙述比较详尽,可指导学生阅读,也可由教师叙述,但不作要求。

宦官侯览的为非作歹,骄横专断也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了宦官统治的腐败和黑暗,教师要指导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共17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共17张PPT)

一、光武中兴
东汉的建立
1、西汉后期朝政腐败。 背景: 2、王莽建新代汉及改制失败。 3、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政权
时间:
建立者: 都 城:
公元25年 刘秀(汉光武帝) 洛阳
东汉初期社会概况
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 …… 父子流亡, 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列传》
思考: 1.东汉初年汉光武帝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局面?
2.汉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国力重新兴盛?
材料一:“民有嫁妻卖子,愿归父母者,咨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释放奴婢 材料二: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 减轻农民的负担 材料三:对罪犯除死罪外,一般释放回家; 在逃犯,政府公告免罪, 放心回家。 减轻刑法 材料四:裁并400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以贪污罪处死贪赃 1000 多万钱的大司徒,杀死河南尹及郡太守10余人。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材料五:将南匈奴、乌桓等民族整体迁入内地;将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 首领迁入内地。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影响: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外戚梁冀先后立了3个皇
帝,独揽朝政20多年。他
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各
地上贡朝廷的物品要先送
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
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
权,说他是“跋扈将军”。
梁冀居然令人下毒,毒死
了汉质帝。
跋扈将军梁冀
黄 巾 军 预 言
岁苍 在天 甲已 子死 ,, 天黄 下天 大当 吉立 。;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汉高祖刘邦
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经济稳定,社会发展
文帝、景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用过阅读史料,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资料及文献资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东汉的建立和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
东汉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东汉的建立
(一)王莽篡汉。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2.通过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相似措施和作用的对比,掌握比较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确实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一、导入新课利用黄巾军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1. 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 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 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光武中兴2.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新朝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刘秀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东汉_。

他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光武中兴_”。

3.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4.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__与__宦官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5. 3.黄巾起义6.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张角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土崩瓦解_的境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

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

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件
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措施出现于哪个朝代? 朝代:东汉。
材料二 见下图。
外戚当权
宦官干政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状况?
时期:东汉中期以后。
材料三 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出现时间:__东__汉__中__期__以后。 2.概况:__外__戚__与_宦__官___交替专权,把持朝政,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 人民遭殃。 3.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
1.背景: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 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2.特点 (1)有组织、有准备。 (2)创立太平道的张角,10多年在社会底层传教,信徒已有数十万人。
3.爆发时间、领导人:184年,__张__角__。 4.性质:农民大起义。 5.结果:失败。 6.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问题导思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概括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你得到什么启示?
共同原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 赋,减轻农民负担。
A.陈胜、吴广起义 C.匈奴南下袭扰
B.外戚王莽夺取政权 D.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光武帝诏令:“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量器),罪至于死,开残吏妄
杀之路,其蠲(juān意为:免除、去掉)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
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B )
A.释放奴婢
B.减轻刑罚
C.合并郡县
D.惩处贪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新人教版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精神、问题分析能力、观点阐述清晰度等,评价学生对东汉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随堂测试:设计一份关于东汉历史的随堂测试,测试学生对课堂讲授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包括基础知识记忆、问题分析、史料辨析等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如历史小论文、研究报告等,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和运用情况。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东汉的兴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东汉吗?”(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东汉的兴衰之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东汉兴衰的过程中,我可能过于强调政治斗争和历史事件,而忽略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这可能导致学生对东汉历史的理解不够全面。此外,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东汉历史缺乏足够的兴趣。
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体上是积极的。学生在知识上对东汉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概括东汉的兴衰过程,分析政治制度对国家兴衰的影响。在技能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历史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情感态度上,学生对东汉历史产生了兴趣,对国家的历史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白板、教学PPT、历史教材、参考书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时训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时训练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基础知识】知识点 1 光武中兴1. 西汉灭亡: 公元9年, 外戚________夺取政权, 建立新朝, 西汉灭亡。

2. 东汉建立: 西汉宗室________在25年称帝, 定都________, 史称东汉。

他就是光武帝。

3. 光武中兴(1)目的: 巩固统治, 稳定社会局面。

(2)措施:多次下令释放________, 减轻________的负担, 减轻刑罚;合并________, 裁减官员, 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________, 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 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史称“__________”。

知识点 2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 背景: 东汉中期以后, 皇帝年幼, 无法主政, 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 导致________的势力膨胀。

皇帝长大后, 依赖身边的宦官, 设法除掉外戚, 宦官由此得到宠信, 把持朝政, 如此循环往复, 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____________的局面。

2.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知识点 3 黄巾起义1. 爆发: 184年, ________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

2.结果:东汉统治阶级一致对付农民起义, 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3.影响:沉重打击了________的统治, 使其一蹶不振。

【达标练习】1. “身外戚, 夺政权, 建立新, 西汉亡”。

这段《三字经》中的“外戚”指的是( )A. 主父偃B. 董仲舒C. 王莽D. 张角2.他是一位有着西汉宗亲血统的布衣, 新莽末年, 海内分崩, 天下大乱, 他参加农民起义军, 骑牛上阵, 被称为“牛背上的皇帝”。

“他”指的是( )A. 汉高祖B. 汉武帝C. 汉景帝D. 汉光武帝3. 下列哪一项不是汉光武帝在位时实行的统治措施( )A.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B. 减轻农民的负担C. 减轻刑罚D. 合并州县4.在西汉和东汉初期, 政治政策上的不同之处是( )A. 下令释放奴婢B. 减轻农民负担C. 注意整顿吏治D. 注意减轻刑罚5. 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比较安定B. 经济状况明显好转C. 民族矛盾缓和D. 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6.在东汉中期以后, 下列哪两股势力交替把持政权( )①宦官②外戚③权臣④藩王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7.东汉后期, 由于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 导致农民大起义爆发。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二、新课学习(一)光武中兴教师:即汉武帝去世后,西汉的朝政将会怎么样呢?教师:西汉后期政局走向了灭亡。

教师:西汉在汉武帝之后,国势开始逐步下降,在汉昭帝和汉宣帝之后,西汉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最终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教师:西汉灭亡在什么时间?学生:公元9年教师:是谁建立了新王朝?学生:外戚王莽建立新朝。

教师:王莽建立新王朝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教师:王莽食古不化,以恢复周礼制度为执政改革的目标。

他除了按周礼频繁改动官职、地名等之外,还将奴婢改称“私属”,以“王田”之名将土地国有化,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也收归国有,上述事物私人不得买卖,并计划由国家主导分配人均占有100亩田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王镇中心初中导学案
年级
7
科目
历史
周次
12
执笔人
聂清涛
课时学案序号
13
班级
课题
两汉经济的发展
备课组有极限,只有超越
学习目标
通过概括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学习重点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学习难点
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
【二】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小组内充分讨论、交流,总结出自己的答案)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联系第十二课的内容)
【三】训练检测:(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本部分检测内容)
1.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去背柴堵决口的是( )
A.汉文帝B.汉景帝C.汉光武帝D.汉武帝
2.水排的发明者是( )A.王景B.鲁班C.杜诗D.李冰
3.东汉时期,人口达百万人的城市是( ) A.西安B.洛阳C.开封D.咸阳
4.右图是西汉的新工具耧车,主要用于( )
A.播种B.翻土C.耕地D.碎土
5.右图是东汉南阳太守发明的水排,它是一种( )
A.交通工具B.鼓风冶铁工具
C.灌溉工具D.运输工具
6.汉朝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瓷器制造业发展②纺织业已使用提花机③冶铁用木炭做燃料④用水力鼓风冶铁⑤用皮囊鼓风提高炉温⑥出现了用钢材制成的兵器
10.两汉时期,在社会生产中尚未掌握的技术中有( )
A.利用水力鼓风冶铁B.使用耧车播种
C.纺织业使用了提花机D.用筒车灌溉农田
学后反思
6冶铁技术的发展使铁兵器逐步取代了什么兵器。汉代还发明了什么的制作方法。
7.结合科技发明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谈谈你有何感想?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8、汉武帝将地方的权和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9、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规模宏大。长安城内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
【一】预习自学(请同学们对照预习题纲预习课本,标划重难点)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两汉时期治理黄河的两位皇帝是谁,
2治理后分别多少年后没有发生黄河泛滥现象?
●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3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衣是稀世之宝,能够制作这种精美服饰的原因是什么?
4水排是什么时候由谁发明的?
5.水排是以什么作为动力,有何优点和用途?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④⑥D.①③⑤
7.西汉时长安城里的“市”是( )
A.居住区B.文化娱乐区C.政府办公地区D.商业区
8.右图是“汉代牛耕图”,这种方法称之为( )
A.二牛抬杠耕作法B.双牛耕地法
C.犁壁耕地法D.耧车耕地法
9.东、西二京是指( )
A.西汉时的长安和洛B.东汉时的长安和洛阳
C.西汉的洛阳,东汉的长安D.西汉的长安,东汉的洛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