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
奉城镇区控规修编说明书
规划系统图
1. 开发动态图 2. 规划结构分析图 3. 土地使用规划图 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5. 基础教育设施规划图 6.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图 7. 空间景观构架规划图 8. 开发强度图 9. 高度控制图 10. 道路系统规划图 11. 交通组织规划图 12. 给水、消防系统规划图 13. 燃气系统规划图 14. 防汛排涝及雨水排放系统规划图 15. 污水系统规划图 16. 电力系统规划图 17. 通信、邮政系统规划图 18. 环卫工程、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图
438m武汉中心大厦嵌岩桩设计
Abstract: Wuhan Center Building, the highest building under construction in Central China, is 438 meters high with structure of 88 ground layers and 4 underground layers and an embedded foundation depth of 20 meters. Mild mud rock lies 60 meters below the basement. Pile foundation design is difficult because the estimated bearing capacity of a single pile is not less than 2000 kN due to the high structure and no available engineering experience. Post grouting into the end and side of test piles with a diameter of 1000 millimeters and a length of about 65 meters is applied to field full scale tests in order to compare situations of various rock insertion depths. Large tonnage load tests and measurements of axial force and deformation are carried out so that the status of load bearing and deformation capacity of socketed piles is obtained and the basis for pile foundation design is provided. Based on the idea of effect of ground, foundation and structure synergistic, rational layout of pile groups and rock insertion depth are obtained. In accordance with comparison and selection of different construction equipments and technologies, the rotary drilling machine, special bucket mud and slag cleaning technology are adopted. This can resolve pore-creating challenge for deep sand and mild rock layers and enormously enhance work efficiency and guarantee quality. Key words: socketed pile; field test; bearing behavior; rotary drilling
总体规划层面城市更新规划编制研究——以武汉为例
总体规划层面城市更新规划编制研究——以武汉为例The Urban Renewal Planning at Master-Plan Level:A Case of Wuhan彭阳I Peng Yang王贝I Wang Bei常黎丽I Chang Lili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739X(2020)07-0006-05收稿日期2019-02-21摘要存量更新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项目开发”式更新已无法满足城市全面发展的需求,但总体规划层面的前瞻性、综合性城市更新体系、战略与方法尚未建立。
该文结合武汉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专题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研究了总体规划层面城市更新的理念,提出总体层面的城市更新要基于城市发展阶段,明确城市中长期更新目标,针对目标提出重点改造区域与更新对象、更新策略与更新方法;并从实施性和落地性出发,通过政策分区对各类更新区提出实施政策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城市更新总规专题规划策略分区规划政策分区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stock-land renewal era,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project-oriented urban renewal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demand of comprehensive urban development,while the urban renewal system at the urban master—plan level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yet. Based on the special subject of urban renewal at the new round of urban master-plan in Wuhan,this research will focus on planning concepts, research methods,and guiding strategies of urban renewal at the master-plan level.We propose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urban renewal should be based on city's medium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goals,and we come up with implementing policies and routes by defining policy areas in the city.Keywords Urban renewal,Master planning,Planning strategy zoning,Urban policy zoning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为共识,城市建设从注重“增量”转为注重“存量”,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已经成为全国各先进城市的核心工作。
武汉华润万象城购物中心结构设计
第49卷第22期2019年11月下建筑结构Building StructureVol.49No.22Nov.2019DOI:10.19701/j.jzjg.2019.22.003武汉华润万象城购物中心结构设计奚彩亚,郑汝芹,林海(奥雅纳工程顾问,深圳518000)[摘要]武汉华润万象城购物中心主体结构为7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尺寸为286mx82m,长度方向两端分别与两栋超高层办公楼相连。
主要介绍了武汉华润万象城购物中心的整体工程概况、基础设计以及几处重点局部结构/子结构的结构体系。
这些重点部位的介绍包括:主入口玻璃盒子的有柱与无柱方案对比;主中庭大悬挑的结构形式及舒适度分析;逐层退台的大跨平台的结构实现及振动分析;购物中心的大帽子一水晶之冠的结构设计。
[关键词]武汉华润万象城购物中心;主入口玻璃盒子;大悬挑结构;大跨平台;水晶之冠结构;结构方案;振动 分析中图分类号:TU39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48X(2019)22-0016-04Structural design of China Resources MixC Shopping Center in WuhanXi Caiya,Zheng Ruqin,Lin Hai(Arup,Shenzhen518000,China)Abstract:The main structure of China Resources MixC Shopping Center in Wuhan is a7-story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with a plane size of286mx82m.The two ends of the building along the long direction are connected to two super high-rise office buildings.The whole engineering overview ,foundation design and several key local structure/substructure systems of China Resources MixC Shopping Center in Wuhan were mainly introduced.The introduction of these key parts included comparison of the pillared and pillar-less schemes of the glass box at the main entrance,the large-cantilever structure of the main atrium and the comfort analysis of it,the structural system and the vibration analysis of the large-span platform with the layer-by-layer indentation,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big hat"of the shopping center which was called the crystal crown.Keywords:China Resources MixC Shopping Center in Wuhan;glass box at the main entrance;large-cantilever structure;large-span platform;structure of crystal crown;structural scheme;vibration analysis1工程概况武汉华润万象城综合体项目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建设大道金融产业带的“新华路-台北路金融发展核”,北临建设大道,西靠台北路,东临长江日报南路,南依台北二路。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武汉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2022年第7期总第559期No.7,2022SumNo.559 Journal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1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愿景国务院于2010年3月批复同意《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武汉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2021年1月,武汉市第十四届人大第六次会议提出将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上的核心城市,最终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
围绕这一总体定位,武汉市充分发挥城市优势,全方位推进城市发展;经过多年建设,终于进入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
基于国家对武汉的功能要求和武汉自身的优势条件,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定位为“四个中心”,即国家现代服务业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科创中心与国家物流交通中心。
[1]2构建具有武汉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需要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技工技师及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
武汉地区有38所高职学校、105所中职学校、7所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多年来这些学校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目前,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已进入高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四个中心”建设已初具规模,人才供求矛盾日渐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具有武汉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服务于中心城市建设,成为政府、企业与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因此,应找出职业教育主体价值与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连接点,构建具有武汉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具有武汉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应具备以下两个特点:(1)优势互补,纵向贯通。
与类型教育属性下的职业教育标准相匹配,开发建立中高职贯通专业教学标准,推进武汉地区中职、高职与应用本科贯通培养的一体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打造中高职本贯通的高水平专业。
同时,鼓励各职业院校发挥各自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建设指向“高、专、精”,比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的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武汉商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等。
武汉市“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设计
武汉市“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设计作者:黄永明来源:《决策与信息》2020年第09期湖北“十四五”发展战略与规划论坛专家建议集锦(第二期)五年规划指标体系是由反映国家或地区五年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的若干量化指标组成的体系。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核心组成部分,浓缩体现了下一个五年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方向。
五年规划指标体系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将规划目标数量化,增强规划可操作性,而且为目标分解、相关政策制定和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一、武汉市“十四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设置思路与依据1. 基于五年规划纲要的国内主要城市经济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通过将国内其他主要城市与武汉市在“十三五”时期设置的主要经济指标情况进行对比,理清分类方法和依据,对武汉市“十四五”主要经济指标设置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通过对国内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进行对比发现,“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经济指标的设置都在4~9项,使用最多的经济指标依次为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 基于五年规划纲要的武汉市主要经济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武汉市“十三五”时期规划经济指标相对“十二五”时期的变化情况:保留下来5个,分别为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化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增加了1个,全员劳动生产率。
3. 武汉市“十四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的设置意义与原则(1)设置意义。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监测作用、示范作用。
从对政府管理工作的约束力上看,定量目标强于定性目标,其原因在于定量目标可测度、可检验。
过去的实践证明,如果只提出少数定量的发展目标而将其他发展目标定性化,很容易形成片面发展的格局。
(2)设置原则。
首先,应是综合性与系统性的;其次,应兼具易获得性和可操作性,并简明实用,具有可比性;最后,应体现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前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武汉市面临日益严峻的城市管理和规划问题。
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武汉市政府于20XX年出台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XX-20XX)》,旨在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本文将对武汉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介绍和分析。
规划背景自20XX年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委书记韩建国提出“修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的倡议以来,武汉市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逐步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的政治、文化、金融、商贸中心。
但同时,城市交通拥堵、空气质量污染、城市景观破碎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为此更加需要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目标《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XX)》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既具有当代国际化气质又蕴含特有中华文化魅力的特色大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同时注重绿色发展、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吸引国际化人才,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该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目标:1.优化城市布局,打造具有特色的功能区:如商务区、文化区、教育区等。
2.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3.建设“智慧武汉”,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和创新产业。
4.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如建设“全域绿化系统”、加强水环境治理等。
市中心区规划市中心区是一个城市的核心,也是武汉市的中心地带。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XX)》,未来市中心区的规划方向是“一带三轴”,即以江汉路商圈为中心,向东北延伸至汉口火车站区域,向东南延伸至万松园区域,向西南延伸至洪山广场区域,并建设一条跨越长江的大型和多层次轨道交通枢纽。
同时,规划重点发展金融、商贸、科技创新和旅游业等行业。
科技城规划武汉市拥有丰富的科研人才和创新资源,为了加强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武汉市政府计划建设“光谷科技城”。
该科技城总面积约为200平方公里,包括“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高新技术企业。
武汉的研究报告
武汉的研究报告武汉是中国的中部地区,也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发展,武汉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之一。
本篇研究报告将介绍武汉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特色以及未来发展规划。
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三面环水,是一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城市。
武汉市辖区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100万。
武汉地处内陆,是中国内陆城市的中转站,具有交通优势。
武汉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网络十分发达,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主要交通枢纽。
武汉的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引擎。
特别是近年来,武汉在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制造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一,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
同时,武汉还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拥有多家汽车生产企业和配套供应商。
此外,武汉在生物医药领域也有着独特的优势,从事医药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数量庞大。
武汉不仅在经济上具有竞争力,在文化方面也有着丰富的资源。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此外,武汉还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如武汉话、楚文化等,深受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喜爱。
为了进一步推动武汉的发展,该市提出了未来发展规划,力争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内陆城市。
武汉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此外,武汉还将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本投资。
同时,武汉还将强化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创意设计和旅游等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文化强市。
总之,武汉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未来,武汉将继续坚持创新发展,推进城市转型和升级,成为中国内陆地区的中心城市,为全球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武汉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研究
《 专项 规划 》提 出建立 完 整 的地下 空 间防 空 工程 防 护体 系 以及 重 要 目标
《 武 汉 市主 城 区地 下空 间综 合利 用专 项 规划 》 ( 以 下简 称 《 专 项 规划 》 ) 通 过 现状 调 查 、 管线 普 查 、 地 质勘 察 等前期 研 究 , 摸 清全 市 地 下空 间 开发 建 设 和 利 用 的 现实 状况 , 分 析 当前 存 在 的 问题 ; 提 出全 市 地下 空 间开 发 的总 体 原 则 和思 路 ; 确 定 地下 空 间开 发 的 总体 布 局 , 提 出地 下公 共 服 务设 施 、 交 通 设施 、 市 政 设施 、 综 合 防灾 设施 等 专 项 系统 规划 布 局 ; 提 出重 点 建 设 地 区规 划 及 建
设指引, 继而编制地下空间规划导则 , 将地下空间的控制 内容纳入控规体系 ,
直接指 导 规划 管 理 。
2 1 地 下 空间现 状 基本 情 况
《 规划导则》 的成果由通则 、 图则 、 导则说明三 目前 , 武 汉 市主 城 区地 下空 间开 发仍 处 于初 级 阶段 。 从 空 间分 布来 看 , 地 的技术支撑 以及相应控制标准。 下 空 间主 要位 于 商业 和办 公用 地 下 , 现 有集 中 的地 下商 业 设施 主 要分 布 在 城 个 部分 组 成 。下面 具体 介 绍各 个部 分 的 内容 。
设区域 。同时 , 《 专项规划》 统筹布局各类管线 , 其中, 合流管和雨水管总长度 约4 2 0 ( V z  ̄ 里, 污水 管 总长 度约 9 0 0 / z  ̄ 里, 电 缆隧 道共 1 5 8 公里。
2 . 6地 下综合 防 灾 系统
2 、宏观 层面 项 规划 》
渐进式更新视角下的城市中心区更新模式研究——以武汉市江汉区新华路地区为例
渐进式更新视角下的城市中心区更新模式研究 ——以武汉市江汉区新华路地区为例发布时间:2021-09-06T10:41:51.81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 4月 11期作者:陆雅君李鹏[导读] 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城市发展因而进入内城挖潜与外城增量提陆雅君李鹏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摘要: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城市发展因而进入内城挖潜与外城增量提质新阶段,对传统的大拆大建式城市旧城更新模式的革新成为规划师需要思考的重点命题。
文章从产业视角出发,结合武汉市江汉区新华路产业规划与城市设计实践。
关键词:渐进式更新;旧城更新;产业规划;城市设计;0引言城市中心区作为城市居住、商业、文化等公共活动中心,是生产性服务功能最集中,人口最集聚,建筑最密集的区域,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路径和城市空间的拓展形式,必然在城市产业、空间结构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当前的城市中心区更新多以大拆大建为手段,存在高强度开发、过度商业化和功能单一等问题,造成了人性化空间的缺失和产业结构的雷同,对城市中心区更新模式的调整已刻不容缓[[[] 王骏, 陈卉, 徐杰. 老城中心区活力塑造策略——以嘉兴子城为例[J]. 规划师, 2017, v.33;No.264(12):70-74.]]。
本文以武汉市江汉区新华路规划实践为例,探索产业渐进式更新视角下的城市旧中心区再中心化的方式和方法。
1 城市中心区更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1 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要驱动力的更新行为限制了产业发展城市中心区高投入低回报的土地开发效益使得政府在城市更新中往往妥协退让于开发商,通过房地产开发收益来平衡公共利益投入,从而使居住项目、商业项目开发占据更新的主导地位。
而开发商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对区域未来发展的整体谋划,忽视产业结构的关联选择,使得商业开发项目定位雷同,造成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单一、过度集聚,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武汉长江隧道逃生滑道结构形式的研究
Re e r h 蛐 t sa c he
Z HANG u u Y ha
( 姊 . 脚咖 ,
Ah  ̄d  ̄e I sp p r l
F t  ̄r h
Cop . ru ,
. 刚 _ 4o6 fuinad伽r h mstt n i o 域md∞ o teY 啦 i fl 锄 l
⑦车道板 下安全通道 内提供加 压送风 , 保证人员疏散 安全
消防及应急系统
①隧道内采 用 自 动水喷雾灭火 系统 。 设置消火栓、 水成膜 及灭火器 、 消防泵房等消防设施 ②采用感 温电缆 、 光敏火灾探测器及闭路电视的综合 火灾探测 系统 , 进行隧道 内的火灾、 交通 监 控、 隧道通风监控及 电线管路的早期探测工作 ③隧道设 置火灾报警联动控制系统, 当隧道内发生火警时 , 联动有关设备进行 自动补救 , 同时组 织人员疏散 。 为隧道 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④隧道设 有监控 中心 , 在事故火灾等 紧急情况下负责救援 指挥 , 提供应急方案
2 1 年第 3 卷第 7 01 7 期
J l 01 uy2 1
Idsi a t adE v omet rt tn nuta Sfy n ni n n l oe i rl e r a P co
工业安全与环保
・5 ・ 5
武 汉 长 江 隧 道 逃 生 滑 道 结 构 形 式 的研 究
形结构 , 以避免人体在 快速弯 曲下滑时偏 离滑道 , 同时 滑道
・
5 ・ 6
的下滑坡度必须保证人员 下滑时不与 其交汇处 的隧道顶部 土建结构相碰 , 设计时宜要求与滑道交汇处 的隧道顶部土建
铸件 , 必须作 防锈处理 ; 盖板强度 应能承受汽车最 大轮压荷 载; 盖板在隧道 中的设置位置 , 必须满足行车限界的要求 ; 盖 板应 能满足电动和手 动开启及闭合的双重功能要求 , 且盖板
专题研究报告写法
一、简介部分1.标题2.序言3.摘要(不超过500字)4.内容结构图二、主体部分1.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2.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3.研究程序: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技术路线4.研究发现或结论5.分析和讨论6.建议(一是针对已有研究的缺陷,提出需要重视或改进的事项;二是根据研究结论获得的启示)三、参考文献四、附录(致谢、插图列表、表格列表等)研究报告的构成要素,下面让我们继续探讨以上各要素的大致写法:1、课题提出的背景该部分须简要说明做该课题的原因,回答好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其中主要是教育教学实践的需求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或是其他缘由。
它往往充当引言的作用,除了要写清楚研究的背景,还要综述国内外有关该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研究现状,找到该研究领域的盲点,才可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2、研究的意义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该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是进一步补充说明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该课题进行研究。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课题研究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具体包括新课改理念、新课程标准、教育理论、哲学等等。
在写作过程中,切忌把某一专家、领导人的讲话、教育理论原原本本摘抄上去,应该根据研究的需要,结合研究的主题,进行一定的糅合与加工.4、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目标必须具体、详细,但又必须宏观指导意义。
因此目标不能太宽泛,比如,“把学生培养成自主学习的群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等目标不明确,自然会影响以后的研究进度.另外要注意的是研究目标与研究成果的关联,否则目标与成果的成为“两张皮”会让评审专家判为“文不对题”。
5、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本质是研究任务,也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研究目标必须完成什么任务,因此,研究的内容应该与研究目标保持一致。
6、课题研究的方法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通常采用的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从而升华为研究成果。
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精)
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首位大城市, 西汉时开始建制,近代成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和对外通商口岸,曾是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的国民革命的中心地,并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所在地。
武汉“三足鼎立”的城市结构,使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
武汉从一个“因武而生”的军事城堡发展到今天拥有800多万人的华中地区特大中心城市,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不同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三镇“三足鼎立”的城市结构, 使得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也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 初步可将其社会空间发展分为3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是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时期武汉被长江汉江两江分割, 在历史上两江曾多次改道, 最终形成目前的武昌、汉阳、汉口三足鼎立的态势。
三镇的城市空间结构从形成开始就存在一定的差异。
汉口的发展始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 开始最晚,发展最快。
它主要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
到明末清初,汉口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并有“九省通衢”之誉。
但由于航运技术的限制也只能依托汉水, 沿河成市,上起硚口, 下至汉口, 在今长堤街与汉水之间,面积不过十余平方公里。
元、明、清时期,武昌为湖广行中书省、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总督署所在地, 历来为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
汉阳城几度兴废, 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城区基本定型。
解放以前, 武昌和汉阳基本上仍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采用“方城直街、城外延厢、以形寓意、礼乐和谐”的布局方式。
城址选择重视对地区周围自然环境的探察,追求山环水绕的形胜境界, 其城垣依据地形呈不规则方形或长方形。
城内道路多呈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 并有南北和东西通向城门的主街。
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整体感较强,主要政治、文化类建筑具有明显的轴线配置关系。
城市中心形成“十”字或“丁”字形街口, 并作为衙署、钟鼓楼、市楼或学宫等官方建筑的所在地。
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中国研究生教育专业 排行 榜 ,课程 与教 学论 专业 A类 2.1 课程结构合 理 通过对 比分析发 现 ,各高 师之间 高校设立生物 学研究 方 向 的 9所高 校 【 J和本校 共 10 虽有所差 别 ,但课 程设 置的结构相对稳定 ,基本上 可分
所高校 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和课 程设置为例 进行分析 对 为学位课 程 和非 学 位课 程 。其 中学 位 课 程包 括 学 位
学术活 动 :
实践 环节 任意选修课 3 f-1:生 物科 学与社会专题 、教育统 计 与科 学教育 评价 、生物实 验教学 7 (1学分 )
与奥赛辅 导专题研究
,
公共基 础课 3门:政 治 1门 ,外语 2门 东北 公 课 共+基学 础 科 学科基 础课 3门: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教育科学研 究方法
3 术 交 流 与
大学 +选 修 课 学院公共必选课 1门 :生物学教育教学研究及优 秀案 例赏析
报告 (1学
程
6~ 分 )、专 业
学位点选修课程 4门(任选 ):比较生物教育 学 、现代 教育技 术学 、生物学 教育测量 l2 实践 (2学
与统计分析 、生物学科研论文分析
分 )
7 9 魔 粤
师范 基专 础业 课主 干+ 专的业 发 主 展 干课 3门: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 、生物学核心概念 9
大学
课 +发 展 发展方向课 6门:现代生物学进展 、生物教学 改革 与实 践专题 、中学生物 实验 教学
方向课 研究 、生物学课程与教材比较研究、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学生物课标与 8
、 文 献 综 述 与 开 题 报
湖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分析
‘湖北农机化“2021年第5期基金项目:山东师范大学2019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㊂作者简介:张育铜(1999-),男,山东潍坊人,本科,研究方向:经济地理㊂湖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分析张育铜(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本文利用1995-2008年湖北省城市非农人口的数据,采用了城市首位度指数㊁聚类分析㊁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分析了湖北省城市规模体系结构的演变和城市化的进程㊂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相对合理;城市规模体系结构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大城市的发展速度相对于较中小城市来说发展的较快,呈现出激烈的竞争发展态势;城市系统的规模和结构属于第一分布图像的阶数分布的过渡阶段㊂武汉是湖北省的中心城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第二㊁第三城市(襄阳,黄冈)的实际和理论规模差异也相对较大㊂关键词:城市体系;城市规模结构;湖北省;城市首位度城市体系又称为城镇体系,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网络体系,一个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该城市的发展趋势㊂20世纪以来国内很多城市地理学者已经对长三角㊁珠三角以及东北地区㊁华南地区㊁华东地区等区域城市进行了研究[3],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4]㊂但是,当回顾有关城市系统的论文时,发现很少有关于湖北省相关城市系统的规模和结构的研究㊂改革开放以来,以湖北为中心的长江沿岸城市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为湖北省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㊂因此,本文基于湖北省各城市的非农业人口数据年份,运用城市优势指数和等级尺度法对城市规模结构的特征和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㊂湖北体系未来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㊂1研究区的概况与数据来源1.1研究区概况湖北省简称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㊂从东到西的长度约为740k m ,从北到南的宽度为470k m ,总面积为18万多k m 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㊂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约5920万人,其中,城镇3568.47万人,乡村2352.66万人㊂湖北省有12个地级市,24个县级市,其中,热门城市有武汉市㊁宜昌市㊁黄冈市㊁荆州市和襄阳市㊂1.2数据来源及说明我国城市规模常用的统计口径(传统口径)是市区非农人口数,是由于该指标连续性强,数据获取容易㊂由于人口流动日益频繁, 户籍 和 非户籍 的界限逐渐模糊,非农人口已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城市规模,周一星等[6]提出用 五普 资料中的市人口(普查口径)来重构我国的城市人口规模指标㊂本篇文章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5-2008年)㊁‘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1995-2008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㊂2湖北省城市规模演变历程湖北省目前一共有36个城市,其中共有12个地级市,占城市总数的30%;县级市24个,占城市总体数的66%左右㊂湖北省只有武汉一个超大城市,还有4个大城市㊁12个中等城市和19个小城市,而缺失了人口规模在100~200万级别的特大城市,这表明湖北的城市等级体系不发达㊂湖北省城市规模及人口变动情况如表1所示㊂表1 湖北省城市规模及人口变动年份合计(个)城市人口(万人)超大城市>2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小城市<20万人数量(个)城市人口(万人)占城市人口(%)数量(个)城市人口(万人)占城市人口(%)数量(个)城市人口(万人)占城市人口(%)数量(个)城市人口(万人)占城市人口(%)199030825.41328.439.88243.529.521253.530.71995341134.41375.833.13176.415.611338.129.81924421.52000361296.31441.1344232.91812357.422.619264.920.42002361373.91459.333.44271.119.712370.4221927319.9注:城市规模按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分组,表中数据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整理1990-2002年,湖北省的城市数由30个增加到了36个,城市的市区非农业人口由825.4万人增加到1373.9万人,提高了66.5%,全国同期为26.6%,增长‘湖北农机化“2021年第5期速度已经领先全国水平;1990年湖北省缺失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两个规模级别的城市,在2002年,有40个城市的人口在50~100万之间,但是仍然缺少人口在100~200万之间的城市,大城市与大城市的比例继续增长㊂城市人口众多的中小城镇的数量正在减少㊂湖北省城市非农业人口从1995-1997年呈直线上升,1997-1998年却又下降,可能受洪水移民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水平滞后㊂1998年以后,湖北城市非农业人口逐年上升,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㊂(如图1)图1湖北城市非农业人口随时间的变化3湖北省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的计量分析3.1首位度指数分析首位度指数包括2城市指数(S 2)㊁4城市指数(S 4)和11城市指数(S 11),通过城市体系中第一大城市与其他城市人口的比例关系,反映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㊂公式如下:S 2=P 1/P 2(1)S 4==P 1/(P 2+P 3+P 4(2)S 11=2P 1/(P 2+P 3+ +P 11(3)式中:P 1,P 2, ,P 11为城市按规模大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㊂按照位序-规模原理,正常的2城市指数应该是2,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应该是1[7]㊂利用上述公式(1)~(3)对湖北省1995-2008年城市人口规模首位度指数进行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表2)㊂表2 湖北省1995-2008年城市首位度指数变化年份2城指数4城指数11城指数19952.971.231.3419962.911.231.3519972.861.111.0719982.710.990.8919992.70.980.8420002.70.980.8420012.770.990.8620022.790.990.8520032.81.010.8620042.851.030.8720052.350.890.8320062.310.940.8720072.620.990.920082.731.020.92 从表2看出,历年湖北省武汉首位度指数均接近3,说明首位城市武汉的辐射范围很广,湖北省城市发展总体上处于一城独大㊁规模集中和空间集聚阶段㊂其中,2城市指数在2004年以前比较稳定,其间呈现出小波动的趋势,而21世纪以来首位城市和第2位城市的规模差距有所减小后又呈上升趋势,武汉第一城市的地位无可撼动㊂在2006年以前首位城市的集聚效应在逐渐减弱,相应的各规模等级城市的集聚效应逐渐增强,而2006年以后则呈现出相反的态势㊂根据我国特色的行政中心城市体系,湖北省的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基本上趋于合理㊂对1995-2008年的2城指数㊁4城指数和11城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发现2005年为最好,2006年次之,第三类为1997年,第四类有1998-2004年和2007年以及2008年,最后一类为1995年和1996年㊂结果显示在2005年和2006年,城市首位度最合理,2006年以后城市的集聚效应呈现出递增的趋势㊂图21995-2008年首位度的聚类分析3.2位序 规模法则检验位序 规模法则,用于描述城市人口规模及其基于人口规模的区域顺序㊂其公式为:P i =P j ˑR i -q 或l g P i =l g P j -q l g R i .(1)湖北省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的双对数回归决定系数R 2(0.80~0.94),1995年以及2005年以来R2较高,城市结构符合等级尺度规则,并且已经确认,城市等级尺度之间存在自然的相关性㊂表3 1995-2008年湖北省城市位序-规模双对数回归分析表年份q R年份q R19951.22760.941420020.81440.886519961.28170.92220030.819870.88719971.12650.801920040.82840.872719980.88820.859820050.857940.901219990.87160.870320060.87640.938620000.81520.880720070.85310.938920010.82370.876520080.85980.9308 (2)从城市位序-规模的双对数散点图中(图3)可以发现,城市的实际与理论规模在第二㊁三城市中有一定的差距㊂因而据此可以推断出,湖北省正处于城‘湖北农机化“2021年第5期市规模体系结构向首位分布向城市规模分布的过渡阶段㊂在整个的研究段内,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城市,稳居湖北省的首位城市地位,其后是襄阳市,而第三城市却有所变动㊂图3湖北省城市位序 规模双对数散点图(3)从1998年至今城市规模集聚效应在湖北省的高位序中不是很明显,但是湖北省的中低位序却比较发育㊂从时间序列来看的话,q 值的变化大致上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在2005年以前,城市数量处在膨胀的阶段,中低位序的城市发展较快,q 值减小;2005年之后,q 值处于波动变化的状态,这和湖北省加快长江沿岸城市群的发展政策有很大的关联㊂4结论与建议(1)湖北省城市数量在1990年之前处于扩张阶段,1996年达到36个,城市体系结构较为合理㊂(2)湖北的城市规模结构符合等级规模法则㊂(3)湖北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属于第一分布和等级规模分布类型㊂第一城市武汉是中原最大的城市之一,第二和第三城市(襄阳,黄冈)的规模差距很大㊂为了湖北省未来的发展,应积极与国家交通干线连接,加快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加强武汉等中心城市的领导作用,增强湖北省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㊂以实现新型产业升级为工作的重点,促进武汉第一城市的现代服务的辐射面积,完善乡村配套的基础设施,使之成为促进城市体系发展的推进力,进一步推动湖北省的城市体系结构优化和发展㊂参考文献:[1]J e f f e r s o nM.T h eL a wo f t h eP r i m a t eC i t y [J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R e v i e w ,1939,29(2):226-232.[2]潘鑫,宁越敏.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研究[J ].人文地理,2008,23(3):17-21.[3]陈彦光,周一星.城市等级体系的多重Z i pf 维数及其地理空间意义[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6):823-830.[4]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5]顾朝林,胡秀红.中国城市体系现状特征[J ].经济地理,1998,18(1):21-26.[6]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2018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 ].湖北日报,2019-03-04(007).[7]张杰,杨先花.我国中部地区城市规模体系分布特征与演变趋势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J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33(02):103-108.[8]范红艳.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02):51-55.[9]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西北人口,2011,32(04):47-52.(收稿日期:2021-01-29)。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1. 引言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的中心城市之一,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为了更好地发挥武汉城市的综合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武汉市政府制定了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本文将从城市圈规划的目标、范围、重点任务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
2. 规划目标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目标是以武汉市为核心,形成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具体目标如下:•加快武汉市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强化武汉市的综合交通网络,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提升环境质量,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3. 规划范围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范围包括武汉市区及其周边的若干城市,主要包括:黄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阳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荆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
4. 重点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明确了以下重点任务:4.1 交通网络建设加强武汉市与周边城市之间交通网络的衔接,建设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整体交通运输效率。
同时,推动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设,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4.2 城市功能提升推动武汉市及周边城市的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建设高等教育、科研、医疗、文化等领域的重点项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4.3 城市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现代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的发展,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创新能力。
4.4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城市,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5. 实施策略为实现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目标,采取综合施策的方法,具体策略如下:5.1 强化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资金和人才流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鼓励创新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落户。
从“人口空间”解读城市:武汉的实例
而发展 形势 良好 的街 区) 。
另一 套城 市地 域 圈层 系 统包 括 内环 带 、 中环带
( )按老城区、近城 区和远城区划分 a
( )按环带系统划分 b
图 1 武 汉 的 圈层 地 域 概 念
2 人 口迁 移 的 空 间特 征
2 1 人 口迁 入 与 迁 出的 省 外 、 内分 布 特 征 . 省
冯 健等:“ 空 ” 读 市: 汉 实 从 人口 间 解 城 武 的 例
地人 口的 吸引 力逐 渐 扩 大 ( 3 ) 图 a 。现 住 地 与 出生
{ 8 龟 翘
川方 向 的人 口有 很 大 的 吸 引力 。另 外 , 出生 地 在江
地之 间 的分 离 , 称 为 “ 身 迁 移 人 口” 也 是 衡 量 被 终 ,
。城 市 内部
空 间分 异 , 被认 为是 城市 的各 种经 济 、 既 社会 和文 化 动力 在空 间上 所 留 下 的 烙 印 ( 即空 间 结 果 ) , ¨ 也
l 城 市 的 地 域 圈层 概 念
中国大 城 市 的地 域 空 间类 型有 “ 层 式 ” 域 圈 地 ( 北京 ) “ 分 式 ” 域 ( 杭 州 、 京 ) 分 , 如 和 瓜 地 如 南 之 后 者没 有现 成 的“ 中心 区 ” 念 , 要 结合 人 们 概 念里 概 需 的 旧城 区 , 中 国成立 前夕 的城 市建 成 区 , 原城墙 新 或 包 围的地 域 来 重 新 界 定 。武 汉城 市地 域 具 有 典 型 的“ 瓜分 式 ” 特点 , 中心城 区 7个 区 的范 围基本 上
均存 在 明 显 的 空 间 分 异 规 律 , 可 以从 城 市 产 业 布 局 、 市 地 域 发展 动 力 上 得 到 解 释 。人 1分 布反 常 的 方 面 正 是 解 读 武 汉 的 这 城 : 7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2.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重要性二、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概述1.目标与原则2.主要内容三、城市设计策略1.空间布局2.生态环境保护3.历史文化传承4.民生改善四、城市设计重点领域1.交通与基础设施2.公共服务设施3.居住与社区建设4.产业发展与创新五、实施与监管1.政策保障2.技术支持3.监督管理六、展望与建议1.未来发展前景2.针对城市设计导则的建议正文:一、引言随着武汉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构建和谐、宜居、智慧的城市,武汉市制定了一套全面的城市设计导则。
本文将围绕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展开讨论,分析其重要性以及实际应用。
二、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概述1.目标与原则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旨在创造以人为本、生态友好、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
导则遵循以下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人文关怀原则:强调民生需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3)特色创新原则:挖掘武汉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城市特色。
2.主要内容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结构,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2)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3)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武汉特色文化。
(4)民生改善:关注民生需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三、城市设计策略1.空间布局: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多中心、多层次、多功能的发展。
2.生态环境保护:落实生态环保政策,加强生态建设,提升城市绿色容量,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3.历史文化传承: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将武汉特色文化融入城市设计,打造城市名片。
4.民生改善: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需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四、城市设计重点领域1.交通与基础设施: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高交通便捷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县域城乡融合背景下的要素双向流动:地方经验及创新路径——来自全国五类县城的调查与思考
2024.2县域城乡融合背景下的要素双向流动:地方经验及创新路径——来自全国五类县城的调查与思考袁方成(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是实现县域城乡融合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要求。
基于全国五类县域典型个案的实践经验,当前推动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创新路径可以总结为:通过空间一体化治理推进城乡要素均衡流动,通过产业融合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持续流动,通过服务均等化供给保障城乡要素有序流动以及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在县域城乡加速融合的宏观背景下,立足于要素流动市场化配置、要素管理制度化引领、要素配置区域化均衡、要素收益均等化共享的总体目标,需从创新县域空间治理体系、健全县域城乡市场体系、完善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公共服务体系转型、全面深化要素制度改革五方面着手推进,推动形成更为高效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新格局。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要素流动;新型城镇化;县域中图分类号:F127;F299.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24)02-0005-1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1]。
历史经验表明,要素流动根植于我国城乡关系存续、发展与演化的全过程,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统筹再到城乡融合,其背后蕴含的是城乡要素流动从单向集聚向双向流动格局转型中国家宏观方针政策的递进与深化,当前城乡融合战略目标及实践路径的提出也正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逻辑主导下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新要求与新方略。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强调要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建设、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等方面系统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将视野置于我国城乡融合的现实层面,县域作为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国家与社会的关键节点,比省域乃至市域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整体性,县域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基本功能完备的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城市中心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核,是构成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大要素之一。
城市中心体系的规模等级、职能类型、使用效率、空间形象等特性是城市影响力、实力、活力及魅力的直接体现。
中心体系的发育状况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城市的运行发展。
因此,研究中心体系的特征及发展规律,对把握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制定未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以及确定近期建设重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相比巴黎香榭丽舍、东京银座、纽约曼哈顿、上海陆家嘴、北京国贸等鲜明的城市中心形象,武汉的中心在哪里?这是作为中部地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世界城市的武汉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因此,基于对武汉城市中心结构体系不清晰、中心形象不突出等特征的基本认识,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中心结构体系,支撑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框架,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特开展《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研究》工作。
研究涉及范围涵盖武汉城市圈、武汉市域、武汉都市发展区以及武汉市主城区。
其中,主要研究范围为武汉市全域8569平方公里;重点研究范围为现行都市发展区3261平方公里和中心城区678平方公里。
研究采取“问题与目标”双导向结合的工作思路,聚焦武汉现状城市中心体系结构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重点关注武汉未来城市中心体系的“三个重要方面”。
两个核心问题包括中心体系结构不够突出与中心发展路径不够明确。
三个重要方面包括中心在哪里、中心缺什么、中心怎么建。
二、城市中心体系的案例借鉴及发展规律(一)案例借鉴1、中心体系的维度及层次性中心体系发展具有两个维度:城市维度和组团维度。
城市维度的中心体系发展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国内外城市如巴黎、东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中心体系,基本上都由“主中心+副中心+新城中心”三类构成。
组团维度的中心体系中包涵了国内多数城市提出的组团中心,即服务于社区组团、提供城市最基本公共服务的生活圈中心,是构成城市中心体系扁平化结构的基本单元。
2、中心体系的功能分布特征从特大城市的功能布局研究来看,具有如下特性:0-5公里是城市核心功能的集聚区(中央活动区);5-10公里为城市专业功能分布区域;10-30公里是边缘城市或副城的重要功能节点地区;30-60公里是新兴功能培育区域地区;60-120公里是综合性城市培育区域。
此外,港口(空港、河港)等特殊地区承载了临空经济区、分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重工制造业、化工等特殊功能。
城市中心体系布局是与城市功能的圈层布局相对应的。
通常,主中心位于城市0-5公里范围内,集聚了金融、商务、办公等现代高端服务职能;城市副中心布局在5-10公里范围,依托某项市级功能发展专业化中心,如文化中心、商务中心、博览中心、体育中心等,副中心同时兼顾有服务区片基本生活功能;新城中心则布局在10公里以外,依托产业发展成为辐射区域或片区的新城。
城市多中心体系空间布局模式图(二)发展规律从国内外特大城市演变规律来看,城市中心体系具有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的普遍特征。
如巴黎城市的中心体系结构,是由最开始的单中心体系逐步演变为“一主多副”(即“1个市中心+6个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的多中心体系,巴黎2030仍坚持多中心发展理念,体现“多层级、网络化、扁平化、差异化”的发展特征。
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演化,经历了城市规模由小到大,城市空间集聚-扩散-再集聚的过程,以中心区功能外溢及新功能注入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不断丰富着城市中心体系的层次与类型,深刻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城市中心体系演变的动力包括产业转型发展、规划的引导、土地供给、交通及环境等城市病的反推力、市场的自发选择等。
伴随着向多中心体系的演变,城市中心的核心功能由以基本生活服务为主,逐步发展到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
城市中心的特色不断显现,专业性中心作为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发挥了反磁作用力,对解决城市主中心区的城市病有着积极作用。
三、武汉城市中心体系的发展评价(一)武汉中心体系的历史演变1、由双中心到多中心建国以来,武汉城市中心体系结构由汉口与武昌“双中心”逐步演变为目前三城“多中心”的结构体系。
汉口长期以商业为主导,逐渐形成了武广、江汉路、建设大道、汉正街等多个中心共同构成的密集中心片区。
武昌逐渐形成了环黄鹤楼的司门口、螃蟹岬、洪山广场-中南路为主的中心片区。
另外,在汉口的王家墩、汉口火车站、竹叶山等地区,在武昌的光谷广场、街道口等地区形成了次级中心。
2、由单一功能到综合功能中心功能由最初单一的商贸、行政等生活性服务功能逐步发展为生产与生活服务业相融合的综合性功能。
目前现代商务与高端商业正成为中心区的核心主导功能,建设大道金十字街已成为汉口地区金融中心。
另外,文化娱乐、体育会展等功能不断充实,并逐步由中心区向外围扩散,形成城市外扩的新动力。
在月湖、四新、光谷新城等地区逐步兴起了文化、会展、体育等主导功能的专业中心。
3、由沿江到垂江发展大江大湖构成了武汉多中心布局的基底框架。
城市中心最初位于汉正街、司门口等地区,但受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主要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三城中心发展呈现不同特征。
汉口地区逐步向垂江方向拓展,沿新华路、青年路先后布局形成了江汉路、武广、建设大道、汉口火车站等中心。
武昌地区则呈沿江与垂江两条轴向发展。
沿江方向,沿和平大道、友谊大道、中南中北路、中山路、解放路、白沙洲大道等形成洪山广场、汉街、徐东商业中心、余家头专业中心以及白沙洲专业中心等;垂江方向,主要是沿武珞路形成了街道口、光谷广场等中心。
汉阳地区发展较晚,沿汉江方向的琴台大道逐渐形成钟家村、王家湾组团商业中心及月湖文化中心。
沿长江方向的龙阳大道、国博大道形成了沌口、国博等中心。
当前,武汉市已进入地铁轨道时代,可以预见沿轨道站点将形成更多的中心。
4、由政府主导到多元参与历版总体规划,政府均坚持了多中心体系发展战略。
上版三个副中心的提出,引导着武汉城市空间发展的大规模扩张。
鲁巷中心的基本形成拉开了武昌空间东拓的框架。
四新副中心是典型的SOD模式,以会展博览产业发展为动力促进城市新空间的形成。
杨春湖依托高铁站点打造商务休闲中心。
此外,汉正街外迁是典型的政府主导下对中心区非核心功能的疏解。
与此同时,市场参与的动力使得不断诞生一些城市新功能中心。
1990年代以后出现的大型商场及商业综合体,近年来出现的mall、休闲公园、创新基地等新兴业态,极大程度影响了城市中心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现状武汉中心体系的基本特征及问题1、基本形成了多中心、层级化的中心体系研究调研了18个典型的中心区,对现状中心核心功能用地规模、建筑规模与建设强度等进行分析。
借助网络大数据方法,来识别武汉市现状中心体系,最终判断武汉市目前形成了“1-3-25-8-N”的中心体系结构,即1个一级中心、3个二级中心、25个三级中心、8个专业中心区及若干个组团中心。
武汉市现状中心体系一览表2、中心体系空间分布不均衡具体表现为汉口武昌多、汉阳少,其中汉口占49%,汉阳仅占15%;内圈多外圈少,其中三环以内占57%;垂江多沿江少,一二级中心分布已形成明显的垂江发展轴。
与其它城市相比,一二级中心体系展开覆盖服务面积不足,斜东西向较强,其它范围较弱。
武汉市现状中心体系布局图3、中心体系规模级差不合理总体规模偏高,但高层级中心区规模偏小,低层级中心区规模偏大。
一级中心区核心区平均用地为2.06平方公里,平均建筑面积474.5万平方米,远低于北京(17.75、2983)、上海(12.88、2179.3)的规模水平。
而三级中心与专业性中心的用地规模、建筑规模分别占63%、43%。
此外,中心体系规模级差偏小。
现状一二级中心用地级差仅2.36,建筑规模级差仅2.07,远低于北京(9.8,10.4)、上海(8.5,8.7)的水平。
4、中心体系功能性不足总体形成了以商业为主导的功能特征,商业服务业用地占比近37%。
但一级中心高端职能集聚不足,商务文化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商务用地只占总用地6.3%,文化设施用地仅占0.7%。
另外二级、三级中心同质化,商业居住职能偏重,且专业中心职能仅限于主导功能,其它配套如交通、公共服务等明显发展不足。
武汉市现状中心体系用地图5、中心区形象特征不突出武汉城市中心区整体特色为“两江三城、多湖多山”,但整体城市空间不成秩序。
主要表现为城市地标分散,传统中心同质化,缺乏体现现代化都市特征的中心区。
中心区建筑参差不齐,新老交织,冲突建筑较多,房地产包围等均严重影响了中心区形象的打造。
(三)中心体系规划实施评估2010版总规确定了都市发展区“以主城为核,多轴多心”的空间结构,重点构建了主城区范围内“1个中央活动区-3个市级副中心-15个综合组团中心”的三级中心体系。
武汉2049主要构建了主城区“两主四副”与地区服务业中心的三级中心结构体系,包括江北江南主中心、四大副中心及十五个地区服务业中心。
各专项规划包括商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以及物流等五个专项设施规划的中心体系。
从规划与现状的对比来看,基本形成了规划的“主中心—副中心—新城/区片中心—组团中心”较为清晰的体系结构。
但总体来看,各中心区的职能发展不足,多数偏重生活性服务职能,缺乏生产性服务职能。
一是城市主中心能级仍显不足。
主中心区人口继续不断集聚,以王家墩、青山滨江、武昌滨江、汉正街等重要功能区建设为核心,中心职能不断加强,但商务、文化等功能提升相对滞后,尚未形成集中的中心区,主中心区的能级与武汉当前特大城市地位不匹配。
二是城市副中心发展均与规划预期存在差距。
鲁巷副中心基本形成,发挥了对主中心人口疏解的作用,但仍以商业为主,与规划确定的高新技术服务等职能存在偏差,且配套不足,与主中心区有连绵发展之势;杨春湖和四新副中心仍然处于培育和起步建设阶段,动力明显不足,开发模式存在问题。
三是新城中心发展均较为滞后。
规划的7个新城中心中,仅吴家山、纸坊新城中心初具规模,其余新城中心仍处于起步建设阶段。
此外,规划的主城内15个组团中心已形成,同时在菱角湖万达、金银潭永旺、黄陂奥特莱斯等形成规划之外的组团商业中心。
(四)武汉中心体系发展判断一是固有影响形成的多中心体系。
受自然的江河、湖泊以及历轮城市规划的影响,历史上武汉市中心体系演变长期表现为汉口、汉阳、武昌多中心独立发展的特征。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武汉仍会延续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的规律。
而且这种独特的组团化的地理特征看,也十分有利于形成多中心的中心体系结构。
二是武汉发展的阶段特性。
目前武汉城市发展仍处于内聚大于外张的阶段。
城市核心功能分散是目前中心体系结构的最大问题。
也是造成目前中心区形象不突出的根本原因。
未来为提高城市竞争力,需进一步加强核心功能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