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十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复习
沪科版物理高二第二学期-第十二章 物质的微观结构 复习课件(共22张PPT)
核子
质子数
电荷数
质子数 + 中子数 = 质量数
原子核的表示:
X A表示 A
质量数 z
X表示 元素符号
Z表示 质子数
29325U表示氦原子核
有92个质子, 质量数为235,
4 2
He表示氦原子核
(即有143个中子)
有2个质子, 质量数为4,
(即有2个中子)
物质的放射性及其应用
天然放射性现象
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 放射性现象。 物质自发地发出射线的性质叫做放射性。 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
7 .下面的事实揭示出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的是 D
A. 粒子散射实验 B.氢光谱实验
C.X光的发现
D.天然放射现象
8 .完成下面的核反应方程式
226 88
R
a28262R
n
214 82
P
b28134Bi
9 .天然放射性元素 Ra衰变成不具有放 射性的元素 Pb时,要经过 5 次 衰 变, 4 次 衰变。
B.天然放射性现象揭示了原子核内部还有复 杂结构
C.质子和中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核由质子和 中子组成
D.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 .将天然放射性物质放入顶端开有小孔的 铅盒S里,放射线便从小孔中射出,沿带电 平行金属板A、B之间的中线垂直于电场方 向进入电场,轨道如图所示,则:
轨迹 轨迹 轨迹
③ 是射线, ① 是射线, ② 是射线.
B 板带正电,
A 板带负电。
3 . 、 和 三种射线的本质各是什么?
4 .为什么说放射性表明原子核是有内部结构 的?
5 .钍230是放射性的,查一查元素周期表,它
高中物理中的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
高中物理中的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从我们孩提时代开始,我们就开始对我们周围的物质充满了好奇,尤其是我们对这些物质的性质以及它们是如何运作的非常感兴趣。
高中时期,物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目,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入地了解物质的机会。
当我们研究物质时,我们不仅要了解它的宏观性质,也要了解它的微观结构。
这篇文章将会探讨高中物理中的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
物质的微观结构是什么?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指物质的构造和组成。
物质的微观结构可以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可以将物质分解成它的组成部分,然后分析并研究这些组成部分的属性以及他们如何相互作用。
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结构单元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结构单元。
它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的中心,也叫原子核。
电子则在原子核的外部运动。
每个原子都有其独特的质子、中子和电子数量的特征,因此每种原子都有其独特的特性。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分子是由一组原子组成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
当原子组成分子时,它们可以共享电子和/或相互靠近。
这些电子的共享和空间的占据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反应改变了分子的性质当两种物质相互作用时,会发生反应,这样的反应会改变分子的属性和形态。
当一个物质与另一个物质反应时,原子之间的共享和空间占据会改变,这会导致分子的形成和分解。
例如,当烧烤袋中的食物与氧气反应时,形成碳二氧化物和水。
在这个反应中,原本组成食品的分子会被分解,形成组成碳二氧化物和水的分子。
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化物质从宏观到微观,是指我们可以把物质看成不同的尺寸和层面。
例如,我们可以将水看成一个蓝色的,跑进自来水管道的流体。
但是,我们也可以将其看作是由分子组成的液体。
在这种情况下,水变成了微观物质的混合物。
为了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我们需要学习关于它们微观属性的知识。
例如,在分子的层面上,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水的表面张力。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二章热学12.2固体、液体和气体课件
数 增多 ,分子的平均速率增大,但不是每个分子的速率都
增大.
2.气体的压强
(1)产生原因:由于气体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大量的分子
频繁地碰撞器壁产生持续而稳定的 压力 .
(2)大小:气体的压强在数值上等于气体作用在
单位面积上
F 的压力.公式:p= S .
(3)常用单位及换算关系:
①国际单位: 帕斯卡 ,符号 Pa,1 Pa=1 N/m2.
用 R 代替 C,R 是一个适用于 1 mol 的任何理想气体的常 量,叫摩尔气体常量,即
R=pT0V0 0=8.31 J·mol-1·K-1. 对于 n mol 状态是(p0,nV0,T0)的理想气体,因压强、温 度相同,所以p0·Tn0V0=nR=pTV 即:pV=nRT,其中,n=MMmol,是物质的量.
3.湿度 (1)定义:空气的干湿程度. (2)描述温度的物理量 ①绝对湿度: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 压强 . ②相对湿度: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与同一温度时水的 饱和汽压 之比.
(1)单晶体的所有物理性质都是各向异性的.( ) (2)单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而多晶体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 熔点.( ) (3)晶体和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 (4)液晶是液体和晶体的混合物.( )
②常用单位: 标准大气压
(atm);厘米汞柱(cmHg).
③换算关系:1 atm= 76 cmHg.
3.气体实验定律
(1)等温变化——玻意耳定律
①内容: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 温度
压强与体积成 反比 .
②公式:p1V1=p2V2 或 pV=C(常量). (2)等容变化——查理定律
①内容: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 体积
知识点三 气体的状态参量及气体定律
2023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复习第十二章第1讲波粒二象性
第十二章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原子核第1讲波粒二象性【课程标准】1.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现象。
能根据实验结论说明光的波粒二象性。
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及其意义。
2.知道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了解微观世界的量子化现象。
体会量子论的建立对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影响。
【素养目标】物理观念: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光的波粒二象性;建立物质观。
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推理得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光电效应现象的规律。
一、光电效应及其规律1.光电效应现象: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2.光电效应规律:(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或等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2)光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
(3)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
(4)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1)光子说:空间传播的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作一个光子。
光子的能量为ε=hν,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其值为6.63×10-34J·s。
(2)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0。
其中hν为入射光的能量,E k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W0是金属的逸出功。
(3)发光功率与单个光子能量的关系:发光功率P=n·ε,其中n为单位时间发出的光子数目,ε为单个光子的能量。
命题·科技情境智能手机的感光功能是通过光线传感器这一元件实现的。
光线传感器其实是根据光电效应的原理起作用的。
在光线照射下,电子能够从物质的内部向外发射而产生电力作用,以实现手机的感光调节。
如果仅降低光线的强度到一定程度,会不会可能没有电子从物质内部发射出来,从而无法实现感光调节?提示:不会;电子能否从物质内部飞出,取决于入射光的频率,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二、光的波粒二象性 1.光的波粒二象性:(1)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物理资料第12章 第1讲原子结构 原子核PPT教学课件
第十二章 原子结构 原子核
考点内容及要求
年份
光电效应 Ⅰ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2019 Ⅰ 氢原子光谱 Ⅰ 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能 级公式Ⅰ 原 子 核 的 组 成 、 放 射 2018 性、原子核的衰变、半
高考命题解读
高考(全国卷)三年命题情况对照分析
题号
考查情境
科学素养
[微点拨] (1)光电子的本质就是电子,而不是光子.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m与光电子的初动能Ek不同,0≤Ek≤ Ekm .
第1轮 物理
返回导航
第十二章 原子结构 原子核
二、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1.光子说 在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的能量子, 简称光子,光子的能量ε=_____h_ν__.其中h=6.63×10-34 J·s.(称为普朗克常量) 2.逸出功W0 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___最__小__值___. 3.最大初动能 发生光电效应时,金属表面上的__电__子____吸收光子后克服原子核的引力逸出时 所具有的动能的最大值.
第十二章 原子结构 原子核
解析 根据光电效应实验得出的结论:保持入射光的频率不变,入射光的光强 变大,饱和光电流变大,故A正确,B错误;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得:入射 光的频率变高,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大,故C正确;遏止电压的大小与入射光的 频率有关,与入射光的光强无关,保持入射光的光强不变,若低于截止频率,则没 有光电流产生,故D错误.
(2)光电管加反向电压情况 ①P右移时,参与导电的光电子数减少; ②P移到某一位置时,所有逸出的光电子恰好都不参与导 电,光电流恰好为0,此时光电管两端加的电压为遏止电压; ③P再右移时,光电流始终为0.
高三物理一轮总复习 第12章 选修34章末总结课件
小值Δ smin.若与两个值对应的点为振动最强点,则必
满足
Δ smin≤nλ ≤Δ smax.
由此可解出振动最强点的个数Δλsmin≤n≤Δ
smax λ
若与这两个值对应点为振动最弱的点,则必满足
Δ smin≤(2n+1)·2λ≤Δ smax.
由此可解出振动最弱点的个数 Δλsmin-12≤n≤Δ λsmax-12
14·Lv=4Lv,C 选项中最少用时为34T=34·vλ=34Lv,D 选项 中最少用时为14T=14·vλ=14·23Lv=6Lv,经比较可知,D 选 项中质点 a 最早到达波谷.
【答案】D
3.(多选)(2014 全国卷Ⅱ)图(a)为一列简谐横波在 t =0.10 s 时刻的波形图,P 是平衡位置在 x=1.0 m 处
动,a 点要到达波谷至少还需34个周期,B、D 选项中的质 点 a 此时刻沿 y 轴负方向振动,只需再经过14个周期即可 第一次到达波谷.设 a、b 两质点间的距离为 L,则 A 选项
中 λ=2L,B、C 选项中 λ=L,D 选项中 λ=23L,因波速 均为 v,则由 T=vλ可知,A 选项中 a 点到达波谷最少用时 为34T=34·vλ=34·2vL=32Lv,B 选项中最少用时为14T=14·vλ=
【答案】C
2.(2015 福建)简谐横波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 x 轴 正方向传播,波速为 v.若某时刻在波的传播方向上, 位于平衡位置的两质点 a、b 相距为 s,a、b 之间只存 在一个波谷,则从该时刻起,下列四幅波形图中质点 a 最早到达波谷的是( )
A
B
C
D
【解析】根据机械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之间的 关系可知,A、C 选项中的质点 a 此时刻沿 y 轴正方向振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十二章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与性质课件
考点二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性质
1.原子结构与周期表的关系
(1)原子结构与周期的关系
每周期第一个元素
周期
元素 种数
原子
基态原子的
序数 电子排布式
每周期最后一个元素
原子 序数
基态原子的 电子排布式
图(轨道表示式)为
。
答案:(1)3s23p2 (2)3s23p4 (3)
2.(1)(2020 年天津卷节选)Fe 、Co 、Ni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_________________,基态 Fe 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
(2) 由硅原子核形成的三种微粒 , 电 子 排 布 式 分 别 为 : ①[Ne]3s23p2、②[Ne]3s23p1、 ③[Ne]3s23p14s1,这些微粒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二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性质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能级分布和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微 排布原理,能正确书写 1~36 号元素原子核外 观 探 析 —— 能 从 原 子 电子、价电子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 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结构和
2.了解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 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
b.如果两个成键元素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值小于 1.7,它们之间 通常形成共价键。
5.对角线规则 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有些
性质是相似的,被称为“对角线规则”。如
。
考向1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则及应用 1.(1)(2021 年全国甲卷节选)太阳能电池板主要材料为单晶硅 或多晶硅。Si 的价电子层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 (2)(2021 年广东卷节选)基态硫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 (3)(2021 年湖南卷节选)基态硅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排布图(轨道 表示式)为________。
通用版2020版高考化学复习第12章物质结构与性质第36讲原子结构与性质课件新人教版
4.原子(离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图)的书写 (1)核外电子排布式:用数字在能级符号右上角标明该能级上排 布的电子数的式子。在书写电子排布式时,能层低的能级要写 在左边,不能按填充顺序写,如 Cu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63s23p63d104s1,其简化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1,而不 能写成[Ar]4s13d10。
(1)第一能层(K),只有 s 能级;第二能层(L),有 s、p 两种能级,p 能级上有三个原子轨道 px、py、pz,它们具 有相同的能量;第三能层(M),有 s、p、d 三种能级。 (2)能层数=电子层数,每个能层所包含的能级数=能层序数。
3.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三个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优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然后依次进入 能量较高的轨道,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即原子的 核外电子排布遵循___构__造___原__理____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 低状态。
(3)根据构造原理可写出基态 As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4)Si 的原子序数为 14,则核外电子数为 14,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63s23p2,依据核外电子排布能量最低原理,电子由离核 近的区域依次由里向外排布,所以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符号为 M,该能层具有 3 个能级(3s、3p、3d),共计 9 个原子轨道, 电子数为 4。 答案:(1)1s22s22p63s23p63d104s2(或[Ar]3d104s2) (2)A (3)1s22s22p63s23p63d104s24p3(或[Ar]3d104s24p3) (4)M 9 4
如图为构造原理示意图: 所有电子排布规则都需要满足能量最低原理。
(2)泡利原理:在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____2___个电 子,而且它们的___自__旋__状__态_____相反。
沪科版 高二(下)第十二章 物质的微观结构 单元测试(一)及解析
沪科版高二(下)第十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单元测试(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发现粒子( )A.全部穿过或发生很小的偏转B.全部发生很大的偏转C.绝大多数穿过,只有少数发生很大偏转,甚至极少数被弹回D.绝大多数发生偏转,甚至被弹回2.当α粒子被重核散射时,如图所示的运动轨迹中不可能存在的是( ).A.1和2B.2和3C.3和4D.4和13.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揭示了A.原子不可再分 B.原子的核式结构C.原子核还可再分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4.放射性元素发生β衰变放出一个电子,这个电子是()A.核外电子向内层轨道跃迁时放出来的B.核内有一个质子分裂时放出的C.核内有电子受激发后由核内射出来的D.核内中子转化为质子时放出来的5.用α粒子轰击铍时得到原子核126C,同时放出一种射线,关于这种射线的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它来自原子核B.它能穿透几厘米的铅C.它在电场中不发生偏转D.它是一种带电粒子流6.同位素是指()A.核子数相同而质子数不同的原子B.核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C.质子数相同而核子数不同的原子D.中子数相同而核子数不同的原子7.如图所示,由天然放射性元素钋(Po )放出的射线1χ,轰击铍(94Be )时会产生粒子流2χ,用粒子流2χ轰击石蜡时会打出粒子流3χ,经研究知道( ).A.1χ为仅粒子,2χ为质子B.1χ为仅粒子,3χ为质子C.2χ为质子,3χ为中子D.2χ为质子,3χ为光子8.在下列核反应方程中,x 代表质子的方程是 ( )A. A 1327l +H 24e →P 1530+XB. N 714+H 24e →O 817+XC. H 12+γ→n 01+XD. H 13+X →H 24e +n 019.我国科学家在1965年9月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牛胰岛素.为了证明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与天然胰岛素是否为同一物质,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过程中掺了放射性14C ,然后将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与天然胰岛素混合得到了放射性14C 分布均匀的结晶物,从而证明了两者是同一物质,为我国在国际上首先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牛胰岛素提供了有力证据.在人工合成过程中掺入放射性14C 的用途是( )A.催化剂B.媒介质C.组成元素D.示踪原子10.如图所示为卢瑟福所做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示意图,荧光屏和显微镜二起分别放在图中的A 、B 、C 、D 四个位置时,观察到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在A 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B.在B 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只比在A 位置时稍少些C.在C 、D 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D.在D 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到一些闪光,但次数较多11.用a 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从而发现质子的科学家是A. 卢瑟福B. 居里夫妇C. 贝可勒尔D. 查德威克12.某放射性同位素样品,在21天里衰减掉78,它的半衰期是 A. 3天 B. 5.25 天 C. 7 天 D. 10.5 天1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由电子和带正电的物质组成”是通过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判定的.B.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通过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判定的C.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温度、压强无关D.同一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14.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都是人类利用原子核能的途径,我国已建成了秦山和大亚湾两座核电站.下面关于这两座核电站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利用核裂变释放原子核能B.它们都是利用核聚变释放原子核能C.秦山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释放原子核能,大亚湾核电站是利用核聚变释放原子核能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A.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速率跟它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B.在原子核人工转变中,用中子比用质子更容易击中原子核,主要是中子不带电C.放射线有电离作用,可利用它来释放机械运转中产生的静电D.把放射性元素放在低温处,可以减缓它的衰变第II 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_________能力;用于消除静电,是利用了射线的_________作用.17.完成下列的核反应方程式:(1)2382349290U Th →+_________;(2)2342349091Th Pa →+_________;(3)21H +_________4120He n +→(4)2351901369203854U n Sr Xe +→++_________10n18.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_________m ,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是_________m ,由此可知,原子核的半径相当于原子半径的_________分之一.Th代表_________核,核电荷数_________,质子数_________,电子数_________中19.23490子数_________,质量数_________.参考答案1.C【解析】1.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根据是建立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实验中发现粒子绝大多数几乎直线穿过,只有少数发生很大偏转,甚至极少数被弹回,故选C.2.B【解析】2.由于原子核和α粒子之间的作用力是斥力,2和3轨迹对应的力为引力,故不可能存在,1和4轨迹对应的为斥力,可能存在;B 正确;故选B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
A 原子的核式结构
一、电子的发现
1.1897年,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研究发现电子
2.电子的发现的重要意义:原子可分,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3.汤姆孙原子结构模型(葡萄干蛋糕模型、枣糕模型、西瓜模型)
带正电的物质均匀的分布在球体中,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正电的物质中。
二、α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装置
2.实验结果
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运动方向偏离不多(平均20—30)
2)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运动方向有较大偏转
3)极少数α粒子产生超过900的大角度偏转
4)个别甚至反弹
三、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核式结构模型(行星模型)
(1)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
(2)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3)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不停地绕核运动。
2.原子半径R、原子核半径r
R=10-10m
r=10-15----10-14m
B 物质的放射性
一、天然放射性现象
1.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可分。
1.天然放射性现象: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
2.天然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的性质.
3.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
原子序数大于83的天然元素都具有放射性。
二、三种射线
放射铅盒照相底
片
天然放射现
1.三种射线的性质由下表列出:
2.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射线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
原子核衰变前后质量数、电荷数、能量均守恒。
α衰变: 211H+201n →42He
β衰变:
01n →11H+0
-1e
γ衰变: 一般伴随α,β衰变同时进行
3.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有半数的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这种元素的半衰期。
X A Z Y A-4Z-2+H e 42
X A Z Y A Z+1+e 0-1
半衰期的快慢由原子内部因素决定与外界条件(物理状态、化学状态)无关。
m 0:放射性元素原有的质量 n :n 个半衰期 ( n = t / T t :时间 T :半衰期 )
m :剩下的未衰变的放射性元素的质量
C 原子核的组成
1.质子的发现:191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实现了原子核的转化,并发现了质子。
2.中子的发现: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用α射线轰击铍核,产生一种贯穿能力极强的射线,它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
这种射线就是中子。
144171N 7+H 2e O 8+H 1 94121B e 4+H 2e c 6+n 0
3.原子核的组成
1)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2) 核子数A 等于质子数Z 与中子数N 之和,即 A=Z+N
3)原子核的表示
原子核常用符号 X A Z 来表示,X 是元素符号,Z 为
原子的原子序数,也代表电子数或质子数;A 为原子核的质量数,也代表质子加中子的总数,即核子数。
4)核力:使核子结合在一起的强相互作用(引力) 核力存在于质子之间、中子之间及中子与质子之间,即核子之间。
核力是只在 2.0×10-15米距离内起作用的短程强相互作
用力。
由于核子的大小约为0.8×10-15米,故只有相邻的
核子之间才有核力作用。
D .重核裂变、链式反应
一、核能
1.原子核的结合能:原子核分裂成核子吸收能量,核子结合成原子核要放出同样多的能量,这个能量叫做原子核的结核能。
2. 核能原子核发生变化时,可能吸收能量,也可能放出能量,放出的能量通常叫做核能。
二、重核裂变:重核受到其他粒子(如中子)轰击时裂变成两块或两块以上中等质量的核,同时还可能放出中子,并伴随着巨大能量放出,这就是重核裂变。
一个U235裂变可放出200MeV 核能,1MeV=106eV ,
1eV=1.6х10-19J
三、链式反应:重核裂变时放出的中子引起其他核的裂变,可以使裂变不断进行下去,这就是链式反应。
四、链式反应的条件
1.临界体积: 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最小体积
2.链式反应的条件:中子的再生率大于1,铀块体积大于临界体积
五、核武器杀伤作用强到弱
1.冲击波,2.光(热)辐射,3.贯穿辐射(中子、 γ射线)
4.放射性污染
U 23592n 10+Ba 13856+Kr 9536+n 103+能量
核岛 常规
岛 E 反应堆 核电站
一、反应堆
1.用人工方法控制核裂变链式反应速度并获得核能的装置,叫做核反应堆。
2.反应堆主要由核燃料棒(铀棒)、减速剂、控制棒、防护层和冷却系统等构成。
二、核电站
1、核电站:利用反应堆中的核燃料
裂变放出 的核能转变为电能的发电厂。
2、核电站构成及原理:由核岛、常规岛及配
套设施组成。
裂变放出的核能将水加热变为(内能) 水蒸气使汽轮机(机械能)带动发电机发电(电能)。
第十三章:宇宙
A 万有引力定律
一、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的大小,跟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两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方向在两物体的连线上。
2. 公式:F = Gm 1m 2/ r 2
3. 引力常量:
G=6.67×10-11N.m 2/kg 2
二、卡文迪什扭秤实验
实验装置
三、万有引力与重力
1.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2.地球上g 的变化讨论:
(1)g 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变大
(2)离地面越高g 越小
()g m h R GMm F '=+=2()2
h R GM g +='
B 宇宙的基本结构
问题1:在地面上我们是如何知道大地是球状的?
一个理由:船只出海时渐渐没入地平线,最后完全消失在地球的弧线下方。
另一个理由:希腊旅行者报告,在北方中午时分的太阳在天空的位置较低。
其他理由:在月食时观察到地球投到月亮上的影子,正好符合地球与月亮两者都是球状时所预期的形状。
问题2:为什么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
答:由于月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相等,因此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
问题3:潮汐是怎样形成的?
它主要由月球的引力引起的。
A、B高潮点,C、D低潮点
问题4:太阳系共有几个行星?
从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算起,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
几乎所有的行星都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在大致的同一平面上绕太阳公转。
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速度越大,周期越小。
问题5:行星怎样分类?
问题6:星系形状有哪些?银河系是什么形状?
旋涡星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如棒旋星系等)。
旋涡星系
问题7:怎样测定恒星的距离?
利用周年视差法
C 天体的演化
一、恒星的分类
1、恒星按照体积大小分,从大到小依次为超巨星、巨星、主序星、白矮星和中子星。
2、恒星的颜色、温度和亮度的关
系
a.恒星的颜色与表面温度有关。
温度低的呈红色,温度很高的呈蓝
色
b.恒星的亮度与体积、温度及它
与地球的距离有关。
“视星等”:在地球上所见的星体亮度。
“绝对星等”:该恒星在离地球一个标准距离情况下所具有的亮度。
C.恒星的亮度与温度的关系(赫罗图)
二、恒星演化的三个阶段:
1)恒星的演化分为:诞生期、存在期
和死亡期。
2)一颗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它的质量,
质量大的恒星比质量小的恒星寿命
短。
3)恒星演变示意图
天体的演化
诞生期:星云收缩成原恒星
存在期:恒星、巨型、超巨型
死亡期:白矮星、黑矮星、中子星、黑洞。