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
高标准农田建设_通则
附录A
(规性附录)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体系
表A.1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体系表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技术要求
表B.1 灌溉设计保证率表
1
注2 :引洪淤灌系统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可取30%〜50%
附录C
(规性附录)
高标准农田建设统计表
表C.1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
表C.2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情况表
注:建设方式:包括项目方式和其他方式,其中项目方式指各级各类资金投入按照立项、设计、实施、验收等完整程序而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方式;其他方式指非项目形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方式。
表C.3高标准农田使用情况与效益表
单位负责人:
填报人:
报送时间:
统计时间:。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30600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30600一、总则本通则旨在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提高农田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
二、土地平整1. 土地平整应遵循因地制宜、经济合理的原则,确保土地平整后的土壤质地均匀、排水顺畅。
2. 土地平整应与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相协调,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三、土壤改良1. 土壤改良应根据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养分状况等因素进行,提高土壤肥力。
2. 土壤改良应采取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促进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提高。
四、灌溉与排水1. 灌溉与排水应确保农田排水畅通,避免积水。
2. 灌溉系统应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率。
3. 排水系统应与农田水利设施相协调,确保排水顺畅。
五、田间道路1. 田间道路应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方便农机具通行。
2. 田间道路应采用适宜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确保道路平整、坚固。
六、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1. 农田防护应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2. 生态环境保持应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七、农田输配电1. 农田输配电应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确保电力供应稳定可靠。
2. 输配电设施应采用环保、节能的技术和设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八、科技推广应用1.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注重科技创新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效益。
2. 科技推广应用应采取多种形式,包括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
九、建后管护与利用1. 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应建立完善的管护机制,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2. 高标准农田的利用应注重可持续性发展,合理安排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 高标准农田的管护与利用应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友好性,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区域选择、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管理要求、监测与评价、建后管护与利用等。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
高标准农田建设除应遵循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15618-200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28407-2012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5-2012 农用地定级规程GB 50265-2010 泵站设计规范NY 525-2012 有机肥料标准TD/T 1032-2011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 1033-20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NY/T 2148-20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标准农田 well-facilitied farmland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按照规定划定为基本农田的农田。
3.2 高标准农田建设 well-facilitied farmland construction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目标,围绕农田主要限制性因素或全面质量提升而开展的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与培肥、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并保障其高效利用的建设活动。
3.3 基本农田 capital farmland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是指国家针对农田改造和优化,制定的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方针和规范。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耕作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通则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1. 农田分类和规划:根据土地质量、地形地貌、水源条件等因素,对农田进行科学分类和规划,确定相应的农田开发和利用方式。
2. 土地整理和调整:通过土地整理和调整,改善农田的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增加耕地面积。
3. 水土保持措施:采取控制农田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梯田、水保工程、林带、地膜覆盖、沟壑治理等,保护农田的生产能力和土壤质量。
4. 农田节水和灌溉: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合理调配农田水资源,提高农田的用水效率,降低灌溉水量。
5. 农田肥料和营养管理:科学施肥,根据土地肥力状况和农作物需求,合理调配肥料,提高农田的肥力水平,减少环境污染。
6. 农田设施建设: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排水、田间道路、农田建筑物等,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条件。
7. 农田环境保护:加强农田环境保护,防止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污染,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
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的实施对于提高农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的实施细则和要求需要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特点进行具体制定。
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一、背景和意义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对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是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提高农田的产能和效益,优化土壤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二、基本原则1. 科学规划:根据农田的特点和土壤条件,科学确定农田规模、种植结构和经营管理模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 生态保护: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调控农业生产,防止土壤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
3. 全程管理:从农田规划、建设到农产品收购和销售,要实行全程管理,确保高标准农田的运营和管理。
4. 农民参与:农田建设和管理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使农民能够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来。
三、技术要求1. 土壤改良:对于原有土壤质量不佳的农田,要采取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水性。
2. 水源保障:建设高标准农田要解决好农田的灌溉问题,确保农田有稳定的水源供给。
3. 种植技术:根据不同的农产品,采取科学的种植技术,包括合理的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
4. 农机装备:建设高标准农田要配备先进的农机装备,提高农田的机械化水平。
5. 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田的科技含量。
四、管理措施1. 农田规划: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田的规划管理,合理规划农业用地,保护农田资源。
2. 资金支持:国家要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来。
3. 技术支持: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支持,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
4. 监督检查: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标准的农田进行整改或停止使用。
5. 奖励机制: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奖励机制,对建设成果明显的农田进行奖励,鼓励更多的农田向高标准农田转变。
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战略举措。
要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点任务,落实“三农”战略,发挥技术进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一是要重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要大力推进农田灌溉、排水抗旱、增水保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管理,促使水情、气情、土情等更加细致化。
二是要加强农田退耕还林、还草等改造。
要加强农田垦荒绿化及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实行水土流失防治补偿制度,促进水土流失区林草植被恢复等。
三是要加强农田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要大力推行农田均一化管理,全面实行测绘信息化,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撑的综合农田管理系统。
四是要加强农田粮食安全体系建设。
要健全种植标准化规范,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还可以改善农民生活,带动乡村振兴进程。
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是为了推进农田建设工作,提高农田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而制定的一项法规文件。
下面是一份关于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的参考内容,供您参考。
一、总则1.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2.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本着科学规划、科学施工、科学管理的原则,注重区域特点和可持续发展。
3.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注重农田资源的综合利用,保护农田环境,提高土壤质量和农田生产能力。
二、基本要求1. 根据土地质量和农作物需求,合理确定农田的土壤类型和施肥水平。
2. 保持农田水域的稳定和流通,加强水渠和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
3. 积极推进农田的节水灌溉技术,并配备相应的灌溉设备和管理系统。
4. 加强农田的植物保护,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污染物对农田环境的影响。
5.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合理选择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田产量和农作物品质。
6. 鼓励农民合理利用农田资源,发展农田与养殖业的结合,推动农田农业的综合发展。
三、重点任务1.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农田灌溉和排水需求。
2. 提高农田土壤肥力,推广有机肥和绿色肥料的使用。
3. 推进农田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农田防洪和抗旱能力。
4. 加强农田环境保护,减少农田污染和土壤侵蚀。
5. 改善农田配套设施,提高农田生产效益。
6. 加强农田科技创新,推广农田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方法。
四、保障措施1. 加大财政投入,提供农田建设的资金支持。
2. 完善农田建设的政策法规,规范农田建设的行为。
3. 加强农田建设的监管和督查,促进农田建设工作的落实。
4. 加强农田建设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意识和能力。
5.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田建设,推动农田建设的普及和发展。
五、监督和评估1. 建立农田建设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农田建设中的问题。
2. 加强对农田建设工作的考核和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
3.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农田建设工作的开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指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土壤改良、水利设施建设、农田整理等措施,提高农田的产出和生产效益,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推动农田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通则,以规范和指导农田建设工作的开展。
一、确定规划。
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
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农田水利条件、农作物种植结构等因素,科学确定农田建设的总体布局和目标。
规划应该具体到每一块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农田建设的具体措施,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科学施工。
在农田建设的过程中,施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施工应该遵循科学的工程施工标准,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确保施工质量和效率。
同时,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规划要求,避免出现施工质量不达标的情况。
三、合理配置资源。
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土地、水利、资金等。
在进行农田建设时,需要合理配置这些资源,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大化效益。
同时,还需要注重节约资源,避免浪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科学管理。
农田建设完成后,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维护。
管理工作包括农田的种植管理、灌溉管理、肥料施用管理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管理,保障农田的良好生长环境,提高农田的产出和质量。
五、加强宣传。
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因此,需要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农田建设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农田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六、持续改进。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在农田建设工作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农田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总之,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规范、科学、持续的工作,才能实现农田建设的目标,为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全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全文第一条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保障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态建设用地,制定本通则。
第二条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科学、土地质量优良、耕作制度合理、水利设施完善、管理规范化、生态环境友好化、农业产出效益高的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三条高标准农田建设应遵循“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注重保护和提高农田生产力、土地生态环境、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第四条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当坚持科学规划、精细设计、严格施工、规范管理、有效监督,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政策体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社会参与,保障农民合法利益,不断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章规划设计第五条建设高标准农田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功能区划、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农业生产发展规律和土地资源禀赋特点,根据农业生产需求和乡村生态建设需要,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第六条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应当包括区域总体规划、分区详细规划和农田设计,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布局、面积、品种、标准、技术和投资等要素,注重保护和提高农田生产力、生态环境和农民权益。
第七条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当根据土地质量、水资源、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要求,制定相应的耕作制度、农田设计、水利设施和管理措施。
第八条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和资源节约性,注重节约用地、保障农田生产、提高土地质量和保障生态环境。
第九条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当注重农田水利建设,建立农田水利工程保护、农田水资源管理和土地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体系,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增加灌溉面积、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
第十条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当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推广适宜、优良和高效的农业种植、养殖和加工技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农业产出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区域选择、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管理要求、监测与评价、建后管护与利用等。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
高标准农田建设除应遵循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15618-200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28407-2012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5-2012 农用地定级规程GB 50265-2010 泵站设计规范NY 525-2012 有机肥料标准TD/T 1032-2011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 1033-20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NY/T 2148-20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标准农田well-facilitied farmland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按照规定划定为基本农田的农田。
3.2 高标准农田建设well-facilitied farmland construction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目标,围绕农田主要限制性因素或全面质量提升而开展的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与培肥、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并保障其高效利用的建设活动。
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是指国家对于农田建设的管理和规范的文件,目的是提高农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和原则1. 耕地保护:加强耕地保护,确保耕地质量稳定,严禁非法占用和破坏耕地。
2.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水平,确保农田供水有保障。
3. 科技支撑:推广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田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 环境保护:加强农田环境保护,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和农田生物多样性。
5. 全面施策:通过综合措施,促进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和要求1. 耕地质量监测: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对耕地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确保耕地质量符合标准。
2. 土壤调理:根据土壤性质和需求,采取土壤调理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
3. 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水利设施的灌溉效率和节水能力。
4. 农田排水:完善农田排水设施,确保农田排水畅通,防止水浸和旱情。
5. 农田改造:对农田进行合理改造,包括平整、畦垧、篦齐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效果。
6. 农田防护:加强农田防护工作,包括防风、防沙、防水等综合防护措施。
7. 农药农肥使用:合理使用农药和农肥,减少农药残留和肥料过量使用对农田环境的污染。
8. 精耕细作:推广精细农业技术,提高农田的种植密度和作物配套技术。
9. 农机具配备:提高农田的农机具配置水平,提高农田作业效率。
10. 农田生态保护:加强农田生态保护,保护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
三、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和管理1. 政策支持:加大对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财政资金和技术支持。
2. 监督检查:建立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监督检查体系,加强对农田建设工作的检查和评估。
3. 奖励措施:设立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奖励机制,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积极参与农田建设。
4. 技术培训:加强农田建设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的农田管理能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全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全文一、引言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实现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旨在规范和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高农田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总则1.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以科学可行性、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农业生产需求的一项工作。
2.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和目标3.1 范围高标准农田建设适用于耕地、水利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等相关领域。
3.2 目标1.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保育能力,实现农田可持续利用。
2.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和排水效果,促进农业节水和防洪排涝能力。
3.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田生产条件和农民生产素质,推动农业现代化。
四、高标准农田建设原则4.1 综合优化原则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水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民需求,最大限度提高农田建设效益。
4.2 科学规划原则依据当地自然资源和农业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4.3 先进技术原则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田建设质量和效益。
4.4 省水节水原则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降低农业用水强度。
五、高标准农田建设关键工作内容5.1 土壤肥力改良1.实施土地轮作休耕制度,增强土壤肥力恢复能力。
2.推广有机肥料和绿色农药使用,减少化肥和农药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3.加强土壤养分平衡调控,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土壤保水保育能力。
5.2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1.加强灌溉设施改造,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2.完善农田排水系统,加强排涝设施建设,提高农田防洪排涝能力。
5.3 农业基础设施完善1.加强农田平整和田埂建设,提高农田利用率和防护能力。
2.完善农田灌排水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田生产条件。
3.加强农田保护和治理,防止农田退化和土地荒漠化。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是禁止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水利、农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评定成果确定的县域内等别较高耕地的集中分布区域。
高标准农田建设限制区域包括:水资源贫乏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沙化区等生态脆弱区域,历史遗留的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严重损毁且难以恢复的区域,土壤轻度污染的区域,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
区域,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等等区域。
在前述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提供国土、水利、环保等部门论证同同意的证明材料。
高标准农田建设禁止区域包括:地面坡度大于25°的区域,土壤污染严重的区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等区域。
高标准农田建设_通则
附录A
(规性附录)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体系
表A.1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体系表
表A.1 (续)
表A.1 (续)
表A.1 (续)
续A.1 (续)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技术要求
表B.1 灌溉设计保证率表
注 1
注 2 :引洪淤灌系统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可取30%~50%
附录C
(规性附录)
高标准农田建设统计表
表C.1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
表C.1 (续)
表C.2 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情况表
注:建设方式:包括项目方式和其他方式,其中项目方式指各级各类资金投入按照立项、设计、实施、验收等完整程序而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方式;其他方式指非项目形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方式。
表C.3 高标准农田使用情况与效益表
单位负责人:
填报人:
报送时间:
统计时间:。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区域选择、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管理要求、监测与评价、建后管护与利用等。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
高标准农田建设除应遵循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15618-200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28407-2012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5-2012 农用地定级规程GB 50265-2010 泵站设计规范NY 525-2012 有机肥料标准TD/T 1032-2011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 1033-20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NY/T 2148-20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标准农田well-facilitied farmland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按照规定划定为基本农田的农田。
3.2 高标准农田建设well-facilitied farmland construction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目标,围绕农田主要限制性因素或全面质量提升而开展的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与培肥、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并保障其高效利用的建设活动。
3.3 基本农田capital farmland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30600—2022
代替 GB/T30600—2014
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
Well-facilitatedfarmlandconstruction—Generalrules
2022-03-09发布
2022-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GB/T 30600—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 GB/T30600—2014《高标准农田建 设 通 则》,与 GB/T30600—2014 相 比,除 结 构 调 整 和 编 辑 性 改 动 外 ,主 要 技 术 变 化 如 下 :
Ⅰ
GB/T 30600—2022
引言
GB/T30600—2014自发布以来,对统一高 标 准 农 田 建 设 标 准,提 升 农 田 建 设 质 量,规 范 农 田 建 设 活 动 发 挥 了 重 要 作 用 。 近 年 来 ,农 业 农 村 形 势 和 高 标 准 农 田 建 设 管 理 体 制 的 新 变 化 ,对 高 标 准 农 田 建 设 提出了 新 的 更 高 要 求。 同 时,GB/T30600—2014 引 用 的 GB50288、GB/T21010 等 标 准 陆 续 修 订, GB/T33469 等相关标准发布实施,GB/T30600—2014 在 实 际 应 用 中 问 题 逐 渐 显 现,难 以 满 足 农 业 现 代 化 发 展 要 求 。 为 不 断 完 善 农 田 基 础 设 施 ,提 升 农 田 地 力 ,夯 实 国 家 粮 食 安 全 保 障 基 础 ,《国 务 院 办 公 厅 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50号)要求加快修 订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范性附录)
高标准农田建设统计表
表C.1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
名称
单位
数值
备注
一、项目概况
1.建设地点
2.项目区拐点坐标
3.建设规模
hm²
4.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
5.建成高标准农田平均等别
hm²
6.新增耕地面积
hm²
7.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hm²
8.新增排洪面积
hm²
9.土壤改良面积
hm²
10.新增粮食产能
t/hm²
4.粮食作物销售收入
万元
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hm²
6.经济作物销售收入
万元
7.当年工程损坏面积
hm²
8.当年工程损坏折价
万元
9.当年工程修复投入
万元
注1:经营者包括集体、企业、农场或农户。
注2:本表由县级人民政府统计。
单位负责人:填报人:
报送时间:
统计时间: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体系
表A.1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体系表
一级
二级
三级
说明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称
1
土地平整工程
1.1
耕作田块修筑工程
按照一定的田块设计标准所开展的土方挖填和埂坎修筑等措施。
1.1.1
条田
在地形相对较缓地区,依据灌排水方向所进行的几何形状为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的水平田块修筑工程。水田区条田可分为格田
名称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称
6
农田输配电工程
6.1
输电线路工程
通过导线将电能由某一处输送到目的地的工程。
6.1.1
高压输电线路
输送高压电能的线路,一般分为电缆输电线路和架空输电线路。
6.1.2
低压输电线路
输送低压电能的线路,一般分为电缆输电线路和架空输电线路。
6.1.3
弱电输电线路
输送弱电所需的线路,一般为信号线,主要包括网络线、电话线、监控线、射频电缆、电视线等。
5.4
坡面防护工程
为防治坡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坡面水土资源而采取的工程措施。
5.4.1
截水沟
在坡地上沿等高线开挖用于拦截坡面雨水径流,并将雨水径流导引到蓄水次的沟槽工程
5.4.2
排洪沟
在坡面上修建的用以拦蓄,疏导坡地径流,并将雨水导入下游河道的沟槽工程。
续A.1(续)
一级
二级
三级
说明
编号
当项目区内土层厚度和耕作土壤质量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农田灌溉排水和耕作需要时,从区外运土填筑到回填部位的土方搬移活动
1.2.2
表土保护
在田面平整之前,对原有可利用的表层土进行剥离收集,待田面平整后再将剥离表土原谱平的一种措施。
2
土壤改良工程
2.1
沙(黏)质土壤治理
为解决土壤过沙或过黏的状况,调节土壤结构,改良土壤质地,而采取掺黏或掺沙等措施。
km
表C.1(续)
名称
单位
数值
备注
12.农田林网
株
13.耕地质量监测点
个
……
注1:建设地点:指高标准农田建设所在的县级、乡级和村级单位名称。
注2:项目区拐点坐标:指项目区各个拐点的X坐标和Y坐标,采用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精确到毫米,即小数点后三位。
注3:建设规模: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面积。
注4:建成高标准农田平均等别:年度内建成的不同质量等别高标准农田的等别面积加权平均值,介于1~15之间,保留一位小数。
农用井
在地面以下凿井、利用动力机械提取地下水的取水工程、包括大口井、管井和辐射井。
3.1.4
小型集雨设施
在坡面上修建的拦蓄地表径流的蓄水池、水窖、水柜等蓄水建筑物。
3.2
输水工程
修筑在地表附近用于输水至用水部位的工程。
3.2.1
明渠
在地表开挖和填筑的具有自由水流面的地上输水工程。
3.2.2
管道
在地面或地下修建的具有压力水面的输水工程。
3.4
排水工程
将农田中过多的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排除,改善土壤中水、肥、气、热关系,以利于作物生长的工程措施。
3.4.1
明沟
在地表开挖或填筑的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上排水工程。
3.4.2
暗渠(管)
在地表以下修筑的地下排水工程。
表A.1(续)
一级
二级
三级
说明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称
3.5
渠系建筑物工程
渠道或沟道互为交叉、渠道或沟道与道路交叉或跨越(穿过)低地、高地时修建的控制或输水建筑物。
1.1.2
梯田
地面坡度相对较陡地区,依据地形和等高线所进行的阶梯状田块修筑工程。按照田面形式不同,梯田分水平梯田和坡式梯田等类型
1.1.3
其他田块
除上述条田、梯田之外的其他田块修筑工程
1.2
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为充分保护及利用原有耕地的熟化土层和建设新增耕地的宜耕土层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1.2.1
客土回填
7
其他工程
7.1
田间监测工程
为动态监测耕地质量而修复的监测小区和监测设施。
7.1.1
耕地质量监测
在田间修建的监测小区、监测设施和标识。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技术要求
表B.1灌溉设计保证率表
灌水方法
地区
作物种类
灌溉设计保证率/%
地面灌溉
干旱地区或水资源紧缺地区
以旱作为主
50~75
以水稻为主
林业
财政农发
其他
注:建设方式:包括项目方式和其他方式,其中项目方式指各级各类资金投入按照立项、设计、实施、验收等完整程序而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方式;其他方式指非项目形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方式。
表C.3高标准农田使用情况与效益表
名称
单位
数值
备注
1.经营者数量
个
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hm²
3.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6.2
变配电装置
承担降压或使用配电装置,通过配电网路进行电能重新分配的装置。
6.2.1
变压器
电能输送过程中改变电流电压的设施。
6.2.2
配电箱(屛)
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的金属柜中或屛幅上所构成的低压配电装置。
6.2.3
其他变配电装置
其他变配电的相关设施,包括断路器、互感器、起动器、避雷器、接地装置、弱电井等相关设施。
3.5.1
水闸
修建在渠道或河道处控制水量和调节水位的控制建筑物。包括节制闸、进水闸、冲沙闸、退水闸、分水闸等。
3.5.2
渡槽
输水工程跨越低地、排水沟或交通道路时修建的桥式输水建筑物。
3.5.3
倒虹吸
输水工程穿过低地、排水沟或交通道路时以虹吸形式敖设于地下的压力管道式输水建筑物。
3.5.4
农桥
田间道路跨越河流、洼地、渠道、排水沟等障碍物而修建的过载建筑物。
一级
二级
三级
说明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称5.1.1农田防 Nhomakorabea林在田块周围营造的以防治风沙和台风灾害、改善农作物生长条件为主要目的的人工林
5.1.2
梯田埂坎防护林
在梯田埂坎处营造的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梯田埂坎安全为主要目的的人工林
5.1.3
护路护沟林
在田间道路、排水沟、渠道两侧营造的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岸坡安全、提供休憩庇荫场所为主要目的的人工林。
3.2.3
地面灌溉
灌溉水由明渠或管道送达田间后,在田间修筑的临时输水工程。包括沟灌、畦灌、淹灌三种类型。
3.3
微喷灌工程
节水灌溉措施的一种,包括喷灌、微灌。
3.3.1
喷灌
利用专门设备将水加压并通过喷头以喷洒方式进行灌水的工程措施。
3.3.2
微灌
利用专门设备将水加压并以微小水量喷洒、滴入等方式进行灌水的工程措施。包括滴灌、微喷灌、渗灌等。
T
二、建设资金
1.国土
万元
2.水利
万元
3.农业
万元
4.林业
万元
5.财政农业综合开发
万元
6.其他
万元
三、主要工程内容
1.渠(沟)道
Km
其中衬砌渠(沟)道
Km
2.输水管道
km
3.塘坝(堰)
座
4.蓄水池
座
5.泵站
座
6.农用井
口
7.渠系建筑物
座
8.田间道(机耕路)
km
9.生产路
km
10.高压输配电线路
km
11.低压输电线路
2.2
酸化和盐碱土壤治理
为调整土壤酸化和盐碱程度,使其达到正常水平,满足农业种植需求而采取的措施。
2.3
污染土壤修复
为减少土壤有害物质所采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措施。
2.4
地力培肥
为提高耕地基础地力贡献率,保持土壤肥力水平所采取的工程、农学和生物等措施。
表A.1(续)
一级
二级
三级
说明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称
3
灌溉与排水工程
3.1
水源工程
为农业灌溉所修建的地表水、拦蓄水、河湖库引提水、地下水等工程的总称。
3.1.1
塘堰(坝)
用于拦截和集蓄当地地表径流的挡水建筑物、包括堰塘、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